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苏:新高考方案初步意见稿形成
2014-01-0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江苏新高考方案初步意见稿已经形成!全省教育改革推进会昨天在南通召开,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高考方案初步意见稿已形成,江苏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已明确了方向,但具体实施细则暂时还不能向社会公布,须等待教育部统一部署。本次大会下发了《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记者注意到,“单独两孩”配套教育需求已被列入其中,沈健表示,江苏提前谋划最迟2016年到来的入学“小高潮”。

关键词:高考方案

多位中学校长谏言英语应计等

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应了江苏新高考方案制定进程,他表示:“江苏高考制度针对"08高考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在不断地微调完善下推进,因为08高考方案在推出一个周期也就是4年以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动,这样算来到2012年,应该要明确新一轮高考的改革,但是由于教育部的要求,必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们在高考改革上不能抢跑也不能乱跑。事实上我们已经根据教育部规划纲要的要求,和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在总结我们江苏08高考方案实施多年来的情况,我们已经有初步意见,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不能向社会进行公布,但是我们已经积极做好了准备 。”

沈健透露了江苏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的方向:第一,在义务教育方面,免试就近入学。第二,关于中考,江苏将减少中考考试科目,精简考试内容,缩短考试时间,探索建立初中学业测试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中考改革方案;中考的招生改革方案有两点:一个是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均衡地分配到所在县区的初级中学,第二个推行中考和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第三,关于高考改革,江苏将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合理地确定考试的科目和计分方法,二是要提高高校对考试科目的要求和学生的自主选择,三是强化学校的自主招生,四是将由考试专门机构来实施,政府加强管理,社会加强监督。

英语一年多考的改革是这一轮高考改革中被广泛热议的话题,沈健表示,英语一年多考江苏已经积极做好准备,“主要是希望通过这样的选择和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从心理上减轻负担,而不是一次考试完了以后就定了自己的终身,你如果觉得这次考得不好,还有机会,因为英语考试容易受到外面干扰的因素比较多,如果英语一年多考可以实施好,其他的都能做好。”在江苏新一轮高考方案调整调研中,英语一年多考计等还是计分争论得较多。曹卫星副省长在大会上坦言,多位中学校长曾向他“谏言”,认为英语一年多考后应该计等而不是计分。如果计分,部分考生为了追求高分不断“刷分”,反而增加了负担。“这些具体问题还需要有创造性的设计。”

关键词:义务教育

“不能有重点校,不能办重点班”

曹卫星副省长说,对于江苏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他曾听到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如果实行均衡发展,对优秀学生不公平,因为这些学生会"吃不饱"。”曹卫星认为,学校可以多开选修课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特长,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还可以跳级,但前提是不能为了少数优秀学生的发展而牺牲广大普通学生的利益。“义务教育阶段不能有重点校,不能办重点班。”曹卫星强调,下一步江苏义务教育继续朝着优质均衡方向发展。“我们会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引导办好每一所学校。”曹卫星指出,相对发达的地区还应尽快消除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待遇。“不需要交赞助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就近入学,这才是真正的义务教育均衡。”

关键词:择校

拟推教师“县管校用”破解择校热

曹卫星副省长指出,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缓解择校难,关键是有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推进教师流动常态化,研究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用"的模式。”这一探索成为会议讨论的焦点。

记者获悉,“县管校用”是指教师的个人编制从学校剥离出来,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教师不再是“一校所有制”,教师去哪一所学校任教由教育主管部门“调配”。沈健厅长表示,根据义务教育法,省人大常委会已经通过了一个实施意见,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和省财政厅等五个部门都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的学校教师和校长的交流的意见”,意见规定在一所学校任教已经有6年,并且离退休年龄要多于5年的教师,和在同一所学校任期超过两届的校长,必须在县区范围进行交流,并且交流比例每年不低于15%,“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对义务教育中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优质资源配置方面能够体现均衡,对缓解择校热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县管校用”的模式,沈健表示,这是今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但是各个县市情况不一样,推进的进度会有些差别。”

关键词:单独两孩

江苏提前谋划2016年入学“小高潮”

据省人口计生委透露,江苏“单独两孩”政策前期已完成大量调研工作,“单独二胎”政策可能将于今年上半年出台。“单独”将可以生两孩的消息传开后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的孕前门诊挂号咨询的夫妇急剧增多。记者注意到,改革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要:“前瞻研究"单独两孩"政策对教育的影响,防止临时突击大拆大建学校。”沈健厅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即将实施的"单独两孩"的政策,我们需要提前谋划,把江苏现有的学前三年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规划修订和完善好,迎接最迟2016年就要到来的新的一波学前适龄入学、入园的小高潮。”

作者:蔡蕴琦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国有公办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在风景秀美、人杰地灵的太湖之滨——江苏省无锡市。学校前身是1959年3月原国家农机部创办的无锡农业机械制造学校;1979年3月更名为江苏省无锡机械制造学校;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更名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隶属江苏省教育厅。学校是国家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2012年开始试办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2018年入选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校A档建设院校,2022年在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位列全国第3。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三年在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高职院校综合考核中获第一等次。学校现有中桥、太湖两个校区。全校占地850多亩,建筑面积39.8万平方米;资产总额1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3.148亿元,图书馆藏书130万册。目前设有机械技术学院、控制技术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外语与旅游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开源创新创业学院、基础课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国际教育学院、爱尔兰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与百度、西门子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7个,目前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留学生14400多名,教职工900余人。学校秉承“严谨治学,崇尚实践”的校训,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中有教授60余名,博士120多人。其中,国家教学名师2名、省教学名师4人,二级教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8个,聘有杨叔子院士、姚建铨院士等高层次专家学者和顾秋亮、黄成等大国工匠、技能大师为兼职教授。目前开设有与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相适应的专业54个,其中本科专业6个。拥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2个、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2个、首批国家示范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专业2个;省重点建设专业群4个、省高校品牌专业2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省品牌与特色专业8个,全国机械行业品牌与特色专业3个。学校主持建设数控技术和物联网技术2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并拥有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1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3门,国家规划教材36部。学校主持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二等奖近20项。2021年CCTV1“新闻联播”报道了学校建设智能制造专业集群、赋能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学校还主办全国性的职业教育期刊《机械职业教育》和学术期刊《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学校注重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内建成了“多功能、开放式、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建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1个、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省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项目、4个基础实验中心、8个专业大类实训中心,还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江苏省机械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等,开设了63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使学生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达到95%以上。在校外建立了200多个实习基地,其中100多家企业成为学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基地。学校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011年以来,率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探索构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每年开设近百门次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建设了20多门文化素质精品课程;在校外建立了30多个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参加各项竞赛佳绩频传,近年来有1000多人次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大赛中获奖,其中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1项;“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4项;获得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129项,其中一等奖27项,优秀团队28个,获奖数量和等次在江苏高职院校中多年名列第一。同时,学校竭诚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运行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爱心基金、特困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连续多年荣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学校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每年为社会、企业培训10万人日,为中小企业完成技术服务项目200多项。教师年完成600多项专利,其中部分专利已向企业成功转让。学校获批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重大项目1个,获批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工程项目1个,申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及省自科、省社科在内的部级及以上项目50余项。学校重点建设了“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研究所”“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所”等三个年服务到账达千万元的研究所,建有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并牵头组建了全国机械职业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江苏省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建有江苏省传感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智能工厂仓储物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工程中心和研发平台10个,其中全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技术职教集团被列为首批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学校在高职教育国际化道路上不断开拓前进,2004年成为总部设在美国的社区学院国际发展联盟(简称CCID)的第一个中国成员单位,2012年CCID在校成立中国分中心。学校先后与马来西亚管理与科技大学、印尼特里沙克迪教育集团、老挝申沙万教育集团合作建设3个海外分校或语言中心。2018年经教育部备案,江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首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爱尔兰学院。近年来,学校与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50余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14年招收首批国际留学生,目前有来自加纳、利比里亚、伊朗、印尼等20多个国家的300余名留学生在学校学习。学校中美、中丹和中澳合作办学项目分别成功入选省教育厅2016、2017、2018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项目。2021年入选首批江苏省“十四五”高校国际化品牌专业、教育部“中非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首批试点院校。学校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去”,每年选派一定数量学生赴美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对口院校进行短期和长期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近几年,学校的办学成绩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黄炎职业教育杰出贡献奖”“省文明单位”“省高等学校文明学校”“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省教育人才先进单位”“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 淮阴工学院淮安市清江浦区
    学校简介淮阴工学院坐落于周恩来总理故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是一所具有鲜明应用型特色的江苏省属本科院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和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试点高校,教育部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制定高校;是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百城千校”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本科分会副理事长单位,苏台青年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高教学会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使命,扎根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现有枚乘路、北京路、萧湖三个校区,校园占地2560亩,校舍面积67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2.1万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700余人。学校着力培养具有爱国奉献的恩来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敬业乐群的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设有19个教学科研单位,69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理工经管农艺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坚持人才强校,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1357”工程。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博士600余人、副高级以上职称580余人;硕士生导师360余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引聘、双聘用国家级人才等高端人才百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批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特聘教授、江苏外专百人、江苏省产业教授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16人,获批江苏省“双创计划”“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等人才项目250余人次;获批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11个。学校坚持一流引领,以本科教学为中心,扎实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建设,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省“十四五”重点学科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6个;省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省品牌专业一期、二期项目共13个,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获批国家“金课”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8门,省部级以上重点教材50部。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等国家级平台5个,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岩盐与凹土资源深度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省盐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省部级平台44个,实现了学科专业省级以上平台全覆盖。近5年,学生获“创青春”国赛金奖、铜奖各1项、“互联网+”国赛铜奖3项、“挑战杯”国赛三等奖4项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5000余项;考研录取率保持在20%以上,就业率在96%以上。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较快增长,培养成效显著,获批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3个,省优秀研究生课程2门,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2项,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科研论文发表于化工领域顶级期刊。学校坚持服务导向,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近5年获批国家自科、社科基金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以第一单位获批江苏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及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30余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00件。学校深入推进“1111”科技创新服务工程,全方面深化与江苏,特别是淮安市各县区融合发展,自2017年实施项目以来,共签订合作项目1800余项,科研合作经费超4亿元,实现省技术转移分中心在淮安市各县区区域全覆盖。2020年,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数位列全国78名,省产学研合作项目数位居全省第一。学校高教研究所获评“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苏北发展研究院获批“省级重点培育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库100强,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省、市主要领导批示。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加、英、法、意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等近60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物流工程本科教育,与意大利萨兰托大学共建成立中欧运河文化交流中心;与法国洛林大学、日本长崎综合科学大学、泰国西那瓦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现在校留学生近200人,赴国(境)外交流师生年均百余人。获批教育部对台教育交流项目2项、省“十四五”首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1个、高校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省外国专家工作室2个、“江苏友谊奖”外国专家1名。学校先后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依法治校改革试点校、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江苏省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招生单位、江苏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单位治安保卫工作集体二等功、江苏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立足新时代,担当新作为。淮阴工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训,弘扬“明德尚学、自强不息”淮工精神,聚焦重点、突出特色、深化内涵,全力推进“淮工振兴”,全面实施“十个一流”,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淮安大学。
  • 学校简介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盐城地区第一所省属公办高职学院,是服务盐城地方经济主战场的省级示范性综合型高职学院,是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学校现有教职工500多人,在校生10000余人,留学生300多人,设有纺织服装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经贸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药品与健康学院、信息与安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学校建有国家及省财政资助的实训基地7个、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个、省产教深度融合集成平台1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4个、省级技术转移中心1个、省级创业示范基地1个、专业实验实训室200多个,立项省高水平专业群1个、国家规划教材1部,创建国家和省级品牌骨干专业、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重点教材、优秀教科研团队50余项,拥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1个。建校58年来,学校遵循“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强化“根植地方、厚植师生、深植融合”的办学理念,树立“特色发展、开放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办学思路,秉承“职业立身、技术报国”的校训,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立足盐城,面向江苏,融入长三角,积极践行“两海两绿”路径,助力“四新盐城”建设,先后培养了8万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坚持以创新为抓手,引领区域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铸校、创新活校、和谐兴校”五大方略;创新办学体制,成立学校理事会,构建完善了“政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育人模式,探索形成了“双链对接、双教融合、双证融通、双元互动”的“四双”育人模式,荣膺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称号;创新高职文化,坚持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弘扬铁军精神,建设铁军文化园,培育形成了“求实”文化;创新服务载体,全力构建科技研发、资源共享、职教联盟、社会培训四大服务平台;创新合作办学,与江苏科技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开展“4+0”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实施来华留学生教育和多层次国际化办学,建立江苏天虹集团越南公司海外实训基地,服务“走出去”企业,荣膺“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跻身“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我校荣获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技术转移工作促进奖,建成中乌(盐城)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近几年,发明专利授权数均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一方阵,2018-2020省产学研合作项目立项数连续三年蝉联全省高职院校第一位。在武书连发布的2021中国高职高专排行榜中,学校跻身“中国一流高职高专院校”行列。学校是江苏省首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江苏省沿海经济带高职院校技术转移联盟牵头单位,牵头成立的盐城市纺织职业教育集团入围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打造非遗文化名片——瓷刻工作室。学校荣获省级以上优秀教科研成果奖50多项。近年来,师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成绩显著,获得国家和省级一、二等奖150多项。毕业生具有“为人诚实、理想务实、技能扎实、工作踏实、创新笃实”的“五实”特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先后七次被评为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纺织行业人才培养示范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智慧校园等省级以上荣誉50多项。学校在江苏省2019年度、2021年度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中荣获第一等次。勠力同心齐奋进,乘势而上再出发。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往开来、乘势而上,在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新征程上破浪前行,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以优秀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 学校简介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9月,校名为“泰县农业中等技术学校”。1959年1月更名为“泰州市农业专科学校”;1961年9月更名为“江苏省泰州畜牧兽医学校”;1995年4月更名为“江苏省畜牧兽医学校”;2001年6月独立升格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3月更名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隶属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学校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我国南方14个省(市、自治区)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坐落在中共中央前总书记、原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出生地——江苏省泰州市,也是世界知名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故乡。2001年6月,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首轮评估;2008年,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3年,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项目验收;2018年,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成为江苏省8所卓越高职院校之一。2019年,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2016年3月20日,汪洋同志来校视察,对学院服务“三农”的办学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166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439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26.06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7亿元,已经形成以凤凰路校区为主体、以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和江苏中药科技园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办学格局;建有“四区四基地”产教深度融合育人平台,拥有国家实训基地3个和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科研平台21个、36个院内实训基地和70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唯一拥有国家级水禽基因库、省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创新团队和省协同创新(工程技术)中心的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学校秉承“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办学理念,办学63年来,坚守“农”,紧扣“牧”,紧盯“特”,紧抓“新”,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农牧专业特色优势更加凸显。围绕农牧产业链设置33个专业,与常州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办“4+0”、“3+2”本科专业5个,牵头制订了国家高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专业目录和教学标准,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动物药学等10个专业领先全国,建有“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高职教育高水平专业群2个,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央财支持建设专业4个,国家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2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个,江苏省品牌专业4个,江苏省特色专业3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7个,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主持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3个、涉农专业和涉农学生比例均超70%,是东南沿海地区乃至我国南方14个省(市、自治区)唯一以培养农牧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政策激励、外引内培、优化结构,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显著提高。现有专任教师622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75人,教授62人(二级教授6人、三级教授4人),正高职称教师数量在全国农业高职院校名列前茅,专任教师中硕士学位教师占比81.99%、“双师”素质教师占91.33%。获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1人,省水禽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和岗位科学家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0人,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1名、第三层次24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60人、全国农业职教名师9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泰州市“311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01人、泰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我院人才竞争力在江苏高职院校排名第三,学院荣获“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称号。学校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科研促校”的发展理念,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将“科研”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实践了“工学研融合、产教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赢得全国职教界广泛赞誉。近五年来,获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成果奖40多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自主创业率5%以上,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4项,获省级优秀论文32项、优秀毕业设计团队11项,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学校近三年科研课题到账经费达9990.74万元,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科技部重点专项项目、农业部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国家种粮大省资助项目等重大项目,江苏省现代农业重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主持并获国家三类新兽药证书2个。学校拥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创新团队负责人、基地主任共8名,依托产业技术体系培育推广畜禽新品种4个、养殖新技术新模式20余项,对接帮扶300多家企业、100多个科技示范村,培育科技示范户2000多户、科技示范带动户8000户,培训各类人员达11万人次。学校充分发挥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优势,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2015年以来,连续获“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为带动全国现代农业特别是现代畜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百强示范基地”。入选“2019年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大典型案例”,作为高职院校唯一代表在第二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上作经验交流。学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国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国际化步伐持续加快。与58所国外高校、办学机构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培训和教师互换、学生互换、联合办学、科研合作、留学生培养等合作。2012年以来,招收培养了来自24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684名,目前在籍留学生136人,学历留学生人数位列江苏省高职院校之首。建有省级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8门,引进了畜牧兽医、园林园艺等专业原版外文教材17部,与30余家境外企业建立起校企合作关系,“助企出海”中非农牧业实用技术人才培养项目获农业农村部立项,安哥拉海外分院正式挂牌成立。牵头成立了国际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联盟并当选联盟理事长和秘书长单位。入选“农业部首批农业对外合作科技支撑与人才培训基地”,获评省“留学江苏培育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成为全国首家通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的高职院校,获“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高校”。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全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50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先进高校”“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江苏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2019年度、2020年度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等荣誉称号。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党对学院工作的领导权,引导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依托农业职业教育和倾情服务“三农”两个抓手;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着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红色精神的弘扬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旋律的唱响者,将教师锻造成为绿色教育的提供者、绿色科技的推行者、绿色文化的引领者,将学生培养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南京市栖霞区
    学校简介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是长江以南唯一的公安部直属院校,濒江临海,交通便利,科教资源丰富,在我国公安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使命。学院独立办学始于1953年建立的江苏省南京林业学校,后几经汇流重组,数易校名;1994年9月,改建为林业部南京人民警察学校;2000年3月,升格为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3月,升格为本科院校。学院占地总面积1113亩,总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设有仙林、花园路2个校区。学院设有治安学、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技术、公安管理学、网络安全与执法、公安情报学、警务指挥与战术8个本科专业。其中,治安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网络安全与执法(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刑事科学技术(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和警务指挥与战术专业特警方向(公安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培育点)四个优势专业。多年来,学院围绕服务生态环境、森林草原、打击破坏动植物资源犯罪等领域,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已形成公安技术、公安学、林学3个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2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等三类互为支撑、结构合理的学科布局。2017年被纳入江苏省2017-2023年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目前已与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开展了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学院现有教职工449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9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0人),博士、硕士学位351人,研究方向分布于法学、公安学、林学、药学、食品学、植物学、动物学等领域,在现有专业教师中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管理学类占30%,食品、药品和环境相关专业教师10余名。近五年选派骨干教师到海关、民航、环保、检法等部门基层业务实践40余人次,已基本形成一支学科专业较齐全、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部级教学名师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8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9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人选5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2个。学院坚持政治建警、文化育警、素质强警,坚持“注重知识、能力、职业素质三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确保公安后备人才“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政治本色和优良的专业素养。近5年来,学院毕业生中共有500余人次在工作岗位上荣立三等功以上的各级奖励,3000余人次获得嘉奖或表彰。连续多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院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知识过硬、实践技能突出。近年来,学院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8门,省部级精品教材7部,省部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各1个;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948”计划、公安部、教育部、司法部、国家林业局、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公安厅等厅局级以上项目119个,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0项。多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在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已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瑞典、丹麦、澳大利亚、新加坡、越南等多个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警务或森林消防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