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湖北:2013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方法
2013-02-0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今日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工作的通知(鄂高考〔2013〕2号)》。据该文件,2013年起外省户籍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本省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可在我省参加普通高考以及高职统考。现场报名时间为2013年2月26日至2013年3月1日。

  由于我省2013年普通高考艺术类报名已于2012年11月完成,美术统考和艺术类校考均已举行,报考2013年普通高考的随迁子女限文史、体育文、理工、体育理等四个科类,考生只能选报其中一个科类参加考试。报考体育类专业的随迁子女考生在缴纳普通高考报名费的同时通过手工方式缴纳体育专业素质测试费。另外,报考我省2013年高职统考的随迁子女中职生分为文史、理工两个科类,不可兼报艺术类专业。

  符合报考条件的应届随迁子女在学籍所在地教育考试机构报名;往届随迁子女在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工作所在地县(市、区)教育考试机构进行报名。具体报名步骤如下:

  1、领取报名卡。

  考生凭学校和教育基教部门核准的学籍证明、当地派出所办理的居住证明到当地考试机构完成资格审查,确认符合报考条件后缴纳报名考试费,领取报名卡。

  2、现场报名(采集信息)。

  2013年2月26日-2013年3月1日,考生在区县教育考试机构,按照《2013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网上报名信息采集办法说明》中有关要求,录入个人报名信息并保存。教育考试机构组织专人录入学校或相关单位提供的学生评语。

  3、现场确认。

  考生现场通过二代身份证阅读器识别、核准本人基本信息同时进行电子照相,并对打印的本人《2013年随迁子女普通高考报名登记表》中的个人信息进行校对、签字确认。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是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由湖北师范大学举办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独立学院。学校位于湖北省黄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山大道东666号,校园占地面积1017.3亩,建筑面积33.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820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00万册,电子图书320万册,教学、生活设施完善。学校交通便捷,环境幽雅,教学资源丰富,是求学深造、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学校设有人文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理工学部、教育与艺术学部、公共基础课部(马克思主义课部)等5个学部,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9600余人。开办有32个本科专业和20个专科专业,基本形成“以师范教育类为基础,以电子信息类和现代管理服务类为支撑,文、商、工、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教师教育类、电子信息类、现代管理服务类专业群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群。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英语专业获批湖北省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建了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54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15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275人。近三年学校教师共承担省部级教科研课题7项;市、校级科研课题43项、教科研课题43项;荣获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25篇。学校秉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办学理念,着力构建融知识、能力、素养于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专科生专升本升学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在湖北省独立学院中排名前列。据初步统计,我校毕业生先后有60多名同学获得了博士学位。近三年获批国家和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66项,教育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项。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科技竞赛,我校学生在多项学科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卓有成效,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学校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身心素质。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民办高校党建成果特等奖、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2018年学校作为湖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运动员村、省运会开幕式演出单位,积极服务湖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被中共黄石市委、市政府授予二等功。近几年,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基层单位”、“湖北省大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高校”、湖北省高校“两访两创”活动先进集体、“湖北省大学生征兵工作突出高校”、“黄石市园林式单位”、“黄石市综治优胜单位”等荣誉称号。据艾瑞森中国校友网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近5年,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教学质量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校友会2020年中国独立学院排名第23名,校友会2021年师范类独立学院排名第2名,校友会2021年中国民办大学Ⅱ类排名第18名。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前,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正朝着“扎根黄石,融入武汉城市圈,面向湖北,辐射全国,努力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大学目标奋进。
  • 学校简介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湖北省实验幼儿师范学校,是新中国最早独立建制的幼儿师范学校。2013年上半年,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直属湖北省教育厅领导,主要职能为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力量和承担全省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任务,是湖北省唯一专门培养幼教人才的师范类高校。学校现有葛店校区、汤逊湖校区两个校区和一个附属幼儿园,总占地面积近700亩。湖北省幼儿教师培训中心挂靠学校,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均为省级文明单位。 学校现任党委书记吴志文,校长周宗清。 百年幼教,奠定基石。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幼儿园“湖北省实验幼儿园”,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1903年倡导创办的“湖北幼稚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幼稚园,被誉为“百年幼教基石”而载入史册。作为学校直接传承者的原湖北省立武昌一女师幼儿师范科,其前身为创办于1905年的湖北省女子师范学堂。 首创幼师,沧桑积蕴。新中国成立后,在时任湖北省文教厅厅长李实的亲手筹划下,1951年9月10日,湖北省武昌幼儿师范学校在武汉率先创办,开启了全国幼儿师范教育新纪元。1951年至1961年是湖北幼师独立办学、发展欣欣向荣的阶段,规模逐步扩大,在校师生近800人。1961年之后建校步伐放缓几近停滞,师生锐减至不足200人。1965年夏,湖北省武昌幼儿师范学校与省实验师范学校联合办学,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翌年停办。1971年恢复师范招生,更名为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1975年秋恢复幼儿师范班招生,1981年起招收三年制应届初中毕业生。联合办学期间,共开办幼儿师范班18个,培养幼儿教师720多人,培训在职幼儿教师2000多人。至此,湖北幼儿师范教育逐渐步入发展正轨。 筚路蓝缕,黉门新貌。1982年6月18日,省政府批准重新单独组建湖北省武昌幼儿师范学校。1984年9月10日,在各级领导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鼎力襄助下,湖北幼师在武汉市武珞路391号正式复校开学,再次开始独立建校、招生办学的艰苦创业之路。1993年2月,校名变更为湖北省实验幼儿师范学校。几代幼师人历经30多年的不懈努力,克难奋进,开拓创新,特别是2013年成功升专和实施校址外迁,务实推进“两个两步走”和“一主两翼”发展战略规划,谱写了幼师发展的新篇章。学校葛店校区,位于比邻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中国光谷的鄂州市葛店开发区,占地面积554亩;汤逊湖校区,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庙山开发区,占地面积100亩;附属幼儿园湖北省实验幼儿园,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紫阳东路,占地面积24亩;学校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学校校园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教学生活设施齐全,建有钢琴、舞蹈、语音、音乐、计算机、体操、美术、手工等实训室,建有微格实验室、幼教模拟室、心理咨询室等现代化专用教室。 笃志笃行,玉汝于成。学校建校办学70年来,砥砺前行,拼搏进取,逐渐发展成为湖北省幼儿教育的教学、科研、信息和培训中心。1985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加强幼儿师资培训”项目学校,是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单位,湖北省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学校多次受到国家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表彰,曾获“全国巾帼文明奖”、教育部“基础教育先进单位”。1990年以来,获得省级先进教育集体、省级文明单位、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40多个。学校建立了477间校内教学实训室,省直机关和武汉市部分省级示范幼儿园、高校附属幼儿园,以及各市州省级示范幼儿园等55个幼教实习实训基地。 学科勃兴,成就斐然。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科研,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建校以来,先后完成全国教育机构及学会科研课题216个;编写教材和出版专著656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200多篇;在国家和省级各项评比中获奖900多人次。自1992年起,学校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挪威东南大学、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幼师等多所国内外高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16年,“同在一个太阳下——中澳儿童绘画藏品回顾展”文化交流成果被确定为湖北省“一带一路•湖北文化周”文化交流项目。2020年,学校与湖北省学前教育研究会、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立图书馆等联合主办“童心童力战疫情——中澳儿童画展”。学校艺术团多次参加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组织的大型演出活动,获得好评。学校还成立了“普通话社会培训部”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承担全省社会团体和个人普通话的培训与测试,以及育婴师、保育员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工作。 夙夜在教,桃李芬芳。学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0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及副高职称教师有59人,讲师71人。教师中,荣获国家荣誉称号有12人,荣获省级荣誉称号有68人;国家奖励青年音乐家1人,曾宪梓奖获得者3人,享受政府专项津贴2人,荣获“楚天园丁奖”1人。学校开办全日制高招三年和中招五年大专教育,在校学生6872人,学校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开设有学前教育(五年制)、学前教育(三年制)、早期教育、特殊教育、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母婴护理)、小学英语教育、旅游英语、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音乐教育、音乐制作、舞蹈教育、体育教育、播音与主持、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等15个专业。学校现设有“七系一部两校区”,即:学前教育系、学前教育二系、舞蹈系、音乐系、美术系、外语系、人文科学系、思政课部,葛店校区、汤逊湖校区。历年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均超过94%,遍布全省并逐步扩展至全国各地,有的已经远赴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成为推动当地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据统计,全省各级示范幼儿园中超过80%的园长、骨干教师均是我校毕业生。 九万里风鹏正举。“百年幼教”和“首创幼师”两个全国第一,奠定了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中国幼儿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立足于新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学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动员全体党员和师生员工,继往开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改革创新,为早日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幼儿师范学院而努力奋斗。
  • 湖北商贸学院武汉市洪山区
    学校简介湖北商贸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创办于1995年,2015年4月由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转设为湖北商贸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宏鑫现为学校名誉校长。栉风沐雨26载,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错位发展、提质培优、开门办学、彰显特色”理念,努力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应用型财经类高等院校。学校连续5年位居艾瑞深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前30名,入围校友会网“中国一流民办大学”,获评“中国民办教育百强”“平安高校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一体两翼,打造智慧化精致校园环境】学校现有武汉、咸宁两个校区,地理环境优越,莘莘学子拥有“出则尽享便利、入则潜心学习”的花园式生态校园。武汉校区位于武汉二环光谷核心区域,四周名校环绕,南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依华中师范大学,与华中农业大学隔湖相望,人文科技氛围浓郁。咸宁校区距离武汉市区1小时车程,地处有“中国魅力之城、温泉之城”美誉的湖北省咸宁市,依山傍水,占地千余亩,总投资近15亿元。学校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完善,教学设备先进,建有高尔夫练习场、网球场、电影院以及集多功能篮球馆、健身房、恒温游泳馆、千人大礼堂等为一体的文体中心。智能酒店式的学生公寓里,空调、网络、热水器、洗衣机一应俱全。“学生之家”、大学生活动中心、学生事务中心等为广大学子提供高效便利服务。【“三金”发力,夯实高水平教学“四梁八柱”】  学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12000余人,下设10个教学单位,39个本科专业、21个专科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工学、教育学等6个学科门类。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现有教师600余名,其中84%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占45%以上,“双师型”教师占30%以上,50%以上教师有海外学习、访问、交流和培训经历。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金专、金课、金师”等质量工程建设成效凸显,设计学入选湖北省属高校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艺术设计类、信息类专业群入选湖北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专业领域),艺术设计为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现有3个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金融学、环境设计、产品设计),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财务管理、视觉传达设计),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商务英语》《综合设计》《Python语言程序开发及应用》),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文化创意设计教研中心、计算机工程教研室),5个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产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学校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专注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提升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全力打造各学院“品牌”。经济学院“金融科技创新班”、管理学院“华为云学院鲲鹏班”、人工智能学院“中软国际订单班”、艺术学院“一专业一工作室”、外语外事学院“儿童英语校内双元定制班”等示范引领作用明显,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生在“挑战杯”“中华会计网校杯”“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国家级、省级学科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370余项,每年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40余项。学校大学生创业基地被评为“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武汉市创业学院”。学校强化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华为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华为云学院鲲鹏中心”, 与长江证券、易迅电子、财新数据、中软国际、京东、学而思、猿辅导等近百家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及就业基地,建有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及近百个校级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依托现代服务经济中心、智能系统及软件研发中心、乡村振兴研究院3个科研服务平台和湖北高校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教科研项目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学校与湖北大学合作开展英语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深化国际合作,先后与美、英、德、澳、加、日、韩等国及港台地区20余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和里奇蒙大学、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塞浦路斯欧洲大学等多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已有赴美国、新加坡带薪实习和赴韩、英、美、日等国校际奖学金访学交流项目。【文化养成,第二课堂精彩纷呈】学校积极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卓有成效,获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着力打造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英语文化节、商贸论坛、艺术大讲堂等校园文化品牌,成功举办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女子组)全国总决赛、中国排球联赛(湖北主场)比赛等重大赛事。校龙舟队、武术队在中华龙舟大赛、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等顶级赛事中屡创佳绩,在央视、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展现学子风采和湖商精神。  近年来,湖商学子海内外读研深造学生逐年增多,毕业生先后被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 质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诺丁汉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多名学生荣获“长江学子” “湖北省大学生创业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称号。学校一次性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为社会输送了4.2万余名高质量复合应用型人才,办学成效赢得社会广泛好评。  帆正风劲潮头立,砥砺奋进正当时。站在“十四五”新征程起点上,湖北商贸学院正以“建设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应用型财经类高等院校”为目标,铆足干劲、阔步前行,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奋斗!
  • 湖北民族大学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
    学校简介湖北民族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省重点建设高校,是省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学校秉承“博学、博爱、立人、达人”的校训和“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民大精神,坚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始终践行“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地处神奇美丽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邻渝黔,北靠陕渝,校园依山傍水,与龙洞河美景交相辉映。面积近1600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3.25亿元,藏书200余万册,建有完备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电子图书320余万种。湖北民族大学的历史溯源于1938年建立的湖北省立联中乡村师范分校,后改为湖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50年更名为恩施师范学校,1978年成立恩施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恩施师专基础上筹建鄂西大学。1984年4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为鄂西大学题写校名。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验收,定名为湖北民族学院,成为普通本科院校。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58年,并于1977年开办医学本科教育。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湖北民族学院和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北民族学院。2018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北民族大学。学校现设有医学部、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林学园艺学院、临床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学院(部),一所直属附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附属民大医院),两所非直属附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附属恩施州中心医院、附属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本科招生专业54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有民族学、数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林学、中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应用统计、法律、体育、翻译、新闻与传播、能源动力、电子信息、临床医学、中医、会计、艺术1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不断提升。1999、2004、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学校现有国家级各类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点)15项(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特色专业点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新工科、新农科教改项目3项。有省部级各类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点)118项(个),其中,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品牌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荆楚卓越人才”项目、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等项目28项,省级(重点)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活动及创业示范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20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5个。在新近两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6个一等奖。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9个,省级重点学科12个。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13个,现有“楚天学者”计划在聘人员9人。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产业技术创新基地、技术推广中心和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1个,湖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湖北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1个。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67人,其中教授139人。有国家级、省级专家人才50余人。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五年来,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30项,其中国家级重点项目2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研奖励28项,出版学术专著122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4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5项。《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和2014年版、2020年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0余人。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十万余人,为国家特别是湖北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十三五”期间,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484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2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03项。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1892项,其中国家级奖86项,省级奖励1255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91篇,获得授权专利(含软件著作权)35项。在近两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学校学生在高脚竞速、板鞋竞速、陀螺和表演项目中共获得8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由学校师生组成的“土苗兄妹组合”参加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原生态唱法金奖和观众最喜爱歌手奖,并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进行演出。由学校21名学生参演的湖北民俗歌舞《山乡春来早》亮相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学校十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承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多彩民族和谐民院’民族文化节”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学校涌现出了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全国模范教师肖忠友、“全军军事训练先进个人”李振雨、扎根神农架林区的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滕仕琼、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宣传报道的基层支医优秀学子平慧强、身患尿毒症仍在山区支教的教师程靖、为捐髓救人而主动推迟婚期的“最美新娘”向雪敏、极地科考队医赵克昌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等国的多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稳步发展国际教育,招收来自10余个国家的临床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外国留学生和汉语进修生。学校的办学成就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体育模范集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省级平安校园”“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多次报道了学校的办学事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教育部、国家民委等国家部委、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多次来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的湖北民族大学,正坚定的走内涵发展道路,为把学校建成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武汉体育学院武汉市洪山区
    学校简介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2001年调整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坐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场馆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文化底蕴浓郁,办学特色鲜明。学校秉承“公勇诚毅,学思辨行”校训,坚持“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2018年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占地面积1820.6亩,分东湖(卓刀泉)校区、藏龙岛校区、武当山校区和东湖高新区(豹澥)校区,全日制在校生13700余人(本科生116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100余人,留学生38人)。举办一所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体育学一级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获评“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智能体育与产业发展” “运动与脑科学” “体教融合与健康促进”“新闻传播学”4个学科(群)获批湖北省“十四五”优势特色学科(群)。学校现有2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获批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获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4个湖北省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个学院入选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国家体育总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30门;获批11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培养体育学研究生的单位之一。现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心理学、体育工程学、运动康复等学科方向授权点,拥有体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特种医学和工商管理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体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艺术硕士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拥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建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较高,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教练员中具有高级职称占比55%。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高水平教练员,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和人才项目71人次。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10个。十三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0多项、横向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参与8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励20多项,其中二等奖9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栏建设”入选期刊、四大核心期刊方阵期刊;《体育教育学刊》为湖北省优秀期刊。学校竞技体育办学特色突出。1980年,按照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关于高等体育院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规划,成立附属竞技体育学校。2003年,组建竞技体育学院,现开设有赛艇、皮划艇、蹼泳等水上项目,摔跤、拳击、跆拳道、空手道等重竞技项目和田径、体操等项目,拥有学生运动员450余人,教练员44人,其中国家级教练员12人,70多人次曾在国家队执教,多名教练员和运动员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国家体育运动一级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学生张香花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得赛艇项目1枚银牌和1枚铜牌,结束了中国划船项目与奥运会奖牌无缘的历史,开创了体育院校学生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先河。1988年以来,所培养的运动员在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共获得金牌155枚,银牌41枚,铜牌43枚;亚洲三大赛(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获金牌98枚,银牌19枚,铜牌21枚。全国三大赛(全运会、锦标赛、冠军赛)获得金牌525枚、银牌211枚、铜牌204枚,培养和输送了张香花、杨威、程菲、吕会会、管晨辰等一大批在世界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为国争光、为省添彩的优秀学生运动员和竞技体育复合型人才,为体育强国、体育强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体育事业贡献奖”、获批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37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高校、体育教育科研机构和世界知名体育组织建立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竞技体育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建有亚洲体操培训中心和国际体操联合会授牌成立的国际体操学院、中国水上运动学院、中国铁人三项学院、中国拳击学院、中国健美健身学院。积极开展同国(境)外学校联合办学项目,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6个,在校学生300余人。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丹麦、新西兰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开展学生短期实习实训合作。2014年,学校获批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院校,现有各类长短期在校留学生近100人。学校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体育局、行业体协和企业在科技服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产业等领域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对接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深化体教融合,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奋力开启中国前列、世界一流应用研究型体育大学建设新征程。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