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山东:高考人数连降四年 为抢生源名校掐架
2012-06-13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6月7日,山东省约49.8万名考生走进高考考场,这一人数比去年减少了约5.3万人,这已是山东高考人数连续第4年下降了。究其原因,除了适龄人口数不断下降,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高校乃至国外高校纷纷直接进入内地抢生源,使得高考不再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唯一选择,部分高校也切实感受到了生源骤降带来的深深寒意。高考大幕刚开启,新一轮的生源争夺战也将上演。

  全省报名者4年少了30万

  2008年是近80万人、2009年是70万人、2010年是65.6万人,2011年是55.1万人……这是生源大省——山东省过去4年间的高考报名人数,今年这个数字下滑到49.8万人,首次低于50万人,比最高峰时的报名人数足足少了近30万人。

  2008年不仅是山东高考报名人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对于全国也是如此。1999年我国开始大规模扩招,扩招元年,全国高考人数为288万人,此后年年攀升,一直攀升到2008年的1040万人这一最高点。但接下来,全国高考人数开始持续下滑,一直下落到2012年的900万人左右,4年间减少了约140万人。

  有减也有增,高考报名人数在减少,但录取率仍然连续增长。山东去年共录取考生50.1万人,录取率已经达到了将近90%,十名考生中九个人有学上,考生规模与录取规模几乎快要画等号了。即使今年山东整体招生计划比去年减少7.5万,但录取率仍预期维持在80% 左右,“能上个大学”已经不再是学生们考虑的首要问题,“选个好学校”成为众多学生的第一追求。

  “萝卜少坑多”愁坏学校

  本专科录取率走高的同时,山东专科(高职)录取分数线连年下降,2002年专科二批分数线为350分,2003年跌至280分;之后保持了3年基本稳定,2007年又下滑至文科220分,理科210分;2009年文理科均为210分;2010年文理科均为190分,但那一年,全省专科(高职)计划浪费超过1.8万个。到2011年,该分数线已下调至180分,可也是这一年,山东省仍出现了专科(高职)4.2万人的生源缺口,高职招生计划无法完成,根本没有阶梯性划线的条件。

  相比于公办高校,民办学校面对这一窘境更是发愁,没有生源就没有收入。“去年费了好大劲招了些学生,可开学以后新生实际报到率还不到70%,我们学校领导整天研究高考适龄人口走向,知道今年人数还是减少很多,干脆就主动申请招生计划缩水,就是害怕到时候一统计,招这么多人却只有寥寥无几的学生报考,影响学校形象。”青岛一位民办学校招生负责人说。

  为抢生源名校也“掐架”

  民办学校在为生存发愁,而名校也为了争夺尖子生展开较量,一些名校“掐尖”对象甚至已经开始瞄准高二学生,采取签预录取协议的方法提前“圈定”生源。

  去年7月,高考录取关键期,复旦大学突然发表声明称有上海某理工类高校教师假冒该校教师骗预录取考生改志愿,尽管没有指名道姓,但上海交通大学主动发表声明予以回应,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上海的两所兄弟院校,为了争夺生源已经“撕破脸皮”。

  “很多省外或省内一本高校,都主动找市、县中学建‘优质生源基地’,高中就已经能够感受到这些名校对于优质生源的较劲。”一位青岛高中校长说。除了生源减少的背景外,一批中国香港高校、中国台湾高校以及国外高校进入内地“搅局”,也让内地名校“掐尖”不断升级。

  清华北大苗子被挖跑了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王坦也指出,近年来出国上大学等升学渠道多元化,也分流了一部分高考考生。从2007年开始,出国留学人数已经连续4年保持了20%的高速增长,2011年全国出国留学人数达34万。今年青岛2中有150多名高三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比去年增加十几人,58中有近100名高三学生弃考留学,比去年增加40多人。

  7日上午,看着自己带了3年的学生们一个个自信地走入考场,58中高三班主任孙帅感到很欣慰,但心头上也难掩一丝遗憾,因为班上成绩最好的一名学生无法过来高考。这名学生叫田文卿,是58中级部稳居前一两名的学生,是所有老师和同学眼中的绝对清华北大苗子,但今年本该出现在高考考场的田文卿,却在北京为去英国留学做着准备。在高考前一天,他还从北京打电话,给自己以前的高中同学们鼓劲、加油。

  “我当时决定留学,主要原因就是觉得高考压力实在太大了,我真害怕一次考试没发挥好,辜负了老师和父母期望,而且我对国内大学培养体制也很失望,希望能够到国外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教育。”田文卿说,中国整个教育体制还是以应试为主,他认为留在国内读大学只会限制住自己发展。

  机遇

  引入竞争机制高校优胜劣汰

  青岛黄海学院董事长刘常青对于当前生源危机深有感触,“现在有一大批民办中专学校在不断消失,而民办以及公办大专院校从去年开始就进入‘冰冻期’,出现倒闭情况无法避免,未来 10年就是这些大专院校的生死存亡期。”刘常青透露,现在国内已经有不少民办专科学校因生源严重不足,主动申请停办,他认为专科高职类招生困难、供需矛盾失衡局面将长期存在。

  从上幼儿园,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通过中考上高中,然后参加高考,最终上大学,这是一名普通中国学生的求学之路,也是中国式人才“生产线”,但这条标准化“生产线”也饱受诟病。“现在学生们都是在流水线上被批量制造,毕业证书的含金量越来越低,一些大学没有办好,没有含金量,就得倒闭。”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认为,生源危机是中国高等教育新陈代谢的一次机会,他认为应该把大学都推到市场上去,让社会来选择大学。

  “高校倒闭是件好事,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就应该是优胜劣汰、公平竞争,高校当中引入市场机制是大势所趋。”中国海洋大学招生办主任范其伟认为,当前并不是高校过多了,而是高水平优质大学太少了,生源危机可以倒逼高校培养体系的调整,让高校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特色打造与市场需求。(记者 单俊楠)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由烟台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学院位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身始建于1957年,1990年成立烟台市高级技工学校,是全国首批试办的两所高级技工学校之一;2006年成立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加挂烟台市技师学院校牌;2015年,被批准为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 “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学校。学院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2年)”、“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技师培训基地”、“山东省技师工作站”、“山东省首批金蓝领培训基地”、“山东省特种作业操作证培训基地”、“烟台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烟台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烟台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60多年以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6万多名高素质技能人才。学院专业建设成果显著,现设机械工程、电气与新能源工程、信息与传媒、经济管理、汽车工程、航空服务、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业技术应用八个系,精心打造智能制造与控制、数字商贸、新一代信息技术、城市交通、现代服务、文化传媒、应急管理等专业群。学院建有2个国家级资源库建设项目,拥有山东省名师工作室2个、山东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3个、省级示范和品牌专业群3个,省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10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名师4个,省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省级教改项目37项,省级教学资源库6个,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0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省首席技师”2名、“省教学名师”4名、“省青年技能名师”2名、“省技术能手”5名、烟台市首席技师9名、烟台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市级突出贡献技师7名、高级技师144名、市级技术能手21名,“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85%。学院科研成果丰硕,获得政府科研成果奖103项;纵向科研立项378项,横向科研项目(企业委托课题)313项,合同金额4325万元;出版著作、教材261部;发表学术论文2243篇(其中SCI、EI等856篇、北大中文核心247篇);取得专利授权667件(其中发明专利123件);取得专利授权606件(其中发明专利163件);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14项,2019年、2020、2021年“专任教师取得专利数/专任教师总数(%)”分别达到36.93、38.89、34.02,连续五年高于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中位数。学院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探索完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将思政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实施系、院、市、省、国家五级竞赛机制,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人人参与的竞技文化。学生近三年来参加各级各类大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超过600人次,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均居全省前茅。毕业生合格率、专业技术等级证书领证率达到98%以上,就业率达到98%以上,广泛分布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LG乐金显示有限公司、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学院坚持“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开放办学模式,依托行业、产学研联盟,以项目为纽带,坚持“广精尖”的校企合作理念。与西门子工业软件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正海集团、艾迪精密等烟台市及周边170多家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关系。学院建有147个实验、实训室(车间),6个应用技术研究所,3个应用技术研究院,40个校内实践基地,118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学院与西门子工业软件合作,共同建设智能制造学院;与施耐德电气合作,共建施耐德电气学院;与阿里巴巴合作,共建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与淼盾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现建有2个省级企校共建工科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2个山东省现代学徒试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正海磁材有限公司合作,电子商务专业与烟台星商电子合作)。学院与阿里巴巴和eBay共建跨境电商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施耐德电气合作共建智能控制实训中心,正在推进与华为合作共建物联网及5G技术实训中心、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实训中心,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共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与中集来福士合作共建焊接技术自动化实训中心。与北京中科创大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科创新创业学院”。通过与业内顶尖企业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助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院主动融入省市、烟台开发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产业发展需求,依托电气与新能源工程系,与科大讯飞、国兴智能、尔湾海洋、博锐机器人等公司合作组建了“烟台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究院”,重点开展涉及工业机器人、智能加工、智能海洋、智慧城市等方向的研究,助力企业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应用和生产转化;依托信息与传媒系,联合北京青苔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烟台大数据(云计算)应用技术研究院”,围绕实施阿里云认证培训、技术交流与成果转化、组建专家智库等方面,打造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依托机械工程系,与西门子公司深入合作,全力共建“烟台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研究院”,发挥烟台市智能制造产业体系龙头企业优势,采取“一个专业联合一个龙头企业,建设一个研发平台”的模式,集聚各方资源共建产教融合的技术研发平台,为推动烟台市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做出积极贡献。学院设有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具备完善的“奖、贷、助、减、补”等多位一体的助学服务体系和“校、系、班级、宿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四级预警机制。学院建有各类学生社团172个,建有志愿服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10余个。每年举办大学生体育节、社团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节、心理健康节,形成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学院秉承“好学敏行、自强不息”的校训,建设“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养成“厚德、精技、严谨、关爱”的教风和“明德、尚能、友善、笃行”的学风,取得了良好的办学实绩,获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科教兴鲁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五四红旗团总支、全省高校文化单位先进保卫组织、“省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等荣誉称号。
  • 济南大学济南市
    学校简介济南大学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山东省重点建设大学、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始建于1948年,建校70多年来,学校铭记“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传承“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凝心聚力、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35万名校友遍布海内外。 学校现设26个学院,建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类别。学校每年本科招生专业80个左右,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0个门类。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国际学生38000余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82人,其中教授357人,副教授79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231人。现有全职院士2人,双聘院士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6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人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海外特聘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1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人。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7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17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7个。 学校建有山东省高峰学科1个、省优势特色学科3个、省一流建设学科5个、省重点学科14个、省文化艺术重点学科3个、省一流培育学科1个、省高水平培育学科1个,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9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建有包括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引智基地、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国家专利导航项目研究和推广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研究平台58个。 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山东省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21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依托专业6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9个,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27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9个,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立项专业(群)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示范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1门,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山东省精品课程107门。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首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8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项科创赛事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511项,其中国家一等奖351项、二等奖994项。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4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1个。 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702项,省部级项目150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85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三等奖5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337项。学术论文被SCI、EI、SSCI、CSSCI收录11170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280余部。主办《中国粉体技术》、《济南大学学报》等2种学术期刊。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扩大与国(境)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学者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与美、英、德、法、加、澳、俄、日、韩、新等国家的102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与台港澳地区的18所高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在刚果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建有孔子学院1所。 学校校园占地24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4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0.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纸质藏书及电子文献800余万种册,中外现刊及电子期刊3万余种。 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建设创新性、国际化、有特色的世界高水平大学。
  • 东营职业学院东营市河口区
    学校简介东营职业学院成立于2001年7月,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东营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高校。学校是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山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获评全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优秀单位、全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高职院校资源建设优势学校、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中国高职院校智能机器人专业群国际影响力50强、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库项目主持单位,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校园、德育工作优秀高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高校、培育工匠精神优秀院校、平安校园、军事训练改革试点高校等荣誉称号。一、办学环境优越(一)区位优势明显。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强市,是东营市进入新时代发展的目标定位。(二)产业背景深厚。东营市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国家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和国家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促进高质量发展,东营市聚力打造“5+2+2”产业体系,即构建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五大优势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两大特色产业以及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两大未来产业。(三)政府支持有力。《东营市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行动计划》中确定,支持东营职业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院校。《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依托东营职业学院等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全国一流产教融合示范区。突出产教融合发展,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构建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新体系。提升现有职业教育院校发展水平,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二、办学实力雄厚(一)办学理念先进。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服务学生成长,确定了“学生中心、质量为要、开放融合、特色品牌、文化制胜”内涵式发展路径,坚持问题导向、质量导向、需求导向、成果导向,建设有特色、国际化、创业型高职名校发展目标,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精湛技艺、创新本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高标准谋划、高质量育人、大规模培训、深层次融合、“双师型”队伍、高水平服务六大建设任务。(二)师资水平高。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建有山东省名师工作室、省级技艺传承创新平台。多人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齐鲁最美教师、齐鲁首席技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齐鲁和谐使者、省级教学名师等称号。(三)实习实训条件完备。建成校内实训室25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64个。建设了“东营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石油化工实训基地成为“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四)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有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国家级骨干专业5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特色专业8个、品牌专业群3个,“3+2”专本贯通专业1个。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44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门。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省级以上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3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五)思政工作成绩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是山东省示范中心。荣获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人民德育》“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示范院校等称号。“山东高校十佳辅导员”1人,“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1人,入选由中央文明办组织的“中国好人榜”1人。1名学生获得伦敦残奥会亚军、亚洲残运会冠军,1名学生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三、办学优势明显(一)石油石化特色。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立项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主持国家级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牵头成立了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职教集团,是山东省化工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持单位和全国石油与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示范性实训基地、AHK中德职业教育联盟成员单位,校企共建国瓷新材料学院。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并通过验收。参与国家专业标准修订2个、1+x证书标准开发2个,获批国家规划教材3部,牵头开发山东省高职石油化工技术、石油工程技术和化工装备技术等专业教学指导方案3个。参与开发AHK(中国)化工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化工专业相关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5个,编写AHK教材8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国赛一等奖4项,11名学生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录用。(二)创新创业品牌。建设创业学院、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基地“三大平台”,构建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评价、创业项目输出“三大体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与学生社团活动相融合、与“创”文化品牌构建相融合“三项融合”,培育形成“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创优、创效”“来东职、一起创,圆梦想、创未来”的浓厚“创”文化氛围。有800多名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涌现出10多位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大学生创业典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校众创空间被评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是山东省文化产业“金种子计划”试点孵化器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首批青年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创新创业教改项目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三)人工智能亮点。被教育部确定为“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试点学校,引入达内科技集团优质资源共建人工智能学院,同时成立黄河三角洲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成立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分中心暨山东省产教联盟,与京东集团共建京东教育研究院华东分院、京东(东营)国际产教融合创新中心,牵头成立全国人工智能职业教育集团并任理事长、秘书处单位,与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等联合发起成立中国物联网产教融合联盟并任常务副理事长、秘书处单位,当选山东省计算机职业教育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委员会牵头院校,联合起草“自然语言处理应用开发”等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拥有两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承办首届山东省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大会,联合主办首届全球物联网职业教育大会、第一届全国工业4.0产教融合提质培优高峰论坛等学术活动。被评为ARM(中国)嵌入式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示范基地。(四)开放办学路径。“三进三出”提高国际化水平,即:把国际先进职教模式引进来,把优质职教资源引进来,把留学生引进来;学校走出去办学,教师走出去提升职教能力,学生学员走出去就业。与39所国(境)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引进德国等专业教材15部,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标准1个,开发与国际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2项;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明德学堂建立“孔子学堂”,在马来西亚林登大学建设“名师工作坊”,成立AHK中德(东营)职业培训中心;在台湾地区设立“东营职业学院教师境外培训基地”2个;在肯尼亚建立“鲁班工坊”,在我校设立“中肯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与俄罗斯阿尔梅耶夫斯克国立石油学院互设语言教育中心。积极开展对台交流,“两岸青少年情牵黄河口”活动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对台交流项目”。(五)产教融合机制。“点线面”三维度产教融合推进机制:依托县区、经济开发区,紧贴产业发展,把握人才需求,系统推进产教融合;加入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等48家行业组织,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引入行业先进标准,推进学校专业与行业深度融合;与国内外30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研发、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就业合作等。协同育人机制:适应企业需求,校企协同,为企业培养具体岗位人才,与富海集团、中国万达集团等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与万华化学集团、金宇杭萧公司、山东国瓷功能材料公司等设置“订单班”“冠名班”38个。专业共建机制:适应产业需求,共建专业,培养人才,与上海中锐教育集团、达内集团、成都云华集团等共办新能源汽车技术、市场营销、民航安全技术管理、软件技术等专业13个。平台合作机制:适应社会需求,合作建设“产教研创”平台,所有专业建平台,每位教师入团队,通过平台做项目、促教学、带学生、出成果。与京东集团合作成立京东(东营)国际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形成各级各类“产教研创”平台90余个。(数据截止2022年3月)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府前大街129号电话:0546—8060136(办公室);0546—8060063(招生办)邮编:257091学校网址:http://www.dyxy.edu.cn/
  • 学校简介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由交通部于1975年建校,现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省港口集团主办,是一所国有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面向全国27个省市招生,在校学生13000余人。设立有港口学院、海事学院、现代物流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等五个二级学院,开设了港口机电专业群、航海技术专业群、现代航运专业群、数字商贸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群、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群、信息技术专业群、应急救援专业群等八大专业群、39个专业。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地处青岛海洋城市的独特区位优势,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山东建设海洋强省发展战略,深耕港航物流领域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形成了“以港航物流专业为基础,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支撑”的专业建设格局,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实力,大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高职示范院校、山东省优质院校和青岛市品牌院校。深度融合,发挥校港一体优势随着2019年山东港口集团成立,学院深度融入山东港口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发展战略,进一步放大“校港一体”的体制机制优势,“把学校办到港区,把课堂搬到码头”,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实现了“学习工作化、实训实境化、学生职业化”。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先后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山东港航职业教育集团,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立足港航,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学院依据港航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全面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强化专业建设,全力打造特色专业。现有国家级、省市级重点、品牌专业(群)21个。港机、港电、港管和港工等涉港专业的办学实力在高职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港口类专业在校学生比例均位居全国前列。学院是全国高职院校中唯一的交通运输行业职业建设联系点,是全国仅有的两个港口类考评鉴定站,牵头编制了起重装卸机械15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国家标准、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国家标准和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员职业技能标准等多个社会紧缺的国家标准,获批成为山东省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在业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学院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大连海事大学、新加坡海员工会等国内外高校和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创新以“校企互动”为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课程改革标准,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基于真实案例与项目,选取教学内容,建成国家、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9门。学院与山东港口集团实现深度的人才流通和双向任职,组织教师深入港口一线,跟班实践锻炼,培养造就了一批结构合理、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并聘请以许振超、张连钢为代表的港口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达80%以上。学院依托山东港口集团的平台优势,建成“山东港口安全技能实训基地”和“山东省危险货物水路运输从业人员考试中心”。发挥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工电子技术、物流管理、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基地的作用,建成全国首个港口码头远景实训室,拥有全国唯一的集门机、集装箱、轮胎吊等为一体化的校内大型港机设备实训基地,投资兴建了现代化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流体装卸工实训基地,建成全国263家港航企业实习基地。多元融合,突出社会服务功能学院充分利用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优势,积极开展企业员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先后为山东港口集团、中国外理总公司、新加坡海员工会等国内外港航及区域企业培训员工超10万人次,培养社会船员超60000人次。学院建有连钢智慧港口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港口机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山东省高校智慧港口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开展企业科技攻关,完成了万吨粮仓储量优化改造等130多个技改项目,获得了集装箱轮胎吊供电装置、矿石输送带防撕裂装置等24项国家专利。开拓创新,打造港航人才摇篮学院深度融入山东港口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发展战略,建立了以山东港口集团为龙头,包括国内沿海、沿江各大港口、航运、现代物流等知名企业在内毕生就业网络,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大港航物流企业,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8%以上。学院坚持职业教育特色,强调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屡创佳绩
  • 滨州科技职业学院滨州市滨城区
    学校简介滨州科技职业学院是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学院坐落于山东省滨州市,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素有“渤海雄邦”之称,风光秀美,历史悠久,活力充盈,宜居宜业,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目前学院占地533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学院由滨州渤海教育集团投资兴办,集团经过25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集团。先后荣获全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市级教学示范学校等荣誉。学院始终践行“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校训精神,树立了“厚德自强、求实创新”的校风和“明礼精技、知行合一”的学风。学校通过奖、贷、助、免、补等多种助学形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在校学生可以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学院奖学金等不同等级的奖学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可参加国家助学贷款外还可以享受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不同程度的资助。学院积极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目前聘任专职教师368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21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22人。特邀著名院士、知名专家担任发展顾问,聘任高校博导、硕导担任学科带头人。学院大力开展企业专家上讲台、大学教师下企业活动,组建了一支以专家教授为带头人,硕士研究生为骨干的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聘任了50多名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我校产业教授,有力推动学院“产教融合、学岗融通”育人模式改革,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拥有完善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现有实验(实训)室4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保证了各专业实验、实训课开出率。学院网络覆盖100%,极大满足了教学、学习实训和生活需要。图书馆藏图书36万册,保证了师生阅读及教学需求。热忱欢迎广大学子报考滨州科技职业学院!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