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解读平行志愿填报:志愿梯度应从高到低
2009-07-0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7月6日17:00前,考生将提交普通文理类本科(一本、二本、三本)批次志愿。省考试院表示,实行平行志愿会大大降低考生填报志愿时面临的风险,但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安徽商报特别结合具体的案例,对平行志愿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进行剖析,供考生家长填志愿时参考。

  ●分数优先:按考生分数和位次投档

  [案例]:理科考生甲:投档分613。志愿A合肥工业大学、志愿B兰州大学、志愿C东北大学、志愿D天津工业大学;

  考生乙:投档分622。志愿A东南大学、志愿B天津大学、志愿C合肥工业大学、志愿D长安大学。

  [解读]:投档时,因考生乙的投档分高,所以考生乙会比考生甲优先被检索投档。检索时,按考生乙填报的A、B、C、D志愿顺序投给高校,如考生乙的A志愿东南大学和B志愿天津大学均无法投档(A、B两校已录满,即分数线高于622分),C志愿可以投档,则考生乙投档到合肥工业大学。

  轮到考生甲投档时,如考生甲的A志愿合肥工业大学恰好已经完成招生计划,他就无法被投到该校――尽管考生甲将该校排在A志愿,但因其投档分位次较后,仍然是位次比考生甲靠前的考生乙先投档到C志愿的合工大。这也是平行志愿的“分数优先”原则。按过去“志愿优先”投档原则,合工大会先录取考生甲――虽然乙的成绩高于甲,但他将合工大放在非第一志愿。

  ●先后顺序:志愿梯度应是从高到低

  [案例]:考生乙:投档分622。志愿A东南大学、志愿B天津大学、志愿C合肥工业大学、志愿D长安大学。

  [解读]:有考生误认为平行志愿既然是并列的,就可以随便填报,只要分数够,就自然可以投档到几个志愿中分数最高的那一所学校。事实上,考生乙填报的四个志愿是有顺序排列的,检索时按他填报的排列顺序来检索。

  对高校来说,考生乙所报的A、B、C、D都是并列的第一志愿,但对考生本人来说,是有顺序的。如轮到考生乙投档时,检索志愿顺序是先检索其A志愿,若A志愿无法投档,则检索其B志愿,如考生符合B志愿的投档分,他就会被投到天津大学,即使此时他的分数也符合C志愿合肥工业大学的投档分,但因已经投档天津大学,则不再检索他的C、D志愿。

  因此,考生应把握好本科四个平行志愿的排序和梯度,如果四个平行志愿之间没有梯度,如所填报的B、C志愿的要求比A还高,那么,如果没有被A录取,被B、C学校录取的可能也不是很大。

  ●志愿梯度:不应拉开过大或过小

  [案例]:文科考生乙:投档分518。志愿A安徽财经大学、志愿B安徽农业大学、志愿C山东政法学院、志愿D合肥学院。

  [解读]:四个平行志愿的顺序分别为“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即将自己有希望“跳一跳”够得着的理想学校作为志愿A,将符合自己成绩水平的“对口”学校作为志愿B,志愿C填一所“保守”学校,志愿D则填“垫底”学校。

  从这位考生的志愿情况来看,志愿A报考安徽财经大学,录取可能性非常小,按照往年报考分数,该校招生分数一般在一本线下10分左右;志愿B安徽农业大学去年文科录取的最低分高出二本线29分,518分报考显然也有较大风险;志愿C报考山东政法学院,尽管该校招生老师表示,超过二本线10分左右报希望比较大,但山东高校是考生较为热门的报考地之一,仍存有风险。最后一个合肥学院,也没有起到“垫底”的作用,仍存有风险。

  实行平行志愿,必然会使高校的投档分“扁平化”,即以往投到同一所高校的考生相差几十分的现象减少了,考生的分数变成比较接近,在此情况下,专业的竞争就更加剧烈,考生院校之间的往年录取线差距不宜过大或过小,以几分为宜。同时,还要参照该校往年在皖录取的最低名次。

  因此,建议该考生可考虑不填报往年录取分数过高学校,还要尽量找一个高出二本线10分左右的学校“保底”。(赵瑞、武静)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学院坐落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历史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地处合肥市大学城,毗邻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新区;学院占地852亩(其中大学城校区占地面积305亩,新桥校区一期占地547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16.6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697.09万元,图书馆藏书68.54万册,另有中文纸质专业期刊101种、电子专业期刊987种。学院校区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格调高雅,包括意大利建筑风格的主教学楼、西班牙建筑风格的第一教学楼、伊斯兰建筑风格的第二教学楼和英国建筑风格的第三教学楼。学院教学、后勤配套设施日臻完善,能为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的保障。师资力量雄厚学院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教学、管理团队。教学、管理机构的专家、教授,大都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等知名高校。同时,学院聘请了多名国家教指委成员、著名学者专家担任我院学科带头人和一批与专业建设紧密相关的行业企业的优秀技术、管理人才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06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101人,中级职称103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219人。专业布局合理学院根据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院优势资源,构建热门优势专业,拓宽专业布局。目前,学院共有信息工程学院、未来学院、会计系、建筑系、土木工程系、新媒体艺术系、通识教育部和思政教学部等8个教学部门;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空中乘务、市政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游戏艺术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移动互联应用技术、财富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智能物流技术、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大数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广告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漫制作技术、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会计信息管理、大数据与会计、连锁经营与管理、云计算技术应用、影视动画、影视编导、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健康大数据管理与服务、机电一体化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工商企业管理、社会工作38个全日制三年制高职招生专业、9个五年制高职招生专业,覆盖电子信息、计算机、金融、财务会计、航空运输、航空装备、城市轨道交通、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建筑设计、建设工程管理、艺术设计、广播影视、健康管理与促进、市政工程、自动化、公共卫生与卫生管理、公共事业、体育20个专业类,形成了以电子与信息、财经商贸、土木建筑、文化艺术等类别专业为主,以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为特色,其它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电子商务专业、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原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为省级一流(品牌)专业(原特色品牌专业),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原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获批为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  办学条件优越学院实验实训中心配备了以博士学位、副教授职称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职实训中心主任,配备了相关的专职管理人员。在实践教学上,安排“双师型”教师,并从行业、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实践课程的指导工作。学院建有电工实训室、电子实训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训室、动漫设计与制作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等42个校内实践基地;根据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与北京水晶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大唐辉煌传媒有限公司、上海极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肥京东方显示光源有限公司等112家单位合作建立了运行良好并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训基地117个,较好满足了各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与水晶石、中南天华等公司合作开设订单班,校企共同开展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动漫制作技术、影视动画、游戏设计等专业人才培养。技能认证权威学院是全国计算机信息技术高级人才水平考试(NIEH)、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CEAC)、中国建设教育协会认证、全国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NIT)、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认证(NACG)、财税等级考试(ATT)、Adobe认证考试、Autodesk认证考试等22个职业技能认证考点,可鉴定280种工种(科目)。2017届毕业生获证率91.71%,2018届毕业生获证率92.43%,2019届毕业生获证率93.46%,2021届毕业生获证率93.76%。按照“专业+技能+创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学院认真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考试,使学生在毕业时实现“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一技之长,一专多能”,确保毕业生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抢占先机。就业机制健全学院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建立了“领导主抓、部门统筹、系部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每年定期策划和举办人才交流会,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广阔的双向交流平台,并实行全程的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为毕业生开通就业的“绿色通道”。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九年保持在90%以上并超过全省高校平均就业率。201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9.28%,201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9.06%,201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2.47%,201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4.01%,2016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1.39%,2017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1.71%,201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2.53%,201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4.61%,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82.20%,202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2.78%。校园文化浓郁学院建有学生会及各系分会、校园广播站、大学生公寓管理联合会、学生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信息技术协会、会计协会、电子商务协会、市场营销协会、建筑工程协会、动漫协会、书格文学社、青年学社、英语社、摄影社、轮滑社、街舞社、散打社、跆拳道社、羽毛球社、篮球社、足球社、滑板社18个学生社团,凝聚学生力量,丰富学子校园生活;定期举办足球联赛、篮球赛、田径运动会等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展现青春活力;开展演讲比赛、校庆庆典仪式暨新生迎新晚会、征文比赛、艺术作品征集、优秀设计作品展等,打造人文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举行“三感恩”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对祖国、母亲、母校永怀感恩之心,培育学生识恩、感恩、施恩意识和情怀;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原创动漫大赛、中国大学生游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科普创意创新大赛、校内职业技能竞赛等,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热情,提高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社会声誉良好学院获批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项、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指导建设的实训基地2个、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1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94项、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4项、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8项、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资助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4项、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3项、高校科学研究项目9项、省职成学会教育教学研究规划课题9项、省级基层示范教研室项目1项、省级教学示范课项目6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项目9项。学院连续两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民生工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考核优秀单位”,被省民政厅评为“中国社会组织评估AAAA等级”,连续两年荣获省属“百优社会组织”称号,荣获安徽省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荣获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成果孵化奖,荣获2020中国职业院校智慧校园50强,荣获2020年大数据科技传播奖团体“创新奖”,被评为安徽省2020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学院党校连续两年荣获合肥市“先进基层党校”称号;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九年保持在90%以上并超过全省高校平均就业率。2015年11月,学院顺利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7年,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考核验收中,院党委被上级党组织评定为“先进”等次。2019年,院党委被上级党委评为“先进党组织”。学院是电子竞技专业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安徽省唯一理事单位、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青少年科技体育委员会发起会员单位、长三角电竞教育联盟安徽省唯一副理事长单位、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会员单位。   办学方向国际化学院积极推进与国内外有关高校的交流和合作办学,不断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渠道。学院在与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高校开展合作办学的基础上,还积极拓宽国际化办学视野,让学子共享国际学习平台与优质教育资源,为有意出国深造的学子走出国门、寻求在世界舞台上的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学院先后与英国斯旺西大学、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韩国青云大学、泰国博仁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签署协议,合作办学,不断向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迈进。2017年10月,学院与英国东伦敦大学、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就“3+1”模式、“2+2”模式合作办学达成初步共识。学院将立足长三角,面向国际,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朝着容电子信息、经济金融、艺术传媒等工、商、法、文、外国语为一体的合肥信息技术大学阔步迈进!
  • 学校简介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43成立的“安徽省省立立煌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是安徽省最早开办的公立医学教育学校。2007年3月,独立升格为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皖西南唯一医学高等教育学府。学校占地面积734亩,风景优美,名师荟萃。学校开设临床医学、中医学、预防医学、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中药学、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护理、助产、老年保健与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等29个普通专科专业。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5个。2020年起,与安徽医科大学联合培养护理学、药学、康复治疗学和中药学4个本科专业。学校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高等职业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医药卫生职业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国家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训示范基地,中华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是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安徽省首批联合培养专升本试点院校,省级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省级康复养老培训基地,市级定向培养乡村医师单位,市“红十字救护培训基地”。学校办学79年来,坚持“科学定位,错位发展,提升内涵,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秉承“仁德 笃学 精业 济世”的校训,累计培养了5万余名医药卫生类应用型人才。
  • 学校简介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合肥工业大学、宣城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的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皖江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与地方资源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开创了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新模式。2012年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首届招生,宣城校区与合肥校区按两个代码,面向全国一本线以上招生,学生完成学业后,按照合肥工业大学学籍管理规定等有关要求,符合毕业条件的颁发同一合肥工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达到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同一学士学位证书。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坐落在有“中国文房四宝之乡”之称的宣城市区南部,这里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宣城校区规划占地面积3135亩,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宣城校区建筑设计融合徽派建筑元素,通过依山就势的生态布局,构建一个水转山绕、人杰地灵的现代大学校园。目前校区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初步达到比较优越的办学条件,教学楼、实验楼群、计算中心、工程素质教育中心、体育场馆等教学设施齐全,图书馆、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校区医院及综合服务区基础设施完备。宣城校区是合肥工业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宣城校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宣城校区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学科优势,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宣城校区专业建设,依托学校现有的办学优势,以建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为起点,逐渐形成与合肥两个校区互为依托的专业布局。学校负责规划筹建、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组织、师资队伍、学生管理、质量监督、招生就业等,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和学生培养质量。学校组织精干、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落地宣城,作为宣城校区教学的中坚力量。宣城校区目前设有机械工程系、材料工程系、计算机与信息系、电气与自动化系、能源化工系、城市建设工程系、生态环境系、物流管理系、经济与贸易系、文法系、英语系、食品科学系等12个系,1个基础部,共有23个本科专业,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实现与合肥校区差异化发展。目前,宣城校区有在校本科生9797名。宣城校区办学以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已任,坚持标准、坚持质量、坚持特色,已取得显著成效。宣城校区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努力为大学生的“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搭建发展平台。宣城校区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开展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创建勤奋学习、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宣城校区积极组织参与大学生科技竞赛,近3年来,宣城校区学子在50多个科技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及以上证书280余项,其中: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国家级、国际级奖78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全国总决赛铜奖2项;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获得国家级奖37项,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11项,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16项。此外,还获得600多个省级学科竞赛奖项,硕果累累、成绩喜人。办学近十年来,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宣城校区办学平稳有序,学生质量可靠,社会影响扩大,2019届、2020届、2021届三届毕业生就业和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情况良好,2019届和202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均超过95%,2020届毕业生就业虽受疫情影响,毕业去向落实率仍保持在90%以上,其中继续深造率超过32%。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党委、管委会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学校的坚强领导下,在宣城市政府与宣城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教学管理、用人机制、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方面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在合肥工业大学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环境优美、办学模式创新的宣城校区已经崭露头角,正朝着特色、和谐、文明、美丽的一流大学校区奋进,必将为学校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增添新动力,为国家、区域及行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学校简介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是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博士授权单位、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单位。现占地总面积1269.68亩,有少荃湖、梅山路、史河路、六安路四个校区。图书馆藏书207.16万册,古籍部珍藏古籍线装书3.3万册,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药资源中心腊叶标本室储藏了15万余份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是全国医药院校珍藏标本最丰富的标本室。新安医学文化中心是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446人(其中博士、硕士3037人),有16个二级院部(含3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447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961人。有国医大师2人,岐黄学者1人,全国名中医2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皖江学者1人,青年皖江学者1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教师5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6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2人,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5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6人、后备人选13人,安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11人,安徽省领军人才团队3个,博士生导师90人,硕士生导师725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个。有来自国内外的64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客座教授。2020年新增省“115”产业创新团队8个。学校现有27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安徽省Ⅱ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Ⅲ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1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12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个。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3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2位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60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一等奖13项。学校注重彰显办学特色,设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基金和赢卓奖学金,开展“百人获奖、千人参与、万人受益”的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如“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意及创业”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近三年,共有千余人次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和奖励400余项,其中国家级赛事获奖129项(含国家级A类赛事一等奖4项)。学校重视实践育人,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学校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4%以上。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强校战略,近5年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近20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近200项,2017年学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2020连续两年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突破,主持承担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2016年以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7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800余篇,其中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现有1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7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另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共建有18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学校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与黄山、亳州、六安等15个市县人民政府及一大批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有50余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学校紧跟地方建设需求,围绕以中医药为主的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多层次、多方位、多模式的全面合作,开展科技攻关、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等方面合作,并制定相关政府中药材发展规划。建立了安徽省中药材科技产业战略联盟,获“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特别贡献奖”等称号和荣誉。2016年以来,为地方政府制定发展规划10余项;承担了200余项校企合作课题,年均横向合作科研经费超1000万元,与企业共建科技合作平台15个;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参与推进“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指导亳州、六安、黄山、池州、宣城、滁州、安庆、阜阳等地区药农中药材种植,受益人群上万人。实现学校优势学科与地方产业布局的有效对接,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力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希腊、马来西亚、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来校攻读博士、硕士、学士学位以及参加中短期培训。学校注重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第一附属医院是全省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是全国首家也是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针灸专科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是国家第三批重点建设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医堂是一所以纯中医方式为主要医疗手段的医疗单位。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办学层次齐全,中医药特色鲜明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文化塑校、依法治校、开放荣校”六大战略,着力培育“精诚是新”中医药人才,构筑安徽中医药协同创新高地,引领安徽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建成国内有实力、省内高水平、行业有影响的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服务人民大众健康做出更大贡献。(以上数据截至2021年10月)校址:合肥市龙子湖路350号(少荃湖校区),邮编:230012合肥市梅 山 路103号(梅山路校区),邮编:230038合肥市史 河 路 45号(史河路校区),邮编:230031合肥市寿 春 路300号(六安路校区),邮编:230061电话:0551-68129004/68129026传真:0551-68129028 网址:http://www.ahtcm.edu.cn/
  • 安庆师范大学安庆市迎江区
    学校简介安庆师范大学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庆。这里是桐城派的故里、黄梅戏的故乡,有着“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的美誉。学校傍依浩瀚长江,毗邻宁安高铁、合安九高铁,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交通便利,是皖西南和大别山区域唯一冠名“大学”的高校。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1897年,清代著名省学敬敷书院在此办学,揭开了百年育人的序幕。1901年,敬敷书院与求是学堂合并成立安徽大学堂,后更名为安徽高等学堂。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在此创办,1946年改为国立安徽大学。菱湖校区现存的敬敷书院和国立安徽大学红楼,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学校百年发展历程。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安庆师范学院。2006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庆师范大学。2017年,学校进入安徽省一本招生行列。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学校现有龙山、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844亩。设有17个二级学院,72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专业门类,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工学为主要学科门类。现有教职工148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54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贴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各类优秀人才18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7200余人。学校教学水平优秀。全面对标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2.0计划,认真落实“五育并举”要求,不断深化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综合改革,深入推进“863”学院建设,大力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精品通识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等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15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其中4个专业为师范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其中7个专业为师范专业。1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近五年来,承担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566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1项。学校学科实力较强。拥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统计学、教育学、中国史、生态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教育、法律、体育、翻译、新闻与传播、艺术、国际商务、社会工作、汉语国际教育、 应用心理、机械)。建有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实验室、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协同创新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5个省级科研平台。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项目6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8项。学校开放办学活跃。与美国索尔兹伯里大学、美国中阿肯色大学、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等25所国外高校结成友好合作学校,在教师交流、学生互派、教学科研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学校还与国内一批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学校与安庆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3个产业学院(研究院),推进“一室两基地三中心”建设,校市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深度融合的新格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文化育人、服务立校”的办学特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优秀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依托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桐城派与桐城文化、黄梅戏传承创新、教师教育、石油化工新材料等地方主导产业、皖西南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大学生顶岗支教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学校育人成果丰硕。始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敬敷、世范、勤学、笃行”校训精神,深入实施修德、修智、修行“三修”教育工程,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五年来,学生在“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各类大型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200余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在全省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事业全面发展,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是六届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入选学校。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高水平”办学定位,遵循“举师范旗、走应用路、创特色牌”发展思路,坚持“优势文科、应用理科、新兴工科”发展布局,深化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