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苏:高招本三今天征求平行志愿
2013-08-0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本次填报征求平行志愿的对象为文科类不低于266分、理科类不低于288分,学业水平测试等级符合拟报考高校要求的考生。凡报考注明分数要求的院校及专业的考生,其成绩须符合规定的分数要求。前期未填报文科类、理科类第三批本科院校平行志愿但符合有关要求的考生,也可以填报本次征求平行志愿。

  为保证网上填报征求平行志愿的准确性,考生填报征求平行志愿仍应先填写纸质志愿表可从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下载,核对无误后再上网录入志愿信息,并立即提交。本批次征求平行志愿时,考生不需要再到报名点现场确认。在规定的填报志愿时间内,考生可以凭密码进行志愿修改,考生志愿信息一经提交,任何人不得更改。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是2004年7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太仓市政府投资),以出生太仓的世界著名核物理女王——吴健雄的名字命名,位于苏州太仓市。学院所在区域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江南丝竹的发源地和娄东文化的发祥地,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之美誉。学院前身之一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创办于1907年,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培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胡厥文、国防大学原中将副校长钱抵千、核物理学家院士黄胜年等一批国家栋梁及数以万计的教育人才。学院创建合并的太仓广播电视大学、太仓工业学校植根产业培养人才,校企合作经验丰富,为顺利转型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奠定了雄厚的产教融合基础。学院坚持“深耕太仓、深化双元、深入创新、深得人心”办学思路,打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仓、技术仓、服务仓”,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目前校区占地近700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名,教职员工397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41.2%、硕士以上学位85%、双师型教师85.08%,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333”高层次人才6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3人、省产业教授13人,以及苏州市东吴学者1人、太仓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太仓市高校专业建设领军人才13人。契合区域产业设立智能制造学院、生物医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教学单位,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药品生产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31个(其中 “3+2”本科专业4个、“4+0”本科专业1个),建立省级太仓大学科技园、省级中德精密机械部件制造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省级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苏州市绿色生物催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市智能家居无线传感器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企业孵化和技术转化平台,并与本科高校、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健雄联合研究院、太仓企业联合大学、太仓市勤廉文化研究所、江苏省中小企业研究院等社会服务平台,形成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体,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培养为补充,社会培训协同发展的区域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高职院校为发展目标,近年来,持续深化“双元制”教育本土化实践创新,以国际标准培养大国工匠,与德国工商行会上海代表处等联合创建国内首个中德培训中心、AHK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联盟(学院为永久会长单位)、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示范推广基地、双元制培训学院,成立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太仓培训中心、IHK中德师资能力提升研究中心、工业工程师(REFA)太仓培训中心等对德职业教育合作平台,成为德国教研部授权的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VETnet)全球网络合作单位、德国Meister培训及全球认证单位、江苏省德国高职教育合作联盟轮值秘书处单位, 2020年发布国内首个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地方(苏州)标准,入选“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数全国排名13位,双元制教育先后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特等奖一项以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校企双元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好、技术技能强、发展后劲足,深受企业欢迎,成为长三角德式工匠培养的摇篮和太仓“德企之乡”产业集聚的重要支撑,塑造了高职教育校地融合发展的“太仓样板”。建院以来,学院以优异成绩先后通过两轮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跻身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获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中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级青春健康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华人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中国创新教育示范单位、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全国2018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等近百项荣誉称号,探索走出了县办高职创新发展的“健雄之路”。
  • 学校简介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常州,毗邻人文荟萃、历史悠久的春秋淹城,坐落在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内。学校始建于1958年,已有60余年办学历史,前身为1958年建校的常州市民办青山初级中学和1963年建校的常州市轻化工中等技术学校,二校合并后曾使用过常州市轻工业技术学校、常州轻工业学校等名称,2002年6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由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并于2019年5月通过教育部备案。学校秉承“诚信、笃实、勤俭、创新”的校训、“爱生、敬业、厚技”的教风和“立志、勤学、践行”的学风,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明确“立足常州、面向苏锡常都市圈、辐射长三角”和“根植江苏制造、服务江苏工业”的办学定位,秉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赋能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增值成长,引领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助力区域中小微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办学使命,建设“专业特色鲜明、对接区域产业、支持江苏制造、服务技能社会”的省内高水平、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学校在2019年、2020年、2021年江苏省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综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第一等次。学校是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育部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单位、教育部批准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建设单位、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全国轻工模具行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学校、江苏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试点院校。先后获得全国高职高专“育人成效50强”和“国际影响力50强”、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共100所高校,其中仅有15所高职院校)、第二批、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各1个、江苏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首批,全省高等职业院校唯一)、全国100所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全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 100 强”(首批31所)、全国轻工行业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地方普通高校领导班子考核优秀等次单位、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摇篮奖单位、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全省教育信息报送工作表扬单位、江苏省教育新闻舆论工作表扬单位、江苏省智慧校园、江苏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制度落实情况考核先进单位、江苏省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学生资助绩效评价荣获“优秀”等级等荣誉称号。在2022年广州日报GDI高职高专排行榜中,排名全国第85位、江苏省第16位。“十三五”技能大赛成绩单,我校排名全国第46位,江苏省第4位。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2020年“院校满意度”评价,我校位居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第15位,江苏省第4位。设有材料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现代装备制造学院、智能控制学院、经贸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旅游与烹饪学院、艺术创意学院、轨道交通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海外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合署)等4个教学单位。办学专业53个,覆盖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等专业大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籍学生一万三千余人,教职工近700人,副高以上职称比例达38.71%,硕、博士学位比例达80.56%,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90.09%。学校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了以全国劳模邓建军为杰出代表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十万余名。学校构建“德育铸魂、智育塑才、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育励志”五育并举的培养格局,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和最大增值,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落实落细落小”成效明显,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及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一等奖18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7项,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一等奖43项、二等奖66项、三等奖88项。在2018年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获金奖,全国仅有两所高职院校获得金奖,实现了高职院校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零的突破,2020年、2021年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江苏“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9项。在“挑战杯”“黑科技”专项赛国赛获“行星级”作品奖1项,“挑战杯”省赛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8项。据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就业率数据,学校近十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稳居98%以上,为促进苏锡常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获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17项,立项数居全国高职专科院校第一。学校高度重视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引培工作,特别是聚焦高职教育特色,大力弘扬“工匠文化”,强化教师“双师型”内涵建设。在以邓建军为代表的12位江苏省产业教授和17位常州市产业教授的引领下,形成了以“江苏工匠”韩迎辉、周晶为代表的一批“工匠教师群体”,以及以“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李昆益老师为代表的一批“爱生善教教师群体”。拥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劳动模范2人、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校长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新一届全国行指委委员2人、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江苏省技能状元1人、江苏省技术能手5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名、“省333工程”项目培养对象5人、江苏教育科研先进个人1人、省轻工行业提名工匠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3人、高级技师35人、技师89人。5位教授入选常州市政府智库,为服务地方产业结构与升级建言献策。学校积极服务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国家战略,依据行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实际,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有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2个、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7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数控技术专业群)、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群3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获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国家资源库子项目6个、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5本、教育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1本、省级重点教材27本、十四五”职业教育江苏省规划教材8本。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参与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28个。学校综合实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学校紧密结合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建有首批国家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国家级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江苏省家电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实训基地、现代制造装备控制与维护实训基地、江苏省高校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化学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江苏省数字化设计与研发中心、江苏省LED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100多个实验实训中心。智能制造生产线实训平台和“互联网+”商务场景实训平台2个江苏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生产线实训基地。协作机器人开发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019年立项省级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智慧制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学校坚持“合作互赢、服务区域”的理念,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平台,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先后与星宇车灯、常发集团、今创集团、江苏恒立液压等行业头部企业紧密合作,牵头成立全国智能化钣金制造职教集团,校企共建了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个、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7个。“十三五”期间,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共承担纵向项目271项,横向科研项目41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35项,市级科研项目70项。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江苏省社科精品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奖三等奖1项。2020年,《基于测量反馈控制的量子自旋系统最优演化过程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成功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现了我校在该类项目上“零”的突破。立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3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项目2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研究创新团队”获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学校持续不断地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形成了“工匠精神培育”与“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育人模式。2006年开始,学校就提出了构建以杰出校友、“大国工匠”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开展了一系列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益求精、严谨守信的工匠精神;同时,以受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我校余美芳老师“全国文明家庭”事迹为发轫点,通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诚信、友善、孝老、感恩、知责的精神,以特色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学校文化建设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等奖、中国机械教育协会素质教育成果一等奖。学校围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推进品牌专业国际化合作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走出去”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为突破口,全方位、立体化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社会服务和学术交流等国际化工作。学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德国巴腾符腾堡州合作,开展中德“胡格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探索德国职教模式本土化改革;成立塔吉克斯坦研究中心,不断加强中塔在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联合研究等方面的国际交流。2016年以来,招收来自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苏丹、老挝等30多个国家500余名留学生,提升了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学校获留学江苏优秀人才遴选计划、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金砖国家首届智能制造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二届中英“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中国区总决赛金奖。学校与南京工业大学等本科院校达成合作意向,开通了留学生升本通道,留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展望新时代,学校正持续推进“八大工程”“六大重点项目”“三十大核心指标”,即常工业“863”计划,阔步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期、贯彻落实二次党代会目标任务接续奋进期。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找寻新坐标,筹谋新征程,抓住教育部江苏省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良好机遇,为不断打造高职教育类型特色,推动常州、江苏乃至长三角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作出新贡献。
  • 昆山杜克大学苏州市昆山市
    学校简介昆山杜克大学是世界一流的以通识博雅教育为特色的大学,位于中国江苏省昆山市,为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提供一系列高质量的创新学术项目。昆山杜克大学由美国杜克大学与中国武汉大学联合创办,于2013年9月获得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昆山杜克大学于2014年8月迎来了首批学生,包括硕士研究生,以及来自杜克大学和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本科生,接受一学期的交流学习。2018年8月,昆山杜克大学迎来了首届本科生,开启了四年制本科学位教育。本科课程体系遵循通识博雅教育传统,强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和探索。昆山杜克大学位于阳澄湖科技园区内,校园占地1200亩,校内配置了各类高科技设施。进入虚拟校园即可参观先进的教室和会议设施、图书馆资源、师生宿舍、餐厅及休闲设施。校园内多功能的会议场所、休息室和学习区可供学生独立自习或集体讨论课程内容,完成作业,参与丰富多样的校园学习生活。江苏省昆山市是高新技术研究和制造业中心,也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昆山市拥有风景如画的森林和水乡,毗邻国际大都市上海和苏州,高速公路、高铁以及地铁交通十分便利。昆山杜克大学的使命昆山杜克大学的使命是建设扎根于中国并以通识博雅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帮助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学生追求有意义、有成就的人生。学校通过提供最高水平的跨学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培养学生成长为全球范围内不同专业、学术和社会领军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四年制通识博雅本科学位项目,其课程体系以知识集成和多学科融合为鲜明特色,汇聚中国、美国乃至全球的先进教学方法与价值观,并推崇追求卓越和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学校世界级的教师团队秉持知识服务社会的宗旨,将学生培养与创新的学术和科研相结合。作为一所中美共建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昆山杜克大学致力于将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思想传统与经验有机融合,弘扬跨文化沟通理解、协同创新以及跨国合作。昆山杜克大学的核心教育原则: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及追求真理的精神,使其拥有出色的研究能力, 有意愿且能够针对复杂问题和挑战提出创造性的合理解决方案。采用通识博雅和科学教学理念和模式,强调教育广度、自由探索和深度钻研的重要性。学科交叉的教学和科研模式以多学科为基础,有机融合不同领域知识和先进科研方法。培养学生互相学习、理解包容、和谐共赢的美德,使其能够在相互依存、多元文化的世界工作和生活,并成长为有成就和高品德的领军人才。提供立足地方、面向全球的社会行动和服务。关于多样化和包容性:昆山杜克大学欢迎来自世界各地充满激情、创造力和学术热忱的师生及各界员工。我们认为多样化的历史、观点、经历、身份认同、语言和文化丰富了我们的社区,并致力于创造一个所有成员都被接纳和欣赏的社区环境。我们对包容性的承诺扎根于学校的办学使命之中。在昆山杜克大学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学生和教职工都将差异视为开展深度对话、进行创造性表达和塑造创新思维的机遇。昆山杜克大学寻求促进所有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无论其在文化、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性取向、年龄、国籍、社会经济背景、能力或其他任何方面存在的差异。我们拥有独特而丰富的社区文化,致力于培养学识渊博并充满热忱的世界公民。合作伙伴杜克大学美国杜克大学是私立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38年,于1924年正式命名为杜克大学。除了本科阶段的通识博雅和工程学教育之外,杜克大学还开设了文科、理科、商科、神学、工程、环境、法律、公共政策、医学和护理等学科领域的硕士项目和职业发展项目。杜克大学共有15,000多名本科生、硕博士生和职业教育生在读。杜克大学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市,占地近9000英亩。达勒姆市人口超过20万。除了在美国的主校区,在全球范围内,杜克大学还在中国昆山开设了昆山杜克大学、在新加坡设立了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研究院,以及多个国际研究和教育项目。超过75%的杜克大学学生通过“杜克参与”等项目在达勒姆市当地和世界各地开展学习与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以身作则地推进杜克大学“知识服务社会”的使命。更多关于杜克大学的信息,请访问(Duke University)。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位于中国湖北省,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校排行榜中连续多年名列前十。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武汉大学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武汉大学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310所大学和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5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更多关于武汉大学的信息,请访问(Wuhan University (whu.edu.cn))
  • 学校简介学校概况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隶属常州市人民政府管理。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常州,校址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常武中路28号,地处常州科教城畔。学校创建于1956年,办学历史悠久,目前在校生近3000人,拥有附属幼儿园7所(李公朴幼儿园、遥观幼儿园、十里幼儿园、贺北幼儿园、锦绣幼儿园、金太阳幼儿园、南湖幼儿园)。建校66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内涵不断丰富,已成为常州市幼儿师资培养的摇篮。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德育特色学校、首批江苏省书香校园建设示范点、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常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和常州市文明示范校等荣誉称号。专业设置学校现有学前教育、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旅游管理三大专业。其中主干专业五年制学前教育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学校形成了以师范专业为主、非师范专业为辅,五年制为主、三年制递补的专业格局。办学条件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花香四季,红顶白墙的欧式建筑掩映其中。学校教学设施先进,教室均配有多媒体设备,有专业实训室174个,钢琴292架,数码钢琴157台。计算机房8个,藏书8.2万册,电子图书30万册。学校有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75家。学校相继新建了11000㎡的多功能艺术大楼和8500㎡的食堂,办学条件和文化氛围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学校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任教师18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4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69人,双师素养专业教师65人,硕士研究生99人;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77人次。办学特色学校环境优美,管理严格,规模适中,特色鲜明。重文化基础,强专业特长;突出培养弹、跳、说、唱、画等多项技能,在省技能大赛中屡获金银铜奖。在课程设置上着力突出学前专业特色的校本课程,开设礼仪、健美、心理健康、手工、舞蹈、钢琴等课程,努力培养“独立、知性、平和、关怀、美丽”的新时代淑女。学校积极与国际接轨,创办国际班,与国(境)外高校开展校际交流,进一步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就业与升学学校坚持“合格+特长”多渠道升学与就业的培养模式,与近百家用人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毕业生供求关系;学生可通过“专转本”进入本科院校深造,也可通过校际交流项目出国(境)留学提升学历,还可通过函授等方式获本科文凭。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市秦淮区
    学校简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10月,是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11年,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现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入选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12月、2021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民航局先后签署协议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在70年的办学历程中,南航人秉承“航空报国”的办学传统,遵循“团结、俭朴、唯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践行“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栉风沐雨,砥砺奋进,不断推动学校跨越发展。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经、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现设有18个学院和192个科研机构,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有本科专业62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31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现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 学校现启用明故宫、将军路、天目湖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046亩,建筑面积189.3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收藏295万余件印刷型文献、156个中外文数据库,1260万余册各类电子型及数字型文献信息资源。现有教职工3526人,其中专任教师2199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1590人,博士生导师641人,院士、外籍院士及“钱伟长讲座教授”院士27人,其他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9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108人次,入选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846人次。现有学生35127人(其中本科生19044人,研究生15262人,学位留学生821人),成人教育学生2361人。 学校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17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校友中涌现出了24位两院院士,数十位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将军,以及一大批著名的科技专家和管理专家。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的社会栋梁和工程英才,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具有南航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教学成果。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2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工信部重点专业8个,国防重点专业5个,紧缺专业(方向)3个。南航学子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近四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得金奖23项,银奖17项,连续四年荣获“先进集体奖”。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共获得特等奖12项、一等奖19项、二等奖16项,连续九届捧得“优胜杯”。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共获得金奖22项、银奖9项,连续四届捧得“优胜杯”。在国际无人机大奖赛中,连续4次获得特等奖。在“周培源杯”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国软件杯”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竞赛中,南航学生屡屡折桂。 学校科学研究能力持续增强。建校以来,学校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718项,其中国家奖82项,建有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81个部省级科研平台,为共和国贡献了若干个第一,包括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核试验取样机、第一架高原无人驾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直升机、第一架微型飞行器等,自主研制的“天巡一号”微小卫星成功发射。在基础研究领域,学校取得了“直升机广义涡流理论” “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 “飞机制造协调准确度与容差分配理论”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在国防科技领域,学校参与了我国几乎所有航空重要型号的预研、技术攻关、试验研究,有多项技术在“嫦娥”系列等航天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民经济领域,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了“国际创新港+校地研究院+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机构”成果转化模式,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校大力推进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先后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研究基地;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国外近百所著名高校及知名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服务航空航天民航、服务江苏,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型办学新格局。 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进入新时代,南航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工信部党组、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走强化特色之路、人才强校之路、创新驱动之路、深度开放之路、文化引领之路,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坚定不移地朝着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努力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