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湖北:省招办详解“高招热点” 六处作了调整
2011-05-1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在高招期间,考生可以通过哪些渠道了解政策,要注意哪些招生骗局?如何避免错填志愿、无效志愿?昨日,就考生、家长关心的高招中的热点问题,省招办一一进行了解读。

  据介绍,每年高招都有考生、家长上当受骗。省招办提醒,花钱买分数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考生、家长一定要擦亮眼睛,防止招生骗局。

  省招办还介绍,每年录取期间,都会发现有些考生高考成绩不错,但志愿没有填好,甚至填的是无效志愿,结果造成人为高考落榜,十分可惜。相比去年,今年高招有六处作了调整(本报曾作解读)。

  今年高招常规录取时间从7月11日开始,8月20结束。高职高专补录时间为9月22日到9月29日。

  关键词状态查询

  录取期间,考生可查询电子档案运行的7种状态:

  (1)“自由可投”:表示该考生的档案没有投出去或投出去后又被学校退档,如是被学校退档,考生可以看到最近一次院校退档的理由。

  (2)“已经投档”:表示省招办已将档案投给了院校,但院校还未下载投档信息。

  (3)“院校在阅”:表示院校已下载了投档信息,正在审阅考生的电子档案。“院校在阅”并不表示考生已经被录取,省招办投给院校的档案数一般多于招生计划数,院校通过阅档后还要退出不予录取的考生档案。

  (4)“预退档”:表示该考生因种种原因院校不予录取,院校向省招办提出退档,对每一个预退档的考生,院校都会注明退档的理由。

  (5)“预录取”:表示院校准备录取该考生,已通过网络将拟录取名单提交给省招办,等待省招办网上录检审核。

  (6)“录取待审”:表示院校拟录取名单已通过省招办网上录检审核,但录取名册还未打印寄发。

  (7)“录取”:表示录取名册已由省招办打印盖章后寄发给招生高校。

  另外,我省对高职高专未报到考生空出的计划实行补录。9月19日以后,省招办将高校报送的未报到考生录取信息予以注销,即取消未报到考生的录取资格,考生电子档案状态由“录取”改变为“未报到注销”。这些考生不能参加高职高专补录。

  录取期间,省招办将通过湖北招生信息网(http://zsxx.e21.cn)及时提供考生电子档案运行的七种状态,考生凭高考报名号或准考证号以及身份证号查询。考生也可到各市(州)、县(市、区)招办查询自己的录取信息。征集志愿期间,考生可在省招办网上填报志愿系统中查询本人的录取状态信息。

  关键词高招咨询

  现场咨询:从6月9日开始,省招办设立咨询接待点,负责接待考生及家长咨询。6月9日至7月3日、8月21日至9月15日,咨询接待点设在湖北科教大厦B座3楼,位于洪山广场东侧。7月4日到8月20日、9月16日至9月28日,设在广埠屯小学内,位于武汉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西侧。接待时间为上午8∶30-11∶30,下午2∶30-5∶30。考生和家长凭考生高考准考证进入咨询接待点。

  考生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咨询:(1)“湖北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zsxx.e21.cn)开设了网上答疑平台,考生可在网上答疑平台上提问,省招办和有关高校会在网上针对考生的提问作出回答。(2)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在本校网站开展网上答疑,考生可通过招生学校的网上答疑平台向学校进行咨询,还可通过电话咨询和到现场咨询等方式,了解高校情况。(3)招生录取期间,省、市、县各级招办以及在鄂的高校设立了咨询接待点,咨询的地点、电话和时间安排将集中在省级新闻媒体上公布,考生可到咨询接待点进行咨询。(4)教育部开设了“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网址:http://gaokao.chsi.com.cn),考生可通过这个平台向全国的高校进行咨询。

  关键词录取时间

  常规录取工作时间为7月11日到8月20日。高职高专补录时间为9月22日到9月29日。

  7月11日-14日录取:提前批文理类本科专业、艺术本科(一)。

  7月11日-20日录取:体育本科专业。

  7月15日-21日录取:艺术本科(二)。

  7月22日-28日录取:艺术本科(三)。

  7月15日-21日录取:第一批本科。

  7月22日-28日录取:第二批本科,招收参加高职统考的中职毕业生的本科。

  7月29日-8月4日录取:第三批本科;体育高职高专,艺术高职高专。

  8月5日-7日录取:提前批文理类高职高专。

  8月8日-13日录取:第四批高职高专(一),第四批高职高专(一)院校招收参加高职统考的中职毕业生的高职高专专业。

  8月14日-20日录取:第四批高职高专(二),第四批高职高专(二)院校招收参加高职统考的中职毕业生的高职高专专业。

  高职高专补录:

  9月22日-23日考生填报高职高专补录征集志愿;9月24日-25日高职高专(一)补录,艺术高职高专补录;9月26日-29日高职高专(二)补录。

  关键词填报志愿

  我省分两次填报志愿。第一次在高考结束之后、公布高考分数之前估分填报提前批本科、提前批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志愿,考生填报志愿时间为6月10日至15日;第二次在公布高考成绩和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后填报第一、二、三批本科和第四批高职高专(一)、(二)院校(专业)志愿,招收参加高职统考的中职毕业生本科、高职高专(含艺术)院校(专业)志愿,考生填报志愿时间为6月29日至7月1日(省招办开通网报系统时间6月26日,网报系统开通后即可填报志愿)。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员和艺术特长生填报志愿时间与院校所在批次填报志愿时间同步。

  今年全省考生都在网上填报志愿,全省考生网上填报志愿的网址是:http://tbzy-dx.hubzs.com.cn(电信网)和http://tbzy-jy.hubzs.com.cn(教育网)。

  填报志愿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要尽可能考虑周全。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高考成绩。考试成绩是决定考生填报志愿的最主要因素,考生要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和在全省所处的分数排序位置,确定能够填报哪些批次和哪些类型的学校。在填报志愿前新闻媒体上会公布全省考生高考分数段分布和排序情况。
  (2)近几年高校在我省招生的有关资料。省招办会将近两年在鄂招生院校的生源情况、录取有关数据对社会公布,这些数据对考生预测学校录取分数线,选报适合自己的学校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近几年情况看,有些院校填报考生较多,出现了志愿扎堆,考生填报了志愿扎堆的学校就容易落选。考生在选报高校时,不要只盯住大城市和离家较近的高校,不要只盯住所谓的热门专业,视野应开阔一些、考虑要长远一些。

  (3)考生的兴趣倾向和能力倾向。考生一般不要填报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或自己的能力倾向不宜从事的专业,以免影响进校后的学习和未来发展。

  (4)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的考生,对高收费的学校和专业一定要慎重填报,避免被高收费学校或高收费专业录取后,因无力支付高额学费,而被迫放弃入学机会或中途中断学业,影响前途或发展。

  (5)考生身体条件。考生身体条件会直接影响考生录取,考生应事先对自己的高考体检情况有一个了解,对因身体条件学校不予录取的专业,或者自己不宜就读的专业,考生最好不要填报。例如医学类、航海类、建筑工程类和食品加工类等专业,对考生身体条件都有一些特殊要求。《考生体检结果通知单》上记录了考生各项体检结果,并针对考生体检中的问题提出了填报志愿的有关指导意见,对考生填报志愿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6)高校招生要求。通过招生章程了解高校基本信息和录取规则,避免填报自己不满意的学校,避免填报自身条件不符合招生要求的专业。

  关键词无效志愿

  出现漏填、错填志愿或无效志愿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漏填批次、院校或专业志愿。考生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本应填报多个批次、多个院校、多个专业的志愿,但在填报过程中漏填了部分批次、院校和专业志愿。

  (2)填错院校批次位置。如把属于第一批的志愿填到第二批志愿栏,或把属于第二批的志愿填到了第一批志愿栏,把属于第四批高职高专(一)的志愿填到第四批高职高专(二),等等,都属于无效志愿。

  (3)填错志愿位置。如把第一志愿填到第二志愿栏,或把第二志愿填到第一志愿栏,这类错误往往容易被忽视,需要考生对照志愿草表逐一批次、逐一志愿仔细核对。尤其要注意检查每一批次的第一志愿。

  (4)填错院校代号。院校代号和院校名称是一一对应的,考生志愿信息按院校代号录入,填错了院校代号就等于填错了院校。譬如一位考生准备填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院校代号为1000,这位考生将1000错填成了1600,1600代表的是西北大学,这位考生的志愿就成了西北大学。

  (5)用往年资料上的院校代号填报今年的志愿。

  (6)科类填报错误。招生计划分文史、理工、艺术、体育科类,考生要根据自己考试科类查阅招生计划,选报志愿。文史考生如果根据理工招生计划填报志愿,理工考生如果根据文史招生计划填报志愿,都是错误志愿。

  (7)生源范围和招生对象填错。

  (8)填报自身条件和学校招生章程要求不符的志愿。

  关键词平行志愿

  今年我省在第一批本科一志愿实行平行志愿,考生可以填报5个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可填报6个专业志愿和一个“服从专业调剂”志愿。

  平行志愿按照“考生分数优先、遵循志愿顺序”的原则进行投档和录取。

  平行志愿投档时,分文、理科按考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当遇到多名考生成绩相同时,依次按语、数、外单科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再按排序先后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投档(先投分数较高、排序在前的考生)。

  对单个考生投档时,按照考生填报的院校顺序依次检索投档,当计算机检索到考生填报的院校有计划余额,考生档案即投到这个院校。(屈建成)

热门院校

  • 文华学院武汉市
    学校简介文华学院前身——“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是2003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的普通全日制高校,由武汉美联地产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举办。2014年5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更名为“文华学院”。文华学院位于华中科技大学旁,直线距离不足一公里,坐落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腹地创业街上,毗邻风光秀丽的东湖风景区。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340亩,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学生公寓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校园环境优美典雅,景观雕塑点缀其间,春秋时节丹桂飘香,初冬霜降红枫摇曳;文华学院被誉为武汉“颜值最高的十所大学”之一,“秋天到文华赏红叶”,已成为武汉市民的一种新选择。学校建筑总面积53.26万平方米,校园内现代教育及生活设施齐备。学校办学条件齐全优越,是治学求知的圣地。吴文刚先生为文华学院董事长;中国院校研究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刘献君教授任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勇传教授担任名誉校长。文华师生共享华中科技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华中科技大学三分之一国家级教学名师及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干部在文华任教、任职。学校还聘任一批武汉名校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学校、学部和系学术带头人。在办学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和秉承“博学笃志、本立道生”的校训,坚持教育家办学,倡导共同创造,实现共同发展;在教改中,优化结构,重点突破,守住根本,不断创新,在教职工、学生中形成了懂得尊重、承担责任,提升境界的价值追求。学校办学定位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湖北、服务中部、辐射全国,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具有现代创新创业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18837人,设置本科专业47个,涵盖6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布局结构为:工学专业25个占53.1%、法学专业1个占2.1%、管理学专业6个占12.7%、艺术学专业5个占10.6%、文学专业8个占17%、经济学专业2个占4.2%,初步形成“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校还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帮助和指导下,建立了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有专任教师900余名,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占自有专任教师的55%,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88%,双师型专任教师占总数的30.8%。学校坚持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了六大特色专业方向和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项目中五个特色专业群,有一批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有湖北省重点学科和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设有湖北高校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湖北品牌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新媒体人才外包服务基地等省级机构。学校个性化教育特色凸显,形成了 “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三种类型学生,即学术型、应用型、潜力型;三个关键点,即潜能、立志、空间;三个一工程,即一人一规划,一生一课表,一师一优课。学校努力探索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遵循个性化教育的路径:尊重学生,严格要求,科学指导,自主学习。创建多样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个性化教育,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与氛围。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吸引了潘懋元、周远清、顾明远、叶澜、王英杰、瞿振元、钟秉林等数十位著名教育家到学校调研和指导,更加活跃了学术气氛,促进了个性化教育的探索。专家们说:“文华是一所有理想、有追求的学校,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由发展的空间。”2013年3月,学校《独立学院本科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课题,获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秉承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优良传统,营造大学人文氛围,开设了“院士、名人、企业家”讲坛,杨叔子、李培根、罗俊、李德仁、杨家福、叶朝辉等20多位院士、校长与学生交流50多场次,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形成了良好学风。文华学院先后被政府和社会机构、权威媒体评价为“全国十佳独立学院”、“全国首批创新就业型大学”、“全国最受欢迎的独立学院”、“湖北省先进民间组织”、“全国先进独立学院”。2015至2022年,文华学院在中国校友会网《中国民办大学百强排行榜》上,均排名第二位,荣膺中国六星级民办大学。学校被新华网评为“中国社会影响力民办高校”和“中国社会影响力就业典型高校”。在广州日报应用大学排行榜上,文华学院连续五年在湖北民办本科高校中排名第一,2021年在全国893所参评本科高校中位居第264名。
  • 学校简介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3年6月成立的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学校位于有着2800年历史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2019年,襄阳市市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市属最大国有独资公司---汉江国有资本投资集团作为学校新的唯一投资方,参与学校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和资源保障。学校始终秉承“以父母之心育人”的育人思想,坚持“应用型、技术型”的办学定位,遵循“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环节”的人才培养理念,走“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突出特色,差异发展”的办学之路,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学科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职业技能优,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一期占地521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图书馆总面积3.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72.6万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齐全,专业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等各类实验实训基地100多个,各类运动及生活设施完备。学校在依托母体院校湖北文理学院雄厚师资力量和优质办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学术潜力大、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334人,专任教师210人,师资队伍中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89.8%。学校另聘请了近200名来自政府机构、兄弟院校、领军企业的优秀人才、技术专家担任特聘教师。学校开设28个本科专业和11个专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近7000人。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每年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国家级省级的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获奖200多项次。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省级平安校园、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湖北省本科专业教学合格评估优秀高校、全国十佳优秀独立院校。立足新发展阶段,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将抢抓“十四五”规划实施和襄阳建设“一极两中心”的重大历史机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办学实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湖北省内一流、汉江流域地区前列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 湖北经济学院武汉市江夏区
    学校简介湖北经济学院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支持高校。 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7年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商业中学堂”,于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 学校现设本科专业62个,在校本科生16976人、研究生775人;专任教师1070人,其中教授139人、副教授4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56人、占比51.96%;校园占地面积2192亩,校舍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学校位于武汉市光谷科创大走廊腹地,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汤逊湖畔,美丽的校园生态主轴,疏朗别致,绿水环绕,林木葱茏,花香四季,人文智慧绿色相映生辉,获评省级生态园林式学校。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校训精神,坚持需求导向、创新驱动、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办学方针,建立完善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努力让学生获得更高质量学习经历,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实践、实用、实干人才(简称“三有三实”人才)。 学校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主动对接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学科专业体系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工学、文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协调发展,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法学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现代服务业、区域经济发展与碳中和、法学、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4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 学校聚焦聚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聚焦聚力“三全育人”“五个思政”,积极建设好专业、好课程、好教材、好实验室、好课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物流管理、法学、软件工程、商务英语、新闻学、休闲体育等1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财政学、货币金融学等29门课程获评国家级省级“金课”,建成经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经济学院)。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获一等奖4项。 学校聚焦聚力发展学术生产力,坚持科研和社会服务协同推进,围绕国家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布局,在数字经济、低碳经济、长江经济带发展、营商环境建设、楚菜产业等领域构建平台、汇聚人才、培育成果,建成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省委省政府改革智库2个。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科研机构14个。与武汉市、荆州市、黄冈市等开展战略合作。近5年,承担国家自科、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13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0项,52份研究报告得到中央、省部级领导批示,一批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国家和地方政策法律、进入政府的规划和决策。 学校聚焦聚力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育并重、聚才兴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事业心强、充满活力、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拥有国家级人才项目人选者6人,省级人才项目人选者28人。近年来,学校加强对台引才引智工作,已有全职台湾教师42名,得到国家和省对台工作机构和台湾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我校为“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是我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学校积极推动开放办学,先后与美、英、法、德等1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40多所著名大学或教育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师生互访、科研合作、联合培养和保荐硕士等实质性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合作举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意大利乔凡尼·巴蒂斯塔·堤埃坡罗美术学院合作举办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企驻校、共建共享,与政府、行业和企业深入开展“六个共同”多元化深度合作,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基地240多个,建成国家级实践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6个,创新了校政行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今天,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体师生正以勇于担当、从严从实、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奋斗精神,昂首阔步迈上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的新征程,努力服务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战略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市洪山区
    学校简介湖北是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湖北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湖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2003年,原湖北中医学院与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新的湖北中医学院,2010年3月更名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校是我国较早开办中医本科教育和最早开办中医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是湖北省第一所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校,湖北省首批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省属高校;还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坐落于江城武汉,两校区办学,占地总面积1610亩,建筑总面积54.3万平方米。昙华林校区位于武昌中心城区,历史人文底蕴浓厚,古朴典雅,书香氤氲;黄家湖校区为山水园林式校园,现代化功能齐全,大气磅礴,秀美庄严。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2.23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55.5万册、电子图书144.7万册。校本部现有教职工1210人,其中,专任教师737人,具有高级职称539人;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78万人,其中本科生1.5万人,研究生2195人,留学生215人。在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弘扬“求真求实 精勤博极”的时珍精神,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科学与人文相融”的办学理念,秉承“勤奋 求实 发掘 创新”校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迄今共培养十万余名毕业生,涌现了一批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973中药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在内的知名校友。学校办学层次齐全,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生教育;办学类型较为丰富,涵盖国内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海外留学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等。学校现有35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7个学科门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含中医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含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护理学和医学技术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中药学、护理、翻译、药学和公共管理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中医学和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校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拥有3个教育部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5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拥有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校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特色发展。学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现有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学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拥有3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2个省级优势学科群;建有5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个省级重点专科。临床专科建设成效明显,肝病科、肾病科进入国家区域诊疗中心行列。学校建有1个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湖北省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3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道地药材与创新中药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基地,1个针灸治未病国际合作基地,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及其他16个省级、武汉市科研平台。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肝病基地、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联盟理事长单位、国家疫病防治建设中心、湖北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湖北省产业技术创新基地道地药材与创新中药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基地的依托单位,是全国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培训和研究中心、全国中医医院信息管理中心、湖北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学校拥有李今庸教授、梅国强教授、凃晋文教授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2人、“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1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9人;1人家庭入选全国首批“教育世家”;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1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0人;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8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14人;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二层次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4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3人;湖北中医大师10人,湖北中医名师19人;湖北名师4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9人;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9人,全国中医药骨干人才5人;湖北省中青年知名中医6人;湖北省医学青年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二层次2人;湖北省高次层次人才计划专家23人;4人获湖北省道德模范、师德先进个人、“荆楚好老师”。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综合基地”。学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是全国第一批有条件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也是我省第一批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省属高校。享有对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研究生资格,涵盖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多个层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选派教学、临床骨干出国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开展国际协作和科研合作。学校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建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与管理人员对外交流基地”和“中–马(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学校附属湖北省中医院选派中医专家赴非洲执行医疗援助任务,积极承建中国(湖北省中医院)-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本·阿克隆医院)中国“中医中心”建设合作项目。近年来,学校在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连续3届获评全国文明单位、连续7届获评湖北省文明单位、连续2届获评湖北省文明校园后,入选2021-2023年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学校是“湖北省高校党支部规范化试点高校”“湖北省示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6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2名研究生入选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先后被授予“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高校”、“湖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综合治理优胜单位”等荣誉称号;湖北省企业、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省一级”单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开展疫病科技攻关;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指导完成 “肺炎1号”“强力肺炎1号”;吕文亮教授全国率先编制发布中医药预防新冠肺炎居家预防养护简易手册,主持科技部“新冠肺炎防治重大专项”;附属湖北省中医院陆定波教授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王平教授牵头主编“中医抗疫100问”专刊,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赠阅给全球十多个国家;1名教师获“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六十余载躬耕树蕙,弦歌不辍;新一甲子奋进跨越,再续华章。“十四五”学校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学校将以更广的视野、更大的格局、更强的担当,继续扎根荆楚大地,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双一流”建设,面向行业,辐射全国,以锐意进取的新姿态、谋事创业的新作风、行稳致远的新步伐,顶压奋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加快建设全国一流中医药大学和一流中医院,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等方面积极作出新贡献。
  • 武汉大学武汉市武昌区
    学校简介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二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21年,学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57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位列151-200位,国际教育研究机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25位。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80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4个学院以及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有127个本科专业,5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1个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862人,其中正副教授3086人,有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高端智库、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定期公开出版36种专业刊物。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88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29450人,硕士研究生20085人,博士研究生8616人,另有外国留学生1623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5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310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砥砺,百余年的辉煌。武汉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以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为己任,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全面开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