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山东:关于做好2024年招收定向培养军士工作的通知
2024-06-1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鲁征〔2024〕17号

各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各有关高等学校:

根据国家教育部、军委政治工作部、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做好2024年招收定向培养军士工作的通知》,今年我省继续承担依托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定向培养军士任务。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考条件

报考定向培养军士的考生,须为2024年在我省参加夏季高考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文化课统考成绩不低于240分,未婚,年龄不超过20周岁(2004年8月31日以后出生),志愿至少服现役满5年,其政治和身体条件按照征集义务兵的规定执行。

二、招生计划

从我省招生的高校有47所,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招收定向培养军士2281人(含女军士35人,详见附件)。

三、招生办法

定向培养军士招生录取工作,纳入我省夏季高考实施,执行普通类提前批专科招生录取政策。

(一)宣传报名。有关单位和定向培养高校提前做好定向培养军士招生的宣传工作,通过印发简章、发布信息、开展咨询等形式,向考生及教师、家长介绍报考的条件、程序、专业、数量、培养目标、待遇、未来工作方向等相关信息。我省定向培养军士专业志愿填报时间为6月29日,考生应根据本人成绩及“定向培养军士生”招生分数要求,上网填报相应高校“定向培养军士生”专业志愿(网址:https://wsbm.sdzk.cn)。

(二)政治考核。有意报考定向培养军士的考生,于6月15日至7月2日,到户籍地或经常居住地县级征兵办公室报名参加政治考核,各县级征兵办公室要及时受理。政治考核工作由各县级征兵办公室按《军队征集和招录人员政治考核规定》组织实施,于7月5日前完成,结论及时通知考生本人。

(三)体格检查。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在普通类提前批志愿报考有关高校相关专业的上线考生中,依据各院校招生计划,按考生志愿和高考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区分招生院校按照男生1:3、女生1:4的比例提供参加体检考生名单;6月30日,考生可通过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https://www.sdzk.cn)查询参加体检名单和体检须知。7月1日,省征兵办公室向各市提供参加体检考生名单。7月2日至5日,各市征兵办公室组织考生体检,结论及时通知考生本人;参加体检考生数量较多的市,可由县级征兵办公室组织体检。7月6日17时前,各市征兵办公室将考生体检、政治考核全部合格人员名单报省征兵办公室。体检结论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其中合格包括水面舰艇合格、陆战队员合格和陆勤合格。

(四)录取。7月8日前,省征兵办公室将体检、政治考核合格考生名单汇总送达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依据名单,根据考生志愿分性别按院校招生计划1∶1.2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向招生院校投档,同分考生全部投档,由高校根据考生体检结论和专业对体检标准的要求择优录取,按规定发放录取通知书。标注水面舰艇人员的专业只录取水面舰艇合格的考生,标注陆战队员的专业只录取陆战队员合格的考生,其他专业录取水面舰艇合格、陆战队员合格或陆勤合格考生。同等条件下,中共党员、优秀学生干部、军人子女、英模烈士子女优先录取。提前批第1次志愿录取结束后,招生院校仍有缺额计划的,体检、政治考核合格且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根据体检结论和院校专业要求在提前批第2次志愿填报时继续填报,投档办法与第1次志愿相同。

8月10日前,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将录取名单抄送省征兵办公室,省征兵办公室及时下发录取名单。9月10日前,各单位将相关人员《应征公民政治考核表》《应征公民体格检查表》报送至省征兵办公室。

四、联合培养

定向培养军士学制3年,毕业后取得大专学历。前2.5学年由定向培养高校负责培养,招收部队协助做好专业课教学工作;后0.5学年组织入伍实习,包括入伍训练和岗前培训,由招收部队负责。

(一)教学管理。定向培养高校应当单独组建定向培养军士对象教学班次,每班不超过50人(招收计划较少且分属不同招收部队的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的可以混编开班)。招收部队会同定向培养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定向培养军士对象在校学习期间,教学指导机构应当加强培养跟踪,促进教学与使用的对接,其他单位不得随意参与定向培养高校教学管理。定向培养高校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征兵办公室应当加强对有关定向培养高校的指导督促。

(二)淘汰。定向培养军士对象入学1个月内,定向培养高校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征兵办公室应当指导定向培养高校组织身体复查;不符合条件的,取消定向培养资格,由所在定向培养高校按照普通地方生调整至其他班次学习。定向培养军士对象在校学习期间,因身体原因不适宜服现役的,由所在定向培养高校按照普通地方生调整到其他班次学习;因个人原因未完成在校课程、考试不合格,违反校规校纪受到处分或者违法犯罪,以及拒绝入伍经教育无效的,取消其定向培养资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所在定向培养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予以处理。淘汰后空缺的培养计划,不再组织递补。

(三)毕业。定向培养军士完成入伍训练的准予毕业,毕业时不返回定向培养高校,由招收部队通报定向培养高校直接为其办理毕业相关手续;未完成入伍训练,或者入伍实习期间因政治、身体等原因不适宜服现役的,经招收部队具有相应批准权限的政治工作部门批准,由定向培养高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注销其入伍手续,定向培养高校负责接回并按照普通地方生予以复学。

五、入伍办理

定向培养军士对象完成规定课程、修满规定学分,由定向培养高校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征兵办公室会同招收部队,结合上半年义务兵征集组织体格检查和政治考核。符合服现役条件的办理入伍手续,入伍时间为毕业当年3月1日。招收部队派出接兵人员,会同定向培养高校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征兵办公室完成档案交接,将招收军士统一接入部队。

定向培养军士的档案材料主要包括:《招收军士入伍批准书》、《应征公民体格检查表》、《应征公民政治考核表》,以及入伍之前建立的学生档案、党(团)员材料等。

六、任命和待遇

定向培养军士入伍实习结束后,由所在部队按照招收军士首次授予军士军衔(含警衔,下同)级别有关规定,确定军衔级别、授予军士军衔,军衔时间自毕业当年9月1日起算。定向培养军士批准入伍后至首次授予军衔期间,按照第一年度义务兵标准发放津贴、保障伙食,享受相应医疗、保险和抚恤等待遇;授予军士军衔后,自军衔起算之日起执行军士工资及相关待遇标准。

七、有关要求

招收定向培养军士,是依托国民教育资源选拔培养高素质军士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新质战斗力建设、促进军士队伍现代化的有力举措。军地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从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服务部队备战打仗高度,加强工作筹划,严密组织实施,确保高标准完成招收培养任务。

(一)严把质量关口。坚持严进严出、宁缺毋滥,招生录取和入伍实习环节,兵役机关要严格按照征集义务兵的标准条件,组织报考(培养)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政治考核,水面舰艇人员、陆战队员等身体条件兵必须达到相应规定要求。入伍实习前,招收部队要会同定向培养高校依据入学时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标准组织对培养对象的专业能力进行联考联测,达不到培养目标要求的坚决予以淘汰,并妥善做好淘汰对象本人及其家长的思想工作,坚决防范和有效处置网上舆情;定向培养高校及时将淘汰对象名单抄送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征兵办公室,逐级报国防部征兵办公室备案。

(二)严格教学管理。军地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强化“一盘棋”思想,教育部门侧重督导教学质量、加强高校管控,定向培养高校侧重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培养质量,推动“需求侧”与“供给侧”精准衔接、良性互动。要把战斗力标准贯穿教学全过程,突出提高定向培养军士军政素质和专业技能,最大限度缩短战斗力生成周期。

(三)严肃纪律规矩。严格落实军地结合部廉政风险防范纪律要求,切实履行行业部门廉政主管责任。各地教育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各定向培养高校要严格遵守高校招生“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工作纪律,按照明确的招生计划和程序办法组织实施。教育部门加强对定向培养高校的管理,对以为军承训为名搞夸大其词、博人眼球宣传的取消定向培养资质,对虚假宣传、招摇撞骗的非定向培养高校列入军民融合培训合作黑名单。兵役机关将定向培养工作纳入廉洁征兵督导范围,对简化程序、降低标准,以及乱拉天线、乱找关系插手定向培养工作的,及时协调军地有关部门严查快办,确保定向培养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附件:2024年山东省定向培养军士招收计划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山东省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

2024年6月7日


热门院校

  •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济宁市任城区
    学校简介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是2000年10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国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在儒家文化发源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山东省济宁市区。地理位置优越,人文底蕴深厚。这里,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读书求知的理想境地。学院现有教职工755人,专任教师662人,教授、副教授193人,博士、硕士462人,“双师型”教师达到90%以上。以企业工程师、技师为主体的兼职教师库600余人。学院设16个教学科研单位及20个教辅单位,紧密契合地方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全省全国“新硅谷”等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开设16大类59个专业,建成了智能制造、汽车技术、计算机技术、智慧建造、“互联网+”商务等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10个优势专业群。拥有机电、数控、汽车等47个校内实训中心、3家校中厂,设立40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获批济宁市装备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1个,拥有15个部、省、市级创新平台。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98.07%。建院以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重点专业建设为平台,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以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以文化育人为亮点,抓改革、促创新、求突破,朝着“学生光彩、企业首选、家长满意、社会信任”的目标迈进,走出了一条“产教互融、校企共同、学岗直通、文化育人”的特色办学之路。学院不断优化治理体系、完善制度标准、创新运行机制,大力推进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人本化 “六化”建设,办学行为更加规范,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多元参与的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明显提高。获批国家和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品牌专业群、高水平专业群、专本贯通试点专业、骨干专业等专业建设项目52项,国家和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59门,教育部1+X证书试点32个。培育出国家和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突贡专家、省级教学名师、齐鲁文化英才、二级教授等15人。承担国家、省、市及横向教科研项目345项,荣获国家和省市级教科研成果奖323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2项,学生在技能大赛、文体竞赛等国赛、省赛获奖700余项,3个团支部当选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学院女排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排球联赛亚军,省赛8次冠军,女篮荣获全省一等奖。学院获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省级众创空间,入选中央电视台“职业院校百强巡礼”,荣获山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省级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最具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治理体系与监督体系双元联动,促管理法制化1.完善学院治理结构。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领导班子工作分工。修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坚持定期召开党委会、院长办公会,通过OA系统发布会议纪要,定期检查并报告落实情况。成立学院理事会,明确组成规则、职责权限、运行机制,深度参与学院重大事务的咨询、协商和审议。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多元参与、议事协商。依法设立院系两级学术委员会,明确议事规则,依法行使学术事务决策、审议、咨询等职权。2.夯实学院监督体系。学院纪委与监察室合署办公,通过“三转”,聚焦纪委监督执纪问责主业。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实行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年度责任目标“双清单”制度,制定《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方案》,《作风效能问责实施意见》。成立考核办公室,制订《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办法》。调整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建立信息公开专栏,公开招生考试、财务资产、收费管理、评审评比等信息。3.专项治理突出问题。开展诚信招生承诺活动,杜绝虚假招生、有偿招生。开展学籍信息核查活动,完善学院《学籍管理制度》,确保学籍电子档案数据准确、程序规范。开展教学标准落地活动,每年组织专业市场调研,调整专业设置,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标准。开展实习管理规范活动,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建立学生顶岗实习信息管理系统,坚持学岗直通,实施顶岗实习“合同三签”,双线监控、多元考核。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学院主要领导与各部门、单位负责人签订平安校园建设责任书,优化学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开展财务管理规范活动,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制度标准与管理程序一体建设,促管理规范化1.制订学院章程。坚持依法治校、改革创新、务实管用,学院章程顺利通过省教育厅核准。保障了学院科学决策、民主参与、依法治校、规范管理、高效运行。2.完善决策制度。修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章程》,制定了《教职工代表大会章程》《学院理事会章程》,规范了民主决策制度、学术决策和社会各界参与决策监督制度。学院教学系部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保证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3.健全配套制度。依据《学院章程》,制定和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学生管理、教学、科研、考试招生、就业、资产、财务、后勤、安全、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制度,进一步推进了依法治校。4.优化管理程序。依据制度标准,规范工作程序,细化管理流程,形成规范、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管理制度、标准、规程的宣传和学习,将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监督、检查,明确奖惩机制。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同步推进,促管理科学化1.细化能力要求。按照国家对职业院校管理人员的专业标准和工作要求,针对学院领导、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分类制订岗位标准,明确工作任务,细化能力要求,引导管理人员不断提升岗位胜任力和执行力。2.加强分层、分类培养培训。围绕共性要求、凸显个性需求,制订各类管理人员培养培训方案。举办暑期管理干部培训班;开展领导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辅导员专题培训等系列活动;学院新媒体及时发布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最新职教文件、前沿职教理论和创新实践案例,促进了管理人员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3.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培养、选拔优秀管理人才的科学机制。实行辅导员职级管理,聘任了一批正科级和副科级辅导员。积极推进专业职务竞聘改革,实施专业技术岗位首次分级聘用。完善《教职工年度业绩考核办法》,强化目标考核,考核结果紧密对接职业发展、绩效收入,激发了内在动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管理信息化1.打造智能校园。以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建设为契机,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建设管理、服务、教学、科研大数据采集制度与平台,优化管理流程、服务科学决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建设智能化移动在线学习平台、教学管理运行控制中心、优质教育共建共享型资源库支撑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堂新形态。2.健全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建立基于信息化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信息管理中心职能定位,确定不同岗位专职人员职责,健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保证系统数据的全面、及时、准确和安全。3.提升教职工信息化应用能力。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举办信息化管理和教学大赛,提升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提高应用信息化手段记录、更新、采集、分析各类数据的能力,不断增强诊断和改进学院管理的能力。启动教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改革、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文化育人与技能培养双向嵌入,促管理人本化1.凝练学院核心文化。总结提炼形成 “崇德尚能”校训、“敬事而信”校风、“诲人不倦”教风、“学而时习”学风,“规范、精进、卓越”” 的人才质量等核心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并通过板报、橱窗、走廊、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等平台进行传播,发挥其在学院管理中的熏陶、引领和激励作用。2.创新“三融三进三课堂”文化育人体系。首创“生态树型”文化育人成长模型。以“品优技高有才艺”人才目标为果,“文化三进”载体为干、枝、叶,“文化三融”内容为阳光、雨露、大气,“三课堂”为四季轮回体验,专兼职教师为园丁,“三协同”机制为复合肥,构成“三融三进三课堂”文化育人生态系统,丰富发展了素质教育理论。3.构建“四位一体”文化育人课程体系。紧抓“课程化”这个文化育人制约瓶颈,力推育人文化的课程化开发、教学性转化,形成包含文化专门课、文化浸入课、文化活动课和文化习养课在内“四位一体”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实现了文化育人的课程化、学分化、制度化。4.创新三梯度体验式教学模式。第一梯度浸润体验,文明校园润染文明言行,孔子学堂等文化讲座润育道德品行。第二梯度习得体验,课堂内教师愤启悱发、导中学,非遗馆师傅口传身授、习中学,“三孔四孟”现场体验、游中学,网络虚拟遨游穿越、乐中学。第三梯度实践体验,社团活动力行,社会实践践行,日常习养躬行。学生在身心体验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为习。保证体系与诊断改进有机融合,促管理精细化1.培育质量文化。编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贯彻“三全”育人的质量理念,培育形成“济职”特色的“规范、精进、卓越”的质量文化。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质量文化氛围。2.构建质量保证体系。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目标,依托智能校园数据共享平台,构建全要素网络化“五系统、五层面、一平台”的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在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 形成了学院担当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各系统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3.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各部门单位依托智能校园数据共享平台,围绕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按照诊断项目、诊断要素、诊断点进行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实现“自定目标、自立标准、自主实施、自我诊断与改进”的闭合循环提升,形成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
  • 山东理工大学淄博市张店区
    学校简介山东理工大学创建于1956年,坐落在历史悠久的齐文化发祥地——山东省淄博市,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首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山东省首批文明校园、“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学校现有27个学院,24个校级研究院。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1个,本科专业72个,拥有省一流学科3个,拥有农业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培育)等省高水平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学科已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9个门类,已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全日制本科在校生34000余人,在学研究生4900余人。学校分东、西两个校区办学,校园占地3600亩,校舍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37万册,电子图书、期刊(含学位论文)815.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59亿元。拥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分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1个,设有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拥有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教学类平台28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技类研究平台29个,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社科类研究平台14个。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库设在我校。学校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坚持引育并举,获评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现有专任教师2300人,其中教授312人、副教授78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85人。拥有双聘院士、海外院士、长江学者、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等国家级人才34人次;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泰山系列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人才86人次;特聘教授70人。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等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1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特色专业5个,首批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精品课程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2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红炉众创空间获批科技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十二五”以来,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重大赛事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近万项。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居省属高校前列,第三方评估机构调研显示,用人单位及毕业生满意度高,获评山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深化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十二五”以来,获批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153项,荣获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75篇,获评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学科建设先进单位。学校坚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科研工作方针,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动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与地方共建112个科技研发和技术转移转化机构,荣获“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科技奖励9项。“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委托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84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73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07项。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重大发明专利被认定为“革命性、颠覆性”成果,独占许可使用费达5.2亿元,创全国最高纪录,荣获山东省专利特别奖。2017至2019年连续3年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2018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9项,一等奖数量位居当年省属高校首位。2019年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学校坚持对外开放办学,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俄罗斯、韩国等32个国家的11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拥有4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正稳步形成以本、硕、博留学生为主,汉语言教学为辅的留学生培养体系。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拓展生源渠道,建立了多个较为稳定的生源基地。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已建立了一批全英文授课专业,逐步形成吸引留学生的品牌专业群。“十三五”期间,来华来校留学生3810人。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和法国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15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机遇,山东理工大学将秉承“厚德、博学、笃行、至善”的校训,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正创新,深化改革,以先行意识抓机遇,以有解思维破难题,大力实施优势学科强化战略和人才工作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学生成长成才能力、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校地融合发展能力、文化引领社会能力,全面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教师发展体系、校院运行体系和条件保障体系,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奋力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征程!
  • 学校简介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省教育厅共同领导和管理。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为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十四五”期间,学校坚持“重内涵强创新补短板上一流”工作思路,立足IT办学定位,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在治理体系建设、产教融合、三教改革、三全育人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特别是经过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优质校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和提质培优行动,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示范与辐射作用持续增强,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列。学校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计算机应用及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学校”,全省首家“教育部—ICT行业创新基地”,全省“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综合实训基地”,全省首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学校是中国电子教育学会职教分会、中国软件产教联盟、山东省教育会计学会学生资助管理分会、山东电子学会电子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互联网+“工匠工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山东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学校办有《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报》《山东电子教育》。现有章丘、和平两个校区,占地935亩,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976万元,馆藏纸质图书59.6万册,电子图书152137GB,校内实验实训场所132个,校外实习实训场所229个;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9908人,校内专任教师457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72%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占31%“双师素质”教师占92.25%;建有500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生师比15.12:1。建设有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和先进集体7个,省级三八红旗集体1个;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3个,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4个,培养省级教学名师、青年技能名师、优秀教师15人,省技术能手4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学校响应“网络强国”“制造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国家战略,对接山东“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需求,坚持IT办学定位,贯彻“一体两翼”专业建设思路,对接校外产业园,建设校内科技创业园,形成了以“双园融合、双境互补”为主导,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牵头组建了山东电子职业教育集团、省电子商务职业教育集团,牵头成立了山东省电子信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山东省计算机学会职业教育发展委员会;主持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项,牵头开发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子项目2个,主持开发省高职专业教学指导方案7个、课程标准1个;建有省级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36门、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4个;有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省行指委、专指委专家委员15人;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三等奖1项,获得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青教赛等教学比赛一等奖9项、二等奖13项。学校设电子与通信工程系、计算机与软件工程系、智能制造工程系、商务管理系、财经金融系、数字媒体系、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开办全日制高职专业42个,其中信息技术类专业占80%;开办中职高职“三二连读”专业13个、高职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3个。现有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2个、品牌专业群2个、国家创新行动计划骨干专业3个、央财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财政重点支持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优质校专业群覆盖专业16个,在全省职业院校中电子信息类专业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综合实力领先,专业集群发展优势突出。学校始终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积极打造“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新格局,推进“岗课赛证”育人新模式,学生竞赛成绩斐然;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0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7项,获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4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44项;获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挑战杯”省赛特等奖2项;是齐鲁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唯一获得两次特等奖的高职院校。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1项,省赛赛项9项。国际化办学体制机制健全,出台有《国际化办学指导意见》《国际合作工作指导意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20余项。与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30余份。开设“软件技术”“电子商务”专业专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参与中国-蒙古海外职业学院(乌兰巴托校区)建设;与中国“走出去”企业合作建设俄速通和vivo(埃及)海外实训基地2个;签订“校企合作-中德海外师资培训基地”协议,建设“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德国慕尼黑)师资培训基地”1个,促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创新。培养“双语双师”教师20人;具有澳大利亚国际职业教育培训师4人、评估师4人;德国AHK“双元制”培训师 25人,30%以上专任教师有出国访学、公派留学、研修交流经历。学校已累计培养毕业生53000余人,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撑。秉承“求真达善、致知力行”的校训,“和谐、自强、严谨、创新”的校风,和“勤学勤练动脑动手”的学风,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连续18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学信息技术到山东电院”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波澜壮阔卌三载,继往开来谱新篇。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创造了令人振奋的建设成就。电院人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深耕电子信息教育,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开创高职办学新格局,为全面建成“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不懈奋斗。
  • 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市市北区
    学校简介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学科特色鲜明,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国家首批地方高校“111计划”建设单位、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首批高水平大学“强特色”建设高校。学校创建于1952年,先后隶属原重工业部、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转山东省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管理体制。先后历经山东冶金学院、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时期,2004年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196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5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现辖市北、黄岛、临沂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17.1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约110.6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约260.1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5.63亿元。学校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理工经管文法艺等7大学科门类,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授权学科点,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63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34335人。土木工程获批省高峰学科、机械工程获批省优势特色学科。工程学ESI全球排名前1%;1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学校拥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等5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教育部、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2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4个协同创新中心。学校现有教职工2515人,其中专任教师17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14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97人。有全职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俄罗斯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3人,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工程人才等1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优青等7人,其他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3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级人才68人。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国(境)外9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获批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内254个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合作。学校坚守初心使命,建校6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4万名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始终位列省内高校前茅;服务国家战略,一批攻关研究成果应用于高原列车、C919大飞机、北京冬奥会、探月工程、天问一号等重大项目;助推山东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胶东国际机场、沿海高铁、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建设中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学校履行社会责任,支持沂蒙革命老区发展,2006年设立临沂校区,设置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现有在校生8588人,累计培养各类人才27558人,为革命老区发展做出了理工贡献,体现了理工担当。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理工精神,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理工人正肩负新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向着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现任领导:姓名职位王亚军 党委书记谭秀森 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国华 党委副书记杨兴昌 党委副书记齐德义 党委常委、副校长尹东峰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王在泉 党委常委、副校长沈文青 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凯 党委常委、副校长李长河 党委常委、副校长金祖权 副校长陈伟 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郭建锋 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维 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师资概况:现有教职工2515人,其中专任教师17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14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97人。有全职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创新领军人才3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项目负责人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5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11人,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中科院优秀百人1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8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省杰青4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2人,省级教学名师13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0人,省优青4人等。
  • 济南护理职业学院济南市历城区
    学校简介济南护理职业学院前身为山东省济南卫生学校,成立于1953年。1994年,原济南市结核病防治院并入山东省济南卫生学校。2005年,山东省济南卫生学校、济南市农业学校和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并组建新的山东省济南卫生学校。2011年3月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学校升格为专科层次的国办高校。学院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校区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港西路3636号,占地600余亩,青山环抱,郁郁葱葱,依山而建,一步一景,是莘莘学子读书学习的绝佳场所。建校80多年来,先后为社会培养合格毕业生10万余名,许多成长为省内外医药卫生行业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其中,包括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北京协和等知名医院著名专家教授、省内各大医院领导等。学院现有在校生7000余人,生源遍布山东、安徽、辽宁、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北、河南、内蒙古、宁夏、甘肃、广西、四川、贵州、新疆15个省、市、自治区。学院设有党政办公室、纪委办公室、组织人事处、宣传处、机关党委、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办公室、就业指导处、财务处、总务处、设备基建处、安全保卫处、科研教育处14个管理机构,工会、妇委会、团委等党群部门,教学单位设有公共基础部、思想政治教育部、专业基础部、护理系、药学系、医学技术系、食品营养系、康复保健系、口腔医学系、公共卫生系10个教学机构及图书馆、实训中心、信息网络中心、国际教育交流中心、质量管理办公室5个教辅机构。学院开设护理、助产、药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国家控制高职(专科)专业)、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医学影像技术、智能医疗装备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医学营养等16个专科专业和1个五年一贯制高职专业。其中护理、药学专业是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护理专业是“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护理、药学专业群教学团队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护理康养专业群获省教育厅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三年度2000万元资金支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山东省“3+2”对口贯通培养本科专业,同时,学院是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教学基地。学院教学、生活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图文信息大楼、教学楼、实验楼、实训中心、大健康技术技能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教学实验实训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学生公寓、餐厅、特色餐厅、浴室等生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目前总建筑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建有省内一流、全国领先的1.2万平方米新实训中心,另有标准多媒体教室100余间、校内实验实训室120余间,拥有先进的虚拟仿真实训室,建有标准的400米塑胶运动场和篮排球场,学生公寓、食堂等设施完备、服务一流。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省会城市人才资源优势,密切与各大院校、医院、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467人,其中,在编教职工420人,校内专任教师248人,正高级职称26人,副高级职称113人,具有硕士、博士以上学历或学位者181人。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学院在与韩国信韩大学共同举办中韩合作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专科项目基础上,集中精力抓好涉外护理教学改革试验田,组建涉外英护班、日护班,学习引进加、美、日等成熟职业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完善教师培训、人才交流长效机制,通过加强和深化与国际专业化机构的对接、交流及合作,充分利用其第三方教育机构的资源和专业优势,积极开拓与加拿大、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办学合作路径,集中力量把涉外护理打造成为“立足济南、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国际特色品牌。精致打造教育援疆特色品牌。学院是国家教育部、发改委确立的首批新疆中职班举办院校,多年来共培养了新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多个民族近千名学生。学院新疆班办学工作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与领导的高度评价,先后被评为“济南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高度重视实习就业工作。立足办学特色,本着“保证质量,优势发展”原则,调控招生总量,优化招生专业,科学制定招生计划,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坚持就业导向,积极拓展省内省外实习平台,完善实习管理制度,聚焦实习就业融合发展,每年与市人社局联合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毕业生适应性强,专业技术扎实,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维持在95%左右。近年来,百余名师生在全国、省、市技能大赛中荣获个人或团体奖项。在校生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100%,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95%。学院近年来获得的主要荣誉有:全国职业教育百强院校、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中国品牌信誉建设定点示范单位、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涉外护理先进单位、中国计生协青春健康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省级文明单位、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山东省最具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省最具专业特色高职院校、省诚信招生品牌高校、省五四红旗团委、省教育审计先进集体、省健康物联网应用先进集体、省健康服务创新奖、省健康管理奖、省节水型高校、省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省高校公寓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争先进位奖、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进位显著奖、市绿化先进单位、市平安单位等。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健康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聚焦特色与亮点,着力质量与内涵,抢抓机遇,苦练内功,凝心聚力,改革创新,为把学院建设为一所有较强实力、较大影响、较高美誉度的国内卫生特色名校而努力奋斗!地址:历城区港西路3636号联系电话:0531-87192205/87192206(招生)0531-62333101(党政办公室)0531—87192201(传真)邮箱:jnhlzyxy@jn.shandong.cn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