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陕西: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
2022-10-1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各市(区)考试管理中心(教育考试中心、教育考试院、招生办),各县(区、市)考试管理中心(招生办):

为做好2023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报名工作,根据教育部及省招生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名条件

(一)申请在陕报名参加高考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3.截至2023年8月31日,本人户籍应在陕且满3年;

4.截至高考当年,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陕连续学籍满3年。即从第一学年开始,在我省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注册学籍并连续就读满3年,按规定完成学业并可获得陕西省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

(二)户籍在陕但不满足以上户籍或学籍要求者:

1.根据教育部规定,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同等学力人员可以申请报名参加高考。但在陕申请报考者本人及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必须在陕,且本人初次户籍登记在陕。报名前本人写出同等学力书面说明,户籍所在县(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并出具同意意见后,由户籍所在县(区、市)招生考试机构受理其报名申请。

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同等学力认定办法由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

2.随外出务工的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在外省就读,不符合就读省份高考报名条件,且本人初次户籍登记在陕、本人及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在陕的报考者,持相关人员户籍、就读省份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学籍等材料,可申请在户籍所在县(区、市)报名参加高考。

3.本人随其父亲或母亲因军转安置、工作调动(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事管理部门办理的调动)正常迁转户籍至我省,并将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学籍转入我省,可不受户籍、学籍年限限制。

4.截至高考当年8月31日,满足学籍要求但户籍在陕不满3年者,如户籍迁入我省前,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持有陕西省居住证,且持证期间在陕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若持有陕西省居住证时间与取得陕西户籍时间连续,且两项时间相加满3年,可申请在户籍所在县(区、市)报名参加高考。

(三)外省来陕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陕西户籍在陕就业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在陕参加高考,按照《陕西省教育厅等三部门关于印发做好外省来陕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陕西户籍在陕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在陕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实施细则的通知》(陕教规范〔2021〕3号)执行。不符合我省高考报名条件随迁子女、以及户籍已迁入我省但不符合我省报考条件者,必须及时返回户籍所在省或原户籍省份、初次户籍登记省份报名参加高考。

(四)在我省定居的外国侨民报名,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同等学力,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并须持有公安机关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五)下列人员不得在我省报名:

1.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在校生;或已被普通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高考的应届毕业生;

4.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考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5.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其中,未成年人按相关法律规定执行。

二、报名时间和地点

(一)报名时间

所有拟在陕参加2023年高考者(包括保送生、少年班、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强基计划、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运动训练、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残障单招等各类特殊类型招生),须于2022年11月1日至2022年11月10日,登录陕西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网址:https://www.sneea.cn)或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网址:https://www.sneac.com)完成网上报名程序,逾期未报名者责任自负。

(二)报名地点

户籍在陕的报考者在户籍所在县(区、市)报名,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也可在学籍所在县(区、市)报名。随迁子女在学籍所在县(区、市)报名。在陕就读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学生在就读学校所在县(区、市)报名。

三、报考资格审查

网上报名前,所有报考者须提供本人有关证明材料,接受报名县(区、市)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报考资格审查。

户籍在陕但未在户籍所在县(区、市)就读者,如回户籍地报名,须提供《2023年陕西省回户籍所在县(区、市)高考报名学籍证明及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附件1,由就读学校出具并在主管行政部门统一办理审核手续)。各市(区)、县(区、市)要通知辖区中学,为回户籍地报名的高考报考者及时办理并提供《2023年陕西省回户籍所在县(区、市)高考报名学籍证明及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和学籍档案。

非在校生报考者,须提供《2023年陕西省高考报名非在校生学籍证明及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附件2)。

少年班报考者凭报考高校通知单报名。

随迁子女高中注册学籍和实际就读情况、初次户籍登记不在陕报考者的户籍(居住)和学籍情况是高考报考资格审查工作的重点。各县(区、市)要严格审核此类报考者户口簿或法定户籍证明材料原件,严格审查报考者在陕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学籍取得方式和入学注册手续,严格审查报考者学籍注册和实际就读是否一致,严格审查学籍信息变更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确认学籍真实并符合规定,严禁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籍、空挂学籍、人籍分离者违规报考。各县(区、市)招生考试机构应汇总辖区内初次户籍登记不在陕的考生,并报所属市(区)招生考试机构备案。各市(区)招生考试机构负责将辖区内初次户籍登记不在陕的考生登记造册,并请本市(区)市级公安、教育部门对此类考生的户籍、学籍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复核。对经复核查实确属不符合报名条件者,坚决取消其在陕报考资格。

各市(区)、县(区、市)、各中学要高度重视高考报名政策宣传工作,要将高考报名政策告知工作前置。在初三年级开学、中考报名、高一新生入学等时间节点,将我省高考报名条件、办法等政策规定及时、准确地告知每一位在校中学生。对随迁子女和户籍已迁入我省但初次户籍登记不在陕的学生,要采取逐人告知并要求其本人和家长签署政策知晓书的办法,确保高考报名政策宣传无遗漏、无死角。

四、考生信息采集

报考者本人须在规定时间内,到县(区、市)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地点采集居民身份证信息和本人正面免冠彩色头像。考生头像采集规范及标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图像采集规范及信息标准》(附件3)执行。因不出具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或未现场采集头像而影响报名手续办理的,责任由报考者自负。

各县(区、市)要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图像采集规范及信息标准》采集报考者头像,务必确保头像符合要求。要严格核查考生身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人、证、照”合一,严密防范“高考移民”和借机代考者。对在采集头像过程中弄虚作假的考生,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考试工作人员的责任。

五、网上报名和信息确认

完成报考资格审查和考生信息采集后,县(区、市)招生考试机构生成报考者报名条。报考者凭本人报名条,登录陕西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或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进入网上报名系统,查验本人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等信息,认真阅读《考生须知》《2023年高考考生诚信承诺书》《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条款,同意履行诚信承诺后输入报名信息。报名信息必须真实准确,考生须对填写的个人信息负责。任何人、任何单位不得代替考生填写应由考生本人填写的信息。

报考者须从文史、艺术(文)、理工、艺术(理)、体育(理)5个科类中选报一类。任何人、任何单位不得强制考生选择报考科类。

选报艺术(文)、艺术(理)和体育(理)的考生应注意:填报提前批次志愿时,只能填报相应科类志愿,不能兼报包括文史类和理工类(含军队院校、公安院校公安专业、司法本科专业、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免费医学定向生;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师专项;公费师范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培养军士以及其他经批准参加提前批次录取的高校及专业)在内的其他科类志愿。在其他批次,艺术(文)类考生可以填报文史类志愿,艺术(理)类、体育(理)类考生可以填报理工类志愿。文史类、理工类考生不得兼报其他科类志愿。

按照省物价局、省财政厅核定的标准,报考者须缴纳报名考试费110元。报考费通过网上银行或微信支付缴纳,缴费成功后方可办理确认报名信息等后续手续。网上缴费时间为2022年11月1日至2022年11月10日。

完成网上报名后,考生应于11月17日前确认报名信息。考生本人要在县(区、市)招生考试机构出具的考生报名信息校验单上签字确认。确认过程中,对考生提出的信息错误,县(区、市)招生考试机构要及时更正。

六、照顾政策和特殊类型资格审查

享受录取照顾政策的各类特殊考生,要交验相关原始证件,同时填写《特殊考生证明表》,并接受主管部门审查。其中仅属于少数民族同时不具备其他照顾资格的考生无需填写此表,其少数民族资格由县(区、市)招生考试机构采集考生身份证信息后审查确认。各市(区)招生考试机构要将除少数民族考生外的特殊考生分类造册,报送省教育考试院,由省教育考试院复核后在陕西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和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公示。

有关市(区)、县(区、市)招生考试机构要参照《陕西省教育考试院 陕西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22年继续做好重点高校在陕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陕试普招〔2022〕4号)规定,严格审查国家、地方、高校3个专项计划的考生报考资格,并于2022年12月16日前,为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在网上报名系统中加注相应标记。往年被上述3个专项计划录取后放弃入学资格或主动退学的考生,不再具有3个专项计划报考资格。

残疾考生须在报名期间,持本人第二代及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向报名县(区、市)招生考试机构提出提供合理便利正式书面申请,逾期不再受理。各县(区、市)招生考试机构要将残疾考生的残疾证号等信息录入网上报名系统,并组织专家组对残疾考生进行现场确认完成综合评估,并于2023年3月15日前将书面评估报告报省教育考试院。

各地要将所有对考生资格有特殊要求的招生类型资格审查结果在考生所在中学和当地进行公开公示,接受广大考生和社会监督,公示内容及时限等严格执行教育部信息公开公示工作规定。要认真受理有关信访、投诉与举报,务必做到事事有调查、件件有回复。

对在资格审查中伪造、变造、篡改、假冒户籍和学籍等提供虚假个人信息及证明材料的考生,均认定为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将取消其当年高考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暂停参加各类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

七、准考证和考场编排

2022年11月22日前,各市(区)完成考生准考证号编排工作。11月25日后,艺术类、体育类考生可登录陕西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或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下载《艺术类专业课考试报考证》或《体育类专业课考试报考证》。

2023年4月底前为参加高考考生(不含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及其他特殊类型提前录取考生)确定考点、考场,编排座位号。高考座位号按照文史、理工两大类编排,艺术(文)类考生与文史类考生混编,艺术(理)及体育(理)类与理工类考生混编。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少年班考生编排在尾数考场。小语种考生单独编排考场。考生准考证上将同时印制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其中考场号、座位号仅供考生参加统一考试使用。

高考前已经被高校录取的所有考生不得再参加高考。省教育考试院在高考前将已录取考生名单整理分发各市(区)、县(区、市),各地不再制发已录取考生的准考证。

八、思想政治品德考核

2022年11月20日前,对考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主要是考核考生本人的现实表现。考生所在学校或单位负责对其政治态度、思想品德做出全面鉴定,并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校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考核由所在学校指定专人输入网上报名系统,非在校生由其工作单位填写(无工作单位的由乡镇、街道办事处填写)。县(区、市)要指定专人将非在校生和回户籍所在县(区、市)报名考生的思想政治品德鉴定内容输入网上报名系统。考核表原件留存备查。

思想政治品德考核鉴定是考生电子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县(区、市)和各中学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不出差错。因工作失误导致思想政治品德考核鉴定内容影响考生录取的,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受过刑事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或违纪处分的考生,要提供所犯错误的事实、处理意见和本人对错误的认识及改正错误的现实表现等翔实材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考生有下列情形之一且未能提供对错误的认识及改正错误的现实表现等证明材料的,应认定为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不合格:

(一)有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言行或参加邪教组织,情节严重的;

(二)触犯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刑事处罚或治安管理处罚且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尚在处罚期内的。

九、体检

2023年2月底前,考生接受身体健康状况检查。2023年起,我省高考体检全部实行“无纸化”体检。考生体检按照《教育部 卫生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教学〔2003〕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等有关规定实施。

体检结论作出后,考生本人须签字确认。考生隐瞒“既往病史”或在参检过程中弄虚作假,由此而导致影响本人录取或新生入学注册的,其责任由考生自负。不参加体检者,视其为主动放弃本年度高考录取资格。

体检结论由副主任医师(含)以上职称的医生做出。检查结果和体检结论必须有医师签名。县(区、市)招生考试机构应将体检结论及时反馈给考生本人。各市(区)招生委员会要指定一所较好的市级医院作为高考体检争议市级仲裁医院。对体检结论提出异议的考生,县(区、市)招生考试机构先安排在原体检医院进行复检。对原体检医院无法确诊、或考生对复检仍持有争议的问题,市(区)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安排时间组织有关考生到市级仲裁医院进行复检。对于市级仲裁医院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市(区)招生考试机构汇总后于2023年4月15日前报送省教育考试院安排终检。陕西省人民医院为我省高考体检的终检医院,对有异议的体检结论做出最终裁定。非指定的医疗机构为考生做出的体检结论无效。

高考体检工作“谁主管、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因错检、漏检、结论错误而影响考生录取的责任由相关体检工作人员及体检医院承担。在体检工作中弄虚作假,伪造、变造《体检表》的体检工作人员,由当地招委会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严肃处理。

十、加强管理,严防“高考移民”

各地要根据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做好综合治理“高考移民”工作的通知》(教学〔2016〕2号)精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决防范和打击违法违规跨省(市、区)获取在陕高考资格的“高考移民”行为。要将高考报名资格审查责任明确到岗、落实到人。充分发挥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强化对重点环节、重点岗位、重点时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

对因工作责任心不强、审核把关不严、监管不力,造成不符合条件的报考者蒙混过关、违规获取我省高考报名资格的,要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对有关单位主管领导进行问责。对组织或参与“高考移民”活动以及为伪造户籍、学籍档案等行为提供便利的工作人员,要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涉及“高考移民”的违规案件,除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外,还要追究主管领导及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十一、加强信息管理,确保报名信息安全

高考报名工作通过网络进行,期间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报名学校均可通过考务平台取得相关考生信息。要严格执行《陕西省考试招生信息管理工作实施细则》(陕试综〔2016〕23号)相关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所下载的考生报名信息不被泄露,特别是考生的身份证号、联系方式、通讯地址等涉及考生隐私的信息不被泄露。所下载的考生报名信息只能用于考试招生工作,不得将考生信息交予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将考生信息交予中介机构开展违规招生活动,不得以任何理由在校际间交换考生信息,坚决杜绝以任何形式利用考生信息进行牟利。考生本人对自己的报名信息要严密保管,无论有意或不慎将信息泄露给他人,由此产生与考生意愿相悖的后果,责任自负。

考试招生信息实行省、市、县、报名学校分级管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报名学校要明确岗位责任,确保信息管理责任落实,确保信息处理及使用规范高效,确保信息交接及存储安全可靠。因管理不善导致信息泄露,由相关责任单位负责处理;产生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

十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报考者须提前了解报名地疫情防控政策,主动做好个人防护,遵守报名地防疫要求,积极配合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各市(区)、县(区、市)要在当地招委会统一领导下,统筹考虑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和高考报名工作实际,周密制定高考报名工作防疫方案及应急预案,切实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要为考生报名提供合理便利,让考生、家长少跑路,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对于从外地返回报名现场确认的考生,要按疫情防控要求完成风险排查。要加强报名场所管理,做好考生“健康码”“行程卡”和核酸结果查验、设施设备消毒、现场人员引导等工作,切实维护考生和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教育部及我省如有新的规定,按照新的规定执行。

附件:1.2023年陕西省回户籍所在县(区、市)高考报名学籍证明及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

2.2023年陕西省高考报名非在校生学籍证明及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

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图像采集规范及信息标准

陕西省教育考试院 陕西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

2022年10月14日

----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位于古都西安,是经教育部批准,由西安科技大学与陕西西科美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2003年,原名叫西安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经教育部批准,2006年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正式成立。学院依托西安科技大学六十多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学科优势,秉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办学特色,通过校企合作、开设定制班、共建基地、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奋斗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建设特色鲜明、国际化、具有创新活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使命和愿景。学院现设信息与科技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传媒与艺术学院、国际教育与人文学院五个二级学院,本、专科专业50个,涵盖工、管、文、艺等多个学科门类。学院占地1000余亩,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888余万元,在校学生11000多人,校园环境清新幽美、教科研条件达到教育部规定。学院秉持“自强不息、日新月异”的校训,通过与国外优质高校、国内多家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促进校企联合培养,形成本科、专科、国际教育三位一体,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人才培养体系。97.33%的就业质量指数,使学院成为最具综合实力品牌的独立学院之一。先进的教学体系+完备的学科实验室+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前瞻性的创新实验班,培养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市碑林区
    学校简介西安交通大学是我国最早兴办、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学校坚持“求实学,务实业”办学宗旨,强调“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学问、创一等事业、成一等人才”办学目标。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独具“理工管”特色的著名大学,被誉为东方的“MIT”。抗战时期,学校移至租界,内迁重庆,坚持沪渝两地办学,为抵御外侮,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师生积极投入民主革命和解放斗争,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1955年中央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6年起师生分批迁赴西安;1957年分设为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实行统一领导;1959年,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同年被列为全国十六所重点大学之一。2000年国务院决定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组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学校是“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单位,首批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建设学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A类建设高校,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是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艺等9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设有27个学院(部、中心)、9个本科书院和3所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在编教工6538人,其中专任教师3729人。师资队伍中有两院院士4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7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9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6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9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34名、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1名。 现有学生48082名,其中本科生21141名,研究生26941名。本科专业9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148个。建有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据ESI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5月,学校16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4个学科进入前1‰,工程学进入前万分之一。 建校120余年来,形成了兴学强国、艰苦创业、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优秀品格,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张元济、蔡元培、蔡锷、黄炎培、邹韬奋、陆定一、钱学森、张光斗、吴文俊、江泽民、黄旭华、侯宗濂等,为校友中的杰出代表。 西迁以来培养了林宗虎、蔡睿贤、曹春晓、蒋新松、李鹤林、叶尚福、李佩成、姚穆、陈国良、雷清泉、熊有伦、涂铭旌、李伯虎、苏君红、孙九林、陈桂林、程时杰、孙才新、韩启德、谭铁牛、丛斌、郝跃、陈政清、江松、房建成、王华明、汤广福、郭万林、吴宜灿、罗琦、严新平等43位两院院士;高华健、锁志刚、姜晶、刘奕路、梁平、陈掌星等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等海外院士。 迁校65年来,为国家输送了28万余各类人才。2020年在中西部工作毕业生比例已达55%以上,为国家的西部发展战略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毕业生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声誉,涌现了杨嘉墀、陈惠波、温熙森、肖胜利、马德秀、雷菊芳、崔殿国、孙来燕、张国宝、贾全喜、王珏、连维良、温枢刚、汪建平、辛保安、江小涓、蒲忠杰、于杰、何金碧、张月娥、桂生悦、卢雷、张雅林、葛红林、赵欢、仇建平、梁海山、冯兴亚、周鸿祎、陈曦、刘光斌、郑海涛、路一鸣、樊登、刘烈宏、张冬辰、王东峰、刘奇、郭文珺、景海鹏、陈冬、薛莹、张新等一批知名校友。 学校落实“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建立“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 2006年,实行了“书院制”,书院、学院“双院制”培养模式为学子插上腾飞的翅膀。2017年,学校成立本科生院,落实“校-院-系”三级教学责任,建立“横向协作、纵向贯通、教书和育人统筹协调”的本科生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坚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从1985年开始,先后创办“少年班”“钱学森试验班”“侯宗濂试验班”“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人工智能试验班”等,以钱学森学院为载体,把钱学森精神和智慧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独特的教育理念,宽松的学习氛围,强大的师资配置,良好的教学效果备受学生和家长好评。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8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3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3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50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7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9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0门、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门,拥有8个国家级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7篇、提名奖46篇。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迁校以来,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在抢占科研制高点方面发挥了交大的引领作用,其中包括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一个汽轮机、汽车制造、制冷与低温和压缩机专业,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处理芯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等。 迁校以来,学校创造了30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41项获得国家三大奖,产生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依托学科与人才培养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府、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000年至今,主持“973计划”项目2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32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承担的文科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37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36项,与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中央编译局等共建17个高端智库,一大批研究成果被采纳应用。 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167个文化社团,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丰富多彩,“九州名家”“纵论四海”“思源大讲堂”“学而论坛”“新港报告”“创源论坛”等成为师生开拓视野的经典品牌。历年来,交大学子在SAE国际航空设计大赛、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国际英语演讲大赛、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世界大学生赛艇锦标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区选拔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Robocon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航空航天模型(科研类)锦标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等国际国内大赛中屡获佳绩。 国际交往广泛。2000年至今,已邀请25位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及2000余位国外教授来访讲学,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世界各国学者、企业高层、政府要员更高达2万余人;派出赴国外访问、进修、研究及攻读学位的教师和学生2.8万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2000余人;与美、日、英、法、德、意、新、韩等44个国家和地区逾320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现有兴庆、雁塔、曲江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四个校区,占地面积约4480亩,各类建筑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图书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为“钱学森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3794平方米,阅览座位3604余席;累计藏书576万册(件),中外文报刊10175种,中外文现刊1307种。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132个平台约72个子库;拥有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5.9万余种,中西文电子图书175.9万余种。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以“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为目标,在4个领域上建立了8大平台、29个研究院和300多个科研基地,将服务学科交叉、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科学研究,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技成果转孵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 领衔成立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已吸引3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加盟,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高端智库和研究平台,致力于为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服务。 2017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15位西迁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老同志们致以崇高敬意,希望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赴交大西迁博物馆参观,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并两次发表重要讲话,对西迁精神的核心、精髓等进行深刻阐释,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办学定位,坚定不移地推进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推进内涵式发展,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奋进。 校 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办学定位: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 西迁精神: 内涵: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核心:爱国主义 精髓: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使 命:培养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勤奋踏实、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质的杰出人才。保存、创造、传播知识,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愿 景:把学校建成大师名流荟萃、莘莘学子神往、栋梁之材辈出、文化影响广泛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 学校简介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汉中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专科层次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业务受陕西省教育厅管理和指导,是陕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2010年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9年通过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检查复核,先后被授予教育部首批信息化建设优秀试点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陕西省师德教育先进集体、陕西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学院地处世界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最美城市——汉中市,占地面积730余亩,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全日制在校学生1.7万余人,招生覆盖16个省份,办学规模稳居陕西同类职业院校前列。校园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是一所集汉文化与现代元素于一体的生态公园式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立志成才的理想之地。学院下设13个党政管理部门及15个教学教辅机构。开设有医学类、经济管理类、农林类、教育类、机电类、土建类6大类40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3个、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13个。近年来,学院紧密结合汉中实施航空装备制造提升、汽车制造扩能、智能装备制造培育三大工程建设,及时优化专业布局,开设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专业发展与产业升级高度契合。学院现有教职工和医务工作者1020人,其中,专任教师574人,正高职称17人、副高职称13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31人;“双师素质”教师311名,获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15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汉中市“三一一”人才12人;3名博士获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和“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4名教师被评为“汉中市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名教师被评为“汉中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学院紧紧围绕学研、医养、旅居、兴业“四个在汉中”城市品牌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是汉中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设有汉中市职业教育中心,是陕西省和汉中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陕西省成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培训基地、陕西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汉中市中学教师培训中心、汉中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汉中市退役士兵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18个,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240多个,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及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6个,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建有陕西溯源法医司法鉴定所、临床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秦巴食用菌研究所等省、市级服务、研究平台5个,职业技能鉴定站4个,拥有1所三级综合附属医院、1所二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汽车驾驶培训学校。以学院为理事长单位的汉中职业教育集团2021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第二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院坚持产学研融合发展,科研能力稳步提升,近年来获批教科研项目200余项,发表论文1600余篇,发明专利9项,出版著作、主编参编教材150余部,获陕西省科技三等奖1项,汉中市青年科技奖1项,汉中市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各1项,入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各1人,建成陕西省青年创新团队1个,1个博士团队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比利时王国托马斯·摩尔大学、新加坡智源教育学院、德国法兰克福护士学校、荷兰方提斯大学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菲律宾国家大学、韩国牧园大学等国际院校开展了深度合作。学院紧抓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历史机遇,全面落实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奋力推进“双高”院校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德能并举、岗位主导、产教融合、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体系,创设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与多家企业联合开办订单班25个,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8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近两年来,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获奖400余人次,在全国大学生校园健身操舞锦标赛中获得冠军两项,多名毕业生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我身边的好典型、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务实创新、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活校”的办学理念,秉承“尚德、自强、乐业、创新”的校训,发扬“以厚德尚行之传统修身育人,以大国工匠之追求精益求精,以自强不息之精神乐业创新”的学院精神,在提高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狠抓内涵建设,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建设重点专业,发展新兴专业,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全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奋力建设陕西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
  • 学校简介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958年建校,是一所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也是国家“一五”期间44项国防科技工业配套项目建设院校。学院先后隶属中国第三、第五机械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是国家国防科工委重点支持院校。1999年学院划转陕西省管理,2001年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国家国防科工局与陕西省“省部共建”院校,陕西国防工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建校以来,学院立足陕西,面向国防,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子遍布全国十二大军工集团。学院荣誉。学院是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优秀单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军工文化教育基地、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国家体育运动先进学校、陕西省“一流学院”立项建设单位、陕西省文明单位、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入选教育部“人文交流经世项目”首批“经世国际学院”。基础设施。学院地处西安市鄠邑区,建有两个校区,占地1003亩,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1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87.58万册、电子图书75.3万册。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4500Mbps,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学院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400m标准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等体育场馆,拥有大学生餐厅、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报告厅、配备空调的新型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专业设置。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开设涵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化与药品等11大类58个专业,其中“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1个、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7个、国家示范(骨干)重点建设专业4个、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1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优秀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14个、省级一流培育专业9个、省级一流建设专业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5个,形成了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软件技术专业群为引领,以军工电子、能源动力、军工特能材料等为支撑的专业群协同发展格局。教学成果。近年来,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14项,联合主持国家级教学资源库4个、省级4个;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191篇,其中核心期刊1452篇,SCI、EI等收录33篇,知网收录论文数量居全国高职院校第4位;教师各类科研立项878项,授权国家专利399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443部;学生获国家级技能大赛奖34项,省级328项,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3项,省级4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奖6项。师资力量。学院现有学生19000余人,教职工900余人,其中教授44人(二级教授2人),副高以上职称279人,双师素质教师43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7人。教职工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国防教育专家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特支计划”领军人才2人、“青年杰出人才”3人、劳动模范3人、技术状元4名、技术能手27名,省级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11人。实训条件。学院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499个,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2个,装备制造等军工特色实训基地12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141个;建有4个“校中厂”、13个校企合作工作站、4个技术研究所、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起了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服务”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合作。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与省内外百余家军工企业、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深层次校企合作,探索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先后与德国奔驰公司合作,建成工厂化标准的实验室,开设奔驰订单班;与巴斯夫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为陕西首个与该公司合作的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北京FANUC共建全国首个现代产业学院,组建“FANUC英才班”;与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举办航天工匠班;与科大讯飞共建高职全国首家“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与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共建西部首家“比亚迪产业学院”;与腾讯云、南京五十五所,共同组建了“腾讯云创新创业基地”;与西安君晖航空,共建军民融合“现代无人机产学研基地暨联合创新中心”;与日本老年服务机构瑞穗会签订校企合作战略,共同培养养老服务人才。建成教育部“工业机器人职业人才培养中心”“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校园文化。学院诞生于国防、成长于国防、服务于国防,在60余年办学积淀中,学院集黄岩洞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军工精神等凝练出“忠诚报国,敬业奉献;博学多才,修身求索;热爱军工,能高技强;坚韧弘毅,追求卓越”的“忠博武毅”国防职教精神;建成由国防科技展馆、砺剑广场、军工文化墙、军事素质训练拓展中心4个模块组成的同类院校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每年面向军工企业、驻地部队、军事院校、大学生开展军工教育2万多人次。国际交流。学院是教育部“人文交流经世项目”首批“经世国际学院”建设院校,先后加入“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东南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中德职业教育联盟等国际组织机构,与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泰国格乐大学、新加坡南阳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坎培门学院、俄罗斯阿穆尔共青城国立大学、马来西亚北方大学、巴基斯坦无线工程学院、韩国国立群山大学等国30余个国家50余所院校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选派300余名教师赴国外交流、访学、研修、学历提升,选派优秀学生赴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交换学习、学历提升,不断提高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育人成效。学院秉承“厚德重能,励学敦行”的校训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积极践行“忠博武毅”的国防职教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忘初心、奋力前行,每年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培养了10万余名分布在兵器、航空、航天、船舶等行业的优秀毕业生,涌现出了著名弹药专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劳动模范以及辽宁工匠、四川工匠、西安工匠等军工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素质军工特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祖国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 学校简介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是由西北大学申办、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从事统招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现代学院继承百年名校的光荣传统,以创新模式兴教办学,适应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新时代新青年的优选高校。二、本校的外围环境本校位于中国著名古城西安的南郊。这里远望终南(秦岭),近伴沣水,在历史上一直是一块人杰地灵之处。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草堂烟雾”近在咫尺,“终南捷径”成语故事的原型就发生在校区之南的秦岭内山。据我国文化史专家研究,中华文化的主流源在西周,西周文化的源流出自沣水,这就是有名的“沣镐文化”。古城西安曾是十三个王朝的建都地,而各个王朝都把学校所在地一带划为皇家内苑。现在还有叫“内苑村”的地方就在本校附近。进入现当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盛赞这里为古城的“后花园”和西安的“绿色肺”。现已被西安市规划为人文旅游科教区,重点发展科研教育事业。近年来相继有电子科大、西工大、石油大学、建筑科大在这里建校。据环境专家监测,这里的空气洁净度和氧含量属于最适人居范围,这里的地下水源自秦岭,有益微量元素丰富,水质上乘。在这里就学四年,对于身体发育正处在关键阶段、因学习而极度用脑的青年学子来说是最佳选择。三、本校的校园建设本校校园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教学区,由韶光门、大型教学楼(文法、经管、艺术、传媒)、大型图书楼组成。其建筑群为欧式古典风格。南大门(韶光门)为我国大学中最为雄伟经典的校门之一,也是本地区少有的一座面向南开的大学正门。进门后向东、西各一条主干道,名东部大道、西部大道,再向外为次级干道,名东南大道、西南大道。四栋教学楼分别在这四条主干道的南端形成的东西两翼园区内。每栋教学楼均由五层主楼和与之相连的两边两层裙楼构成。教学楼宽敞明亮、座位充足。教学设施中的多媒体生均座位数远超过国家标准。图书馆位于东西部大道南端之间,为超大型建筑。图书馆正门南开,宽大台阶拾级而上,六根巨型罗马大柱耸立楼廊。楼内中央为特大天井,阳光通过玻璃幕罩洒入大厅。书库分列两侧,计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财务金融、文学艺术、报刊杂志等,另建有高校中少有的特色书库——国学书馆,馆内收藏国学、儒学、关学方面丰富的书籍,可供研究生和相关学者阅览。图书馆全馆藏书量达百万册之巨,超过国家标准。图书馆北侧为本地区高校中少有的水景景观——天然泉水汇成的终南湖,湖面青莲片片,芦苇丛丛,湖水碧波荡漾,湖心岛上松柳相映,在本地区高校中罕有的古典式钟塔耸立于湖心岛上,登上塔顶极目远眺,古城之南的风景尽收眼底。湖周环山林荫夹道,花木竞秀。校园北区为生活区,建筑群为现代风格,色调温馨明快。主轴线上有超大型餐饮楼,一层为大众食谱,二层为特色小炒,各层均为同学们提供经济实惠的饮食服务。二层中北部建有全国高校罕有的特色免费就餐区——“忧念园”,每位同学每学期都有机会通过吃“忆苦思甜”餐而忧念父母是否健康,忧念学业是否精纯,忧念祖国早日强大、忧念天下永保太平。餐饮楼北侧为大型综合服务楼,内有超市、通讯、医疗、邮政、银行、书店、日用品商店及其它各项服务。本校校园东、西部大道北段外侧为东、西公寓区,有高规格的大型公寓楼十二栋,宿舍为宽大高档四人间、上床下桌、每人单桌双衣柜,茶几沙发,空调水暖、卫生间和洗漱台。本校道路命名独倾心血:南北方向为道,东西方向为路,道已如前述,教学楼周围路按四季命名有春风路、夏阳路、秋水路、冬雪路,其他各路按历史文化时序道德观念命名,计有晨光路、尊亲路、时光路、尊师路、文博路、励志路、仁爱路、勤朴路、温泉路、沣水路等等。道路两侧密植雪松、国槐、苦楝、海棠、丹桂、银杏、油松、梧桐、栾树、合欢等优异树种,现在的校园内四季有花(冬天为腊梅和枇杷),四季长绿。本校校园建有特色景观,在图书馆前文化广场上建有开展各种活动用的天台,天台之南立有八口学业事业人生警示洪钟,所有这一切使得本校的文化底蕴深沉厚重。经典大气的建筑,美丽灵动的校园,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流的学习、生活环境。四、本校的组织管理本校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西北大学作为申办方,在本校设立了分党委,派出党委书记负责党务工作、政治稳定和思想教育,派出董事参与学校的决策,派出教学副校长负责本校的教学、招生和就业工作。学校董事会聘任校长(由西北大学推荐)负责全盘工作,聘任副校长分管总务、财务和安全保卫等工作。本校设立了建全的处级部门,这些部门又分别下辖若干科级机构。本校建立了各级团学组织,校团委负责青年学生的思想成长、校园文化活动。本校设立了工会筹委会,以保障教工的权益和福利。本校教学主体单位为六个二级学院、三个教学部、一个中心,包括导演表演学院、播音主持与影视编导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与摄影动漫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商学院、文学院、基础部、思政部、体育部、实验实训中心等。本校按照现代非企业机构进行人事聘任和管理,所有教工均纳入合同制管理,实行全额“五险一金”待遇保障,组织起一支敬业的教工队伍,本校聘请西北大学相关院系负责人或骨干教授担任专业学科带头人。五、本校的标识和标志歌曲本校有校训:“公诚雅健”,前两字取自西北大学校训,后两字为本校专有,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本校有校歌《现代韶光》,其词经典凝练,其曲昂扬激越,高度浓缩了学院的特色和追求;本校有教工之歌《无限责任》,充分表达了“现代”教工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担当;本校有标志性歌曲《紫香槐之歌》,歌声深情悠远,体现了本校情感教育的特色;本校有《军训团之歌》,代表了“现代”学子通过军训而奠基大学理想的心声。本校办学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校园文化经典影视片,其中包括“敬重,让我们告别平庸”“认真,让我们迈向成功”“英雄主义的呼唤”“大学誓言”“诚信考试誓词”“忧念词”等等。本校还确定了一系列CIS标识系统,计有校花、校徽、校旗和校服等。这些都整体性地代表着本校的办学理想和追求。本校主要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对外发布信息,这些信息平台栏目多样,内容丰富,尤其视频栏目全国高校罕见,网站点击率早已进入陕西高校前十名,现已成为国内一个知名的大学网站。  六、本校的专业设置本校开设了深具特色的专业三十多个,如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学、舞蹈学、戏剧影视导演、表演、摄影、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新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汉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财务管理、金融工程、戏剧影视文学、动画等等。这些专业或为西北大学的强势专业,或为国内的热门专业。社会对这些专业的认可度较高,就业前景良好。七、本校的兴学理念本校具有系统的兴学理念。早在办学初期就提出了“替家长着想,为学子负责”的办学立足点,设定了“一切为了毕业后的成功”的办学着眼点。确立了“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的人才目标。本校系统地提出了涉及大学各个方面的兴学理念,包括:思想政治:坚守主流,传承红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相得益彰;校园文化:清新、进取、高雅、祥和;综合素质:人文情怀、科学理性;素质特点:忠诚负责、融通协作;成功智慧:用心借力、顺势作为;学生管理:细致周到、严格关爱,交流沟通、引导升华;对待学业:只有学好的责任,没有荒学的权利;对待自由:从自理到自律,从自主到自由;对待课业:融会贯通、理解应用;对待考试:诚信第一、成绩第二;对待亲情:铭记、感念、升华、回报;对待师情:礼貌、尊重、谦虚、真诚;对待友情:诚挚互助、谅解宽容;对待校情:认同珍重、归依感念;对待生活:有条有理、自主自为;对待行为:文明雅健、理性自律;大学经历:丰富充实、得到尊重;人生追求:修身、齐家、治业、济天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理念和理想既来自实践,也有对社会历史文化教育的深刻理解与深沉思考。用这样的理念和理想指导办学实践,使本校的办学行为始终处于正确高效的路径与方向上。八、本校的教学特色本校重视成才教育。西北大学派出院级领导主管教学工作。本校设立了督导委员会,总督学负责教学质量的监督。西北大学的专家学者担任本校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主干课的教师多半来自国家重点大学。本校的专业学科建设快速发展,在同类院校中最早成立了二级院系。二级院系在学科建设、教师培养、教学计划修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校实行领导干部定额听课制度,以形成全员重视教学质量的局面。本校实行有组织上晚自习制度,辅导员跟班听课制度。本校倡导师道尊严,对新任课教师进行院领导约谈,对专职教师实行坐班管理,开展学生和教工评教活动。目前本校给教师的课时费标准在同类院校中达到较高水平,并且及时支付。为保证成才教育的有效落实,本校实行专家治学,聘请著名行业领军人物担任二级学院院长:如原西安电视台台长担任播音主持与影视编导艺术学院院长;原西安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担任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原西安话剧院院长担任导演表演学院院长;原西安美院设计系副主任担任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现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担任文学院院长等。本校以特色教学引领成才教育,重视同学的考研考公务员与创新创业发展,明确制定了“双考”和“双创”教育的兴学方略。“现代”学子从入学起,就得到了成功“双考”和“双创”的各种支持和鼓励。本校成立了“双考”“双创”指导中心,专业分析“双考”的录取情况和“双创”的社会信息,有效指导同学们的“双考”复习和“双创”发展。本校调整课程和课时,加大“双考”理论课的教学,强化“双考”英语和相关课业的学习。本校专设“双考”自习室,“双考”公寓区,专配“双考”指导老师,网站上开辟了“双考”专栏,为同学们潜心“双考”提供多种方便。本校在校内辟出专区设立“双创”基地,为同学们的自主创业提供广泛的支持。经过学校的不懈努力,本校同学近年来的“双考”通过率连年递增,在本地区同类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许多同学以本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国内一流大学录取。更多的同学则考取了中央、省、市、县各级公务机构和事业单位,还有不少同学通过自主创业,已经成功地拥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大量的事实证明,通过“双考”“双创”,“现代”学子将大批跻身于社会的高阶群体,为自己开辟出美好的未来。九、本校的就业工作本校在本地区同类院校中率先成立了就业工作委员会,设立了就业中心,就业中心设立了四办一部:外联办、就业办、安置办、征兵办、培训部等。本校每年举办大型校园招聘会,引入百家以上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提供数千个工作岗位。大型招聘会后,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接着进行专场招聘会。除此之外本校还派出工作人员与各用人单位进行广泛联系,推荐我校毕业生就业。为了提升我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本校高度重视同学在校期间的就业培训,经常邀请知名专家、名企人事主管来校为同学分析就业形势,指导同学就业。本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 董事长亲自为同学们讲授如何才能成功应聘与就业,董事长还带队走访聘用我校毕业生的单位,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看望我校就业毕业生。由于本校的高度重视和我校同学的良好状态,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多年居于高位。由于卓有成效的就业工作,我校被中国高教研究会评选为“全国首批创新•就业型大学”。十、本校的奋斗目标本校目前已成为国内实力雄厚的独立学院之一,本校今后将在十年左右成为一所国内一流的品牌型大学。届时本校的毕业生将成为职场上的优胜者,家长们再也不用操心孩子的就学,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就业。让我们全体“现代”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天时地利人和,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将在朋友们的关注下,在社会各界的期待中,一定会走向成功,迈向辉煌!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