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上海高考英语作文三大命题趋势分析及应对
2010-09-1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谢忠平

  每年的高考试题,都被当作是下一学年教学的风向标。教师往往会极为重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深刻领会测试内容的发展方向,进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在高考中把握题目的要领。

  近几年,高考英语作文在改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从2005年以来,极大部分年份考查了以文字描述作为提挈文章的关键词,而今年的上海高考英语试卷出现了以漫画形式提挈作文的“新”状况。形式虽然出乎大家的意料,但如果认真地翻阅今年英语高考的考纲,就会发现今年的高考英语考纲中写作部分给出的范文中就出现了两篇图表文文本。

  如果大家再翻阅近几年上海高考英语试卷,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近几年高考上海卷英语作文命题所出的作文出现了文字描述(纯文字描述和表格文字描述)和图片描述交相辉映的趋势。其实,图片描述和文字描述如出一辙,实质上还是描述文,只是形式上的差异罢了。笔者希望通过审视阅读作文的命题轨迹,对大家未来的英语教学和学习提出几点中肯的建议。

  近几年高考上海卷中英语作文题目

  ■2010年高考

  下图是小学新生的课堂一角,对照你当时的上课情况,作出比较并谈谈你的感受。你的作文必须包括:

  ●描述图片里学生上课的场景

  ●比较你同时期的上课情况

  ●简单谈谈你的感受(图片省略)

  ■2009年高考

  某海外学校举行英语夏令营,开设了如下课程:园艺(gardening) ,烹饪(cooking),防身术self-defence),护理(nursing)。假如你是黄华(不可以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写一封申请信,报名参加其中一门课程的学习。新的内容必须包括:

  ●你感兴趣的课程

  ●你希望从这们课程中学到什么

  ●为什么想学这些内容

  ■2008年高考

  你班将组队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舞比赛(group dancing competition),班长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对此谈谈你的想法。

  ●你的文章必须包含以下内容:

  ●你是否参加比赛

  ●你决定做出该决定的具体理由

  ■2007年高考

  以“礼物”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该文章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1.你送礼物的对象及所送的礼物;

  2.该礼物对他(她)可能产生的影响或带来的变化。

  ■2007年春考

  假如你是何林,在“笔友网”上看到以下两则寻友信息。从中选择—位作为你的笔友,并给他(她)写封信。信中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1.简单介绍自己。

  2.根据对方信息说明你想与他(她)成为笔友的原因。

  3.你的期待。

  (注意:信中不得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

  Name:CarolAndrews

  Age:18

  Nationality:British

  Hobbies:Music, dancing and reading。

  Notes: Looking for pen friends who want to learn about other countries。

  Name:Andy Jamieson

  Age:17

  Nationality:Australian

  Hobbies: Sports, especially football;

  traveling。

  Notes: Looking for pen friends fromallover the world。

  总结近几年秋考及春考上海卷的英语作文题目,笔者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

  趋势1:从生活切入的描述性文章

  纵观近几年高考英语作文的命题,几乎所有都是要求考生写一篇描述性的120-150字的英语文章。描述性的文章的特点在于,它比较容易“上手”,即学生看到题目不会一下子懵住,由于题目中带有较为详细的提示或者有着简单易懂的图片说明,学生下笔就显得比议论文更为容易。比如07年的题目是以“礼物”为主题要求考生写自己送出的一份礼物。看到这个题目,几乎所有考生的脑海里就会一下子涌现出生活中曾经送出过的礼物,经过整理并筛选,最终确定描写的对象。再如06年的春考英语作文题目是要求考生描述现在的居住情况等等。

  另外,在文章的主题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要求考生从描写生活中的一件事情入手的文章(比如10年、08年、07年和05年的高考,以及06年的春考),另外一类则是模拟一个生活中的情景,以此展开描述和分析(比如09年、06年和04年的高考,以及07年和04年的春考)。这两类题目的共同特点是文章的主题均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即使是后面一类,题目中模拟的场景都是与考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内容。

  笔者认为,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命题来源于大多数考生在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由于这是和考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而且即使是上述指出的既定给出的题目,题目也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因此考生几乎不会出现无话可写的尴尬局面。

  二、大多数教高三的英语教师都曾经或者正在使用“猜题”的方法,即教师根据以往的高考试题以及教学大纲,给学生一系列的范围并且相应的给出许多写作模板和范文,让考生在考前将之熟记于心,当考试遇到接近的形式或者题目时,考生就可以一一套用,保证在考场上的稳定发挥。可是,现在高考英语作文命题出现的新趋势,使得这种复习的方法举步维艰。虽然题目是来源于生活的,可是毕竟生活的范围太广了,这就大大降低了教师和考生“猜题”的侥幸心理。因此若要写好作文,就必须稳扎稳打,重视平时的积累。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方法的优化,也有利于考生打下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

  笔者认为,高考英语作文的主题越来越接近生活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种趋势的目的是使考生将英语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去,而不仅仅是脱离生活的、机械的学习,这也是应对中国学生在英语方面突出的“高分低能”的缺点的有效手段之一。

  趋势2:英语作文的“语文化”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高考英语作文这种从生活切入的主题似乎大大降低了其难度。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笔者对此持保留意见。虽然此类描述性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更“有话可写”,可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上述几乎所有的题目都有两个要求,描写只是其中的第一个要求,在我们看来那只是一个引子,仅仅是几句话带过的“述题”部分。而重头戏是后面的第二个要求,那才是评判作文质量的关键所在。还是以07年的高考为例,它要求在描写送出的礼物和所送的对象之后,还要写出该礼物对他(她)可能产生的影响或带来的变化。这就要求考生所描写的礼物对于接受礼物的人是有意义的,自然地,如果需要得到一个较高的分数,就要求考生在描写的背后揭示出具有一定深意的主题。再来看05年的高考,这次是要求以“天生我材必有用”为题。很明显,文章要求考生描写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件事情,从而证明人各有所长,无论才能大小都能成为有用的人。这就要求考生在选题上要花上一番心思,文章所描写的事情必须为文章的主题服务。尽量是一件小事,但是从这件小事上能够有“以小见大”的效果。所以说,虽然文章的主题和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而且文章的素材也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可是考生在选题和文章的组织结构上必须多花些心思,这是不是同我们在处理高考中语文的作文题时的情形一样呢?

  趋势3:及格容易,高分难

  以前的英语作文,如果达到了要求的字数、基本无语法错误、思路清晰、表达及过渡流畅,一般达到这些要求,就能进入至少“中上”的档次。但是,描述性的文章不同于考生们平时常常接触到的议论文,它没有能够套用的固定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它对考生在文章结构的组织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一篇高考作文应该控制在120-150字之间,那么考生如何合理地安排呢?如果描述部分过多而忽略了中心的挖掘的话,那只能算是一篇“没有灵魂”的文章。因此,这里就要考验考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了,如何既做到“言简意赅”又能够表达清楚到位,这显然是比以前议论文一两句话的“述题”更为艰巨的任务。

  另外,要想取得高分,还要求考生能够考虑那些别人想不到的主题。因为这里的描写可能会出现许许多多相近的表达,因此如果文章没有能够“脱颖而出”的地方,所得到的分数自然也比较普通。故要想取得高分,考生就要注重对于文章主题的挖掘,要让阅卷的老师看到你思想的光芒,发现你文章的闪光点。这些都是死板的模板、千篇一律的范文和单纯的描写所不能做到的。

热门院校

  • 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市浦东新区
    学校简介上海健康医学院诞生于“健康中国”新时代,是一所上海市属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学校地处浦东张江科学城国际医学园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万余人,拥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学、康复物理治疗、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护理学、健康服务与管理、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工程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医疗产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智能影像工程等17个本科专业和11个专科专业。其中,临床工程技术、医疗产品管理、智能影像工程等专业为全国首创,健康服务与管理、医学影像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填补了上海市空白。学校秉承71年的办学历史,坚持“健康促进的使者,白衣天使的摇篮”和“医疗器械工程师的黄埔军校”的办学传统,紧密对接时代需求,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卫生事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紧缺、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学校定位于“应用型、特色性、国际化”医学本科院校,坚持“医工结合、医养结合、医保结合”发展方向,办学目标是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医科”类应用型医学高校。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心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行业引领潜质的人类健康促进者,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拥有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东方学者、浦江学者、启明星计划、曙光计划及扬帆计划等高水平师资力量,高级职称教师占比29.2%。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上海市虚拟仿真实验项目4项、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4个、上海市高原高峰学科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引领计划1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上海市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1个、上海市一流课程8门、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65项,学校教师担任主编出版本科教材30余本。学校同时拥有上海市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及4个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2021年上海市首家5G+智慧医疗创新实验室落户我校,上海市智能医疗器械与主动健康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获批。2015年至今,学校共发表高水平论文793篇,授权各类专利累计369项,签约横向课题476项,获得纵向课题447项,其中国家级76项(国自然64项)。2020年科研经费突破2600万元。学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高、稳定性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21届学生就业率达98.23%,持续位居全市高校前列。学校拥有周浦医院、嘉定区中心医院、奉贤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崇明区中心医院(筹)、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筹)、联新国际上海禾新医院集团(筹)、江湾医院(筹)、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筹)、上海赫尔森康复医院(筹)等11所附属医院及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多所教学医院,十余个国家级和上海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并与数百家高水平医疗服务机构、医疗器械企业和检测单位保持全方位紧密合作关系。同美、日、法、英、澳、德等国几十个知名院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学校在持续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不忘服务社会,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近年主办(承办)了亚洲核医学论坛、中国城市健康生活论坛、长三角养老机构发展高峰论坛、国际康复创新与应用研讨会、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中国数字医疗产业论坛、中国健康保险与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东方医学教育论坛、中国健康医学教育PBL联盟、医疗器械技术与监管高峰论坛、上海市医学伦理教育学术论坛、健康设备与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以及上海国际护理技能大赛、全国医学影像技能大赛等几十场高水平学术会议和技能大赛;协办了全国“文化自信与新工科”校长论坛;牵头组建了国内首个健康医学教育PBL联盟;被人社部遴选为世界技能大赛健康与社会照护项目中国集训基地。与海南、云南、新疆、西藏、青海、贵州和河南等多地进行了援建学校、共建医院和定向培养等对口帮扶项目,不断提高边远地区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培养医疗行业紧缺人才。展望未来,学校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高举“健康中国”和“健康上海”旗帜,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市奉贤区
    学校简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始创于1954年,是中国第一所以“应用技术”命名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上海高水平地方大学重点建设单位、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和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上海市专利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2018年以来,在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同类型高校中连续四年排名第一。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应用导向、技术创新”的特色定位,秉承“依产业而兴、托科技而强”的办学理念,凸显“协同创新、共创价值”的科技创新文化,追求“卓而独特、越而胜己”的价值取向,积极推进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学校专业特色鲜明,学科布局合理。设有19个二级学院(部),拥有本科专业55个,涵盖工、理、经、管、文、法、农、艺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和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11个;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中1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建有以“香料香精化妆品与绿色化工”为引领、以“功能新材料和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设计文创与创新管理”为协同的特色学科群;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和工程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2700余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果丰硕。大力弘扬“厚德精技 砥砺知行”的大学精神和“明德 明学 明事”的大学校训,聚焦未来工程师关键能力,构建“爱科技”“六融合”“双协同”卓越引领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过硬本领、勇担责任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现有国家级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1个;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6个,入选首批上海市重点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1个;拥有国家级和上海市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42门;获批教育部和上海市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9个;近两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参与单位)、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特等奖1项。近五年学生获“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3000余项,毕业生整体就业率长期处于上海高校和同类高校领先水平,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学校坚持四个面向,科研实力突出。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求,依托、服务和引领相关重点产业发展。拥有国家香料香精化妆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稀土新材料测试评价行业中心、香料香精化妆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学科平台6个,拥有香精香料及化妆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物理气相沉积(PVD)超硬涂层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绿色氟代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光探测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食品风味与品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学科平台16个;与地方政府、头部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产业研究院、上海市大学科技园、上海创业学院、中欧知识产权学院和各类协同创新研究院、产学研工作站、技术转移中心等高水平技术创新和成果孵化平台。近五年,以第一单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30余项、省部级项目近200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全国性行业协会各类科技奖项5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制定各类标准40余项;2021年学校专利申请量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上海市同类高校第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6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586人,博士生导师37人,“双师型”教师812人;拥有省部级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159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22人次、省部级人才137人次,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为引领、省部级领军人才为支撑、优秀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高水平人才梯队。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四有”好老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学校国际交流活跃,影响日益提升。设有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与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以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地区)的1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分互认高校数达51所;近年来,共派出2000余人次学生赴海外院校学习交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建设全国首家国际化妆品学院,与国际知名大学共建中欧知识产权学院。近年来,学校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设老挝铁道工程人才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高素质铁道工程技术人才,获批外交部亚洲合作资金项目,获批上海市“一带一路”中老铁路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成立“一带一路”澜湄铁路互联互通中心,持续推进高水平国际协同育人和协同科创工作,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起点谱写新篇章。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引领、以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以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为使命、以开放合作和数字赋能为路径、以大学治理体系优化为保障,努力打造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新高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优选地和特色学科专业培育地,为上海城市发展和国家民族富强贡献智慧和力量,向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的目标不断奋进!
  •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市徐汇区
    学校简介上海音乐学院(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是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和孵化器,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中国音乐教育的杰出代表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为国立音乐院,由蔡元培先生和萧友梅先生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创办,首任院长蔡元培先生,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以“援西立中,化用为体”办学理念,奠立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专业建制与学科体系。1956年起改用现名,为文化部直属重点院校,现为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市共建院校。2017年,被列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贝纹、孟波、钟望阳、杨进、江明惇、刘德玉、徐爱珠、张止静、董金平、桑秀藩、林在勇先后任党委书记,贺绿汀、桑桐、江明惇、杨立青、许舒亚、林在勇先后担任我院院长。现任党委书记徐旭、院长廖昌永。现设有作曲指挥系、音乐学系、管弦系、声乐歌剧系、钢琴系、民族音乐系、音乐教育系、音乐工程系、艺术管理系、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音乐戏剧系、数字媒体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基础部等。现有全日制学生2841人,教职工517人,专任教师317人,留学生75人次,附中附小学生720人。办学九十四年来,上海音乐学院秉承“养成音乐专门人才,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从事整理国乐,期趋向于大同,而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的办学使命,恪守“和毅庄诚”的校训规范,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始终站在音乐艺术发展的前沿,创立并不断完善中国专业音乐艺术的教育体制与办学模式,担负起引领中国专业音乐发展方向的责任,积淀了宏阔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传统,名师辈出,名作纷呈,培养了几代杰出的中国音乐领军人才,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和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我院学科体系完备,是全国最早拥有“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专业音乐学院,形成了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音乐应用“四轮驱动”的音乐学科综合体系。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院“音乐与舞蹈学”获A+评级,并列全国第一;“艺术学理论”获B+评级,排名全国前20%;“戏剧与影视学”获B评级,排名全国前30%。在2018年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我院获评艺术(音乐)类A+。办学层次涵盖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硕士、博士),设有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办有附中和附小,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中小”一贯制艺术人才培养体制。我院坚持精品教育战略,坚持“重视基础、严格教学、精于实践”的教学传统,涌现了萧友梅、黄自、贺绿汀、谭抒真、卫仲乐、丁善德、钱仁康、马革顺、周小燕、胡登跳、高芝兰、桑桐、才旦卓玛、俞丽拿、廖昌永等中国几代卓越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表演艺术家以及教学名师,产出了一批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与全国通用专业教材,众多毕业生成为世界各大乐团与音乐机构的领军与骨干人才。改革开放以来,以廖昌永、许舒亚、李坚、宋思衡、黄蒙拉、杨光、沈洋、孙颖迪、王之炅、王珏、于冠群、陈牧声、沈子钰等为代表的上音学子在图鲁兹国际声乐比赛、多明戈声乐大赛、贝藏松国际作曲比赛、玛格丽特·隆国际钢琴比赛、BBC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大提琴比赛、托蒂斯国际中提琴比赛等作曲、声乐、钢琴、弦乐等世界顶级赛事中屡屡收获大奖,为国争光。同时,上音师生屡获中国音乐金钟奖、文华奖、CCTV电视大赛、“五个一工程”等国内最高规格的音乐大奖。2018年,我院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547人获633项国内外奖项,其中获第一名奖项187项,问鼎多项世界顶尖音乐比赛。我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师生创作了一大批代表中国、影响世界的音乐杰作:钢琴曲《牧童短笛》、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长征交响曲》、中胡与交响乐队《荒漠暮色》、艺术歌曲《致世博》……近年来,交响曲《丝路追梦》《炎黄颂》、歌剧《贺绿汀》、音乐剧《海上音》《梦临汤显祖》等原创作品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一批重大研究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立项,获省部级项目与奖励数十项。每年平均举办各类艺术实践与音乐会400余场,承办“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20多个国家的世界一流平台举办各类音乐会,唱响“中国声音”。我院拥有一批集教学、表演、艺术科创为一体的创作中心、艺术中心、研究中心及表演团体等平台,拥有一个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音乐艺术》,一个中国音乐学科高地“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一个历史文献与档案收藏丰富的音乐图书馆,一个体制灵活的音乐研究所,一个不断推出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一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东方乐器博物馆”,一个文化成果孵化和社会服务平台“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一座具有国际一流声学条件的专业歌剧院“上音歌剧院”。我院现为欧洲音乐学院联盟和环太平洋音乐学院联盟成员,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3所世界顶尖或一流音乐院校签署合作办学战略协议,包括美国茱莉亚学院、柯蒂斯音乐学院、伯克利音乐学院、耶鲁大学音乐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德国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与舞蹈学院、俄罗斯国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等,并与其中11所院校开展深度校际合作,建立上音-英皇联合学院、上音-伯克利现代音乐院、上音-汉堡高级表演人才培养机制、上音国际室内乐中心等。成功举办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42届世界大会、第43届世界计算机音乐大会(ICMC)等国际音乐盛会。先后聘任著名作曲家盛宗亮、特里斯坦·米哈伊、谭盾、陈其钢、陈晓勇,指挥家西蒙·拉特、小泽征尔,小提琴家皮恩卡斯·祖克曼、伊扎克·帕尔曼、瓦汀·列宾、宓多里、宁峰,钢琴家莱昂·弗莱舍、傅聪,大提琴家马友友、米沙·麦斯基、秦立巍,声乐歌唱家芮妮·弗莱明等为我院荣誉教授、客席教授。2017年11月27日,我院联合美国、英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15所世界顶尖音乐艺术院校,与中国10所音乐学院共同发布《“音乐与舞蹈学”国际学科评估指标》,签署“卓越音乐教育·上海共识”,为全球音乐学科评估标准率先提供“中国方案”。当前,上海音乐学院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承接国家战略,担当文化使命,以“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为愿景,明确和坚守“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引领者,文化强国战略的支撑者,上海文化品牌的贡献者,长三角音乐联盟的引擎,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标杆”的新时代办学定位,着力培养德艺双馨、红专兼备、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高等音乐人才,为早日全面建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世界顶尖高等专业音乐学府而不断奋进!
  • 上海电力大学上海市杨浦区
    学校简介上海电力大学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1985年1月升格为本科,更名为上海电力学院,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学校现有杨浦、浦东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一万四千余人,教职工一千余人。  学校的校训是“爱国、勤学、务实、奋进”,学校坚持“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方针,树立“务实致用,明理致远”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内涵建设,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兼有理、管、经、文等学科,主干学科能源电力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学校沿革  学校创建于1951年,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0年属地化管理。学校历经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电力学院的发展演变,1985年起开始本科层次办学,2006年开始硕士层次办学,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2019年,我校获批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试点单位,支持我校以能源电力为特色,聚焦清洁安全发电、智能电网、智慧能源管理三大学科专业,整体开展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试点建设。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63.47%。目前有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骨干教师称号1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2人、教育部优秀人才奖励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上海市“千人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教学名师等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70余人次。另有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4人,上海市宝钢优秀教师奖12人,上海市育才奖38人次。学科与教学  学校设有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含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教育交流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和人文艺术学院共13个二级学院和38个本科专业。  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5个,上海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拥有上海市IV高峰学科1个,高原学科1个,上海市一流学科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6个,市教委重点学科5个。目前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机械、电子信息、能源动力、工程管理4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我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电气工程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6年,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在近两届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奖1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2010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院校,目前共有5个本科和2个硕士试点专业。2017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20年“自动化”专业先后通过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共认证,标志着两个专业的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2021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通过ASIIN认证,并获得欧洲工程师项目(EUR-ACE)认证,能源与动力工程成为我校首个获得国际专业认证的专业。学校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项目1个,“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11个、“中本贯通”试点专业4个。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11门,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优质在线课程、示范性全英语课程43门,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上海市优秀教材28本、上海市教学团队4个;有国家级实践(实验)基地(中心)2个、省部级实验示范基地(中心)3个、省部级校外实习(实践)基地5个、校外实习基地130多个。科学研究  学校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源泉和动力,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牵引,在基础研究、工程应用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及14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大学生创新基地。学校积极服务于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战略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构建了由上海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教育交流中心、上海电力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能源电力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智库组成的“三中心一智库”,成立上海能源电力科创中心,全面服务于地方与行业发展。  近年来,学校科研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研总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近千项,其中国家“973”“86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浦江人才计划、曙光计划、晨光计划、阳光计划等多种类高水平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项目500多项;近年来,获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59项,其中国家奖3项。学校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成果在生产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并拥有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被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连续攀升,多篇论文入选ESI论文。国际合作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学校与亚洲开发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推动智能电网在亚洲区域的发展。我校是全球能源互联网国际合作组织会员单位。现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副主席单位。学校倡议与10所国外名校联合成立了“ADEPT国际电力高校联盟”,被推举为永久理事长单位,联盟高校有英国斯克莱德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德国科特布斯勃兰登堡工业大学、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马来西亚国能大学、巴西坎皮纳斯大学等。2018年10月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电力高校联盟”“一带一路电力产学研联盟”,与菲律宾八打雁大学、泰国苏兰拉里大学、上海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国网控股巴西CPFL公司等20多所以电力为特色的国外大学及企业加入联盟,共商能源电力行业与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多所院校建立了友好互惠的交流关系,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办学等实质性合作协议。每年聘请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和科技专家来校担任名誉教授、海外名师,进行讲学及合作研究;  学校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结合自身特色,成立“‘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分别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成立“菲律宾能源电力国际实训基地”和 “印尼能源电力国际技术培训中心”。学校成立了“中葡文化交流中心”,为学校师生与葡语系国家的文化交流搭建桥梁。学校举办“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高级研修班”及能源电力企业培训班,在一带一路的能源电力企业取得较高声誉。  学校注重国际人才培养。与多所国外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推动暑期游学、海外实习、硕士双学位等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每年均有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长短期项目,且派出人数日益增多。学校目前有来自越南、老挝、蒙古等28个国家的长期留学生。毕业生就业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下,学校确立了“就业主导、举校联动、巩固电力、拓展纵横、两形并重、确保五率”的就业方针。通过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规范化的就业服务,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学校借助广泛的校友网络和多年来与行业用人单位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全国电力人才招聘大会(上海站)等各类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近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94%以上,研究生毕业就业率近100%,学校致力于行业合作,实施了“3+1订单模式”培养模式,行业内就业率显著提高。发展目标  2018年6月,学校召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确定了学校“分三步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到 2020年前后,建成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学校综合实力、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到2025年前后,建成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明显增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成效初现,优势学科更加突显,主要可比性指标再上新台阶,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更加突出,办学综合实力整体提升;到2035年前后,优势学科进入一流学科行列,办成中国知名的地方高水平大学。  走进新时代,学校将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扎实推进综合改革,在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下,在所有上电人的共同努力下,迈步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实现新飞跃。
  •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上海市浦东新区
    学校简介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成立于2003年12月,是经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艺术院校,坐落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内。作为全国第二所以电影命名的独立院校,学院秉承“厚德、博艺、创新、和谐”的校训,抓住上海推进电影产业繁荣与复兴的契机,聚集现代电影工业,注重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全面推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学院凭借独具特色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使学生培养更具市场适用性,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学院在上海市众多高校就业率排行榜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毕业生的平均薪资水平更是连续多年稳居上海所有应用型本专科院校前三。学院积极发展与国内外知名高等艺术学府联合办学,多渠道为有意继续深造的毕业生打通学历提升通道。高本贯通模式:我院与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本科院校,开设五年一贯制本科的教学模式。在我院完成规定的3年课程学习后,符合条件的,将进入相应本科院校学习2年,符合本科学校毕业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专升本模式:学生完成3年学业后,可选择国内外知名院校,继续深造学习。我院与韩国7所大学联合办学,学分互认,为学生提供中韩3+1课程体系,两校双文凭认证。我院就读3年,在韩国就读1年,授予韩国和中国教育部认证的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本科毕业后,还可以继续学习2年,拿到研究生文凭。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