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云南:高考上线未录考生16日可参加志愿征集
2010-07-1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昨天从省招考院获悉,截至14日,一本A类批次的投档其实已全部结束。从昨日录取日报可以发现,一本批次包括清华、北大都还没有结束录取,一本批次高校录取的分数线尚未全部公布。

  按照省招考院安排,今日(16日)考生补报一本A类志愿。志愿补报填报、确认开始时间为7月16日8时,填报、确认截止时间为7月16日20时。本次征集志愿成绩要求:文科495分,理科500分,上线未录考生可上云南省招考频道参加志愿征集。

  截至昨日录取日报,一本A类122所有文科录取计划的高校中,已有76校完成录取。76校最低录取线已经公布,报考这76所学校的学生,通过分数线,可以知悉自己的录取情况。

  目前76所高校中,文科录取线居于前10位的高校是:复旦大学591分,中国人民大学585分,对外经贸大学581分,中央财经大学575分,北京外国语大学572分,南开大学571分,中国政法大学568分,厦门大学568分,同济大学567分,武汉大学567分。

  理科在一本A类有录取计划的高校共177所,其中76校已公布最低录取线。目前,理科录取线居前10位的高校是,复旦大学650分、上海交通大学647分、浙江大学642分、北京大学医学部641分、中国人民大学639、上海交大医学院637分、中国科技大637分、南京大学628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9分、同济大学618分。

  76所高校中,文科最低录取线为南通大学495分,这是一本文科上线分数,表明76校至今未低于一本线录取。理科完成录取的76校中,最低录取线为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延边大学,都是503分,高于一本线3分。

  值得注意的是,云南财大文科在一本录202人,最低线为517分,全部在一本线上22分录取。

  从最低录取线情况看,同为一本批次,录取线最高学校和最低学校之间,相差达到100多分。比如文科复旦大学为591分,南通大学为495分,两者相差96分;理科复旦大学650分,与延边大学503分,相差147分。

  但是,部分较为接近的学校,校际差距远比校内差距要小。校际之间最低录取线差距仅一两分之差,甚至没有差距;但校内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距,甚至相差一二十分。比如同济大学和武汉大学文科最低录取线同为567,但同济大学录取的最高分为575分,与最低分相差8分;武汉大学录取的最高分为582,与最低分相差15分。

  理科也如此,像浙江大学最低线642分,北京大学医学部最低线641分,仅一分之差,但浙江大学录取的最高分657分,比该校录取的最低分高出15分;北大医学部录取的最高分660分,比该校录取的最低分高出19分。

热门院校

  • 云南艺术学院昆明市呈贡区
    学校简介云南艺术学院成立于1959 年,是全国8所综合性普通 本科高等艺术院校之一。学校坐落于美丽的春城昆明,有呈 贡、麻园2个校区,占地面积共930余亩。现有音乐学院、 舞蹈学院、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艺术管理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体育教学部 12 个教学单位,1 个附属艺术学校。有本科专业35 个,涉及艺术学、文学、管理学和工学等学科门类。2003 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 年获批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现有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 美术学、设计学 5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 8 个艺术硕士专业领域学位授予权。2009 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云南省培育建设单位,2019 年获批艺术学理论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省级重点学科 5 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 2 个、省级 A 类高原学科 3 个,云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基地、智库等省部级科研平台 8 个,省级教学、科研团队 10 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多项指标在参评院校中名列前茅。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在26个招生专业中占比57.7%。2020年,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中,有6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位列云南省第三,全国艺术类院校排名第一。学校六十余年办学历程中,主动服务国家和云南省发展战略。进入新时代,抢抓“一带一路”和“双一流”建设重大机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海涵地负、继往开来”的学校精神,“务实、求新、尚美”的校训,“相互欣赏、彼此成就”的校风,“博采众长、转益多师”的学风,“德厚艺精、授业树人”的教风,坚持“立足云南,服务全国,辐射东南亚,面向全世界”战略定位,致力于把学校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和鲜明特色的国内一流高等艺术院校。
  • 昆明文理学院昆明市五华区
    学校简介昆明文理学院(原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成立于2000年,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确认为独立学院,2021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昆明文理学院。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中心的办学思路,致力于建成现代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具备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学院设有11个二级学院(部),开设41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农、经、文、管、教育、艺术八大学科门类,在校学生16000余人,占地约720亩。学院建有两个校区,龙泉校区位于昆明市北市区龙泉路中段,杨林校区位于昆明嵩明职教新城,距离长水国际机场15分钟车程。学院办学条件优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逾1亿元,图书馆藏书187万余册,校外实习基地165个,建有图书馆、室内外体育场馆、学生公寓、食堂、学术报告厅等教学、生活配套设施,实现了“智慧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人才强校,名师执教。学院建有一支职业品格高尚、专业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治学态度严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00余人,并聘有国内外名校名师、行业导师等外聘教师300余人。其中,教育部相关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成员2人,教授83人,副教授263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推进“优才计划”“海外博士培养计划”“中层管理青年干部研修班”“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专业带头人培养项目”“校级教学团队”等师资培养项目,大力支持教师提升学历、职称、业务能力与水平。目前学院已资助46人攻读博士学位,培养出“云岭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师德标兵”3人、“卓越青年教师”2人,访问学者3人。专业建设,特色突出。学院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是省内开设外语语种最多、唯一开设农学门类的民办高校,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体建设专业集群体系,形成了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体,文、理、工等学科门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重点推进外国语言学类一流学科群、经济管理类和智慧城市建设类重点学科群及文产传媒类特色学科集群。现已建成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培育学科1个,云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院建设项目1个,云南省特色专业2个,云南省高等学校转型提升服务产业示范专业建设项目1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云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1门,云南省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1门,云南省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1个,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立德树人,提升质量。学院围绕德育目标和“三忠于、三热爱”主题教育内容,依托体育、美育和学科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以提高课程兴趣度、学业挑战度和生师互动性的第一课堂为基础,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国际视野培养、在线教育、终身学习等六类课堂。近五年考研、考编、考公上线率居同类院校前列,教育类专业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保持在70%以上,远高于全省同类院校平均水平。2021年西班牙语专业升学率达25%,法语、日语、朝鲜语、泰语等小语种专业考级通过率领跑同类院校。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在各项文体技能等代表性大赛中学获全国性奖项270项、省厅级奖项489项。2021年,学院原创舞蹈作品《小村寨,大村官》在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作为云南省舞蹈类唯一代表节目,获艺术表演甲组一等奖、艺术表演类优秀创作奖。学院连续多年在云南省教育厅年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中荣获“一等奖”,累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达40000余人。毕业生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等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学生人数690余人。2019年至今,学院连续三年被共青团中央评为“优秀西部计划项目办”。此外,校内建有STUDIO和“文理创业梦工场”两个创业平台,占地面积约3200平方米,配有创业培训教室、创业训练中心、创业项目路演室,平台设施完备,先后获得“云南省创业平台”“昆明市众创空间”称号。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中,学院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35项。教研并举,成果突出。学院科研、教研、大创三类项目的高级别立项数稳步增长。教师累积主持省部级项目20项、地厅级项目124项;出版专著、教材135部;发表学术论文上千篇,其中,被SCI、CSSCI、CPCI、EI等收录128篇;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4项。2021年获批立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其中,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项目开创了同类院校获批该类项目之先河,省哲社社会智库项目和规划科普项目分别实现了民办院校获批省级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零的突破,教科研成果在同类院校中位列前茅。国际交流,卓有成效。学院开设有英语、泰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等专业,并为学生提供朝鲜语、德语、阿拉伯语、越南语、缅甸语、老挝语等多个语种选修。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曾莅临学院对11个外语语种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研,对“语言+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葛策博士Dr.Clemens von Goetze代表团于2019年访问学院,就学院在德语教学、德国的语言文化和人文交流中做出的贡献表示赞赏。学院先后接待西班牙驻华大使、日本驻重庆总领事、法国驻成都总领事、泰国驻昆明总领事等到访,国际交流频繁。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办事处中方合作单位,学院与亚太地区、欧洲、非洲、美洲等11个国家的知名院校建立了长期交流、深度合作的教育文化联合体,与西班牙、韩国、日本、泰国、法国、德国及东南亚各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及国外20多所高校保持密切联系。学院毕业生依托各类国际交流项目,就业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同时积极投身著名央企、国企单位服务国家战略和当地发展。学院先后3次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国际会议、全国高等院校法语教学大会、德国外交部“环境与冲突博览会”、东欧-中国高等教育论坛年会等国际会议,不断扩大学院在国际合作领域的影响力。学院是云南省内第一所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并成立研究机构的民办高校,成立于2018年的“一带一路”沿线文明比较研究中心聘请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国际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佳娅特利•C•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教授为中心主任,并聘请了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东京都立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近二十名知名专家为特聘研究员,开展“一带一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同年,学院加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持续为国家倡议提供政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党建铸魂,思政育人。学院党委隶属云南省委教育工委,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党建铸魂有效路径。学院围绕“五个基本”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体系在2018年4月8日云南省高校党建暨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会上进行交流发言,2018年5月13日云南新闻联播专题报道学院党建思政工作经验。经济学院党总支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被云南省委高校工委评为“创建一流党建示范院(系)党组织”,2021年“两优一先”评选活动中荣获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通识教育教学部直属党支部被选树为云南省委教育工委第二批“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马列部直属党支部被选树为云南省委教育工委第三批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工商管理学院获得云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项目立项。学院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合力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建设为着力点,获批云南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项目2项。此外,学院获全国高校共青团“活力团支部”1个,“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是全省同类高校唯一殊荣。成绩斐然,口碑载道。学院先后获“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民办教育优秀院校”“云南省民办教育发展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学校”“省级平安学校”“5A级优秀社会组织”“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荣获腾讯网“十年最具领导力独立学院”“中国最具知名度独立学院”,新华网“新华教育论坛中国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独立学院”称号。2014年5月,通过了云南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评估。2015年,在省教育厅组织的办学水平评估中获得“A”级办学水平评价。2021年位列艾瑞深研究院校友会网中国民办高校排行榜第17名。学院将坚持“文理并蓄、中外交融”的内涵特色发展之路,以教育对外开放优先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围绕“二十年行动纲领”建设任务,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狠抓内涵建设,为把学院办成“现代高水平创新型大学”而奋斗。(数据截至2021年12月)
  • 云南大学昆明市呈贡区
    学校简介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1923年正式开学,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出任校长,一大批著名学者受聘到校任教,奠定了学校较高的发展基础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开创了云大办学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20世纪40年代,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 五十年代院系调整,部属云南大学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铁道等划出并入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长沙铁道学院等高校;工、医、农等先后独立建校,并逐步发展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1958年,云南大学由中央高教部划归云南省管理。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改革开放后,云南大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共19项二级指标全部评定为A,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实施院校,2017年成为国家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2018年跻身中西部14所“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行列,2022年,继续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云南大学下设27个学院、10个研究机构,1个附属医院,设有研究生院。云南大学现有教职员工3000余人(不包括附属医院),其中专业技术岗位27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近1300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近1500人。学校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700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近12000人,博士研究生1500余人,学历教育国际学生近1500人。学校占地面积4367亩,有呈贡校区和东陆校区,公用校舍建筑面积133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5亿余元,图书馆藏书400万余册。学校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云南主节点单位。 学校有本科专业83个,其中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68个。有12个国家特色专业,7个专业“菁英班”,10个专业“卓越班”,1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2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学科2个(民族学为A+,生态学为A-),B类学科14个,形成了以民族学、生态学、生物学、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边疆问题和东南亚、南亚国际问题研究为优势特色,学科较为齐全,人才密集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层次人才持续增长。现有院士12人(含双聘),长江、杰青、千人、优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70余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6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4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学校大力实施“学术兴校”战略,科学研究成绩显著。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项目6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5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5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家奖、国际青年古生物学家“Hodson Award”奖等多项大奖。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3项、特等奖3项。20余篇论文发表于《Nature》《Science》和《中国社会科学》。学校主办有《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思想战线》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11种期刊之一。 学校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察站,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1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科学决策咨询研究中心。有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1个国家级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4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拥有实验动物中心、先进计算中心、电镜中心、1.6米多通道测光巡天望远镜等一大批一流的重要科研设施平台。学校为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发挥毗邻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服务“一带一路”和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构建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交流格局。学校与国际上100多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其中与剑桥大学、欧洲南方天文台、耶鲁大学等29所一流大学和国际学术组织合作开展科研,与东京大学、温莎大学等33所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建有覆盖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为完备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数据库,有8个教育部备案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作为永久秘书长单位发起成立涵盖16个南亚东南亚国家120余所高校的“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实施院校。留学生生源国数量达70个,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全覆盖,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重要的留学生培养基地。 学校积极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承担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缅甸、老挝等五国语言的翻译、出版、推广工作;“中缅油气管道与中国能源安全”“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等成果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阳宗海砷污染治理”“跨境生态安全和国际河流研究”“高原湖泊治理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国周边外交研究”“政治学与边疆民族问题研究”“古生物和生命起源研究”“生物多样性资源保育与利用研究”“致密天体与高能现象”“银河系与近邻宇宙”“根结线虫生物防治技术”“多年生稻技术”等科研方向和成果直接服务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效益,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以一流党建为引领,以一流大学建设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加快建设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走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发展之路,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云大力量。
  • 保山学院保山市
    学校简介保山学院位于云南省保山市,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创办的“永昌师范学堂”。1978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保山学院,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2013年学校通过审核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学校获选为云南省首批两所“国门大学”基础能力建设高校之一,2015年学校获选为云南省十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改革学校”之一,2017年学校获选为云南省首批六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之一,2017年学校经国务院侨办批准为云南省两个“华文教育基地”之一,2018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43年来,学校坚持在“边、农、少、山”地区办学,培育形成了“扎根边疆、服务基层、艰苦创业、开放创新”的保山学院精神,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的发展道路。学校秉承“厚德、励学、敬业、笃行”的校训,为社会输送了8万多名专门人才,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和边疆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基本情况:目前,学校有建筑面积26.74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5.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6499.14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087.35万元;馆藏纸质资源111.5万册,电子图书84.41万册,电子期刊16008种。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48个本科专业,涉及文、史、理、工、农、法、管理、教育、艺术9个学科门类,招收来自全国6个省(市、自治区)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学生,全日制在校生12094人(截止2021年)。现有教职工697人,其中专任教师648人(含外返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8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85人,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4.45%。教学建设:学校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现有省级应用本科转型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3个,“兴保人才奖”1人,永昌教学名师4人,担任外校博士、硕士生导师17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2个,有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1个、有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1个、省级创新创业平台(众创空间)3个。与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实践基地176个。近年来,共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72项。学科建设:学校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理念,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有力地支撑、促进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现有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1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校地共建研究中心14个,校级科研平台6个。学校与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合作共建“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保山分院”,加盟“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部分)基础研究联合专项资金”理事单位。2009年以来,获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艺术基金项目22项,省部级项目61项,地厅级项目318项,横向项目45项,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科研平台建设项目18项,总经费达3820余万元。出版学术著作107部,主编教材48部,发表学术论文4474篇,其中高水平学术论文438篇;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对外合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大“国门大学”建设力度,注重校校、校企、校政及国际合作交流。围绕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和兴边固边等领域先后签订了121项合作协议。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云南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与印度、孟加拉、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及我国台湾地区的21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近年来学校开展“中缅文化周”、“滇台高校学术文化交流周”等品牌活动,邀请缅甸驻昆明总领事馆、仰光大学、曼德勒大学、密支那珠宝商家协会、上海工艺美术学院、台湾佛光大学、国际及两岸交流处、南华大学、朝阳科技大学等师生代表团参加,签订多个合作协议,加强了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式;与缅甸珠宝总商家协会在缅甸密支那建立“中缅珠宝人才培训基地”为缅方培养宝玉石专业人才,首届缅甸北部地区培养华文教育师资600余人次,承办和协办“中华寻根之旅夏(冬)令营”多期,接待营员数百人。培养质量: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以来,连获省就业创业工作创新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集体奖、基层就业先进集体奖,已连续10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根据第三方调研情况,用人单位满意度均高于96%。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63项,获得省级体育比赛奖144人次。学校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先后获批“云科保山珠宝产业众创空间”(国家级备案)、“云科保山学院文创科技众创空间”、“三秋树众创空间”等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创业平台及众创空间。2016年以来,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1项,云南赛区金奖4项、银奖8项,铜奖19项,在云南省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社会声誉: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在社会建立起良好的形象。先后荣获“云南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普通高校资助工作优秀成果奖”“云南省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学习杨善洲精神教育实践活动”获得教育部第七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2018年获云南省“平安校园”荣誉称号;2016年获保山市“文明单位”;2017年被云南省教育厅推荐参加50所“2017年全国创新创业宣传总结高校”评选;2018年获“云南省文明校园”称号,2018年音乐学院学生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2019年,教育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资源环境学院教师党支部获省委高校工委“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荣誉称号,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获云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离退休党总第二党支部获云南省“示范党支部”;2020年,音乐学院党总支、教育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党支部、信息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入选云南第二批高校一流党建示范党组织,离退休党总第一党支部获云南省“示范党支部”。学校定位:(一)办学类型定位:地方性、应用型综合院校。(二)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三)服务面向定位:扎根保山,立足云南,服务边疆。(四)学科专业定位: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应用、特色为导向,巩固提升文、理、教育、艺术学科,积极发展工、管、法、农学科,形成需求驱动、动态优化的学科专业布局。(五)人才培养定位: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六)发展目标定位:到2025年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
  • 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市盘龙区
    学校简介西南林业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林业高校,以林学、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为传统优势,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为显著特色,理、工、农、文、法、管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院校。学校办学起源于1938年的云南大学森林系,建校于1958年昆明农林学院。1973年昆明农林学院林学系与南迁昆明的北京林学院合并办学,成立云南林业学院,1978年北京林学院迁回北京办学后,学校变更为云南林学院,直属原国家林业部管理。1983年更名为西南林学院,为林业部直属的6所区域性林业本科院校之一。2000年学校由原国家林业局直属高校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为主管理。2010年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学院架构,现设有林学院(亚太林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园林园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机械与交通学院、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湿地学院、数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博物馆、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农林干部学院)、国际学院等22个教学单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2714人,硕士研究生3300人,博士研究生166人。有在编教职工1273人,全校教师中有正高级职称154人、副高级职称365人。入选国家、省部级以上人才共244人次,其中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云岭学者3人、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0人、文化名家3人、教学名师7人、青年拔尖人才53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6人(含柔性5人)、高端外国专家10人、产业人才5人(含柔性4人)、青年人才14人(含柔性4人),省委联系专家11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人,国家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2人,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林草青年拔尖人才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6人、后备人才16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6人、后备人才1人,云南省师德标兵4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8人,省科协中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人。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现设有本科专业82个,中外合作专业1个,其中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3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专业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参与)、一等奖8项,二等奖24项。获批省部级质量工程项目500余项(含产学研项目52项),获省部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2个。“林学类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南林业大学——楚雄市林业局紫金山林场理科综合实践教育基地”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含参与1项)。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创业园被评为省级青年创业示范园,林科类校园创业平台被认定为省级校园创业平台,是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学校被评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云南省第一届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有林学、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高校。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5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6个、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院省校合作咨询共建学科2个,A类高峰学科1个、B类高峰学科2个、B类高峰学科优势特色研究方向1个,A类高原学科2个。拥有省级培育建设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学校获批成立林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云南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及林权制度研究基地。有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检验检测中心1个、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个、创新联盟3个。有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2个。有院士工作站4个、专家工作站4个。有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3个、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6个、昆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昆明市国际研发中心1个。设有中国林学会国家公园分会、中国林学会古树名木分会、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发展促进会。有各级各类自然科学类创新团队22个,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4个、基地2个、智库2个。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8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奖1项。办有《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校现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甲B级资质证书、木材与木竹制品质量检验检测计量认证资质证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乙级资格证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乙级资格证书、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乙级、建筑行业建筑工程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乙级资质证书,发挥区域、行业和学科优势,主动参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培育、森林保护、竹藤研究、木质科学与技术、高原湿地等方面在国内有一定优势,一些领域居于国内同类研究前沿;在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旅游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蚁类、鸟类、鱼类等方面研究取得突出成绩,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受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云南省委、省政府多次表彰和奖励。学校重视交流与合作,与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泰国、越南等21个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建有马里巴马科人文大学孔子学院,马里孔子课堂获全球先进孔子课堂奖,孔子课堂外方负责人获首批“孔子学院院长纪念奖章”。2018年获教育部批准,与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合作举办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林学院合作共建亚太林学院;成立亚太森林组织昆明中心。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普洱市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占地2550亩,馆藏纸质图书190万册,电子图书近82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2个。标本馆藏有各类标本50余万份,是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公众教育基地。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平安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学校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走以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道路,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以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战略远景,贯彻好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一二三八”发展战略,健全和完善现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办学治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为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数据更新至2021年12月底)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