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苏:2017年高考考试说明11月公布 仍自主命题
2016-10-1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2017年高考考纲修订内容。其中文科增大阅读量,注重考查信息筛选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选材要求。理科则增加文化类内容。新考纲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而且文理科目皆考。

这些变化引起了江苏家长的关注。2017年江苏高考命题会有哪些变化呢?扬子晚报记者昨日从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获悉,2017年江苏高考仍然实行自主命题,高考考试说明将于2016年11月公布。(蔡蕴琦)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国有公办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在风景秀美、人杰地灵的太湖之滨——江苏省无锡市。学校前身是1959年3月原国家农机部创办的无锡农业机械制造学校;1979年3月更名为江苏省无锡机械制造学校;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更名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隶属江苏省教育厅。学校是国家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2012年开始试办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2018年入选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校A档建设院校,2022年在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位列全国第3。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三年在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高职院校综合考核中获第一等次。学校现有中桥、太湖两个校区。全校占地850多亩,建筑面积39.8万平方米;资产总额1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3.148亿元,图书馆藏书130万册。目前设有机械技术学院、控制技术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外语与旅游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开源创新创业学院、基础课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国际教育学院、爱尔兰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与百度、西门子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7个,目前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留学生14400多名,教职工900余人。学校秉承“严谨治学,崇尚实践”的校训,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中有教授60余名,博士120多人。其中,国家教学名师2名、省教学名师4人,二级教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8个,聘有杨叔子院士、姚建铨院士等高层次专家学者和顾秋亮、黄成等大国工匠、技能大师为兼职教授。目前开设有与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相适应的专业54个,其中本科专业6个。拥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2个、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2个、首批国家示范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专业2个;省重点建设专业群4个、省高校品牌专业2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省品牌与特色专业8个,全国机械行业品牌与特色专业3个。学校主持建设数控技术和物联网技术2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并拥有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1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3门,国家规划教材36部。学校主持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二等奖近20项。2021年CCTV1“新闻联播”报道了学校建设智能制造专业集群、赋能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学校还主办全国性的职业教育期刊《机械职业教育》和学术期刊《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学校注重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内建成了“多功能、开放式、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建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1个、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省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项目、4个基础实验中心、8个专业大类实训中心,还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江苏省机械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等,开设了63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使学生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达到95%以上。在校外建立了200多个实习基地,其中100多家企业成为学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基地。学校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011年以来,率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探索构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每年开设近百门次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建设了20多门文化素质精品课程;在校外建立了30多个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参加各项竞赛佳绩频传,近年来有1000多人次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大赛中获奖,其中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1项;“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4项;获得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129项,其中一等奖27项,优秀团队28个,获奖数量和等次在江苏高职院校中多年名列第一。同时,学校竭诚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运行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爱心基金、特困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连续多年荣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学校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每年为社会、企业培训10万人日,为中小企业完成技术服务项目200多项。教师年完成600多项专利,其中部分专利已向企业成功转让。学校获批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重大项目1个,获批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工程项目1个,申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及省自科、省社科在内的部级及以上项目50余项。学校重点建设了“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研究所”“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所”等三个年服务到账达千万元的研究所,建有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并牵头组建了全国机械职业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江苏省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建有江苏省传感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智能工厂仓储物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工程中心和研发平台10个,其中全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技术职教集团被列为首批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学校在高职教育国际化道路上不断开拓前进,2004年成为总部设在美国的社区学院国际发展联盟(简称CCID)的第一个中国成员单位,2012年CCID在校成立中国分中心。学校先后与马来西亚管理与科技大学、印尼特里沙克迪教育集团、老挝申沙万教育集团合作建设3个海外分校或语言中心。2018年经教育部备案,江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首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爱尔兰学院。近年来,学校与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50余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14年招收首批国际留学生,目前有来自加纳、利比里亚、伊朗、印尼等20多个国家的300余名留学生在学校学习。学校中美、中丹和中澳合作办学项目分别成功入选省教育厅2016、2017、2018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项目。2021年入选首批江苏省“十四五”高校国际化品牌专业、教育部“中非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首批试点院校。学校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去”,每年选派一定数量学生赴美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对口院校进行短期和长期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近几年,学校的办学成绩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黄炎职业教育杰出贡献奖”“省文明单位”“省高等学校文明学校”“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省教育人才先进单位”“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 学校简介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教育部备案、从事高等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坐落于长三角腹地——江苏常州。学院位于常州市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南临沪宁高速公路,毗邻常州高铁站。发达的经济基础,悠久的历史积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校区规划占地34万平方米(504亩),总建筑面积45.3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0万册。拥有先进的校园网络设施及视听系统,建有现代教育中心及44个实验室,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实验和实训的需要。学院现共有航空服务学院、智能制造与计算机学院、经贸管理学院、艺术与建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基础学院六个二级学院,开设机械制造、民航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与会计、建筑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等31个专业。学院办学目标明确,办学理念先进。主要为常州市、江苏省、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拥有一支来自省、市著名高校,具备高级职称、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的专业带头人和以研究生为主的中青年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及双师素质的教师高达70%以上,从而保证了学院的教学质量。2012年我院 “机电控制技术专业群”被江苏省教育厅遴选为省级重点专业群,省财政投入预算28万元新建省级“机电技术应用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在筹建过程中,省政府奖励资金100万元;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淋浴器的设计制造与仿真”和“订书机的设计与仿真”获江苏省高职院校三等奖。2010年我院学生毕业设计荣获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应用电子专业《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被评为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我院与常州创意产业园联合申报的跨学科“艺工双通型”人才培养模式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创新实验基地,这是学院近年来重视内涵建设取得的突出成果。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实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多证书制度,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健康发展,为学生的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对接奠定基础。近三年来,我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于同类院校前列。学院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学生工作的指导方针,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对学生进行24小时全过程服务、准军事化管理,有效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其提前适应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确保了学生在建东"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真正做到了令学生满意、家长放心、企业称心、社会认可。  学院及时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正从规模扩展转向以提升质量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式发展的转变;由单一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转向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本科、普教与成教、职后与职前、学校与社会等方面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元化办学模式。办学十年,不仅为经济社会输送了大批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且已逐渐构筑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的职教体系。我们坚信经过全院师生的不懈努力,我院必将建成省内知名、国内有名、家长欢迎的一流民办高职院校。
  •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市栖霞区
    学校简介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学校于2017年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建校之初,学校即为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师资,编撰、制订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为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学校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拥有仙林、汉中门和泰州三个校区。现有各类在校生2万余名,有33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管、理、工、经、文6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4个,江苏省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3个。学校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4个一级学科及中医1个专业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 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及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主干学科均进入A类。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9中国大陆高校ESI机构排名位列第128位,2017年入围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2018年上榜自然指数国内高校TOP200,入围美国Scimago中国大学“学术”排名前128强,入围“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艾瑞深校友会2019年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100强。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肩扛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着力推进卓越医生(中医学9年本博一贯制、“5+3”创新拔尖人才)、卓越科学家(中药学“4+5”本博连读创新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中药学/药学本硕连读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设有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药学院、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护理学院、卫生经济管理学院、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第一、二、三临床医学院等教学机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全面合作,共建“新中药学院”(中药学“4+5”本博连读9年制)。拥有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南京中医院、附属南京医院等6个直属附属医院,29个非直属附属医院、4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和3所附属药业(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位元堂药业控股有限公司),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所。 学校有国家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总数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近2年在NATURE、 JAMA、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名家云集。拥有国医大师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教学名师和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1人,全国名中医4人,涌现出一批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学校坚持引培并举,一批年轻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江苏省特聘教授基金资助,一流的师资队伍为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积累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是教育部批准接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的首批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已经为五大洲培养留学生3万余名。1993年学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合作开办中医学专业,首开我国与西方正规大学合作开展中医学历教育先河。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了我校与RMIT合作建立的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我校办学水平给予高度评价。在教育部的支持下,2019年2月学校又与爱尔兰国立大学(高威)签约共建中医与再生医学孔子学院,该孔子学院的建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推进中医药新时代海外发展的积极探索。学校已经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有着广泛交流和合作,先后在大洋洲、欧洲、美洲建立了8个海外中医药中心。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 “学贯中西,至精至诚”的办学理念,坚持特色发展,追求卓越,各项事业快速发展。面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学科攀峰、开放协同、文化引领”战略,继续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为创建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一流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 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市虎丘区
    学校简介苏州科技大学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2017年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共建高校,同年获批江苏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拥有石湖、江枫、天平三个校区,主校区石湖校区毗邻石湖水,坐拥上方山,环境优美,风景迤逦。校园占地面积2300亩,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000余人,研究生2800余人,国际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学校拥有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档,“工程学”和“化学”学科跻身ESI前1%;6个学科入选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6个学科入选“十四五”省重点学科。64个本科专业中,1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专业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8个专业通过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600余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国家建筑设计大师等一批名家名师;国家“杰青”获得者、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50余人;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在内的各类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400余人;省“双创团队”在内的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创新团队11支。 学校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包括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一等奖在内的省级教学成果奖40余项。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合唱)金奖、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现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1个。近五年,学生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特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特等奖提名、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国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等奖项4700余项。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名各类毕业生。 学校现有包括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4个。近五年,共承担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近26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40余项;学术论文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5100余篇,专利1100余项。 学校先后编制200余个小城镇规划,完成苏浙皖地区1000余个乡村规划。参与大量地方环保政策的制定、企业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配合省市263行动计划,参与完成长三角场地的风险评估和修复等项目百余项,与佛山市南海区合作共建苏科大环境研究院,进行跨域技术输出,为珠三角探索行之有效的污染防治长效机制。苏州乡村振兴研究院起草完成我国首个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全面服务支撑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发展智库获批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入选苏州市首批新型智库,并成为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学校先后与20多个国家、地区的近8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自1993年以来每年承办由国家商务部主办的援外人力资源培训班,为1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00余名环保、能源和物流等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和学历教育。学校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承担援外硕士学历学位教育项目高校。获批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项目3个,获批省“十四五”首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立项建设重点项目1项,获批省“十四五”首批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建设项目1项,入选“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和省“高校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联盟”。 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江苏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多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招生单位、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当前,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提升办学实力,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市栖霞区
    学校简介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该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时期;其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金陵大学,1951年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原南京大学、公立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址。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15年成为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目前,学校正在着力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名家大师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李瑞清、江谦、柳诒徵、郭秉文、李叔同、张士一、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孟宪承、杨贤江、徐悲鸿、高觉敷、罗家伦、潘玉良、张大千、唐圭璋、傅抱石、陈邦杰、陈洪、吴作人、李旭旦、孙望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曾在此主政或执教。目前更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经过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身教言传,历史性地生成了“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育就了“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砥砺出“团结奋进”的拼搏意识,塑造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学校以“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为校训,形成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校风。 南京师范大学拥有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随园校区有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美誉。学校占地面积2179633平方米,现有校舍总建筑面积932076.19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28个、独立学院2个。学校共有在职教职工3271人,专任教师2170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654人,副高级职称748人;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3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特聘专家4名、青年人才4名,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领军人才7名、青年拔尖人才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5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领军人才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2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共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8723人,在校研究生13448人(其中学术型7329人,专业型6119人;博士研究生1570人,硕士研究生11878人)。成人高等教育在籍生10795人。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总建筑面积39705平方米,馆藏纸本文献总量385.93万册,电子数据库166个。校园内有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目前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4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9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第三批重点马院。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不含一级学科覆盖)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5个,2020年本科招生专业(类)49个,共涵盖74个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学科已涉及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门类。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获评A等级;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地理学、美术学获评A-等级,工程学、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数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等10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 南京师范大学不断推进“厚生育才”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4门、国家线下一流课程3门、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个、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11门,国家特色专业8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9个,“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1本(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2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3项,基础教育类13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3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各1个。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学生在“挑战杯”等全国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或一等奖,4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积极实施“顶天立地”战略,科研成果追求原创,力攀高峰。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全国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研究基地、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各1个。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7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5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3项;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6篇,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第一单位),13部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科研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我校教师主持、历时8年修订的点校本《史记》,入选《光明日报》“2013十大文化亮点”和《中华读书报》“2013十大文化事件”。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协同创新,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拥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含培育点)8个、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1个、江苏高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3个、江苏首批新型重点高端智库1个、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开放实验室1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9个,江苏省工程实验室7个,江苏省渔业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公共服务平台3个。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机构,并通过大学科技园、文创园、地方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在地方建设的一批卓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领域。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一贯重视与海外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学校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大学,是国家设立的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对外汉语教学基地、首批华文教育基地和港澳台地区幼儿教育培训基地;设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南京基地、法国文化研究中心及南京法语培训中心、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等国际性研究和教学组织。曾先后在全球开设5家海外孔子学院。与美国、英国等多所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及联合培养项目21个,设有学生海外学习项目154个。与世界上43个国家和地区的235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近年来聘请外国专家400余人,其中长期外国专家80余人;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引智计划”)。每年在校国际学生千余名。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卓越,不断优化现代大学制度,整体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厂(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 和“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首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招生单位”“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江苏省留学回国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开放融合、高原造峰、特色发展战略,统筹内涵式、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四条路径,实施人才集聚、资源汇聚、治理优化三大战略举措,坚持高质量发展与“双一流”建设双轮驱动,全面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地 址:中国南京市文苑路1号 邮政编码:210023 联系电话: (86) 25-85898966 传 真: (86) 25-85898223 E-mail:xzmail@njnu.edu.cn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