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西省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体育类专业考试工作规定
2015-01-0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我省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体育类专业考试由全省集中统一组织,各高校不单独进行体育类专业考试。为规范程序,加强管理,保障公平,现就有关事项规定如下:

一、报考对象及条件

考生必须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力,年龄不超过22周岁(1993年9月1日后出生)。教练员、体育教师、优秀运动员(指省级以上优秀运动队的成员)可放宽到28周岁(1987年9月1日后出生),婚否不限。以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力量为主的中等体育学校或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运动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也可以报考。报考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考生必须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或二级武士以上称号。

二、报考办法

报考普通高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的考生,须到户口所在县(区)招考办或县(区)招考办指定的报名点报名,领取并填写《江西省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生报名登记表》(以下简称“报名登记表”),并在“兼报种类” 栏内1、体育对应的方框中打“√”。

“报名登记表”中有两个增报项目,分别为“是否报考:高水平运动员专项测试”和“是否报考: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试”,报考“高水平运动员专项测试”需在对应的方框中打“√”,报考“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试”要选择一所院校。

报考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考生报考类别不限,必须参加全国普通高考报名,专业考试须到报考学校单独报名。报考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考试的考生,必须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理工类或文史类报名。

三、体育专业考试

(一)体育专业考试工作的组织

我省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体育类专业考试由省高招委、省教育厅领导,省教育考试院组织,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省监察厅驻省教育厅监察室等部门参加,江西师范大学承办。省教育考试院会同承办高校成立江西省2015年普通高校体育类专业考试组考工作领导小组。

(二)体育专业考试时间、地点

设区市报到时间考试时间考试地点
南昌 宜春 抚州 鹰潭4849-4月11江西师范大学 (青山湖校区)  
吉安 九江 新余412413-4月15
上饶 萍乡 景德镇416417-4月19
赣州420421-4月23
体育“三校生”423424

(三)考试项目

1、身体素质考试项目

(1)100米跑;(2)800米跑;(3)立定跳远。

100米跑、800米跑在塑胶跑道上进行,采用电子仪器计时,每位考生考试一次为最终成绩;立定跳远在专业测试垫上进行,采用电子红外测量垫,每位考生考试三次,取最佳成绩为最终成绩。

2、专项技术考试项目

(1)篮球往返运球投篮;(2)足球20米运球绕杆射门。

篮球考试在室内篮球馆进行,每位考生考试二次,取最佳成绩为最终成绩;足球考试在室内田径馆进行,每位考生考试二次,取最佳成绩为最终成绩。

(四)计分办法

专业成绩总分为100分。其中身体素质考试成绩占70%,专项技术考试成绩占30%。

(五)考试要求

1、考生报到时领取准考证(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制作)。

2、各设区市招考办须指派专人带队,负责考生的组织和管理。

3、各考试项目均由考生现场抽签决定考试顺序,测试成绩均当场向考生公布。

(六)“三校生”体育专业考试

“三校生”体育专业考试素质项目:考生可从100米跑、800米跑、立定跳远中任选一项;专项技术考试执行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招生工作暂行规定》中专项技术考试项目评分标准与办法。素质项目成绩和专项技术成绩总分按百分制换算。

四、专业合格线的划定

我省普通高校体育类专业考试结束后,按照招生来源计划数的三倍划定专业合格线。本科(含独立学院层次)专业合格线不低于70分;专科(含“三校生”)体育专业合格线不低于60分。

五、文化考试

报考体育类专业的考生,均须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文化统考(其中“三校生”考生参加“三校生”全省文化统考),文化考试在各县(区)文兼艺、体或理兼艺、体考场集中进行。单报本科兼体育考生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和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单报高职(专科)兼体育考生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和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本科兼报高职(专科)兼体育考生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和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三校生”类考生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和计算机。

六、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划定

提前本科、第二批本科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划定:在专业合格考生中(不分文史、理工类)按本科招生计划数1:1.2的比例划定;第三批本科(独立学院)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划定:在专业合格考生中(不分文史、理工类)按本科招生计划数1:1.5的比例划定;高职(专科)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划定:在专业合格考生中按文史、理工类高职(专科)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的70%划定。“三校生”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划定:在专业合格考生中依据考生综合分(文化+专业)按计划数1:1.2的比例划定。

七、投档及录取办法

(一)体育本科批次、体育三本批次录取办法

体育本科批次院校包括招收体育专业的省内外院校;体育三本批次院校包括招收体育专业的省内外独立学院。两批次均设六个平行一志愿, 在专业、文化分数控制线上的考生中,依据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志愿、按招生计划数1:1的比例向招生学校投档,由学校择优录取。专业分相同时,按文化成绩总分排序,文化成绩总分也相同时,按考生文化成绩排位排序(考生文化成绩排位执行理科成绩排位顺序)。

(二)体育高职 (专科)批次录取办法

省内外院校体育类高职(专科)专业录取安排在体育高职(专科)批次进行。在专业、文化控制分数线上的考生中,按志愿、按招生计划数1:1.5的比例划定文化投档线,依据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志愿、按招生计划数1:1的比例投档,由学校择优录取。

(三)体育“三校生”批次录取办法

在专业、文化控制分数线上的考生中,依据考生综合分(文化成绩+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志愿、按招生计划数1:1的比例投档,由学校择优录取。

八、其他

1、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体育类专业考试考务管理,严肃考风考纪,确保体育类专业考试公平公正、安全有序。

2、体育类专业统一考试是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的组成部分,对在考试中被认定为违纪、违规的考生或工作人员,均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处理。省教育考试院负责将考生违纪、违规事实记入其高考诚信电子档案,将工作人员违纪、违规事实通报其所在单位。

3、在录取过程中,所以普通高校招收体育专业考生的录取及投档原则均以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的录取及投档原则为准。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常州工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经济发达、文教昌盛、交通便捷、美丽富饶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其前身为创建于1978年的常州市七·二一工业大学。198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常州职业大学。198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常州工业技术学院。2000年,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常州市机械冶金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常州工学院。2003年,传承常州师范教育百年文脉的常州师范专科学校(筹)成建制并入常州工学院。历经44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特色明显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 学校现有辽河路校区、巫山路校区、会馆浜路继续教育学院和长江路科技产业园,总占地面积近1300亩;设有18个教学单位,拥有59个本科专业(49个专业招生),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5700余人;在职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7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8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2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333工程”培养人选和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等140人次。 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致力培养切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与常州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目前,学校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立项高校和首批启动高校,教育部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省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专业(类)5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一期工程项目3个,4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一流本科课程25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10个。现有4个产业学院,其中,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电机产业学院为省重点产业学院。学校被授予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学校现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等4个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获批江苏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建设单位;拥有特种加工、特种电机研究与应用两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微特电机研究与应用、建设工程结构与材料性能研究等9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通用航空器关键部件智能循环制造、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资源循环材料等3个省工程研究中心,与11家企业共建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化工危废与工业固废协同处置、报废汽车绿色精细拆解与利用等3个行业联合创新实验室。拥有空天地信息感知与无人机应用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等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建有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有融研发、生产和实践于一体的常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常州工学院大学科技园以及数控技术应用及装备、软件、建筑工程技术等10个校内产学研一体化中心。拥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先进制造产业研究院等24个社科研究智库平台。 学校坚持“在服务常州中获取资源、在扎根常州中打造特色、在贡献常州中提升能力”的办学方略,秉承“团结、严谨、求是、创新”的校风和“教会学成、守正有为”的校训,持续培育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教育“两个特色”,整体优化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着力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设有创新创业学院,双创教育纳入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学校在全国高校创新创业竞争力排行榜上突飞猛进。建有“奖、助、勤、贷、补、减”帮困助学体系,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贫困学生助学金以及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新生奖学金、考研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作为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示范基地,学校依托企业、行业和校友资源,建立了稳定的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基地和就业工作网络,构建了就业长效机制,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毕业生当年平均签约率均在96%以上。 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认定为“留学江苏”目标学校,招收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的6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与美国、英国、德国、丹麦、日本等境外的60多所高校在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学分互认、合作办学等领域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拥有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学前教育等3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均被确定为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设有中德亚琛中心(筹),拥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管理项目“常州工学院-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先进成型与智能制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项目 “中德亚琛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国际化平台和项目。 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节水型高校”“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等省级荣誉,荣获“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状”等市级荣誉。 当前,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等教育改革,扎根地方办大学,切实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围绕常州“532”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坚持改革创新,精准务实地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向着建成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
  •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市栖霞区
    学校简介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学校于2017年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建校之初,学校即为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师资,编撰、制订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为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学校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拥有仙林、汉中门和泰州三个校区。现有各类在校生2万余名,有33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管、理、工、经、文6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4个,江苏省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3个。学校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4个一级学科及中医1个专业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 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及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主干学科均进入A类。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9中国大陆高校ESI机构排名位列第128位,2017年入围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2018年上榜自然指数国内高校TOP200,入围美国Scimago中国大学“学术”排名前128强,入围“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艾瑞深校友会2019年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100强。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肩扛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着力推进卓越医生(中医学9年本博一贯制、“5+3”创新拔尖人才)、卓越科学家(中药学“4+5”本博连读创新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中药学/药学本硕连读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设有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药学院、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护理学院、卫生经济管理学院、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第一、二、三临床医学院等教学机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全面合作,共建“新中药学院”(中药学“4+5”本博连读9年制)。拥有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南京中医院、附属南京医院等6个直属附属医院,29个非直属附属医院、4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和3所附属药业(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位元堂药业控股有限公司),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所。 学校有国家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总数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近2年在NATURE、 JAMA、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名家云集。拥有国医大师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教学名师和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1人,全国名中医4人,涌现出一批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学校坚持引培并举,一批年轻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江苏省特聘教授基金资助,一流的师资队伍为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积累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是教育部批准接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的首批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已经为五大洲培养留学生3万余名。1993年学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合作开办中医学专业,首开我国与西方正规大学合作开展中医学历教育先河。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了我校与RMIT合作建立的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我校办学水平给予高度评价。在教育部的支持下,2019年2月学校又与爱尔兰国立大学(高威)签约共建中医与再生医学孔子学院,该孔子学院的建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推进中医药新时代海外发展的积极探索。学校已经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有着广泛交流和合作,先后在大洋洲、欧洲、美洲建立了8个海外中医药中心。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 “学贯中西,至精至诚”的办学理念,坚持特色发展,追求卓越,各项事业快速发展。面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学科攀峰、开放协同、文化引领”战略,继续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为创建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一流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位于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高地、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城市——江苏省常州市,是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培育)。学校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住建厅共管,省住建厅主管。学校前身为始建于1986年的“江苏省城镇建设学校”和始建于1979年的“常州市建筑职工大学”。现有殷村和清潭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13亩,总建筑面积27万多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员工477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237人,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位占比54.87%,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46人。全日制在校生近11000余人。学校是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是国家和江苏省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是全国第一批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单位,是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中职委员会主任单位和江苏省建设教育协会理事长单位,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校园)、省科普教育基地、省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省“十二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先进集体等称号,荣获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2020年度省委省政府高质量考核争先进位奖,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学校被授予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江苏集训基地、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学校现有内设机构27个、直属单位1个,设有建筑艺术、土木工程、管理工程、设备工程、公用事业等5个二级学院,思政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基础部等3个教学部。围绕城乡建设行业,以土建大类专业为主共开设39个高职专业,其中高中后三年制高职专业35个、初中后五年制高职专业17个,两种学制重合专业14个。有省级高职示范专业5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五年制高职评估优秀专业4个,市级高职示范专业7个,是省内土木建筑大类专业设置最为齐全的高职院校。其中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群和工程造价专业群入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立项。《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入选省级重点教材项目、《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实务》获推国家优秀教材评选。5个项目(1个骨干专业,3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生产性实训基地)获得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开展3+2专本贯通合作,与英国南安普顿索伦特大学、新西兰坎伯雷理工学院等海外院校开展海外直通本科,依托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职教联盟与中建三局、省建工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合作,搭建了升学、就业一体化立交桥。学校以“明志、笃行”为校训,秉承“崇德尚能、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立德树人,服务发展,学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办学以来为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培养了近三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 江南大学无锡市滨湖区
    学校简介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源起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1958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照《江南大学章程》,开展自主办学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学校以“笃学尚行,止于至善”为校训,以“彰显轻工特色,服务国计民生;创新培养模式,造就行业中坚”为办学理念,以建设“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为战略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办学水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已逐步建成一所规模结构合理、学科协调发展、教学质量优秀、办学效益显著、社会美誉度高,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坚持“选择性卓越”的学科建设理念,建立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设有19个学院(部),包括:食品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商学院、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学院、药学院、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体育部和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筹)。涵盖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学科门类9个。建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设计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软件工程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生物与医药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建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和二级重点学科5个;建有设计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4个,化学工程与技术、设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3个。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3430人,其中专任教师2173人(含研究生导师1417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人员比例67.6%,博士学位人员比例70.9%,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人员比例43.2%。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引进人才”入选者17人、“人才项目”入选者23人,教育部“人才项目奖励计划”教授2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与“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部省级创新团队48个。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5年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在53个本科专业招生,现有在校本科生20609人、博硕士研究生10940人、留学生670人。拥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0个,“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7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含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5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含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国家精品、规划教材56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一等奖2项。学校积极探索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成立至善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在亚洲率先通过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IFT)国际认证。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学生指导和服务体系,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本科生继续深造率达37.8%,位列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依托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创业企业300余家,获批健康食品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工作实施先进单位”,获批首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完善“奖、助、勤、贷、补、免”帮扶机制,并探索基于人才培养的勤工助学新模式。学校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190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28.6%的学生拥有海外交流、交换经历;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建有全球首家以中华食品文化为主题的孔子学院。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校史馆、设计馆、民间服饰传习馆、美术馆暨钱绍武艺术馆、酒科技馆、人体科学馆等文化展馆首批入选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实施“艺术课堂”大学生文化素质拓展项目、“书香校园·人文江南”阅读计划,举办“江南之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创新江南”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意创业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艺术作品舞蹈《羌山红》获文化部“文华奖”。学校高度重视体育的育人功能,建有女足和乒乓球两支高水平运动队。其中高水平女子足球队荣获2018年全国大学生女子室内五人制锦标赛季军和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高校部冠军。学校是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以来,累计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金3银8铜,“创青春”3金4铜,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5金1银。学校涌现出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冯漉、魏佳星,以及入围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的90后创业典型徐铭骏、胡佳威、范冰、张晓军等创业典型人物。学校坚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省级平台43个;建有创新引智平台6个。“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379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6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13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科技创新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0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获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银奖1项、优秀奖6项;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官方公布的2019年国际专利排名中,我校位居全球教育机构第13位,中国高校第5位;在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上,位居全国高校第6位。学校发起并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现与全国50多个城市及中粮集团、光明乳业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建有江南大学宿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南大学(扬州)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等11个;江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获评5A级大学基金会。学校坚持师生为重、服务为先,倾力打造曲水流觞的现代化生态校园,为学生提供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优质舒适的成长环境。校园占地面积3250亩、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63万册;生均教学科研仪器3.54万元;“智慧校园”建设日臻完善;建有体育场、体育馆、文浩科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文体场馆和16个学生公寓组团;学校获教育部校园规划一等奖,被评为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获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称号等。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影响不断提升。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位列A+档,“设计学”位列A-档;在2021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校15个学科入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三年蝉联世界第一;在ESI全球影响评价排行榜上,学校农业科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环境与生态学9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跻身前0.2‰;学校位居ESI综合排行中国大陆第57名;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编制的《2021中国大学评价》中,位居全国第45名;在人民网发布的2019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上,位居全国第31名。学校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江南开学府,万顷湖波扬;屏障九龙好,山高水又长。”未来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秉承“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服务兴校、机制活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方略,努力推进“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建设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海军指挥学院南京市浦口区
    学校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 海军指挥学院是海军最高学府,主要担负培养海军中高级指挥干部、海军军以上机关参谋及军事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任务。学院坐落在南京市,占地面积48万多平方米。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设有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科研部和战役指挥系、战术指挥系、政治指挥系、后勤指挥系、研究生管理大队、战役训练班。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 的前身是刘伯承元帅任院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创立于1952年5月16日。1957年10月8日,海军系扩建为海军军事学院。1960年10月1日,学院改称为海军学院。1973年,中央军委决定在原海军学院院址组建海军军政干部学校。1978年1月,海军军政干部学校恢复为海军学院。1986年6月9日,改称海军指挥学院至今。学院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毛泽东、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接见过学院干部、学员或来院视察工作。199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军委主席江泽民亲笔为学院题写了院名。 学院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认真贯彻"院校教育必须为军队建设服务,适应和平时期部队建设的需要,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的办学思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建有图书馆、海军战役战术中心实验室、教育技术中心、研究生教育中心以及海军战役专业教室、海军合同战术专业教室、海军航空兵战术专业教室、东南沿海军情专修室、海军现代装备专修室、中国海军史馆等教学设施。其中图书馆面积3000平方米,藏书42.5万册,形成了以海军战略、战役、战术及海军军事、政治、后勤指挥为特色的馆藏体系,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的校园文献信息自动查询。海军战役战术中心实验室是全军重点建设实验室,其模拟训练系统使用计算机及其它辅助设备模拟海军战役进程和作战指挥环境,使受训人员能够在近似实战条件下进行多级对抗演练。系统在海战行动量化分析上取得的突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海军战役层次模拟训练系统的国家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办有《海军学术研究》、《外国海军训练》和《海军译文》三种期刊。其中《海军学术研究》被评为全军重点学术刊物并收入《中国军事年鉴》。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