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吉林:重拳整饬高考纪律 1300余名纪检人员驻场
2010-05-2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1300余名纪检人员驻场

  吉林重拳整饬高考纪律

  本报长春5月27日电 (记者 赵婀娜)针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吉林省纪委首次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违纪行为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省纪委监察部门将全程介入高考工作。高考期间,将派出纪检人员1300余人,在每个考点设立监督组实行现场监督,重点把好“入口关”、“监考关”、“巡查关”、“打压关”和“查处关”。并会同省教育厅成立联合调查组,设立24小时举报电话,一旦发生高考舞弊行为,快速调查,从严查处。

  与此同时,吉林省纪委在日前通报了乾安县高考舞弊案的处理结果:副县长、文化局副局长、教育局副局长被免职,其他责任人分别给予党政纪处分。

  今年,吉林省把高考列为“一把手”工程,实行党政纪问责制,对发生高考舞弊造成严重影响和后果的,不仅要追究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责任,而且要追究地方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的责任。

  针对舞弊手段呈现出高科技的趋势,吉林今年投资上亿元,在全省建设电子监控巡查系统,实现省、市、县对所有考场的全程在线监控。省无线电管委会投入1200万元,采购了先进的无线电警示压制设备,增强了对作弊信号的自动搜索识别和跟踪压制能力。

  为做好试卷的保密工作,吉林省招生办保密室监控巡查系统与全省所有县(市、区)试卷保密室实现了联网。试题印制厂安装了5套无线信号屏蔽仪,屏蔽包括3G手机在内的无线电信号;执勤武警增至18人,增设2处执勤瞭望塔;围墙设置红外线报警装置和30米隔离区,安装12个夜视摄像头,连接到110指挥中心加强防控;对保密人员进行重新资格审查、培训和考核。自5月24日至6月11日,吉林省招生办、省公安厅全时监控网络信息安全,及时过滤、封堵和删除不良信息。

  背景

  2009年高考期间,发生在吉林省松原市的高考舞弊震惊全国,教师参与贩卖高考作弊器材案件,考生考卷被抢抄袭,引起极大关注。之后,教育部、吉林省纪检委、公安部门等展开了彻查。

  本报在去年6月11日、6月15日分别刊登人民时评《高考“舞弊战”的背后》以及调查《吉林松原教师贩卖高考作弊器材案再追踪》,揭露27套作弊工具后面的利益链。

热门院校

  • 吉林外国语大学长春市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学校简介吉林外国语大学是吉林省重点高校。学校创办于1995年;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民办普通高等本科院校;2005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通过司法公证,将学校所有资产全部捐献给社会;2007年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中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省重点高校”;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探索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模式”试点单位;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首批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翻译硕士)的培养试点民办高校;2015年成为全国第一所在美国开办孔子学院的民办大学;2016年成为全国唯一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民办大学;2017年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的民办大学,圆满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被吉林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1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吉林外国语大学;2020年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项目。学校现已成为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示范基地,吉林省应用型高素质外语外事人才培养基地,东北地区语种最多、特色鲜明的世界多语言文化教育中心,吉林省培养“多语种翻译+”人才和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摇篮。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长春市净月潭旅游风景区,占地面积7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99万平方米。校园内山水环绕的自然气息与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相融合,凸显环境与人文的统一,是一所现代化的“花园式”学校。学校拥有在校生120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1335人、研究生1177人、外国留学生300多人,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外籍教师80余人,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巴西、日本、韩国、埃及、伊朗、印度尼西亚、泰国、蒙古、俄罗斯、波兰、捷克、匈牙利、塞尔维亚、乌克兰等国家。学校设有高级翻译学院、英语学院、东方语学院、西方语学院、中东欧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传媒学院、教育学院、国际艺术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国际冰雪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体育部等14个教学单位,开设了英语、日语、德语、法语、朝鲜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蒙古语、印度尼西亚语、波斯语、波兰语、捷克语、泰语、塞尔维亚语、匈牙利语、希腊语、乌克兰语等20个外语语种;拥有翻译、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商务、会计、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出版等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其中翻译硕士覆盖英、日、俄、朝、德、法、西、阿、意9个语种。学校开设46个本科专业,涵盖20个外语语种以及文、经、管、教、艺、工、法7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双外语”和“小语种+英语+专业”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多语种翻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为吉林省培养“多语种翻译+”人才和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摇篮。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地球村)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精品课1门,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中心1个,有9个吉林省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专业群、6个吉林省品牌专业,“十二五”省级特色专业8个、“十三五”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5个,省级以上特色专业数占学校专业总数的三分之一;省级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2个,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等省级研究平台13个,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校外实践基地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1个,吉林省高校名师工作室1个、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8人,国家督学1人、国家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各教指委副主任、委员9人,吉林省高级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省拔尖创新人才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45人,省级教学名师、教学新秀10人;省级一流课程24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优秀课31门、省级学科育人示范课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门。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目前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本科双学位、本硕连读、硕士双学位等留学项目;获批4个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合作开办金融学专业、与德国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合作开办德语专业(翻译方向)、与西班牙卡塔赫纳理工大学合作开办西班牙语专业(企业管理方向)、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合作开办俄语专业;拥有“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中非友谊中国政府奖学金”“吉林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招生资格。每年接收外国留学生300人左右;每年学生出国出境参加本科双学位和本硕连读等留学项目以及长、短期语言文化交流达800余名,部分专业学生出国比例达到100%。 学校教学设备先进完备,拥有大型综合性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地球村,201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建有非外语专业实验实训中心,涵盖经济、管理、计算机、心理健康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世桥大厦,为学生提供“多位矩阵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多元发展空间。学校有同声传译实验室、机辅翻译实验室、数字化语音室、数字录音室、智慧教室、专业模拟实验室、办公自动化实验室、微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报告厅以及塑胶运动场、体育馆、室内游泳馆等各类教育教学和文体设施。学校图书馆是一所集文献收藏、学习阅览、交流研讨、科学研究、文化休闲为一体,融入现代化、信息化、生态化、国际化元素的开放式图书馆,拥有一流的服务设施和WIFI覆盖的网络环境,有中外文纸质和电子图书252万多册,电子期刊2.7万多种,数据库34个,全年355天开放。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走公益性办学道路的办学思想。学校是全国民办高校中第一所坚定地提出公益性办学、不要个人回报的学校,是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进行财产公证的民办高校。 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使吉外成为中华儿女成才走向世界之桥梁,中外文化合璧之桥梁”的先进办学理念,努力为学生提供最认真、最负责、最好的教育;学校提出办学要无愧于“家长的信任、学生的时间、社会的关注和教育者的良心”。在这一思想主导下,学校坚持面向市场、突出特色、苦练内功、强化管理、精品办学、打造品牌。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育人观。在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上,实施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三个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渗透、形成合力的“六位一体”工作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了交叉任职;在工作制度上实行了联席会议;在工作内容上实现了融合渗透。学校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库和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和寝室三级管理网络形成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注重育德、育心、育体相结合,通过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强调“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成才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制定和实施了《本科全套人才培养规格及方案》,科学设计了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全过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除专业教学外,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心理健康讲座、管理学概论、礼仪知识讲座、公关知识讲座等公共必修课程;在公共选修课上加大了人文素质课程的数量和类别,增加了国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还设定了就业教育、养成教育、品德教育、素质教育、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学校注重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现有社团、专业俱乐部197个,校级综合类社团30个。学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各类竞赛、各种文体活动、讲座、国际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共建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献爱心等公益活动,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化发展。学校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实践教学指导大纲》《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大纲》及落实这两个大纲的《实施细则》,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了教育和教学计划之中。学校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住宿”的管理模式。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学校把师德建设作为切入点,通过抓教风带学风;通过“致远、务实、求精”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和“自强自律,求是求新”的学风的“三风”建设以及“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三化”建设不断强化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学校大力开展以“简单做人、踏实做事”“天下大事必从细而做”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 学校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近三年,学校学生参加的各类专业比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18项,省市级奖项307项。学生的政治素质不断增强,超过55%的在校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学生党员占在校学生的比例达到3%。校园内文明礼貌,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逐渐形成。学校涌现出了“省级优秀班集体,省、市级文明大学生”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风气日渐浓厚,“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成为学生的人生信条。至今,学校毕业学生已累计3万余名。毕业生凭借精通外语,谙熟管理,懂专业,听说能力强,计算机操作熟练,品德好,礼仪养成好,基本功扎实,敬业爱岗,团队精神强,公关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等优势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省内高校前列,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高度评价,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佩云、顾秀莲,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副主席朱永新,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原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韩俊等国家及省部领导先后来学校检查指导工作。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家组对学校的评估意见为:“这是一所有境界、有品位、有追求、讲究修养、很阳光、很有定力的民办大学,是全国民办高校的旗帜”。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对学校的评估意见为:“有情怀、有担当、有贡献、有水平、有特色、有灵魂、有希望,不愧为我国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学校所取得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与肯定,学校先后荣获“中国民办高校综合实力二十强”“中国十佳诚信民办高校”“中国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20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等荣誉。在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中,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民办大学 10强并位居中国语言类民办大学榜首,被评为中国一流民办大学;在2018中国各地区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学校名列东北地区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首位;在2020年、2021年软科中国民办高校排名榜中,学校均排名第一。学校始终致力于办一所非营利性百年名校,致力于办一所面向市场需求、特色鲜明的民办大学,致力于办一所国际化、走向世界的民办大学,致力于办一所高水平民办外国语大学。目前,学校正朝着建成精品、非营利、应用型、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的目标砥砺前行。未来,学校将逐步实现办学的民主化、法制化、国际化,最终建成百年名校。
  • 吉林职业技术学院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学校简介吉林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地处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自治州”、“中国十佳冰雪旅游城市”美誉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邻国家级4A级景区琵岩山风景区,南望两岸稻花香的海兰江。学校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校区内松杉叠翠、环境优雅,教学、生活、服务功能区兼备,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先进配套的教学设施。学院现有41个专业,涵盖10个专业大类,主要对接现代服务业,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吉林职业技术学院隶属吉林省教育厅,其举办者为吉林省批准成立的首家教育集团——吉林东华教育集团。该集团建有三大类实体,教育院校类包括吉林职业技术学院、长春科技学院、吉林职业技师学院、黄山健康职业学院,初步形成了融应用型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和继续教育梯次化的办学体系。同时,建有吉林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和长春科技学院附属医院;科研开发类包括吉林省中韩动物科学研究院、吉林省长白山野生资源研究院、吉林省长白山鹿产品科学研究院、吉林省长白山温泉研究院、吉林省东鳌中医中药研究院等,科研带头人均为国内名家学者;服务类实体企业包括东鳌教育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长春双阳湖医养康复中心、吉林省大美长白山生态科学示范园区管理有限公司、吉林兰苑物业有限公司、亚洲最大的室内温泉、4A级旅游景区——吉林省御龙温泉、吉林省东鳌鹿业集团有限公司等,是教学实训、实习基地和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新时期赋予新任务,新起点承载新使命,走上中国高职教育“快车道”的吉林职业技术学院将立足时代发展,服务社会经济,建成办学理念先进,文化特色鲜明,教育模式独特的综合性高职院校。我们在“吉职”等你来!吉林职业技术学院与龙井市政府合作投资16亿打造的新校区(海兰江大学城)规划总占地面积61.48公顷,总用地面积27.27公顷,总建筑面积 34.668 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单体共25座,共分为大学城建筑18座,孵化企业办公楼7座:校园内建筑有:食堂、实验楼、专家公寓、留学生公寓、办公楼、体育场设施用房、图书馆、教学楼、实训楼及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 延边职业技术学院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学校简介延边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享有“教育之乡”“礼仪之乡”“歌舞之乡”“足球之乡”和“民族团结进步之乡”美誉的全国文明城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唯一一所州属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由延边州人民政府主办。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5年的延边财经学校、创建于1958年的延边黎明农民大学、创建于1975年的延边职工大学、创建于1989年的延边工业学校。2011年2月,学院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同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备案进入高等院校系列。学院办学66年来,积淀了扎实的职业教育办学基础,为延边州、吉林省乃至全国共输送7万多名品学兼优、德技共有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成立10年来,办学活力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学院是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国家信息安全水平考试授权考试中心、人才输送中心、吉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吉林省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群)院校、吉林省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院校、吉林省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吉林省双创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吉林省首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基地、吉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A级单位、延边州先进基层党组织、吉林省工会工作先进集体、延边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延边州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延边州安全保卫工作先进单位。省、州领导多次到学院视察调研,勉励学院聚焦延边产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院新校区位于延吉市朝阳川西部新城,占地面积18.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包括中和楼、进德楼、修业楼、知行楼、合一楼、诚实楼、阶梯教室、图书馆、学生公寓、师生餐厅、体育馆、实训教学楼、实训厂房、服务中心等。新校区教学设备先进、生活设施完善、校园环境优雅,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公寓配有生活柜、电脑桌、阳台、宽带接口,每层设有卫生间、热水间、淋浴间及洗衣房,塑胶跑道、标准化足球场与室内体育馆相得益彰,智慧化校园将学习、生活充分融合,已逐步成为延吉市西部新城城市风光与浓厚人文氛围完美结合的新亮点。学院现有编制内教职工235人,其中,正高级、副高级教师128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7人,吉林省“双师型”教师84人,吉林省职业教育先进教师2人,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专家2人,延边州“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延边州优秀教师9人,延边州师德标兵3人,延边州巾帼建功标兵1人,延边州优秀班主任4人。近年来,学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立项省级以上教研科研课题31项,发表学术论文348篇,41名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奖,荣获吉林省第十一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为推动吉林省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持。学院设有7系2部,有学生3200人,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动漫制作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软件技术、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大数据与会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旅游管理、应用韩语、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大数据技术、现代物流管理等22个专业。学院与吉林省内13个中职学校实施“3+2”中高职贯通培养,建设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立交桥”。学院承接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32项,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面向市场办专业,面向岗位设课程,面向实践抓教学,面向企业设基地,面向需求育人才,实施“学历+能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积极落实、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不断提高学生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获得率,着力增强学院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率高、就业稳定性高”。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级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2次,省级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2次、二等奖29次、三等奖48次,国家相关行业协会职业技能比赛一等奖3次,三等奖3次,省级相关行业协会职业技能比赛特等奖3次、一等奖2次、二等奖7次,三等奖7次。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率高、就业稳定性高”。学院依托计算机应用水平培训考试机构、会计无纸化考试中心、职业技能鉴定考点多次举办会计、导游、电商、计算机、信息安全、机电、数控、建筑等培训班,通过计算机考试机构、会计无纸化考试中心、职业技能鉴定考点进行会计、税务、旅游、银行、邮政等职业资格考试。学院与浙江工商职院、泉州轻工职院、阿勒泰职院签订合作协议,与吉林延吉国际空港经济开发区、延吉高新技术开发区、白山大厦、创业软件、百草园科技、四季网络科技、龙川包装机械等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设有吉林延吉国际空港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在各专业实施“学校教育教学+企业教学实习+顶岗实践+就业”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向宽领域、深层次和高水平迈进。学院设有奖学金制度,优秀学生在校期间可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励,表现特别突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可申请获得国家奖学金,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可申请获得国家励志奖金,品学兼优的学生还可获得院级奖学金,家庭困难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勤工助学和困难补助等资助,高校毕业生、在校生应征入伍可享受学费补偿代偿政策,学院可帮助学生到生源地教育部门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学院秉承“进德修业、知行合一”校训和“认真履行教育培训社会服务职能、坚持进德修业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办学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举办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打造“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党建品牌,通过大学生业余党校、“青马工程”、“学习筑梦”等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社团活动、文艺演出和技能竞赛,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面向“十四五”,学院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开放办学,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服务地方原则,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治校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院办学活力、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地方离不开、业内可交流、办学特色鲜明的省内一流优质高职院校。
  • 学校简介长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术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始建于1952年,建校初期是国家为筹建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而创办的长春汽车工业学校,先后经历了长春工业专科学校、吉林理工学院、吉林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70年6月吉林工学院与吉林工业大学合并,1978年10月复校。2000年9月,长春煤炭工业学校、长春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吉林省轻工业设计学校并入。2002年3月,更名为长春工业大学。1992年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首批三所之一的省属重点高校,2004年再次被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16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2020年3月,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项目高校。学校设南湖、北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5.2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设有15个学院,59个本科专业。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14个,其中,吉林省一流学科3个,吉林省优势特色学科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3个;202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2个学科成功入选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学校现有在籍学生22966人。其中本科生16416人,专科生2999人,硕士研究生3356人,博士研究生170人,留学生25人。现有教职工1675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人,正高级职称教师22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486人。现有柔性引进院士5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7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吉林省优秀专家6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6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6人,长白山学者9人。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现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42个,省市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学校技术转移中心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9年我校自然指数进入全国高校200强。近五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900余项,获得科技经费3.6亿余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项,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及国家艺术基金16项。科研成果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20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吉林省专利金奖2项,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学校始终坚持科技研发工作与国家重大需求、吉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围绕制约传统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关键科学和科技问题,通过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在碳纤维、搅拌摩擦焊、ABS树脂、微纳与超精密加工、汽车安全气囊生产线、冶金节能、金属材料强韧化、功能高分子材料、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以及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并在省内相应企业实现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支撑和引领我省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自强不息、志在一流”的工大精神和“爱国敬业、求实创新”的校训,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建校69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近20万人。2004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4年作为全国首批吉林省首家高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化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实现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零的突破。近年来,学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我校位列第75名,在2017—2021年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我校位列第85名,首次入围全国普通高校及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百强。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好、安心基层、踏实肯干、留得住、用得上、信得过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省内高校中位于前列。曾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审定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先后与英、美、日、韩、俄等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互派专家、学者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并与美国奥克兰大学和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4项,先后与美国密苏里大学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75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曾连续两次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连续多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基层党组织标兵”“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和“普通高等教育先进学校”。2009年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2年,学校党委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5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称号。2016年,学校党委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称号。2017年获得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状。2020年校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21年校团委荣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称号。
  •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市南关区
    学校简介巍巍东师,根溯延安。1945年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接见延安大学校院主要领导干部,指示学校向东北迁移,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1946年2月东北大学在本溪建校,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7月定址于长春。1950年4月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1996年9月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入选国家教师教育“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两区办学,专业合理。学校现有自由校区和净月校区。全日制在校学生26997人,专任教师1671人,其中教授511人,副教授645人。学校设有22个学院(部),81个本科专业,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和医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   特色鲜明,成效斐然。学校以教育教学为立校之本。建校70余年来,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校长成仿吾提出了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学校首开中国高师函授教育之先河;80年代,学校主动服务农村基础教育,走出了一条享誉基础教育界的“长白山之路”;90年代,实施“优师工程”,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进入新世纪,启动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探索“U-G-S教师教育新模式”。“优师工程”和“U-G-S教师教育新模式”先后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强校,成果丰硕。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近年来,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2017年9月公布的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第19位、211院校之首。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6个(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A+),B类学科15个。34个学科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学校现有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14个部级重点研究基地,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农村教育研究所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四项,其中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两项、统计学研究领域的一项、化学研究领域的一项成果获此殊荣;获得第七、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四项,其中历史学研究领域的三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一项成果获此殊荣。   开放办学,助力发展。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97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2015年,与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合作设立了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纽瓦克学院。学校在韩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蒙古建立了孔子学院。国家汉办、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及外交部分别在我校设立了“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基地”“华文教育基地”“教育援外基地”“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设在我校。   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学校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公木(张松如),作家萧军、吴伯箫,文学史家杨公骥,语言学家孙常叙,历史学家李洵、丁则民、林志纯,教育学家陈元晖,音乐家马可、吕骥,病理学家白希清,数学家张德馨,核物理学家王琳,地理学家丁锡祉,鸟类学家傅桐生,中科院院士生物学家郝水,新中国学校体育创始人之一杨钟秀,大型团体操编导艺术家杨瑞雪、“红色理论家”郑德荣等著名学者,都曾经工作生活在这里。建校70余年来,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共为国家培养输送各级各类毕业生30余万人,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教育领域脱颖而出,如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包头九中教师陆家羲、感动中国的支边教师冯志远、全国模范教师郭力华、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全国十杰教师马宪华等。同时也培养了著名生态学家郑光美院士、物理学家孙昌璞院士、地理学家刘兴土院士、著名作家张笑天等为代表的各类人才。东师人“信念坚实、学识扎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四实品格”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承典塑新,力行致远。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东北师大将以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契机,践行“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深化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努力推进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建设进程。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