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山东:海军招飞东营34人通过初检进入笔试
2016-11-1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齐鲁晚报讯 9日,来自东营的近130名高中生参加了海军招飞初检预选,在经过眼科、耳鼻喉科、外科、内科等方面的初查后,34名考生通过初检进入笔试。

记者在现场看到,参加初检的考生大多是来自东营各高中的高三毕业生。经过眼科检查后,不少考生因视力而无缘海军。据了解,眼科检查时,双眼裸眼远视力在0.8(大约相当E字表1.0)以上,无色盲及色弱的考生才能通过,而在身高方面也有硬性要求,须在165-185厘米之间。来自广饶一中的一考生,在眼科检查通过后,却因身高187厘米而无法继续再参加预选,“虽然有点遗憾,但没办法。”

据了解,参加海军招飞除了对身体条件有一定要求外,对文化课成绩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预计高考成绩达到山东省二本线以上,且数学、英语单科成绩不能过低。

对于目前的初中毕业生来说,现在机会也来了。海军在山东省内依托潍坊市昌乐一中建立的海军航空实验班,其面向山东全省初级中学,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东营的初中毕业生也可报名参加,通过昌乐一中海军航空实验班的自主招生后,即可入学。

其中,海军航空实验班学生实行单独编班,集中管理,课程安排与昌乐一中其他班级一致,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完成各学科学习内容,达到普通高中学生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海军招飞办定期组织人员到学校开展国防教育,进行航空知识、军事体育和育苗保苗培训,每年组织实验班学生进行一次身体全面检测,对生源进行调整补充。实验班学生从高一开始每月享受营养补贴,高三参加海军招飞检测,经过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后,达到海军招飞要求的被海军航空兵学院录取,未被录取的学生优先向推荐到海军其他军事院校和民航学校。

“今年首次在东营招飞就有34名学生通过,进入笔试,成绩已经很不错了,2017年在特定省份招收女生,同时东营的初中毕业生有梦想参加海军招飞的,也可从现在开始‘育苗’,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注意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海军招飞办副主任朱剑峰说,未来海军将不断扩大航空实验班的数量和规模,力争在“十三五”末每年招生总数达到500人左右,也预示着会有越来越多符合条件的东营考生加入。

原标题:东营:130名高中生参加招飞,34名进笔试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山东管理学院1938年始于革命老区沂水县,前身是1950年组建的山东省总工会干部学校,1987年改建为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2013年经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山东管理学院。学校坐落在泉城济南,现有长清和历城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73.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28万平方米,育人环境优美,办学条件完备。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具有工会背景的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是“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示范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是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建设学校,拥有劳动关系和财务管理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62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76人,占比31.32%;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523人,占比93.06%。现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1人、泰山学者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富民兴鲁奖章获得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齐鲁和谐使者1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研究团队2个。学校设有劳动关系学院、工商学院、会计学院、艺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贸学院、智能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学院等13个院(部)。现有30个本科专业,4个专科招生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0417人,其中本科生8993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6.33%。建有142个校内实验实训室、13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设施先进的研讨型教学楼、功能完备的室内外体育场馆、24小时学习空间和大学生双创中心,馆藏纸质图书118.11万册,电子图书170.01万册,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是“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应用型专业群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山东省课程联盟平台在线开放课程27门。在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近三学年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奖673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41项、省级64项。学校是教育部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建设院校,被评为“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学校设有齐鲁工匠研究院、工会理论研究院、山东省劳动政策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国家劳动关系研究中心以及山东省智能制造与数据应用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对接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等各类研究平台或机构25个。“十三五”期间,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126项;发表学术论文1366篇;出版专著82部;获得省厅级科研成果奖108项,其中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专利奖1项,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文化创新奖1项。学校是山东省工会干部培训基地和工会理论研究基地,是山东省工人运动研究会法人单位。“十三五”期间,共举办工会干部培训班269期,累计培训2.4万人次,承办省级大型职工竞赛9次。学校被评为“全国工会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山东省工会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被授予“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学校主办的《山东工会论坛》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工运类核心期刊、中国政治类专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学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山东省古琴传承基地、山东地方戏传承基地、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学校利用这些平台,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主动对接省委重大发展战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实行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的发展战略,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白俄罗斯、马来西亚、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所高校,在师生交流、科研合作、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合作关系。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正全面深化综合教育改革,实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的五大发展战略,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奋力迈进!
  • 山东大学(威海)威海市环翠区
    学校简介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威海校区创建于1984年,是山东大学与威海市政府联合共建的多学科、开放式、综合性大学校区。她的诞生,开创了我国名校异地办学的先河;她的成长,印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与科学发展的光辉历程。校区现有12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涵盖文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和医学等八大学科门类,设置37个本科招生专业,可在24个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18个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同时可在17个一级学科招收博士后,已形成了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国际学生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现有全日制统招本科生14100余人,国际学生30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近2300人;教职工近1300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72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63人;博士、硕士生导师500余人。基础教学设施完备。图书馆拥有中外文藏书170万册,各类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200余个,是集文献服务、知识服务、个性化服务于一体的多类型、多层次、全开放式管理的现代化图书馆,配备查询、借还、选座等自助设备,建有信息共享空间、学者研讨室等功能空间。教学、科研实验室64个,语音室及公共机房17个,多媒体教室58个,并建有常态化录播智慧教室137个、研讨型智慧教室3个、同声传译实验室3个、专业课程制作室1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万余台(套),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1.6万多个。在山东大学一体发展框架下,威海校区坚持“一项计划、两大战略、三型校区”的发展规划,即深入实施“学术提升计划”,贯彻落实“特色立校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建设“异地办学的示范性校区、坚持特色发展的高水平校区、加强国际合作的开放式校区”,不断提升校区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加快建设成为山东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亮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校区现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25个、一流课程10门、优秀教材15部、优秀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分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近年来获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省级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39项。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软件创新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近三年获得国家奖114项,省奖1000余项。优化科研环境,提升科研实力。校区近三年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50余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57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303件,获地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10余项。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山东省光学天文与日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生物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法律方法及立法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韩国研究备案中心”“山东大学东北亚研究备案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和重点研究基地。智库平台建设有序发展,近年来成立国际问题研究院、自贸区研究院等山东大学特色高端智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打造“智库品牌”,智库成果服务国家战略影响力提高。加强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平台的合作建设,在空间科学、智能制造、新材料、海洋牧场以及东北亚区域性研究、海洋经济-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向深度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在威海市政府大力协作下,已启动文登圣经山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中国东部地区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基地。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年均科普1万余人次。深化国际交流,拓展国际合作。近年来,校区与15个国家和地区的12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鼓励优秀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等一批世界顶尖名校进行长短期访学和交流。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山东大学澳国立联合理学院”,还分别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西澳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开办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共建“先进制造业联合研究中心”,在机械电子与自动化、3D打印、先进制造材料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引智新格局。校区设有多种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拥有完善的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和勤工助学制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学生在圆满完成学业后,由山东大学颁发统一的毕业证书。同时,有超过13%的应届毕业生被免试推荐到“双一流”高校和其他高水平大学以及国家级科研院所等攻读研究生。作为山东大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威海校区始终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坚持特色引领、内涵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为山东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淄博市周村区
    学校简介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五〇一厂业余工学院。2004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为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铝行业系统内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是国家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是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行业试点院校,是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是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工继续教育基地。2012年7月,全国首个由中央企业牵头组建的紧密型、行业性职教集团——中铝职教集团在学院挂牌成立。2016年7月1日和2017年11月14日中铝集团党组依托山东企业和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分别成立了中铝党校和中铝大学。学院先后荣获全国企业管理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企业教育培训先进单位、全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职工教育先进单位、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优秀鉴定站等荣誉称号。2019年4月学院主办单位——山东铝业有限公司成为教育部首批24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之一,同时学院被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院校”、公司被评为“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企业”,“校企相融、产学互动”的办学特色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学院总占地面积1674亩,包括淄博和威海两校区,其中威海新校区总占地面积约924亩,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面积约597亩,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学院设立了智能制造与物联网学院、商学院、互联网学院、冶金与建工学院、思政教学部等9个教学单位,拥有工业机器人、有色冶金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39个专业,形成以有色冶金技术、有色机电为特色的专业群,其中有色冶金技术、炭素加工技术专业为山东省所独有。各类在校生1.7万余人,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办学六十多年来,为有色金属行业和山东省地方企业培养输送了6万余名懂经营、会管理、能操作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名符其实的铝行业技术人才“摇篮”。近年来,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办学模式,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逐渐积淀并形成了“五个相融”的企业办学特色、“三个三分之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三个阶段”的实习模式及“三个维度”的素质培养模式,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落到实处。
  •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济宁市任城区
    学校简介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是2000年10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国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在儒家文化发源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山东省济宁市区。地理位置优越,人文底蕴深厚。这里,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读书求知的理想境地。学院现有教职工755人,专任教师662人,教授、副教授193人,博士、硕士462人,“双师型”教师达到90%以上。以企业工程师、技师为主体的兼职教师库600余人。学院设16个教学科研单位及20个教辅单位,紧密契合地方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全省全国“新硅谷”等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开设16大类59个专业,建成了智能制造、汽车技术、计算机技术、智慧建造、“互联网+”商务等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10个优势专业群。拥有机电、数控、汽车等47个校内实训中心、3家校中厂,设立40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获批济宁市装备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1个,拥有15个部、省、市级创新平台。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98.07%。建院以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重点专业建设为平台,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以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以文化育人为亮点,抓改革、促创新、求突破,朝着“学生光彩、企业首选、家长满意、社会信任”的目标迈进,走出了一条“产教互融、校企共同、学岗直通、文化育人”的特色办学之路。学院不断优化治理体系、完善制度标准、创新运行机制,大力推进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人本化 “六化”建设,办学行为更加规范,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多元参与的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明显提高。获批国家和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品牌专业群、高水平专业群、专本贯通试点专业、骨干专业等专业建设项目52项,国家和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59门,教育部1+X证书试点32个。培育出国家和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突贡专家、省级教学名师、齐鲁文化英才、二级教授等15人。承担国家、省、市及横向教科研项目345项,荣获国家和省市级教科研成果奖323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2项,学生在技能大赛、文体竞赛等国赛、省赛获奖700余项,3个团支部当选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学院女排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排球联赛亚军,省赛8次冠军,女篮荣获全省一等奖。学院获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省级众创空间,入选中央电视台“职业院校百强巡礼”,荣获山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省级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最具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治理体系与监督体系双元联动,促管理法制化1.完善学院治理结构。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领导班子工作分工。修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坚持定期召开党委会、院长办公会,通过OA系统发布会议纪要,定期检查并报告落实情况。成立学院理事会,明确组成规则、职责权限、运行机制,深度参与学院重大事务的咨询、协商和审议。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多元参与、议事协商。依法设立院系两级学术委员会,明确议事规则,依法行使学术事务决策、审议、咨询等职权。2.夯实学院监督体系。学院纪委与监察室合署办公,通过“三转”,聚焦纪委监督执纪问责主业。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实行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年度责任目标“双清单”制度,制定《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方案》,《作风效能问责实施意见》。成立考核办公室,制订《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办法》。调整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建立信息公开专栏,公开招生考试、财务资产、收费管理、评审评比等信息。3.专项治理突出问题。开展诚信招生承诺活动,杜绝虚假招生、有偿招生。开展学籍信息核查活动,完善学院《学籍管理制度》,确保学籍电子档案数据准确、程序规范。开展教学标准落地活动,每年组织专业市场调研,调整专业设置,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标准。开展实习管理规范活动,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建立学生顶岗实习信息管理系统,坚持学岗直通,实施顶岗实习“合同三签”,双线监控、多元考核。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学院主要领导与各部门、单位负责人签订平安校园建设责任书,优化学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开展财务管理规范活动,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制度标准与管理程序一体建设,促管理规范化1.制订学院章程。坚持依法治校、改革创新、务实管用,学院章程顺利通过省教育厅核准。保障了学院科学决策、民主参与、依法治校、规范管理、高效运行。2.完善决策制度。修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章程》,制定了《教职工代表大会章程》《学院理事会章程》,规范了民主决策制度、学术决策和社会各界参与决策监督制度。学院教学系部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保证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3.健全配套制度。依据《学院章程》,制定和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学生管理、教学、科研、考试招生、就业、资产、财务、后勤、安全、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制度,进一步推进了依法治校。4.优化管理程序。依据制度标准,规范工作程序,细化管理流程,形成规范、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管理制度、标准、规程的宣传和学习,将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监督、检查,明确奖惩机制。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同步推进,促管理科学化1.细化能力要求。按照国家对职业院校管理人员的专业标准和工作要求,针对学院领导、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分类制订岗位标准,明确工作任务,细化能力要求,引导管理人员不断提升岗位胜任力和执行力。2.加强分层、分类培养培训。围绕共性要求、凸显个性需求,制订各类管理人员培养培训方案。举办暑期管理干部培训班;开展领导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辅导员专题培训等系列活动;学院新媒体及时发布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最新职教文件、前沿职教理论和创新实践案例,促进了管理人员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3.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培养、选拔优秀管理人才的科学机制。实行辅导员职级管理,聘任了一批正科级和副科级辅导员。积极推进专业职务竞聘改革,实施专业技术岗位首次分级聘用。完善《教职工年度业绩考核办法》,强化目标考核,考核结果紧密对接职业发展、绩效收入,激发了内在动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管理信息化1.打造智能校园。以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建设为契机,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建设管理、服务、教学、科研大数据采集制度与平台,优化管理流程、服务科学决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建设智能化移动在线学习平台、教学管理运行控制中心、优质教育共建共享型资源库支撑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堂新形态。2.健全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建立基于信息化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信息管理中心职能定位,确定不同岗位专职人员职责,健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保证系统数据的全面、及时、准确和安全。3.提升教职工信息化应用能力。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举办信息化管理和教学大赛,提升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提高应用信息化手段记录、更新、采集、分析各类数据的能力,不断增强诊断和改进学院管理的能力。启动教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改革、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文化育人与技能培养双向嵌入,促管理人本化1.凝练学院核心文化。总结提炼形成 “崇德尚能”校训、“敬事而信”校风、“诲人不倦”教风、“学而时习”学风,“规范、精进、卓越”” 的人才质量等核心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并通过板报、橱窗、走廊、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等平台进行传播,发挥其在学院管理中的熏陶、引领和激励作用。2.创新“三融三进三课堂”文化育人体系。首创“生态树型”文化育人成长模型。以“品优技高有才艺”人才目标为果,“文化三进”载体为干、枝、叶,“文化三融”内容为阳光、雨露、大气,“三课堂”为四季轮回体验,专兼职教师为园丁,“三协同”机制为复合肥,构成“三融三进三课堂”文化育人生态系统,丰富发展了素质教育理论。3.构建“四位一体”文化育人课程体系。紧抓“课程化”这个文化育人制约瓶颈,力推育人文化的课程化开发、教学性转化,形成包含文化专门课、文化浸入课、文化活动课和文化习养课在内“四位一体”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实现了文化育人的课程化、学分化、制度化。4.创新三梯度体验式教学模式。第一梯度浸润体验,文明校园润染文明言行,孔子学堂等文化讲座润育道德品行。第二梯度习得体验,课堂内教师愤启悱发、导中学,非遗馆师傅口传身授、习中学,“三孔四孟”现场体验、游中学,网络虚拟遨游穿越、乐中学。第三梯度实践体验,社团活动力行,社会实践践行,日常习养躬行。学生在身心体验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为习。保证体系与诊断改进有机融合,促管理精细化1.培育质量文化。编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贯彻“三全”育人的质量理念,培育形成“济职”特色的“规范、精进、卓越”的质量文化。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质量文化氛围。2.构建质量保证体系。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目标,依托智能校园数据共享平台,构建全要素网络化“五系统、五层面、一平台”的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在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 形成了学院担当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各系统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3.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各部门单位依托智能校园数据共享平台,围绕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按照诊断项目、诊断要素、诊断点进行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实现“自定目标、自立标准、自主实施、自我诊断与改进”的闭合循环提升,形成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
  • 学校简介烟台黄金职业学院是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属于大型国有企业招金集团投资兴办(国企办学,公益大学),执行国家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面向全国招生,颁发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学历证书,学生毕业时享受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待遇。目前,在校生人数8000多人。学院由大型国有企业--山东招金集团投资兴办。招金集团成立于1974年,产业覆盖“黄金矿业、非金矿业、黄金交易及深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和金融业”六大产业,形成集上市公司、全资、控股、参股等公司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集团公司,总资产近600亿元,连续十七年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并首次进入前100位。学院校园规划占地总面积1700亩。基础建设完善,配套设施齐全,行政综合楼、教学主楼、教学附楼、实验楼、大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宿舍、食堂和400米标准跑道体育场,采用欧式建筑风格、艺术感充溢林荫校园,成为独特的育人学府。学院数据中心、数字化校园平台、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监控系统、多媒体教室及录播教室等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无线wifi、智能洗衣机、自动饮水机,就餐、洗浴、校园广播、电子图书馆、借书一卡通等生活服务配套系统共同构成完善的现代化校园服务网络。学院图书馆6000多平米、藏书39.3万册,引进万方黄金专题数据库,已成为功能齐全、管理科学,能最大程度满足读者需要、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有效服务的文献信息中心,实现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管理现代化,读者服务个性化,馆员素质综合化的工作目标。学院设9系(院)1部,各专业学术带头人均为黄金行业知名专家教授,配备专兼职教师近400人,其中具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占教师总数83%以上,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占32.29%。企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近百名,建立了一支学术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坚持“育人校企一体化、师资多元化、教学项目化、开放办学国际化”办学理念。人才培养以服务区域发展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与黄金行业产业链及技术工种精准对接,开设了财务管理、金融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气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矿业装备维护技术、首饰设计与工艺、宝玉石鉴定与加工、艺术设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运动健康指导、商务英语、矿产地质与勘探、矿山地质、测绘工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矿物加工技术、金属与非金属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软件技术等35个专业,成为国内首家黄金专业齐全、文管财经协调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积极营造尊重技能、创新、创造的良好氛围,培养在校生的“职业自豪感”。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级等大型比赛,成果丰硕。近三年共获奖98项,其中国家级28项,省级奖励55项,其他各类奖项15项。校园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升级。积极实施“美丽金院、绿色金院”建设理念,基本建设、绿化美化、后勤服务水平进一步提档升级,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评估,学院获“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荣誉称号。学院本着“以人为本,德育先行”的教育思想,努力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和完善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院定期组织篮球比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系列文体活动;创办的地质科创社、测量协会、音乐话剧社团、黄金跑团、琼华汉服社等80多个优秀社团开展特色的社团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组织力、策划力和社交力,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感恩教育、经典诵读等书香校园主题活动,培育德育之花,让每个学生心性向善,用善美善行启迪心智,滋润心田,成为德高技精的新时代大学生。学院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科学和谐的育人环境,形成了“笃信好学 盛德日新”的校训、“自信 阳光 认真 专业”的校风、“尚德厚生 教以养正”的教风和“笃学精术 果行育德”的学风。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黄金行业发展为宗旨,与企业联姻、与产业融合,积极探索“产学研融合,校企岗直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内已建成78个专业实验实训室和1个综合性金工实习车间,可同时满足近4000名学生同时进行实习实训,已建成15个校外实训基地。学院珠宝黄金首饰、宝玉石鉴定、艺术设计等特色专业,测绘工程、装备制造智能化、矿山地质、采矿等优势专业均配备了设备完善的实验实训室。学院与20余处大型金矿山同处一城,依托周边黄金行业的资源优势,将招金集团拥有世界顶尖级的黄金开采、冶炼、首饰设计制作技术用于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学中练,练中学”的技能提升路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学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要求,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赢合作;理论实训一体,实习就业联动,与企业联姻,积极探索“产学研融合,校企岗直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金银精炼有限公司、山东康泰实业有限公司、山东赛菲尔珠宝首饰有限公司、上海黄金交易所、深圳翠绿首饰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百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同心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广西黄金投资有限公司等100多家省内外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共建实习和就业基地协议。与招远市检察院、山东黄金矿业(玲珑)有限公司签订德育基地合作协议。学院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业务培训机构认证,成为国内唯一一所拥有以“上海黄金交易所认证培训机构”名义开展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交易从业水平考试相关业务培训、优先参与上海黄金交易所各项业务联合推广资格的高职院校。学院与中国国检珠宝培训中心合作,成为指定的彩色宝石鉴定师和钻石分级师的培训机构。作为黄金行业第一校,学院为充分保障学生就业,与全国近200家大型企业签订学生就业合作协议。学院2022届毕业生线上双选会有来自山东、深圳、浙江、北京等10多个省市的1070家用人单位参会,为毕业生提供了涵盖珠宝首饰设计、矿产资源与测绘、机械制造、信息技术服务、教育、金融、建筑、房地产及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的4.3万余个就业岗位,岗人比约为17:1。学院在2021年上半年山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多次公布的146所高校就业率排名中均位于前列,连续2年排名榜首。学院优势明显、特色鲜明,职业工匠精神培育效果明显,先后荣获“山东省培育工匠精神优秀院校”、“烟台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连续3年)、“烟台市工匠孵化基地”、“招远市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招远市工匠孵化基地”等荣誉称号,同时获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业务培训机构认证,成为山东省唯一具备上海黄金交易所授权黄金交易员培训资质单位,也是全国唯一具有黄金交易认证资格的高校。学院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并将“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确定为学院强化内涵建设、攻坚爬坡、特色发展、崛起超越,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关键期。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紧紧抓住黄金行业和地方产业的发展以及山东职教高地建设的机遇期,主动对接需求,有效融入黄金行业和地方发展,充分盘活和利用各方资源,将行业转型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旺盛需求转化为自身发展的新机遇,做到借力发展、快速发展,实现由“快上规模”到“规模质量双提升”转变,逐步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在育人机制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学生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实施“十二大工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十二大工程”即教学名师培育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教育教学研究与应用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校企合作推进工程、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工程、卓越工匠培育工程、科技服务水平提升工程、书证融通工程、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工程。学院将以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导,高擎社会主义办学旗帜,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黄金行业发展为宗旨,以培养黄金行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牢固树立质量为先的导向,充分利用“中国金都”的城市品牌影响力和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及实训条件等方面的行业办学优势,优化育人方式,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将学院和企业融为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培养学习本领强、职业素质高、专业技能硬,具备终身发展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大国工匠”式人才,努力践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发展创新四大职能,为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全省全国的黄金行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