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类专业招生报名及考试办法
2023-10-2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一、招生类型

(一)体育统考(含: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体育类专业)

(二)体育单招(含: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二、体育统考报名与考试

(一)报名

1.报名资格

凡符合广东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且具有一定体育专长者均可报名参加体育统考。

2.报名办法

体育统考实行全省统一报名,统一派发体育类考生号。按照《关于做好广东省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粤招〔2023〕7号)有关要求,报名时间为2023年11月1日至10日,凡报名参加体育统考的考生,均需在报名系统上选填体育类考生对应项目信息点。体育类专业考试费与高考文化课考试费一同交纳,实行网上交费。

(二)考试

报名参加我省体育统考的考生必须先参加全省体育类专业考试,然后再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的文化课统一考试。

1.体育类专业考试

2024年我省体育类专业考试在原有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和游泳项目专项基础上增设健美操、啦啦操项目专项,实行全省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集中考点分项目分批考试。

(1)考试时间、地点和相关事项

考试时间:2024年1月12日至23日。

考试地点:广州体育学院(地址:广州市广州大道中1268号)。联系单位名称:广州体育学院招生办公室;联系电话:020-38024685.

考生考试时间按报考项目随机编排,考生须于2024年1月6日至2024年1月11日登录广东省普高报名系统(网址:https://pg.eeagd.edu.cn/ks)查看考试时间并自行打印准考证。考生须按照考点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持身份证、准考证到考点检录,未按时检录的考生,按放弃考试处理。

体育类专业考试的具体事项要求及安排在广州体育学院网站(https://gtzs.gzsport.edu.cn)上另文公告。

参加体育类专业考试考生所在的市、县(市、区)招生办公室负责对考生进行考前安全教育、考试纪律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考生考试期间的安全,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应届考生所在学校(往届考生由报名点所在县(市、区)招生办公室负责)必须指定专人督促考生购买考试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含往返交通),并告知考生和家长在体育类专业考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意外和风险,以保证考生考试期间的人身安全。

为确保体育类专业考试正常有序进行,请各地级以上市招生办公室在考试期间,指派一名在编干部协助考点做好本市考生的考务管理工作。请各市将派出人员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工作单位及职务、联系方式)于2024年1月2日前将加盖公章的PDF文件发送到邮箱fengyc@eeagd.edu.cn。报到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

(2)考试项目、赋分和成绩计算

体育类专业考试项目、考试方式和评分标准以《广东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体育类专业考试科目和要求》为依据[详见《关于广东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体育类专业考试有关事项的通知》(粤考院函〔2023〕129号)]。

(3)考试组织安排

①成立考试领导小组

考试领导小组由省教育考试院、考点所在单位领导和主考组成,负责体育类专业考试的组织领导工作。省教育考试院负责宏观政策和考试成绩的录入、管理等工作,考点负责考试的组织、实施工作。

②遴选主考和监考人员

考点和各有关院校要严格挑选出思想品德好、专业学术水平较高、本年度无直系亲属或重要利害关系人报考体育专业的教师,积极向省教育考试院推荐作为主考或考官。考点要组织主考和考官认真学习各项目的考试办法与评分标准,使他们熟悉考试业务、增强责任感。主考和考官要严肃认真、秉公执考,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冒名替考、涂改伪造成绩等舞弊行为。

③考场管理

考试场地按考试项目实行分片和封闭式管理,考生由工作人员进行身份检查并认真核对身份证、准考证等信息后,方可进入考场参加考试。凡因考生错过考试检录时间的,一律不予补考。考试时,考生要严格遵守考场规则,不得穿着带有地区(或中学)名称等明显标记的服装,不得携带训练器材进入考试现场,并积极配合考点做好兴奋剂抽检工作。

(4)成绩管理

体育类专业考试成绩采用计算机管理,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录(导)入并核验后,按评分标准和成绩计算方法,合成总分。

2.文化课考试

体育统考类高考文化课考试科目和普通类高考文化课考试科目一致;其中,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均可。

3.分数合成

体育统考类考生总成绩=文化课成绩×40%+体育类专业考试成绩×2.5×60%。

(三)志愿填报和录取

填报志愿办法和录取相关政策另文通知。

三、体育单招报名与考试

(一)报名

1.报名资格

凡符合广东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且具备2024年运动训练或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所列招生项目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运动技术等级称号的考生均可报考。

2.报名办法

参加体育单招的考生须于2023年11月1日至10日参加我省普通高考报名,获得由报名所在地市级招生办公室统一派发的高考考生号,并与普通高考考生同时办理报名手续;然后,考生凭高考考生号依据招生院校招生简章要求,统一在“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www.ydyeducation.com)或“体教联盟APP”中“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系统”进行注册(验证考生报名资格)并报名,具体报名时间以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文件为准。

报考体育单招的考生,可以兼报体育统考类专业或普通类专业;兼报体育统考的考生,必须参加全省体育类专业考试和普通高考的文化课统考;兼报普通类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普通高考的文化课统考。

(二)考试

根据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的有关政策,体育单招提前招生,考生需参加文化课考试和体育专项考试。

1.文化课考试

文化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共4科,试题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统一进行命制。考试时间和地点由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另文通知。

2.体育专项考试

考试时间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时间为准。体育专项考试分项目采用全国统考和分区统考方式进行,由国家体育总局委托院校负责组织实施。

体育单招的考试、招生、录取等相关事项按照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文件要求执行。

四、考试违规处理

根据教育部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教育部确定实施的国家教育考试,体育类专业考试和体育单招考试的成绩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录取依据之一,均属国家教育考试的组成部分。考生在考试过程中若出现违纪违规作弊行为,经查实,将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9〕13号)严肃处理,并将其违规行为记入该考生普通高考诚信电子档案。

对体育类专业考试、体育单招考试有作弊行为的考生,省招生办将根据我省体育类专业考试考点或体育单招考点的处理意见、考生的违纪事实,依据相关规定,对违规考生作出取消其当年单科成绩直至取消当年各科成绩(或停考)的处理。情节严重的,将予以暂停高考或各类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涉嫌犯罪的,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各相关招生单位要始终坚持依法治考、治招,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令36号)和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招生工作中出现的违规行为。

五、体检要求

体育类考生体检要求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标准执行,体检时间和普通类考生相同。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身体条件不符合报考体育类专业要求的考生,不得报考体育类专业,心脏及脑部有既往病史的考生,请慎重报考。为确保安全,考生在参加体育类专业考试前应到县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心电图及脑电图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参加体育类专业考试。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录取的新生,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不得低于4.8;轻度色觉异常(俗称色弱)不予录取到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除上述要求外,高等学校体育类专业招生时可根据专业性质、特点,提出本专业对身体素质、生理条件的要求,并在招生章程及专业目录中明确说明,同时向考生做好咨询解释工作。

各地级以上市招生办公室要加强统筹管理,切实抓好体检工作。各招生院校要及时对入学新生进行身体条件复查。如发现弄虚作假,除按规定对涉及的考生进行处理外,还要对体检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视其情节轻重,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六、组织领导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特别是体育类专业的考试工作,要按照有利于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维护高校招生工作公平公正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考试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考点必须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做好宣传,精心组织体育类专业考试。要切实做到考试组织严密,考场秩序良好,场地器材符合规定标准,成绩评定公正、准确。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考试工作人员、考生的法纪教育,坚决杜绝舞弊案件的发生,确保体育类专业考试和招生工作顺利进行。

如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省有新的文件和规定,以新的文件和规定为准。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海洋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35年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是广东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端,原暨南大学水产系、原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湛江分院先后并入,1979年升格发展为农业部直属的湛江水产学院。经教育部批准,具有62年办学历史的湛江水产学院和39年办学历史的原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湛江分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湛江农业专科学校,1997年进行实质性合并组建为湛江海洋大学。2001年12月,国家气象局主管的全国重点中专湛江气象学校并入湛江海洋大学。2005年6月,湛江海洋大学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2021年1月,省委、省政府明确由我校作为举办校,与阳江市政府、省教育厅、华南理工大学共建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学校在祖国大陆南端两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湛江市和阳江市办学,校园环境优美,依山伴水,绿树长青,鸟语花香,是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3.8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1.2万人。湛江市的湖光校区(校本部,麻章区海大路1号)、霞山校区(霞山区解放东路40号)、海滨校区(霞山区海滨大道中5号)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892亩,其中湖光校区坐落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湖光岩世界地质公园东侧。湛江校区设有水产学院、海洋与气象学院、食品科技学院、滨海农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海洋工程与能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船舶与海运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法政学院、外国语学院、中歌艺术学院、体育与休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学院。阳江市的阳江校区(江城区罗琴路1号)西靠阳江八景之一的罗琴山,南临风景优美的罗琴湖,总规划用地面积3500亩,第一期建设项目用地512亩,已于2021年6月建成。校区设有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商学院等5个学院,首次招收学生710人。第二期规划建设7个学院、30个专业。学校秉承“坚韧不拔 自强不息”海大精神,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特色扬校”办学理念,根据“把学校打造成为中国南方涉海人才培养的摇篮、海洋科技创新的高地、海洋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广东海洋强省、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海洋大学”的目标定位,实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战略,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中心、师资建设为关键、教育质量为生命线,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华南地区海洋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1997年1月,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在为海洋大学校牌揭幕时高兴地说:我们国家很需要这样一所大学。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李长春、张德江、汪洋和胡春华均对海大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寄予厚望提出要求。2018年5月,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湛江调研时指出,湛江还有广东海洋大学等科技研发力量,在海洋资源创新开发方面独具优势,要用好这些重要创新平台,把它们作为创新发展的主阵地,打造成为创新发展主引擎,为湛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2021年3月,时任省长马兴瑞莅校调研时指出,海洋大学要继续加强内涵建设,在海洋强省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和影响力。学科专业齐全。学校现有“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作物学”5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水产一级学科、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被列为“攀峰重点学科”,海洋科学一级学科被列为“优势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3个二级学科被列为“特色重点学科”。现有“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海洋科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水产”“海洋科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广东排名分别为第1、2、3名。有83个本科专业,其中有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以上优势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2343人,其中专任教师1688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677人、博士学位者648人;博士生导师95人、硕士生导师388人;特聘院士2人;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双聘院士、入选青年珠江学者、“扬帆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等共8人,省级培养对象14人;现有15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7人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5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11名省部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气象教学名师、7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4名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研平台优良。学校拥有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平台——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水产动物病害防控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贝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湛江)等4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南海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重点实验室、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南海现代渔业协同创新中心等27个市厅级科研平台;工程训练中心、航海技能训练中心等1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7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1个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5个广东省产业学院;16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拥有1个首批广东省协同创新平台培育对象——南海现代渔业协同创新中心。建有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中心(具有国家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实验室)、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等98个校级教学科研实验室。有全国高校中水生生物标本最多的水生生物博物馆以及与自然资源部(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建的海洋遥感与信息技术实验室2个“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办学条件完备。学校拥有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校史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以及海洋广场、文化广场、运动场和标准游泳池等完善的教学生活设施。现有校舍总建筑面积80.3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值20.68亿元,教学科研设备值5.51亿元,图书馆藏书392万册(含电子图书)。建有规模可观、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的校园网。育人效果显著。建校87年来,学校为国家及地方培养了30多万名(含继续教育)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涌现出了以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陈宏泽、中国四大家鱼全人工繁育之父钟麟、中国珍珠大王谢绍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广东省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获得者、深圳报业集团原董事长吴松营,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原局长、中国知名海洋专家吴壮,全国劳动模范、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湘峰,首届深圳新生代创业风云人物、深圳市中深装建设集团董事长柯颖锋,全国优秀边陲儿女金奖获得者李周葵以及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抗震救灾模范”刘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社会英才。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海水稻——中国新饭碗”项目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商业组全国金奖;“珍珠产业4.0——引领世界珠宝行业进入新时代”项目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全国金奖。长期以来,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就业质量逐年提升。毕业生广泛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华南沿海等地区,其中大多数已成长为各个领域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或地方政府的领导干部,为中国海洋水产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科创成果丰硕。近五年,学校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共195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各1项,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国家级项目217项;科研经费达9.4亿元;获得授权专利1595项;出版著作教材166部;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16件;发表学术论文6744篇,其中三大索引1455篇。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4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6项,“石斑鱼精准营养研究与高效饲料开发”“罗非鱼链菌病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石斑鱼高效环保饲料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微颗粒检测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船舶压载水采样及检测成套技术装备”项目获中国航海技术发明一等奖;“南海深海渔业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培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两广地区牡蛎产业价值链特征与政策研究”等项目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对外交流活跃。面向国家和广东省重大需求,推动与国外及港澳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学校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关系。服务社会有作为。攻克海水稻技术难关,助力“南粤粮安工程”。“海稻86”发现者陈日胜教授研发海水稻成果亩产突破900斤,被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南方日报等主流媒体平台广泛报道,得到袁隆平院士点赞。研发了基于纳米发电、温差发电、电磁发电等多种发电方式的海洋能收集、转化、管理与存储技术,成果已经在海水淡化、海岛供电等多方面进行了转化应用。主持首次制定海水中PAHS测定国家标准,提升了海洋环境监测水平,提高了海洋有机污染的预防与治理能力。研发了石斑鱼高效环保饲料关键技术,显著提高了饲料利用效率、配合饲料普及率以及优质蛋白源自给率,减少对国际市场鱼粉豆粕的依赖,推广应用累计生产石斑鱼高效环保饲料8.47万吨,新增产值11亿元、新增利税2.2亿余元、增收节支5500万元。研发了人工生态珊瑚礁修复、红树林生态保育与滨海湿地修复以及南方沿海大型海藻生态系统恢复等海洋生态修复综合技术。研发了基于北斗星通导航定位技术的南海渔业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南海渔业资源数据化和金枪鱼探捕国产化。攻克沙锥鱼全人工繁育的国际难题,实现了国内外沙锥鱼全人工养殖的产业化。培育出国家级农业新品种——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和凡纳滨对虾“兴海1号”,为振兴我国南珠产业,促进南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为我国对虾产业摆脱国外亲本的控制,自己主导对虾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对虾产业竞争力作出突出贡献。香蕉、红江橙、海大菠萝蜜、火龙果、茂海辣椒系列等一大批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园艺作物新品种、新技术从海大走出湛江,走向全国。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作为主要依托单位参与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主持编制了《广东海洋文化强省建设规划》《广东省现代水产种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等一系列重大规划。向农业部、外交部提供30多份“南海渔业问题”内参报告,为我国南海渔业资源管理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海洋强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港)、环北部湾经济区,积极助力湛江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聚焦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的“三步走”战略安排和今后五年重点实施的“九大工程”目标任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强化办学特色,以更加先进的理念培育社会英才,以更加执着的努力提升科研水平,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延揽高端人才,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进国际化进程,锐意进取、奋力拼搏,为把学校早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海洋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广州东华职业学院创办于2011年2月,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国家教育部备案、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副会长单位和粵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学校坐落于广州市白云区帽峰山风景区东侧,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校园占地面积758亩,基础设施完备,是读书治学、修心养性的圣地。 学校充分发挥地处大城市的区位优势,立足广州、面向湾区、服务都市产业及社会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以真.实求知,以善.美修行”校训,注重职业道德养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致力打造“省内优质,国内知名”的综合性职业院校。 学校下设信息工程学院、建筑艺术传媒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智能机电学院、医药健康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公共理论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和1个思政课教学部,并成立了广州智能建筑产业学院、应急管理技术学院等一批特色产业学院;学校拥有一支由教授、博士等组成的“双师型”专任教学团队,以及一批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学校开设软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电子商务、大数据与会计、建筑室内设计、工程造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护理等社会紧缺及新兴专业40多个,在校生1万余人。 学校先后与南方航空集团、美的集团、京东集团、广州地铁集团、广电城市服务集团、中科雅图、棒谷科技、东莞力合双清创新基地和肇庆高新区社保局等合作共建了200多家校外实习基地;创设了新闻社、醒狮社、书法协会等45个学生社团,营造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累计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培养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2万人,先后获得“广东省当代优秀民办高校”、广东省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男子丙组冠军”;会计专业荣获 “2017- 2018年度广东省院校特色专业”等。 学校坚持打造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广东省应急管理厅的指导下,在广东省应急产业协会、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构建应急救援体系平台、组建专家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政产学研精密结合、主动服务社会等措施,我校致力打造应急救援人才培养的“东华范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应急救援专业人才。
  • 学校简介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粤府函[2009]47号文),国家教育部备案,华商教育集团旗下的一所全日制高等专科院校。学院面向省内外招收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国家任务生。学院以先进的办学理念、雄厚的办学实力、科学的培养方案、良好的培养质量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代化的实验实训大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校企共建的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凸显出学院的办学优势和实力;优美的校园环境、标准的体育场馆、一流的学生饭堂、空调房学生宿舍,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学院现设有9个教学二级学院,共有56个招生专业,已形成商科、工科、医药大健康为主,并积拓展教育、艺术设计和现代服务类专业群,多学科专业协同发展态势。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多年来我校新生报到率在同类院校中稳居省内前列,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学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多条"专升本"途径,学生在毕业当年可参加“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原“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学生在毕业当年可参加普通高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报考省内本科院校,学习两年即可获得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学院还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开展联合办学、校际合作、短期研修等,为学生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办学实力为主线,以打造特色和优势为抓手,创新办学思路,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把学院打造成一流的高职高专院校。
  • 学校简介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创建于1996年,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院校,也是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十五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之一。学校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肇庆市。学校占地面积1283亩,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000多人。学校拥有星湖和大旺两个校区,星湖校区坐落在肇庆七星岩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大旺校区坐落在肇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校校园建筑中西合璧、优美典雅、错落有致、气势恢宏,被誉为全国最美民办大学之一。办学25年来,学校秉承“重知识、更重能力、尤重品德”校训,坚持“海纳百川、坚韧执着”的办学精神,不断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学校先后被中央教科所、广东省教育厅等单位评为“人民满意的民办大学” “广东省十佳民办高校”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等多项殊荣。——学科专业建设特色鲜明。形成了以工、管双轮驱动,工、管、经、文、艺、教育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建有计算机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财经政法学院、健康与家政管理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开设17个本科专业、53个专科专业。建有计算机信息、建筑工程等6个专业群和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建筑、财经商贸、艺术创意等五大实验实训中心,拥有各类实验实训室180多个,现有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财政资助专业7个、省级大学生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决策咨询基地1个,国家级孵化器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建成省市级科研平台6个,获批省市(厅)级科研项目立项163个,其中省部级项目16项;出版专著28部;发表学术论文1015篇,其中核心期刊52篇;获批国家专利106件,其中发明专利19件;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8项。——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优良。现有专任教师967人,具有正高职称教师84人、副高职称215人、中级职称296人,硕士学位教师389人、博士学位教师21人,“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28.72%。同时还聘任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242人。引进了一批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授、博士,以及具有行业或企业经验背景的高层次人才。2020年,学校被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校坚持立足肇庆、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培养高层次技术型技能人才,构建了以文化素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创业精神“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训并重的协同育人机制,与区域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了“粤嵌”和“电竞”等7个产业学院,推行教师“双师型”和学生“双证书”制,不断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搭建了大学生创业教学、创业培训、创业孵化三级平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累计为社会输送近6万名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认可。2017年、2019年学校分别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校园基础设施完备齐全。新建成图书馆馆藏图书127万册,电子图书364500册;建有国际标准跳水游泳馆、网球馆,先后成功承接过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广东省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全国游泳争霸赛等重要赛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3亿元,各类实验实训室、计算机机房、语音室、舞蹈训练房、钢琴房等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建有户外体育运动场、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等设施,为学生的学习、文娱、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学生公寓及热水供应、洗衣机等生活设施齐备;饭堂主副食供应、校园商业街、校园电动巴士、ATM自动取款机等便捷服务。目前,学校正全力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改革、大旺校区“领航计划”、创新强校工程,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打造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争当新时代职业本科教育的排头兵,朝着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奋斗目标不断迈进。
  •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广州市增城区
    学校简介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其前身是创办于2000年的广州大学松田学院。2020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并更现名。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有广州和肇庆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420亩,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14000余人。校园布局大气舒朗,现代气息浓郁,体现“山水校园,文礼学府”的理念。愿景:倾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大学品牌,力争将学校建成一所学生满意、教工自豪、同行认可、社会尊重、政府放心、国内有美誉度与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民办应用型大学。使命:为学生成才和教工发展创造高增值价值,为城市繁荣和区域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校训:博学笃行,经世致用。育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发展理念:规范发展,内涵发展,融合发展,集群发展,创新发展。发展战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学校教学设施先进齐备,生活配套完善便利。建有实验(实训)室139个,多媒体教室145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367万元,满足各专业教学需要;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含电子图书)百万余册,是绿色、生态、人文的学习空间,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智慧校园信息资源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文化传承中心;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的体育馆,由综合训练馆、篮球馆、游泳馆组成,包括学生体质测试室、舞龙舞狮馆、武术馆、健身馆、舞蹈馆、有氧操馆、健美操馆、瑜伽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等18个附属场馆和标准攀岩场,馆外建有标准400米田径场、体育场、网球场和篮球场,共同构成一个功能齐全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心,是进行教学、健身、娱乐、休闲以及举办各类体育赛事等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是目前国内高校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体育馆之一;积极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校园宽带、无线网络、5G 信号全覆盖,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生公寓空调凉爽,热水充足,直饮方便,宽带畅行,四人空间,独立床铺,是温馨的休息学习之地。立足大湾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站在新起点,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主动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对接国家、省市重大产业发展战略和珠三角主导、支柱、新兴产业链,设立有14个教学及科研单位;建设了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数字产业等产业需求和人才需求高度匹配的九大应用型专业集群;开设了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的39个本科专业。“体育学”和“民商法学”获批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法学”“金融学”获批省一流本科专业;“高级英语”“管理学”获批省一流本科课程;“法学”获批省级重点专业、“金融学”获批省级特色专业;金融学、产品设计、法学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外语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获批省级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近年来先后有8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课外学术科技、文体艺术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励300余项;历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学校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培育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为主线,坚持不懈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助力学校建设高水平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现有教师630余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170余人。聘任了一批海内外知名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及课座教授,聘任了一大批业界精英和“双师型”教师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全面实施 “双高”型教师引育计划、“双源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计划、“双智”型教师培养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等。学校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发展进程,积极开拓国际化办学新格局。推进会计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四个国际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的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开展赴美带薪实习项目,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与澳大利亚国王学院、伦敦里士满美国国际大学、美国阿什兰大学合作开展本硕连读联合培养项目;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研究生保荐项目。学校积极服务社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成立“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分会”“城乡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孵化型基地: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与治理研究中心”和“广东省毽球训练基地”“广东省攀岩训练基地”,建有5个校级科研所,是广东省决策咨询会员单位。坚持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联动发展,传承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毽球、武术、龙舟等传统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学校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声誉良好。先后被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评为“改革开放30周年广东最具竞争力独立学校奖”和“改革开放30周年广东最佳就业服务奖”,连续七年被增城区人民政府授予“增城教书育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校园绿化荣获“广州市花园式单位”称号。在中国校友网发布的2020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上,学校进入“区域一流独立学院”行列。在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应用大学(独立学院)百强榜中,学校排名全国前列。2021年6月,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发布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我校跻身全省本科院校上榜行列。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学校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战略主线,以“全面达到或超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要求”为首要任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主动融入国家、广东省、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需求,全面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速度、安全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2021年12月)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