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陕西:关于打印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播音与主持类专业课省级统考准考证的通知
2023-12-2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2024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招生播音与主持类专业课省级统考将于2024年1月6日在西安体育学院开考,准考证打印系统将于2023年12月15日10:00开放,请考生按时打印准考证,并提前做好考试相关准备。

考生操作步骤

1.关注“西安体育学院招生办”微信公众号后,点击“播音统考”进入系统。

jpg

2.填写考生本人“高考报名号”、“身份证号”、“姓名”,输入验证码,登录系统。

jpg

3.进入系统后考生需认真阅读考试须知,阅读完成后,点击“我已阅读考试须知,下一步”。

jpg

4.考生需完整观看考试流程演示视频,观看结束后点击“我已观看演示视频,下一步”。

jpg

5.核对本人信息,并点击“查看准考证”。

jpg

6.点击“打印准考证”即可。

jpg

其他注意事项

1.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考点,请考生提前在校外存放,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手机、手表、对讲机以及其他通讯设备等。

2.考试视频录制背景为蓝色,请考生选择适宜颜色的考试服装;拍摄视频时,考生不得遮挡面部,不得佩戴饰品,不得使用辅助工具,如道具、音乐播放器等。

3.考生录制视频时,不得报出自己的学校、姓名等真实个人信息。

4.考试演示视频仅用于考试流程与要求的说明,所涉及的考试场地及设备等,以正式考试设置为准。

请考生及时关注陕西省教育考试院、西安体育学院招生办发布的考试信息,以免影响考试。

热门院校

  •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西安市灞桥区
    学校简介  【学校概况】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是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陕西省唯一以汽车命名的省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也是“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学校坐落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省西安市。学校是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  【办学历史】学校创办于1987年,200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为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更名为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本科);2019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办学定位】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注重应用,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一流职业人才,助力民族汽车工业”的目标,立足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重点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学校以工为主,工、管、经、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为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和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需要,为汽车产业、轨道交通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办学条件】学校由临潼校区和白鹿原校区两个校区组成,临潼主校区东依渭河泾水,西临高陵装备工业组团产业区,南望骊山,北看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总占地1100亩,校舍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700万元;纸质图书63余万册,电子图书210万册;有汽车构造实验实训室、新能源汽车实验实训基地、轨道交通基地等校内实习基地及实验室7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7个;有全国大学唯一、西北地区唯一的国际标准F3赛道和卡丁车赛道。  【办学规模】学校设有汽车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交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各类在校学生万余人。  【办学特色】学校积极创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将企业生产的关键技术、企业生产程序、企业生产环境、企业文化等纳入教学之中,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融合、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捷豹路虎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等著名汽车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在校内开办15个校企合作项目。相继与奥迪、捷豹路虎、保时捷、沃尔沃、上汽通用、一汽大众、京东物流、广汇汽车集团、途虎养车、特斯拉等企业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共赢伙伴关系。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600余人,专任教师42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43人(其中教授4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有203人,“双师型”教师214人,还有来自行业企业的产业导师、兼职教师120余人,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配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  【学科专业建设】学校开设汽车工程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汽车服务工程技术、汽车电子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管理等53个本、专科专业。学校在汽车技术、机械制造、汽车电子、轨道交通、道路桥梁等方面具有较突出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管、经、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布局。  【人才质量】学校构建了“素质教育平台+专业课程群+实习实训基地”的育人模式,坚持校内实训基地教育与校外实训基地教育相结合,课程实验实训与课外自主创新学习相结合,校内专业技能竞赛与校外各项大赛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获取专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传统道德教育与基本素质教育相结合。近三年,获得国家级奖10项,省部级奖50余项;参加全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巴哈大赛、西南房车精英赛、捷豹路虎全球精英技师大赛等汽车类比赛,屡次获得优异成绩。学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专业能力证书(1+X)”证书制度,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用人单位一致赞誉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大多数已成为汽车行业的骨干和栋梁。  【科学研究】截止2021年,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承担的科研项目106项,获得专利100项,完成咨询报告65个;发表论文504篇,其中SCI、EI、CSCD、核心期刊论文78篇,获陕西省职教学会论文奖1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成立汽车工程技术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中心1个,汽车工程技术创新团队1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聘请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0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汽车类、电子信息类、轨道交通类、道路运输类专业教学团队,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聘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光标为学校特聘教授,聘请著名雕塑大师田跃民为艺术与设计学院名誉院长,聘请乌军河为学校技能大师,聘请袁武振、穆占劳、段联合、王彦军、焦国成、石英、王斌、李继凯、白刚等长江学者、三秦学者、著名学者为学校特聘教授,聘请企业名师张博为学校研究员,为学校的长足发展贡献力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注重应用,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弘扬“弘德笃行 负重自强”的校训,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继承《西汽大讲堂》的优秀传统,本着“请进来,学进去,讲出来,做下去”的原则,聘请著名学者、企业资深专家为我校特聘教授或研究员,广泛传播各学科文化精髓,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全面成长。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获得了“陕西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全国职业院校“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品牌、高校“陕西省社会力量办学十佳单位”、“中国十大专业特色民办院校”、“全国就业十佳民办院校”、“中国汽车科技示范民办院校”等荣誉称号。
  •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市碑林区
    学校简介西安交通大学是我国最早兴办、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学校坚持“求实学,务实业”办学宗旨,强调“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学问、创一等事业、成一等人才”办学目标。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独具“理工管”特色的著名大学,被誉为东方的“MIT”。抗战时期,学校移至租界,内迁重庆,坚持沪渝两地办学,为抵御外侮,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师生积极投入民主革命和解放斗争,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1955年中央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6年起师生分批迁赴西安;1957年分设为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实行统一领导;1959年,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同年被列为全国十六所重点大学之一。2000年国务院决定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组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学校是“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单位,首批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建设学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A类建设高校,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是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艺等9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设有27个学院(部、中心)、9个本科书院和3所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在编教工6538人,其中专任教师3729人。师资队伍中有两院院士4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7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9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6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9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34名、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1名。 现有学生48082名,其中本科生21141名,研究生26941名。本科专业9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148个。建有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据ESI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5月,学校16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4个学科进入前1‰,工程学进入前万分之一。 建校120余年来,形成了兴学强国、艰苦创业、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优秀品格,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张元济、蔡元培、蔡锷、黄炎培、邹韬奋、陆定一、钱学森、张光斗、吴文俊、江泽民、黄旭华、侯宗濂等,为校友中的杰出代表。 西迁以来培养了林宗虎、蔡睿贤、曹春晓、蒋新松、李鹤林、叶尚福、李佩成、姚穆、陈国良、雷清泉、熊有伦、涂铭旌、李伯虎、苏君红、孙九林、陈桂林、程时杰、孙才新、韩启德、谭铁牛、丛斌、郝跃、陈政清、江松、房建成、王华明、汤广福、郭万林、吴宜灿、罗琦、严新平等43位两院院士;高华健、锁志刚、姜晶、刘奕路、梁平、陈掌星等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等海外院士。 迁校65年来,为国家输送了28万余各类人才。2020年在中西部工作毕业生比例已达55%以上,为国家的西部发展战略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毕业生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声誉,涌现了杨嘉墀、陈惠波、温熙森、肖胜利、马德秀、雷菊芳、崔殿国、孙来燕、张国宝、贾全喜、王珏、连维良、温枢刚、汪建平、辛保安、江小涓、蒲忠杰、于杰、何金碧、张月娥、桂生悦、卢雷、张雅林、葛红林、赵欢、仇建平、梁海山、冯兴亚、周鸿祎、陈曦、刘光斌、郑海涛、路一鸣、樊登、刘烈宏、张冬辰、王东峰、刘奇、郭文珺、景海鹏、陈冬、薛莹、张新等一批知名校友。 学校落实“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建立“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 2006年,实行了“书院制”,书院、学院“双院制”培养模式为学子插上腾飞的翅膀。2017年,学校成立本科生院,落实“校-院-系”三级教学责任,建立“横向协作、纵向贯通、教书和育人统筹协调”的本科生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坚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从1985年开始,先后创办“少年班”“钱学森试验班”“侯宗濂试验班”“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人工智能试验班”等,以钱学森学院为载体,把钱学森精神和智慧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独特的教育理念,宽松的学习氛围,强大的师资配置,良好的教学效果备受学生和家长好评。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8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3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3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50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7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9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0门、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门,拥有8个国家级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7篇、提名奖46篇。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迁校以来,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在抢占科研制高点方面发挥了交大的引领作用,其中包括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一个汽轮机、汽车制造、制冷与低温和压缩机专业,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处理芯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等。 迁校以来,学校创造了30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41项获得国家三大奖,产生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依托学科与人才培养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府、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000年至今,主持“973计划”项目2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32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承担的文科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37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36项,与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中央编译局等共建17个高端智库,一大批研究成果被采纳应用。 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167个文化社团,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丰富多彩,“九州名家”“纵论四海”“思源大讲堂”“学而论坛”“新港报告”“创源论坛”等成为师生开拓视野的经典品牌。历年来,交大学子在SAE国际航空设计大赛、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国际英语演讲大赛、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世界大学生赛艇锦标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区选拔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Robocon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航空航天模型(科研类)锦标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等国际国内大赛中屡获佳绩。 国际交往广泛。2000年至今,已邀请25位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及2000余位国外教授来访讲学,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世界各国学者、企业高层、政府要员更高达2万余人;派出赴国外访问、进修、研究及攻读学位的教师和学生2.8万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2000余人;与美、日、英、法、德、意、新、韩等44个国家和地区逾320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现有兴庆、雁塔、曲江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四个校区,占地面积约4480亩,各类建筑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图书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为“钱学森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3794平方米,阅览座位3604余席;累计藏书576万册(件),中外文报刊10175种,中外文现刊1307种。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132个平台约72个子库;拥有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5.9万余种,中西文电子图书175.9万余种。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以“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为目标,在4个领域上建立了8大平台、29个研究院和300多个科研基地,将服务学科交叉、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科学研究,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技成果转孵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 领衔成立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已吸引3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加盟,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高端智库和研究平台,致力于为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服务。 2017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15位西迁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老同志们致以崇高敬意,希望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赴交大西迁博物馆参观,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并两次发表重要讲话,对西迁精神的核心、精髓等进行深刻阐释,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办学定位,坚定不移地推进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推进内涵式发展,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奋进。 校 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办学定位: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 西迁精神: 内涵: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核心:爱国主义 精髓: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使 命:培养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勤奋踏实、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质的杰出人才。保存、创造、传播知识,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愿 景:把学校建成大师名流荟萃、莘莘学子神往、栋梁之材辈出、文化影响广泛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 学校简介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958年建校,是一所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也是国家“一五”期间44项国防科技工业配套项目建设院校。学院先后隶属中国第三、第五机械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是国家国防科工委重点支持院校。1999年学院划转陕西省管理,2001年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国家国防科工局与陕西省“省部共建”院校,陕西国防工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建校以来,学院立足陕西,面向国防,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子遍布全国十二大军工集团。学院荣誉。学院是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优秀单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军工文化教育基地、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国家体育运动先进学校、陕西省“一流学院”立项建设单位、陕西省文明单位、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入选教育部“人文交流经世项目”首批“经世国际学院”。基础设施。学院地处西安市鄠邑区,建有两个校区,占地1003亩,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1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87.58万册、电子图书75.3万册。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4500Mbps,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学院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400m标准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等体育场馆,拥有大学生餐厅、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报告厅、配备空调的新型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专业设置。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开设涵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化与药品等11大类58个专业,其中“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1个、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7个、国家示范(骨干)重点建设专业4个、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1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优秀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14个、省级一流培育专业9个、省级一流建设专业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5个,形成了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软件技术专业群为引领,以军工电子、能源动力、军工特能材料等为支撑的专业群协同发展格局。教学成果。近年来,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14项,联合主持国家级教学资源库4个、省级4个;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191篇,其中核心期刊1452篇,SCI、EI等收录33篇,知网收录论文数量居全国高职院校第4位;教师各类科研立项878项,授权国家专利399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443部;学生获国家级技能大赛奖34项,省级328项,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3项,省级4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奖6项。师资力量。学院现有学生19000余人,教职工900余人,其中教授44人(二级教授2人),副高以上职称279人,双师素质教师43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7人。教职工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国防教育专家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特支计划”领军人才2人、“青年杰出人才”3人、劳动模范3人、技术状元4名、技术能手27名,省级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11人。实训条件。学院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499个,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2个,装备制造等军工特色实训基地12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141个;建有4个“校中厂”、13个校企合作工作站、4个技术研究所、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起了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服务”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合作。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与省内外百余家军工企业、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深层次校企合作,探索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先后与德国奔驰公司合作,建成工厂化标准的实验室,开设奔驰订单班;与巴斯夫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为陕西首个与该公司合作的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北京FANUC共建全国首个现代产业学院,组建“FANUC英才班”;与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举办航天工匠班;与科大讯飞共建高职全国首家“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与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共建西部首家“比亚迪产业学院”;与腾讯云、南京五十五所,共同组建了“腾讯云创新创业基地”;与西安君晖航空,共建军民融合“现代无人机产学研基地暨联合创新中心”;与日本老年服务机构瑞穗会签订校企合作战略,共同培养养老服务人才。建成教育部“工业机器人职业人才培养中心”“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校园文化。学院诞生于国防、成长于国防、服务于国防,在60余年办学积淀中,学院集黄岩洞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军工精神等凝练出“忠诚报国,敬业奉献;博学多才,修身求索;热爱军工,能高技强;坚韧弘毅,追求卓越”的“忠博武毅”国防职教精神;建成由国防科技展馆、砺剑广场、军工文化墙、军事素质训练拓展中心4个模块组成的同类院校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每年面向军工企业、驻地部队、军事院校、大学生开展军工教育2万多人次。国际交流。学院是教育部“人文交流经世项目”首批“经世国际学院”建设院校,先后加入“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东南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中德职业教育联盟等国际组织机构,与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泰国格乐大学、新加坡南阳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坎培门学院、俄罗斯阿穆尔共青城国立大学、马来西亚北方大学、巴基斯坦无线工程学院、韩国国立群山大学等国30余个国家50余所院校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选派300余名教师赴国外交流、访学、研修、学历提升,选派优秀学生赴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交换学习、学历提升,不断提高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育人成效。学院秉承“厚德重能,励学敦行”的校训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积极践行“忠博武毅”的国防职教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忘初心、奋力前行,每年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培养了10万余名分布在兵器、航空、航天、船舶等行业的优秀毕业生,涌现出了著名弹药专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劳动模范以及辽宁工匠、四川工匠、西安工匠等军工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素质军工特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祖国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 学校简介 西安外国语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4所外语院校之一,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主要外语语种齐全的普通高校。1951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由兰州大学文学院俄文系、西北大学外国语文系俄文组、俄文专修科合并组建了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前身——西北俄文专科学校。1952年,中共西北局党校俄文班并入西北俄文专科学校,开始为国家培养本科层次外语人才。1958年更名为西安外国语学院。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3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过近7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实现了由单科外语院校向突出外语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色,以人文学科为主体,社会学科、管理学科和理学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外国语大学的转变,是国家西部重要的外语人才培养基地,在西北地区的外语教育教学和研究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总占地面积1593亩,建筑面积80.1万平方米。学校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有线、无线网络全面 覆盖,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数字校园等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成,拥有智慧教室、多语种翻译实验教学中心、国际金融投资和商务综合模拟实验教学中心、东北亚研究多模态实验室、协同创新实验室等现代化实验室,全校教室多媒体设施配备率为100%。图书馆馆藏文献涵盖54个语种,有中外文报刊2463种、数据库65个。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平安校园”“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学校现有20个学院(部)等教学机构,拥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国外8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等7个硕士一级学位授权点,74个二级学位授权点,翻译、汉语国际教育、旅游管理、会计、新闻传播、教育、金融、国际商务、艺术等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开设60个本科专业,4个辅修专业,覆盖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艺术学7个学科门类。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陕西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为陕西省重点学科;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翻译、商务英语、旅游管理、阿拉伯语、印地语、工商管理12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英语、法语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英语、俄语、法语、旅游管理、翻译等5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现有7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名牌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6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0门省级一流课程,有10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15个省级教学团队。获批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校大力开展“双外语+专业”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开设有卓越外交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卓越国际贸易人才、卓越工商管理人才、卓越经济学人才等5个卓越人才实验班和1个英语拔尖人才实验班。“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创新与实践”“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国际语言服务人才协同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优势引领,区域联动,服务西部高等外语教育廿载探索与实践”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翻译专业人才协同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校与环球时报在线(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文学实践教育基地先后获批成为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西安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委会合作建立的管理学实践教育基地获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京东云-西安外国语大学跨境电商翻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和“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外国语大学社会媒介创新实践实训基地”获批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校与四川外国语大学共同发起,31所西部高校及外研社、外教社等7家单位联合组建西部高等院校外语教育教学联盟。学校是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院校、非通语种提前批次招生院校和接收保送生资格院校。现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外国留学生及各类培训学生2万人。学校科研实力强,波兰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获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南亚研究中心获批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中心,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为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国际舆情与国际传播研究院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院、翻译与跨文化研究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国际舆情与国际传播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等5大研究院、设有46个校级科研机构,形成了较为完整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外语及跨学科科研体系,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及外国文化部资助的科研项目,出版了高质量的大型辞书、专著、译著、论文和教材。《外语教学》《人文地理》《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是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和中国地理学核心期刊,其中《外语教学》《人文地理》杂志连续多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为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外语教学》《人文地理》连续获评“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和“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学校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270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实施学硕博不同层次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开展师生互派、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合举办国际会议等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引进美国、德国、瑞士、日本及香港地区的境外访学、实习项目。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合作院校,是接收国家政府奖学金项目来华留学生委托培养单位,中国西北地区首家经教育部认证的HSK(笔试及机考)和HSKK考点单位。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成立中亚学院开展中亚国家留学生教育,成立9个“一带一路”国别区域研究中心,并获教育部批准与阿联酋沙迦大学举办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在哈萨克斯坦、阿根廷、法国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并被原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陕西省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先后授予“先进中方合作机构奖”。2012年,经国家汉办批准设立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基地(西安)。学校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管理会计师公会合作开办ACCA教改班、CIMA教改班、CFA教改班,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共建俄语语言文化中心,与德国明斯特大学共建中德学院;韩国文化院、德国歌德学院、美国普城英语集团分别在学校设立了“世宗学堂”“歌德语言中心”“秦苏珊英语中心”。此外,学校还设有教育部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预备教育中心、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留学培训基地。学校坚持学生成长成才、教师发展、学科专业发展、学院发展、学校发展“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努力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更多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备健全人格与专业知识、全球视野与文化自信、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学校毕业生以“外语功底扎实,交际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工作快,敬业爱岗,踏实肯干,有发展潜力”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学校志愿者团体积极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大学生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南京青奥会、欧亚经济论坛、里约奥运会等重大活动的志愿者工作,学校志愿者总队被授予“中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等多项荣誉。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学校将紧抓国家高等教育大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和对外开放战略的历史机遇,秉承“爱国、勤奋、博学、创新”校训,弘扬“博古通今、融贯中外、德善相济、自强不息”西外精神,“立足陕西,服务西北,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坚持走开放式、国际化办学道路,不断深化综合改革,争创“四个一流”,奋力追赶超越,努力为把学校建成外语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不懈奋斗!
  • 学校简介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一所独立建制的普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校具有40余年办学历史,先后经历了0一二基地技工学校、陕西航空技师学院与0一二基地工学院、陕南航空职工大学和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发展阶段。2020年12月,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0一二基地技工学校整合组建为新的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占地面积806亩,固定资产总值3.72亿元,办学集中位于南郑校区和汉台校,形成了一校两区的新格局。建校40余年来,培养出了以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知名企业家等为代表的近10万名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生产经营骨干。学校现开设专业102个,其中高职专业38个,中职专业64个;现有学生13000人,教职工近600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112人,硕士以上学位110人。设有机械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现代服务学院、食品工程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基础课教学部、思政教学部、军体艺教学部等12个教学单位,基本形成了“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中高职融合、两校区管理”的办学模式。学院是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国防科技工业军工特有工种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航空工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院充分发挥航空工业产业优势,将教育与行业、学院与企业紧密结合,将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依托航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特色。开展“无人机装试”、“航空发动机制造”等多种“订单、定制式”人才培养方式,建立了以航空、航天、船舶、兵器、核工业及铁路等200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为主的就业基地,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与好评。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