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高考英语听说考试14日开考 报考人数达71.3万人
2015-03-1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广东所有考场均装“电子眼”实时监控

羊城晚报讯记者林世宁、通讯员粤考宣报道:昨日,记者从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获悉,2015年普通高考英语听说考试将于3月14日至17日进行,报考人数达71.3万人,与去年基本持平。

广东普通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考英语科目考试分为笔试和听说考试,笔试与听说考试分别进行,参加英语科目考试的必须参加英语笔试与英语听说考试。英语听说考试分值占英语科总分的10%,考试成绩计入普通高考成绩总分。

今年,广东所有英语听说考试考场均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考生在“电子眼”下考试,实现了考试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同时,考生进入候考室时,考场统一使用金属探测仪进行检查,加大对考生携带违禁物品的检查力度,严防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维护考试公平公正。考试期间,相关部门派出22个巡视小组分赴全省21个地市及顺德区监督检查考试工作,确保考试安全顺利实施。

莫因违规操作影响成绩

省教育考试院负责人提醒广大考生,参加考试要携带好“两证”(准考证、身份证),规范操作考试设备,自觉遵守考试纪律,做到诚信考试、守纪考试、文明考试。每个时段开考前三十分钟,参加本时段考试的考生必须进入备考室,在每场次开考前十五分钟统一在考务人员引导下进入考场,开考前十五分钟起,禁止迟到考生进入考场,考试中途不得离开考场。

此外,考生必须按考试操作指令答题,不得随意开启和移动计算机等相关设备。

考试期间如发现有人违规,可打举报电话020-38627821。

专插本考试14日开考

另据省教育考试院消息,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将于3月14日、15日进行。今年共有24所高校招收本科插班生,考生报考1.8万人,与去年基本持平。

今年广东本科插班生考试共安排5个考点: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考生须于考试前一天到考点熟悉考试地点及考场分布情况。

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强调,考生应在考试前一天到考试地点了解考场及有关考试注意事项,并严格按有关规定做到准时赴考、规范作答、诚信考试。考生必须自觉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严守考试纪律,开考15分钟后(外语专业课在开考前15分钟)不得进入考场,考试结束前30分钟考生方可交卷出场。

省教育考试院提醒考生,本科插班生考试属于升学招生考试,试题的命制和保管都有严密的保密措施,考生不要轻易听信有关兜售试题、答案的虚假信息,以免受骗上当。(林世宁)

热门院校

  • 星海音乐学院广州市花都区
    学校简介岭南大地,钟灵毓秀,音乐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名家辈出,孕育了冼星海、萧友梅、马思聪、李凌等一批引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潮流的杰出音乐家。星海音乐学院位于岭南文化中心——广州,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高等音乐专业学府。学校深深植根于岭南这片人文沃土,浸染着岭南音乐文化的精魂,铸就了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开放创新的办学精神,形成了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广东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1932年由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先驱马思聪、陈洪先生创办的广州音乐院。1957年10月,广东省政府创建了广州音乐学校,使得这一地区的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得以延续。随后学校数易校名,几经变迁。1958年更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65年初与广东舞蹈学校合并为广东艺术专科学校;1969年与广州美术学院合并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1978年3月复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8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广州音乐学院;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60多年风雨沧桑,60多年薪火相传。星海音乐学院始终以培养高素质音乐与舞蹈人才为己任,遵循“求真、尚美、崇德、敬业”的校训,弘扬星海精神,传承优秀岭南音乐文化。新时期新阶段,学校把握进驻广州大学城的良好发展机遇,利用广东丰富的人文资源,依托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融身于广州大学城多学科共处的教育生态环境,制定发展规划,努力实现“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岭南特色的高水平音乐学院”的办学目标。学校以音乐与舞蹈学学科为主,协调发展相关艺术学科。目前共设有音乐学系、作曲系、钢琴系、管弦系、国乐系、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系、艺术管理系、乐器工程系、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舞蹈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音乐基础部、人文社科部等18个本科院(系、部),还设有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音乐研究院、音乐博物馆、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艺术实践中心、社会音乐教育培训中心等,拥有教育部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粤剧)传承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3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5个实验乐团。专业涵盖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录音艺术、音乐表演和舞蹈等各个领域。学校现已形成了教学、创作、表演与研究四位一体的完整学科体系,中专、本科、研究生相衔接的办学层次,普通教育为主、继续教育为辅的办学格局。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是省级特色专业,钢琴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音乐表演是广东省重点专业。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教职工738人。教师队伍中有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5人获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有12人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有51人为广东高校师德标兵、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工会工作者等。有1人被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4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先后有6人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5人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5人入选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近五年来,教师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500多项。学校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高等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建构了学科课程、人本课程和社会课程“三位一体”的创新型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形成了艺术实践、教学实践、管理实践和社会实践“四元结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质量,根据音乐舞蹈艺术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2014年以来,学生共获得国际级奖项140项,国家级奖项228项、省部级奖项301项,尤其是在政府最高奖——金钟奖评比中,学生连续多届收获殊荣,得到社会高度认可,为广东省赢得了荣誉。学校教学环境优美,教学条件优越。现有广州大学城校区和沙河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24961平方米,其中大学城校区189993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学校拥有现代化的音乐厅、专业录音棚、电子音乐制作中心、各类排练厅、学术报告厅和琴房大楼等教学设施。学校图书馆馆藏丰富,设备先进;档案管理建设为国家级,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校园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正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的思路,逐步打造现代化、智能化的数字校园。学校还在星海音乐厅、广州大剧院、广州交响乐团、广东歌舞剧院、广东省演出业协会、广东电视台、珠影乐团、广东音乐曲艺团、广东民族乐团、广东粤剧院、广州城投、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YAMAHA乐器公司等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近五年来,先后举办了“中国西方音乐学会年会”“全国音乐艺术院校基本乐科教学与招生改革研讨会”“星海·伯克利音乐周”“首届岭南古筝艺术节”“星海·鹿特丹音乐周”、“首届国际音乐文献翻译研讨会”“粤港澳台艺术管理高峰论坛”等各类学术研讨会。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邀请美、俄、法、英、德、日、韩等国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名家前来访问、讲学和举办音乐会。应邀派出了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合唱团、室内乐团、舞蹈团等院内各演出团体及各类专家学者到国外、港澳台地区及内地各类艺术院校访问、演出和讲学。学校还与美国、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音乐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截至2019年,学校在校普通教育本科生4818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354人,研究生347人,附中学生691人。学校面向全国(含港、澳、台)招生,同时招收留学生。多年来,吸引了高质量的生源,本科第一志愿录取率100%,新生报到率99.5%。建校以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两万两千多名高级音乐舞蹈艺术人才,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优异的综合素质,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他们中很多人已成为华南地区艺术院校、文艺团体、研究机构及文化管理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蜚声中外。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经过60余载几代星海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已发展成为立足广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音乐舞蹈教育中心,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江泽民曾为我校“冼星海纪念馆”亲笔题写了馆名。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贺国强、朱镕基、李瑞环、尉健行、宋平、吴官正、张德江、王兆国、李源潮、孟建柱、曾培炎、吴仪、热地、韩启德、周铁农、陈至立、司马义·艾买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到我校视察;李岚清曾到我校与师生亲切座谈。任仲夷、林若、黄华华、朱小丹、卢钟鹤、王首道、杨应彬、肖志恒、梁国聚、林树森、李鸿忠、胡泽君、李玉妹、张广宁、汤炳权、游宁丰、雷于蓝等省市领导多次到我校指导工作。朝鲜劳动党原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布隆迪总统皮埃尔·恩库伦,比利时众议院议长赫尔曼·德克罗等外国领导人也曾到我校参观,对学校的办学给予高度评价,提高了学校的国际声誉,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中国格局、世界眼光、岭南文脉“三大理念”谋划星海音乐学院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响应和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文化强省战略,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国际化发展,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培养一流音乐人才、推出一流标志性成果,建设一流学科,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岭南特色的高水平音乐学院而不懈努力!
  • 学校简介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位于祖国南海之滨、“好心之城”、中国魅力城市——茂名。茂名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一带”的重要城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经济圈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学校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专科院校,是广东省第一所幼教师范高等院校。学校最早可溯源到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墨池书院。1905年,墨池书院改办为高郡师范学堂;1921年更名为广东省立第五师范学校。1930年,学校更名为茂名县立乡村师范学校;1949年与广东省立高州女子师范学校合并为广东省立高州师范学校;1970年更名为湛江地区师范学校;1973年更名为广东省湛江地区高州师范学校;1980年复办中师,更名为广东高州师范学校,是全省18所重点中师之一;1991年,学校被定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合作加强师资培训项目单位”;1993年,学校试办“三二分段”大专班,成为全国36所试办大专的中师之一;2001年,作为二级学院并入茂名学院,更名为茂名学院高州师范分院,全面实行大专办学;2010年更名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2016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为基础设立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同年4月,学校在教育部备案。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2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李嘉在学校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任支部书记;次年任茂名妇女工作组长;后参加烧酒起义和南路特委组织的武装起义,英勇就义,年仅28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学校师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与游击小组成员100多人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为我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粤西革命熔炉”。学校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百余年来,学校始终秉承“一切为了两代师表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孕育出“爱、实、严、勤”的优良校风,形成了“润物有声,化育无形”的教风和“博学、敏思、慎取、致新”的学风,被誉为“岭南育师摇篮”。学校办学特色鲜明。一是师范特色鲜明。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以师范教育作为立校之本。二是专业特色鲜明。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从1946年开办幼师班,经过70多年的积淀,已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成为学校最具优势的品牌专业;音乐、美术专业享誉粤西;其他专业同样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三是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优秀的品行习惯、扎实的基础知识、强劲的发展潜能”,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学校实现了校园环境园林化、学生宿舍公寓化、校园网络数字化、设施设备现代化。学校现有茂名和高州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200多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000多万元,建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拥有成熟的数字化图书管理系统,有纸质图书50多万册。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00多人,教授、副教授80多人;硕士、博士学位教师200多人。学校办学成绩显著。学校是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广东省‘书香岭南’全民阅读示范单位”“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单位”。近年来,师生在全省全国的比赛和活动中获奖1000多人次。如:“诵读中国”演讲比赛全国一等奖、数学建模竞赛多次获全国一等奖、跳绳比赛多次获全国一等奖、广东省书法绘画大赛书法类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比赛荣获周亚军、“百歌颂中华”合唱比赛广东省金奖、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一等奖、第十三届广东大中专学生校园文体艺术节之舞蹈大赛金奖、广东省第三届大学生器乐大赛荣获一等奖、广东省第四届高校(高职)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三届广东省学校国旗护卫队交流展示活动团体一等奖、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运维挑战赛华南赛区第四名。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两届毕业生“专升本”考试上线人数分别达823和628人;获得自考本科文凭的学生每年均超过25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截至目前,学校培养了近20万名各级各类优秀人才,为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3000多人。组建了若干个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群,形成了以学前教育为龙头、艺术教育为特色、其他专业为支撑的专业发展格局。如今,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的十九大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鼓舞下,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协同创新,锐意进取,向着“一流的高等师范院校”的远大目标奋力前行。(更新于2021年9月)
  •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广州市增城区
    学校简介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其前身是创办于2000年的广州大学松田学院。2020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并更现名。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有广州和肇庆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420亩,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14000余人。校园布局大气舒朗,现代气息浓郁,体现“山水校园,文礼学府”的理念。愿景:倾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大学品牌,力争将学校建成一所学生满意、教工自豪、同行认可、社会尊重、政府放心、国内有美誉度与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民办应用型大学。使命:为学生成才和教工发展创造高增值价值,为城市繁荣和区域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校训:博学笃行,经世致用。育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发展理念:规范发展,内涵发展,融合发展,集群发展,创新发展。发展战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学校教学设施先进齐备,生活配套完善便利。建有实验(实训)室139个,多媒体教室145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367万元,满足各专业教学需要;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含电子图书)百万余册,是绿色、生态、人文的学习空间,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智慧校园信息资源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文化传承中心;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的体育馆,由综合训练馆、篮球馆、游泳馆组成,包括学生体质测试室、舞龙舞狮馆、武术馆、健身馆、舞蹈馆、有氧操馆、健美操馆、瑜伽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等18个附属场馆和标准攀岩场,馆外建有标准400米田径场、体育场、网球场和篮球场,共同构成一个功能齐全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心,是进行教学、健身、娱乐、休闲以及举办各类体育赛事等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是目前国内高校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体育馆之一;积极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校园宽带、无线网络、5G 信号全覆盖,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生公寓空调凉爽,热水充足,直饮方便,宽带畅行,四人空间,独立床铺,是温馨的休息学习之地。立足大湾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站在新起点,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主动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对接国家、省市重大产业发展战略和珠三角主导、支柱、新兴产业链,设立有14个教学及科研单位;建设了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数字产业等产业需求和人才需求高度匹配的九大应用型专业集群;开设了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的39个本科专业。“体育学”和“民商法学”获批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法学”“金融学”获批省一流本科专业;“高级英语”“管理学”获批省一流本科课程;“法学”获批省级重点专业、“金融学”获批省级特色专业;金融学、产品设计、法学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外语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获批省级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近年来先后有8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课外学术科技、文体艺术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励300余项;历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学校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培育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为主线,坚持不懈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助力学校建设高水平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现有教师630余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170余人。聘任了一批海内外知名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及课座教授,聘任了一大批业界精英和“双师型”教师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全面实施 “双高”型教师引育计划、“双源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计划、“双智”型教师培养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等。学校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发展进程,积极开拓国际化办学新格局。推进会计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四个国际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的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开展赴美带薪实习项目,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与澳大利亚国王学院、伦敦里士满美国国际大学、美国阿什兰大学合作开展本硕连读联合培养项目;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研究生保荐项目。学校积极服务社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成立“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分会”“城乡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孵化型基地: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与治理研究中心”和“广东省毽球训练基地”“广东省攀岩训练基地”,建有5个校级科研所,是广东省决策咨询会员单位。坚持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联动发展,传承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毽球、武术、龙舟等传统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学校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声誉良好。先后被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评为“改革开放30周年广东最具竞争力独立学校奖”和“改革开放30周年广东最佳就业服务奖”,连续七年被增城区人民政府授予“增城教书育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校园绿化荣获“广州市花园式单位”称号。在中国校友网发布的2020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上,学校进入“区域一流独立学院”行列。在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应用大学(独立学院)百强榜中,学校排名全国前列。2021年6月,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发布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我校跻身全省本科院校上榜行列。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学校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战略主线,以“全面达到或超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要求”为首要任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主动融入国家、广东省、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需求,全面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速度、安全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2021年12月)
  •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佛山市禅城区
    学校简介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行政主管部门是广东省教育厅。其前身为广东省纺织工业学校,筹建于1984年,1985年正式招生,1993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中专学校,2000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2001年升格为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7月,与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集团办学(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官窑,原名广东省煤炭工业学校,1958年始建于广东韶关,1995年改名为广东省工业贸易学校。2004年规范为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教育厅直属的公办重点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该校正式成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一校三区办学布局正式形成。学校现有禅城、高明、南海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224亩,固定资产总值约超过8亿元,图书馆各类藏书达到80余万册。目前设有13院2部,即纺织学院、服装学院、轻工与材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外语外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中职教育部。学校开设了49个招生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220多个,在校生近2万人。武书连2020中国高职高专专业大类排行榜上我校位居轻工纺织大类第一!2009年学校率先提出“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职教办学理念,围绕“厚德行、重基础、强技术、精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再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模式。十九大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以党建带动各项工作发展,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契机,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的对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通过开展“一专业一模式、一课程一平台”等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系列措施,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目前获中央财政支持及国家级重点专业6个,“十三五”省级品牌专业8个(其中省级一类品牌2个)、省级示范和重点专业9个,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12门,中央财政支持及省级以上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3个,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7项,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屡获佳绩。此外已建成一批校级重点专业及百门网络课程。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纺织服装教育先进集体”、“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人才建设先进单位”、“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人才培养成果奖”等荣誉称号。学校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学校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硕果累累,建立了广东省数字化纺织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数字化纺织服装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数字化纺织服装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等一批省级科研平台,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专项等科研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奖一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学校依托丰富的办学资源和深厚的行业背景,牵头组建广东纺织职业教育集团,打造产学研一体合作模式。学校积极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培训,累计完成社会培训约19.38万人次,助推广东纺织业转型升级。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推进优质就业成果显著。学校努力打造优质就业服务平台,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引导岗位创业和自主创业。3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4万多名毕业生,他们奔赴全国各行各业建功立业。毕业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认可,为珠三角、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不断推进优质就业,先后荣获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中国纺织服装校企合作示范院校、广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学校坚持走“人才强校”之路,大力开展“强师工程”,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培育计划”、“教师队伍双师素质提升计划”。通过选派教师下企业锻炼,邀请国内外职教专家和知名企业到校开展培训,选派教师近200人次到德国、意大利、新加坡、中国台湾、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学习职业教育的最新理念等方式,打造了一支德技兼修的优秀师资队伍。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通过培训进修加大对专任教师的培养力度;组织教师到国家级、省级高职示范院校学习研修;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国内“985”和“211”高校博士、硕士学位,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遴选和培养。截至2021年7月,我校共有教职工810人,其中专任教师475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26人,副高职称154人;专任教师中博士21人,硕士438人;“双师”素质教师464人。学校以培养专业领军人物为重点,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启动和实施一系列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了师资队伍的能力建设。学校现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1人,全国纺织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12人,南粤优秀教师10人,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1人,省专业领军人才1人,省高职教育质量工程专业领军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职教协会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5人。学校还有专业带头人15名、骨干教师45名、校级教学团队3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7个;“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1人,其中省级3 人,校级18人。学校注重以德育人、以文化育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独具专业特色、展现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活动,已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文化品牌,近5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累计获得275项全国奖项,522项省级奖项。其中志愿服务项目“爱心学堂“被共青团中央授予“第七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奖”称号。轻化工程系“艾农”团队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项目,纺织系纺贸161团支部获团中央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称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每一名学生展现自我、锻炼才干、陶冶情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注:学校简介所涉及的相关数据截止至2021年9月份)
  • 学校简介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73年的广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和创办于1976年的广州市体工队,1996年更名为广州市伟伦体育运动学校。2004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升格为广州市政府举办的全国首家省会城市、全日制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培养为国争光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体育人才”为办学目标,坚持竞技体育与高职教育融合发展,形成“人才强校、金牌荣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确立“崇德、善搏、求实、勤学”的校训,明确“立足广州、面向全国、辐射海内外,打造拔尖运动员孵化哺育基地、优秀体育人才终身教育园区和体育多元文化交流平台”的办学定位,实施“校队合一”的办学体制,凝炼“体教融合、学训一体”的办学特色。 学院于2010年1月通过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9年底通过验收,成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目前全国20所体育职业院校中仅有的两所省级示范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由省会城市举办的体育院校,是全国首批国家综合体育训练基地之一,连续4个周期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院构建了贯穿小学、初中、高中、高职4个学段的“十四年一贯制”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独树一帜,得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省教育厅肯定,《“校队合一”、“六个环节”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是目前全国体职院校唯一获得的最高奖项。 学院位于广州市东北面,毗邻天河高校区。目前占地面积约271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拥有全国一流、亚洲领先的训练实训场馆和设施,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图书馆、学生公寓、综合餐厅等,并设有实训、科研、医务等配套机构和设施,全方位满足教学训练和生活的需要。现设有9个管理机构、6个教学机构、8个教辅机构、1个附属机构以及14个项目运动队,在读高职、中职和运动员近4000人。学院拥有一支由专任教师与专项教练员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双师”队伍建设,现有高级职称97人、中级职称146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以上146人,本科学历277人。 学院坚持体教融合,培养拔尖竞技体育人才。先后培养了杨维、张洁雯、杨景辉、杨伊琳、雷声、张雁全、陈艾森、刘诗雯、樊振东、全红婵等10名奥运冠军,谢杏芳、刘婷婷等40名世界冠军,获得世界冠军133人次,向上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1100多人,享有“冠军摇篮”的美誉。获得北京奥运会突出贡献集体,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先进集体,全国业余训练先进单位,广州市集体二等功,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学院不断推动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人才培养双翼齐飞,培养的人才荣获2019年世界军运会9枚金牌,樊振东、郭子愿荣立个人一等功。 学院推动协同创新,加快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现有体育运动系、体育产业系、体育保健与康复系共3系12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4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1个;现有3个体育特色专业群,运动训练专业群立项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成立了广州体育职业教育联盟,构建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平台;积极拓展“专升本”办学渠道,与广州体育学院合作开展运动训练专业“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通过构建“学训交替、技术引领”“课堂+俱乐部”“系所一体、学工结合”“校企联动、岗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职场竞争力居全省前列,体育生招生成绩、高职本科三二分段招生最低录取分均位居全省第一。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6%以上,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4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最受欢迎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源之一。 学院服务区域发展,拓宽国际合作办学与交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坚持开放办学,广聚国(境)内外优质体育教育资源,实施“一系一国际合作项目”,体育产业系与芬兰哈格-赫利尔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开办全国体职院首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体育与休闲管理方向”,体育运动系与西班牙埃尔切大学建立合作,体育保健与康复系和美国春田大学共建体育康复医院。学院积极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开展友好交流,为国内外体育院校、体育团体、机构及青少年运动员提供训练竞赛、医疗康复、餐饮住宿等一体化服务。2017年承办由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金砖五国运动会武术比赛,长期与韩国忠北体育高中开展运动员、教练员交流项目,被列入广州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学院凝炼冠军文化,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以“顽强拼搏、团结协作、超越自我、爱国奉献”为内核,弘扬“冠军精神”,加强“冠军讲坛”、“冠军林”、校史馆、国旗护卫队等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坚持文化育人,深化爱国主义情怀、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文化特色为一体的“冠军文化”内涵,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将专业培养与企业文化、体育文化相融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十四五”发展的新阶段,学院将全力以赴打造国内领先的高水平运动训练基地,保持竞技体育全省领先、全国列前、国际大赛金牌榜上有位;努力建设国内一流体育高职院校,勇当全国体育职业教育的排头兵,推动体育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流学校、冠军摇篮”,为广州建设世界体育名城,推动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