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福建:高招明年三大变化 加分武器将被“削弱”
2009-11-0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核心提示:

省级优秀学生和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等,明年参加高考高招可获得的加分照顾政策将被集体“削弱”,从20分调整为10分或5分;而少数民族考生、三侨子女、烈士子女等身份加分也将从20分“减半”为10分。

福建省高招办昨晚举行新闻发布会,林其天主任介绍了明年福建省高考高招政策有三项重大变化,并首次提前一年向社会公布明年高招录取拟调整的加分照顾政策。其他两大变化包括“高职单招”政策调整,以及艺术体育考生明年也将“平行志愿”。

变化一:

加分武器将被“削弱”

今年福建省高招录取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由于“平行志愿”就是分数优先,因而对享受加分照顾的考生特别有利。原来高校间的生源分数差距可能达几十分,平行志愿使分数差缩至十来分,新生分数呈“扁平化”,这种趋势在部分考生享受加分照顾后,可能更加明显,因此照顾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省高招办林其天主任介绍,今年高考结束后,省教育厅就调整2010年高招照顾政策认真听取省人大、省政协领导和部分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的意见。在录取期间,多次征求了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的意见。

在充分比较分析相关数据,参考其他“平行志愿”省份的情况后,特提出福建省2010年高招录取照顾政策调整的建议意见总计4类28项,并提前一年向考生家长公布。其中如有与教育部下一阶段作出的规定不一致的条款,按教育部的全国统一规定执行。

根据调整方案,省级优秀学生和参加奥林匹克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体育比赛获奖者,明年参加高考高招可获得的加分照顾政策将被集体“削弱”,从20分调整为10分或5分;而少数民族考生、三侨子女、烈士子女等身份加分也将从20分“减半”为10分。(详见附表)政策点评:有关奥赛加分的存废之争已讨论多年。今年初,南安市国光中学数学教师谢婉彬等5位省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奥赛’、‘创新大赛’、‘省优秀学生’与高校招生加分脱钩的建议”,认为应取消高考奥赛加分。

谢婉彬等代表认为,举办青少年创新大赛的目的是发现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但因为高考可加20分,导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变味,一部分作品由“专家指导”变成“专家制造”,甚至有的中学生选送参评的作品达到了硕士、博士生水平。

而“省级优秀学生”不论是从名额分配、评选标准还是评选过程均存在不公现象。福建每年因“奥赛”加分的学生大约有150人,“创新大赛”加分的大约有15人,“优秀学生”加分的有100多人。

变化二:

动手能力强的中职生免试上大学

目前福建省“高职单招”实行“3+1”的考试模式,过于侧重文化课和基础理论的测试,以笔试为主,对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突出的中职生在录取中难以得到体现。

福建省高招明年三大变化

从明年开始,“高职单招”将有四项新调整:1.报考科类将由原来的13类调整为9类,按照不同科类分别确定9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2.在原“3+1”(语文、数学、英语、专业基础知识)考试基础上,增加对考生专业技能水平(即考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测试。明年将先在艺术设计传媒类、制造类、电子信息类、土建类等4类试点,其他类别暂不实行。

3.中职应届生在校学习期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以上者,或参加由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者,可直接免试录取福建省招收高职单招的院校相关(获奖项目)专业。

2008年福建省获得以上项目奖项的人数约为70人左右。

4.中职应届生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由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者,报考高职单招院校的相关(获奖项目)专业,享受文考成绩加10分的照顾。文考成绩达到专业技能水平测试线,可免于参加专业技能水平测试。

获得三等奖者报考高职单招院校的相关(获奖项目)专业,文考成绩达到专业技能水平测试线,可免于参加专业技能水平测试。

2008年福建省获得以上项目奖项的人数近300人。

政策点评:“高职单招”是中职毕业生取得大专学历文凭的报考渠道,但多年来“高职单招”报名人数一直上下徘徊,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

福建工业学校杨运齐校长说,新政策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加试动手实践能力、获得全国和省职业技能大赛奖项的选手可以免试上大学等,都将促进职业教育回归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位。希望将来这一政策的引导力度能够更大、照顾面可以更广,让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获得免试深造的机会,这才能够改变社会将“职业教育”等同于“次等教育”的偏见,从根本上引导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变化三:

艺术体育考生明年也将“平行志愿”

明年,福建省“平行志愿”将扩大到艺术类和体育类的各个批次。将艺术类细分成美术、艺术教育、书法、摄影、音乐、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服装与表演、音乐学(南音方向)、影视表演、其他艺术类等若干个具体类别。这些类别省里都要组织专业统考,每个考生都可以自主选择某个类别参加省级的专业考试;考生必须持有这种省级专业统考合格证后,才有资格去参加校考。

除42所院校外,其它院校按照招生计划的层次分别安排在本科批和高职高专批招生,招生计划分为文、理科,并分成美术、音乐等若干个具体类别。这两个批次均实行现有“平行志愿”的投档与录取模式。每批均设置常规志愿和征求志愿。常规志愿和征求志愿均设5所院校志愿,每所院校设3个专业志愿。考生填报常规志愿或者征求志愿时选择的院校应属于同一个具体的专业类别。

政策点评:今年高考结束后,不少考生和家长向省高招办来信来访,希望对艺术类也能实行“平行志愿”。据了解,今年福建省首次实行“平行志愿”的投档与录取模式改革,有效地解决了在“梯度志愿”投档模式下填报志愿的博弈性和心理压力大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志愿的有效度和成功率(本一批文史类达93%、理工类达94%,本二批高达97%)。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是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高考统招的全日制高等院校(院校代码14059),也是福建省支持并主导倡办的省内仅有的两所软件职业院校之一。学校坐落于厦门集美大学城,这里依山面海,风景优美,交通便捷。厦门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是著名的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人文荟萃、信息发达、经济活跃,拥有“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殊荣。集美,一个闻名遐迩的侨乡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历史文化丰厚,环境恬静幽雅。这里不仅积淀着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公益教育精神,还蕴藏着集美学村、鳌园、园博苑等标志性文化园林名胜。这里是厦门的几何中心,还有高等学府林立的大学城。学校占地面积800亩,规划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设计独具特色,完全建成后可容纳20000人生活、学习。现建成有雄伟壮观的联体教学楼群、财政部扶持省内最大的校内实训基地、温馨明亮的花园式公寓生活区及国际标准足球场、篮球场等完善的教学、生活设施。此外,还建有软件开发实训室、动画渲染集群实训室、无纸化动画实训室、三维动画实训室、3D打印实训室、VR室内设计展示实训室等60个实训室,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2000千多万元,纸质和电子图书 40万册,教学用计算机2976台。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先后与110家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学校着力打造“一个核心”即软件和信息服务,“三大产业链”即电子信息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链、现代服务业链,“六大专业群”即软件与网络技术专业群、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数字创意专业群、文化创意专业群、经济与信息服务专业群、国际商务与贸易专业群的特色专业集群。学校设有软件工程系、数字传媒系、经济管理系、设计艺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外语外贸系等6个系32个专业,形成了以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为主,动漫艺术设计、财经、旅游、电子商务等大类为辅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先后获批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市级重点专业3个,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获得省教学成果奖6项,同时被授予福建省软件适用人材重点培训基地。学校拥有一支教育观念新、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称以上的占75 %以上,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80 %以上,“双师”型教师占70 %以上。其中8名教师被聘为省教育评估专家,4人进入省级专业带头人行列。学校近年来相继荣获福建省第十届、第十一届“文明学校”,福建省“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福建省“诚信教育进校园先进单位”,福建省“诚实守信示范单位”,厦门市“5A级平安校园”和厦门市“绿色校园”等荣誉称号。2013年4月,学校由民办非企业转制为事业单位。为进一步办好学院,2016年5月,厦门市人民政府决定,由国有企业厦门建发集团、联发集团支持办学。学校坚持职业教育的实用型和职业性,坚持产学合作,以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一、学做一体人才的培养模式 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努力践行“德才兼备,学做一体”的校训,积极构建学生素质养成体系,不断深化改革教学模式。学校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及时将生产一线信息反馈、吸纳到各个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依托实训实习场所,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真实的环境中更好地掌握职业技术技能。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学校实施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采用笔试、口试、练习、作品制作、论文、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着重检查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大力开展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形成项目促教、竞赛促学、以赛代考的特色机制。学校学生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各类比赛获奖100多项,获全国、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89项,成绩列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在第四届全国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 二、个性化培养的的教育体系学校秉持“爱校如家,育生如子”的教育理念,师生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齐抓校风学风,共建校园文化。教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秩序,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注重自身发展。学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秉承“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高职教育观,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及课堂上去发现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计划,实施针对性教学;注重设置“潜能导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尤其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评价体系,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三、人才为本的办学理念学校秉承“人才为本”的理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引人、用人、育人、留人环境,努力打造德技双馨、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团队。学校高度重视人才,根据办学需要,积极引进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能工巧匠和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担任专任教师,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工程师来校兼课,以闽台合作交流为契机引进台湾优秀师资,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学校鼓励支持教师继续深造,提供多渠道的进修培训、学习交流、实践锻炼等机会,注重提升师资的综合素质。学校创造良好环境,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待遇,鼓励人才创新,营造舒适、健康、协调的工作氛围。 四、以地方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学校采用类型多样、形式灵活的服务模式开展社会培训和技术研发服务,积极为厦门市培训服务外包人才,我校是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总工会授予的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项目承办单位及培训单位、福建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授予的“福建省软件适用人才重点培训基地”、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商务局、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的首批厦门市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集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的“集美区公共实训基地”,多年来培训了大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积极面向社会开展技能鉴定,多次荣获省市“职业技能鉴定优秀单位”。学校积极开展科技拥军项目,为部队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开发实用软件等,受到部队等相关单位欢迎和赞誉。 五、对外交流的典范响应国家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及教育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学校依托地域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闽台交流合作,选择对口的国外高校和台湾高校、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合办专业、互派师生、合编教材、合作研发项目,引进高水平的师资、一流的实训设备、先进的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认证,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学校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英国中央南开夏大学、台湾逢甲大学等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包括合作办学、学术交流、师生交流、合作研究、双校园学习等。六、校企合作的标兵 厦门市是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软件产业是厦门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支柱性产业之一。随着软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相关企业迅速增多,而软件人才,尤其是软件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却严重匮乏。作为厦门市软件园三期的配套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秉承“立德树人,协动产业”的办学理念,邀请行业企业高管、技术技能专家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保证校企合作、产学合作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对接产业共建专业。学校与企业签订共建专业(方向)协议,共建课程,实行订单式培养,实现学生就业与岗位无缝对接。学校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邀请行业企业高工高管与本校教授一起负责专业建设和专业教研室工作。学校还邀请行业企业的高工高管与本校教师共同制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规划,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实行“双指导教师”制度,聘请合作企业技术人员与本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融合产业共同发展。与企业共建职业培训基地,面向企业和社会培训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引入企业共建科研中心,共同申报科研课题。正与多家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双发共同发展。学校每年不断向产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很多人已成为业界精英。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将充分运用体制机制和国有企业厦门建发集团、联发集团的资源优势,坚持改革创新、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不断增强办学治校能力,努力将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 学校简介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前身追溯于1908年的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复办于1984年11月,是建国后第一所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女子高等学校,是教育部非营利民办高校办学制度改革试点项目单位。学院坐落于风景优美的旗山东麓,是唯一入驻大学城的民办高职院校。学院复办以来,得到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习近平、贾庆林、贺国强、李岚清、陈慕华、雷洁琼、陈明义、汪毅夫等国家和省级领导都曾来院视察、指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为我院亲笔题词“巾帼不逊须眉,华南女杰辈出”。学院秉承“为养成女子最高人格而教育”的办学理念,遵循“自强、开拓、勤朴、奉献”校训,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立德树人,开放办学,围绕妇女、儿童、老年人和现代服务业建设了文化教育、康养护理、艺术设计、旅游服务、财经商务五个专业群24个专业。通过夯基础重实践强技能,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福建经济建设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学院始终保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和较高的教学质量,作为中国50年间最具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和最具代表性的建设成就入选《共和国之最》,通过了2008年和2015年两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院曾获得“中国民办教育创新与发展贡献奖”、“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连续四届被评为“福建省文明校园(学校)”、“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学院前任理事长陈钟英、校教学督导马秀发被评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学院外籍教师Betts获得“国家友谊奖”、5位外籍教师获得“福建省友谊奖”。学院分为旗山校区和烟台山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34亩,建筑总面积8.1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1.6亿元。学院现有省级教学成果奖7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计划(2015-2018年)》骨干专业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个、福建省教育厅专业建设成效奖1个,同时拥有部级“示范鉴定站”、省级鞋服设计与技术应用实训基地、福建省家庭服务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学院对外交流活动成绩显著,自1985年起,通过各种渠道引进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外籍教师200多人次;还分别同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国普吉湾大学、美国世纪学院、美国晨边学院、菲律宾雅典耀大学及泰国易三仓大学签订校际合作交流协定,进行学术交流、定期互派访问学者、选派教师到我院任教、接受我院青年教师前往留学深造。每年我院优秀毕业生都可以获得高额奖学金前往美国世纪学院和美国晨边学院攻读学士学位。学院还得到美国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和粤港澳校友会的热情帮助。现在学院正以饱满的热情,从专业设置、专业群建设、教学课程、内容、方法和学院管理体制等各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期能充分发挥民办学校的优势,培养更多能适应“海西”经济飞速发展所需要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自己的贡献。
  • 学校简介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是漳州市属全日制公办普通高职院校,办学历史可由龙溪师范学校溯源至1905年成立的汀漳龙师范传习所(其前身为创办于清乾隆十一年的丹霞书院,距今275年),文化底蕴深厚,红色基因凸显,许地山、杨骚、沈柔坚等著名专家学者,彭冲、方毅、王德、李兆炳、苏静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学校的校友。2003年龙溪师范学校、云霄师范学校并入漳州教育学院,2007年改制升格为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学院2017年、2018年先后顺利通过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评估回访;连续四届获评漳州市“文明校园”;连续五年获评漳州市“一类平安单位”。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满意度排行榜位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第十名。2021年,小学教育专业群获“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高职专业群立项,学院进入省级“双高”建设行列。当前,学院正以“双高”建设为引领,强化内涵提升、提质培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为漳州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奋力谱写“漳城院”新篇章。学院实际占地面积180亩,校舍建筑面积13.44万平方米,各类设施较为完备,建有多功能一体化的校内实训中心10个、各类校内实训(验)室179个,以及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各类文化体育场馆等,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现有全日制学生(包括“二元制”和“高职扩招”)8813人,加上新型职业农民专科学历教育、在联办中职就读的“三二分段”五年专学生,共计10039人。办学规模居全省高职院校中等偏上水平,属A类高职院校。全院教职工442人,专任教师299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91人,取得硕士以上学位236人。学院设有党政管理机构12个,教辅机构3个;设有教师教育系、学前教育系、文化艺术创意系、经济管理系、园林园艺系、食品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基础部、继续教育中心等10个教学机构,涵盖34个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国控专业)12个,初步形成教师教育、文化服务、财务会计、电子信息、园林园艺、食品工业等专业类群;学院成立教育研究院等11个研究(院)所;设立党总支7个,基层党支部19个。近年来,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作为100所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布点监测之一,近5年来,毕业生年终平均就业率92%,用人单位认可度、满意度高。学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漳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适应社会需要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聚焦漳州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强化内涵建设,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统筹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统筹学院发展与安全稳定,推进办学治校取得新成效,把学院建成师范特色、城市特质、多专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职院校,为全方位推动漳州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 学校简介厦门华厦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是一所有着20多年办学历史、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学校地处著名海上花园城市——厦门,毗邻沿海高铁枢纽站——厦门北站,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汇聚。厦门华厦学院于1993年在时任厦门市政协主席蔡望怀的倡导下,由厦门市政协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创办,是厦门市委、市政府重点支持的民办非营利性质的新型社会主义大学。创办伊始,学校理事会就坚持“零回报”办学模式,理事会成员不取分文酬劳;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定位,学校法人资产不转移、不分割、不流失,并且建立了风险保障基金,属完全公益性的教育机构。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学校始终坚持非营利性办学理念,于2010年纳入国家“非营利民办高校办学制度”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试点院校,2013年成为首批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联盟成员。2015年教育部同意在厦门华厦职业学院基础上建立厦门华厦学院,即学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2016年学校加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开启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征程。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历任校长均为各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且具有国内重点高校行政管理经验。党委书记由省市委组织部,省市委教育工委委派。党政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形成理事会的领导核心、校领导的行政核心和校党委的政治核心“三位一体”的合力与向心力,为学校的改革创新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办学条件与规模】学校校园占地600多亩,已建成一个集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行政办公楼和运动场馆于一体的现代化智慧校园;拥有教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上亿元,纸质图书80余万册、电子图书折合近900余万册、可用数据库资源近百个。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和实习基地近300个。【学科专业与定位】学校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专业设置紧密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需求,以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重点构建了信息与智能机电类、环境与公共健康类、商务与管理类、人文类四大应用型专业群。目前已设立四个二级学院,20余个本科专业,形成新工科引领,文工结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近三年,学校在教育部“双万计划”和“四新”建设中取得重大突破,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是厦门市首个且唯一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民办本科高校)、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教育部教指委新文科建设试点专业1个;建成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获批省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省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等。此外,学校还获批福建省本科高校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1个,获评福建省本科优秀特色教材1部,荣获省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以及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等。【师资队伍与建设】学校秉承人才强校战略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战略目标,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不断壮大师资队伍规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注重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岗位培养,支持教师赴国(境)内外学习进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联合企业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基地,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从国内外高等学府、产业一线引进拔尖人才、产业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优秀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现有专任教师36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比超40%,硕士学位及以上的教师占比近70%,“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近50%。【人才培养与特色】学校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校训,切实贯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打造“自然、人文、和谐、简约”的绿色校园文化,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教育部首批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名单、教育部首批“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项目等, 并与中国平安、北京超星集团、中国电信等超20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的指导意见,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创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引导有兴趣的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并设立专项创新创业基金,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从各方面支持学生团队自主创业。同时,为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学校划拨近8000平方米教学实践用地进行创业园区建设。目前,校内注册企业数50余家,60%以上学生参与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项目。学校于2016年成为厦门市首批市级众创空间,2017年获批省级众创空间,2018年入选国家级星创天地,2019年通过厦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2020年,成为福建省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建设基地,获批厦门市创业大本营。学校与三明市尤溪县联合镇开展对口帮扶,学生创业团队“华厦优品”参与“联合镇梯田大米”扶农助创的公益直播,每场超万人次在线观看。2021年,获批厦门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校每年面向20多个省份招生,近三年来本科录取率达100%,新生报到率保持在94%以上,省内本科招生稳定保持在福建省民办院校的领先方阵。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的“零距离”对接,总体就业情况良好。连续数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8%以上,有85%毕业生留闽就业,其中在厦就业者约60%。首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8.43%,其中有多人成功考取双一流高校研究生、被录用为公务员等。近年来,在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中,学校学生表现突出,获省级以上奖项523项,其中国际奖4项,包括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等。【科学研究与应用】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创新平台建设和社会服务。一方面,学校与厦门市科技局共同筹建了“厦门市应用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成立了“大气环境研究中心”等创新科研平台。同时学校拥有多个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省高校科研平台,并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多项,包括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等;拥有专利等知识产权800余件。另一方面,学校依托食品相关专业,助力厦门银祥集团“肉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实验室”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开发了在线重金属水质分析仪、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快速检测仪、荧光免疫分析仪等系列新产品,为企业带来数百万的销售收入;受市环保局委托,学校承担全市的环境空气污染物检测、全市百余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等工作;承担“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第三监测服务”“环境监测中心站”“农村污水站监测”等技术服务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星创天地。学校被纳入《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成为《厦门市“十三五”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单位。在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校发展潜力监测报告》中,学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位居全省民办高校第一名。【境外交流与合作】学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紧密契合国家及区域重要发展战略需求,积极弘扬“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全面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不仅“走出去”主动学习发达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开展学术交流及汉语言文化推广,而且“请进来”引入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和境外高端人才等优质资源,与美国伊利诺伊中心学院、美国阿肯色大学小石城分校、台中科技大学、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台湾修平科技大学、慈济科技大学等高校签订交流合作协议,互换教师、学生。近年来,学校选送200余名学生前往美国、中国台湾等高校交流学习。未来,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积极融入国家重要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建成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优质的应用技术大学,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 学校简介宁德师范学院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学校前身是建于1958年的福安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复办时更名为宁德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3月更名为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3月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高校,2014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设立二级医学院,2018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20年确定宁德市医院为直属附属医院。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1215.38亩,设东侨、蕉城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约35.6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纸质图书100.73万余册,电子图书140.91万余册、电子期刊15.42万余册、学位论文48万余册,拥有cnki期刊数据库、外文数据库等中外电子资源和畲族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馆藏和地方志及地情文献资料。基层党组织全校共有102个基层党组织,包括1个校党委,12个二级学院党委,89个党支部,其中在职教师党支部22个,机关党支部15个,学生党支部22个,附属宁德市医院党支部26个,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4个。截止2021年11月10日,全校共有党员1596人,其中在职教职医护员工党员854人,占在职教职医护员工总数29.5%;在职教师党员488人,占在职教职工总数61.15%;学生党员611人,占学生总数5.56%;离退休教职工党员131人,占离退休教职工总数30.25%。教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0958人,设11个二级学院,41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1门,省级重点学科2个、应用型学科4个、应用型专业群3个、服务地方产业特色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省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2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项,省“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1项,省级课程育人高校思想工作精品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46项(其中重大教改项目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本科优秀特色教材一部。学校关工委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学生社团“后山夜校”坚守志愿服务义务支教30多年,201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社团。村官助理志愿服务团荣获“强国杯”2015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等奖。近五年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获奖8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项300多项,学生创新成果(论文、专利等)累计达143项。师资队伍坚持人才强校,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了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46人,具有正高职称68人,副高职称217人,博士141人,硕士435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6人,国家级人才称号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5人、省“雏鹰计划”1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ABC类)5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12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省高校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11人,宁德市优秀人才17人,宁德市特支人才“百人计划”11人,宁德市“天湖人才”100人。科学研究建设了“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研究中心”“特色生物化工材料重点实验室”“海西海洋特色生物种质资源及生物制品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特色药用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科技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福建省新能源汽车电机产业技术开发基地”“冶金新材料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精准扶贫与反返贫研究中心”“闽东畲医畲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0个,“宁德师范学院茶叶审评中心”“宁德师范学院技术转移中心”等校内科研机构13个。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60余项,拥有各类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共计600余件,获省级科研成果奖8项。服务社会坚持扎根闽东,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设立了“闽东乡村振兴学院”。与青拓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青拓产业学院,与中科曙光合作建立了中科曙光产业学院,与正大集团合作建立了正大产业学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共建“宁德海洋渔业振兴学院”。与国家地方志指导小组、福建省方志委等合作成立全国首个方志培训中心(全国地方志系统宁德培训基地),开办首个地方志与地情文献人才培养专修班;与三祥新材股份公司合作开设订单培养班;与上汽集团、时代新能源等建立多个校企合作项目。获服务地方横向项目180余项,转化科研成果(含技术咨询)190余项,实施校级“服务地方专项行动计划”,共计立项250项,与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实现项目对接30多项,选派服务地方科技特派员53人。每年举办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培训、教师岗前培训、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新型农业技术人员、少数民族电子商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等各类继续教育培训、考试1.5万人次。持续开展教育精准扶贫、义务支教、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积极为宁德市补齐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民生短板服务。文化传承建设了闽东之光·红色文化教育中心、畲族文化教育中心等两个中心展馆,两个中心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省级优秀文化传承基地、福建省首批高校党员教育基地等。与市委宣传部合作共建“传播闽东之光”协同创新中心,与各县(市、区)合作开展“闽东之光”进校园系列文化工程。组建了闽东地方文化研究、闽东红色文化研究、畲族文化传承发展研究等具有闽东特色的研究创新团队。设立了剪纸协会、茶艺协会等多个学生社团以及“柘荣剪纸衍生品艺术实践工作坊”和“闽东畲歌传承工作室”等创新创业工作坊。持续开展学习《摆脱贫困》进校园、红色经典诗词诵读大赛等文化艺术活动,形成了《习近平早期思想研究》《闽东畲族红色故事选》《四库全书闽东卷》等一批具有闽东特色的文化成果。交流合作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德国比勒费尔德中等企业应用技术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等国外大学开展校际合作。与台湾义守大学、虎尾科技大学、侨光科技大学开展闽台合作办学。结语学校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为学生成长服务,为地方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突出“地方性、师范性、应用性”的办学定位,致力于走产教融合内涵式发展道路,朝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不懈奋斗,在新时代新福建新宁德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