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高考加分调整 后年起奥赛优秀生等取消加分
2012-03-0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广东省2014年高考加分项目调整方案出台,仅保留6项,加分分值统一为本科5分专科10分

  取消加分的17个项目

  ●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获奖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

  ●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获奖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

  ●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

  ●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

  ●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国家级和省级获奖者

  ●广东省省级优秀学生

  南都讯 记者谭熹琳 梁艳燕 实习生 陈琳 通讯员 粤考宣昨日,广东省2014年高考加分项目调整方案正式公布,2014年起,我省高考加分只保留6个项目,加分分值统一规范为本科加5分,专科加10分;体育类加分项目调整为8项,而国奥赛奖项、省级优秀学生、“三模”、“三电”等项目将不再获得高考加分资格。据悉,该方案将从2014年高考开始实施,即从2011年秋季入学的高中阶段一年级学生开始适用。

  三模三电项目取消加分

  根据省招生委员会昨日发出的通知,保留的6个加分项目为: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含聚居区的汉族考生);体育特长生;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荣立个人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烈士子女、因公牺牲的军人和人民警察的子女、立个人一等功以上的军人(含退伍军人)和人民警察的子女;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考生。此外,对于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遴选为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在应届毕业当年保留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录取与否由高校确定。

  省教育考试院表示,此次高考加分项目调整大幅度减少加分项目,从原有23项加分项目到只保留加分项目6项,取消了17项;此外,大幅度降低加分分值,从原来的20分调整为本科加5分,专科加10分;并且控制本科层次的加分项目和分值。在保留的6个加分项目中,本科层次加分项目仅有3项,且加分分值仅为5分。在体育类加分项目中,原有不加限制的众多体育比赛项目调整为八个体育比赛专项,将加分项目限定在中学普及程度较高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等八个传统体育专项,取消了包括“三模”、“三电”等项目。

  鼓励特长生参加自主招生

  省教育考试院负责人表示,奥赛和科技创新大赛等项目将不再获得加分,是因为逐渐偏离设计初衷,出现应试教育和功利化倾向,学生的参赛动机和行为被扭曲。此外,该负责人表示,虽然取消这些加分项目,但鼓励获奖学生和学有所长的高素质学生报考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或自主招生。

  针对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和分值被压缩的情况,省教育考试院负责人回应,体育特长生加分是这次加分调整唯一保留的竞赛类加分项目。但近年来,群众对体育加分弄虚作假和赛事组织不规范而获得高考加分资格意见较大。该负责人表示,有体育专项特长的学生如今有多种渠道升入大学,如报考体育运动训练专业,可以单考单招;通过报考高水平运动队,可以免试或单独划线;通过省体育术科统考,可以报考体育院校和专业;另外,还可以参加高校自主招生。

  中学反馈

  华附校长:加分太少起不到激励作用

  在去年全省获得奥赛加分的154位学生中,有37位来自华附。华附校长吴颖民说:“取消加分对他们影响并不大,有奥赛加分的学生绝大部分通过保送进入大学,加分对他们来说并没有真正的价值。”他估计,奥赛加分取消“会直接影响学生精力分配的导向”,例如有潜质冲刺奥赛的学生可能将不会将太多精力专供奥赛,而是会综合分配到高考的学科中。

  考取本科加分从20分调整到5分,吴颖民认为,“在课业内增加投入想要增加5分并非难事,对一般学生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他同时表示担忧,“加分分值减少,一些特长类项目对学生的吸引力减小,会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他认为,5分分值对学生并不具有吸引力,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并非好事。吴颖民介绍,通常学生在科技、艺术和体育特长项目中想要获得加分的奖项,“需要付出太大代价”,他介绍,不少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相关培训,并且牺牲周末和假期,“而5分分值对这样的投入就没有吸引力”。

  省实老师:三模三电可在其他途径“赚分”

  根据此前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加分名单,去年有310人获得“三模”、“三电”项目加分,占体育特长加分总人数的21.4%.此前要求取消“三模”、“三电”的群众呼声很高,取消后对学生的影响如何?“无线电测向这样的项目在高考中是否加分,对我们的学生影响都不大”,省实验中学负责学生无线电测向工作的教练陈秀台老师表示,“近年来,学校有几百名学生在无线电测向中获得奖项,但高考加分只考虑全国前6名的学生,毕竟能获得加分的学生只是极少数。”

  据介绍,省实2004年重新组建了无线电测向队,2009年成为国家青年队、国家无线电测向的培训基地。但是学校组建测向队的初衷并非为了高考加分,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陈秀台表示,今后高考取消无线电测这样的加分项目,并不会影响学生的热情,这些项目仍然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招生、出国留学等方面的面试环节“赚取分值”。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广东省教育厅直属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有46年办学历史,是全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历史最悠久的院校之一。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379人,高职扩招学生9054人。院校代码:12060,办学性质:省属公办,录取批次:专科。【办学历史】学校前身为广东韶关钢铁集团职工大学,始办于1976年3月,办学初期校名为韶关钢铁厂“七二一”工人大学;1982年6月,粤北三所冶金职工大学合并为韶钢职工大学,由韶钢管理,并迁至曲江区原广东工业大学旧址办学; 2000年6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制为普通高等职业学校;2014年6月,由宝钢集团韶关钢铁有限公司移交广东省教育厅直属管理。【办学条件】学校现有两个校区:曲江校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南华曹溪路188号,邻近京珠高速公路,紧靠广韶公路,毗邻粤北名胜南华寺,占地39.7万平方米;浈江校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狮塘路50号,占地21.7万平方米。我校秉承“以人为本、教育创新、依法治校、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弘扬“笃志弘毅、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励精图治,于2005年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毕业生近年来总体就业率均在99%以上,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我校下设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语商务学院、基础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8个二级教学单位。教职工496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204人;副高以上专任教师88人,双师素质教师302人;曾获全国优秀教师2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人、广东省三八红旗手2人,南粤优秀教师6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广东省技术能手5人,韶关市首期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才3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3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2人,国内外中青年教师访问学者56人。我校现有兼职教师191人,并聘请了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罗东元为代表的一批企业优秀技术人才为客座教授和德育导师,打造了一支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近年来,我校教师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并取得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我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学校党委获评全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工作优秀组织奖、固本强基工程创新奖;先后获评广东省高校优秀“书记项目”1项,广东省高校“三型”党支部2个,“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样板党支部”创建培育单位1个,“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培育单位1个,全省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2项,广东省暑期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项目1项,广东省大学生党员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1个;学校先后被授予广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学校、全国冶金高等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广东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就业指导工作在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评估中荣获全省第四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在省教育厅考核中获优秀等级。【专业建设】我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按照“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思路,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岗位需求的专业群。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省高职高专教育示范性专业;数控技术、软件技术、物流管理三个专业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为中央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重点建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为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获第一批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实训基地建设】我校按照对接需求、特色鲜明的发展思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充分发挥背靠韶钢的大优势,探索建立“厂中校”“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央财、省财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的建设为牵引,进一步充实实验、实训硬件资源,初步形成了国家、省级、校级三级实训基地体系。现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训基地11个,下属实验室、实训室、计算机室共112个。其中,中央财政扶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两个:电子电工与自动化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数控技术专业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基地;省级实训基地8个:机电维修实训基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机电技术公共实训中心、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软件技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省级公共实训中心1个:机电技术公共实训中心;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1个。我校校企合作蓬勃发展,在韶关和珠三角等地设有150个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其中4个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宝钢集团韶关钢铁有限公司、中国联通(韶关分公司)、广州市友迪资讯科技有限公司、曲江团委(韶关)。在宝钢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设有30个实习实训教学点。丰富的实训资源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技能考证和竞赛】依托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1+X证书评价组织,积极开展高新技术考试、技能鉴定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我校建立全国高新技术考试站和职业技能鉴定所,能组织10个职业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具有6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资质,基本满足学校各专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需求。近十年我校曾先后三次被广东省职业鉴定指导中心评为技能鉴定“先进组织”,并被推荐为1+X证书实施优秀单位。积极推进“双证书”和1+X证书制度的建设,要求每个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取得一个或多个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据统计,我校历届毕业生有近半学生考取了两种以上证书,最多的甚至考取了八种职业资格证书,大大提升了我校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同时,学校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贴近行业企业标准及规范的系统赛前训练。近两年来,我校师生先后斩获几十项全国、全省技能大赛奖项,圆了广大师生“人生出彩”的职业梦想。【文化育人建设】我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推进图书和信息资源建设,建有音乐室、绘画室、形体训练室、九龄广场、松林公园和标准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二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建立奖、助、贷、减、免制度,依托大学生就业与终身发展协会、心理健康协会、英语俱乐部等70个学生社团,发挥红色文化节、校园读书节、商务文化节、宿舍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科技创新大赛等品牌活动的引领作用,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文教育和社会实践,为学生发挥特长、展示才华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促进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培育了学生“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人文精神。46年的发展历史,我校在教学、技能培训、学生管理以及毕业生就业工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建校以来,培养了以“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庄庆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管理骨干和以黄晓波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人才。我校毕业生素以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强和综合素质高著称,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多年来一直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我校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先进齐全的教学设施、幽雅的校园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立志成才的求学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为企事业单位推动技术技能累积、科学研究、培养订单人才架设了平台,校园文化育人主体功能和功效得到充分展现。
  • 学校简介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98年,是由杰出的人民教育家王屏山同志创办,并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院校,集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继续教育、社会培训为一体,系深圳三所高职院校之一。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人才之根本,始终坚持以“学会做人、打好基础、培养专长、加强实践、报效祖国”为校训,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前开设有8个系(部)、36个专业,在校生规模5800余人。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学校业已成为一所治学严谨、教风优良、学风日盛的民办高职院校,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历获“全国民办百强学校”、“广东省首届十佳民办高等院校”、“广东省民办高校就业竞争力十强”、“广东当代民办学校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学校连续四年上榜“广州日报高职高专排行榜——民办院校TOP100”,所在榜单排名连年上升;连续多年在省厅民办高校年度检查中获评“合格”;在2021年度全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考核中,位列25所民办高职院校第4位。优越区位,带来新机遇。学校坐落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圳。地处南山区中心区域,位于塘朗山下、深圳湾畔,紧密对接名企云集的深圳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强大的产业集群,旺盛的人才需求,为学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学生实训与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聚贤集智,凝结新力量。学校拥有德才兼备、敬业奉献的领导班子和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近年来师资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引培成果丰硕,为学校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学校现有教职工 306人,其中专任教师233人,正高12人,副高3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1名,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南粤优秀教师 3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56.6%,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1.88%。优质就业,树立新形象。学校立足深圳,面向广东,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把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办学至今,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四万多名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始终以其适应性强、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好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充分肯定,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新安形象。历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多数专业就业率达100%。近三年来有80%以上毕业生留在深圳就业或创业。产教融合,发展新姿态。学校坚持产教融合发展,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目前与包括华大基因、万科、深圳市人才集团、金蝶软件、香格里拉酒店、中建南方建设集团等著名企业在内的近百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并与招商、宏发、中海等龙头物业公司以及海王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与中兴教育成立“广东新安职业技术院中兴 ICT产业学院”,与华大集团共建了全国首个华大“基因+”产业学院,建设有全国首家高职高专基因组学教学实验室,为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能力得以提高,近年来,我校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300余个奖项。多元教育,满足新期待。学校注重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为学生接受本科教育搭建桥梁,与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合作,办相沟通自考专升本助学辅导班,为在校生提供了专升本的学历提升平台。学校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区域和自身优势,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与英国、荷兰等国家的大学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办学,开设有“3+1留学专升本—学分互认”出国班,就读三年毕业后赴国外就读一年即可获得国外本科学历,该学历获国家教育部认证。“3+1留学专升本”既可以让学生提升学历,又可以让学生接受多元化的教育,开阔国 际视野,并节省大额的留学费用。丰富平台,竞放新精彩。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载体,结合实践教学,着力开拓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每年举办各类“技能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校园歌手大赛”、“篮球赛”、“职业教育活动周”、“宿舍文化节”等盛大活动,此外还有20个学生社团供学生锻炼与提升创新力、组织力和沟通力等独立工作的能力,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建了丰富平台。学校鼓励学生创新创造和创业,许多毕业生在校时就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并取得巨大成功。未来,学校将继续立足深圳,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创新驱动,实现内涵发展,朝着建设民办品牌高职院校和具有先行示范区特色的一流民办高职院校而奋斗,努力为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潮汕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潮汕学院)创办于1999年8月,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教发[1999]128号)设立的普通高等院校,颁发国家普通高校毕业证书。2006年12月率先通过“国家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学院座落于著名侨乡、商贸名城普宁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临厦深高铁普宁站,北接潮汕机场,背靠八百亩莲花山公园。 目前设有创业学院、理工学院、工商学院、人文学院,共计四个二级学院。为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学院专门成立跨境电商学院、物流产业学院和服装产业学院,同时建有潮汕文化研究中心,VR建模中心、食品药品检测中心、高端服装定制工作室、创客空间等重点实训室26个,校外实训基地32个。 学院坚持探索创新,大胆变革,学生在国家级和广东省大学生技能大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毕业生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就业质量逐年提升,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独树一帜,成果辉煌。各级政府、各类院校、企事业单位、媒体等机构来访络绎不绝,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赏。办学二十年来,已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学院正朝着“创业名校、就业名校”的目标迈进。
  • 学校简介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前身为1955年创办的广东教育行政学院,1960年更名为广东教育学院,同年,广东工农师范学院并入。1970年停办,主体下放至肇庆地区新兴县,先后创办了肇庆地区师范学校和肇庆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复办,1982年被确定为省属成人师范本科院校,并于同年开始举办成人师范本科教育,1985年开始举办普通专科教育,1990至2008年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是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1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设有海珠、花都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35亩。设有教育学院等19个教学院系和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等14个研究机构,开设44个本科专业,分布在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和经济学等9个学科门类,全日制本科学生16000余人,成人在校生500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069人,其中专任教师714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189人,有博士学位教师21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4.17%。全校先后有30多人次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南粤先进教育工作者”“南粤教坛新秀”“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等荣誉称号。有省督学3人;教育部校(园)长培训专家1人;“国培”计划国家专家库专家7人;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工作室主持人3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受聘其他大学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0人。学校以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为已任,凸显教师教育特色。以学前教育和小学师资培养为重点,培养造就教育情怀深、专业基础实、实践技能强、信息素养高、发展潜力足的教师教育人才。在聚焦师范教育主业的同时,适度发展非师范教育,促进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为广东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培养“人格健全、文化知识广、专业基础实、职业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学校树立“教学以学生为本”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学分制改革,带动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及教学保障机制改革与创新。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全方位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众创空间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广东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我校被广州市职业能力培训指导中心评定为广州市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我校就业率均超过全省本科院校平均水平,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稳中有升。学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教育学、数学、生态学三个学科获批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近五年来(2016年-2020年),获省级以上重点科研平台6项,学校主持各级各类纵向和横向项目407项,其中国家级24项,省部级245项;自然科学类项目160项,人文社科类项目247项。学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北大核心论文数量为378篇,CSSCI收录130余篇,SCI收录180篇,EI收录73篇,CPCI(ISTP)收录6篇;出版著作98部;获得专利共70项;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连续五届获评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连续2次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期刊)”;2021年,学报全面改版为教育教学研究类期刊。学校主动服务广东省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学校已建成3个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并与广州、汕头、佛山等地政府合作共建了9所附属学校;与广州市白云区合作成立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实验教育集团,是广东省内首个小初高全学段覆盖的乡村教育集团。在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尤其是薄弱学校快速优质化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学校一直承担着基础教育教师、校(园)长的培训任务,是教育部校长领航工程基地、教育部教师国培计划基地,广东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等6个省级机构设在我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广东省80%以上的中小学校长在我校参加过校长培训,50%以上的骨干教师在我校进行过教师培训。学校积极拓展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分校、英国西英格兰大学、英国北安普顿大学、波兰热舒夫大学等10多所国(境)外高校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或合作办学协议,同时与西悉尼大学合作开展了“3+1”和“2+2”学分互认模式的联合办学项目,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在国家教育现代化总体规划框架下,学校确立的新的奋斗目标是:2025年前后,力争完成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目标,实现办学层次新突破,把学校办成一所办学规模适当、学科专业布局合理、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到2035年,把学校建成一所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教师教育特色彰显、服务基础教育优势突出,综合实力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教师教育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2021年9月更新)
  • 学校简介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原名番禺理工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1993年筹建,1997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备案,是全国首批、广州市属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03年被广州市政府确定为市属高等职业教育龙头院校。2005年4月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之一。2009年12月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的验收,被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11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4年5月荣获我国职业教育界的最高奖项——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2014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6年11月成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至2019年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50强”“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2019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12月,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30强”。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广州市番禺区,建于滴水岩森林公园旁,处在东新高速沙湾出口旁,距广州南站约15分钟车程,毗邻国家4A景点——沙湾古镇、宝墨园、5A景区——长鹿农庄。学校是一个山水生态校园,拥有大小湖泊5个,山水面积占总占地面积的65%。校园内湖光山色,景色旖旎,花木繁茂,四季苍翠,是广州市花园式单位,2012年获评“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被誉为国内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是一个立志、修身、读书的佳境。学校占地2067亩,校舍建筑面积32.8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超过10.6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3.39亿元。图书馆面积3.07万平方米,馆内阅览座位4300多个,馆藏纸质图书129万余册、纸质期刊近580种;数字资源量约26040GB,其中电子图书58.82万余册、电子学术期刊8820余种,建有41个校内实训基地和240个校外实训基地,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607人,生源地分布于全国14个省(区)。学校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设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珠宝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旅游商务学院、国际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等13个学院(部),开设45个紧贴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目前,学校拥有艺术设计、珠宝首饰技术与管理等2个在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拥有国家骨干专业10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6个、全国职业院校国家级示范专业点1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省级示范性专业9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省级品牌建设专业1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国家级校内实训基地3个、省级校内实训基地1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认定项目16个。学校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建有建筑节能与绿色建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珠宝首饰材料工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广东省珠宝首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高校珠宝首饰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智能化艺术设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高职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广东省智慧职业教育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皮革智能产品3D打印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绿色建造和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工程中心,学校专利申请、专利授权、有效专利、专利竞争力全部进入2017年中国大学专利排行榜500强,其中授权专利排名全国高校第161位、全国高职类院校第8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一批高层级的科研项目,公开发表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教研论文,论文最高他引次数达645次。学校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优秀教师,拥有一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29人,专任教师59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35.47%,具有研究生学位者占82.77%,“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达80.41%。现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含“万人计划”教学名师)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含教学创新团队)3个、全国技术能手2人、世界技能竞赛教练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提名人物1人、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5人、省级教学名师15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主持人13人及省劳动模范、省级技术能手、南粤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省级领军人才、省优秀青年教师等名师专家95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1个。学校坚持走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发展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强化质量意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改革,2001年以来,共有75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省、市教学成果奖,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广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9项。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是国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国玩具行业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首批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学校,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是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校长)培训中心、广州市中职教师发展中心、中芬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已成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包括鉴定所工种、“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行业认证等,可开展30个工种(证书)的鉴定。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及教育培训机构的联系,已与英国、美国、加拿大、芬兰、荷兰、意大利、新加坡、日本等国外高等教育机构、港澳台地区的教育机构、科技大学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在设立海外研习基地、海外分院、联合培养、专业及课程共建、学分互认、中外合作办学、招收学历国际学生、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同时,发挥学校品牌专业和特色课程优势,吸引国际学生来校进行长、短期的交流交换、课程修读和项目实习,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8年我校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生海外研习基地合作项目入选全国首批20个“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2019年我校入选教育部首批“经世国际学院”,获评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学校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实行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毕业生以其适应性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80%以上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2010年,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2001届毕业生黄德智喜获“全国劳动模范”崇高荣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隆重表彰。2018年,学校涉外文秘专业2002届毕业生王俊文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7.96%。番禺籍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全国政协委员陈瑞球,以及何添、何善衡等港澳同胞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学校的建设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有力的资助,捐资兴建了霍英东学术交流中心、何厚铧大楼等一批教学、实训用房和学生宿舍,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功崇惟志,天道酬勤。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坚持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致力于为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2024年,建成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学校成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范例。2035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职学校。若干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出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成果;引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和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功能突出;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典范,为形成高职教育的“中国模式”做出突出贡献。 (相关数据截止到2020年12月)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