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云南: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体育统考工作安排和要求
2024-01-1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一、报名

报考云南省体育统考的考生均须参加云南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报名工作及有关要求按照《云南省招生考试院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云招考院〔2023〕107号)执行。

二、网上缴费及打印准考证

(一)网上缴费

1.网上缴费时间

2024年1月22—26日18:00。未按要求完成缴费的考生视为放弃参加体育专业统考,不再进行考务编排,不得参加考试。

2.收费标准

根据云南省物价局 云南省财政厅《关于我省高考艺术和体育专业考试费收费标准的通知》(云价收费〔2015〕143号)规定,体育考试费用为200元/人次。

3.缴费操作及要求

考生按照《体育统考网上缴费操作说明》(附件)进行缴费操作。因考生本人原因未完成缴费导致不能参加考试的,由考生本人负责。考生缴费成功的,无论因何种原因不参加考试,不退还报名费。

4.专项确认

考生缴费时应注意所报考专项是否正确,如有错误的可先完成缴费,在1月26日18:00前到高考报名确认点进行修改。

(二)网上打印准考证

3月4日起,考生自行登录报名缴费网址下载打印准考证。考生须持纸质准考证参加考试,不得对准考证进行任何涂改,因考生个人原因影响入场验证和考试的,责任自行承担。

三、专业考试

(一)专业考试项目

云南.png

(二)计分方法

按照原国家教委、原国家体委颁发的《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招生体育考试评分标准与办法》《云南省2003年体育术科考试补充规则》以及《云南省女子足球考试评分标准与办法》要求执行。专业成绩总分为100分,其中身体素质成绩占60%,专项技术成绩占40%,达到60分者为合格。

(三)考试地点及日程安排

1.考试地点:云南师范大学呈贡主校区(云南省昆明市呈贡新区聚贤街768号)

2.考试时间:2024年3月8日起进行。具体考试日程将根据缴费情况确定,以准考证日程安排为准。

(四)统考其他要求

1.专业考试实行封闭管理,只有考生和考务工作人员能进入考试区域,禁止一切与考试无关人员进入考试区域。考生入场及检录时应主动出示准考证以及有效身份证件,接受工作人员核验。考生应按时参加检录,若所参加的考试项目或考生所在组别开始检录15分钟后未到者禁止进入考场考试。

2.严禁考生携带手机进入考试场地,无论是否使用按作弊论处。

3.参加考试的考生在考试过程中不得穿戴印有与考生身份信息有关的服饰(如:校服,暴露所属州市、考生姓名、就读学校、培训机构等信息的服饰)。如有须穿跑鞋进行考试的项目,鞋钉长度不得超过7mm;立定跳远项目不得穿鞋底带有鞋钉的鞋子参加考试。如有违规穿戴者不允许参加考试。

4.考前一天,考生可登陆系统查询分组情况。考试后,可登录系统查询个人考试成绩。

5.各州、市招生考试机构应建议考生在考试前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6.考前和考试期间不向考生提供场地进行适应训练。

7.考生应及时关注“云南省招考频道”(https://www.ynzs.cn)发布的有关考生须知,按要求参加考试。

四、文化考试

参加体育统考的考生须参加普通高考文化考试。

五、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

考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按照普通高校招生有关规定执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等要求执行。

六、志愿填报

(一)体育类专业志愿填报方式及时间与普通类专业相同,具体时间和办法另行通知。高考报名时,在“是否报考体育类专业”栏目选择了“报考”的考生,可以同时填报体育类志愿和文史、理工类志愿。

(二)考生填报志愿以云南省招生考试院编写的《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及其补充说明为依据。填报征集志愿时,以云南省招生考试院官网“云南省招考频道”(https://www.ynzs.cn/)公布的院校缺额计划为准。

(三)体育类志愿(提前批、高水平批除外)按专业填报志愿,每个院校志愿下设置1个专业志愿,考生可填报不同院校的不同专业,也可填报同一院校的不同专业。填报志愿时应注意填报专业的特殊要求及本人体检结论。

七、录取

录取工作由省招生考试委员会统一组织,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高校招生工作应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新生。

(一)录取办法: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合格,文化考试成绩达到最低控制分数线,体育专业考试成绩合格的情况下,根据考生志愿,按专业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学校录取原则有特殊要求的按学校公布在《2024年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原则执行。

(二)录取工作按照体育类招生计划规定的录取批次进行。体育类各批次原始志愿在相应的文史、理工同批次前投挡,一旦录取,考生后续的任何科类和批次志愿将不再进行投档。

(三)对身高、色视觉、民族、单科成绩等有特殊要求的体育类专业,按照招生院校要求执行。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注意查看所填报院校招生章程和《2024年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特殊要求,对不符合院校要求的考生不予录取。

附件:体育统考网上缴费操作说明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滇西北唯一的公立高等院校。学校始于1906年丽江府中学堂师范简易科,1913年改设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42年创办国立丽江师范学校,1956年创建丽江师范学校,1968年更名丽江地区师范学校,1995年再更名为丽江民族师范学校;1978年丽江开设大学师专班,1984年在大学师专班基础上建立丽江教育学院;2001年丽江教育学院与丽江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新的丽江教育学院,2006年丽江教育学院改制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经百余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百年师范教育传统深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示范显著、服务滇西北发展卓有成效”的办学特色,为滇西北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和谐稳定、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滇西北教师的摇篮”。学校现有土地面积1355.68亩,有校舍总建筑面积34.6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0.48万平方米,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573.3万元,有馆藏纸质图书89.87万册、电子图书2万册,有附属幼儿园1所、附属实验学校1所、附属高中1所。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等12个学院,其中教学实体型学院10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800余人。创建了师范生教学技能、学前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类专业群等13个实训中心,共有122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其中有4个省级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123个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其中有2个省级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学校坚持“人才强校”。现有专任教师492人,其中本校专任教师395人、兼任教师折合数97人;本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25人,占56.96%,具有正教授职称的专任教师36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2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占41.77%,“双师型”教师250人,占63.29%。现有云岭学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家1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名、云南省教育功勋奖获得者1人、云南省师德标兵2人、云南省优秀教师1人、云南省优秀辅导员7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3个、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作室4个。学校坚持“教学立校”。学校开设有49个专业,其中专科专业48个,合作开办本科专业1个。2010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6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特色评估”。2016年以来建设省级及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5项,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第一届云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2017—2021年应届毕业生中,被本科高校录取的比例逐年增加,平均为57.36%,最高年度录取率为71.35%。2017—2021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为97.5%以上。2016、2017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良好高校”和“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先进集体”。学校坚持“科研兴校”。近五年,新增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8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97篇;出版学术著作58部,出版教材34部;获授权专利58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9项;现有科研平台14个,其中省级科研平台3个;有国家级科普基地1个;加强对策性研究,为行业、产业、企业提供咨询报告。成立“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学校坚持“制度治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优化“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治理结构。完善《党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实施办法》《教代会实施办法》《理事会实施办法》等基本制度,推进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保障学校内部治理机构运行更加规范、高效。推进规章制度“废、改、立、释”,从制度源头推进简政放权、激发活力。学校实施“强院兴校”行动,逐步扩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打造“一院一品牌”。健全法律顾问制度,聘请常年法律顾问。依法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加大主动公开力度,自觉接受监督。学校坚持“文化塑校”。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南,把弘扬杰出校友张桂梅精神作为核心内容,把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为重要载体,把创建“文明校园”作为重要抓手,系统推进文化建设,构建“桂梅精神人人践行、红色歌曲个个传唱、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民族团结处处开花、文明习惯时时养成”的文化体系。打造“禾雨”文化品牌,在新时代广泛传唱《北京有个金太阳》,开展“追寻红色印记、传承革命精神”重走长征路实践研修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提升师生的精神风貌、精神状态和精神气质。学校被评为第二届云南省文明校园并推荐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候选单位,被认定为“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荣获“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校至今一直坚守师范教育传统,为滇西北培养了4万余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中小幼教师。成立了“丽江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丽江市高校新型智库”“丽江文化旅游研究中心”“遗产旅游研究基地”,大力推进丽江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充分发挥“丽江市教师发展中心”“丽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基地”职能,积极开展基础教育研究,先后培训丽江市中小幼教师3万人次。服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承担旅游行业企业的培训任务,1992年以来,为滇西北区域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培养了5000余名专业人才,积极参与丽江有关旅游规划编制和课题研究。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重丽江乃至三江并流区域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设立高山资源植物联合研究实验室,共建丽江高山植物标本馆,发挥科学研究优势,利用研究成果服务地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学校重视文化传承创新。学校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工作中,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为促进地方民族团结和谐和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建立了以东巴艺术研究为特色的艺术学院,成立了滇西北艺术传承基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纳西学研究院,聚焦纳西东巴文化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市厅级以上项目3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3篇,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5项,出版著作30部,出版2部东巴文化有关的省级规划教材。依托云南省高职院校示范实训基地项目,设立“民族文化宣讲实训室”,用中英文宣讲云南少数文民族文化,大力传承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华东师范大学牵头、携手南京晓庄学院、长沙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四校组团式对口支援学校,形成了卓有成效的“1+3+1”对口支援模式。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以“1+M+N”的组团形式,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参与,共同支持学校建设发展。与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培养全日制本科生。与国家开放大学实验学院共同设立丽江分院。与丽江民族中专、华坪职高、迪庆民专、大理财校、昭通财校5所中职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常年招收留学生、聘用外籍教师;与国外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教师访学、学生跨文化交流活动;与缅甸云华师范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举办“从东巴象形文字到当代”法国展。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德高业实、丽泽三江”的校训,弘扬和践行“崇德尚学、求是创新”的校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风、“博学弘德、励志笃行”的学风,坚持“扎根丽江,立足滇西北,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融入一带一路”的办学定位,按照“党建引领、以本建专、强院兴校”的发展思路,努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大学。
  • 学校简介云岭苍苍,日月遥望,沧江扬帆千里奔流;旗山巍巍,春秋相逢,汀河开卷一路欢歌。这是一所扎根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国门高校;这是一所在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中成长起来的高等学府;这是一所伴随着新时代改革发展春风崛起的应用型大学。她,就是坐落在滇西之南、沧江之滨的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院位于气候宜人、生态优美、物产富饶的云南临沧。临沧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滇红茶”的故乡,也是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及“金海棠”奖颁奖活动的永久举办地。临沧年平均气温17.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全年空气质量均为优,素有“天下茶尊、恒春之都、养生圣地”之美誉,是中国十佳绿色城市。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澜沧江畔临沧师专班正式开办,开滇西南高等教育之先河。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历经临沧师专班、临沧教育学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跻身红土高原本科院校之列。近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立了“三性四群五工程”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坚守“立德与树人相长、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办学理念,秉承“立德修身、笃学尚行”的校训,不断彰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办学特色,立足滇西、面向云南、服务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成为红土高原一道亮丽的风景。学校占地面积1084亩,总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有纸质图书86.7万册,电子图书21万册,有校内实验实训场所290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33个。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亚洲微电影学院、航空与轨道交通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数理学院、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现有本科专业33个,专科专业65个,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生源遍及云南、山东、湖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17个省(市、区);另有来自欧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留学生35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5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近200人,博士、硕士342人,“双师型”教师325人。多名教师荣获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国贴”专家、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省突”专家、“省贴”专家、省级优秀教师等各类荣誉称号。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秉承深耕本土、立德树人、服务发展的办学传统,实施“三性四群五工程”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路。“三性”就是凸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办学特色;“四群”就是着力打造服务中缅通道建设、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教师教育和新媒体新工科四大专业集群;“五工程”就是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力争在“十四五”末把学校建设成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大师治学,大器方成。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乘着党的十九大的东风,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汇集优质办学资源。聘请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陈理教授,台北科技大学高宏华教授为校长顾问;聘请著名艺术家斯琴高娃、英国伦敦南岸大学、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张建国研究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彭文斌教授、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乌尔都语主持Muhammad Tahir Chughtai(楚格泰)等一批知名学者到校执教;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李实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原校长骆小所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客座讲学;聘请100余名来自行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兼职教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学校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主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需求,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和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新专业。目前已拥有33个本科专业,是目前云南省最早开办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和新媒体艺术两个新兴专业的院校。服务中缅通道建设、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教师教育和新媒体新工科四大专业集群初步成型。凸显应用性,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学校致力于培养“品格优秀、基础扎实、技能娴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围绕“四大专业集群”建设,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渠道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中远集团、中央新影集团、清华启迪、香港成龙国际集团、超星集团、滇红集团、甲骨文、达内集团、大疆、云南机场集团、中雅(深圳)国际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缅甸、泰国、印度、韩国等十余个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培养人才,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获批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边境国门大学华文教育实践与探索》等4项成果获云南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20余名教师在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一、二等奖;《物联网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等11个项目获批教育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获评中国高等教育“智慧教学创新应用示范单位”;获批“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获批全国1+X证书试点院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伴随着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步伐,一批批学子以爱国励志、笃学尚行、勇于担当的品质,以基础扎实、技能娴熟、一专多能的才学,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建校以来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累计达7万余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日益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尤其在2020年基础教育学校招考中,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专业录取率超过50%。近三年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荣获世界级奖项2项、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130项。在全国、全省“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机器人大赛、计算机作品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电子商务“三创”大赛、互联网+等竞赛、大学生戏剧展演大赛、师范专业大学生技能大赛、纪录片拍摄大赛中表现出色。学校有省级“青年创业示范园”、“众创空间”、“国际留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实践平台,已为1000余名国内外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践。学校连续获得“云南省毕业生就业目标考核一等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奖”、“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质量提升奖”、“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先进集体”、“云南省高校十佳创业园”等荣誉。科学研究异军突起。获批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云南省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省级)智库、云南省首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列云南省高校第5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取得了新突破;出版“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丛书”,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校设有“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研究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国际佤文化研究中心”“云南少数民族廉洁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先后获国家专利7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20余项,获云南省社会科学特等奖等4项,获省厅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100项。近5年出版专著、教材100余部,发表论文1300余篇;多份决策咨询报告专版刊发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教育部《高校智库专刊》呈报党和国家领导人资政,1项决策咨询报告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抢抓机遇,变轨超车。在教育部的直接关心下,从2019年起,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对口支援我校,两校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教学科研资源建设等方面对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进行全方位支援和帮扶,部分核心课程实现“同步课堂”,学校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赴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南大学相关专业插班学习。以学生为本,强化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用心用情用力关注、回应、解决学生诉求,加快建设现代大学校园,不断强化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从2020级本科学生开始实行学分制管理,在学校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材施教,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图书存量稳步增加,完成学生宿舍修缮提升工作,推行食堂安全卫生“6T”管理,完成教育卫生“补短板”一期项目,建成总建筑面积3.6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亿元的基础设施,体育馆、综合馆、艺术楼、学生食堂等单体项目及附属设施投入使用,完成国家二类田径场运动场的改造,建成校园绿化美化项目,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大学校园。一所山环水绕、春和景明、欣欣向荣、人文荟萃的应用型国门大学矗立在祖国的西南边疆,成为“天下茶尊,世界佤乡、恒春之都”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党的十九大以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中,全面迈开了建设“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的步伐。滇西有嘉木,人文荟萃纵千古;学府聚英才,学子砥砺骋四海。亲爱的同学!亲爱的朋友!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热忱欢迎你的到来。银鹭掠空旗山翠,春风拂柳汀水暖。我们期待着与你一起分享蓝天、白鹭与清溪,一起憧憬诗和远方……
  • 学校简介昆明理工大学创建于1954年9月4日,时名“昆明工学院”,1995年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1999年原昆明理工大学与原云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学。学校现有呈贡、莲华、新迎三个校区,占地3915亩,主校区为呈贡校区,位于昆明市呈贡大学城。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行业特色、区域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齐全的重点大学,在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涌现了一大批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重要科技成果,其中屈维德教授首创“冲击消震原理”,应用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刘北辰教授发明了世界首座倒张拱钢索桥;李梦庚教授发明的“粗锡电热连续结晶机除铅铋工艺及设备”,被西方冶金界誉为“20世纪锡冶金最伟大的发明”,与戴永年教授发明的“焊锡真空分离铅锡技术”联合构成了现代火法锡精炼技术,推广至全球炼锡厂。同时,学校发明的“内热式多级连续真空蒸馏金属分离技术”世界领先,“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微波冶金反应装置”实现万吨级成套装备自主创新,“顶吹熔炼-闪速熔炼-自热熔炼三炉系联动的镍冶炼创新技术体系”属世界首创,复杂锡合金真空蒸馏新技术和新装备将世界锡精炼水平发展到新高度,贵金属合金真空气化分离关键技术构建了新一代绿色高效提炼贵金属技术,灵长类靶向基因编辑技术被评价为人类疾病模型研究的里程碑性工作……,为国家乃至世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5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云南科教资源比较丰富,既有像昆明理工大学这样的全国著名高校,也有像中科院昆明分院这样的高水平研究机构,省属科研院所也不少。要把这些条件利用好,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要集聚创新人才,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补上云南创新人才缺乏的短板。” 这既是总书记给全体“昆工人”的崇高荣誉,更是总书记为学校指明的发展方向。遵循总书记的嘱托,昆明理工大学立足云南、融入云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辐射南亚东南亚,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开放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做强优势学科,做特支撑学科,做优新兴学科,做精人文学科,以积极有为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成效,为全国及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昆明理工大学下设1个学部、27个学院、7个研究院、14个临床教学基地(含10个附属医院、3个教学医院、1个实习医院),3个应用人才培养基地,设有城市学院,专门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生;设有研究生院。现有教职工4001人,其中,专任教师2732人,教授、副教授职称人员1861人。现有“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国家级人才112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云岭学者”等省部级人才737人。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23522(不含城市学院)人,博士、硕士研究生 12489人。 昆明理工大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植物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先后进入ESI全球前1%。现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3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点学科9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含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1种;有107个本科专业、35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在全国设有37个函授站(点),43个夜、函大本专科专业;全省设有16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中心,22个本、专科自学考试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个省级培训基地。 2000年以来,昆明理工大学创新发展成果亮点纷呈。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2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9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牵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72项;出版论著2206本、专利授权13832件;建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35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省创新团队等56个,甲级资质的设计研究院1所。 昆明理工大学是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入选学校,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金奖1项、银奖8项、铜奖22项;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70项;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和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规划”学校。目前学校有28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2个;已建成国家级课程32门、教材10部、教学团队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育中心)17个、国家级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0项。 昆明理工大学立足学科、地缘优势,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目前,学校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110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与丹麦NEXT教育集团共建孔子课堂,是云南-泰国大学联盟的中方牵头高校,在泰国设置了三个境外办学学院。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地方高校新建基地,学校外籍专家先后荣获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中国政府友谊奖。2020年,我校各类来华留学生1013人。在面向周边国家的工程及管理人才培养、国际技术转让,面向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合作研究与师生交流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影响力。 新的历史时期,昆明理工大学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秉承“根植红土、情系有色、坚韧不拔、赤诚报国”的精神和“明德任责、 致知力行”的校训,坚持内涵发展、开放发展,以团结之心、实干之力、拼搏之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双一流”创建和特色鲜明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为谱写昆明理工大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砥砺奋进。
  • 学校简介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是云南省内唯一一所面向能源、煤炭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创建于1978年,2002年升格为高职院校,举办单位为云南省教育厅。学校位于珠江源头-曲靖市,现有麒麟、沾益、白石江3个校区,占地面积835亩,高职招生专业51个,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资产总值近13亿元。截止2021年9月全日制大专在校生13483人。学校坚持“立足能源,突出煤炭,面向工业信息产业,服务云南,辐射西南,为现代新型工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为能源、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社会培养4万余名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办学能力和社会声誉得到煤炭企业行业的高度赞誉。经过40余年建设发展,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煤炭工业先进单位、全国煤炭行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工业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云南省优质学校、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云南省“双高”培育院校、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云南省文明单位等荣誉。“十四五”期间,学校秉承“明德尚能,砺志笃行”的校训,坚定“立足能源、突出煤炭,面向工业与信息产业,服务云南,辐射西南,为现代新型工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主动对接云南省八大重点产业,围绕云南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和曲靖建设“世界光伏之都”发展战略,按照“发挥优势、优化结构、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的总体思路,建设凸显学校鲜明特色的八个高水平专业群。学校与隆基、晶澳、阳光等单晶硅龙头企业,与宁德时代、德方纳米、远景能源等新能源电池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云南优邦实业有限公司、武汉伟创聚赢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现代服务产业学院”与“信息技术产业学院”。牵头成立“云南绿色能源职教集团”、“曲靖市绿色能源研究院”、“曲靖市现代物流研究院”;搭建起“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平台,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担当“新能源开发与利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增强服务能源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努力实现建设卓越质量、能源特色高水平职业高等院校的目标。
  • 学校简介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是由云南省唯一的“双一流”大学云南大学申办并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学校现有12个分院、1个公共教学部、57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24000余人。滇池学院主要依托云南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专任教师1180人,具有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占32.20%,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64.66%,“双师型”教师占17.44%,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二级教授3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创新创业导师中有行业企业专家50余人,12人入选教育部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占全省高校的1/7。图书馆藏书221.47万册,电子图书717210册。学校连续两年获教育部“新工科”项目立项,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项目,是全国同类高校中唯一连续2批入选教育部“新工科”和首批“新文科”项目的学校;拥有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培育点5个;学校现有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4项,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33项。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91项,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有云南省民办高校中唯一的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高原优势特色学科,国家级大创项目81项,省级大创项目297项。涵盖省级立项所有类别,项目等级、数量均位列云南省同类高校之首。在省教育厅组织的2021年全省本科高校专业水平评估中,28个专业列云南省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同类专业第一,10个专业列第二,占参评专业数的80%。在武书连发布的中国独立学院综合实力排行榜中,由2015年的第42位提升到2021年的第7位。 研究生和公务员的摇篮毕业生研究生考取率连续十七年名列全省独立学院第一,名列全省高校前列。共有3000余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50%以上考取“985”和“211”院校。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4所“985”院校和中国社科院均有我校学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百余名我校毕业生在“985”院校攻读博士学位。 学校众多学子在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4000余名优秀毕业生考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其中,“十三五”期间考取2142人,平均每年考取428人,2021年更是达到546人,成为我校人才培养的又一大特色和亮点。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示范区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在云南省高校前列。紧紧围绕“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与甲骨文公司、世纪鼎利集团、昆明乐讯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金蝶云南公司、大疆云南公司、万学领创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大数据学院、“互联网+”学院、数字经济产业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以及云南省装配式建筑应用发展研究中心、基于北斗的数字化安全管理工程研究中心、多专业仿真实践中心、民用无人机产学研基地和驾驶证培训中心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产教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选配师资,共同组织教学,共同管理学生。目前,学院有8名校外分院院长或企业副院长。各类实验室满足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其中,省级工程中心1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应用技术型高校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个,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2个。建立了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165个。各专业实验课开出率为100%。 学科竞赛的生力军我校学生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参考学生人数的50%以上。英语专业八级、四级考试通过率列全省独立学院第一,全省高校前列;日语、泰语专业考级通过率列全省独立学院第一,全省高校前茅。 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连续十余年名列全省独立学院第一,全省高校前茅。学生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测量与控制设计大赛本科组一等奖;另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创业大赛、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阅读大赛、写作大赛,中华全国日语演讲比赛、“彩云基金”日语演讲比赛,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各类大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千余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我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民办及独立学院竞赛评估》中,连续3年入围全国同类院校20强,也是云南省同类高校中唯一上榜的学校。在同时发布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67位,是云南省唯一进入全国100强的新建本科院校。 创新创业的热土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领跑全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项目,获云南省第八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教育部举办的七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共获得国家级3金1银13铜。金奖数居全国同类高校并列第一位,云南省高校并列第一。三次向分管教育的国务院副总理做了工作汇报。我校2022年获批创业管理专业,成为目前云南省首个拥有创业管理专业的学校。 高质量就业的直通车●学校历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获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也称全国就业工作50强高校)●获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也称全国创新创业工作50强高校),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独立学院●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连续十二年被省教育厅评为 “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被省教育厅授予“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授予“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被省教育厅授予“云南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被省教育厅评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集体”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创新奖” 教育国际化学校与美国、英国、新西兰、新加坡、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开展学历(双学位、本硕联读、研究生直通车)和非学历(联合培养、海外访学、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和海外就业)留学项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