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四川:关于2017年普通高校本科第二批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未完成计划第二次征集志愿的通知
2017-08-0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各市州招考办:

我省今年普通高校本科第二批少数民族本科预科录取院校第一次征集志愿投档后,尚有部分院校招生计划未能完成。根据教育部和我省有关规定,按照招生“阳光工程”的要求,决定对本科第二批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未完成计划进行第二次公开征集志愿。现将本次征集志愿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集志愿时间

本次征集志愿时间为8月3日14:00~19:00。拟选报征集志愿的考生可通过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及时查阅相关信息,符合条件的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登录征集志愿网址http://zj.sceea.cn,或使用考试院“考生助手”手机客户端(可在四川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www.sceea.cn上扫描二维码下载考生助手APP),填报征集志愿学校及专业志愿。对准备填报的学校及专业,考生应查询《招生考试报》2017年招生计划合订本了解各学校的地址、办学性质、各专业收费标准等,并查询学校招生章程,了解学校录取规则和相关要求,避免误填。

在规定的本次征集志愿时间内,考生若未填报征集志愿,则视为自动放弃。

二、征集志愿的院校、专业及名额

本次征集志愿的院校、专业为招收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的未完成计划,本科第二批少数民族本科预科院校、专业及名额见附件。

三、征集志愿对象和办法

1.征集志愿对象

本次征集志愿对象为高考实考成绩达到未完成计划院校少数民族本科预科调档控制线(见附件)且未被录取的少数民族考生。

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未录取考生库,为“自由可投”状态的考生;征集志愿投档时对非“自由可投”状态的考生即使填报了征集志愿也不再投档。

2.征集办法

考生最多可填报6个平行的学校志愿,每个学校志愿内最多可填报6个专业志愿,并选择是否服从专业调配。

本次征集志愿在本科第二批录取未完成计划院校第三次征集志愿投档之后投档。

征集志愿按“位次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的平行志愿投档原则投档,供学校审录。

附件:

四川省教育考试院

2017年8月3日

热门院校

  • 德阳科贸职业学院德阳市广汉市
    学校简介德阳科贸职业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统招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系教育部2019年公布的全国七所、西南唯一一所“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高职)。学院前身是四川师范大学广汉科教园区,已培养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数万人,既往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底蕴。学院围绕“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开设新兴前沿专业,是培养智能制造与控制、大数据、物联网、工业网络、现代物流等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院坐落于装备智造之都、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德阳广汉市,毗邻长江古文明发祥地三星堆,地灵人杰,天宝物华。结合地处全国唯一“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成德同城先行融合区”,紧靠“智能制造”、“大数据+”、“5G+”、“现代物流”等千亿级产业园和九个国家级院士工作站所带来的政策、资源优势,与业内百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协会展开深度合作,为科贸学院高起点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学院师资雄厚,有专任教师71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研究生49人,双师型教师11人。既有来自智能终端、智能控制、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AR/VR、智能机器人、工业网络、现代物流、消防工程技术、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休闲体育等领域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也有来自大型企业从事多年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维护等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学院党委书记李培教授,原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曾任宜宾学院常务副院长、四川省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理事长。长期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研究工作,先后荣获国家高等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被教育部授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工作者”。恢弘大气的校园、日臻完备的实验实训条件、成熟的后勤保障以及便捷发达的交通,为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工业4.0”发展亟需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保障。学院占地面积600余亩,按本科规格建设完成,是可容纳1.2万人的高标准校园。校舍建筑已完成15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有数据通信及网络安全实训室、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实训室、传感技术实训室、智能家居综合实训室、嵌入式技术实训室、物联网系统集成实训室、RFID应用实训室、大数据分析平台、物联网云平台、智能制造生产过程执行管理平台、云应用系统开发平台、智能制造生产线、51个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及实训室。拥有纸质图书30余万册,馆藏内容丰富。标准的体育馆、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和形体房、琴房等艺体配套设施,为院内师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德阳科贸职业学院将以对人民负责和贡献社会的态度,秉承以人为本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办一所立足四川、面向全国的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高等职业学院。
  • 学校简介德阳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统一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将学院创办为国内一流高校,为社会培育精英人才,为祖国母亲两个100年丰厚献礼是我们农科院人的神圣使命和永恒追求。学院位于成都东北部——德阳罗江大学城,毗邻AAAAA级温泉度假区雁江学村(规划),与西南财大天府学院、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为伴、总占地面积957.8亩,由同济大学专家教授设计的园林式校园,是集智能、生态、科技为一体的学习生活家园;距成都市区29分钟(高铁)车程。学院坚持以创新教育为引领,率先开设新型农业、大健康产业、5G通信、新基建、新经济等多领域新兴专业;并设置公务员培训定制班、创业定制班、专本硕连读定制班,全面推行工学结合,采用新型师徒制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产业发展,以校企合作、专业共建,紧扣市场需求,探索出一条深度融合产、教、创为一体的办学之路。
  • 学校简介校训:志在四海 起航长江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位于城东文化产业创意园区核心区域十陵立交外侧,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具有港资背景的全日制专科层次普通高等院校。学校被授予四川省首届文明校园,四川省首批、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首批 1+X 证书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研学实践系列标准试点单位,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成都集训分基地,成都市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发展联盟成员单位。学校长江书院入选第一批全省高校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培育项目)。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典型案例连续四年(2018- 2021)入选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 学校现有智能工程学院、教育与设计学院、商贸与融媒体学院、城市学院、鼎利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6个教学单位,开设有学前教育、通信技术、软件技术、护理、动漫制作技术、社会体育、会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程造价、酒店管理、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等76个专业及方向。学校现有国家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国家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32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立项专业3个、省级立项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立项科研项目72个。成效为本(课程思政)试点课程65门。2018年12月我院“深化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实践”案例入选四川省“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典型案例。”这是一所都市地铁旁的高校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位于成都市成华区,是目前成都高校新校区离市中心最近的高校,是已运行的成都地铁四号线出口和规划的地铁九号线换乘站;一墙之隔,中国地产业领头羊万科地产的高档商住楼盘拔地而起;向东,青龙湖风景休闲区景色怡人;向南,成都火车东客站日渐繁忙;向西,是成都规模最大的高档商业群落华润万象城;门前地铁4号线、公交全覆盖,十分钟Hold住春熙生活圈,让我们零距离感受蜀郡繁华。在这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利用成都东三环地铁旁的地理优势,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依托“大学生香港行”项目促进人才培养;倡导和鼓励学生以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现代师徒制、订单培养、教学见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实践动手和创业创新能力,实现实训-实习-毕业-就业无缝对接。这是一所具有港资背景的高校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把“大学生香港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了社会实践学分认定。在香港尖沙咀繁华商业区设立了学生访港栖息之地——“长江之家”,家虽小,装备俱全,访港学子称赞这里是住好、吃好、学好、分享好、体验好的大HOUSE。学校期望,让更多的学生借由香港行,接触、体验、经历不一样的人生,经香港而行远方,开拓视野而立观世界之志向。 “大学生香港行”社会实践活动已由四川省教育厅列入全省高校交流项目,并得到了香港特区政府青年事务委员会的资助和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的支持。学校在港建立了四川之友协会,在川建立了香港之友协会,并同香港各届青年组织建立了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关系。四川学生到港与香港学生到川交流、考察、实习、读书、就业的同时,双方的同学们分享两地生活学习差异,共同探讨学业就业困惑,增强认知,共圆梦想。学校依托独有的香港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川港教育交流与合作,与川内知名高校、香港高校、行业优势企业共建有12个川港特色创新发展中心:川港金融实验中心、川港动漫与创意多媒体发展中心、川港社会体育发展中心、川港通信与网络安全实验中心、川港不动产发展研究中心、川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川港教育与城市服务发展中心、川港VR/AR实验中心、川港青年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川港青年创新创业中心、川港学前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川港青年企业家发展中心。这些特色创新发展中心具有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境内外合作、学生实训与企业实际运营相结合的特点,为学生了解行业、融入专业、走进企业开辟了独特的渠道与途径,也使学校成为川港青年交流的基地、川港教育交流合作的窗口。这是一所专注品牌的高校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以学科知识为主的通识教育,因为这是整个知识领域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素质的基础。优质教育、人文关怀、专业水平、就业创业、社会声誉等是学院品牌战略的重点。倾力使学校成为长江学子精神的、心灵的、回忆的、思念的永远的故乡。温馨的母校校园、可爱的师弟师妹,名家讲座,社团活动,我的成都梦、个人创业梦、家庭致富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I have a Dream!"这是一所国际化的高校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与美国、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合作,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推出留学、夏(冬)令营、短期学习考察、出国就业等学业拓展项目,为出境学习与就业量身选择提供全面咨询与服务。国际交流与环境成为校园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学校倡导以“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去寻找自己的热爱,超越感性的自我,承担社会的责任,做一个有国际视野和社会需要的职业人。这是一所关注学生差异的高校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学生构筑了宽广的专业平台:从空中乘务到互联网通讯、从建筑工程到艺术设计、从会计理财到休闲体育、从人力资源到酒店管理,多种专业及方向,任你选择!多功能实训室和职业化的教室,以项目为载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使学习不再枯燥;“以生命影响生命,用智慧点燃智慧。教学生如何做梦、圆梦,将自然生命转化为价值生命”的教学理念使学习不再是高中三年的那些事。 学校以多元智能理论做指导,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以社会需求为起点,着重于学生“自我管理、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创新思维”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倡导“多为学生想想,再多为学生想想,还多为学生想想”,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 学校简介砥砺奋进,岁月流金。西南民族大学坐落于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染青城峨眉之灵秀,汲工部武侯之神韵,是民族高等教育镶嵌在祖国大西南的一颗明珠。学校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综合性民族高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2005年,实现国家民委、成都市共建;2015年,实现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西南民族大学是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高校之一。学校继承了诞生于抗日烽火中延安民族学院的优良办学传统,润育在共和国初升的晨曦里,凤凰涅槃在改革开放时期,当前正意气风发地奋进在新时代新征程。2003年,在首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7年,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称号。薪火相传,接力奋斗。学校始终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校训精神,在探索中发展,在追求中前行。经几代民大人的披荆斩棘、锐意进取,目前,学校含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农、医、艺等12个学科门类,占地面积近3000亩,在成都市有武侯校区、航空港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建有“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积113.6万平方米。拥有极富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和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彝学文献馆。其中民族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第一批博物馆之一,收藏有国内30多个民族的各类文物8000多件(套),是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有56个民族的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教职员工近3千人,其中博、硕士生导师664人。学校汇聚了一批又一批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优秀教师,有56人先后荣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获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3人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4人次先后入选国家民委人才项目、突贡专家等,201人次先后入选四川省人才项目、突贡专家等。励精图治,笃行致远。学校设有25个学院;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87个本科专业;有9个一级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专业获批省级及以上“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中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有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目前,馆藏图书资料1100余万册(含电子文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49亿元,校园数字化建设成效显著。学校是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央部属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连续十次被评为“四川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先进单位”。铸造品牌,彰显特色。学校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6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2项,国家科技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16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700项;出版学术著作130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80余项。特别是在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高原牧草培育、民族医药、民族经济、民族旅游、民族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平台“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有9个教育部、四川省、国家民委等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6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平台、2个省(部)级智库、1个四川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社科院、四川省、中国生产力学会先后在学校建立了“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中国西南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基地”“全国双语法官培训基地”“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国生产力科学研究院”和“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等。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公开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刊》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民族学刊》连续多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开放办学,多元融合。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近年来,与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南、青海、西藏、重庆等7个省市区在内的21个州、县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参与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凉山州盐源县,获四川省对口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学术交流;与德国慕尼黑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日本法政大学、龙谷大学、英国切斯特大学、波兰克拉科夫经济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50余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先后选派近1000人次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累计招收70多个国家的7500余人次留学生。学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56个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多元文化交流绽放、交相辉映,各民族师生员工情同手足、守望相助,营造了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人文环境。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多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分获全国、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民族博物馆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建校以来,22万名各族学子从学校踏入社会建功立业。其中,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改革先锋”——全面从严治党中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他们积极投身于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为民族地区“回得去、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的“永久牌”人才。从康藏雪域到天山南北,从巴蜀大地到天涯海角,以这些优秀校友为代表的千千万万民大学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热血和忠诚书写责任担当,用青春和生命回馈祖国和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逐梦前行,再创辉煌。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着力实施“以本为本、特色发展、人才强校”三大战略,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成都市新津县
    学校简介上世纪80年代,川剧艺术为学校创办者余开源和老一辈革命家之间搭建了桥梁,为实现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同志“办一所艺术大学,把艺术还给人民”的嘱托,余开源在1999年成立了四川开元艺术学院。其后,又分别与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建立了四川美术学院成都分院、四川师范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开展全日制普通本、专科艺术人才培养。2002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正式组建全日制普通学历教育的成都艺术职业学院;2018年12月18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暂定名为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本科);2019年5月27日,教育部下文批复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本科)正式更名为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历经近20年的开拓奋进,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以设计艺术类专业为主体的艺术院校,为社会培养了数万余名艺术类为主的高层次技能人才,被誉为西部地区应用型设计师的摇篮。学校以“巴蜀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为长期发展的基本定位,以服务四川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目标为发展任务,立足成都、服务四川、辐射西南,面向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建设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艺术素养的适应现代设计创意产业、城市化建设和现代高端服务业第一线需要的高层次职业技能型人才。学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的重要指示,将艺术与生活和谐统一,让每一个学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一大批文化底蕴深厚、艺术造诣高的专家教授带领学生们畅游艺海,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一批教授专家和非遗传承人领衔的师资队伍,是成艺不断发展的文化核心竞争力。建校初期,学校的创始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川剧”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余开源就礼聘著名电影艺术家谢晋出任学院首任校长,先后还聘请了知名高等教育专家冉昌光教授、刁纯志教授担任学校执行校长。学校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占总人数30%以上,有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学校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近年来,学校着力推进国内外教学、科研合作与交流,先后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共建“非遗”培训基地,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建“中国艺术研究院西部创作基地(西部分院)”。成艺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开阔的教育视野,国际化的教学模式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先后与英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相关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近几年,学校获得一批社科、教研成果奖,学生和指导老师在国家、省部级各种专业竞赛中捷报频传,奖级和数量在四川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艺术团是西部艺术院校中最为活跃的表演团队,先后参加了建国60周年献礼北京专场演出、2016年受调北京钓鱼台中国—欧盟教育部长论坛汇报演出。2018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的“升格本科”评审,是全国首批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学校,2018年5月31日教育部公示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2018年12月18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暂定名为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本科),2019年5月27日,教育部下文批复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本科)正式更名为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学校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美术、舞蹈表演、音乐表演、播音与主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财务管理、工程造价、电子商务、网路与新媒体、影视摄影与制作、影视编导17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以及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等50个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学校将乘着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东风向综合性艺术大学迈进。学校将以主动对接四川“文化强省”战略,服务巴蜀文化传承与创新,设定中高端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精准把握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西部文创中心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学校重点建设工程,提升办学实力,“夯实”学校转型发展基础。坚持“演学创一体化”“创意工作室”等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打造更多巴蜀特色艺术精品,扩大巴蜀文化影响力。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坚持走非营利性公益办学道路,努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四川乃至全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为争创一流艺术高校谱写新的篇章!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