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内蒙古:高考今日全面结束 网报志愿演练24日进行
2014-06-1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6月8日17时,随着外语考试、高职英语考试结束,全区大部分高考考生结束了他们的人生大考。6月9日上午,我区还有部分少数民族考生参加蒙古语文甲、蒙古语文乙和朝鲜语文的考试。6月7~8日,在全区各地多部门、社会各界的保驾护航下,我区高考各考区、各考点在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下平稳有序进行,考试成绩将于6月23日公布。

2014年我区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为194724人,比上年增加116人。其中参加全国统考考生人数为188240人。全区12个盟市共设184个考点,6466个考场。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初步统计,6月7日考试全天缺考考生3420人,违规考生8人。

高考结束后,被称为“二次高考”的填报志愿成了考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记者昨日从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了解到,今年我区继续使用动态排名、精确定位的填报志愿方法。6月24日,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将根据考生的实际考试成绩和网上公布的相应科类演练招生计划,举行动态排名的网上填报志愿模拟演练,为考生提供一次填报志愿的实际操作练习机会。演练8时开始,12时结束。其间,艺术体育考生使用相应的文理科招生计划进行演练,其他科类考生使用本科类招生计划进行演练。“学校报名”的考生,其培训和网报志愿演练由所在中学统一组织;“招办报名”的考生由所在旗县区招生考试机构统一组织,保证每一个考生都能圆满地完成网上填报志愿的演练。(记者 高佳)

热门院校

  • 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学校简介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是2011年1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由原阿拉善盟师范学校、内蒙古电大阿拉善盟分校、阿拉善盟技工学校、阿拉善电大、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中等职业学校、阿左旗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阿拉善盟业余体校等八所学校组建成立。同时,挂牌阿拉善盟民族传统体育学校、阿拉善盟足球运动学校及阿拉坦其其格长调传承基地、民族首饰工艺协会等。学院现有巴彦浩特、乌斯太两校区,总占地面积871亩。其中,巴彦浩特校区396亩,2018年10月投入使用;乌斯太校区475亩,2009年8月投入使用。两校区已建成校内实验实训室5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多家。学院机构设有医疗护理系、经济管理系、艺术系、通用航空系、机电工程系、化工系、继续教育部、基础部、体育教学部、培训部、网络信息中心、科研与技术服务处等12个教学及辅助部门和党政办、组织统战人事处、党群部、计财处、教务处、后勤保卫处、招生就业处、学生处等8个管理部门。目前开设高职专业22个、中职专业28个,基本覆盖阿拉善优势和特色产业;国家开放大学(继续教育部)开设专本科专业22个。学院党委辖7个党总支、23个党支部,170名党员。设党委委员9人。有在职教职工394人,其中正处级以上干部28人(包括2名厅级)、副处级干部25人,正教授3人、副高职称105人,硕士学位教师28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4人,“双师型”教师102人。在校生5657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799人(高职生1390人,中职生1011人,技校生398人),电大及成人教育在籍本专科学生2858人。学院秉承“立足地方、以人为本、崇尚品位、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拓空间、以特色谋发展,深入推进文明校园建设,稳步推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着力培养服务地区发展的急需、实用、特色人才,努力把学院建成具有鲜明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突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等工作主体责任,为学院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突出招生就业生命线,改革创新招生机制,坚持全员招生、全院招生、全年招生,生源涵盖西部五省区及区内12个盟市,年招生人数保持千人以上,就业率保持90%以上,对口升学率和本、专科上线率均保持100%,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突出教育教学改革,推行以项目化教学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分层次建成院级合格课、优质课和精品课,进而向自治区级优质课、精品课迈进。目前已建成院级合格课程107门,院级优质课程13门。突出师资队伍建设,评选认定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3个,院级教学名师11人,骨干教师24人,教学能手47人(次),双师素质教师106人;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蓝青工程”;累计选派教师参加中高职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国家和自治区级培训108人次,院级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培训150余人次。突出开放合作办学,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教融合,积极融入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院校联盟,与内蒙古农业大学本科院校合作,挂牌成立沙产业创新创业学院,围绕旅游、沙生资源、优势畜种等资源和产业拓展合作领域;与中盐吉盐化、太西煤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和区内外多家职业院校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保障了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紧密对接。与内蒙古电大中专学校、卓资职业中学、杭后职业中学、宁夏中卫中职学校等开展合作办学,建立了稳定的生源基地。做为阿拉善风力发电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院从2018年开始招收风电专业学生,2020年将紧密联系国电等相关企业,继续做好160万千瓦风电项目服务工作。与阿左旗合作建成阿拉善和硕特旗历史档案馆,搭建了学术研究平台,提升了文化底蕴。同时,创建名师工作坊(室),培养学科带头人,增强教学研究力量。突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对接市场,面向社会开门办学。针对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大众,采取“请进来培训、送出去培训”等措施,紧密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就业创业、企业安全生产、在岗职工岗位技能和新员工岗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等社会培训5大类约60余个工种或专业,年均培训2万人以上,为全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培训服务。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措并举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思政课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通过党委书记亲自抓、标杆系部带头做、各部门紧跟学,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让“堂堂都是思政课、人人都是思政老师”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理念全面落实。2020年,学院将建成集校史、党建宣传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突出民族地区办学特色,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始终,注重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旅游管理、雕刻艺术等专业教学中,加强蒙医蒙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在学院软硬件建设中凸显民族文化元素,设立蒙古语标准音培训测试站,每年举办蒙古语培训、普通话培训和测试2000余人次。2019年新增民族表演艺术专业,针对全盟乌兰牧骑队员学历提升问题,联合内蒙古艺术学院开办民族舞蹈班,为解决我盟乌兰牧骑艺术人才青黄不接与学历提升问题提供了服务保障。学院还设置阿拉善地毯工艺实训基地等,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020年拟与呼和浩特市娜日培训机构对接,计划在招生、考前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突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将参与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检验实践教学成果的重要平台,学院教师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6项。突出体育教学特色化发展,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和竞技体育职能职责,承担区内外大型赛事备战训练工作,2020年参加自治区柔道、现代五项、自由跤、拳击、跆拳道等比赛,共获得3枚金牌、8枚银牌、3枚铜牌。
  • 扎兰屯职业学院呼伦贝尔市
    学校简介扎兰屯职业学院是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核准备案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位于“中国最美草原”“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学院由始建于1946年的扎兰屯幼儿师范学校、1952年成立的内蒙古扎兰屯林业学校、1952年成立的内蒙古扎兰屯农牧学校和1959年成立的呼伦贝尔市卫生学校合并组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 数十年来,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和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学院是2021年农业农村部、教育部推介的全国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之一,是国家护理实训基地、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农业农村部和教育部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建有国家卫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站、自治区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站等多个培训和鉴定测试机构。学院新校区于2021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学院绿地占地达到52%,湖光山色,景色旖旎,花木繁茂,是立志、修身、读书的佳境。学院校园占地76.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95万平方米,校园内亭台楼榭、喷泉广场、超市快递、餐饮中心、各种运动场馆等景观设施一应俱全;学生公寓楼均为4人、6人间宿舍,内设独立卫生间、热水器及喷淋设备;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现代化图书馆、模拟现实场景实训平台、智慧交互教室、无人机、机器人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学院建有2座体育馆、标准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多用途活动室及健身室等,营造了舒适的信息化学习生活环境。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明确了以教育科学、医学护理类专业为支撑,以农林牧类专业为特色,以经济管理、信息工程、汽车工程类专业为培育重点,构建交叉融合的专业体系。设有教育科学系、农林工程系、畜牧兽医系、医学系、护理系、经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公共基础教学部、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继续教育处、中专部等12个教学系部,开设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电子与信息、医药卫生、财经商贸、旅游、教育与体育等7大类专业,现有五年制职业本科专业1个、三年制高职专科专业20个、五年制高职专业10个、中职专业13个。现有各级各类在校生6700余人。学院近年来引进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84人,现有教职工480人,专任教师355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6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1人),占专任教师的46.4%;博士、硕士研究生168人,占专任教师47.3%;“双师型”教师170人,占专任教师的47.8%。现有全国职业院校名师1人,中国职教人物1人,全国行业职教名师5人、自治区“草原英才”1人、自治区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1人、自治区级专业学科带头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年创新人才、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25人,优秀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教师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个、自治区奖项32个。近年来,学院教师共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3项,参与编制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地方标准60项,主编参编教材97部。学院申宽生物技术研究所通过科技部第三批“国家级星创天地”备案,学院教师陈申宽是获得科技部通报表扬的全国92名科技特派员之一,事迹入选科技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技扶贫100个典型案例》一书,被推选为呼伦贝尔创新创业协会会长。学院教师入选为教育部新一届“林业和草原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学院“金英子思政工作室”2020年被评为第二批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学院开展的劳动实践教育被评为自治区高校德育创新实践项目。学院独具专业特色、展现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每一名学生展现自我、锻炼才干、陶冶情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院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构建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施“1+X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院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农牧林、学前教育、汽修、财务等职业培训,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个、自治区奖项41个。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院是呼伦贝尔岭东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集团拥有76家成员单位;学院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和齐鲁制药学院;与北京花香花木集团、北京福田、优然牧业、南京创维等100余家国内企业达成合作、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驻村博士工作站教师、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坚持“送智下乡”“送技下乡”,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学院成立以来,共培训30000余人次。学院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实施“专创”融合,构建“双创”体系,把“专创”融合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系统课程体系,纳入教学模式改革,先后荣获“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院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全区“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内蒙古“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多个创业项目荣获内蒙古大学生创业优秀项目;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创业学子,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了人生价值。学院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经过历史的积累与发展,形成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实践相融合、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学院发展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融合一对接”办学特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学生可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继续学习深造,获取全日制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毕业生以其适应性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面向“十四五”与2035年远景目标,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苦学、勤思、善行、友爱”校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抢抓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以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为引领,推动“三教”改革和“岗课赛证”融通,走“精优特”发展之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区域性高水平职业院校,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奖贷扶”政策学院建立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录取到我院的学生可以享受以下资助政策:一、高职教育资助政策1.国家奖学金,每生每年8000元2.国家励志奖学金,每生每年5000元3.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平均3000元4.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5.退役士兵入学资助政策6.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7.绿色通道8.勤工助学1-3项按政策评审发放二、退役士兵教育资助政策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招收为士官的高职学生,入伍时对其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实行一次性补偿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行代偿;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前正在就读的高职学生(含新生),服役期间按国家有关规定保留学籍或入学资格、退役后自愿复学或入学的,实行学费减免;对退役一年以上,自主就业,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或高职单招考入我校并报到入学的新生,实行学费减免。三、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资助政策资助对象:经教育招生考试部门正式录取到普通高校的新生且录取当年9月1日前为我区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孤儿。资助标准:录取到普通高校专科或高职高专类且符合上述条件的学生,录取当年开始资助,每学年资助10000元,累计不超过30000元。注:同时具备低保、建档立卡、孤儿等条件的学生不重复享受资助政策。2022年高职专科招生专业、计划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批复公布为准。报名方式报考高职专科考试的考生,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普通高考报名后,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报考我院:一、参加普通高考参加全国普通高考,在规定时间内,统一报名,统一考试,填报志愿,统一录取。二、单独考试招生1.报名方式:取得全国普通高考报名资格后,在规定时间内,到“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完成志愿填报,具体时间以内蒙古招生考试中心公布的时间为准。2.注意事项:报考单独招生的考生,在报名期间应密切关注学院官网,与学院保持经常联系,确保顺利报考。单独招生考试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参加当年的普通高考。联系方式:1.联系电话:0470-3179888 0470-3256960 13134913066 13664707859 131349654322.学院网址:http://www.zltvc.edu.cn3.学院地址: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绿林街1号
  • 学校简介【历史沿革】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是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其源头可追溯到前清末季“废科举,兴学堂”的年代,即1907年的归绥师范学堂,是为呼和浩特地区师范教育之始。1922年改为绥远师范学校,其后几经辗转、几次更名,直到1945年迁回原址,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954年更名为呼和浩特师范学校,1977年恢复高考后就开始招收普通师范大专生。2000年9月,呼和浩特师范学校并入呼和浩特教育学院,组建新的呼和浩特教育学院。2002年,由呼和浩特教育学院、呼和浩特管理干部学院、呼和浩特市职工大学、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大学四所院校合并组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2004年至2006年,又先后接收了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呼和浩特铁路局分校、呼和浩特铁路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内蒙古广播电视学校、内蒙古技师培训学院,2020年又接收了呼和浩特市卫生学校,至此完成了十校合并。学院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与时代、民族、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不渝培养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学院校训】学院合并组建后,确立了“明德修身,格物致知”的校训。“明德修身,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原文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为:育人为学以淬厉人格敦品立德为纲,以成就高明笃实之才为目,塑造德才兼备的新一代劳动者。2007年百年校庆时,由原内蒙古自治区连辑副主席亲自书写。【机构、专业设置】学院设有16个系(部)、3个教辅部门、13个行政处室、2个群团机构。现有招生专业69个,涵盖了15个高职专业大类,其中国家骨干专业4个,重点建设专业6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9个。【办学条件】学院总占地面积2016亩,校舍总建筑面积48.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25.1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13.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3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1039.34元/生,馆藏纸质图书115.84万册,期刊1200多种,电子图书27TB,电子期刊8000多种,阅览座位2400个。校园网覆盖全院教学科研和办公生活区,在自治区首家引入了CRP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有校内实训基地228个,校外实训基地223个,其中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总值2.01亿元,工位数4740个,校内年使用频率超623万人时。学院总建筑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实训基地数、设备总值和生均值、工位数及年使用频率均高于全国、全区同类平均水平。【在校生人数、人才队伍】学院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5000人左右。现有教职工1182名,其中专任教师770名;专业带头人49名,教学名师52名(其中自治区级10名),教学团队24个(其中自治区级10个),教坛新秀56名(其中自治区级9名),骨干教师94名,科研团队22个。学历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49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4.8%,其中博士研究生32人。职称结构: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40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其中正高级职称59人。“双师”结构:学院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达到65%以上。 在校生数,教师中博士、硕士、专任、双师素质、高级职称、少数民族、自治区级以上教学名师数,师生比、专职政治辅导员与学生比均高于全国示范、国家示范(骨干)同类平均水平。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平台中198项指标均高于全国示范、国家示范(骨干)和全国、全区同类平均水平。【科学研究】近年来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共1463篇,EI 17篇,出版教材、专著226部,完成国家专利115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68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170项,完成应用技术研究13项,实现技术转化6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77项,1名教师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奖,1名教师获得自治区科技创新创业银奖,2名教师的美术作品获自治区文学艺术最高奖“萨日纳”奖,1篇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2篇被SCI收录,2篇分别获得自治区教育厅及内蒙古教育协会高校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和三等奖,2篇获得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政府三等奖。【社会服务】学院注重高校社会服务工作,坚持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员工岗位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退役士兵培训、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各类培训、鉴定、认定。每年培训1.5万人次以上。学院设有“一所、两站、二十基地”,即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呼和浩特普通话水平测试站和呼和浩特市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及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国印刷业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呼和浩特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同时,学院通过技术咨询、举办讲座、参与企业科研攻关等多种形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对外交流合作】学院坚持对外开放办学理念,多方寻求优质教学资源,选择与学费较低、教育资源优越的白俄罗斯多所学校合作,引入白方教师到学院任教、指导教学。2007年开始与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国立大学合作办学,2008年又扩大合作对象,与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国立工业大学合作办学,经教育部批准,现有3+3合作办学项目涉及6个专业,合作办学在校生近800人。【办学目标】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秉承“明德修身,格物致知”校训,按照“巩固优势、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快速发展”的方针,紧紧围绕学院发展的第一要务,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以特色创优势,以需求扩规模,以创新上水平的发展理念。目前,我院正日益成为祖国北部边疆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成果转化基地和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各级领导对学院办学予以了充分肯定。在百年校庆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为学院题词:“百年老校逢盛世,千秋伟业铸辉煌”;在110年校庆之际,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为学院题词:“喜迎百十华诞,再展呼职宏图”。面向未来,在党和国家的特别关怀支持下,学校将继续坚持走重质量、抓内涵、促特色和国际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办学实力与水平,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市昆都仑区
    学校简介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美丽的草原钢城——包头,前身为1956年建校的包头钢铁工业学校和包头建筑工程学校,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58年两校合并组建包头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199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2000年内蒙古煤炭工业学校并入,2003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199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2008年以优秀等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1986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被教育部批准成为新增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冶金、矿业、煤炭、稀土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术、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为一体的多科性大学。学校设有学院、部、中心等教学单位20个。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12个。本科专业66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22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53门。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19名,其中高级职称70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1227人,博士生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349人(校外兼职导师148名)。教师队伍中拥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内蒙古首次“科教兴区”特别奖获得者、内蒙古首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还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特支计划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自治区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6167名。60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15万余名合格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内蒙古高校领先水平,2000年、2009年学校2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成为50家“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2年,学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光荣称号(全国共15家高校)。学校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含培育)9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内蒙古协同创新培育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内蒙古新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1个,内蒙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个,内蒙古重点实验室16个,内蒙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内蒙古科普基地1个,内蒙古工业设计中心1个,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内蒙古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内蒙古高校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基地1个,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学校积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科研获奖位居内蒙古高校前列。近五年来,学校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军工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64项,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231篇,获授权专利679项,其中发明专利318项。白云鄂博矿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团队研制出的矿渣微晶玻璃管材,被确定为生产该类产品的国家行业标准,并已实现产业化。学校2008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评为“科技创新先导型大学”,2010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学校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成果显著,近五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奖励118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47项,省级奖励839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15篇,获批专利124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级众创空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被自治区人社厅、科技厅、财政厅、团委授予“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自治区示范性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自治区首批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青年创业孵化器”“众创众扶支撑平台”,被包头市人社局、财政局、团市委授予“包头市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创业孵化器”“包头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荣誉称号,并于2018年7月,与英特尔公司合作成立了内蒙古科技大学英特尔人工智能创新创业中心。学生竞技体育走在全国高校前列,截至2018年,我校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竞赛中获省部级及以上奖牌466枚,其中国际体育竞赛金牌10枚,国家级体育竞赛金牌32枚,省部级体育竞赛金牌196枚。在全国大学生田径最高级别比赛上,我校连续八年获得全国高校前十名。我校学生运动员连续五届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田径项目并获得一金四银一铜,先后代表国家参加三届世界大学生越野锦标赛,三名学生运动员曾参加2004、2008、2016年的奥运会。在2017年8月13日的伦敦世锦赛上,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学生杨家玉夺得女子20公里竞走比赛金牌,为国家争得了荣誉;2017年9月3日,杨家玉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20公里竞走比赛金牌。2018年8月29日,在雅加达亚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比赛中,杨家玉以1小时29分15秒的成绩夺得冠军。2011年学校当选全国大体协副主席单位,2014年在自治区率先成立内蒙古西部校园足球联盟和内蒙古校园足球联合会并被自治区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足球夏令营活动基地,为内蒙古校园足球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全面开展合作。学校引进智力,促进发展,先后聘请彭苏萍、薛其坤院士等168名专家来校讲学、开展学术交流、任兼职或客座教授。主办和承办了20余场大型国际与国内高端学术会议。建立了内蒙古科技大学侨联,拥有海内外华侨侨眷20余名,归侨人员50余名。派出因公出访团组100余批次,出访人数达300余人次;来华留学生、交流生、交换生、出国留学生达500余人。学校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大力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不断强化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积极探索以学术工作委员会为主体的学术权力决策机制,以校长办公会为基本形式的行政执行机制,以学生工作委员会为主要形式的中国特色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的教育管理机制,以巡视督导工作委员会为主要抓手的监督机制和以功能相对集中的专项工作委员会为主导的政策制定与组织协调机制。展望未来,内蒙古科技大学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以党建工作为保障,大力推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民主管理、教授治学”的管理体制改革,积极践行“学术为本、学业为上、学生为体、学者为魂”的办学理念,秉承“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校园精神和“百炼成钢”的校训,争取早日建成人民满意的好大学。
  • 河套学院巴彦淖尔市磴口县
    学校简介河套学院是内蒙古西部一所综合类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坐落于祖国北疆,黄河几字弯头,享誉盛名的河套平原。历史沿革:河套学院的前身是1985年创建的河套大学,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经教育部备案。著名经济学教授陈良壁先生为首任校长。学校的创建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1986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同志莅临学校考察指导工作。学校初创时期举步维艰,财力匮乏、校舍简陋、师资不足。在创建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和巴彦淖尔人民的大力支持和资助。进入新世纪学校经历了两次教育资源优化整合。2001年原巴彦淖尔盟教育学院、巴彦淖尔盟师范学校(前身为1943年傅作义将军创办的绥远省立陕坝师范学校)并入河套大学。2004年原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巴彦淖尔盟分校、巴彦淖尔盟财贸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巴彦淖尔盟卫生学校、巴彦淖尔盟农牧业中等专业学校、内蒙古临河水利学校并入河套大学。2012年河套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河套学院,实行内蒙古自治区和巴彦淖尔市两级管理体制,以自治区管理为主。升本的同时,巴彦淖尔市委、政府提出举全市之力办好河套学院,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资10.28亿元在黄河之滨建设新校区(双河校区),2018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办学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学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6年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整体转型试点院校。2019年8月21日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同志亲临学院指导工作。2020年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院的发展迈向了新阶段。2021年3月1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亲临河套学院调研,为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高质量有特色应用型高校指明了方向。办学条件:学院占地面积1047.98亩,总建筑面积43.8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928.68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03.7万册,电子图书40.2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9个。办学规模:学院设有14个教学院系及继续教育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0376人,其中本科生 9501人,占学生总数的91.57%;少数民族学生2417人,占学生总数的23.29%。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972人。专任教师579人,其中正高职务42人、副高职务268人,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3.54%;博士学位教师35人、硕士学位教师 379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1.5%;双师型教师121人,占专任教师的20.89%。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1个、教学名师13人、教坛新秀9人。教学建设:学院设有35个本科专业,分布在文学、理学、农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医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13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6个、产教融合共建专业10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1门,在线开放课程10门;院级精品课程63门,立项在线开放课程61门。获批国家级教学研究课题3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项;获批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学成果奖5项、教学研究课题73项;立项院级教学研究课题322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26篇。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奖励31项,自治区级奖励348项。科学研究:学院建立自治区级科研平台8个,包括院士工作站1个、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创新培育团队1个。院级科研平台20个;博士工作站12个。现有院级重点学科6个,重点培育学科2个。学院院士工作站协助申报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获批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获得资助资金50.78亿元。升本以来,教师承担科学研究课题922项,其中国家级12项,省部级374项。公开发表论文2904篇;获批软件著作权和专利210项,出版专著272部;市级及以上科研获奖9项;登记“向日葵育苗移栽”“加工番茄源库调控”“腐植酸研发与推广”国家成果库成果3项;选育出河糯101作物新品种。主办蒙古文、汉文内部刊物《河套学院论坛》。文化传承:在河套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方面,学院教师获批河套文化研究立项42项,撰写专著3部,发表论文68篇。在乌拉特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方面,建有乌拉特文化研究中心、乌拉特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室等5个研究基地,获批部级及以上研究课题3项,出版著作12部,其中《乌拉特英雄史诗研究》获自治区政府社科类作品三等奖,群舞《乌拉特的祝福》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自治区甲组一等奖、全国一等奖。开放办学:学院坚持多层面开放办学之路。与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宁夏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波兰热舒夫信息技术与管理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自治区15所院校开展校际合作。与正大集团等十余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蒙古国开展教育合作交流。24304社会服务: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深入推进校政企合作,主动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和满足当地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现已基本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四群一链”专业格局,共有产学研合作单位203家。2021年成立了河套学院现代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并入驻巴彦淖尔市农高区。与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正式签订了“伙伴研究组”协议12个,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推动巴彦淖尔市农牧产业转型升级。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