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湖北:高招政策7大变化
2013-06-0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提前批知分填志愿,公布成绩时间提前至23日

  根据省招办公布的2013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政策,相较往年,今年的招生政策主要有7个方面的变化。特别提醒考生,今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所有批次、各类志愿将全部实行知分知线填报志愿,所有考生都在公布高考成绩和录取控制分数线后,登录省招办指定的网站填报志愿,考生上网填报志愿时间是6月25日至6月28日17:00。

  今年,我省普通高考考试科目继续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每科满分150分,语文、数学和英语由我省命题,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和外语中的小语种(俄、日、法、德)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

  军事院校(含国防生)的政审、面试和体检(简称军检面试)由省招办协助省军区有关单位组织,参加军检面试的考生名单,由省招办和省军区有关单位根据每所军事院校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考生志愿、高考成绩和高考体检身体条件等确定。军检面试结论在军事院校录取中通用。军检面试时间为6月29日至7月1日。

  报考公安院校的考生同样要进行政审、面试和体能测试。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的政审、面试和体检工作,按照军事院校或公安院校的标准和办法执行。

  7大变化

  1 提前批实行知分知线填报志愿。今年起,对提前批本专科所有科类(文理、艺术、体育)实行知分填报志愿。我省普通高校招生所有批次、各类志愿将全部实行知分知线填报志愿。

  2 公布考生成绩和分数线时间提前。今年公布考生成绩和分数线的时间将从原来的6月25日提前到6月23日。

  3 考生填报志愿时间调整。往年考生填报志愿分两次进行,今年所有批次、各类志愿均一次性填报,考生上网填报志愿时间是6月25日至6月28日,截止时间为6月28日下午17时。

  4 省属院校开展面向贫困地区招生试点工作。参照教育部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政策,安排10所省属第二批本科院校的部分本科专业,开展面向国家确定的我省26个贫困地区和省确定的阳新县、通山县、通城县、崇阳县和神农架林区等贫困地区招生试点,报考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考生,应具有贫困地区户籍和当地高中三年学籍。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录取原则上不低于招生学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在同批次线上生源不足时,可适当降分录取。

  5 艺术本科(三)实行分类划线。今年起,艺术本科(三)非美术类按照校际联考的专业实行分类划线,按各类的招生计划和考试成绩分别划定文化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和专业合格录取控制分数线。同时,将校际联考的专业合格线划定时间从4月调整到6月23日,与高考文化录取线一起公布。

  6 建立10639678“湖北阳光招生短信服务平台”。通过考生本人在网报系统中填写的手机号收到省招办网报系统的免费短信提醒,让考生在第一时间知晓本人志愿和密码的变动概况,以防被人恶意篡改。

  7 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技能高考专业类型以及单招试点规模。

  9不变

  1 高考考试科目仍实行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由我省自主命题。文科综合、理科综合采用全国统一命制试题。

  2 严格执行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不录取政策规定之外的批次线下考生。

  3 考生一经录取不能退档,不能换录到其他学校。常规录取结束以后,对新生不报到空出的高职高专招生计划实行补录,补录仍执行院校所在批次线。本科不进行补录。

  4 高校招生计划全部在教育部指定的网上管理系统中编制、执行和管理,未经省招办公布的高校及招生计划不得在我省招生。

  5 继续维持第一、二、三、四批志愿结构不变,第一批本科为平行志愿,设5个院校志愿;第二、三、四批均设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第一志愿为一个院校志愿,第二志愿是由6个院校组成的平行志愿。

  6 继续在少数省属本科和高职院校以及部分院校具有办学特色、招生比较困难而就业情况好的艰苦专业实行自主招生试点。继续在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试点。

  7 录取过程中,对生源不足、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实行公开征集志愿。征集志愿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投档。

  8 全省统一组织美术类专业统考,除报考经教育部批准实行自划线院校的美术类专业可以不参加省美术统考外,报考其他高校的美术类专业必须参加统考,且统考合格才有资格参与美术类专业录取。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非美术类本科专业实行校际联考。

  9 建立省招办、市县招办、高校招办和网上答疑四位一体全程咨询网络,为考生提供全程咨询接待服务。

  本报记者 刘丹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地处黄石市,坐落于磁湖岸边、白马山麓,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黄石市人民政府。学校创始于1964年,经历了从省管到下放、再回归教育厅管、再到省市共建以及五校重组和五次更名的艰难历程,57年栉风沐雨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学校厚积薄发的坚实基础,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机械行业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创新学校”、“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性基地”,连续12年被评为“湖北省文明单位”。 学校坚持围绕产业链调整专业链、围绕专业链建设课程链、围绕课程链培育人才链,对接产业地图,优化专业布局,目前设有智能制造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交通与物流学院、经贸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医卫学院以及公共课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部10个院部,开设了46个专业及方向,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2个,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4个,创新行动计划重点建设骨干专业2个,湖北省品牌专业1个,湖北省特色专业5个,湖北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校级特色专业9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00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近600人,其中,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104人,获得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学位的教师189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优秀教师6人,省级优秀教师15人,市级优秀教师18人,黄石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3人,黄石名师9人,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0%。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建有国家数控实训基地、国家汽车实训基地、国家级建筑工程实训基地、计算机网络中心、会计考试中心、电气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大楼等185个校内外实训基地。投资33亿、占地970亩、建筑面积50万方新校区将于2022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 学校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以职兴城使命,坚持立足黄石、融入黄石、服务黄石,强化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提升产业发展贡献度。高职毕业生留黄就业率在两年增长15个百分点,达到33%。大力开展技能提升行动,年职业培训量两年翻三番,达到12万人日。牵头成立黄石市发明协会、鄂东南保护性建筑数据中心以及港口物流、工业机器人、临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0个科技创新平台,有力地支撑了黄石产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学校牢固树立跨界意识、开门办学意识、平台意识,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整合政、校、行、企各方资源,与黄石4个城区政府以及本地优秀企业合作,共建了11个产业学院、10个订单班,实现了招工即招生、入校即入企,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点赞报道。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转型,教师教学由注重教向产教融合转变,学生实训由教学性实训向生产性实训转变,二级学院由教学主体向办学主体转变,实现了办学吸引力、影响力和贡献力提升。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牢固树立“安全、健康、成人、成才”的育人理念,深入践行“学习好、生活好、就业好”“三好”服务理念,引导学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大力开展“四联”活动(院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中层干部联系班级、党员联系宿舍、老师联系学生),党员干部一对一服务学生,深受师生好评。在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对全国1171所高职高专满意度调查中,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排全省第一、全国第十五。 学校办学质量全面提升,顺利通过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省级评估;成功举办“一带一路”移动机器人大赛,并喜获国际决赛铜牌;荣获首届中国高职院校“智能机器人专业群国际影响力50强”;产业学院建设模式被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评为2020年度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优秀案例。近两年来,400余名师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毕业生就业率达97%。 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向着创建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群的目标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贡献职教智慧和职教力量!
  • 学校简介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湖北省政府批准、获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综合类普通高职学院,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位于宜昌城东新区核心区域,毗邻宜昌东站,交通便利。占地面积810亩,建筑面积16.18万平米,固定资产总值12.88亿元。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餐饮职业教育优秀院校”“中国旅游职业教育优秀院校”“全省职教先进单位”“全省培养人才突出贡献单位” “全省旅游管理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全省职教系统抗疫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蝉联“市级文明单位”“党建工作优秀单位”“平安校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胜单位”。  学校现有教职工242人,教授、副教授116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占比65%,“双师型”教师占比82%;有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1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委会)委员3人,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专家评委8人,省级14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2人,省级22人,湖北省技能名师1人,楚天技能名师12人,市级“十佳师德标兵”“师德标兵”5人,市第七次党代会代表1人、第七届政协委员2人。已建成“高小芹(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省级技能名师工作室”“梅继开劳模创新工作室”,建有旅游管理专业和马克思主义学院2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主动对接湖北制造主力集群51020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对接宜昌市“双千双百”工程,服务“六城五中心”建设和支柱产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发展,在历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切实提升办学效益,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000余人,设有旅游管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酒店烹饪学院、信息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公共课部、中专部等院部。  学校突出特色发展战略,在彰显文化旅游和学前教育鲜明特色的基础上,以教育、大文旅、大交通、大数据、大健康、大商务为重点构建六大专业(群)布局,开设有35个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是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国家专业服务产业重点建设专业、省教育厅立项建设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省级品牌专业;导游、酒店管理专业是国家专业服务产业重点建设专业、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烹调工艺与营养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与中华职教社合作共建专业、省级特色专业。  学校不断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已建成全省一流的普通话测试中心、VR智慧旅游体验中心、智慧学前教育实训中心、高尔夫球运动训练场、生态旅游实训基地、休闲旅游实训基地、生产性餐饮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物联网实训室等90多个校内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重点实训基地。旅游管理实训中心是国家级校内实训中心、校企共建的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公司(三峡大坝)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评为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优良的人文环境和一流的设施设备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众多学子培养职业技能、实现青春梦想、抒写美好未来的殿堂。  学校秉承“砺志明德、笃学躬行”的校训,秉持“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理念,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6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200多家省内重点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桃花岭饭店集团、三峡旅游集团、兴发集团等企业探索建立“产业学院”4个,“乡村振兴学院”2个。现有校外实训基地130多个。与安琪酵母、凌云集团、神旅集团、城发集团、鑫鼎集团等优秀企业依托专业打造产教融合生产实训基地20多个,与优秀企业开展合作项目36项,其中与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创新开展“大国重器示范讲解员”合作项目,成为入选“全国校企深度合作项目”的12个项目之一,成为旅游职业院校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的“三峡模式”。近五年来,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职业技能大赛187项次,获奖项367项次,获奖学生600余人次,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37项,二等奖62项;省级一等奖69项,二等奖89项。校中华礼仪茶艺队多次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均取得一、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并代表湖北省参加国赛;导游大赛无论是行业赛事还是院校技能大赛,常居榜首,引人艳羡。涌现出马静、朱璋等一批获得国家级、省级金牌导游的毕业生,成了企业抢手的“香馍馍”,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学校充分发挥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在行业培训、产业发展、技能指导、旅游标准化建设、酒店餐饮企业标准评定、普通话培训测试、职业技能鉴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牵头成立宜昌文化旅游职教联盟,宜昌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三峡旅游研究所、宜昌市三峡研学旅行研究中心、宜昌市三峡饮食文化研究中心、宜荆荆恩城市群餐饮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宜昌市餐饮职业教育研学实践中心、酒店餐饮职业技能等级考证中心等均挂靠学校。学校还是三峡(宜昌)研学导师培训中心、宜昌市幼儿园教师培训基地、中小学教师资格培训认证中心、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中心。年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万人次以上、承办各类社会考试2万人次以上。  同心同德开启新征程,同向同行再攀新高峰。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纵深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核心、以落实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为抓手,深入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办学质效,以更高的站位、更远的目标、更务实的态度,建成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学校简介湖北省十堰市近依道教胜地武当山,毗邻华中屋脊神农架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这是一块神奇的地方,距今100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产生,“郧县人”的发现,改变人类起源的一元说。这是一片创业的热土,50年前,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这里诞生,成为了闻名中外的汽车城。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拥有“仙山、秀水、汽车城”之称的湖北省十堰市中心城区,是一所省市共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是国家和湖北省最早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其前身是1976年开办的十堰市高等师范专科班(简称高师班)和1983年成立的十堰职业大学,1998年更名为十堰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同意备案更名为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湖北工业职院)。举办高等教育40余年来,学校薪火相传,砥砺奋进,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和管理英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学校办学成绩斐然,先后成为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院校、湖北省首批高职联办本科人才培养试点院校、国家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学校、湖北省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学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湖北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荣获湖北省文明校园、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园林式校园、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等称号。学校环境优美、格调高雅,占地面积近千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资产总值8亿多元。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专科生10000余人。在岗教职工500余人,副高及以上职称160余人,硕士研究生150余人,双师教师占比74%,省级和市级名师、专家、技术能手20余人,另聘有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500余人,其中外聘“楚天技能名师”累计34人次、“车城技能名师”累计50人次。学校紧密对接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设置有汽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旅游商贸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态环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社会培训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素质拓展中心)等教学机构。开设了汽车、机械、智能、旅游、商贸、建筑、环保、艺术等49个专业,其中,20余个专业是国家和省级重点专业。进入新时代,学校以新思想新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当地离不开”,全面转向产教深度融合发展之路,着力建设特色专业群。学校与十堰市各县市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地方产业的培育和振兴,初步形成了“一个专业群引领一个县域特色产业、一个团队支撑一个品牌优质产品”的办学格局。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定位于服务十堰区域经济和东风汽车公司发展,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助推产业升级、保障师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教道路”,不断探索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成了以工为主、多专业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了校园+产业园“双园融合”办学模式,现有20余家企业入驻校园,校企合作建立了10个生产性实训基地,47个专业均建有工学结合的实训中心。学校与东风实业、东风商用车、东风本田等东风版块企业以及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德国博世汽车检测设备(深圳)有限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等2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30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德国大众等五大汽车公司开设了“中德职业教育机电实验班”,在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支持指导下,开办了“中德机械技术员班”。学校依托优越的办学资源,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社会培训工作。近两年,获得省、市级科研项目立项5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申报实用新型专利25项,开展技术服务28项,社会服务合同总金额200多万元。广泛开展财税、消防、安保、电商、机械等专业培训以及各类紧缺技能人才、员工素质技能提升培训。学校被授予“十堰市产业工人培训示范基地”、“湖北省产业工人培训示范基地”、“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技能大赛工作,积极承办了全国、全省、全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相关赛项,荣获国赛突出贡献奖。学生代表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5项,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1项,在全国高等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大赛中获奖3项,在省级各类大赛中获奖100余项。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大力推进“五个思政”和“三全育人”,注重学生育训结合和素质拓展教育。以电亮青春服务队为代表的志愿服务组织,被省委宣传部授予“湖北省学雷锋示范点”;由师生编排的女声小合唱《桃花谣》荣获湖北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优秀文艺节目展演甲组一等奖、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甲组二等奖。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每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5%以上,居同类院校前列。作为国家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学校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牵头发起了由鄂渝陕川毗邻地区20所高职高专院校加盟的“秦巴地区高职教育论坛”;以学校为牵头单位成立了“湖北汽车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和“十堰现代制造与服务业职教集团”;参与组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高职教育联盟”。学校在湖北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在国内和德国、澳大利亚和东南亚有一定的知名度。面对波澜壮阔的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新时代,湖北工业职院秉承“明德、自强、敬业、崇技”的校训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内涵发展,激情满怀地踏上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的长征之路,奋力谱写高水平发展新篇章!
  • 武汉体育学院武汉市洪山区
    学校简介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2001年调整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坐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场馆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文化底蕴浓郁,办学特色鲜明。学校秉承“公勇诚毅,学思辨行”校训,坚持“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2018年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占地面积1820.6亩,分东湖(卓刀泉)校区、藏龙岛校区、武当山校区和东湖高新区(豹澥)校区,全日制在校生13700余人(本科生116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100余人,留学生38人)。举办一所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体育学一级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获评“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智能体育与产业发展” “运动与脑科学” “体教融合与健康促进”“新闻传播学”4个学科(群)获批湖北省“十四五”优势特色学科(群)。学校现有2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获批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获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4个湖北省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个学院入选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国家体育总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30门;获批11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培养体育学研究生的单位之一。现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心理学、体育工程学、运动康复等学科方向授权点,拥有体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特种医学和工商管理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体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艺术硕士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拥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建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较高,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教练员中具有高级职称占比55%。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高水平教练员,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和人才项目71人次。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10个。十三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0多项、横向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参与8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励20多项,其中二等奖9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栏建设”入选期刊、四大核心期刊方阵期刊;《体育教育学刊》为湖北省优秀期刊。学校竞技体育办学特色突出。1980年,按照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关于高等体育院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规划,成立附属竞技体育学校。2003年,组建竞技体育学院,现开设有赛艇、皮划艇、蹼泳等水上项目,摔跤、拳击、跆拳道、空手道等重竞技项目和田径、体操等项目,拥有学生运动员450余人,教练员44人,其中国家级教练员12人,70多人次曾在国家队执教,多名教练员和运动员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国家体育运动一级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学生张香花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得赛艇项目1枚银牌和1枚铜牌,结束了中国划船项目与奥运会奖牌无缘的历史,开创了体育院校学生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先河。1988年以来,所培养的运动员在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共获得金牌155枚,银牌41枚,铜牌43枚;亚洲三大赛(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获金牌98枚,银牌19枚,铜牌21枚。全国三大赛(全运会、锦标赛、冠军赛)获得金牌525枚、银牌211枚、铜牌204枚,培养和输送了张香花、杨威、程菲、吕会会、管晨辰等一大批在世界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为国争光、为省添彩的优秀学生运动员和竞技体育复合型人才,为体育强国、体育强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体育事业贡献奖”、获批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37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高校、体育教育科研机构和世界知名体育组织建立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竞技体育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建有亚洲体操培训中心和国际体操联合会授牌成立的国际体操学院、中国水上运动学院、中国铁人三项学院、中国拳击学院、中国健美健身学院。积极开展同国(境)外学校联合办学项目,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6个,在校学生300余人。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丹麦、新西兰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开展学生短期实习实训合作。2014年,学校获批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院校,现有各类长短期在校留学生近100人。学校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体育局、行业体协和企业在科技服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产业等领域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对接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深化体教融合,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奋力开启中国前列、世界一流应用研究型体育大学建设新征程。
  • 学校简介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坐落在“武汉∙中国光谷”的核心,地理位置优越,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原名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2016年5月转设更名为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学校以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近13000人。办学理念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至上”的办学宗旨和“质量求生存、管理求规范、特色求优势、创新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五会”(会思考、会学习、会沟通、会动手、会生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学校坚持市场化、职业化、国际化的办学方向,对标国际名校,探索民办高校精准定位、特色发展的道路,为建设一流民办大学、一流应用型本科不懈努力,矢志成为具有华夏特色、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百年名校。学科专业学校立足湖北及武汉城市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开设有4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七大学科门类,涉及汽车、建筑、信息技术、医药制造、金融、媒体、体育等行业。其中:首批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包装设计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机械工程学科(群)和设计学科(群)省级重点培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制药工程、视觉传达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省级重点培育专业 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专业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制药工程、电子商务专业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项目: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制药方向师资队伍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任教师660余人,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双师双能型教师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学校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资深人士、企业导师,充分整合当代教育集团人文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自然教育等多领域资源,开坛设课、交流互动,拓展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2021年获批“湖北名师工作室”1个,为全省同类高校唯一。人才培养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切实落实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结合学生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按照“既有统一要求,又彰显个性;既能保证质量,又各具特色”的思路,实施“六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创新创业模块、职业技能模块、综合教育模块)人才知识体系,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大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与武汉理工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新加坡、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进行友好交流与合作,聘请专家学者任教或讲学,选派优秀学生、骨干教师、管理干部出国(境)访问或深造。实践条件学校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的条件建设。以学科专业群共享平台为基础,以平台建设为重点,每年投入充足资金,已形成“校内实验中心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涵盖基础、专业、综合与创新实践组成的实践教学平台”。现有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室107个,与中冶南方、中国人保等20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学校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依托投资方当代集团及社会各界优势资源,量身打造校企合作方案、搭建学生实践平台。已成立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当代梦工厂产学研实践基地、当代少年实践教学基地、弗睿跨境电商学院、软通动力大数据学院、当代教育·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幼儿托管中心暨幼儿教学实践基地等,积极拓宽学生实习实践渠道及方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育人成果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全过程,依托投资方优势产业和校友交流互助平台,积极探索创新创业特色育人体系。学生先后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湖北省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2021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省级一等奖,第八届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全国特等奖,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国家二等奖,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北赛区一等奖,第十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一等奖,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2021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一等奖等优异成绩。近五年,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竞赛奖项1500余项、4200人次,获得国家专利182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得教育部立项44项,省级立项133项。建成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1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9个,学校被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武汉大学生创业学院”荣誉称号。学校先后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湖北省道德模范”刘普林,“全国优秀村官”许琦,湖北省“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周林峰,作品获中宣部等六部委金奖的杨成佳,“微笑女神”代瑞雪,“校园发明家”刘飞,“设计之星”盛海波等数十名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学生典型。校园文化学校实施大学精神培育与弘扬工程、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工程、师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形象标识系统建设与品牌建设工程、校园文化精品建设工程、特色校园文化研究工程、制度文化建设工程、校园环境美化工程、经典阅读工程等九大工程。学校教风严谨、学风扎实,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创造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华夏讲坛”每年邀请院士、知名学者、著名企业家来校讲学。成立全国第一支民办高校大学生赛艇队,体育舞蹈队屡获国家级比赛冠军。开办有“科技文化节”“英语文化节”“体育文化节”以及“乘着歌声的翅膀”主题晚会、元旦游园会等深受学生欢迎的品牌活动。学生团队圆满完成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马拉松等重大赛事志愿服务任务,“生活美·加油站”“电脑维修”“关爱老人”“英语讲师团”“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队已成为校内外志愿服务特色名片。学生就业学校以“学生好就业、就好业”为重点,不断提升就业工作水平,形成多元、立体、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采取“政策引导就业、教育指导就业、实习带动就业、资源帮助就业、创业推动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奖励刺激就业、领导联系就业”八大举措,全方位地推动就业工作开展。学校与当代集团旗下企业保持紧密互动,通过举办大型联合招聘会,使学生享有与“双一流”高校同等就业机会。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始终处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校连续多年被认定为“就业统计核查省级免检单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对愿继续深造学习的学生,学校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考研指导、考研专用自习室,出国学习咨询服务等)。服务育人学校成立首家“湖北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投入原始基金200万元。设立“爱心接力基金”,开展教职工及社会爱心人士“一帮一”资助贫困生活动,为家庭遭受重大变故学生发放临时困难补助,鼓励爱心企业在学校建立助学金,形成“奖、贷、助、勤、补、帮、缓”七位一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建立大学生事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开通网上办事大厅方便学生办理学籍、证件、户籍等事务。学校荣誉学校是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学校荣获全国民办高校首家“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教育部第二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样板支部”立项,是全省民办高校首家“湖北省委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学校还先后获得“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省内同类高校唯一)“2017—2019年度湖北省文明单位(校园)”“全国学籍学历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征兵先进集体”“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在艾瑞深校友会2021、2022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稳居全国第9名,跻身中国顶尖民办大学行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