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关于做好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2021-06-0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各地级以上市招生委员会、教育局,全国在粤招生高等学校:

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考试招生工作,全力保障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实落地。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健全优化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考组织工作机制

1.认真落实各方责任。各级招生委员会是本行政区域内组织高考、治理考试环境、维护考试招生安全稳定、做好考试疫情防

控、整肃考风考纪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和招生考试机构主要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高校是本校考试招生(含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各地各校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对考试招生重大事项亲自把关、亲自协调、亲自督察,层层压实工作责任。

2.严格落实防疫措施。各地各校要认真落实国家教育考试组考防疫要求,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组考防疫工作方案,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标准,强化试题命题制卷、考点考场、考试评卷、招生录取等场所防疫举措,保障广大考生和考试招生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好考生和考务人员日常体温测量和身体健康状况监测,落实每个考点配备防疫副主考的要求,规范设置必要的隔离考场、隔离设施,配备充足的防疫物资。认真落实入场体温检测、考场全面消毒、通风、保持间距等措施。开展全覆盖式防疫教育和防疫培训,确保全体考生和考务人员熟知防疫知识和操作流程。

3.加强考试安全管理。各地各校要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加强从命题、制卷、运送、保管、分发到施考全过程管理,严防死守试题试卷安全。加强标准化考点规范化、现代化、智能化建设。严肃考风考纪,加大人员入场检查检测力度,严格执行考场、视频“双监考”及巡考制度。强化部门协作机制,联合集中开展净化涉考网络环境、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考点周边环境、打击替考作弊、清理涉考虚假公众账号、点亮涉考官方机构网络标识等专项行动,综合治理考试环境。加强考生诚信考试教育,营造良好风气。进一步完善评卷工作制度,加强评卷人员和场所设备管理,严格安全保密纪律,确保评卷工作科学规范。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成立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考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涉考、涉疫、涉灾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重大事件处置决策要向当地党委政府请示汇报,并及时报省招生委员会、省教育厅。

二、全力保障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实落地

4.全力做好新高考落地各项工作。各地各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精心组织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工作流程,全力保障新高考改革各项任务措施落地生效。各地要进一步总结新高考模拟演练工作经验,深入全面研究解决考务组织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优化工作措施。要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尤其是要针对新高考变化,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渠道,切实加强考生填报志愿指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全力营造良好改革氛围。各高校要加强与中学人才培养衔接,进一步优化选考科目要求,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评价模式。

5.继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新高考命题继续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继续优化情景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继续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参与命题和考务工作的激励机制,提升国家教育考试队伍能力和水平。

6.全面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校将为学生设置多学科交叉培养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在研究生培养阶段,衔接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各地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强基计划专业优势、培养模式和发展前景,引导适合的学生报考。

7.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分类招考。各地各校要认真总结高职扩招工作经验,健全选拔机制,保持分类考试招生为高职招生的主渠道。统筹安排高职分类招考计划,重点向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和就业率高的专业倾斜。稳步实施春季高考,优化高职院校分类招考模式,针对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不同群体,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为各类学生接受高职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适当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中高职贯通招生规模,推动建设贯通各类职业教育的“立交桥”。

三、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8.继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按照中央脱贫攻坚有关部署,专项计划实施区域的贫困县脱贫后2021年仍可继续享受专项计划政策。各地要严格考生资格审核,优化考试服务,推动专项计划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有关高校要统筹做好专项计划录取考生培养工作,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加大培养帮扶力度。

9.认真落实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高考政策。各地各校要严格执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37号)规定,严格把关,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顺利参加高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当地公安部门综合治理“高考移民”,依法依规防范和严厉打击通过非正常户口学籍迁移、户籍学籍造假、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等违法违规手段获取我省高考资格的“高考移民”行为。要进一步加强高考报名资格审核,严格审核考生的户籍、学籍和实际就读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高考移民”,切实维护高考招生秩序。

四、进一步强化考试招生工作监督管理

10.严肃招生工作纪律。各地各校要严格遵守高校招生“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国家招生计划和招生政策规定。加强艺术体育等特殊类型招考管理,特殊类型招生考试工作方案需向属地省级考试招生机构报备。严格相关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审核查验,严格高校专业考试组织,严格考评人员管理,严格考生文化和专业考试成绩要求。各地要开展招生秩序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违规宣传、违规争抢生源、违规承诺录取等行为。各高校要加强对招生队伍的教育和培训,确保工作人员准确掌握和解读招考政策。

11.强化招生信息公开。各地各校要严格落实国家、省级、高校、中学四级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及利益相关者的监督。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防护工作,加强对重要设备、信息系统和网站的运行监控和安全监测,及时堵塞管理和技术安全漏洞。要加强考生密码发放和志愿填报等环节管理,严防志愿被篡改。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教育学生提高防范意识,严防信息泄露或被他人操控。

12.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考试招生全过程监督,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确定的程序和规定严肃处理,依法依规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对公职人员违规违纪的,要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因疏于管理,造成考场秩序混乱、作弊情况严重、招生违规严重的,要依法依规对相关责任人严肃查处并追责问责。

五、进一步提高考试招生服务水平

13.始终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各地各校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进一步规范高考成绩发布和相关宣传工作,转变简单以高考成绩评价学生、以录取分数线评价高校的做法。除国家招生政策规定应公开的招生信息外,考生的报名信息、成绩信息以及录取信息只能提供给考生本人及有关投档高校,不得向考生所在中学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要探索创新高考成绩及高校录取信息发布形式,淡化“分分计较”。要协调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严禁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屏蔽考生”等。各地招委会要加大统筹协调,严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培训机构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

14.进一步优化考试服务。各地各校要认真研究新高考政策,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考生志愿填报指导,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考生提供志愿填报的政策解读、参考信息和咨询指导。要充分发挥中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高三年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政策培训,增强志愿填报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加强志愿填报管理,中学不得与有关中介机构合作开展志愿填报指导,不得为中介机构提供宣传咨询的场地。各地教育部门要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对虚假宣传、违规开展志愿填报指导的机构进行严肃查处。要加强对复读考生的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升学观和成才观。要进一步优化考试服务,强化对治安、交通、卫生防疫等方面的综合保障,为残疾人平等参加高考提供合理便利。

请各市招生委员会速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区各县(市、区)教育局、招生办公室,各高中阶段学校,并抄送市招委会成员单位、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市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附件:1.

2.

广东省招生委员会

2021年5月7日

热门院校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市天河区
    学校简介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创办于1957年,前身为广东民族学院,首任校长是老一辈革命家罗明同志。2002年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2005年,原广东省机械学校、原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广东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先后并入,2018年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校现有东校区、西校区、北校区、白云校区、河源校区等5个校区。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特色高校提升计划建设学校。学校现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大主要学科门类,民族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3个珠江学者设岗学科,教育学、民族学、新闻传播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电子信息、会计、机械、能源动力、新闻与传播等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是“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和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职教专硕”)教育试点单位,有21个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致力于培养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现设有24个二级教学单位,全日制普通在校生37000多人;开设有72个本科专业,其中理工类专业36个,文科类专业36个;师范类专业32个;建有5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和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70余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学校构建了高素质职教师资与应用型人才的学科专业培养体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开展协同创新战略合作项目,与知名企业共建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64个。近三年来,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系列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共获国家级奖励400多项、省级奖励900多项。就业率连年保持在同类高校前列,获评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广东省创新创业示范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学校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爱岗敬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中,现有正副高职称教师494人,具有博士学位631人,有双聘院士、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有全国优秀教师、巾帼发明家优秀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全国“2019年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扬帆计划”人才、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等高层次人才。学校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科研平台。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逾3.5亿元,建设有广东工业实训中心,建有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知识产权大数据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智库(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发展研究中心、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5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2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际合作基地,13个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平台、10个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团队。此外,学校还与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共建了顺德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与河源市人民政府共建了河源研究院。近三年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和国家社科基金共45项(自然科学30项,人文社科1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1项(自然科学8项,人文社科3项)。学校突出特色发展。学校是职业教育研究和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重镇,先后被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省教育厅选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院校”“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民委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学校是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联盟、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广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联盟、中德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联盟理事长单位、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单位。学校充分发挥培养培训职教师资母机作用,深化“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特色发展”办学定位,成为广东职业教育的龙头,办学影响力不断提升。学校充分挖掘民族教育和学科资源,促进民族艺术、民族体育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交叉融合,曾两度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获评广东省民宗委第二批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彰显了学校民族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办学六十多年来,学校虽数易其名,却不改初心,秉承“厚德博学、唯实求新”校训精神,坚持“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特色发展”办学定位,以培养高素质“工匠之师”为使命担当,努力创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技术师范大学。(2021年9月更新)
  • 学校简介广州松田职业学院成立于2006年9月,是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全球领先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一中教集团(港股代码00839)的成员学校,办学实力雄厚,管理科学规范。学校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尤其是与广东白云学院、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两所集团内本科院校,实现资源共享,共建人才培养平台,目前开设有三二分段专本协同培养专业,学生也可通过普通专升本考试进入到集团内两所本科院校及其他本科院校就读本科,符合条件可授予学士学位。升本途径便利,我校普通专升本升学率近三年来连续居 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前列。学校坐落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中国最美的荔枝之乡一一广州市增城区,毗连广汕公路(324国道)、广州北三环高速(珠三角环线高速)和广州地铁21号线,交通便利。学校设有信息工程学院、财经学院、商务外语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机电学院、艺术与建筑学院、管理与法务学院、电子商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教学单位。现有30多个专科专业,其中包括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与本科院校协同育人试点专业,11个中高职贯通 “三二分段”试点专业,13个“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9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校级高水平建设专业群,4个校级重点专业等。学校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设置专业和课程,强化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将职业技能大赛融入到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全过程,先后获得过第九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广东赛区省级一等奖,第12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省级一等奖,广东省第十四届健球锦标赛成年女子三人赛季军等。近三年来,学校 师生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共获奖项目200多个,其中国家级项目获奖7个,省级项目获奖160个。
  •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珠海市金湾区
    学校简介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是南粤大地上一所重要的艺术高等学府。前身为1998年创办的中国舞教学研究院,2003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颁发电子注册文凭,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代码:12576)。学校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坐落在珠海特区金湾大学城,依山傍海,环境优美,毗邻港澳,生活方便。学校临近珠海拱北海关、珠海机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学校的区位优势将更为凸显。学校还是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CEFA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单位,同时成为全国六所首批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联盟院校之一,与其他联盟院校共同担负起为国家培养高水平艺术专业人才的重任。 学校办学定位精准,厚植珠海特区、立足广东、面向全国,专业设置积极对接文化艺术事业和先进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需求,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学校设有音乐舞蹈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文化与旅游学院,开设包括国家级骨干专业首饰工艺与设计、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环境艺术设计、音乐表演、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影视动画等专业以及舞蹈表演、播音与主持、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和商务英语等在内的37个专业,涵盖文化艺术、土木建筑、 财经商贸、教育与体育、新闻与传播等7大学科门类,形成以艺术教育为特色,文经管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面向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还与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东财经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相沟通”自考本科教育,学生在毕业时可同时获得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东财经大学等院校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校还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合作项目,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联系开展海外留学合作项目。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有来自海内外的博士、教授荟萃校园,还有包括亚洲工艺美术大师、世界著名乐团首席表演家等在内的众多行业精英来校执教授艺。教师团队中涌现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珠海市优秀教师7人。 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丰硕的办学成果。学校认真贯彻实施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 和“质量工程”,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实施以重点专业群建设带动整体办学水平提升的战略, 2014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被列为广东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2019年音乐表演专业被列为省财政重点资助专业建设项目。2019年首饰工艺与设计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骨干专业。2020年影视动画专业群被评定为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015年至2019年学校还荣获多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公共实训中心等建设项目。我校《艺术类高职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专业建设案例,荣获2016年度全国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十佳”专业建设案例。学校积极探索和推进“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音乐舞蹈类专业践行“院团结合,教演一体”的教学模式,应用美术设计类专业推广“真实项目”教学模式,经管类专业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均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近几年我校合唱团,民乐团、流行乐团在省级比赛中屡获金奖;2017年我校学生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大学生技能大赛荣获三等奖;2019年我校两位同学双获19年度广东大学生技能比赛声乐表演一等奖。2014年至2019年我校师生连续六年获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的邀请,参加澳门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动——妈祖文化节开幕式的主演。学校的特色化办学得到了社会的满意和认可。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和职业意识培养,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加快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澳门维多利亚酒店、澳门明辉珠宝实业有限公司、澳门鼎立珠宝实业有限公司、广东长隆集团(珠海横琴长隆)、香港中旅(海泉湾)温泉有限公司、深圳丝路视觉、广州名动漫、珠海中邦艺术酒店、台湾(珠海)豪门雕塑、珠海大剧院、珠海市演艺集团、中山火炬歌舞团、中山泰华集团(伊泰莲娜首饰精品有限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学校历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并积极拓展港澳台及海外就业市场,自2013年以来,每年都有十多名优秀毕业生经学校推荐获得澳门企业录用通知书。学校不断努力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及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 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以打造能够胜任国际化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为支撑,充分借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办学国际化的程度、水平和效益。长期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教育机构进行交流和举办多种海外留学项目,学生在校期间可攻读国外文凭。学校在2014年被广东省教育厅列为粤港澳教育合作框架中,指定的艺术教育交流的粤方学校之一。我校著名指挥家平黎明教授、国际钢琴演奏家沃一杜霍娃·伊琳娜(俄罗斯)博士等名师多次应邀赴中国澳门、中国泰国高校开坛讲座,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学校以艺术教育为特色,注重艺术熏陶与人格培养,经过二十多年的创新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社会美誉度与影响力不断扩大,参加全国、省、市大型文艺演出成绩斐然,多次获得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珠海电视台及海外媒体载文报道。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将不断锤炼南粤艺术品牌,为国家打造文化社会软实力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支撑,努力成为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一扇窗口。
  • 学校简介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合作双方为中山市人民政府和国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建校至今已有36年的办学历史。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中山大学孙文学院;1995年,学校更名为中山学院,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至今,合作双方共同举办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6年至2020年,学校先后被遴选为“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省市共建”高校、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发扬“敢为天下先”和“爱国奉献”的精神,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为三大核心战略,坚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自主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双轮驱动,深入推进落实“省市共建”、“应用型转型试点建设”和“冲补强”提升计划各项任务,以教育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宗旨,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选准方向、抓好重点,创新机制,加快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人数近1.8万人,录取分数、投档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设有电子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与食品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等11个二级学院(教学部)。(一)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学校积极融入到区域创新驱动战略中,集中优势资源,凝练特色与优势,以目标导向推进学科建设落地生效,“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省重点学科数量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在学科建设的带动下,逐步形成了以电子类专业为核心,工、管为主干,工、管、经、理、文、法、艺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学校现有41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商务、工商管理、法学和产品设计”9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英语、应用化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18个专业为广东省优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4个专业通过IEET工程教育认证。(二)不断提升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了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教育”的“三阶段培养、多路径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能力导向,评价牵引,融合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工科特色和数字经济特色鲜明。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等立项,省级及以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0项、省级专项人才培养计划3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3个、省级教学团队14个、省级一流课程9门、省级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8项和省级“质量工程”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80余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018年“创新强校工程”考核结果位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一位。2019年和2021年分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学校形成和搭建了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创业种子基金、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特色鲜明的教育和实践平台。近年来,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3项、省级金奖1项、省级银奖4项、省级铜奖18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50余项,省级300项,全国及省级大学生各类学术、科技等竞赛奖项千余项。我校进入《2017-2021年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大学生竞赛榜单(前20)》,全国排名第7,广东省第一;在《2017-2021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前100)》中,全国排名第49,广东省第四。学校早在2009年就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独立学院;2015年,又被评为首批“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18年,再次通过复评获得该称号。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广东省高等院校前列。2012年起,学校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已累计招收研究生243人,156人顺利毕业。一批教师作为主导师在电子科技大学招收研究生。2015年3月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落户我校,已招收227人,毕业99人。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近年来获得全国及省级大学生学术、科技、文体等竞赛奖项千余项。美育成绩突出,原创舞蹈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奖项,并多次登上央视舞台。(三)高水平的自有师资队伍学校目前教职工1000余人,建有一支具有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的自有教师队伍。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占40%以上,具有博士学历教师占比约40%,拥有一批南粤优秀教师、中山市优秀拔尖人才和中山市优秀教师。同时,学校聘请了10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及客座教授。近年来,学校以多种方式加强高端人才引进,成功双聘一批国家级人才,全职引进一批博士和副高以上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强内培养,师资数量和高级职称晋升人数均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四)积极融入地方产业的协同创新学校瞄准国家与地方重大产业需求,积极融入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省市共建以来,我校共承担各类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1200余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目前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实验室、1个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大学科技园(省级)、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市级科研平台,以及一批地方智库平台。2020年12月,我校大学科技园被省教育厅、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为中山市首家大学科技园,也是省内同类院校首家大学科技园。学校逐步构建了“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创新格局,主动对接国家、省市布局的重大研究领域,围绕产业需求及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关,承担产学研项目700余项,合作企业超过300家,带动企业新增产值超过20亿元,到校科研经费稳步提升。多项科研成果被评价为“国内领先”,一批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山市科技进步奖等科研奖励,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我校被广东省科技厅评定为“2019年广东省创新券优秀服务机构”,是省内唯一入选高校。(五)广泛的对外交流合作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英、澳、加、意、日等国家和地区多所著名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培养国际化人才。学校注重开拓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与国际接轨的能力,每年派出骨干教师到国境外高校进行进修、合作研究;邀请海外专家学者到我校任教、开展学术交流。学校现有联合培养、暑假海外学期、交换交流生项目、境外短期带薪实践项目等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合作项目四大类共30项。(六)优越的求学环境学校坐落于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市城区中心地段的莲峰山上,校园环境清幽,书香浓郁,被誉为“城市中央的花园大学”。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藏书达270万册;拥有高水平教学实验室近百间;建设有高标准学生公寓及食堂,所有宿舍均装配空调;设施完善的体育馆、运动场及优雅的校园景观,为学生提供了潜心求学的良好环境。经过36年的办学,学校屡获殊荣,已经成为中国独立学院中的佼佼者。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立潮头。学校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内涵式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广东理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始于1995年创办的肇庆科技培训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升格本科并更名为广东理工学院。2018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点评审。学校坐落于粤港澳大湾面积最大和最具潜力的主体城市肇庆市,经过20多年的努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学校现共有3个校区(高要校区、玑东校区和鼎湖校区),占地总面积1520.6亩。学校全日制在校生30500余人,教职工1700余人。学校设有经济管理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等现有9个二级院系,另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基础课教学部。现共有34个本科专业和26个专科专业,拥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6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为主,经、管、文、艺术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面向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探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重点部署并加强工科学科专业建设,重视与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关联的应用技术研究。在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智能制造等方向上已取得实质性成果,建立了肇庆(高要)智能制造研究院和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科大讯飞有限公司签约共建省内第一个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心,共同为人工智能产业经济发展作贡献。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和体育文化等设施,同时坚定不移加大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投入,建设了一批装备先进、配套齐全、与工程实际接轨的校内实验实训室,为探索应用研究、教研和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学校多次获得国家、省级的表彰和授予荣誉,主要有: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民间组织”,连续十年被授予“广东高等教育院校(民办)竞争力10强单位”称号,先后获得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科研单位、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广东省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孵化基地等称号。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中西州立大学、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等9所海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开展学分互认校际交流项目,开辟主题各异的短期出境交流项目,开拓与海外知名大学合作的本续研项目。通过多元化的国际交流方式,为我校学生接受国际化教育、开拓视野、增进国际理解力和交流水平、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将更多学生“送出去”留学,同时把国外的留学生和老师“引进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秉承“修德、求是、笃行、创新”的校训,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培养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崇尚科学、打造品牌、注重内涵、服务创新的办学理念,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加强内涵建设,把学校建设成为应用型、创新型、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校园一角俯瞰图 绿满校园振华楼前风光艺术楼、图书馆一层校园休闲一角校园休闲一角足球场广理工夜景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