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山东:关于做好2015年度民航招收飞行学员工作的通知
2014-11-2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鲁招考[2014]111号

各市招生(考试)办公室(院、中心),有关高等院校: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中国民航大学、滨州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烟台南山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拟在我省招收飞行技术专业本科生375人。现将有关招生事项通知如下:

一、生源市及招生计划

(一)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中国民航大学

飞行技术专业共招收90人。其中青岛市50人(为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培养,理科40人、文科10人);济南市、东营市、济宁市、德州市共30人(为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培养,理科24人、文科6人);威海市10人(为中国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培养,文科2人、理科8人)。

(二)滨州学院

飞行技术专业共招收180人(文理兼收)。

生源市:淄博市、枣庄市、烟台市、潍坊市、泰安市、日照市、莱芜市、临沂市、滨州市、聊城市、菏泽市。

(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烟台南山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飞行技术专业共招收105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5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人、烟台南山学院40人,文理兼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人,文科4人、理科16人)。

二、招收对象

招收对象为2015年高中应届毕业男生,年龄16-20周岁(1995年9月1日至1999年8月31日出生),符合民航飞行学员选拔条件者。

已参加军队招飞的市选拔范围为:军队招飞预选体检合格之外的考生。

滨州学院生源地考生参加军队招飞复选后不符合军队招飞条件的,可以再报考滨州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烟台南山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符合军队招飞条件而未被录取的考生中选拔。

三、联系方式

招飞动员、报名、体检等工作请分别和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招飞办公室(联系人:余剑,联系电话:0532—83070088)、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招飞办公室(联系人:任发明,联系电话:0531—85698650、13589009327)、中国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招飞办公室(联系人:汤晓旭,联系电话:13601115589)、滨州学院招生办公室(联系人:张志,联系电话:15854398678)联系。

四、工作费用

召开会议、动员生源、报名、体检、政审过程中的费用由各招飞单位承担。

五、上报考生名单

各招飞单位招飞办公室将体检合格考生名单(必须有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夏季高考考生号)分别报送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生源市、县(市、区)招生办公室各1份备案(同时向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上报电子版合格考生名单,邮箱地址:e37_pzek2@sdzs.gov.cn)。

六、录取程序

体检合格考生参加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夏季高考,录取安排在本科提前批之前,不填报飞行技术专业志愿。录取前,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向招生院校提供考生成绩,招生院校确定录取名单,经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审查批准后,由招生院校签发录取通知书。

滨州学院录取时如果生源不足,可以从符合军队招飞条件而未被录取的考生中征求志愿录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烟台南山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符合军队招飞条件而未被录取的考生中征求志愿录取。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团结协作,广泛宣传,动员优秀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民航飞行学员选拔。

(二)中学对体检合格的考生要加强教育,端正考生的报考态度,提高考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成绩,防止身体发生意外。

(三)严格把关。军队招飞预选合格的考生,一律不得报名。

(四)加强对上站检测考生的管理,确保安全。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2014年11月21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山东建筑大学地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会——泉城济南。发展历史悠久。学校创建于1956年,时为国家城市建设部在全国兴建的十所土建类学校之一。65年来,学校与齐鲁大地的厚重文化同脉,与铿锵前行的共和国脚步同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凝练特色、培植优势,践行“厚德博学、筑基建业”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和“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经世致用、造福桑梓”的办学理念,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以土木建筑学科为特色,工理管文法艺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全国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0万名各类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办学实力强劲。学校占地2400余亩,校舍面积70余万平方米。设有20个学院(部),61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7万余人。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0个,7个土木建筑类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示范课程、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精彩一课”5门,国家一流课程4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和团队1个;获批新工科国家级教研项目2项,获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1项(全国共 6 所高校,山东省唯一)。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个专业学位类别,64个二级学科培养方向,拥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馆藏图书398万余册,其中印本图书198万余册、电子图书200余万册。《山东建筑大学学报》入选“ 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等主要期刊评价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建筑工程类地方高校学报、山东省省属理工类高校学报前列。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204人,其中专任教师179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数为89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9.83%。拥有日本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8人,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84人次,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教书育人楷模、省高校师德标兵等57人,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等31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其中“建筑结构移位与加固改造”团队是山东省属高校唯一土木工程方向教育部创新团队。学科特色鲜明。学校是全国唯一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绿色建筑博士人才培养高校,山东唯一土建类专业全部通过国家专业评估(认证)高校,山东省首个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工程本科高校。学校ESI工程学学科居全球前1%,拥有建筑学和土木工程2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建筑学列入山东省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1个木材工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山东基地,3个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8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6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文物学会研究基地、2个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新型智库),1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政法委研究基地等重点科研创新平台30个。其中,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是山东省高校唯一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研究成果丰硕。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类)1项。其中,2002年,鹿晓阳教授主持的《等壁厚弯管塑性成形理论及其工艺工装设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王崇杰教授主持的《太阳能和浅层地热能在建筑中利用的关键技术应用与开发》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刘甦教授主持的《面向区域的建筑学专业创新性、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张鑫教授主持的《建筑物移位改造工程新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是山东省唯一在建筑学、土木工程领域均获国家科技奖高校。“十三五”期间,全校年均科技活动经费近2亿元,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6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59项,其中,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2项、课题3项,省科技重大项目5项,如2019年,崔东旭教授主持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村镇社区空间优化与布局”,获批经费3508万元,是目前我省城乡规划领域承担的最高层次的重大项目;2020年,张鑫教授主持的“既有结构性能评估与加固改造基础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现了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的突破;荣获省部级政府科研奖项和国家奖励办社会力量设奖奖项63项(其中一等奖1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33件;SCI、SSCI、A&HCI、EI收录论文3377篇。对外合作宽广。学校积极推进开放办学,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校际关系,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英国高校在土木建筑领域举办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多所大学合作开展“2+2”“3+1”“3+2”等模式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招收土木工程、国际商务等专业的来华留学生,目前有30多个国家的外籍师生在校工作或学习。学校先后与90余家政府、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主持完成世界上最重最高、国内最远建筑平移工程,主持或参与制定60余部国家与省建设行业规范标准,完成了100余项国家和省市大型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建成山东高校首个雄安新区教学实践基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学校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产学研基地,一期工程已启动,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开启了学校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和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文化底蕴深厚。学校重视文化建设,打造“筑基讲坛”文化育人品牌,77期讲坛先后邀请了荣盛发展集团联席总裁庄青峰、原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柏灵、全国劳模杜明等在内的70余位行业精英、学术大师、政界领导走上讲坛,为建大师生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筑基讲坛已经成为建大师生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建大校园的文化盛宴。构建“四馆、两带、一廊”的校园文化格局,诸子先贤景观与建筑文化长廊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建有建筑平移技术展馆、地图地契展馆、山东民居展馆、铁路建筑展馆等特色建筑博物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绿色生态校园案例,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建筑科普教育基地,被列入山东省系列博物馆规划。学校主持建成国内第一座竖直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示范工程、国内第一座太阳能综合利用学生公寓,主持建成国家首个钢结构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学校综合教学楼。学校校园已成为饱含时代活力和现代气息的师生文化家园和建筑博览园,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环境满意度”位列山东高校前3强。学生素质优良。学校着力培养“基础实、适应快、能力强、素质高”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根据第三方调查,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匹配度达到了94.5%,居全省高校之首。学校是全国建筑类高校就业联盟发起高校,学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85%以上,满意度98%以上,我校毕业生对母校推荐度为84%,高于全国本科院校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2021年山东就业市场人才发展报告》本科毕业生市场化薪酬居山东省属高校第二。学校重视学生科技创新、文化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近五年在“挑战杯”、数模、电子设计等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3300余项,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优秀组织单位;学校棒球队荣获2016年、2017年中国大学生棒球联赛冠军,学校多次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从学子到校友,从校院到社会,20万建大校友遍及齐鲁,辐射全国,他们中有工程大师,有行业精英,有政府领导,校友永远是学校最大的品牌和骄傲。抢抓新机遇,开启新征程。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遵循高等教育“四个服务”发展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力“十四五”规划,扎实推进“六大工程”,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向着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砥砺奋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29日,是根据《公司法》规定设立的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能源安全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作为公司唯一直管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成为公司发展链、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建设的公司企业大学。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天下泉城济南,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学校如同翱翔苍穹的苍鹰,雄踞在这座城市的最高端——兴隆山脚下。  自1958年建校以来,公司是电力行业的龙头和主导企业,学校始终坚持“根植行业、深融企业、服务发展、协同育人”的办学理念,秉承“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校训,按照“师资雄厚,装备一流,管理精益,特色鲜明”的发展定位,在辉煌的60多年办学历程中,探索开创了一条“行企校”一体化办学和学历教育、职工培训、技术服务“三驾马车”并驱的创新发展之路。数十万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向电力行业的各个岗位,成为光明的使者;无数有志青年在这里放飞人生梦想,为我国电力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公司、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等各级领导先后多次来学校视察指导工作,极大促进了学校办学实力的显著提升,推动学校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目前,学校占地1860亩,建筑面积44.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0.29亿元,图书80.6万册。学校荣膺“中国最佳企业大学排行榜”第一名、“中国最具价值企业大学”等称号,连续9年蝉联“中国企业教育先进百强”。并先后荣获“山东省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山东省优秀校园文明单位”、“全国一流电力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资源整合构筑“行企校”一体化办学新格局  学校诞生、发展、成长的历程,是公司坚持“科教兴企”战略、走创新发展之路的生动体现。  学校前身系始建于1958年6月的青岛动力专科学校,几经迁校易名。1997年7月,学校与山东电力职工大学、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党校整合重组,搬迁至济南现址,实现了山东电力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1999年4月,学校与原山东电力科学研究院合并重组,确立了校院合一、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办学体制,实现了山东电力科技与教育资源的整合。2008年12月,公司以学校为依托,组建成立了国网技术学院;2009年11月,学校上划直属国家电网公司管理,承担起公司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2012年-2017年,学校先后设立成都、长春、西安、苏州、郑州等五家区域分院,及山西、湖北、天津、江西、丰满等五家合作基地,实现了公司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  以国际一流企业大学为发展目标,以现代职业教育为发展方向,历经多次战略整合,学校与国网技术学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整体运作”,成功搭建了“行业-企业-学校”一体化的办学平台与体制,实现了学历教育、职工培训、技术服务“三驾马车”并驱,打造成为了国家电力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立起了电力行业大职业教育格局。  作为公司发展链、人力链、价值链的重要一环,作为公司重点建设的企业大学,学校与电网行业、各省电力企业建立“共同体”,实施“行企校”一体化办学。国家电网公司、各省电力公司、直属产业公司等行业、企业,为学校提供财力、物力、人力支撑;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和标准、生产性实训基地,共组专兼结合的“双栖型”教学团队,共同承担高职教育、新员工入职培训、高端技术技能培训,培养电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校大力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教学系部与专业培训部、教务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学生学员管理组织体系的一体化,师资统筹培养、使用,设施统筹建设、使用。  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全产业链培训服务平台、国际合作交流平台,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技能等级评价中心、知识集成中心;成为东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三峡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具有强电专业的大学师资培训基地、大学生分段联合培养基地,以及面向公司的“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服务规模大、范围广、效果好。2008年以来,培养学生2万多人、培训技术技能人才30万人、技能鉴定11万余人,大大提升了企业员工技术技能水平,支撑了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电力行业快速发展。一流的专业与装备支撑特色办学  一流的企业大学,要有一流的专业与装备。  学校按照“对接产业、结构合理、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原则, 基于发、输、变、配、供、用、调控、信通、建设等电力生产全过程,围绕学历教育与培训、技术服务并举,优化建设了热能与发电、输配电线路、电气运行、电气检修、电力营销、信息通讯等紧密对接电力能源产业的六大专业群。  依托电力行业企业,组织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基于现场工作过程,开发了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符合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的阶梯式课程体系。  按照“装备先进、技术一流、现场一致、适度超前”的原则,建成覆盖电力发、输、变、配、供、用、调控、信通、建设等全生产流程,与中国特高压、智能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及超超临界机组建设相适应的各类实训基地279个、工位8340个,包括全国首座实训220kV智能变电站、特高压变电站运维、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智能配网运检、智能微网控制、火电机组仿真等国际一流实训基地。建有全球能源互联网展示中心、国家电网公司应急培训基地,设有山东电力焊工考核中心、山东省火力发供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山东省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所。  建有公司网络大学及其运管中心,公司系统60多家单位全面上线运行,为公司员工终身学习、泛在学习、灵活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  学校建有主干万兆、桌面百兆的高速、智能光纤校园网络,并以1000M带宽接入Internet及Cernet教育科研网。  学校建有现代化、智能化图书馆,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CNKI)工程数据库一级中心,是山东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先进单位。专兼结合的“双栖型”师资队伍平添办学活力  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关键在于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着力打造了“德育辅导者、实操带领者、业务传授者、现场工作者”四者合一的“双栖”型教学团队。  现有专任教师338人,研究生及以上学位教师占43.8%,副高及以上职称占65.1%,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占47.3% 。每年从各电力企业选派技术能手、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专业领军人才等至少320人次进校园,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了以1228人为骨干的兼职教师库。专兼结合师资互动,师资共培互用,既能开展学历教育也能做技术技能培训,既能在学校或企业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完成教研科研,指导学生、员工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又能对接企业技术、胜任企业一线工作岗位。形成了“周期制”挂职锻炼、“洄游式”挂教授课机制。“行、企、校”共同体,建立现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紧紧围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工作经历、素质培养融为一体。  建立了“双主体、四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原则,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专业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联动、课程改革与产业技术进步联动、教学改革与生产真实应用联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企业用人评价联动。  推进了“四真一实”行动式课程教学模式。即:以学生学员为主体,以做为主,“做、教、学”一体,在“真环境”中做“真任务(项目)”,按照“真工艺”“实练实做”,让学生学员主动动起“手、嘴、脑”,做出“真产品”,直接获取现场工作经验,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公司新入职员工从2009年起,采用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2015年起,根据需求,学校每年为新疆、蒙东电力公司“定向”培养110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供用电技术两个专业的学生,助力精准扶贫和一带一路,近年来又先后与北京、浙江,国网南瑞合作,共同培养电力人才。共同制定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过程共管,质量共控,将企业文化、职业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了企校双方在招工即招生和招生即招工培养制度上的一体化、学校育人机制和企业育人机制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培养责任双主体、培养计划双方案、培养施教双导师,培养地点双场所、培养效果双认证等“五双”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了企校双方共同培养和共同评价的一体化。高技能高素养人才深受市场青睐  建立了“双主体、四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四真一实”行动式课程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学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高举文化抓育人,重视学生个人特长、社团建设和专业技能活动的开展。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火电机组集控运行、变电运行、电能计量等技能大赛与技术比武,增强学生技能。  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和公司新入职员工,工程实践素质高,独立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在现场一线具有“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干得好”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多年来一直保持了95%以上的高就业率,主要分布在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广东核电公司、大唐电力公司、华能电力公司、山东钢铁公司、魏桥创业集团等大中型行业企业。实施科研促教强校战略,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  大力开展技术咨询、技术监督、新技术推广和技能鉴定等技术服务。  当前,公司事业的迅猛发展,为学校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将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大力推进现代高职教育,坚定不移地深化“行企校”一体化办学道路,为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前身是山东省旅游学校,1988年由国家旅游局和省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建设,1991年正式招生办学。2004年升格为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实行省教育厅与省文化和旅游厅双重领导、以省文化和旅游厅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使命,以“我们的天职是创造幸福”为校训,以建设“人文化、生态化、数字化、国际化,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学院”为愿景,坚持“与行业接轨”的发展之路,坚持为社会用人需求服务,为学生就业成才服务,教学质量、办学特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学校是山东省名校建设工程首批技能型特色名校、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近两年,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科教兴鲁先锋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融媒传播最具影响力高校等各级各类荣誉30余项。学校位于济南市章丘大学城,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占地近67.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5万余平方米,资产总值近5亿元。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础设施齐全,建有综合实训楼、航空实训楼、四星级智慧化实习酒店、餐饮艺术教学中心、CLE国际共享智慧教室、迪士尼主题实训教室等70多个教学实训场所。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与多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二级学院,将企业资金、文化、理念、技术、产品等引入校园,打造校园旅游生态,切实提高了学生职业竞争力。1991年招生办学以来,共培养毕业生近4万名,培训旅游业在职人员8万多人。毕业生供不应求,近几年用人单位需求量与毕业生数量一直保持在5:1至8:1的比例,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海外就业率超过15%。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00余名,拥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成立了由80多位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支持教师每年到企业调研挂职锻炼;学校定期选派教师赴英国、美国、德国、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进修。同时,常年从美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国聘请外教;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聘请行业精英为客座教授,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提升办学水平。学校紧扣行业需求,大力加强专业群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专业,积极发展新兴专业,形成了涵盖文化和旅游产业各主要领域的专业体系。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000余人。现设有饭店管理系、旅游与休闲管理系、工商管理系、航空服务系、营养与烹饪系、旅游外语系、艺术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8个教学系部,开设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旅游管理、空中乘务、旅游英语、烹饪工艺与营养、电子商务、环境艺术设计等27个专业。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任务,学院全体师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国之大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
  • 学校简介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2015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正式建立,隶属于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是我省唯一一所公办特殊教育高职院校,也是全国残联系统开办最早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89年由全省人民和港澳台同胞捐资兴建的山东省康复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7年康复中专更名为山东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2014年整合资源开始筹建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2019年,与济南大学合作,特殊教育专业实施“3+2”专本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学院面向全国招生,主要招收视障、听障、言语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多重障碍学生和有志于从事残疾人康复及教育等工作的健全学生,开展残疾人和残疾人康复及教育工作者的学历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在校生1500余人。学院占地面积53亩,建筑面积4万㎡。新校区建设正式启动,占地面积500亩,规划建筑面积22万㎡。学院固定资产总值1.89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760多万元,生均3.8万元。纸质图书14万余册,盲文书1700余册;电子阅览室9个,视障阅览室1个;校园无障碍环境设施健全,学生公寓配套设施完善。学院发展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残联的重视关怀。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省委原书记李建国,原省长韩寓群、姜大明、郭树清,中国残联原党组书记、原理事长王新宪、鲁勇,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省委原副书记、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文涛,原副省长王随莲等领导分别来校视察指导,关心学校建设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省教育厅的指导及省残联的正确领导下,学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培养工匠技能人才的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积极构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不断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以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创新育人机制,优化办学条件,形成了专业设置合理、师资队伍优良、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备受社会认可的良好发展局面。学院设艺术设计系、服装艺术系、医学技术系、特殊教育系、信息技术系5个系,有工艺美术品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康复治疗技术、特殊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5个专业,含12个专业方向。工艺美术品设计、特殊教育两个专业为省级特色品牌专业群建设项目,康复治疗技术、特殊教育两个专业为全国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2002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工艺美术、服装设计与工艺、针灸推拿、聋儿语训4个专业挂靠泰山医学院实施对口高职教育,开始承担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截至目前,学院已有20余年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学院共有编制260人,在职教职工189人。其中专任教师132名,副高及以上职称21人,占16%;具有硕士学位的80人,占61%;“双师型”教师41人,占31%;建有以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为主的34人兼职教师库。教师中有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技术能手、齐鲁首席技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获得者、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得者、第四届口才之星大赛青年组一等奖获得者等,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获全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建设了一支爱岗敬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学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各专业实施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推行学历证书加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1+X”证书制。积极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目前有3个大师工作室、1个名师工作室和3个实践教学基地;建有5个校内实训基地、51个实训实验室,与知名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深度合作,建立41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有效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建院以来,学院坚持以党建引领教育教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四位一体德育体系,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省级及以上各类专业技能展赛中获一等奖16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13个,获金奖24个、银奖17个,铜奖13个。在2018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院服装艺术系两名听障学生与全省高职院校优秀参赛选手同台竞技,获得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三等奖。同时,高度重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展现特教学子风采。艺术团参加山东省及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艺术汇演摘金夺银,体育运动队在国家、省级比赛中获得金牌19枚、银牌26枚、铜牌29枚。获“坦洋工夫杯”全国茗星茶艺师年度总决赛 “城市冠军”单项奖和全国优秀奖。由于毕业生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建院以来,学生就业状况良好,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学院是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残疾人体育培训基地、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首批国家级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和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残疾人之家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和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省级文明单位、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振兴山东残疾人体育突出贡献奖等30多项省级荣誉。
  • 枣庄职业学院枣庄市薛城区
    学校简介枣庄职业学院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枣庄技师学院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以培养预备技师、高级技工为主的技术院校。枣庄职业学院与枣庄技师学院两位一体,由枣庄市人民政府投资兴建,省市两级管理。我院是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单位、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文化品牌示范基地,被中国民协授予“民间文化教育示范学校”,被山东省民协授予“齐鲁工匠手艺体验基地”。学院建有枣庄新城和台儿庄古城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现有实验、实训室、实习基地140个。在校学生14000余人,教师550余人,“双师型”教师占75%以上。教师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十大劳动之星、山东省首席技师、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学院下设医学院等11个教学机构和11个党政群管理机构及1个独立法人单位。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了农业、机械制造、旅游、化工、医药卫生、电子信息、建筑等12大门类42个高职专业,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机电一体化技术、旅游管理),省级特色专业3个(数控技术、旅游管理、口腔医学),省级品牌专业群2个(医药卫生专业群、机电专业群),专本对口贯通培养试点专业2个(数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认定国家骨干专业3个(数控技术、旅游管理、口腔医学);省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学院秉承“尚德尚能,励志励学”的校训和“至诚至善,唯实唯新”的校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德能并举、学做一体、合作共赢、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建设优质高职院校为目标,突出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健康养老产业,服务旅游产业,构建了“政校企行联动,课岗证标贯通,做学教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书院制”素质教育改革,突出职业能力训练,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实施工匠精神培育工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院承办2019年全国卫生职业院校口腔医学技能大赛、第五届“黄炎培杯”全国口腔医学技能大赛、第十七届“日进杯”全国口腔医学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山东省选拔赛,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化工生产技术赛项。学生先后获省级以上各类技能大赛奖项100余项,其中2018年化工生产技术赛项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第一名,2018年口腔医学专业荣获全国卫生职业院校口腔技能大赛团体第一名。2019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化工生产技术赛项一等奖。2019年荣获全国卫生职业院校口腔医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第十一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团体一等奖。拓宽办学渠道,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牵头组建了市级职业教育集团,与政府、行业、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成立了中德诺浩汽车学院、漫博通学院、滨海迅腾智慧产业学院等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与深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山东汉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艾立特教育有限公司、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山东舜和集团等1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毕业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深得企业青睐,就业率连年保持在较高水平。学院成立了枣庄市大(中)专学生创业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学院先后成功承办中国首届焊工电视大赛、第三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车工决赛、国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选拔赛等,被确立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国家级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全国学雷锋教育基地、齐鲁工匠手艺体验基地,被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技工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先进集体。深入实施工匠精神培育工程,建设“鲁班工坊”、“墨子创客空间”、“奚仲创新工作室”, 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成立各类社团70余个,打造以工匠文化为品牌的特色校园文化;学院“工匠精神培育”案例入选全国职业院校 “奋进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活动优秀案例。“班墨奚文化”入选2019全国职业院校“一校一品”特色案例,校园文化建设入选“山东省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优秀案例”,《坚持文化引领 培育工匠精神 实施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获评职业教育中华传统美德优秀成果展“优秀典型案例奖”。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