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建高水平大学促经济“换挡”
2016-03-0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因生产车间粉尘污染、尘肺病高发,如今在以陶瓷卫浴为支柱产业的广东佛山,月薪1万元都很难招到陶瓷卫浴洁具打磨工,招工难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痛点”。

广东工业大学佛山数控装备研究院“孵化”出的新鹏机器人公司迎难而上,研发出可独立完成陶瓷卫浴洁具打磨工序,且产量5倍于普通打磨工的打磨机器人。“机器换人”带动佛山市本土卫浴行业走向智能制造。

在教育部3月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介绍,该省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各参建高校,目前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了近500个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等平台,通过合作研发、成果转化等方式服务了2000多家企业。

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是广东省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智慧之选”。当前,广东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和发展中国家低要素成本的“双重挤压”,迫切需要新的发展动力,但大而不强是套在广东制造业头上的“紧箍咒”。

审时度势,广东选择了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极速前进”。据王创介绍,广东省将通过专项资金投入、提高生均拨款等方式投入150亿元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2015年至2020年,广东省以及佛山市、东莞市、深圳市将共同投入超过80亿元,共建3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除了投入“真金白银”,广东为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超常规发展,还推行了一大批“含金量高”的体制机制改革。今年1月,广东启动高水平大学人事制度改革,首次向试点高校下放岗位设置权、公开招聘权、职称评审权、薪酬分配权和人员调配权。

试点高校之一、华南农业大学出台规定,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按学校5%、所在单位15%、成果完成人80%的比例进行分配。华南农大在产学研合作模式方面也同样“敢闯爱创”。该校校长陈晓阳认为,当前校企协同模式不应简单地停留在签协议、挂牌子的初级阶段,而应相互捆绑实现互惠互利。该校与广东温氏集团进行深度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相关科研成果还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励。

“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人才支撑时,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是通过与企业深度融合,提升企业自我‘造血’能力。”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举例说,该校自2004年开始就与地处相对偏远贫困地区的巨轮股份合作,校企双方从一个2万元的合作项目开始,发展到如今一年超千万元的重大科技合作。在这12年里,巨轮股份也成长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轮胎模具开发制造企业。

为避免“同质竞争”,鼓励特色发展,广东省正探索制定“一校一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高校和项目进行分类管理,不同建设阶段选取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这有效引导了各参建高校特色发展。如南方医科大学作为唯一一所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的医科高校,面向健康领域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创新驱动健康产业发展。该校与广东顺德区共建科技园,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军民融合技术转移平台建设,将有200余项医疗器械、诊断试剂等成果进入广东开展孵化和产业化。

为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快马加鞭”,广东省正在探索制定激励与退出机制。王创介绍说,该省将根据绩效考核情况,对重点建设高校和项目进行动态调整。对工作推进得力,成效突出的高校和项目继续给予支持,项目学校可整体滚动进入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反之将被调整、取消建设资格甚至被问责。(记者 万玉凤 刘盾)

热门院校

  •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市白云区
    学校简介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是2005年3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广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年5月,广州市政府批准学校加挂“广州社区学院”牌子。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塑校、特色兴校”。办学定位是:立足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城市发展;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与社区教育;以专科职业教育为基础,积极拓展本科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职业教育规律,致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凸显城市建设与城市服务办学特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社区教育与服务示范中心和岭南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发展的四大办学优势是:北上广一线城市的中心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风景区、文理工艺专业兼有的综合区、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示范区。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62年,50多年来为社会各界培养了30多万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2009年12月,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20年4月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位于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现有广园南、广园北、海珠、滨江、越秀、花都共6个校区,均分布在中心市区。主校区广园南、广园北校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白云山下、麓湖之畔。广州科教城新校区已开工建设。学校建有多功能的现代化图书馆,教学大楼、实训大楼、宿舍楼、学生活动中心、室内外体育场馆等设施一应俱全。数字化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平安校园建设持续推进,整体建设与应用水平在全省高职院校中位居前列。目前,学校面向广东、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山西、内蒙古、河南、贵州、云南、甘肃、河北、新疆、青海等16个省、自治区招生,第一志愿上线率和新生报到率连年保持较高水平。学校围绕服务广州城市建设与城市服务两大板块开设有城市建设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国际商务学院、食品科学与美食养生学院、公共管理(社区管理)学院(与社区禁毒学院合署)、艺术设计学院(与电影技术学院合署)、旅游学院、关山月中国画学院(与许鸿飞雕塑学院合署)、国学院(与非遗传承学院合署)、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基础课教学部等教学单位,以及高职教育研究所(与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合署)等科研机构。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636人,其中专任教师42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46人,双师素质教师339人。学校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有国家骨干专业2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2个、省示范校重点专业4个、省二类品牌专业4个、省高水平专业群4个等省市级以上专业29个,其中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市政工程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市场营销等4个专业群为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以高水平专业群为契机,创新“产业学院”、“订单式”、“2+0.5+0.5”、“现代学徒制”、“中高本协同一体化”等多种育人模式,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标准保障体系建设;深化职教改革,获得省市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0多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4项;实施专业与课程体系诊改,建立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职业课程体系,全面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着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在国家、省级和市级技能竞赛屡获优异成绩。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7%,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超过98%,位居全省普通高校前列,毕业生社会评价满意率超过95%。学校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校企共建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8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省级职教集团1个、市级示范性实训基地9个等,校内实训室20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58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合作共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萝岗食品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远望谷物联网技术学院、珠啤新零售产业学院、金衡会计学院、广州广电传媒新媒体产业学院、电影技术产业学院、珠啤新零售产业学院、点都德产业学院、中酒·铂尔曼旅游学院、保利恒福养老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建有食品工程特色学院、城市建设特色学院等广州市特色专业学院,食品工程产业学院、物联网产业学院等广州市产教融合专业学院,拥有关山月家属授权冠名的全国唯一“关山月中国画学院”,与著名雕塑家许鸿飞合作成立许鸿飞雕塑学院。与韩山师范学院、韶关学院等本科院校合作开展“2+2”应用型本科、“三二分段”专升本等专本协同育人,与中职学校合作开展中高职“三二分段”协同育人,与知名企业合作开展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与马来西亚城市大学开展“3+2”专升本试点培养。学校注重培育校本文化根基,形成了“思诚贵和”的校风和“乐学善用”的学风。创建了国内高职院校首个国学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培育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造就既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又拥有良好品德与和谐人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坚持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通发展的办学思路,以广州社区学院为龙头,以项目为依托,校(学校)企(企业)社(社区)政(政府)多主体合作,从社区教育网络构建、发展研究、人才培养、开放共享学校资源等多方面推进,探索广州市社区教育发展路径,构建高职院校引领社区教育发展的广州模式。目前,广州市依托我校成立了“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广州市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基地”,彰显广州社区学院的功能。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与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目前已与德国、英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境)外、地区文化教育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其中与马来西亚城市大学合作共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吉隆坡本科校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中马国际学院”暨马来西亚城市大学广州校区,2019年起首个合作办学专业“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开始招生,目前共有在校生87名。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境)外培训学习,提高教师职业教育能力。遴选学生赴德国F+U萨克森培训中心、马来西亚城市大学、北方大学、沙巴大学交换或交流,,每年选派学生赴日本完成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出国深造平台。学校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立人立业,立德立志;教师为根,学生为本”的治校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院校。
  • 学校简介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教育厅直属的华南地区唯一一所公办女子高职院校,创办于1981年。2020年4月,学校被确定为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5年以来,学校被认定为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省安全文明校园、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建设基地、全国家庭教育学会广州培训基地、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学校目前处于一校三区的发展格局,现建有番禺校区和海珠校区,清远省职教城校区正在筹建中。番禺校区毗邻广州亚运城,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校园环境幽雅,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设施完善。海珠校区在广州塔附近,2016年3月获省人社厅批准为“第二批区域性(特色性)创业孵化基地”,成为省级区域共享型的“广东女性创新创业基地”,并纳入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体系一并建设。学校还与番禺区教育局共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番禺附属幼儿园,是一所公办的全日制改革示范园。学校现有在校生8900余人,设有教育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旅游商贸学院、应用设计学院、管理学院等五个全日制二级学院,另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创业学院,开设专业近30个。建有136个校内实训室,17个实训基地,20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图书馆藏书50多万册。 学校拥有一支专业、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47名;聘请国家级、省级行业大师3名,省级高层次技能型企业兼职教师36名。校内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占83%,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9.27%,已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占75.3%。各专业都有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并聘请校外的专家、企业家和业内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学校全力推进“三维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2年12月,学校联合近百家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高等院校、中职学校,牵头打造了我国首个女性职业教育集团——广东女性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政、行、校、企多方联动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2016年3月,学校又牵头成立广东巾帼创新创业联盟,海珠校区建设成省级区域性、特色性“创业孵化基地”。学校是广东省委党校唯一指定的中青年女干部培训基地,从1991年开始,已连续培训58期学员,为广东乃至新疆、西藏培养中青年女干部近3000名。学校还与港澳地区及日、美、德、澳等国多个高校和妇女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广东省多所知名大学合作举办本科班。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具有高尚品德、高雅气质和高新技能的创新性女性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发挥性别优势,创建女校品牌,形成以女性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大力发展妇女干部教育、妇女技能培训、妇女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女性终身教育的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学校将“创新强校工程”作为提升质量的重要抓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拥有教育部骨干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10个,学前教育、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等4个专业群获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4个,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17个(含省级公共实训中心4个),校企共建协同育人中心(创新中心)7个。近五年学生参加全国和全省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共获奖169项。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8%以上。第三方机构独立调查显示,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达98%以上,远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建校以来,学校在开发女性潜能、促进女性就业、探索女性特色教育、推进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各级领导对女院给予亲切关怀,张德江、汪洋、陈慕华、彭珮云、顾秀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小丹、卢瑞华、张帼英、李鸿忠、刘玉浦、林少春、温兰子、雷于蓝、覃伟中等省领导曾多次莅临学校视察,对学校办学给予高度评价并寄予殷切期望。
  • 学校简介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其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广东省林业职业技术学校。2021年7月,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与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实施集团办学,原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的编制、人、财、物等并入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至此,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拥有了两个校区:天河校区、海珠校区。天河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广汕一路297号,地铁上盖,毗邻华南植物园;海珠校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赤沙路15号,交通便捷,与广东财经大学一墙之隔。学校是全国“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广东省“文明单位”、广州市“花园式单位”、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广东省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广东省林学会理事长单位、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保护修复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理事单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近750人,其中专任教师560人,博士47人,副高以上职称189人。学校下设生态工程学院、风景园林学院、园艺与食品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旅游与文化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海洋与渔业学院、海洋工程学院、航海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设有林业技术、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广告艺术设计、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物联网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跨境电子商务、水产养殖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航海技术等47个专业,在校生12000余人。学校是广东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该集团由广东省各林业研究所、森林公园、林业局、林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处)及相关企业等200多个成员单位组成。目前,学校拥有近100个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占地68亩的多功能综合实训中心已投入使用,可同时满足1000多人开展实习实训教学,将打造成具有显著生态特色的国际交流平台。占地1600亩的粤西林果教学实训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可有效解决学校30个专业、10000名学生的实习实训瓶颈问题,成为农林类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典范。学校新建教学楼已完成建设,可同时容纳5000名师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办学以来,学校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始终坚持社会主乂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足林业生态特色,服务生态产业发展,聚焦生态林业、生态园艺业、生态海洋业、生态服务业,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科学硏究成果日趋丰硕,社会声誉持续提高,文化传承创新扎实推进,国际交流合作逐步拓展,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风起扬帆时,能者立潮头。目前,学校正乘势而上,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优势,加大创新步伐,壮大办学规模,走特色发展之路,行开放办学之策,全力建设省内有名气、国内有特色、业内一流的生态品牌高职院校。
  • 广州航海学院广州市黄埔区
    学校简介广州航海学院创办于1964年,是广州市人民政府管理的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海事本科院校,广东省“文明校园”单位,广东省“冲补强”计划“强特色”建设高校,广东省基层人民武装部建设省级试点单位,连续六年荣获广东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是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航海院校,我国华南地区航运业高级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2018年,广东省委、广州市委明确以广州航海学院为基础筹建广州交通大学。2021年4月,广州交通大学建设项目立项获广州市发改委正式批准。2021年5月广州市政府公布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广州交通大学,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2021年5月,学院获批成为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院校园面积68万多平方米,现有两个校区,其中黄埔校区毗邻闻名世界的黄埔军校,琶洲校区坐落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溯源地广州黄埔古港。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学以致用、服务强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持“勤学 善思 厚德 求新”校训;立足广州,面向华南,服务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培养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思维活跃、综合素质高、满足行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以服务海事为特色,工学为主,形成工、管、经、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学院现有教职工854人,其中专任教师610人。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222人,占专任教师36.39%;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49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1.31%;“双师型”教师237名,占专任教师的38.85%。学校现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南粤优秀教师”6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7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1人,教师中有两位高级船长受中央军委和交通部委派先后3次担任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船长。学院设有海运学院、轮机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港口与航运管理学院、航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7个教学单位,开设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交通运输、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通信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海事管理、邮轮工程与管理等32个本科专业(其中“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交通运输”3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862人,继续教育学历学生5507名。学院建有校内实验室123个,含校内实习工厂和设备完善的水上训练中心各1个,校外实践基地88个,与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实习船4艘,拥有“广航1号”教学游艇1艘。学院拥有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3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4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成国际海事组织(IMO)示范课1门,省级一流、精品课程等20门,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名师19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承担省级教改项目48项。学院现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4个,广东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校级科研平台11个,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广东发展研究奖二等奖1项。多篇专项咨询报告、提案、政策建议得到国务院、广东省领导的高度肯定。近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广东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等课题100多项,其中,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2021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十三五”期间,学校累计获得市厅级及以上课题 180项,横向项目520项,总经费5377.3万元;发表学术论文985篇。广州航海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协同育人。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共建“中英联合海事研究中心”,与外交学院共建“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海上合作基地”,与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共建“泛珠国际航运创新研究院”。与澳门城市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瑞典世界海事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国际大学等22所国外知名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广州航海学院以服务国家航运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已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7万多人,遍布华南地区航运、港口、航道、物流、海事等部门。2020年12月,1991级船舶驾驶专业蔡木德和1993级轮机管理专业程邦武两位校友同时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与校友“王牌轮机长”吴有胜、“金锚奖”船长李志等“全国劳动模范”一起成为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典型代表。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广州航海学院办学特色鲜明,行业影响力强,引领华南地区海事教育发展,是广东省本科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教育与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广东航海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广东省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广东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
  • 学校简介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由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先生、联席主席杨惠妍女士建立的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投资创办,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一所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座落在环境优美的距离广州市半小时车程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清远市,校园占地300亩,教学设备设施完善,学习生活条件优越。碧桂园集团(世界500强企业)是学院人才培养的企业校园。集团拥有1300多名博士、近20万员工、2000多名企业培训认证星级讲师、60多家五星级酒店、2000多个主体项目,业务覆盖地产开发、建筑装饰、物业管理、酒店管理、长租公寓、产城发展、现代农业,以及智能机器人产业等众多领域,产业教学资源极其丰富,实力强大。学院开设智能技术类、土木建筑类、管理服务类、教育艺术类等10个优势专业,在校生2000余人。随着碧桂园集团向智能化建造转型升级,学院将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技术融入各建筑类、管理类专业,实施原有专业的智能技术改造,旨在培养兼具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建筑类、管理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需求。学院确立“经济大潮中黄埔军校”的办学定位,明确“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的培养目标,聚焦培养目标对素质、知识与技术技能的要求,全力打造“会做人,会做事”“对人好,对社会好”的用人单位抢聘人才。学院通过资源共享、产教融合机制的创新突破,构建了“三段递进,校企共育”育人新模式。学院通过大思政改革,导师制育人,以及严格的准军事化管理,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学院2017-2021连续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近100%,毕业生一毕业即成为企业的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占比78%;毕业即月薪过万的优秀毕业生119人,占毕业生比例6.4%。学院设立“思源助学金”,坚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有需要帮助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经过个人申请,学院审核认定,根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无偿给予5000-8000元/学年不同程度的资助。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