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湖北:2015年戏剧与影视学类统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报考须知
2014-12-0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为确保2015年戏剧与影视学类全省统一考试(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工作顺利进行,根据省考试院相关文件精神,特制订本须知。

一、考试科目与收费标准

1、考试科目详见《2015年湖北省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统一考试戏剧与影视学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试大纲》(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

2、收费标准按鄂价费规【2013】215号文件执行,每生每科60元。

二、报名及考试流程

报考戏剧与影视学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考生请于2014年12月3日至2014年12月8日17:00,凭高考报名号及二代身份证号登录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官网(sjic.hust.edu.cn)填报相关报名信息进行网上报名并完成网上缴费。请考生务必在规定时间内,合理安排时间进行网上报名和网上缴费,以免错过网报时间。考试流程如下:

(一)报考资格

在高考网报时报考戏剧与影视学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考生方可参加设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专业统考报名。

戏剧与影视学类的四个专业可以兼报,但不能兼报美术与设计学类、音乐学类、舞蹈学类。高考网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考生,如欲兼报本类别其他专业,可在统考时间不冲突的情况下根据本人意愿兼报,考生可登录该专业组考院校网站进行统考报名(表演专业组考院校设在武汉音乐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组考院校设在华中科技大学,服装表演专业组考院校设在武汉纺织大学)。

(二)报考要求

1.考生凭高考报名号和身份证号登录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官网(sjic.hust.edu.cn),进入报名系统后,须认真阅读报名须知、填写说明和注意事项,认真核实本人报名信息并确认每个页面的报名信息。考生报名时,请认真填写相关信息,并核准确认。

2.报名实行网上缴费,考生在缴费成功后报名生效,如考生缴费不成功,视为报名不成功;报名成功后不按时参加考试则按弃考处理,不予退费。

3.考生报名成功后,即可在指定时间内凭报名号和身份证号登录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官网(sjic.hust.edu.cn),下载打印准考证。考生必须按照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地点等考试要求进行相关面试考试。

4.考生进入考场凭准考证、二代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件进场。如身份证遗失,需要在考场进行登记,并持办理好的临时身份证及有关有效证明(公安机关出具的加盖骑封章的身份证明)入场;同时需要在考后的指定时间内,持二代身份证到主考单位审核。

(三)面试流程及要求

1、考试时间:2014年12月27日至29日。

面试科目的具体考试时间段安排,以考生本人准考证上 “考试安排”为准。

2、考试流程

(1)候考:考生须根据本人准考证“考试安排”规定面试科目的考试时间,携带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准考证提前30分钟到达指定地点集中候考并参加考试。考试开考15分钟后,迟到考生一律不得入场,视为自动弃考。

(2)抽取考场:考生在面试现场随机抽取考场。

(3)抽取考试顺序:考生在面试现场随机抽取考试顺序号。

(4)考试:每组考生将在2个面试考场参加自我展示、作品朗读、即兴说话、新闻播报与新闻评述五个环节的面试。作品朗读、即兴说话、新闻播报与新闻评述为现场抽取试题。

(5)现场评分:评委根据考生考试情况,进行现场评分。

3、面试要求

(1)考生按本人准考证上规定的考试时间提前30分钟到达候考室集中候考并进行安检、身份核验、抽取考场及顺序号,了解注意事项,等待考试。

(2)严禁携带通讯、电子设备及其它规定以外物品进入考场,考场内考生禁止透露姓名、考号等个人信息,禁止做任何打招呼和有暗示性的言语行为。违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进行处理。

(3)考生应在考试前一天到华中科技大学关山口主校区了解考场及有关注意事项。考试的相关信息和通知将在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网、华中科技大学招生考试网站和考试现场公告栏公布。如有变化,以现场公告为准,请考生注意查看。

三、考试地点

面试:华中科技大学关山口主校区东六楼新闻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1037号)

四、违纪违规处理

对艺术类统考中的各种违规行为,将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进行处理。对组织团伙作弊,向考场外发送、传递试题信息,使用相关设备接收信息实施作弊,伪造、变造身份证、准考证及其他证明材料由他人代替或者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等,作弊情节严重者,其所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同时给予暂停参加普通高考1-3年的处理。

五、乘车路线

1.考点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2. 乘车路线

(1)从武昌火车站出发,乘坐518、903, 在珞喻路关山口站下;

(2)从汉口火车站出发,乘坐703, 在珞喻路关山口站下;

(3)从武汉火车站(青山)出发,乘坐513,在珞喻路关山口站下;

(4)乘坐地铁,可以转乘2号线,终点站光谷广场下;

(5)途径公交521路 536路 591路 593路 703路 718路 733路 755路 756路等。

热门院校

  • 江汉大学武汉市汉阳区
    学校简介江汉炳灵,世载其英;代生贤哲,汉黉独秀。江汉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2001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江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武汉教育学院、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四校基础上合并组建新江汉大学。2002年6月,学校整体搬迁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2018年,学校入选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19年,学校引进中国工程院谢先启院士,成为第一家拥有全职院士的湖北省属高校;2021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批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文化底蕴深厚,钟灵毓秀,景物宜人。学校东濒长江,北临汉水,是“高山流水”千古佳话的知音故里。校园环境优美,碧波荡漾的三角湖环抱满园苍翠,清源河长虹卧波映带学府黉舍。这里四季分明,花果飘香。春有桃李芳华,草长莺飞;夏有莲叶田田,清香四溢;秋有红枫金菊,流光溢彩;冬有寒梅暗香,粉妆玉砌。学校总占地面积约1960亩,校舍建筑面积近72万平方米。学生公寓均配有独立卫生间、冷暖空调、洗衣机等生活设施,六座学校食堂被誉为“网红食堂”。校园紧邻区域政务中心、商业中心和国家特大型企业总部,生活便利,闹中取静,是学习、研究、实践、生活的优良场所。学科门类丰富,百家争鸣,兼容并包。学校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开设 77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临床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本科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拥有5个省重点学科(含培育)、5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9个、省级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8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2门。师资力量雄厚,良师荟萃,师德高尚。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谢先启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推动工程爆破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70人,其中正高200人,副高504人,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47.5%。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另有国家级人才计划人选2人、省级人才计划人选35人,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为领军、省部级人才为中坚、中青年博士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外教萨拉荣获2020年中国政府友谊奖,多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楚天园丁奖”“荆楚好老师”等称号;多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全国高校教师教学与指导技能大赛等活动中获奖。产学研相结合,百花齐放,硕果满枝。学校建有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拥有湖北省自科基金重点项目创新群体1个,省科技创新团队10个。近五年,学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10余项,获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1项,以课题承担单位承接国家科技重点计划项目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1项,参与国家“863”计划、支撑计划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被SCI\EI\CPCI等三大检索收录2200余篇次;出版教材、著作330余部;获得各类知识产权授权17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10余项。学校先后获得省部市各级科研成果奖励1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5项。省级实习实训基地4个、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省研究生工作站9个。学校与百余家地方企业合作,共建20余个产学研基地和校企共建实验室。重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在校期间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优秀本科学生进入北京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办学效益显著,立足武汉,服务湖北,面向全国。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8万余人,大批优秀校友成为岗位骨干、行业翘楚,在各自岗位上无私奉献、拼搏进取,诠释着“立德、致用、兼容、创新”的江大校训精神。近五年,学校有70余项成果实施了转化和推广应用,其中“柔性显示基板材料聚酰亚胺制备技术”“无卤阻燃胶膜”“豇豆新品种”等项目的产业化,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尤其“柔性显示基板材料聚酰亚胺制备技术”成功转让至鼎龙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打破了柔性显示基板材料全部依赖进口的现状;品种鉴定新技术——多核苷酸多态性(MNP)标记方法破解了多项生物DNA鉴定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学校生物基因检测鉴定中心获得国家级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资质;组建6家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学科性公司,其中一家已在“新三板”挂牌。武汉研究院作为高端智库,为地方提供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思想理论成果和决策咨询方案。武汉车都江大女足俱乐部是全国唯一征战女超联赛的学生军,多名队员是现役国家队主力,勇夺2020年女超联赛冠军,创造武汉体育三大球历史。在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学校附属医院先后收治新冠肺炎确诊及疑似住院病人1393人,发热门诊累计接诊1.8万人次,刘建华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朱国超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校友夏思思在抗疫斗争中不幸牺牲,被追授“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坚持对外开放,全球视野,融入世界。学校不断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武汉首个获批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类重点引智项目的市属单位,对武汉市积极发挥外国专家作用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先后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63个高校或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校龙舟队参加乌干达龙舟赛连续3年获总冠军。获批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项目多项。学校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合作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德、法、日等国高校建立十余个校际交流项目和交换生项目。积极推进学生赴国(境)外短期学习工作,每年派出学生超过300人。现有留学生300余人。建成纳米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等国际联合实验室12个。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大力发展以社会培训为主体的继续教育,着力为武汉、为湖北、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人才,努力建设在国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城市大学。
  • 学校简介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是由湖北十八匠文化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举办、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湖北省教育厅主管的一所民办非营利性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职业学校。校内建有3A景区荆州市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现有学生7800人(2021年9月)。学校围绕传统手工技艺和现代智造服务业,开设有艺术工程类专业群、互联网+物联网类专业群、新能源汽车类专业群、经济管理类专业群、健康照护类专业群等5大专业群40多个专业。学校是全国唯一的手工技艺特色的高职学院,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文化和旅游部在学校设有国家级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12所高校为驻站共建单位。学校举办者湖北十八匠文化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是以职业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为主要业务的特色民营集团公司,以雄厚的财力人才和全新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艺术特色鲜明、湖北知名、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学校建有荆州市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是荆州地区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传习基地,江汉平原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共享平台。已有20位国家、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签约入驻,相应建立了楚式漆器髹饰、楚式斫琴等20个项目的非遗展示、保护、传承、教学和生产的工作坊。获颁“湖北省人才创新创业平台”。2020年9月,占地1000亩、总投资12亿元的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新校区秉承“工匠小镇、非遗大学”的建校理念,通过“公共实训工程”“职教学府工程”“非遗保护工程”“千匠万徒工程”“产业孵化工程”和“游学接待工程”,建成“校、镇、产、创、文、旅、贸”一体化的综合体。学校依托湖北十八匠公司和荆楚非遗传承院,实行“职业教育+非遗传承+产业开发”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坚守“立足荆州、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定位,致力于振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业,专注于培养高素质创意型技术技能人才,力争将学校建设成为世界手工非遗传承教育的知名学府。产学研深度融合,全面打造“美而精”的特色大学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依托校内文化教研所——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的引领,融合文化技艺传承与专业技能教育,创新特色的办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定位“创意型传习大学”升级大学教育模式,以服务产业升级、引领中国创造为价值导向,打造一所世界一流、体现文化传承之美的创意型大学;整合湖北十八匠文化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创业职教集团和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三方资源,融合产业、教育、科研领域的优势资源,打造一所引领产业发展、培养技艺精湛的创意型专才的特色大学。
  • 长江大学荆州市荆州区
    学校简介长江大学是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为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是“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入选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也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共建的高校。历史沿革 学校于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原江汉石油学院的前身为1950年创办的北京石油工业专科学校,1978年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从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划转湖北省管理;原湖北农学院的前身是华中农学院荆州分院,始建于1977年,198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原荆州师范学院的前身是1936年创建的湖北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1978年成立荆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荆州师范学院;原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前身是湖北省沙市卫生学校,始建于1951年,1977年更名为武汉医学院荆州分院,1984年更名为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地理位置 学校本部位于长江中游的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荆州市,并建有武汉校区。荆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的集中地;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东衔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西临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南傍浩淼无垠的洞庭湖畔,北垂雄奇险秀的武当山脉。校园环境秀丽,景色宜人,为湖北省园林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118亩,校舍建筑面积105.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2.94亿元。现有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类实验室、实验中心108个,校内外实习基地398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32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433万册,全文电子期刊3.9万种,全文电子图书151万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68个。建有体育馆、综合训练馆、游泳馆和足球、网球等场地,各类体育运动场馆设施齐全。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3196人,专任教师2366人,外聘教师656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20人,副教授86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210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93人。获批省部级以上人才项目、专家称号人选276人,其中国家级人才45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40名,硕士生导师1114人,兼职博士生导师88人,兼职硕士生导师917人。学科专业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各类人才培养层次齐全。现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作物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作物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农业、体育、工商管理、法律、护理、艺术、临床医学、风景园林、会计、兽医、社会工作、翻译、教育、生物与医药等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现有油气勘探、农产品绿色高效生产、绿色化工与清洁能源、油气智能装备4个“十四五“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石油天然气、绿色农业2个“十三五”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16个“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设有107个本科专业,其中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工程”“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6个国家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11个湖北省品牌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应用化学”等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教育学” “商务英语”“地质学”“网络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2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生物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植物保护”“应用化学”“自动化”“地理信息科学”9个专业入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级、省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32777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5325人,来华留学生800余人。学术平台 学校现有49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示范中心,以及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湖北省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1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6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5个湖北省校企联合创新中心、8个中石油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项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4个湖北省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在石油科学与技术、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荆楚文化研究等领域具有鲜明特色。科学研究 近三年来,学校共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4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5项,并在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获得零的突破;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0项;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6项。出版学术专著96部,发表高水平论文2774篇。教育教学 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建成《地震勘探原理》《探究癫痫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学虚拟实验》《生命长江》《高等数学A》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沉积岩石学》《生产测井原理》《地震勘探原理》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力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楚文化漫谈》2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有3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地震勘探课程虚拟教研室”获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沉积岩石学》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和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地球物理测井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地球物理勘探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现代信号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作物生产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生命长江》课程教学团队、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油气钻采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学交替实践课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园艺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物理学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北省教学团队。大学物理教学部、土木工程教研室、护理学专业教研室、石油地质教研室、测井信息工程教研室、基础医学部、有机化学课程组、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商务英语专业教研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物流管理教研室、植物保护专业教研室被评为湖北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校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及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高校;学校实施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培养制度,并设有长江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孙越崎科学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中国石油奖学金、文华奖学金、“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等40余种奖学金,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成才。人才培养 建校以来,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了40余万名各类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及神州、驰骋海外,快速成长为单位的骨干、社会的精英。近年来,研究生、本科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5%以上,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好学生标兵赵传宇为代表的一大批创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200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09年,学校涌现出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10.24”长江救人大学生英雄群体,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交流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国内55家大型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160个县级以上政府、地方企业建立了校企(地)合作关系,是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单位,湖北省石油学科研究生创新基地。学校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国际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联盟,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等11个大学联盟,先后与美国、英国、爱尔兰、韩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捷克等国家的80余所院校机构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常年开展学生互派,学者互访和联合科研等交流合作。学校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捷克赫拉德茨—克拉洛韦大学共建毒理学联合实验室、与韩国首尔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共建中韩加园林植物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中心、与埃及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及加拿大UBC大学太平洋地震工程联合研究中心等共建国际联合科研平台。学校被批准为教育部招收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高中毕业生高校,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CSC)资格,设有HSK(新汉语水平考试)考点,在校留学生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西班牙、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越南、巴基斯坦、尼泊尔、加纳、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五大洲69个国家。“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新目标、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江大学师生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精神,努力践行“长大长新”校训,积极营造“求实、进取、创业、报国”优良校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力争早日将学校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 武汉体育学院武汉市洪山区
    学校简介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2001年调整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坐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场馆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文化底蕴浓郁,办学特色鲜明。学校秉承“公勇诚毅,学思辨行”校训,坚持“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2018年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占地面积1820.6亩,分东湖(卓刀泉)校区、藏龙岛校区、武当山校区和东湖高新区(豹澥)校区,全日制在校生13700余人(本科生116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100余人,留学生38人)。举办一所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体育学一级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获评“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智能体育与产业发展” “运动与脑科学” “体教融合与健康促进”“新闻传播学”4个学科(群)获批湖北省“十四五”优势特色学科(群)。学校现有2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获批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获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4个湖北省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个学院入选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国家体育总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30门;获批11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培养体育学研究生的单位之一。现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心理学、体育工程学、运动康复等学科方向授权点,拥有体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特种医学和工商管理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体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艺术硕士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拥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建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较高,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教练员中具有高级职称占比55%。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高水平教练员,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和人才项目71人次。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10个。十三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0多项、横向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参与8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励20多项,其中二等奖9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栏建设”入选期刊、四大核心期刊方阵期刊;《体育教育学刊》为湖北省优秀期刊。学校竞技体育办学特色突出。1980年,按照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关于高等体育院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规划,成立附属竞技体育学校。2003年,组建竞技体育学院,现开设有赛艇、皮划艇、蹼泳等水上项目,摔跤、拳击、跆拳道、空手道等重竞技项目和田径、体操等项目,拥有学生运动员450余人,教练员44人,其中国家级教练员12人,70多人次曾在国家队执教,多名教练员和运动员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国家体育运动一级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学生张香花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得赛艇项目1枚银牌和1枚铜牌,结束了中国划船项目与奥运会奖牌无缘的历史,开创了体育院校学生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先河。1988年以来,所培养的运动员在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共获得金牌155枚,银牌41枚,铜牌43枚;亚洲三大赛(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获金牌98枚,银牌19枚,铜牌21枚。全国三大赛(全运会、锦标赛、冠军赛)获得金牌525枚、银牌211枚、铜牌204枚,培养和输送了张香花、杨威、程菲、吕会会、管晨辰等一大批在世界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为国争光、为省添彩的优秀学生运动员和竞技体育复合型人才,为体育强国、体育强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体育事业贡献奖”、获批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37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高校、体育教育科研机构和世界知名体育组织建立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竞技体育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建有亚洲体操培训中心和国际体操联合会授牌成立的国际体操学院、中国水上运动学院、中国铁人三项学院、中国拳击学院、中国健美健身学院。积极开展同国(境)外学校联合办学项目,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6个,在校学生300余人。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丹麦、新西兰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开展学生短期实习实训合作。2014年,学校获批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院校,现有各类长短期在校留学生近100人。学校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体育局、行业体协和企业在科技服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产业等领域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对接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深化体教融合,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奋力开启中国前列、世界一流应用研究型体育大学建设新征程。
  • 学校简介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是2003年3月由湖北省教育厅批准试办、2004年2月经教育部确认,由湖北工程学院举办的一所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学校位于武汉市卫星城市、汉孝子董永故里——孝感市城区,与武汉市相距45公里,距天河机场30公里。京广、汉渝铁路,107、316国道、京珠和汉十高速公路贯穿孝感市、孝汉城际列车直通武汉,交通十分便利。学校依托湖北工程学院优质办学资源,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按大学科门类整合的思路现设置有语言文学系、财经政法系、信息工程系、城市建设系、生物化学系和机电工程系等6个教学系和1个公共课部,开办有35个本科专业和23个专科专业,其中大部分专业依托湖北工程学院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开办,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生物工程专业现被列为湖北省教育厅重点(培育)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认定为第二批“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市场营销学》、《文字与版式设计》、《混凝土结构原理》3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线下一流课程。目前,学校共有学生近7000人,专任教师253人,外聘教师130人。近年来,学校狠抓内涵建设,逐步推进转型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学生在国家级以及省、部级各类竞赛中屡获大奖。其中,学生获得第八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一等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二等奖、第七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二等奖、湖北省第二十五届翻译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湖北省第三十三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湖北省高校第十五届“福创杯”新青年小说大赛一等奖等多个省级及以上大奖;学生小说《爱上世界上唯一的你》和散文集《梦里花落,流连未央》、《逆流梦雨》等作品公开出版;法学专业学生国家司法考试年均一次性通过率保持在20%以上;学生考研录取率逐年上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学生考研录取率长期保持在30%左右,多名学生获得国际知名大学继续深造机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校先后被授予“省级平安校园”、“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规范管理先进单位”和“湖北省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足地方,培植特色;创新机制,开拓发展”的办学理念,以理工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良好,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学校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座,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文化艺术、学习竞赛、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学校还有人文、科技、公益、艺术、体育等近20个学生社团,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目前,正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阶段,学校将秉承“明德明志,求是求新”的校训精神,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朝着一所在全省同类院校中有影响、有特色的独立学院的目标奋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