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山东:关于做好2012年公安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2012-06-1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鲁招考〔2012〕59号


各市招生(考试)办公室(中心),各市公安局、直属公安局政治部,各有关高校招生办公室:

  根据公安部政治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2年公安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公政治[2012]15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做好2012年公安部所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及公安现役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公安海警学院;国家林业局和公安部共建的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省属山东警察学院招生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原则与要求

  公安高校招生工作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原则,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并强调对考生政治思想品德和身体健康状况的考核。要按有关规定进行政审、面试、体能测试及军检(军检仅限报考公安现役高校考生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防生)。

  公安高校招生面试、体能测试和军检工作,由招生高校会同省公安厅政治部按照公安部、教育部关于公安高校招生工作有关规定和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军事高校招收地方高中毕业生有关规定统一组织实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监督指导。

  二、招生来源计划

  2012年公安高校在我省招生计划分别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03人(本科)(含10名国防生,国防生政治考核、面试、体检及录取等工作,按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山东省公安厅政治部《关于做好2012年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工作的通知》(鲁招考[2012]58号文件执行),中国刑事警察学院51人(本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26人(本科),山东警察学院1000人(本科700人、专科300人),公安海警学院58人(本科33人、专科25人),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95人(专科),南京森林警察学院90人(本科80人、专科10人)。分专业招生计划见附件一。

  公安高校招生在贯彻择优录取原则的前提下,可适当考虑生源的地域分布。公安部、国家林业局所属公安高校本、专科面向全省招生,不分配到市。山东警察学院招生计划预分到各市(见附件二),女生原则上不超过15%,当某市军检线上合格生源不足时,山东警察学院剩余计划可在各市间调剂使用。

  三、招生条件

  (一)考生政治条件

  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志愿献身公安事业;思想进步,品德优良,作风正派,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法制观念。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政审不合格:

  1.曾受过刑事处罚、劳动教养、少年管教,或近5年曾受过治安处罚的;

  2.有违法犯罪嫌疑正在被政法机关侦查、控制的;

  3.曾受过开除学籍、团籍或者党籍纪律处分,或近3年曾受过记过以上纪律处分的;

  4.曾参加过“法轮功”等邪教和其他非法组织,或带有黑社会性质组织的;

  5.有吸毒史的;

  6.直系亲属、关系密切的旁系亲属中有被判处死刑或因危害国家安全罪被判刑,或因其他犯罪正在服刑的;

  7.直系亲属、关系密切的旁系亲属中有正在被政法机关侦查、控制的犯罪嫌疑人,或有“法轮功”等邪教和其他非法组织的骨干分子或顽固不化、继续坚持错误立场的;

  8.其他不宜录取的情形。

  (二)考生身体条件

  根据公安部、教育部有关规定,公安高校招生除执行普通高校招生身体健康状况标准外,还应符合下列条件:

  1.男性身高不低于1.70米,体重不低于50公斤;女性身高不低于1.60米,体重不低于45公斤;体型匀称。

  实际体重超过标准25%以上为过于肥胖;实际体重低于标准15%以上为过于消瘦。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10。

  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按体检不合格论。

  2.双眼裸视力均不低于4.8,文、理科标准相同。无色盲、色弱。

  3.五官端正,面部无明显特征和缺陷(如唇裂、对眼、斜眼、斜颈、各种疤麻等),两耳无重听,无口吃,嗅觉不迟钝,无鸡胸,无腋臭,无严重静脉曲张,无明显八字步、罗圈腿,无重度平跖足(平脚板),无纹身、少白头、驼背,无各种残疾,直系血亲无精神病史。

  4.无传染病。肝功检验事项执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关于明确慢性肝炎病人并且肝功能不正常的具体判定标准的函》(教学司函[2010]21号)规定(不包括公安现役高校)。

  5.体能测试成绩合格(具体标准见附件三)。

  报考公安现役高校的,身高标准按男性不低于168厘米(警卫专业不低于175厘米)、女性不低于158厘米执行,其他标准均参照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后发〔2006〕6号)执行。

  (三)考生年龄及学历要求

  报考公安高校的,年龄不超过22周岁(1990年9月1日后出生),未婚,高中毕业。报考公安现役高校的,年龄不超过20周岁(1992年9月1日后出生),未婚,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

  各级公安机关和招生高校要积极做好有关宣传工作。各市招生(考试)办公室(中心)、县(市、区)招生办公室及中学应予以协助配合,认真及时讲解公安高校招生的有关规定,指导符合条件的考生报考。

  四、政审工作

  依照公安部、教育部《公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暂行办法》和《公安院校招生政审工作暂行规定》有关要求,需对报考公安高校的考生进行政审。政审工作由省、市公安机关政工部门负责部署、督导,考生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公安机关具体组织实施。

  政审时间为6月25日至7月2日。

  达到我省本、专科军检分数线,拟报考公安高校或公安现役高校的考生,持本人身份证、家庭户口薄、准考证向户籍或居住地的县(市、区)公安局政工部门提出政审申请,并按要求填写《公安高校招生考生政审表》(见附件四)或《公安现役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政治审查表》(见附件五),由县(市、区)公安机关政工部门负责组织政审。

  报考公安现役高校的考生,政审按照教育部、公安部、总政治部《关于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和军队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政治条件的规定》(政联〔2001〕1号)执行;对报考警卫学专业的,其政审按照公安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征集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和武警北京总队担负重要目标警卫任务部队新兵政治条件的规定》(政联〔1996〕8号)和《关于颁发<征兵政治审查工作规定>的通知》(政联〔2004〕13号)有关规定执行。

  政审工作是公安高校招生确保质量、维护信誉的重要措施。各级公安机关要认真执行公安部、教育部有关规定,严格标准,严密程序,防止错审、漏审,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等问题的发生。考生本人思想政治表现须到所在中学或居民委员会(村)调查,对其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情况须到所在单位调查。

  公安机关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达到军检分数线考生的政审申请。

  考生应于面试前到县(市、区)公安局政工部门查询政审情况,政审合格考生领取本人的《公安高校招生考生政审表》或《公安现役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政治审查表》及相关材料,作为参加面试、体能测试及军检的依据。政审不合格考生不参加相关面试、体能测试及军检。

  五、面试、体能测试和军检

  拟报考公安高校并政审合格的考生,持本人身份证、准考证、高中毕业证、《公安高校招生考生政审表》或《公安现役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政治审查表》及相关材料和近期免冠一寸照片4张,按时到指定地点参加面试、体能测试和军检。

  面试、体能测试和军检的时间、地点(见附件六、附件七)由县(市、区)招生办公室负责通知相关考生。

  省公安厅政治部分别于7月8日和7月10日前将报考公安高校本、专科政审、面试、体能测试和军检合格考生名单报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六、填报志愿及录取

  公安高校本、专科志愿在当地招生部门的统一组织下,于7月3日填报,考生通过网络将志愿填报在提前批中。

  公安高校招生实行远程网上录取。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原则,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依据省公安厅政治部提供的政审、面试、体能测试、军检合格考生名单,根据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按招生计划数120%向招生高校投档,由招生高校根据考生综合评价信息、面试情况及考试成绩全面衡量,择优录取,遗留问题由招生院校负责处理。政审、面试、体能测试和军检不合格的考生不予投档。

  公安高校本、专科均统一安排在提前批次录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执行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其他高校本、专科执行相应军检分数线。公安高校考生政审、面试、体能测试结果共享。公安高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将从政审、面试、体能测试合格,达到相应录取控制分数线,未被录取并服从公安类调剂的考生中,按招生高校计划缺额数向其提供考生档案,由招生高校审查录取。招生高校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录取工作。

  公安海警学院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专科)招收定向就业学生(入学后无军籍),安排在专科(高职)批录取。

  依据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人民警察优抚对象及其子女教育优待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因公牺牲、致残(一级至四级残疾)人民警察子女报考公安高校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七、组织领导

  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安机关和有关高校要加强对招生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招生纪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招生政策,按照《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的通知》(教学[2005]4号)要求,强化信息公开、公示力度,维护考生的正当权益,确保公安高校招生工作平稳顺利进行。对于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或因工作敷衍、不负责任造成重大失误的,要坚决查处。

  附件: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二○一二年六月六日

热门院校

  • 滨州科技职业学院滨州市滨城区
    学校简介滨州科技职业学院是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学院坐落于山东省滨州市,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素有“渤海雄邦”之称,风光秀美,历史悠久,活力充盈,宜居宜业,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目前学院占地533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学院由滨州渤海教育集团投资兴办,集团经过25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集团。先后荣获全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市级教学示范学校等荣誉。学院始终践行“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校训精神,树立了“厚德自强、求实创新”的校风和“明礼精技、知行合一”的学风。学校通过奖、贷、助、免、补等多种助学形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在校学生可以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学院奖学金等不同等级的奖学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可参加国家助学贷款外还可以享受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不同程度的资助。学院积极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目前聘任专职教师368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21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22人。特邀著名院士、知名专家担任发展顾问,聘任高校博导、硕导担任学科带头人。学院大力开展企业专家上讲台、大学教师下企业活动,组建了一支以专家教授为带头人,硕士研究生为骨干的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聘任了50多名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我校产业教授,有力推动学院“产教融合、学岗融通”育人模式改革,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拥有完善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现有实验(实训)室4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保证了各专业实验、实训课开出率。学院网络覆盖100%,极大满足了教学、学习实训和生活需要。图书馆藏图书36万册,保证了师生阅读及教学需求。热忱欢迎广大学子报考滨州科技职业学院!
  • 学校简介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是由山东华信工贸有限公司举办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始建于2005年,前身为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学校于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并于2019年5月更名为“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之一。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为学校名誉校长。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发展、产教融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践行“脚踏实地、放眼世界”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市校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各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目前学校是“山东省跨境电商实训基地”“山东省重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山东省大数据人才实践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日照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基地”“日照市外语与外宣发展研究基地”“日照市金融市场研究基地”,先后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示范单位”等荣誉。学校拥有优良的办学条件。目前占地84万余平方米,校舍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200余万元,馆藏纸质和电子图书269万余册;专任教师近840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9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457人,“双师型”教师296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2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聘有各级各类首席技师、技术能手36人;建有“日照市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声传译、数字媒体等129个实验实训室;有大连商品交易所、山东五征集团、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200余家实习实训基地,充分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学校人才培养体系较为完善。现有64个专业,其中有职业本科专业14个、专科专业50个。拥有省级品牌专业群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省级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3门,参与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省级项目1项、国家级2项。截止目前拥有全日制在校生17300余人。在长期的探索与积累中,学校逐渐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一是加强了党建与思政工作。加强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抓牢意识形态和统战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建校即成立了校党委,历任党委书记均由上级党委委派,设有专职副书记;推动校党委、董事会、校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委参与关键事项的决策与监督。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实行党委委员联系二级学院、中层党员干部联系班级、教工党员联系宿舍三级联系制度,持续开展“凝聚力工程”“先锋工程”“阵地工程”三大工程,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把关定向。党建工作全方位加强,促进了思政工作水平的提升。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和日照市第一家高校党外知识份子联谊会,加强教师思政工作;以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为抓手,以“专业育人”为核心,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制定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实施方案以及第二课堂学分实施办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构建了“一二三四六”育人体系,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搭建社区公寓和社会实践“二个平台”,依托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三支队伍”,拓宽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个渠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安全保卫、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六进公寓”。以此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构建校内上下联动、各环节多方协同,校内校外结合的育人格局。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效果明显,先后涌现出山东省十大优秀学生李伟、救人英雄梁永田、日照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马广振、蒋旭浩、贾集锋等先进典型。二是形成了“外语+职业、专业+外语、学校+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着眼于培养“会一门外语、掌握一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了“外语+职业、专业+外语、学校+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外语类专业根据职业面向,设置职业方向课程,提高职业能力;非外语类专业根据岗位特点,加大专业外语课程开设力度,强化外语能力。二是各专业对接职业岗位(群),推动课证融合,教育引导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练好专业技术,掌握拓展技术,提升技术技能。三是围绕应用外语类、经贸类、信息技术类等专业,强化专业交叉融合,培育、打造“外语+技术”的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推行了“精讲多练、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校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了“精讲多练、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精讲”基础理论、核心知识,“多练”专业技能,坚持学为基础、用为关键,构建公共技术技能、专业技术技能板块和拓展技术技能三大板块课程体系,大力实施“三教改革”,实现“教、学、做”一体,提高学生的跨专业能力。近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术技能竞赛170余项,参赛学生500余人。获省级三等奖以上竞赛122项,获奖学生达269人次,其中国家级获奖26项,获奖学生73人次。四是畅通了“三引三送”的国际化办学道路。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坚持“三引三送”国际化办学道路,引进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引进国外优秀教师和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外留学生,送学生国外留学、送学生国外就业、送教师境外进修;加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与韩国仁德大学等11所高校发起成立“AU+亚洲大学联盟”,与100余所境外高校结为姊妹学校,开展专科“2+2”“3+1”、本科“2+2”“4+2”等办学项目。近三年累计引进高层次外教210人次、“海归”人员91人,培养国外留学生420名;累计输送1116名学生国外深造,400余名学生国外就业,108名教师境外培训,有力促进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五是紧密对接产业发展设置专业。紧密对接山东省和日照市产业需求设置专业。对接汽车制造等主导产业,强化建设以商务英语为核心的外语类专业群和以电子商务、国际经贸为核心的经贸类专业群;对接信息技术、康养、精品旅游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软件工程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以旅游管理服务为核心的旅游类专业群和以学前教育为核心的幼儿教育与发展专业群;对接日照黑陶、剪纸、绿茶等特色产业,与日照“广云黑陶研究院”等共建艺术设计专业群。同时,对接日照油气仓储与交易产业,筹办石化自动化专业;筹建院士工作站,面向消防、气象培养技术人才,开展无人机产品应用及服务。在根据日照产业需求优化设置专业的基础上,学校大力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实施“一二三”建设工程,即每个学院依托优势专业(群)举办一个产业学院,建设两个品牌特色专业和三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与山东众生数据科技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智慧产业学院”,整合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建筑工程等专业,培养智慧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中软国际信息技术产业学院”,与山东锦程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无人机产业学院”,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六是践行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学校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一是广泛开展应用研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立日照外向型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等机构。二是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2017年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共建产业培训基地(该所在全国设立的唯一一所),截至目前到学校接受免费培训的金融类企业达220余家650余人次;依托电商物流专业群及“山东省跨境电商实训基地”,为企业免费培训500余人次;依托外语各专业,先后为日照五征集团、日照港集团等企业开展外语培训600余人次,为日照市委市政府、中国-中亚合作论坛和中澳经贸论坛等提供翻译服务百余次。升本以来,学校紧紧围绕“产教融合”“市校融合”,深度融入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和“城市+大学共同体”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成立了市校融合领导小组,统筹开展市校融合工作。与中国人民银行日照市中心支行、日照市金融学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基地”,培养高层次金融类技术技能人才。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日照市第三方城市管理综合考核社会化服务项目提供数据分析与管理服务,助推日照城市建设;与岚山区碑廓镇人民政府开展战略合作发挥学校人才、技术优势与碑廓镇的资源、产业优势,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当前,山东省和日照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向前。学校将以“乘风破浪”的敢闯、敢创、敢当的勇气和魄力,紧紧抓住新时代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的宝贵契机,永葆职业教育属性和特色,探索走一条职业本科学校特色化、差异化的“以质图强”之路,为国家完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数据更新至2021年12月)
  • 学校简介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城济南,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历史沿革学校(科学院)于2017年5月由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整合组建而成。齐鲁工业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由解放军胶东军区成立的胶东工业学校。1978年至2013年为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2013年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是国家“产教融合”项目首批建设高校、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省级文明校园。山东省科学院成立于1979年,是省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是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汇聚山东省优质科教资源,实行校院合一的管理体制,打造科教融合优势特色,是山东省新型工业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领域的重要力量。办学条件学校(科学院)在济南、青岛、济宁、临沂、菏泽等地设有校区或研究机构,主校区在济南长清大学科技园。学校(科学院)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现有国家级平台10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国家成果产业化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及研究平台120余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实验室1个、省技术创新中心4个、省重点实验室16个、省工程实验室1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省国际合作研究中心6个,省级社科基地(中心)3个;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智能制造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实训基地等学生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408个。校舍建筑总面积14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8.5亿元,图书馆藏书280万册,电子图书479万册。建有山东教育科研网大学科技园网络节点和覆盖全校的千兆以太计算机网络,科学与艺术深度融合的齐鲁陶瓷玻璃博物馆,校园环境优美宁静,人文艺术气息浓郁,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省级园林化校园示范单位”。师资队伍学校(科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278人,其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19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499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院士、外籍院士10人,72人次获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级领军人才称号,134人次获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人才称号。学科专业学校(科学院)设有26家教学科研机构,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32448人。共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拥有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艺术、翻译、金融、能源动力、会计、图书情报、药学等12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共有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山东省“高峰学科”建设学科、1个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3个山东省一流学科、83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艺术学和教育学等9个门类,化学、工程、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四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1%。人才培养学校(科学院)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办学70多年来,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8万名,涌现出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被誉为“企业家的摇篮,工程师的沃土”,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3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8门,省级教学团队7个。在最近一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创青春”“数学建模”等大赛中成绩优异,共获得国际级奖励30余项,国家级奖励540余项,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和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年底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被主流媒体评为山东省十大最具社会口碑学校、最具就业竞争力本科院校、最佳社会声誉高校、全国网络影响力50强本科高校。进入新时代,学校(科学院)大力发挥科教融合特色和优势,建设院所一体化的科教融合学院,成立“齐鲁英才学堂”特色班,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近年来,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605项,省部级项目88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2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山东省科技最高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 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泰山文艺一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400项,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2项;学术论文被SCI、SSCI收录2378篇,出版著作174部。主办《齐鲁工业大学学报》《科学与管理》《山东科学》3种学术期刊。社会服务学校(科学院)积极参与国家和山东省发展战略,面向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工作,全面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近5年,与40多个政府,100多个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创办科技企业70多家,共建科技示范基地30多个,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被授予中国创新驿站山东区域站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国家级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成果研究推广中心、国家级成果产业化基地、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单位等称号。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科学院)坚持走国际化、开放式道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塑造开放办学新优势。先后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建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研究生院、中外合作基辅学院和国际化示范学院,设有博士后工作站,与国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亚太体育总会共建世界体育大学部分学院,举办国际体育赛事;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3个,设有移民签证雅思考点,建有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研发中心)40余个,有多个高水平专业化国际联合实验室。近5年承担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60余项,国家、地方引智项目240余项;目前每年来交流、访问的外国专家300人左右,长期驻校(院)工作的外国专家近120人,有 3 位外国专家获国家友谊奖,获国家外专局授予的“引进智力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发展目标新时代,新工大,新使命,新跨越。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规划,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部分优势学科进入国内一流、世界先进学科行列。
  • 学校简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开展“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学校还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管理人才的摇篮”,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2017年、2022年均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追溯学校历史,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隶属燃料工业部,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格局。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国家四大石油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协议。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华东)立项建设青岛校区。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2006年10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和承担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32家部属高校之一。2014年4月,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协议。2018年12月,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东营校区调整为东营科教园区,办学主校区调整到青岛。学校总占地面积5000余亩,建筑面积130余万平方米,发展形成了“两校区一园区”(青岛唐岛湾校区、古镇口校区以及东营科教园区)的办学格局。青岛两校区地处迷人的帆船之都、海滨之城,享有极高美誉的青岛,东营科教园区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生态之城、石油之城——山东东营,“两校区一园区”均位于“蓝黄”两大国家战略重点区域,同时青岛两校区还处于2014年新设立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学校建有研究生院,有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等16个教学学院(部),以及荟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自主设置二级学科,9个博士授权自主设置交叉学科,2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1个本科招生专业,11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等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地球物理学等6个一级学科进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全国前十名。学校教育体系完备,各类教育层次结构合理,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8900人、研究生9400余人,留学生97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人才培养质量品牌,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从广大校友中涌现出大批杰出人才,走出了30位两院院士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自国家实行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政策以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27年保持在90%以上,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2011年入选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9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100余人,博士生导师329人。有两院院士8人(含双聘),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3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5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5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人;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教学团队11个。学校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物探及勘探开发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非常规油气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4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60多家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4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实质合作交流关系。聘请了百余名著名专家、知名人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近年来,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逐步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建校近70年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正向着“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奋力迈进。
  • 学校简介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世界知名的工科强校,工程学在全球排名第六。哈工大是我国首批入选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中国“C9联盟”高校成员。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学校现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15个工科学科步入A类行列,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材料科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1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材料科学进入全球前1‰行列,工程学学科连续多年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行列。学校拥有以39位院士为带头人的雄厚师资,2018年刘永坦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85年,经原航天工业部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成立,2002年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简称哈工大威海校区)。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山东省和威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哈工大威海校区协议。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同国家海洋局签署共建哈工大船海学科协议。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威海市人民政府续签共建威海校区协议。2020年哈工大校本部与威海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十四五期间深化校地合作协议,2021年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的《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威海校区统一纳入部属驻鲁高校一流大学建设支持计划。2021年5月,威海校区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联合成立服务山东高质量发展联盟,旨在构建“大学+城市”命运共同体,促进校地双方融合发展。校区坐落在美丽宜居的海滨城市威海,校园占地面积1860余亩,依山傍海的校园到处呈现着恬静博雅的气息,欧风俄韵的校园建筑与各式园林交相辉映,寓意着哈工大文化在威海的传承与创新。校区校园规划面积2220亩,已征土地面积1837亩,建筑面积近55万平方米。现有在编教职936人(专任教师641人,教授107人、副教授225人),设有12个学院,1个教学部,42个本科专业(含9个新工科专业和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享哈工大校本部27个博士点和39个硕士点,单独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本科生10790人,研究生1100余人,博士生277人。非全日制工程硕士100余人。校区拥有8个山东省重点学科,山东省特色专业6个,海洋科学一级学科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海洋科学是哈工大“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工程等学科为哈工大相应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作出了重要贡献。拥有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以上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30余个: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威海校区建立分支机构,对海监测与信息处理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海洋工程材料及深加工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批国家级科研平台,“新一代海空天对海观测技术综合试验平台”获批2017年国家“双一流”建设项目支持,并成为工信部首个“双一流”高校学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校区汇聚了一支结构多元、知识宽厚、教研并重的师资队伍,拥有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6名省级教学名师和 14位哈工大教学带头人。近年来,还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师德模范”王克老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多名青年教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山东省泰山学者计划和泰山产业人才领军计划。同时,校区还聘请了包括外籍院长、海外特聘教授在内的93位高水平专家担任客座和兼职教授。此外,还有10位院士定期来校区工作,并建有实验室和科研团队。校区始终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坚持与学校“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质量、统一品牌”。坚持教授上讲台,青年教师过“师德关、教学关、科研关、水平关”,在教师中大力倡导 “重教、思教、善教、乐教”的优良师风,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校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坚持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在学生中大力营造“重学、思学、善学、乐学”的浓厚氛围,以朴实严谨的学风培养了大批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人才。校区的本科生录取分数线连年大幅度增长,2021年,在招生的30个省份排名平均再向前推进300余名,其中24个省超过重点线100分以上,21个省超过重点线110分以上,16个省超过重点线120分以上,13个省超过重点线130分以上,8个省超过重点线150分以上。获得由哈工大统一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近半数毕业生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深造,就业的学生近半数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或国防重点单位就业。校区始终坚持“四个服务”的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驱动”的教育理念和“核心价值塑造、综合能力养成和多维知识探究”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并逐步形成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校园教育与企业实习相结合、校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的创新型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科学化、规范化、模式化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同时,校区依托学生宿舍先后建成了丁香、雅荷、梧桐、劲松、竹贤和海棠6大学生书院,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学院+书院”的八融合书院文化,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学生在国内和国际各类科技竞赛中频频获奖,涌现出了以“HRT车队”“3D打印机”“红领巾”为代表的100多支在国际、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大学生任慈荣获“山东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称号,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入选山东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平台,“HRT车队”获中国大学生越野车和电动车“双冠王”并获评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校区重视学科建设,不断培育学科团队,积极打造科研平台。构建了一批具有重大创新能力的科研平台和特色学科团队。拥有国家首个浅海海上综合试验场、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威海分室、对海监测与信息处理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新一代海空天对海观测技术综合试验平台(在建)、海洋工程材料及深加工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以上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30余个。校区重视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300余项,连续8年科研经费保持过亿元规模。2020年科研经费达2.28亿元,累计取得各类科研成果150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24项。据统计,近年来校区与山东省产学研合作项目900余项,金额近5亿元,其中与威海市的产学研合作600余项,合同金额近3亿元。与部分企业的合作成果打破国际垄断,填补了技术空白,为企业创收增值数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威海校区正在哈工大提出的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新百年卓越之路的发展框架下,按照学校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求和校区第七次党代会总体部署,紧跟校本部的步伐,围绕山东经济强省和海洋强省建设、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及威海创建山东半岛创新示范区、国家区域创新中心、海洋创新示范城市、中韩自贸示范区、精致城市和国际海洋科技城的需求,按照“一个根本(人才培养)、两翼驱动(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国际化办学)、特色发展(办学优势特色)、打造队伍(坚持引培并举)、资源整合(多渠道办学资源)、综合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文化创新(工大传统、先进文化)、和美校园(校园环境氛围)”的思路,坚持“一二三四”(即一个蓝色(蓝色海洋),两个智慧(智慧制造和智慧城市)、三个重点(船舶、海洋、汽车)、四新优势(新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环境))的特色发展战略,实施“3+3”智能大数据行动计划(即:智慧海洋大数据、智慧城市大数据、智能制造大数据+智能车大数据平台、智能船大数据平台、智能无人机大数据平台),通过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借助新工科建设的良好契机,深入推动创新创业以及国际化办学,主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高水平特色校区”和“山东省最具影响力工科强校”的目标而努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