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陕西:2012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专业课统考、联考考点地址及咨询电话
2011-12-1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考试类别

考点名称及地址

咨询电话

美术类统考

西安美术学院
(西安市含光南路100号)

029-88222342

029-88247882

编导类、播音类统考

陕西师范大学
(雁塔校区: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长安校区:西安市长安区韦郭路)

029-85310330

音乐舞蹈类联考

西安音乐学院
(西安市长安中路108号)

029-85251287

表演及其他类联考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市友谊西路127号)

029-88460206


热门院校

  • 延安大学延安市宝塔区
    学校简介延安大学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现为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大学、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陕西省一本招生院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推荐院校。 学校成立于1941年9月,其历史可以上溯到1937年创办的陕北公学。194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次会议研究决定,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首任校长吴玉章。其后1943年至1944年,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民族学院、行政学院相继并入延安大学。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延安大学大部分迁往东北、华北等地办学,将新民主主义的新教育推向全国。延安大学留守院系于1947年3月辗转陕甘晋地区行军办学,并于1948年7月迁回延安恢复正规办学。1949年6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改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迁往西安办学。1953年3月,西北局决定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改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所办班次分别归并于西北师范学院、西北民族学院、西北党校、政法干校等西北其他院校。1958年9月,为适应陕北老区各项事业发展需要,中共陕西省委和陕西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延安恢复重建延安大学,郭沂、富锦华、高诚斋、王云凤、张逊宾等一批老延大人先后重返母校二次创业办学,曾经奠基与播撒新型教育火种的延安大学,在中共中央旧址所在地杨家岭继续办学。1998年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与延安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学,被列为陕西省省属重点大学。2005年学校被列为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大学,2011年被列为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 建校84年来,学校的发展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44年5月24日,毛泽东同志亲自参加延安大学开学典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1966年4月,邓小平和李富春来延安视察工作期间,接见了学校部分师生。1998年9月10日,江泽民为延安大学校庆60周年题词:“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为科教兴国造就英才”。2004年5月24日,胡锦涛对延安大学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方面“共同支持办好延安大学”。2017年9月19日,在延安大学8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值此延安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谨向全体师生致以热烈祝贺。长期以来,延安大学秉承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为民族解放、革命胜利和老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把这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大学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刘延东副总理、韩正副总理、孙春兰副总理先后以来校视察、批示等方式表达对学校建设的关怀。 学校现有新城、杨家岭、萃园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800余亩,建筑总面积达到了108万平方米。现有本科生16691人,硕士研究生3106人,留学生35人;教职工1596人,专任教师989人,其中教授157人,副教授371人;学校设有31个职能部门,16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11所附属医院;有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省级优势和特色学科,2个省级一流学科,1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1个本科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旅游局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1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省部级创新团队,5个院士工作站、2个社科名家工作室。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紧扣“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总目标,对标“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总要求,制定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延安大学加快发展意见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凸显四大特色、提升五大水平”的目标任务和“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以改革创新增强动力”的工作举措,“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十四五”稳步开局,各项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的成绩,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大学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学校确立了“延安精神特质”(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体验教学和践行活动为两翼的延安精神“一体两翼”育人体系,推动延安精神教育由“知”“情”向“意”“行”转变,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延安精神育人格局。延安精神育人成果获评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小红专”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并获“互联网+”大赛国家级银奖。近年来,在延安精神滋养下,513名学生参与疫情防控期间医护人员子女线上辅导,419名学生参与“十四运会”志愿服务,340名学生援疆进藏,316名学生应征入伍, 99人考取陕西省选调生,考取率名列省属高校前茅,到西部就业的学生人数比例达到70%以上。社会各界及用人单位评价延大毕业生:“基础扎实、为人诚实、作风务实、工作踏实”“下得去、靠得住、用得上”。 学校组织实施了本科教学“四工程两计划”,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获批省级教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获评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特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获批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个;本科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际奖4项、国家级奖648项,首次独立组队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获银奖。研究生获省级及以上奖励43项,涌现出在《自然》《柳叶刀》等期刊发表通讯论文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都金鹏等典型。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统筹学校各项工作,制定了《“一流学科”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博士授权学科培育工程”,培育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等5个特色学科群,被列为陕西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获批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培育学科1个。新增6个硕士一级学科,9个专业学位类别。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区”,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陕西省首批标准化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校组织实施“科学研究攀登计划”“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科研平台建设工程”,获批国家级项目187项,省部级项目285项,横向项目679项,科研经费大幅增长。获各类科研奖励153项,其中省级以上29项。获批省部级科研平台12个,教育部科研创新团队2个、省厅级科研创新团队4个。发明专利授权50项,科研成果转化13项。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5次。“低阶煤热解气化一体化高效利用技术”“水凝胶面膜基布制备技术”等一批重点成果实现转化。打造了乡村发展研究院等一批研究基地和智库,设立资政育人项目427项,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重大决策提供了咨询与支撑。 学校组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入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引进特聘教授(双聘院士)33人,引育博士近300人。获评国家级、省级师德荣誉10人次,4个教学单位获省级师德先进集体,涌现出了“全国模范教师”雷忻等一批先进典型。 学校坚持和完善“一章八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的意见》,常态化推进制度“废、改、立、释”。以教育综合评价改革为牵引,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后勤管理制度改革、医教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综合改革,搭建完成了学校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学校组织实施“一校一院对口支援工程”和“校友资源建设工程”,合作成立了“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红医联盟”和延安大学乡村发展研究院;与69所高校、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开展了2+2双学位、3+1双学位、121双学位等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和交流项目,学校被列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研修项目实施院校、港澳台招生资格院校。 延安大学是新时代延安精神传播中心,学校注重发挥延安精神“辐射源”作用,坚持做大做强红色教育培训。近年来,面向省内外高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累计举办近1542个班次,培训8万多人,并把红色教育培训效应有效反哺、覆盖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当前,学校正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自觉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统揽工作全局,深入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延安大学加快建设的部署要求,按照追赶超越“三步走”发展战略,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奋力推进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大学建设,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市长安区
    学校简介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教师的摇篮”。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划归教育部直属。建校78年来,学校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始终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怀抱教育强国之志,以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诚和无私奉献,铸就了“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孕育了“两代师表”优秀师生群体,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50余万人,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优质师资。 学校位于古都西安,占地面积2800余亩,建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长安校区是学校的主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二、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任务;雁塔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一年级基础课和通识课教学以及教师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教师干部培训、留学生教育等任务。长安校区现代开放、气势恢宏,雁塔校区古朴典雅、钟灵毓秀。学校先后被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2个学院(部)、1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民族教育学院(预科教育)。现有专任教师2010余人,其中教授590余人、副教授820余人、博士生导师510余人、硕士生导师990余人。学校有全日制本科生18203人,研究生21501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0350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1151人),各类留学生598人。藏书408万册,其中古籍25万余册,引进各类文献数据库268个。建有红烛校史馆和国内首座综合性教育博物馆(包括中国教育馆、妇女文化馆、历史文化馆、书画艺术馆),办有附中、附小、幼儿园,其中附中是百年名校、陕西省重点中学、陕西省首批示范高中,附小、幼儿园是省级示范小学和幼儿园。学校出版总社是集图书、期刊、电子音像、数字出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教育文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出版传媒机构。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中国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4个,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博士),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社科总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有本科专业71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陕西省特色专业22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8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1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8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4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全国优秀教材奖1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2项,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成果奖6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人文科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拔尖人才培养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是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第二批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现有国家级人才94人次,其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76人次,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特聘教授11人、教育部特聘教授1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6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青年学者2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2人,另外还有双聘院士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人。省部级人才294人次,其中陕西省特聘教授54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6人、陕西省青年学者30人、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6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2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8人、省级教学名师22人、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人、陕西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入选者9人、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其他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01人。 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科研实力持续提升。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农村部研发专业中心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全国妇联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旅游局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平台20个。“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含重大)项目296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40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42项,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468项,承担理工科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0项。100多项社科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其中9项成果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5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档案局特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学校主办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当代教师教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艺术教育》等学术刊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11种期刊之一。 学校坚持师范为本的办学定位,教师教育优势突出。建校78年来,逐步形成了“国家公费师范、国家优师计划师范、普通师范、地方委培师范”等多种师范教育形式共同发展的师范教育体系,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30500人,占国家招收公费师范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在西部招收公费师范生21500人,占学校公费师范生招生总数的70%,居部属师范大学之首。是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培养基地、教育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基地,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西北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服务范围辐射全国,先后完成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高层次的培训团队培训、高水平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高质量的幼儿教师培训等任务。深度参与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牵头成立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成立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开展西部基础教育“百校行”服务对接活动,引领陕西和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37个国家及地区的共计19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首倡成立了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图书档案出版联盟”。大力推动学生的国际双向流动,开发实质性学生交流项目160余个,每年选派大批学生赴国(境)外进行交流学习,在校长短期学习的学生来自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立足新发展阶段,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西部红烛精神”,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按照“两条主线、一个根本、一个关键”发展思路,加快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大力推进人才和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实现加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把学校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陕西机电职院)创办于1986年,是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前身是合署办学的国家级重点中职、首批改革发展示范校——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和陕西电子工业职工大学,隶属于陕西省教育厅。学校地处炎帝故里、西部工业重镇、陕西省第二大城市宝鸡市。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施以爱国、文化、管理、课堂、实践、读书、体育、美育、劳动为核心的“九维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首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首批国家和陕西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教育部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院校”;成为“国家电子信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实施院校”、“陕西电子职教集团”和“宝鸡市现代装备制造职教集团”牵头单位;师生在国家和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争金夺银,荣获国家和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20多项,团体总分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学校以培养岗位型、技能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机电、制造类学科和专业优势,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机电、电子、汽车、信息、加工制造等特色鲜明的装备制造专业体系,在全国率先试点实施现代学徒制,校企融合育人,探索建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和“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在全国深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深受社会认可。学校实施“师资强校”战略,通过多方引进和培养,拥有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热爱职教事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550人。先后有教师荣获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积极组织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整体学术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出版各类教材48种,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240余篇,立项各级各类教科研课题110余项,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构建了遍布全国的毕业生就业网络,与省内外10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用人合作关系,很多优秀毕业生已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学校先后为烽火、凌云、宝光、施耐德、汉德车桥、吉利汽车、秦川机床、合力叉车、中铁一局、中铁三局、中铁七局、中铁电气化局、一汽丰田、上海大众、天猫养车、长安汽车、长城汽车、中兴通讯、西安三星、海康威视、京东方、好利来、动高集团等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毕业生以其优良的素质、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娴熟的岗位技能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学校在宝鸡市蟠龙高新技术产业园建成新校区,形成“园中有校、校中有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独特办学优势。同时,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共建“吉利智造学院”、“风标制造产业学院”、“中兴产业学院”、“钛及先进材料产业学院”、“无人机产业学院”和“宝鸡擀面皮产业学院”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学院,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努力将产、学、研、用融为一体,着力打造“西部产教深度融合示范基地”。 现有宝福路、蟠龙新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1100亩,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拥有8个校内实训基地和100多个实验室,其中国家级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基地和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基地2个、省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机电技术精品专业实训基地1个、省级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性实训基地1个;建有各类文体场馆、基础设施;现有智能制造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铁道工程学院、经管与艺术学院共5个二级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部、体育部共3个教学部门,开设智能控制技术、铁道信号自动控制、新能源汽车技术、动漫制作技术、建筑工程技术、高速铁路客运乘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等35个专业,现有各类学生11000余人。俯首躬身,掬泾渭之水育芳馨桃李;职教兴校,借秦岭之木写鼎盛春秋。过去的三十多年,学校励精图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硕果累累,成绩卓著。当前及“十四五”期间,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面向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聚焦蟠龙新校区和“双高”建设,突出“扩规模、提质量、创特色、树品牌”总体思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多元兴校、特色强校、质量立校、智慧优校、人人为校,不断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一院一特色、一院一产业”,争创立足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智能制造特色“双高”院校!
  • 学校简介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2005年,它是一所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陕西省教育厅和商洛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的综合性全日制公办高职院校,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平安校园”、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项目学校、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试点项目学校、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校。  校园占地577亩,建筑面积190155平方米;有固定资产5.3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8395万元,馆藏图书56.4万册;校内实验实训馆室11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5个。现有教职工631人,院本部374人,附属医院257人;专任教师304人,“双肩挑”教师79人,外聘教师15人。其中院内正高级职称者15人(三级教授7人)、副高级职称者77人、研究生学历者70人、“双师型”教师136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职教名师3人、商洛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5人。  我院现招生三年制高职专业18个、五年一贯制高职专业7个,现有在校生8200余人。业已形成了医学、护理、教育、财经、机电、建筑、汽车等7大专业类群,建成了7个省级重点专业(护理、临床医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医学影像技术),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临床医学、学前教育),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临床医学、护理、学前教育);列入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3个、新型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校企合作试点项目1个。学院设有“四系三部一馆”(人文管理系、机电工程系、医学系、护理系、公共课教学部、思政部、体育部、图书馆);并有1所二级甲等综合性附属医院,1所驾驶员培训学校。  市政府还在我院设立了商洛市职教培训中心,下设12个市级培训基地(教育、财政、安监、扶贫、农业、公安、民政、卫生、城建、国土、环保、旅游扶贫)和3个省级培训基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成人和社区教育、退役士兵培训基地)。商洛职院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 2011年加挂“商洛市第二人民医院”,承担着职院医护类专业教学和商洛市6县1区及毗邻省市部分地区的医疗保健任务。现开设病床500张,16个临床科室和11个医技科室,现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47人,中级职称53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硕士研究生12人,年业务收入9000余万元。现正在合作共建预设病床1500张的商洛医疗康养中心——商洛国际医学中心。  建院10余年来,已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毕业生20000余名,累计各类培训50000余人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5%以上,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率达95%。商洛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经形成“坚持一个中心,实现两翼齐飞”的办学格局,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 学校简介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成立于1993年,是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高等院校。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特色兴校,教学为重,质量至上”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城市建设功能群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改革促发展,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特色办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与国内外机构实现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和资源共享,形成了“专业和产业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课堂与实习基地对接”的人才培养输送模式,城建学子在校内通过优质的理论教育体系资源和企业驻校高管培养学生一流的职业素养,准军事化管理打造学生的过硬优秀品质,使我院毕业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极具竞争力。 学院下设建筑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交通旅游学院、机电信息学院、五年制基础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培训学院等七个二级学院,开设近50个专业,形成了以省级一流专业为引领、院级一流专业为抓手,建筑工程、交通运输、机电信息、经济管理、学前教育和空乘旅游类等专业群协调发展的建设格局,辐射带动学院专业全面发展。学院地处西安高新科教园区,与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新校区毗邻,占地530余亩, 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10000余人。拥有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建有各类专业实训室44个,其中,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2个。图书馆、标准化运动场、形体训练中心、餐饮中心、超市、医院、银行、物流等,教学、实训、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 学院地处西安南郊大学园区,与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新校区毗邻,占地530余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学院拥有数字化图书馆、标准化运动场、形体训练中心、餐饮中心、超市、医院、银行、物流等,教学、实训、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团结文明 乐群 活泼”的校风、“勤奋 笃学 求真 创新”的校训和“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城建精神和引领下。正朝着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这一宏伟目标而阔步前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