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苏: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文科类、理科类提前录取本科批次填报征求平行志愿通告
2019-07-1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一、填报征求平行志愿时间、办法及招生计划

江苏省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文科类、理科类提前录取本科批次填报征求平行志愿的时间为7月11日9:00至15:00。

考生须在上述时间内凭考生号、身份证号、密码和动态口令卡网上填报征求平行志愿,并对自己所填报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负责,不需要现场签字确认志愿信息。

本次征求平行志愿包括军事、公安政法、航海、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以下简称“地方专项计划”)、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乡村教师计划”)以及其他院校共6类计划,具体详见《江苏省2019年文科类、理科类提前录取本科批次征求平行志愿计划》(考生可登录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www.jseea.cn浏览或下载)。

凡报考标注“★”专业的院校的考生总分文科类不得低于339分,理科类不得低于345分;报考未标注“★”专业的院校的考生总分文科类不得低于277分,理科类不得低于307分;报考民航招飞专业的考生总分文科类不得低于298分,理科类不得低于304分。同时,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须符合我省和拟报考高校的要求。

二、填报军事院校志愿有关要求

报考者必须是政治考核合格并已参加由省军区组织的军事院校招生全省统一面试、军检,结论合格的考生。军事院校有不同体检要求的专业不得填报在单一院校志愿下;如拟同时填报同一院校的不同体检要求的专业,须分为多个院校志愿,分开填报。

三、填报公安政法院校(专业)志愿有关要求

报考公安政法院校(专业)的考生,须符合公安或政法院校的招生条件;报考公安院校、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的考生还须经有关单位和院校组织的面试、体能测试等,结论合格。

四、填报航海院校(专业)志愿有关要求

报考航海院校(专业)的考生的视力、身高等身体条件必须符合航海类专业对考生身体方面的有关要求(详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有关院校的招生章程)。

五、填报地方专项计划院校志愿有关要求

地方专项计划的实施区域为39个县(市、区),考生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须在实施区域的农村地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和所在县(市、区)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且已经审核公示无异议的考生,方可填报地方专项计划院校志愿。

六、填报乡村教师计划院校志愿有关要求

户籍在有乡村教师计划县(市、区)的考生,可填报本县(市、区)乡村教师计划院校志愿;户籍所在县(市、区)没有乡村教师计划的考生,一律不得填报。如果填报,即使被投档,有关院校也将会作退档处理,并且不能再补投到同批次平行院校志愿的其他院校,由此产生的不利影响,由考生本人负责。

七、填报其他院校志愿有关要求

其他院校对考生报考的特殊要求,详见院校招生章程。

八、其他注意事项

1.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自行上网填报征求平行志愿,考生填报的志愿信息网上提交成功后,志愿即有效。在填报截止时间前,考生可上网修改自己的志愿信息;填报志愿时间截止后,任何人不得更改考生志愿信息。

2.考生本次填报征求平行志愿时,只能在军事、公安政法、航海、地方专项计划、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其他院校等6类计划中选择其一填报,6类计划之间不得兼报。

3.前期未填报文科类或理科类提前录取本科院校平行志愿、但符合本次征求平行志愿填报要求的考生,可以填报本次征求平行志愿。

4.其他有关要求见《江苏招生考试》(2019年招生计划专刊)公布的《关于招生计划中有关问题的说明》、《考生填报志愿须知》和相关院校招生章程。

2019年7月10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服务于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1960年设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学校前身),隶属原中央(军委)气象局,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划转江苏省人民政府主管,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等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学校主校区坐落于南京市江北新区,占地2000余亩;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位于天长市金牛湖新区,毗邻南京市六合区;无锡校区位于无锡市锡东新城,建有滨江学院(现已转设为无锡学院)和南信大无锡研究生院、无锡研究院、无锡校区国教院;另在南京市江北新区、六合区、雨花台区建有大学科技园及其文旅园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358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约28300人、硕博研究生约6200人、留学生(学历生)约1300人。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在教育部近两次一级学科评估中先后获评全国第一和A+等级,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等7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5个本科专业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教9个学科领域。学校设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地理科学学院、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政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等22个专业学院,设有国际教育学院、雷丁学院(中英合作)、长望学院(拔尖培养)、龙山书院(大类培养)、藕舫学院(创新创业)、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水平办学机构。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00余人,教师博士化率超过85%,具有一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的超过67%。专任教师中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18人、教育部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青项目获得者11人、国家特聘专家16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973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首席科学家2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国家海外引才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特聘青年学者、国家优青、万人青拔等其他“四青”人才27人,以及省部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省教学名师等近700人次。现拥有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长江创新团队、江苏双创团队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团队44个。学校坚持科教融合理念,教学科研资源丰富。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是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为全国首批唯一入选省属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是首批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大气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物理、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值天气预报》《大气物理学》《环境科学概论》《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等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天气学分析基础》《GIS气象应用》《高频电子线路》《社区服务创新实践》《统计学》《红色经典与信仰史话》等14门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拥有一批国家精品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建有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数字取证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省科技创新智库基地、江苏省地理大数据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协同精密导航定位与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省重点培育智库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省军民融合创新平台等3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建有“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和“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其中“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现有《大气科学学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阅江学刊》三份学术期刊,其中《大气科学学报》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CD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阅江学刊》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243万余册,数据库总量近60种,中外电子图书199万余种,电子期刊226万余册,年订阅纸质中外期刊1013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培养拔尖精英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人才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获得全国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入选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国家级众创空间。学生获得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及本科组唯一“高教社杯”、中国机器人大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大会算法竞赛冠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众多竞赛最高奖项。2016年大学生男排获得全国联赛总冠军。学生参与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率达50%。近三年,研究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98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共计361人次。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96%以上,升学率(含出国)达41.52%。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20万余人,校友中涌现出一批两院院士、部委领导、央企高管、战略专家、国际组织官员等杰出人才,众多校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气象行业的业务骨干和科研精英,学校被社会誉为“气象人才的摇篮”。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自“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4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含课题专项)173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4项、省部级项目277项,获授权专利3638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185项,获批国家首批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获批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80余项,获批“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立项。“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为落地江苏首个。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学校教师还获得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性奖项多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获批 “天气气候变化与预测技术”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级外专项目10项,2名外籍专家荣获江苏省外专最高荣誉“江苏友谊奖”,5名外籍专家入选江苏“外专百人计划”名单。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学校积极推动海内外合作共建,着力汇聚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与全国各省市区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大气所、海洋所、遥感所、自动化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中船重工724所、716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社科院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惠普企业服务集团(DXC)、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全面深化合作,与航天宏图、墨迹天气、象辑知源、中科三清、华风、中国电科院、太极计算机、旗云中天、富景天策、新华三、奇安信、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联合成立校企研究院。建有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和安徽天长等校地联合研究院和研究生院。与江北新区签署校地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共建中国气象谷,30多家企业签约进驻,开启“环南信大知识经济圈”建设新征程。与天长市签署战略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已正式启用,谱写学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雷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莫纳什大学,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俄罗斯国立水文气象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10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合作关系。学校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创办雷丁学院,是首批“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高校;建有国际教育学院,拥有中国政府、国家汉办、江苏省政府奖学金、南京市政府奖学金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创办巴哈马大学“孔子学院”;设在学校的“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及“国际台风委员会培训中心”,已为158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4300余名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成为全球培训规模最大、质量名列前茅的培训中心,受到世界气象组织的高度评价和特别嘉奖。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展望“十四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永恒主题,以服务支撑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聚焦“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坚持“开放、协同、特色”发展理念,秉承“笃行以生为本、厚植大学精神”办学宗旨,围绕“面向行业、面向地方、面向国际”的服务面向,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推动大气科学学科整体实力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作出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始建于1999年,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社会力量创办的独立学院。学校快速发展,卓越进步,在全国民办高校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成长较快、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办大学。学校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0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近千亩,建筑总面积30余万平方米,下设7个学院和基础教学部,开设33个本科专业(含方向),涉及工、管、经、文、艺五个学科门类,拥有学术交流中心、科研实验中心、计算机中心、艺术中心及现代化运动场等教学生活设施。智能化图书馆能同时容纳6000人阅读和学习。学校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体系中准确定位,坚定走“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的发展之路,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的256所大学,开通“本硕直通”和“微留学”等项目,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未来新型高端人才。学校长期致力于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在多项全国高级别大赛中接连取得突破,获奖人数和奖项等级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近五年来,获国家级奖1123项,其中一等奖386项;获省部级奖2165项。201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项,在江苏省100多所大学中排名第四。学校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与行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办学实践、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持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丰硕成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新生报到率多年保持在97%以上,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8%,考研率和出国深造率在全国民办高校中名列前茅。荣获全国“首届中国创新榜样”、”江苏省“5A级社会组织”、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同时,被腾讯、网易、新华、新浪四大中国影响力媒体机构评选为“社会影响力独立学院”、“最受欢迎独立学院”、“品牌实力独立学院”和“综合实力独立学院”。面向未来,学校将秉持“修学储能、经世致用”的校训,贯彻“文化引领、创新驱动、内涵发展、开放办学”的发展理念,着力培养“有事业抱负、有敬业精神、有专业品质、有职业素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的科技大学而不懈奋斗!住宿条件:住宿费:1500元/生·学年(视具体住宿条件确定)。奖助学金:学校设有各类奖学金、助学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用以奖励在校优秀学生和资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官方网站链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官网:http://jc.nuaa.edu.cn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招生网址:http://jc.nuaa.edu.cn/jczs招生处联系方式:400-8288123 025-87190011 025-87190800 025-87197920 025-87192992
  • 学校简介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是中国矿业大学以新机制举办的独立学院,成立于1999年,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作为独立学院办学,是江苏省最早批准办学的独立学院之一。学院坐落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享有“一城青山半城湖”美誉的江苏省徐州市。学院在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办学,地处徐州南部风景区,与美丽的云龙山、云龙湖及四季葱茏的泉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邻,位于城市繁华地带,购物、餐饮、休闲等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多路公交车及地铁3号线直达校园门口,交通便利。校园内有完备的教学研究设施,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4个其他省部级科研平台,组建了碳中和研究院、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可持续能源研究院等4个交叉学科直属科研机构,与徐州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中国矿大-徐工矿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等6个对外合作科研平台。有藏书2000多万册(件)的图书馆,以及配套齐全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学院共有普通本科学生8800余人。学院依托中国矿业大学雄厚的学科和教学优势办学。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设有国家批准的研究生院。通过长期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格局。近年来,学校按照“强工、厚理、兴文、拓医、育新”的思路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生态,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不断增强。学校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江苏省优势学科、7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72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教职工3400余人,拥有16名两院院士(含外聘),在2129名专任教师中,受聘教授岗位489人、副教授岗位883人,博士生导师475名、硕士生导师1573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超过80%。学院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现设经济与管理系、机电与材料工程系、信息与电气工程系、建筑工程系、计算机系、外国语言文化系、文学与艺术系、基础教学部、公共体育部等9个教学单位,专业涵盖工、文、管、经济、艺术等共26个专业。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和注重实践、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迪肯大学、斯威本科技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卫斯理大学,英国思克莱德大学,韩国延世大学、庆熙大学、湖西大学等多所国外著名大学广泛开展合作,为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出国深造提供便利条件。学院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活动,有力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国际、国家及省市举行的学科竞赛中取得了骄人成绩。共获得各级各类奖项1872项,其中,国际一等奖5项、二等奖19项;亚洲区铜奖2项;国家特等奖5项、一等奖73项、二等奖137项、三等奖180项、优秀奖69项;华东赛区一等奖5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15项;江苏省特等奖14项、一等奖165项、二等奖336项、三等奖603项;淮海经济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苏北地区一等奖32项、二等奖73项、三等奖109项。学院毕业生考研成绩显著,升学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在2022届毕业生中,有225名同学被国内外高校录取,众多学子进入到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名牌院校继续深造。学院本着对毕业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工作,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多形式、多渠道建功立业,近五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3%。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每年选送优秀学子赴中国矿业大学相应专业插班学习一年,有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校地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实践和就业创业基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优质平台。面向未来,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照学院改革与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努力把学院建设成办学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办学理念先进、教学质量较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创新能力和服务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强的国内高水平应用型普通高等院校,成为我国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 学校简介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一所省属公办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轨道交通行业办学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高职院校之一,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一所轨道交通高校,是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单位。新时代,学校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卓越新南铁的发展目标。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前身是创建于1941年的南京特别市立第一职业中学,1953年,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时名为上海轻工业学校)商科并入我校,1955年起更名为南京铁路运输学校,长期隶属铁道部管理。2002年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成建制由铁道部划转江苏省地方管理。建校80年来,始终坚守“职教报国、立德树人、追求卓越”的初心使命,传承教育救国、现代职教、铁路行业三种禀赋,坚持“走合作办学之路,与中国铁路同行”的办学理念,致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铁路基因的兴路强国时代新人”,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被誉为铁路“黄埔军校”。学校办学条件优质。现有浦口和建宁路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146亩,总建筑面积40.2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0337人,教职工604人,设有运输管理学院、通信信号学院、机车车辆学院、供电与工程学院、财经与物流管理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智能工程学院等,开办专业36个,构建了以轨道交通专业为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群体系,其中国家“双高”建设专业群1个(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群),轨道交通类专业行业领先,会计、艺术设计等地方专业省内一流。建有全国唯一、连接铁路正线、列车开进校园的高铁实训基地,集成高铁六大系统,全真高铁设备,技术与现场同步,实训条件全国一流,成为“江苏铁路人才培训基地”、中国铁路总公司定点培训单位、欧亚交通高校国际联合会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办学实力行业领先。在行业学会、行指委等组织中担任主任、副主任,牵头铁道运输类专业升级及数字化改造,牵头研制教育部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引领行业院校铁道类专业建设。省级以上重点专业、行业名师、全国铁路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国家规划教材同类院校领先。建有全国首家“地铁学院”。建有全国首个“铁路文化研究中心”、江苏铁路教育馆等,是全国铁路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坚持以高水平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学校党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校共有9个党总支、7个直属党支部、31个党支部,现有党员620名(含在职教职工党员、离退休党员、学生党员)。学校党建成果突出,先后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政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1个党总支、1个党支部分别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党支部工作案例入选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学校纪委3次蝉联省纪委年度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学校团委当选全国铁道团指委副主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连续2次入选江苏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连续多年获评江苏省文明校园。学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等方面不断突破,涌现出全国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江苏省优秀教师等先进典型;学生综合素质高,近五年,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累计获奖500多人次,特别是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以及各类文体竞赛中摘金夺银、成绩突出,青年志愿服务品牌受到团中央和团省委表彰10余次。涌现出全国铁路劳模、“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全国和全路向上向善好青年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典型。学校国际合作引领行业院校。牵头搭建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等4大国际合作平台,覆盖“一带一路”,订单招收培养沿线国家留学生,在埃及、老挝挂牌成立铁路海外培训基地,与北京交通大学共同承担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埃塞俄比亚亚吉铁路列车调度员岗位培训;与西南交通大学共同承担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一带一路”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共同开展蒙内铁路职业岗位人员培训、合作编写全英文培训教材,服务中国铁路走出去。学校社会声誉卓越。招生就业两旺,录取分数线连续8年名列江苏省高职院校第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企业满意度高,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3/4左右在大型国有企业就业,就业竞争力和半年后薪酬水平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三名,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是考生和家长最为心仪的高职院校之一,毕业生成为铁路企业用人单位的首选。学校服务江苏轨道交通发展不可替代,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作用日益凸显,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优势独特,不断推动卓越新南铁建设,致力为现代化铁路强国建设和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贡献力量!Introduction to Nanj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NVIRT)Nanj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NVIRT) is a full-time public regular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junior college) under provincial jurisdiction approved by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Jiangsu and filed wit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e is a high grade occupational junior college in Jiangsu Province, a quality higher occupational college at the State level, and a high grade occupational school with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with various disciplines. NVIRT was formerly No. 1 Occupational School of Nanjing Special City set up in 1941, which was renamed as Nanjing Rail Transport School under the Ministry of Railway, and upgraded to higher learning occupational college in the name of NVIRT in 2002. She was transferred to the local jurisdiction of Jiangsu by the Ministry of Railway in 2004.Eight decades of vicissitude has enriched the NVIRTers with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empowering the students with moral, dedicating to the rail cause and serving for the community” in the historic perspective. The hardship and struggle have led to excellent traditions and rich rail campus in addition to its output of quality skilled graduates, which has thus been highly acclaimed by the society. NVIRT has opened a new chapter since its upgrade to the college. She has shown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the 1st appraisal of higher occupational or junior college training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s a model junior college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The new campus in Pukou was initiated and new innovative training system was commenced. Strategic cooperation with the industry or regional large company has been entered for tailor-made training. High level practice platform combining industry and teaching has been set up and co-training with other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has been forwarded. The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or sci-tech industrial park co-sponsored with the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companies have been built to remodel in a way of integrated learning so as to enhance the training. NVIRT has been rewarded as “one of the top 50 service contributors of junior college”, “one of top 50 with international impact”, “advanced entity in occupational training at provincial level”, “civilized campus at provincial level”, or “advanced entity in graduate employment at provincial level”. Her enrollment marks have been at the top for 7 consecutive years and her graduates have ranked at the top 3 in job competitiveness for 6 consecutive years. NVIRT has been listed as an excellent higher learning occupational college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elected as a high level junior occupational college with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ous disciplines.The institute has seven secondary schools, namely the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the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 the School of Rolling Stock and Vehicles, the School of Power Supply and Engineering, the School of Finance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the School of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rt and Design. There are six teaching departments, e.g. the School of Marxist and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t has opened majors in Rail transport operation management, Railway signal auto-control,EMU Maintenance Technology, Power Supply Technology,Marketing,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for the rail transit industry and the regional economy.With the new target of “New NVIR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world level” defined by new Party Commission, NVIRT, having its base in Jiangsu, will make great effort in emancipating minds, deepening reform, highly implementing college’s fiv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an excellent college focused on quality, talents,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penness, entirely promoting “Double High” construction, which has been orientating to Jiangsu, facing China, serving the industry of railway and urban rail transit, aiming at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focusing on the main task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by strengthening their moral education, so a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with patriotism, craftsman spirit and rail gene, those of whom will make contribution to better serve transportation strategy,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constriction for “New Jiangsu on railway”.
  • 扬州市职业大学扬州市广陵区
    学校简介扬州市职业大学是一所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扬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培育单位。学校坐落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办学历史可溯源至1906年创办的晚清新式学堂,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先后与扬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扬州教育学院、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等17所学校和1个研究所合并办学。百年树人,薪火相传;百载耕耘,桃李芬芳。学校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校训,坚守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杰出人才,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来喜、高毅进、文学评论家王干、书法篆刻家朱天曙、江苏汇金集团董事长朱明亮、牧羊集团董事长范天铭、扬建集团董事长曹德荣、华建集团总经理宗有农等。他们在各个不同领域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踵事增华、踔厉奋发。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言传身教下,学校形成了厚德、爱生、博学、敬业的优良教风,一大批优秀教师牢记使命,深耕讲堂,致力于培养明理尊师、勤学进取、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环境优美、办学条件完善。学校总占地1,500余亩,全日制在校生近1.6万余人,成人业余和开放教育在校生1.6万余人,设有22个教学单位。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高达45%,被誉为“公园式大学”。现有实验实训室317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3亿元。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量175.46万册,电子图书240万册(本地镜像96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4600多种。智慧校园集教学资源库系统、远程教育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OA办公系统、校内生活App平台等于一体。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266人,专任教师1100人,其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869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21人。有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333工程”二层次培养对象1人、三层次培养对象28人,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优秀教学团队3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1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9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85%以上。学校专业众多、科类齐全。开设有农林牧渔、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土木建筑、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轻工纺织、食品药品与粮食、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卫生、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新闻传播、教育与体育、公共管理与服务17个大类,68个专业。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教育教学成果丰硕。现有国家级骨干专业5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群6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7个;国家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5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出版教材、编写讲义353部(种),其中国家规划教材13部,省级精品教材12部,省重点教材13本;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78个;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各类知识竞赛、职业技能竞赛获奖432项。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9%以上。学校坚持“科技兴校”,科研服务能力强劲。建有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发中心7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个,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江苏省众创空间各1个,市级工程研发中心12个,扬州市创业孵化基地1个,建成扬州市智能制造先进技术示范中心、石柱山康养城附属医院、省服装设计与贸易产业链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省国土资源勘测与环境保护实训平台、金方圆培训学院等产教深度融合平台(中心),积极参与“双创示范”工作,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双创工作获得扬州市产业科创名城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五年来,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服务项目680余项;主持或参与市级及市级以上科研项目28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6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330多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1项,省农业技术推广奖1项;共发表论文260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和中文核心期刊300多篇;国家专利68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组织学术报告200多场次。学校坚持“开放办校”,国际交流日益广阔。近年来,与美国、加拿大、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40余所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是“江苏美国高职教育合作联盟”、“江苏高职院校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合作联盟”成员单位;积极引进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与美国、英国高校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号召,与东盟国家、葡语系国家、非盟国家、中亚、南亚国家的教育部门建立合作关系,设立留学生项目,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为扬州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培养本土化人才。每年选派优秀师生赴海外研修、交流,实施国际教育合作高质量发展。德馨满园,匠心铸校。学校荣获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国际交流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园林式校园、江苏省大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文明食堂和国家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和江苏省高等学校后勤行业先进集体等多项称号。新思想启迪新动力,新时代创造新发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党建工作为统领,以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全面完成学校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在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水平、科技服务地方能力、综合管理效能等方面再上新台阶,力争在办学层次提升上取得新突破,为谱写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