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美术单考2月18日开始 考生增3000院校减3成
2013-01-23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需考设计或创意的高校较往年明显增多,考创意将成为单考一个趋势。

  美术单考2月18日起陆续开始在广东设立考点的院校下降不少

  广东省美术统考在1月13日结束之后,接下来进行的是美术单考。受2012年美术单考“替考”事件的影响,2013年美术单考更为严格,在广东设立考点的院校下降不少,尤其是省外本A、本B院校。据统计,2012年在120多所高校在广东设立单考考点,2013年只剩下70多所高校,数量锐减三成多。

  考生增三千院校减三成

  今年参加美术统考的考生有4.6万多人,比去年增加3000多人,创下新高。与考生数量增长形成对比的是,在粤设立考点的美术单考院校却减少了三成多。目前只有71所院校在广东组织单考,包括16所独立艺术院校、7所参照设置本科艺术院校、19所211工程重点大学、27所本A院校、2所本B院校。

  据了解,美术单考院校减少的原因是今年单考有三项新政策:一是原则上本A、本B院校不在广东省内组织单考。单考院校主要为31所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清华大学等13所经教育部批准参照艺术专业招生的院校,以及第一批在广东省招生录取的院校。这个政策使许多省外本A、本B院校今年没有在广东设立考点。二是每所单考院校只能在广东省考试院指定的考点内组织一场专业考试。三是考生必须通过网报方式报考单考院校。单考院校须在规定时间内将把考生报名信息报送考点,再由考点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广东省考试院。据了解,为了打击艺考替考,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已采取多项措施严肃考纪,考生必须提前网上报名,现场报名参考者将不予出档。

  单考历时一个月10考点主要集中广深

  今年美术单考呈现四个特点,广州树华美术培训中心副校长秦朝晖认为,第一个特点是虽然在广东进行美术单考的院校数量在减少,但广东省内组织单考的院校和往年一样,还是广州美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三家。第二个特点是八大美院齐聚广东设点招生,这种情况在全国少有,对广东学生很给力。第三个特点是清华大学虽不在广东设考点,但仍会受到广东考生追捧。数据显示,2012年,广东有1674人参加了清华大学的考试,虽不到全国17578考生的十分之一,却获得了217张专业合格证,占全国1214张合格证的六分之一,且最终录取28人,占过全国录取人数240人的11%。最后是考试科目需考设计或创意的高校较往年明显增多,考创意将成为单考一个趋势。

  美术单考从2月18日开始,一直持续到3月18日,历时一个月。其中47所高校的美术单考时间集中在2月份,占到三分之二。24所高校的单考时间安排在3月份。广东考生要注意各院校的网报时间、确认时间和考试时间。业内人士表示,广美的单考对广东考生而言是仅亚于省统考的第二大考试。另外,对广东考生有很大吸引力的华南理工大学和暨南大学的单考均在3月10日进行。

  今年美术单考的考点有10个,分别是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广州美术中学、广东外语艺术职业技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大学城校区)、深圳市平冈中学、深圳行知职业技术学校、惠州博罗华侨中学、佛山南海艺术高中、韶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据统计,广州和深圳是单考的主要考区,八成以上的高校集中在这两个地区的考点考试。对比去年的9个考点,最大的变化是去年发生艺考“替考”事件的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滨江校区)今年便被取消了资格。

  根据自身情况备考可分三个方向

  秦朝晖建议,参加美术单考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从三个方向进行备考:第一个方向是以备考“学校”为主,主打方向是广州美院方向、中国美院方向、清华央美方向。业内人士称,广州地区画室单考特训不外乎广美、国美、清华央美三大方向,参加了这三大方向的学习,基本上就可以兼考其他院校了。这种备考策略适应于专业有一定基础、文化较好想冲刺名校的学生。

  第二个方向是以备考“考试科目”为主。主打方向是“设计与创作”。想报考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江南大学、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暨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的考生,要加学这一科目。

  第三个方向是以备考“专业”为主。主打方向是“美术学”、“书法篆刻”、“服装表演与工程”、“摄影”和“艺术策划与管理”等,如“书法篆刻”专业有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招生,考生需要专门学习。记者邓仲谋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实施本科层次教育的独立学院。学校办学定位:致力于所立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以现代传媒为重点,应用艺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应用技术成了“四个特色”:面向市场的办学特色,技术与学术并重的教学特色,讲求实际的育人特色,国际化的发展特有6个二级学院(传媒学院、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及马克思主义学院、课教学部、国际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现有35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工、经、管、艺等学科门类,专业面向满足考生对专业的个性选择,目前在校生11000余人。学校坐落于广州市著名的生态风景区,中国温泉之都广州从化区,是从化区9大高校之一,位居广州北部高中心位置。学校交通便利,紧邻105国道和地铁14号线,北依大广高速,西临白云机场。学校坚持“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的发展战略,努力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现代思维、国际视野、健全学子。在我国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我校立足高等教育领域,积极构建全球育人体系,携手高校合作开展“国际名校保研计划”(即帮助学生实现“国际名校、本硕直通”的目标,又称“国际本硕直通班前国外合作高校覆盖18个国家近200所高校,搭建了通达全球的本硕育人工程。为社会培养更多通晓国际规则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一向致力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生,配备了国际导师,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服务学生成长全过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拥有跨文化的思维方式。近年来,我校迎来的国际导师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拿大第16任总理查尔斯·约瑟夫·克拉克、希腊第182任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等学者、政要,进一步强化了我办学特色。如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已深深地根植于学校教学的持续发展与规划当中。近年来,数百学子通过本硕直通走进世界名校,圆硕士梦。本硕直通,筑梦湾区,华珠起航!在这里,你的自己。
  • 学校简介广州美术学院前身是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是根据国家建设布局,于1953年组建于湖北武汉的专门美术院校,时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广西艺专等院校相关系科和人员合并而成。首任校长为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著名革命美术家胡一川,首任副校长为著名油画家杨秋人,著名国画家关山月和阳太阳。1958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由武汉南迁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1981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开始招收外国及港澳台地区学生,2005年获准为国家首批艺术硕士(MFA)培养试点单位,202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美术学和设计学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目前有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艺术、风景园林、文物与博物馆、教育四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包容、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经过6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需求,以美术与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艺术学理论与人文教育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联动,主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特色,凝练出“先学做人,再事丹青”的校训。步入新时代,广州美术学院依托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的优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历史、区位、经济发展、文化资源以及人才汇聚的多方面优势,以高起点、新作为推进人才培养、科研创作,更好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加速向前。办学规模 现有昌岗校区、大学城校区和佛山校区(建设中)。学校现有12个学院和1个附属中等美术学校。目前,学校有本科生6158人,硕士研究生1124人,留学生14人。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3个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在“冲补强”2018-2020年建设期满考核评价中,学校2个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获评A等级,“艺术学理论”获评B等级。在2017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2个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获评B+,“艺术学理论”获评B级,在广东省高校同类学科中位居首位,全国位居前列。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深入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不断优化专业建设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现有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学、中国画、实验艺术、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陶瓷艺术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影视摄影与制作、艺术教育、服装设计与工程、工业设计、建筑学、风景园林、艺术管理、文物保护与修复、包装设计28个专业29个专业方向。其中,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国家级建设点12个(动画、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美术学、实验艺术、书法学、中国画、绘画、雕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建筑学、风景园林、摄影、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个,在专业建设上正逐步形成关注社会需求,一流专业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动态调整的专业发展格局。师资队伍 学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建校近70年的历程中,涌现了诸如胡一川、杨秋人、阳太阳、关山月、黎雄才、王肇民、高永坚、迟轲、陈少丰、杨之光、潘鹤、郑餐霞、刘其敏、陈晓南、陈铁耕、张信让等彪炳史册的艺术大家。在当下,郭绍纲、陈金章、梁世雄、尹国良、郑爽、梁明诚、张治安、尹定邦、潘行健、王韧、王受之、杨尧、黎明、赵健、全森、吴卫光、方楚雄、郭润文、童慧明、李劲堃、黄启明、林蓝、范勃、蔡拥华等一批名师长期在我校执教。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974人,其中专任教师558人,正高级职称72人,副高级职称181人。教师队伍中,聚集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以及各艺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中国各美术与设计专业学会理事等一批优秀人才。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三届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广东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2021年我校《寓德于艺美美与共——新时期大美育视角下原生创意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近年来,学校学生在各类重要赛事与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如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金奖、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金奖、中国首届插图艺术展最佳作品奖、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亚洲设计学年奖、CIDA中国室内设计大奖(学院奖)、国际知名的德国红点奖、iF设计奖、博朗设计奖、美国IDEA奖、SPAPK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金奖等,获各类重量级美术与设计大奖100多项。2016年学校获评“第三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总体就业率位居全省前列,本科毕业生薪酬连续五年位列中国高校排行榜前100强,美术类高校前3强。科研创作 学校教师获得包括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创作奖、理论评论奖,全国美展金、银、铜奖,中国设计贡献功勋人物金质奖,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艺术类)等在内的数百项省级以上科研创作奖,多件作品入选文旅部等政府委托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平台建设 学校聚焦学科前沿、汇聚优势资源、聚集高层次人才,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大力推进平台建设,近年来先后建成“设计技能教育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广东现代广告创意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广东省协同创新中心、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16个。充分发挥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合力,全面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有效支撑。社会服务 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以“艺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为主线,主动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近年承担来自政府、企事业单位的600余项委托创作设计项目,推出了包括深圳城雕《开荒牛》、珠海城雕《珠海渔女》、长沙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等具有高度社会影响力的公共艺术作品;先后承担香港、澳门两地回归的广东省政府礼品设计,人民大会堂广东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日本世博会中国馆,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及山西馆,海上丝路博物馆,中国陶瓷琉璃馆,长江文明馆等设计工程;设计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广州城市LOGO等。这些成果为国家、区域的文化传播及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外交流 学校已与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日本、韩国、泰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与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俄罗斯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法国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千叶大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等50余所艺术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境)外开展访学进修、交流和学术研究,与国(境)外合作院校互派学生进行交换学习、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工作坊和讲学活动,引进高水平美术设计展览,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研讨会,聘请境外知名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和学术报告会。学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有序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积极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努力提高办学国际化程度。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我校积极配合国家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在国际舞台展示我校学术研究成果和师生优秀创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2021年12月更新)
  • 学校简介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位于祖国南海之滨、“好心之城”、中国魅力城市——茂名。茂名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一带”的重要城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经济圈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学校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专科院校,是广东省第一所幼教师范高等院校。学校最早可溯源到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墨池书院。1905年,墨池书院改办为高郡师范学堂;1921年更名为广东省立第五师范学校。1930年,学校更名为茂名县立乡村师范学校;1949年与广东省立高州女子师范学校合并为广东省立高州师范学校;1970年更名为湛江地区师范学校;1973年更名为广东省湛江地区高州师范学校;1980年复办中师,更名为广东高州师范学校,是全省18所重点中师之一;1991年,学校被定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合作加强师资培训项目单位”;1993年,学校试办“三二分段”大专班,成为全国36所试办大专的中师之一;2001年,作为二级学院并入茂名学院,更名为茂名学院高州师范分院,全面实行大专办学;2010年更名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2016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为基础设立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同年4月,学校在教育部备案。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2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李嘉在学校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任支部书记;次年任茂名妇女工作组长;后参加烧酒起义和南路特委组织的武装起义,英勇就义,年仅28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学校师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与游击小组成员100多人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为我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粤西革命熔炉”。学校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百余年来,学校始终秉承“一切为了两代师表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孕育出“爱、实、严、勤”的优良校风,形成了“润物有声,化育无形”的教风和“博学、敏思、慎取、致新”的学风,被誉为“岭南育师摇篮”。学校办学特色鲜明。一是师范特色鲜明。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以师范教育作为立校之本。二是专业特色鲜明。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从1946年开办幼师班,经过70多年的积淀,已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成为学校最具优势的品牌专业;音乐、美术专业享誉粤西;其他专业同样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三是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优秀的品行习惯、扎实的基础知识、强劲的发展潜能”,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学校实现了校园环境园林化、学生宿舍公寓化、校园网络数字化、设施设备现代化。学校现有茂名和高州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200多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000多万元,建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拥有成熟的数字化图书管理系统,有纸质图书50多万册。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00多人,教授、副教授80多人;硕士、博士学位教师200多人。学校办学成绩显著。学校是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广东省‘书香岭南’全民阅读示范单位”“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单位”。近年来,师生在全省全国的比赛和活动中获奖1000多人次。如:“诵读中国”演讲比赛全国一等奖、数学建模竞赛多次获全国一等奖、跳绳比赛多次获全国一等奖、广东省书法绘画大赛书法类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比赛荣获周亚军、“百歌颂中华”合唱比赛广东省金奖、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一等奖、第十三届广东大中专学生校园文体艺术节之舞蹈大赛金奖、广东省第三届大学生器乐大赛荣获一等奖、广东省第四届高校(高职)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三届广东省学校国旗护卫队交流展示活动团体一等奖、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运维挑战赛华南赛区第四名。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两届毕业生“专升本”考试上线人数分别达823和628人;获得自考本科文凭的学生每年均超过25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截至目前,学校培养了近20万名各级各类优秀人才,为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3000多人。组建了若干个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群,形成了以学前教育为龙头、艺术教育为特色、其他专业为支撑的专业发展格局。如今,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的十九大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鼓舞下,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协同创新,锐意进取,向着“一流的高等师范院校”的远大目标奋力前行。(更新于2021年9月)
  • 学校简介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广州市白云区,是一所隶属于广东省教育厅的公办全日制工科类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前身为创建于1963年的广东省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历经“广东省农业机械技术学校”、“广东省农业机电学校”、“广东省机电学校”等发展阶段。2001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翻开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学院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教育部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牵头单位)、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第三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节能型示范高校;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获评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学生管理50强”“资源建设优势学校60强”“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100强单位”。学院现有在校生2.2万人,辖有南、北、西三个校区,南校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白云山畔,交通便利;北校区位于职业教育气息浓厚的广州钟落潭高职园区;西校区地处嘉禾望岗。校园总面积1037亩,校舍建筑面积43.8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超10亿元。学院设有先进制造技术学院、电气技术学院、汽车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设计学院、计算机应用学院、电子与通信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物流学院、外语商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中职教育部和体育部等十四院两部,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设专业45个,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专业群为主体,电子信息业和现代服务业专业群为两翼”的专业格局。学院建有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8个;拥有国家级示范专业点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国家骨干专业10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省级一类品牌专业2个、二类品牌专业9个;省级以上优质专业占比达83%;拥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课程26门。学院在职教职工1000余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专任教师中具备“双师”素质比例达90.51%(全省高职院校排名第2),具有副高或以上职称比例达37%,青年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80%。拥有全国技术能手3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全省高职院校并列排名第1),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3人,省级特支计划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南粤优秀教师16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7人,省技术能手8人,省级专业领军人才6人,省级优秀青年教师4人,珠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省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3个,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63人,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1人。学院坚持走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发展之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综合效益。教师近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在国家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2021年获奖数并列全国第2。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覆盖率达到100%,竞赛成绩突出,近五年在全国和省市等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上共获奖600余项,其中:在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排名全省第1、全国第13;2017年获省教育厅颁发的“2016-2017年度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殊贡献奖”;在2012-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高职)中排名全省第3、全国第56,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学院在2018、2019、2020年“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考核中排名分列全省第2、第7和第5;在广东省一流院校中期检查中排名全省第2。学院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绘制双创人才成长地图,帮助学生“开发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让自己更出彩”。近五年,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类比赛国家级、省级奖励237项。学院获“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立项项目19项,资助经费达44万元,2017年资助经费总额排名全省第1,2018年排名全省第2。近三年,学生创业成功案例40余个,创新创业项目成功孵化,成立公司的有12项。学院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培养具有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励成长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批“实践能力强、行业品质优、岗位适应快”的优秀毕业生被国内知名企业录用,就业网络主要辐射珠三角,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基本实现学生有尊严更体面高质量就业。学院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100%。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站、广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单位等3个培训及鉴定资质,可开展81个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2022年,获评广东省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职业工种数位居第一;拥有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学院是国家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一汽大众”“捷豹路虎”“格力”“美的”等知名企业实现了深度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4个;联合白云电器等27家企业筹建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三个合作案例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2016年以来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165家,其中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112家,白云电器有限公司被推荐为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建有358个实验室和550个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2.46亿元,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仿真实训中心1个,国家级公共实训中心1个,广东省首批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首批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省级以上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0个。学院是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并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学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澳大利亚北悉尼学院合作开办TAFE旅游管理高级文凭专业至今已17年,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总督戴维•赫尔利阁下访问学院并给予高度评价;与柬埔寨东南亚大学、柬埔寨暹粒东南亚大学、越南胡志明市百科大学和马来西亚尊孔独立中学等院校合作,29名教师被聘为对方师资,输出5个《专业教学标准》;组建“澜湄五国智能制造国际培训中心”,与马来西亚创世纪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来西亚鲁班工坊”,配合“走出去”企业,对越南富达工业DPH公司等“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开展培训。开展留学生教育,开设“国际商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个留学生学历教育专业,学历留学生在校生规模在全省高职院校排名第1。学院加强党的建设,以增强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为立足点,以提高基层党组织“政治引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着力点,以“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为根本点,实施“九大工程”(求真工程、春雨工程、价值工程、领航工程、网络工程、清风工程、标兵工程、星火工程、连心工程),在推进学院中心工作中充分发挥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建工作、德育工作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绩:学院获评广东省“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高校和“八个相统一”高校思政课建设示范点培育单位立项;有广东省高校三型党支部2个,省级党建双创样板支部建设单位3个,省级党建双创标杆院系建设单位2个,全国党建双创样板支部建设单位2个。弦歌不缀,薪火相传。学院始终坚持发扬“修德强能,崇实鼎新”的校训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入新时代,学院用雄鹰般锐利的改革目光,果断有力地抡起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大斧,凝心聚力、锐意创新,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 学校简介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合作双方为中山市人民政府和国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建校至今已有36年的办学历史。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中山大学孙文学院;1995年,学校更名为中山学院,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至今,合作双方共同举办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6年至2020年,学校先后被遴选为“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省市共建”高校、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发扬“敢为天下先”和“爱国奉献”的精神,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为三大核心战略,坚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自主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双轮驱动,深入推进落实“省市共建”、“应用型转型试点建设”和“冲补强”提升计划各项任务,以教育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宗旨,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选准方向、抓好重点,创新机制,加快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人数近1.8万人,录取分数、投档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设有电子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与食品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等11个二级学院(教学部)。(一)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学校积极融入到区域创新驱动战略中,集中优势资源,凝练特色与优势,以目标导向推进学科建设落地生效,“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省重点学科数量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在学科建设的带动下,逐步形成了以电子类专业为核心,工、管为主干,工、管、经、理、文、法、艺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学校现有41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商务、工商管理、法学和产品设计”9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英语、应用化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18个专业为广东省优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4个专业通过IEET工程教育认证。(二)不断提升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了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教育”的“三阶段培养、多路径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能力导向,评价牵引,融合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工科特色和数字经济特色鲜明。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等立项,省级及以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0项、省级专项人才培养计划3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3个、省级教学团队14个、省级一流课程9门、省级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8项和省级“质量工程”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80余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018年“创新强校工程”考核结果位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一位。2019年和2021年分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学校形成和搭建了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创业种子基金、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特色鲜明的教育和实践平台。近年来,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3项、省级金奖1项、省级银奖4项、省级铜奖18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50余项,省级300项,全国及省级大学生各类学术、科技等竞赛奖项千余项。我校进入《2017-2021年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大学生竞赛榜单(前20)》,全国排名第7,广东省第一;在《2017-2021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前100)》中,全国排名第49,广东省第四。学校早在2009年就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独立学院;2015年,又被评为首批“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18年,再次通过复评获得该称号。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广东省高等院校前列。2012年起,学校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已累计招收研究生243人,156人顺利毕业。一批教师作为主导师在电子科技大学招收研究生。2015年3月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落户我校,已招收227人,毕业99人。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近年来获得全国及省级大学生学术、科技、文体等竞赛奖项千余项。美育成绩突出,原创舞蹈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奖项,并多次登上央视舞台。(三)高水平的自有师资队伍学校目前教职工1000余人,建有一支具有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的自有教师队伍。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占40%以上,具有博士学历教师占比约40%,拥有一批南粤优秀教师、中山市优秀拔尖人才和中山市优秀教师。同时,学校聘请了10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及客座教授。近年来,学校以多种方式加强高端人才引进,成功双聘一批国家级人才,全职引进一批博士和副高以上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强内培养,师资数量和高级职称晋升人数均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四)积极融入地方产业的协同创新学校瞄准国家与地方重大产业需求,积极融入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省市共建以来,我校共承担各类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1200余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目前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实验室、1个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大学科技园(省级)、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市级科研平台,以及一批地方智库平台。2020年12月,我校大学科技园被省教育厅、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为中山市首家大学科技园,也是省内同类院校首家大学科技园。学校逐步构建了“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创新格局,主动对接国家、省市布局的重大研究领域,围绕产业需求及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关,承担产学研项目700余项,合作企业超过300家,带动企业新增产值超过20亿元,到校科研经费稳步提升。多项科研成果被评价为“国内领先”,一批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山市科技进步奖等科研奖励,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我校被广东省科技厅评定为“2019年广东省创新券优秀服务机构”,是省内唯一入选高校。(五)广泛的对外交流合作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英、澳、加、意、日等国家和地区多所著名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培养国际化人才。学校注重开拓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与国际接轨的能力,每年派出骨干教师到国境外高校进行进修、合作研究;邀请海外专家学者到我校任教、开展学术交流。学校现有联合培养、暑假海外学期、交换交流生项目、境外短期带薪实践项目等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合作项目四大类共30项。(六)优越的求学环境学校坐落于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市城区中心地段的莲峰山上,校园环境清幽,书香浓郁,被誉为“城市中央的花园大学”。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藏书达270万册;拥有高水平教学实验室近百间;建设有高标准学生公寓及食堂,所有宿舍均装配空调;设施完善的体育馆、运动场及优雅的校园景观,为学生提供了潜心求学的良好环境。经过36年的办学,学校屡获殊荣,已经成为中国独立学院中的佼佼者。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立潮头。学校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内涵式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