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关于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统一考试科目时间安排的通知
2018-12-2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招生办公室(考试中心):

2019年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统一考试科目时间安排为:

考试科目及时间
1月5日语文(8:30-11:00)数学(15:00-17:00)
1月6日英语(8:30-10:30) 

请各市按照上述科目时间安排做好相关考务工作部署,并及时告知考生。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9年,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广东交通学校、广东省航运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省教育厅主管、行业特色鲜明、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迄今已有60多年办学历史。学院坚持立足交通、服务粤港澳经济与社会发展,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04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13年,以“优秀”等级通过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2016年入选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2016-2019年,连续四年荣获“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院校”;2018年获 “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院校”;2019年获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示范单位、广东交通教育科技先进单位、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基地等光荣称号。学院扎根南粤大地,服务“一带一路”,目前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现有49个专业,涵盖土木工程、汽车机械、船舶驾驶、轨道交通、智能交通、运输管理、机电设备、电子信息、商贸等领域,形成了“公路、水路、轨道三路引领,机电信息、经济管理两翼发展”的专业整体布局。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拥有“十三五”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院校骨干专业14个,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6个,广东省品牌专业16个(其中一类3个、二类13个),曾获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6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专业2个,开展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4个,“3+2”中高协同培养专业25个,“3+2”“2+2”“4+0”等高本协同培养专业14个;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拥有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3个、省级5个,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1门、省级13门,曾获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国家教指委)精品课程1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拥有216个设备先进的一体化多功能校内实训教学场所,51个政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培训基地,582家紧密型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其中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基地1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基地(或公共实训中心)4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2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7个;在产教融合方面,建有产业学院4个、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基地项目——现代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共6 个产教融合实训中心,设备值5000余万元,协同约克广州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成功立项广东省第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在师资队伍方面,高级职称占比超34%,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84%,拥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9个,拥有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2人、广东省教学名师5人、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人、全国物流行业教育教学名师1人、青年珠江学者1人、广东省高职教育专业领军人才6人、省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在科技服务方面,建有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协同创新中心4个、广东省科技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广东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团队)9个,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授权知识产权654项,其中发明专利48项,主编专业标准、行业规范5部,发表SCI/EI等收录及核心期刊论文160篇;在学生竞赛方面,学生获挑战杯、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等各类学生竞赛国家级奖项233项、省级奖项1000余项。优质的教育资源、优良的教学质量以及深厚的行业产业背景吸引了广大考生,成为众多考生首选报考的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就业通道顺畅,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学院贯彻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始终立足交通、面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开展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考试等多种类社会服务项目,形成了以交通行业特色的系列培训为主线、经管机电信息系列培训同步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近三年,学院面向行业和社会共培训和鉴定各类人员8万多人次,组织职业(执业)资格考试约15万人次。学院秉承“求是、笃实、创新、立业”的校训精神,坚持“内涵发展、质量立校,开放融合、服务兴校”的办学理念,主动服务“交通强国”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需求。全力推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解放思想、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类型特色、行业领先、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中实现新的跨越。 2021年9月
  •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江门市江海区
    学校简介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成立于2009年,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原名“广东江门艺华旅游职业学院”,2012年更名为“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不断深化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开拓创新精神,探索开创出多元化特色教育发展之路。2017年通过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20年学校荣获“广东民办教育四十周年突出贡献机构”奖,戴初贤董事长荣获“广东民办教育四十周年突出贡献人物”奖。   学校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江门市,校园环境优美、设施良好,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448亩,校舍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25万平方米,建有21个设施完备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学校现有教职员工766人,专任教师636人,在校全日制学生11186人,全日制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把好民办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委下设6个工作部门,共有4个党总支、6个直属党支部,党的工作做到全覆盖。校团委下设两级团组织、相关学生机构,以及30个学生社团。学校建有体育馆、田径场、篮球场、网球场等各类体育场所,图书馆藏书123.46万册,各类期刊1000多种。   学校设有智能制造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建设工程学院、信息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医药学院、交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华为云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3个二级学院,开设了49个招生专业,组建了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等6个专业群,会计、软件技术专业入选广东省二类品牌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群、大数据专业群立项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形成了工、经、管、文、医等全面发展的学科布局。   学校积极引入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企业、博士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以产、学、研、孵为目标,探索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机器人、智能数控、电子芯片产业为核心,融人才培养、研发、产业孵化、市场营销、培训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科技创新园区。学校先后获得国家专利37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2020年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
  • 学校简介惠州城市职业学院(英文全称:City College of Huizhou)于2014年3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代码:14510,高考录取批次:专科批次、高职“3+证书”、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招生、高职专业学院、五年一贯制、现代学徒制、高职扩招等)。 在2020年度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强校”考核评审中,获得B类高职院校第五名。校址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惠南大道明德路,交通便利。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校园具有"人文校园、生态校园、智慧校园、职业校园"的浓郁山水特色和现代风格。1.历史沿革。学院前身为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该校系由惠州商业学校、惠州外贸学校、惠州旅游学校三所公办中专学校于2011年合并成立,办学历史已超过半个世纪。惠州商业学校创办于1965年8月,创办时校名为惠阳地区商业学校。1974年9月,校名为惠阳地区商业学校。1988年2月,校名为惠州市商业学校。2004年4月,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惠州外贸学校创办于1964年9月,创办时校名为惠阳专区粮食学校。1974年9月,校名为惠阳地区粮食学校。1992年1月,校名为广东省惠州粮食学校。2003年7月,更名为广东省惠州外贸学校。2006年12月,校名规范为惠州外贸学校。2007年4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惠州旅游学校创办于1964年,创办时校名为惠阳地区供销学校。 1988年,更名为惠州供销学校。 2000年4月,更名为惠州市旅游学校。2006年4月,被评为广东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办学理念。 学院以“明德力行,成己达人”为校训,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成长”为办学理念,以“崇德尚能,力行创新”为校风、“立德树人,敬业爱生”为教风、“守正求实,乐学笃行”为学风,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技能现代职业人才”为育人目标。学院以服务城市发展、对接特色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成长为宗旨,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办学,努力培养高素质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服务和人力资源保障。3.办学规模。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现有教职工67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500多人。学校分中专、大专两个学段,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为14,580人,其中高职学生10,343人,占71%;中职学生4,237人,占29%。是我市办学规模最大的职业院校。4.机构设置。学院(校)内设党政管理11个、教学机构16个、教辅机构4个、科研机构1个。5.专业学院。下设财经学院、商务学院、机电学院、信息学院、艺术学院、民生学院、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等8个二级实体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等5个二级功能学院;在各二级学院设有19个教研室。 2020年开设30个专业:财经学院——会计、会计信息管理;商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英语、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工程技术;教育学院——社会工作、学前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民生学院——酒店管理、烹调工艺与营养、休闲服务与管理;艺术学院——建筑室内设计、动漫制作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信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机电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工业设计、智能产品开发、无人机应用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还在此基础上与境外高校开展五个专业方向的中外合作办学,包括:机电学院--智能产品开发(电子芯片方向台湾班),国际学院(中澳国际合作项目)——会计、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 目前已形成6大专业集群: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专业集群(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安全技术管理)、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为主干的新能源汽车专业群(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智能产品开发)、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物流管理专业群(物流管理技术、物流工程技术、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以民生福祉为核心的酒店管理专业群(酒店管理、烹调工艺与营养、休闲服务与管理等)、以数字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专业集群(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应用、移动应用开发等)、以本土文化艺术为核心的工艺美术专业集群(建筑室内设计、动漫制作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6.协同育人。学院与政、行、企、研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设有教育部中德诺浩新型汽车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工业机器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人工智能共建学院、中国志愿服务研究培训基地(惠州)、天津大学—惠州先进陶瓷实验室、思科网络学院、惠州志愿服务学院、惠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惠州市教师发展中心、仲恺创新学院、东江科技园数字智能产业学院、东江菜产业学院、惠州市“东江菜师傅”厨艺学堂、惠州市东江菜饮食文化研发中心等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平台。学院在合作企业开设有64个“企业校区”。
  • 学校简介学校前身是1958年设立的新会县卫生学校,1984年更名江门卫生学校,1992年更名为广东江门中医药学校,2017年3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核准、江门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广东,依托中医药行业,以侨都为纽带,以粤港澳为依托,面向农村、基层、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中医药特色技术技能型人才;始终坚持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始终坚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始终坚持突出中医药特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为区域人民群众健康事业、为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发展战略、为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广东省第一所中医药高职院校,是第一所由广东省中医药局和江门市共建的高职院校,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中医药高职院校。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服务侨乡的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传承创新、特色发展、质量第一的办学方针;坚持“立足广东,依托中医药行业,以侨都为纽带,以粤港澳为依托,面向全国,培养高素质中医药特色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以中医药特色文化为载体,构建以“守正创新、德艺双馨”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具有岭南中医药特色与侨乡文化并俱的高等中医药职业院校,为粤港澳大湾区基层医疗机构和健康产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高素质中医药技术技能型人才。校园总体规划用地946亩,校区建设总投资10亿元,学院现有拥有31个校内实训中心,已建成数字化图书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本着“人有我专、人无我优”的建设理念,学院建设有价值7000万的科研平台;学院投资3500多万元,设有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建成了“一馆一园一区四基地“。“一馆”即中医药展览馆,占地1400多平方米,拥有具有二维码的中药标本1600多种。“一园”即岭南药用植物园,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种植中草药700多种,每一种植物都有标识牌和二维码。“一区”即中医药文化体验区,与江门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建。“四基地”即“江门市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江门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广东省人文社科普及基地”。现有教职工人数714人,专任教师648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92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171人,双师型教师326名。学院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贴行业发展,准确定位,突出“中医产业”和“南药产业”发展优势,构建了涵盖健康产业链的专业结构完整体系,现设9个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护理学院、临床医学院、中医学院、南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食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31个专业:中医学(国控专业)、针灸推拿(国控专业)、中药学、药学、护理、中医康复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中医养生保健、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经营与管理、中药制药、中药材生产与加工、食品质量与安全、助产、健康管理、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老年保健与管理、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临床医学(国控专业)、预防医学(国控专业)、口腔医学技术、生殖健康服务与管理、呼吸治疗技术、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眼视光技术、智能医疗装备技术、食品智能加工技术、食品检验检测技术31个专业,其中中药学被认定为省级二类品牌专业。目前学院正在大力推行中药学、中医康复技术、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药学、医学影像技术等5个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专业群,为国家、省、粤港澳大湾区以及行业产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学校简介广州美术学院前身是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是根据国家建设布局,于1953年组建于湖北武汉的专门美术院校,时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广西艺专等院校相关系科和人员合并而成。首任校长为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著名革命美术家胡一川,首任副校长为著名油画家杨秋人,著名国画家关山月和阳太阳。1958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由武汉南迁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1981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开始招收外国及港澳台地区学生,2005年获准为国家首批艺术硕士(MFA)培养试点单位,202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美术学和设计学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目前有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艺术、风景园林、文物与博物馆、教育四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包容、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经过6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需求,以美术与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艺术学理论与人文教育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联动,主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特色,凝练出“先学做人,再事丹青”的校训。步入新时代,广州美术学院依托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的优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历史、区位、经济发展、文化资源以及人才汇聚的多方面优势,以高起点、新作为推进人才培养、科研创作,更好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加速向前。办学规模 现有昌岗校区、大学城校区和佛山校区(建设中)。学校现有12个学院和1个附属中等美术学校。目前,学校有本科生6158人,硕士研究生1124人,留学生14人。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3个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在“冲补强”2018-2020年建设期满考核评价中,学校2个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获评A等级,“艺术学理论”获评B等级。在2017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2个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获评B+,“艺术学理论”获评B级,在广东省高校同类学科中位居首位,全国位居前列。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深入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不断优化专业建设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现有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学、中国画、实验艺术、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陶瓷艺术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影视摄影与制作、艺术教育、服装设计与工程、工业设计、建筑学、风景园林、艺术管理、文物保护与修复、包装设计28个专业29个专业方向。其中,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国家级建设点12个(动画、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美术学、实验艺术、书法学、中国画、绘画、雕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建筑学、风景园林、摄影、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个,在专业建设上正逐步形成关注社会需求,一流专业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动态调整的专业发展格局。师资队伍 学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建校近70年的历程中,涌现了诸如胡一川、杨秋人、阳太阳、关山月、黎雄才、王肇民、高永坚、迟轲、陈少丰、杨之光、潘鹤、郑餐霞、刘其敏、陈晓南、陈铁耕、张信让等彪炳史册的艺术大家。在当下,郭绍纲、陈金章、梁世雄、尹国良、郑爽、梁明诚、张治安、尹定邦、潘行健、王韧、王受之、杨尧、黎明、赵健、全森、吴卫光、方楚雄、郭润文、童慧明、李劲堃、黄启明、林蓝、范勃、蔡拥华等一批名师长期在我校执教。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974人,其中专任教师558人,正高级职称72人,副高级职称181人。教师队伍中,聚集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以及各艺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中国各美术与设计专业学会理事等一批优秀人才。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三届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广东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2021年我校《寓德于艺美美与共——新时期大美育视角下原生创意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近年来,学校学生在各类重要赛事与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如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金奖、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金奖、中国首届插图艺术展最佳作品奖、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亚洲设计学年奖、CIDA中国室内设计大奖(学院奖)、国际知名的德国红点奖、iF设计奖、博朗设计奖、美国IDEA奖、SPAPK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金奖等,获各类重量级美术与设计大奖100多项。2016年学校获评“第三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总体就业率位居全省前列,本科毕业生薪酬连续五年位列中国高校排行榜前100强,美术类高校前3强。科研创作 学校教师获得包括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创作奖、理论评论奖,全国美展金、银、铜奖,中国设计贡献功勋人物金质奖,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艺术类)等在内的数百项省级以上科研创作奖,多件作品入选文旅部等政府委托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平台建设 学校聚焦学科前沿、汇聚优势资源、聚集高层次人才,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大力推进平台建设,近年来先后建成“设计技能教育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广东现代广告创意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广东省协同创新中心、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16个。充分发挥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合力,全面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有效支撑。社会服务 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以“艺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为主线,主动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近年承担来自政府、企事业单位的600余项委托创作设计项目,推出了包括深圳城雕《开荒牛》、珠海城雕《珠海渔女》、长沙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等具有高度社会影响力的公共艺术作品;先后承担香港、澳门两地回归的广东省政府礼品设计,人民大会堂广东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日本世博会中国馆,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及山西馆,海上丝路博物馆,中国陶瓷琉璃馆,长江文明馆等设计工程;设计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广州城市LOGO等。这些成果为国家、区域的文化传播及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外交流 学校已与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日本、韩国、泰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与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俄罗斯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法国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千叶大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等50余所艺术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境)外开展访学进修、交流和学术研究,与国(境)外合作院校互派学生进行交换学习、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工作坊和讲学活动,引进高水平美术设计展览,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研讨会,聘请境外知名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和学术报告会。学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有序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积极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努力提高办学国际化程度。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我校积极配合国家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在国际舞台展示我校学术研究成果和师生优秀创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2021年12月更新)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