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苏高等教育改革纪实
2013-10-1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我们该办什么样的大学

  ——江苏高等教育改革纪实

江苏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省,现有普通高校130所,在校生超181万人,均居全国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7.1%,比全国平均值高出17个百分点。然而,江苏高等教育的亮点绝不仅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

去年,江苏高校2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占全国10.9%,63项成果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学技术)奖,占全国20.5%;在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学科排行榜中,江苏共13个学科专业排名全国第一,总量仅次于北京……

江苏高等教育缘何在质和量上均胜人一筹?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说:“江苏在‘变’中取胜,逐步确定了教授主导、学生自主、名校联盟的改革思路,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江苏模式’。”

大学是教授主导的大学

2011年,随着教育部与江苏省政府共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的签署,江苏高教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改革的触角伸向了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近两年,该校加快“教授治学”步伐,全校25个二级学院全部组建了教授委员会。委员会由10~15名教授组成,直接参与学院管理、教师聘任、人才培养计划等工作,委员会的决策直接左右学校的决定。

“学者是立校之道,学术是立校之魂。”南京师大副校长缪建东说,学校制定了翔实的议事规则和会议制度,举行会议必须有2/3以上委员参加才有效,重大治学事项应达到2/3以上委员同意方能通过,保证教授公平、公正、公开地参与治学。

在苏州大学,学部制改革和行政管理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通过整合职能相近和交叉的党政部门、直属单位,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改革虽未结束,但效果却已显现,没有了层级分明的行政束缚,教授、教师的治学才能充分释放。

有专家指出,我国大学的运转长期处于行政权的控制范围之内,因而学术研究长期处于行政权力的指挥棒下,充满功利性。只有让教授主导大学,才能把大学引向纯净的学术探索正道。为此,江苏在鼓励各高校进行内部改革的同时也着力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目前江苏已在10多所高校试行章程建设,明晰政府与学校的职能,给予大学更多自主权。

大学是学生自主的大学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拷问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说,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囿于书本、经验、标准答案,普遍缺乏主动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因而大学尤其要注重本科生个性化培养,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搭建平台。

为此,早在2009年,南京大学就探索实施了“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经过“通识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多元培养阶段”这三个培养阶段后根据自身情况,形成“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三条发展路径。

谈起“三三制”教学改革,生科院的芮正琴深有感触。大二时,她发现自己忍受不了闷头做研究的日子,向往创业和外面的世界。因此,她选修了大量商学院和哲学系的课程,不再当一个纯理科的学生。这让她获得非常大的空间,现在她还在主持一个国家级大学生创业项目。“如果不是‘三三制’,我可能会在转系的折腾中,耗尽自己的兴趣与动力。”芮正琴说。

“三三制”教学改革只是江苏高校还学生教育选择权和学习自主权的缩影。目前,江苏各高校陆续出台相关措施,如淮海工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游学制”,使不同兴趣、不同专长的学生,接受适合自身的教育。

大学是现代化的大学

从2010年起,江苏每年投入10亿元,在全省高校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然而,要建设现代化大学,江苏需要的不仅仅是钱,更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敢为人先的勇气。

为此,江苏实施三项举措:

一是建立名校结盟,发挥高教资源集聚优势。2011年,南京仙林大学城高校教学联盟成立,联盟里的5所高校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互派、课程互选,惠及10多万师生。最近,江苏又在探索联盟内高校间的转学,打破考生一考定学校、定专业的现状。

二是分类评估,优化教育结构。江苏根据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应用型等不同侧重点,确定高校发展类型,引导高校合理定位、错位竞争、特色办学。在评估机制上,对应实施高等学校类型评估、学科专业特色评估、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和办学总体绩效评估。

三是放眼国际合作办学,向国际一流大学取经。如通过与杜克大学合作,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研究型综合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主攻精英教育和前瞻科研。引进来的同时也走出去,苏州大学在老挝设立老挝苏州大学,开创国内境外办学先河。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说:“江苏高等教育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但放眼国际,我们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基于现阶段的改革成果,我们有信心继续当好领头羊。”(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 光明日报通讯员张金凤)

热门院校

  • 苏州城市学院苏州市吴中区
    学校简介苏州城市学院的前,是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建院于1998年,是全国首家在教育部登记设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05年获准成为独立学院。2020年12月,教育部函复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苏州城市学院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隶属苏州市人民政府管理,主要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坐落在苏州古城西南部苏州国际教育园内,毗邻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石湖景区,自然环境优美、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学校校园占地 637 亩,校舍建筑面积24.3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位于景色优美的翠微湖畔,北面靠山,南面临水,是"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的代表作之一,其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山""水"概念,并深涵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之精髓,蜚声海内外,2003 年获评中国建筑艺术奖公共建筑类优秀奖,图书馆藏书95.78万册,中文电子图书书目 10.01 万种。教室多媒体教学及视频录播系统配备齐全,5G 网络全面覆盖;基础教学实验室、专业特色实验室、行业企业共建实验室充分满足专业的教学需求∶学生宿舍独立卫生间,冷热水淋浴,空调、电视等一应俱全。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内部治理体系,完善协同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宽厚、社会责任感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赋予高校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学校把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能力提升与创业精神培育作为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和人才培养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探索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园,着力推进第一、二课堂的深度融合,将新生创业导航、创业模拟实训、菁英提高班等各类创业教育课程列入培养方案,平均年参与学生近 300人,截止目前已征集入园项目百余项。国际化是学校办学的一项重要特色。2005年学校成立国际合作交流处,并于2012年成立国际交流学院,目前与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 50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主要交流项目包括寒暑假短期研修、学期/学年学分互认、双学位联合培养、本硕衔接升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学校还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及管理人员出国进修,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意识;设置专项奖学金支持师生开拓国际化视野,推动国际化建设。近年来,每年通过学校的交流项目出国学习的学生达 300 多人,多人获得美国乔治梅森大学、鲍尔州立大学等友好学校授予的优秀毕业生称号。办学二十余年来,学校累计向社会输送了约四万名高素质人才。他们中既有国内顶尖智库研究员、"双一流"高校知名学者、央视热门栏目主讲人、上市企业创始人,也有"硬骨头"明星警员、大学生村官等众多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新时代,新使命,苏州城市学院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务实办学、踏实育人,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培养质量,朝着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鲜明特点的国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目标努力前进,在苏州"四个名城"建设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征程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 学校简介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成立于1999年,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制为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由南京理工大学联合社会力量举办。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建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治学严谨,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理工大学负责指导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选派、推荐和审定各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和教学质量监控。依托南京理工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紫金学院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与科技素养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占地613亩,目前已建成教学生活用房近30万平米,教学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畅通无阻的无线网络实现了校园全覆盖,智慧校园系统持续升级,为学生学习发展、健康成长提供优良的条件。学校坐落在南京城东紫金山麓仙林科教城,这里汇聚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氛围深厚,距离市中心十多公里;南京地铁二号线连接仙林大学城和南京理工大学直达市中心;学校每天有班车往返于本校和南京理工大学之间,单程仅需二十分钟。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便捷的交通出行让师生学习生活更加高效舒适。学校现设有智能制造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等五个二级学院,32个本科专业,在校生万余人。聘请南京理工大学知名教授作为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引进培养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位的专职教师,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校外专业导师,建成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教学水平高的优质师资队伍。近年来学校自有教师中有11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人入选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教师潜心育人工作,苦练教学技能,探索改革创新,在全国及省市级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自2018年以来,获得包括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长三角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等省级以上各类奖项15项。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之路。以“学”为中心进行专业建设改革,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契合人才需求侧为导向,倒推制定“应用能力+个性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以学习结果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统筹第一、二课堂、课内外、校内外资源,实现“通专并重+多样发展”;以保障学习条件为前提,“引智聚力+资源共享”,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专业发展平台;以学生发展为检验标准,循证分流全程追踪,优化专业结构,促进教师、学生成为专业建设共同体。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发展成绩突出,获批省级专业建设项目和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数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现有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公共事业管理);参评江苏省独立学院专业综合评估的专业通过合格率100%,获评星级专业4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累计获批省服务外包类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32项等。深化产学研结合与校企合作,学校与行业企业通过经费资助、技术支持、共建研究机构和实践基地、共同开发课程等方式开展多渠道合作,先后与华为、微软、苹果、华三、HTC、德州仪器、飞思卡尔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建立实训中心,获批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产教融合试点示范基地、江苏省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江苏省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等。近年来,学校整体科研实力与水平全面提升,在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中的排名从112名(2016年)跃升至32名,获评“近年来科研进步较快的独立学院”。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年来考研升学率均超过10%,部分专业达到30%,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学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屡次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最具潜力项目”等殊荣,立项创新实践项目百余项;在各类国家、省级学科专业竞赛与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优异,全国特等奖、一等奖等高层次奖项屡见不鲜,累计获国家级奖项563项,省级奖项2050项。毕业生人均获专业相关职业证书1个、学习类证书2个,年终就业率平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能力素质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好评。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国际化的趋势,引入国(境)外优质办学资源,拓展国(境)外合作办学项目,建立了较为广泛的国(境)外合作网络,与美、英、澳、加、德、日、韩、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签定了40余份校际合作交流协议,开展了30个合作交流项目;同时开拓创新思路,与知名国际大学联盟合作,引入国际标准化课程,开展国际硕士直通车项目、国际预科项目,成功输送数百名学子前往世界排名前百的名校继续深造。近年来,学校办学成果显著,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当选江苏省社会组织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独立学院”“江苏省十佳独立学院” “新华网中国影响力独立学院”“腾讯网综合实力独立学院”“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等佳誉。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先后获评“江苏省平安校园”“南京市慈善先进单位” “南京市园林式单位”“南京市节水型学校” “南京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栖霞区文明单位”等。学校将秉承“励学笃行”的校训,发扬“诚信、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坚持立德树人,致力教育创新,凝练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同心戮力,为把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创办成一所办学特色鲜明、教育教学质量优良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是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前身可溯源至1978年全国创办最早的旅游专业学校—江苏省旅游学校(后更名为南京旅游学校)和1989年成立的国内唯一一所专门培养酒店业管理人才的高等院校—金陵旅馆管理干部学院。2001年两校合并办学,2007年正式转制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2011年,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8年,学院通过江苏省教育厅验收,成为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坐落于被誉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拥有江宁和华严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421亩,建筑面积17.61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6300余人。下设酒店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烹饪与营养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旅游外语学院、基础部、思政部、体育部等9个教学院部。学院现有教职工340余人,专任教师中,硕、博士占73.5%,“双师型”教师超过84%。拥有全国旅游行指委、餐饮行指委委员2人,国家级饭店星评员、A级旅游景点评审专家等46人,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2人,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25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3人,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学院开设20余个与文化旅游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1个,教育部和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级A类品牌专业1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5个专业通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建有50个校内实训基地,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级高职示范实训基地2个、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个、高校酒店博物馆和烹饪博物馆各1个。高标准建成并运营御冠教学酒店,成为学院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孵化载体。2009年以来,学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4门。主编出版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21部,省级重点教材、精品教材7部。学院紧密依托文化和旅游行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与洲际酒店集团、金陵饭店集团、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蓝蛙餐饮集团、美心集团、吉祥航空公司等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签署了战略性合作协议,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校企合作、产学研创一体的育人模式。学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全国和全省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多次摘夺桂冠,屡获嘉奖。2012年以来代表江苏连续八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得34个一等奖,居全国同类旅游院校第一,学院多次被省教育厅表彰为“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学院充分发挥江苏中心旅馆管理咨询公司、江苏紫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校办企业的服务优势和酒店、烹饪、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研究所的智力优势,积极服务行业、服务社会。先后为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400家高星级饭店提供咨询、管理服务,培训中高级酒店管理人员10万多人次,为全省旅游企业2万余名职工提供9个工种的技能培训与鉴定服务,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先进技能鉴定所。面向政府和企业提供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景区、乡村旅游区等专项规划和设计服务60余项,曾获“2016年中国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原创作品展”公共艺术类一等奖和规划设计类一等奖。学院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与13个国家(地区)25所院校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与境外54家企业搭建研修就业平台。每年学院赴外研修、就业和留学人数保持在200名左右,占毕业生总数的10%以上,学院两度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四十多年的历史积淀与办学探索,学院为全省乃至全国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旅游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骨干,在全省旅游行业和全国旅游职业教育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受到国家、省、市等相关部门的嘉奖与表彰。学院先后获得“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学院积极适应文旅融合发展新趋势,紧紧围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紧密服务“文化产业和旅游行业发展、文化和旅游中心工作、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行业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高职院校。
  • 学校简介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国有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学校的前身苏南工人技术学校创建于1953年,是新中国第一所电子类中等专业学校,1960年更名为无锡无线电工业学校。2002年8月,国家级重点中专无锡无线电工业学校和创建于1997年的国家级职教中心无锡市锡山职教中心合并,实现了人才培养层次的提高和建制的升格,迈上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征程。69年来,学校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走出了一条坚持与探索、继承与创新、奋斗与超越交相辉映的科学发展之路,10万多名校友秉承“养正修能”的校训,弘扬“立德树人”的校风,生生不息,薪火传承,展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理念,反映了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正努力建设以物联网技术融合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信息特色鲜明、一流企业认可、人民满意的高水平高职名校。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无锡市,现设有藕塘和东亭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165亩,建筑面积36.7万平方米,拥有实验实训教学仪器设备2亿多元,图书76万多册,目前注册在校生13000多人,现有教职工664人,其中高级职称230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职工463人,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90%以上。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致力于打造一支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教学名师(技能大师)2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1名,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9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4名、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1名,“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培养对象3名。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1个,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社科优秀创新团队培育点1个,市级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柔性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973物联网首席科学家以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担任学校战略发展顾问,聘请了800多名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紧密契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学校现设有微电子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汽车与智能交通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信息安全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士官学院、基础部、海外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共13个教学机构。现有招生专业40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品牌专业2个、省重点建设专业群4个、省骨干专业5个、省特色专业3个,高职本科贯通培养“4+0”“3+2”专业11个,士官生培养专业2个。学校建设智能物联网、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汽车技术服务、智慧商业专业群,协同发展智慧建造、数字创意设计与制作专业群,形成以物联网技术融合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信息特色鲜明的专业集群。学校主持建成“微电子技术”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牵头制订“微电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国家专业教学标准2个。微电子技术专业排名全国第一,集成电路技术应用专业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分别排名全国第二名、第七名,成为国内同类专业的标杆。学校注重课程建设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18门。获江苏省高职教学改革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3项,江苏省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教学大赛)获奖51项,江苏省微课大赛获奖25项。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7个,立项建设2个江苏省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和1个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学校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千日修养,万人创星”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打造“修养轩”素质培育项目,实现万名学生在校千日“日日修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为学生提供教育管理、帮困助学、权益维护、学务管理、就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竭诚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完善“奖、勤、助、贷、减、免、补”帮扶机制,并探索资助育人体系。近年来,学生参加各项竞赛佳绩频传,先后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冠军、全国集成电路设计大赛一等奖、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机电技能赛项一等奖、国际红点概念荣誉奖等。“读百部好书”活动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无线电测向队成立以来获得世界无线电测向锦标赛第六名,亚太地区无线电测向锦标赛金牌和铜牌各1枚,获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金牌35枚、银牌46枚、铜牌35枚等国家级奖项500余项。学校坚持需求导向,产教深度融合。牵头成立的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是全省首家由政府主导的产业学院,打造苏锡常都市圈职教改革样板。牵头组建了“中国职业教育微电子产教联盟”和“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物联网产教联盟”。学校与中兴通讯、华虹微电子、华润微电子、瑞士GF、北京精雕、日本三菱、福建三锋(福耀集团)、海克斯康、保时捷中国、东风雷诺、联想集团、北京新大陆、神州数码、海澜集团等618家国内外一流企业紧密合作,校企共建苏信•海澜学院等11个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产业学院、20个产教融合基地及产学研创合作中心、3个江苏省产教融合实训平台、442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1个“苏信•中兴文化园”梦想舍区,吸引合作单位投入项目、设备等各类支持过亿元。近年来,学校先后获“2017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2018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获“年度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奖”2次、“全国第二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1个、“无锡市职业院校产业发展贡献奖”3次、“无锡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组合项目”7项、无锡市现代学徒制重点建设项目1项、“无锡市骨干职业教育集团”1个。学校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交流与合作,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每年承担企业横向项目150余项,完成各类知识产权近300项。近年来,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部、省级科研项目105项。学校建有江苏省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无锡精智模具技术研究院等研发平台。每年为社会、企业培训2万多人次,学校依托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自考助学(专接本)教育,畅通人才培养方案,架设学生成长立交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际产能合作。联合老挝文化与旅游部、琅南塔省教育厅、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设立“老挝赛色塔苏信郑和学院”“老挝旅游与文化部苏信培训中心”“琅南塔省汉语培训中心”,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输出苏信优质教育资源,打造海外办学体系。着力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招收来自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加纳、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留学生培养质量获得国内“走出去”企业和学历提升本科高校一致好评。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爱尔兰、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印度、泰国、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组织建立友好交流关系,每年派出教学与管理骨干、优秀学生赴国境外研修与学习。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的办学成绩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获得“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全省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江苏省五一劳动奖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 “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省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示范中心”“江苏省文明食堂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宿舍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获评“江苏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2019年获评“省属高校纪委工作考核第一等次”,并获“中国高职50强”“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获评教育部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国家水利部“节水型高校”。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 学校简介南京财经大学始建于1956年的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是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批粮食院校之一。1981年,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在原南京粮食学校的基础上建立。1993年,学校更名为南京经济学院。1999年,南京物资学校并入南京经济学院。2000年,南京经济学院、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南京经济学院。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局签约共建南京财经大学。2019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力支持学校事业发展。2021年,学校获批审核增列且需要加强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B类建设高校。 南京财经大学现已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支撑配套、协调发展的江苏高水平大学。历经多年改革发展,学校知名度迅速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声誉全面提升,各项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显现出发展的强劲势头和改革的崭新气象。 学校拥有仙林、福建路和桥头3个校区,占地面积120.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1.36万平方米。设有教学机构23个。现有普通本科在校学生16000余人,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3000余人。学校现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与政策”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普通本科专业49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4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2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00余人。现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团队7个,江苏省高校科技优秀创新团队7个,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含培育点)4个。拥有国家级人才称号者10余人次,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中国环境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近年来,教师入选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双创计划”等省级人才工程270人次,获江苏省特聘教授、教学名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者40余人次。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动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含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篆刻)1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30门,“十三五”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5个,“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6个,“十一五”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6个,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8个,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12个。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2年,学校被评为首批“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2017年,学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学子表现突出,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中多次获奖。高水平运动员在世界和全国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就业率持续稳定,就业层次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学校现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3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统计学、数学、理论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6个。“农业科学”和“工程科学”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获批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现代财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建成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稻谷平台)1个,电子商务信息处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粮食产后服务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粮食大数据采集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粮油标准研究验证测试中心1个,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国家标准首批验证单位1个,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1个,全国名特优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机构1个,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平台)2个;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1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含培育点)5个,江苏现代服务业研究院1个,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厅局共建科研机构8个。学校现代服务业科技园为省级大学科技园,并获评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010年,学校作为完成单位之一的“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项目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学校教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食用菌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成果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十三五”以来,学校教师主持国家级纵向课题340余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8项,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近400项,6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近年来,学校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和质量不断攀升。2018年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5项。2019年共获批国家级课题70余项,立项数量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国财经类高校中位列前茅。2020年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5项,课题层次明显提升。 学校主办的《产业经济研究》为全国第一本产业经济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0年最受欢迎期刊、2020年度经济学最受欢迎期刊。《南京财经大学学报》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获评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江苏省一级期刊。 学校面向国家、区域及行业发展重大需求,大力培育特色优势研究领域,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十三五”以来,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粮食流通领域的重大问题开展持续性研究,承担了国家粮食行业发展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了《中国粮食发展报告》《长三角粮食发展报告》等多部专题研究报告,开发了一批新型、高效、快速的粮食收储运加技术和粮食流通信息化与物联网工程技术,在粮食流通制度、机制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卓有见地的成果,粮食流通现代化指标与评估体系等多项粮食安全政策研究成果已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学校获批全国粮食行业(南京)教育培训基地。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大现实需求,大力加强现代服务业理论研究、应用研发、成果推广和政策咨询,已累计引进、孵化和培育现代服务企业30多家,承担各类横向课题700余项,撰写了《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等专题研究报告30余部,研究成果被《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平台刊发。近年来,学校数份提案被全国政协立案并交国务院相关部委会商办理,收到国务院相关部委专函答复,多项建议被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明确采纳。数十项报告和建议获省主要领导和南京市主要领导批示,多项成果被省政府办公厅、省粮食与物资储备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政府部门采纳,为国家和地方理论创新和政策制定积极贡献力量。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高校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新西兰梅西大学合作建立了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梅西学院,是新西兰高校在江苏省设立的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举办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本科教育项目。与纽约州立大学合作创办了全美首家商务孔子学院。承办南非孔子课堂。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南安普顿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麦吉尔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等建立了中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并举、学位项目与非学位项目相结合的学生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与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德国马尔堡大学等建立了合作科研平台。学校会计学专业入选江苏省“十四五”首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粮食流通与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入选江苏省“十四五”首批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已具一定规模,涵盖短期游学、语言培训、本科生教育及研究生教育。2020年共有来自15个国家的长短期外国留学生超过500人次在我校就读,其中学历生占比超过42%。学校不断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外籍专家聘请力度,每年派遣多批教师分赴海外访学或参加学术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十四五”期间,南京财经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基本动力,以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为主要路径,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坚强保证,加速实施“财经底色”“粮食特色”“工科亮色”“文体增色”四大特色工程和“创新、特色、人才、开放、民生”五大发展战略,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南财精神,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为江苏切实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