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高考生,元旦有考试项目请你来报名!附报考办法
2018-12-2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冬季项目报名将于2019年1月1日开始,文化课考试将于4月20-21日进行!冬季项目报名相关详情,快随小编来看看

报考资格

凡符合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报考条件且具有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资格的考生均可报考。

报考办法

1.报考运训单招的考生须于2018年12月1日至10日先参加我省普通高考报名,由户口所在地市级招生办公室统一编排高考考生号,并与普通高考考生同时办理报考手续。

2.考生凭高考考生号依据招生院校招生简章要求,统一在“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www.ydyeducation.com)及“体教联盟APP”体育单招管理系统中进行考试报名,具体报名时间:冬季项目报名时间2019年1月1日至1月15日;其他项目报名时间2019年3月1日至3月15日。

3.报考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且选报理科综合的考生,可以兼报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体育类专业及对应科类的普通专业。但兼报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体育类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全省的体育术科统一考试和全国普通高考的文化课统考;兼报对应科类的普通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的文化课统考。

考试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的有关政策,运训单考提前招生,考生需参加文化课考试和体育专项考试。

1.文化课考试

文化课考试时间为2019年4月20-21日。文化课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进行命制。考试地点由省教育考试院另文通知。

报考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考生须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且学业成绩须符合以下要求:文科类考生参加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学业水平考试,且至少两门学科成绩达到D级或以上等级;理科类考生参加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学业水平考试,且至少两门学科成绩达到D级或以上等级。

2.体育专项考试

考试时间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时间为准。体育专项考试分项目采用全国统考和分区统考方式,由国家体育总局委托院校负责组织实施。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广东文理职业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收国家任务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隶属广东省教育厅,学院申请升格本科已纳入《广东省高等学校设置“ 十三五” 规划》。2017年10月,学院的升本工作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的现场考核,经省高等学校设置专家委员会评议通过,并将学院的升格材料上报教育部。学院坐落在南海之滨的中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北部湾新兴科技工业城市——湛江市,这里人文荟萃,景色美丽,交通便利,水陆空交通网络直通全国各地,是莘莘学子理想的求学圆梦之地。千亩生态园林式校园依山傍水,环境优雅,常年绿树成荫,四季繁花飘香,威武将军山、俏丽日月湖把校园点缀得绚丽多姿。学院办学用地1590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图书馆、行政大楼、高标准的学生公寓、高校示范性餐饮中心、艺术馆,网球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室内外篮球场、排球场、健身房等。学院实训中心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具备教学、培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生产五位一体功能。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基地234家,覆盖所开设的全部专业。基础设施按20000人的办学规模配套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为支持学院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国家发改委为我院下拨了专项实训设施建设资金。学院正在建设先进的“广东奥克体育中心”,内设“劳丽诗跳水馆”等。学院秉承“生态文理、人文文理、特色文理、品牌文理”的办学理念,设有教学单位“七院一部”,共67个专业。现有学生12650人,教职员工815人,其中专任教师673人、“双师型”教师409人。正、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占34.41%,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57.81%,聘请了30多位著名专家、教授为学院的特聘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引进了50多名知名度高的专家、教授为各专业课程带头人;每年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使教育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拓展视野,提升文化涵养。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荣获了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累计16人次。学院高度重视教研与科研工作,设置有“粤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廉江市电子电器研发中心”“广东文理发展研究中心”“茗龙茶学研究所”“岭南廉江红橙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等,并制订相关政策,对教师取得教研、科研项目及成果给予经费支持与奖励。近年来,我院教师主持或参与省级立项课题37项。师生在各级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61篇,编写教材36种,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32项,其中“太阳能LED广告牌”“节能印刷机装置”等十多项已被企业转化应用。学生参加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200多人次。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致力推进校企合作,建有6个校办工厂和一大批校外实训基地,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敬业创新精神,特别在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近年来就业率达98%以上。学院一直坚持“全环境育人”,打造园林意境生态校园,种植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名贵植物3000多种共计20多万株,山水花木、石桥楼阁,皆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元素,构成了丰富多彩、意境优美的校园景观。学院致力于培育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每年举行一次大型校园文化艺术节,43个学生社团积极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善于分享,学会发展。学院“醒狮队”多次参与社会大型活动;我院学生每年组队参加“香港国际武术节”“湛江国际龙舟邀请赛”“珠海全国龙舟邀请赛”并取得好成绩;组织学生参与“广东省运动会”“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海洋博览会”“红橙旅游文化节”等大型活动担任志愿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综合素质。按照国务院、省教育厅和学院的相关规定,我校建立了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及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南粤扶残助学工程、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学院奖学金、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勤工俭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学院还设立了“ 劳丽诗奖学金"(最高50000元),表彰奖励品学兼优、创新创业、国际交流和各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2006年以来,学院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省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军民共建先进单位”、“安全文明校园”、“园林式单位”等荣誉。各级领导和教育界专家多次来校视察,对学院的立体育人环境和人才培养特色非常赞赏。大批德才兼备的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学生、家长、社会给予学院高度的评价。2016年7月10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同志,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时莅临学院考察,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正确,学院建设上档次、很大气;学院专业发展以理工科为主,为广东省建设所急需的大量理工科人才提供了输送保障;学院面向全国广泛招生,有利于不同地区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更好地为全国各地培养人才。目前,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昂扬的斗志,科学、务实的态度,和“以申促建、以申促改、以申促管、申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求进精神,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建设特色鲜明的本科职业院校为奋斗目标,致力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 学校简介东莞理工学院是东莞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学校于1990年筹办,1992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6年5月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5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6月与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一起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5年9月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2018年5月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8年11月,学校大学科技园入选“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单位”,2019年7月成为全省唯一省市共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2020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2021年5月,我校正式获批为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现有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其中松山湖校区坐落在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路1号,占地1800多亩(含370亩国际合作创新区);莞城校区坐落在莞城区学院路251号,占地330多亩。现有教职工1732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80人、副高职称人员387人,博士797人。有普通全日制学生近2万人,继续教育学生近2.2万人,迄今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约11.5万人,80%左右的毕业生留莞就业创业。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5020平方米,累计藏书201万册,有35个数据库、172万册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建成万兆带宽主干、两条40G主干,基本实现千兆带宽到桌面的IPV6校园网,3.8万个信息点,建成覆盖全校的无线校园网,AP数量6600多个,出口带宽37.5G;智慧校园建设有129个信息化系统,为全校师生提供丰富、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服务。建有17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以工学为重点,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18个学院、58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社会工作、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工商管理10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工程管理、工业工程、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5个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凸显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主动适应和支撑引领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确立“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开设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东莞理工学院—文华数字化课程中心荣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案例”。2020年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承办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赛事,获得季军。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创新创业活动,学校被确定为广东省教育厅第三批“易班”建设试点高校。面向全国25个省(区、市)招生,在14个省(区、市)(含已改革省份)第一批本科招生。2005年以来,学校(含联合培养基地)共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767名,国际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9名,学校学位点招收硕士研究生493名。历年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4%以上。大力开展学科建设工作,打造学科专业集群坚实基础。根据国家、区域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打造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学科专业集群。2018年5月,学校获批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先后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机械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2020年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审核结果》及《2020年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专业学位硕士点审核结果》,学校获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土木工程,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国际商务、社会工作、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化学工程、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6个广东省重点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土木工程等个学科纳入省教育厅“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工程及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软件工程、环境工程、通信工程获得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证书。高层次人才资源加速集聚,建设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2015年以来,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博士后等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等顶尖、杰出人才59人,学科领军9人,学科方向领军44人,学科骨干4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次,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2人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人次,入选“珠江学者”岗位计划4人次、入选“珠江人才计划”5人次,入选东莞市领军人才4人,入选东莞市各类特色人才40多人。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构建服务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近3年,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81项,科研总经费14亿多元,在工业废水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装备及应用、电镀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光固化成型方法、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检测等领域突破系列关键技术。学校先后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广东省专利金奖等系列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励。有力支撑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由东莞理工学院主导投入,与中国散裂中子源、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建设的多物理谱仪(东莞理工谱仪)成功出束,是东莞理工学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里程碑。2020年度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省级科研平台28个,东莞市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研平台38个。组建高水平学科科研重点团队11支、一般团队20支、青年团队15支。拓展境外合作与交流,形成多元国际化办学格局。截止目前,学校与英、美、加、澳、法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58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2015年成立广东省首个粤台联合培养项目——粤台产业科技学院。2016年成立国际学院,成为东莞市首家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本土高校,累计招收来自40个国家的402名留学生。2017年获批成立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2018年成立国际联合研究生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世界前100的名校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共建成员与古巴、巴西等5个国家共8所拉美大学(研究机构)达成合作。获欧盟委员会立项批准3个“伊拉斯谟+”计划交流项目。在澳大利亚、俄罗斯建有多个海外创新中心,未来将加快推进欧洲创新中心设立工作。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两步走”中长期目标:到2025年,建成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教师队伍发展生态体系、科技成果全链转化体系、智慧教育服务管理体系等“四个一流体系”。在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数、科技成果奖数、研究生规模、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数、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数、授权发明专利数等六项关键发展指标实现“倍增”,力争在获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更名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等方面实现突破,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100强、理工类高校40强,基本建成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到2035年,学校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成为东莞城市品质提升、产业发展的重要贡献者,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文化、社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成为全国高校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和各方学子的向往之地,全面建成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校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员工,以更高效率的改革创新、更高层次的开放合作、更高境界的担当作为,落实“学而知不足”校训要求,丰富“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办学思想,倡导“爱国奋斗、追求卓越”莞工精神,秉持“守正出新、登高致远”战略理念,践行“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价值追求,加快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内一流、代表东莞形象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数据更新至2021年8月)
  • 学校简介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直属广州市教育局,是一所培养幼儿师资和艺术类人才的全日制公立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同时也是省、市学前教育职后培训基地。学校现有2个校区(林和校区、永福校区),60个教学班(包括:55个普通教学班、4个高职班、1个华文班),全日制在校生3006人,设有儿童心理实验室、奥尔夫音乐教室、早期教育实训室、钢琴练习室、陶艺室、舞蹈室、电脑室、学生茶艺烹饪实践教室等实训室(功能室)225间,以及图书馆、幼儿阅读体验区、学生种植体验园、学生发展中心、演示报告厅、校医室、运动场、风雨球场、游泳池、学生宿舍和食堂等学习、生活场所,教学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学校具有108年的办学历史。1911年,美国幼儿教育专家碧卢夫人在广州西关创办了慈爱幼稚师范学校,自任校长,学校附设幼稚园,这便是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的雏形。1916年,改校名为私立协和女子师范学校。1932年,学校聘美国密执安大学教育硕士毕业的廖奉灵女士为首任华人校长。1935年,遵照教育部关于私人不得办师范学校的规定,改设为普通中学,因幼稚师范办学成绩显著,被批准继续开设幼稚师范班。1952年,广州市将协和中学、美华中学和真光中学等学校一起合并改名为粤秀师范学校(内设幼师部),后改名为广州师范学校(内设幼师部)。1956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设立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开始独立建校至今。学校秉承“求实 进取 为师风范”的校训,逐步形成了“师范.艺术.华文”的办学特色。根植于百年幼师发展沃土,学校提炼出了新的办学理念,明确“乐教扬才.爱育未来”的品牌精神,熔铸“和合.共成”的校风、“启迪.守护”的教风、“乐学.敏行”的学风,以“做最好的自己”为育人宗旨,培养“有梦.有艺.有为的幼师生”,挖掘广州幼师品牌理念体系。近三年,学校相继投入700多万元,对校园育人环境100多个项目进行了升级改造,大力构建“诗意校园”。学校目前开设学前教育(含音乐、舞蹈、美术、英语、多媒体、早期教育、体育7个专业方向)、社会文化艺术、音乐、美术绘画等4个专业,2019年新增舞蹈专业,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是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也是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市级示范专业,在省内及东南亚地区具有很强的专业影响力。学校与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开展三二分段中高职贯通合作,对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对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的是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和音乐专业,并将进一步扩大“3+2”培养学生规模,做好中职学校向高职院校转型准备。此外,受国侨办和广东省侨办、广州市教育局的委托, 学校已连续十五年承担海外华文幼儿师资以及汉语言人才的培训任务,学员来自印尼、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家,为东南亚地区培养了500多名华文幼儿师资。学校一直注重内涵建设,构建了学前教育专业专门化方向特色课程,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以课题研究为导向,引领教师多途径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已完成多项省市课题研究,编著、出版了多部专业教材;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园)合作基础建设,现有70家省市级幼儿园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14家早教机构成为学校的早教基地。学校与天河区教育局、花都区教育局合作办学,共建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天河第二幼儿园、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花都幼儿园,并加快与各区的合作办园,把百年老校的办学理念和优势资源有效辐射。学校先后被上级主管部门授予“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教学研究基地”、“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广州考区定点考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保育员工种)”、“广东省幼儿园园长培训基地”、“广东省幼儿园教师培训基地”、“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语言文字测试站”、“汉语口语水平测试(HKC)考点”、“广州市华文教育基地”、“广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广东省职教学会幼儿师范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广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广东省早期教育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广东省学前教育教师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广东省职业院校就业创业发展联盟创始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地址:林和校区:广州市天河区林和东路沾益直街121号永福校区: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东横路60-1号邮政编码:510610联系电话及传真:(020)38806606、38807605、38984470学校网址:www.gzys.net
  • 学校简介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普通高等公办全日制专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2年,前身为叶剑英元帅在兼任华南垦殖局局长期间创办的华南垦殖干部学校,1984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广东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开始举办大专学历教育,1989年经农业部批准挂牌“农业部华南农垦干部培训中心”,1993年易名为广东农工商管理干部学院,2000年转制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立德博学、知行合一”的校训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持“依托农垦、面向广东,辐射全国,服务农垦产业转型升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服务定位,围绕“国内一流、世界水平、凸显热带农业产业特色、树立中国职业教育品牌”的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稳规模、提质量,走出了一条具有农工商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2005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2016年被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荣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服务贡献、国际影响力、教学资源”等三个全国50强。2021年,高职院校“创新强校”考核成绩位居全省第一名,入选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培育单位,被教育部、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获“广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2年入选《2021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高职院校资源建设优势学校60强”、“服务贡献典型学校60强”、“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100强”三大榜单。学校先后荣获“广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创新型)示范基地”、“BTEC大中华区优秀示范中心”、“广东省高校十大校园文化品牌”等称号;先后成立“广东农垦经济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广东农垦综合类职业农工培训基地”、“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等等。 学校现有广州天河和增城两个校区,热带农林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智能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外语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以及基础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辅培训机构,设有热带作物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通信技术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学校开设49个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8个,包括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食品智能加工技术、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大数据与会计、商务英语、现代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省高水平专业群7个,省级品牌专业16个,名列全省前列,其中一类品牌专业有作物生产技术、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二类品牌专业有会计、食品加工技术、商务英语、软件技术、通信技术、酒店管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园林技术、国际金融、汽车营销与服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流管理、产品艺术设计;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4个,包括大数据与审计、旅游英语、现代文秘、动漫制作技术;并开设省高职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3个,1+X证书试点43个,与本科院校合作协同育人专业项目11个。 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6项;学校教学资源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国家级5门、省级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1门、省级19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全国职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0个,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设有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实训基地4个,省级7个,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3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2个;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1个;产教融合创新平台3个。 师资业务水平高。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50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珠江学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巾帼女标兵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人,省级教学名师9名,“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名,“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南粤优秀教师16名,省级青年教师2名,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专业领军人才4名,省级高层次技能兼职教师43名。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成绩优异,历年获国家级奖项8项,省级奖项102项,多次全省排名第一。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万多人,在校生规模居全省职业院校前列,招生范围遍及广东、湖南、新疆、江西、广西、河南、海南、贵州、甘肃、山西、四川、云南等12个省(区),考生报考踊跃,生源优势持续领跑。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和薪酬稳居全省前列,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学校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传承农垦精神薪火,创办校内各类学生刊物8种,成立各类学生社团48个,定期举办科技学术节、文化艺术节、创意比赛、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2021年全校师生各类竞赛共取得省级以上奖励近300项;教师在省教学能力比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和微课大赛中荣获奖项93项;一等奖数量及获奖总数均居全省第一;立项课题211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9项,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3位。 学校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服务工作,与英国、德国、美国、马来西亚和港澳台开展长期合作,引进中英合作项目,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质量最优的BTEC教育中心;输出与东南亚国家“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为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企业院校开发了多门课程;承担了国家农业农村部援外官员培训项目,为22个国家近千名官员提供了培训。 展望未来,学校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强化政校行企协同,积极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水平、凸显热带农业产业特色、彰显中国职业教育品牌”的高职院校,成为中国及世界热带农业经济发展“智库”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示范者和“走出去”发展的引领者、展示中国职业教育品牌的重要窗口。(数据更新至2022年2月)
  • 学校简介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原名番禺理工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1993年筹建,1997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备案,是全国首批、广州市属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03年被广州市政府确定为市属高等职业教育龙头院校。2005年4月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之一。2009年12月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的验收,被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11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4年5月荣获我国职业教育界的最高奖项——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2014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6年11月成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至2019年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50强”“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2019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12月,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30强”。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广州市番禺区,建于滴水岩森林公园旁,处在东新高速沙湾出口旁,距广州南站约15分钟车程,毗邻国家4A景点——沙湾古镇、宝墨园、5A景区——长鹿农庄。学校是一个山水生态校园,拥有大小湖泊5个,山水面积占总占地面积的65%。校园内湖光山色,景色旖旎,花木繁茂,四季苍翠,是广州市花园式单位,2012年获评“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被誉为国内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是一个立志、修身、读书的佳境。学校占地2067亩,校舍建筑面积32.8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超过10.6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3.39亿元。图书馆面积3.07万平方米,馆内阅览座位4300多个,馆藏纸质图书129万余册、纸质期刊近580种;数字资源量约26040GB,其中电子图书58.82万余册、电子学术期刊8820余种,建有41个校内实训基地和240个校外实训基地,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607人,生源地分布于全国14个省(区)。学校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设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珠宝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旅游商务学院、国际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等13个学院(部),开设45个紧贴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目前,学校拥有艺术设计、珠宝首饰技术与管理等2个在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拥有国家骨干专业10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6个、全国职业院校国家级示范专业点1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省级示范性专业9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省级品牌建设专业1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国家级校内实训基地3个、省级校内实训基地1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认定项目16个。学校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建有建筑节能与绿色建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珠宝首饰材料工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广东省珠宝首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高校珠宝首饰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智能化艺术设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高职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广东省智慧职业教育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皮革智能产品3D打印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绿色建造和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工程中心,学校专利申请、专利授权、有效专利、专利竞争力全部进入2017年中国大学专利排行榜500强,其中授权专利排名全国高校第161位、全国高职类院校第8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一批高层级的科研项目,公开发表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教研论文,论文最高他引次数达645次。学校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优秀教师,拥有一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29人,专任教师59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35.47%,具有研究生学位者占82.77%,“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达80.41%。现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含“万人计划”教学名师)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含教学创新团队)3个、全国技术能手2人、世界技能竞赛教练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提名人物1人、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5人、省级教学名师15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主持人13人及省劳动模范、省级技术能手、南粤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省级领军人才、省优秀青年教师等名师专家95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1个。学校坚持走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发展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强化质量意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改革,2001年以来,共有75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省、市教学成果奖,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广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9项。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是国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国玩具行业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首批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学校,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是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校长)培训中心、广州市中职教师发展中心、中芬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已成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包括鉴定所工种、“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行业认证等,可开展30个工种(证书)的鉴定。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及教育培训机构的联系,已与英国、美国、加拿大、芬兰、荷兰、意大利、新加坡、日本等国外高等教育机构、港澳台地区的教育机构、科技大学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在设立海外研习基地、海外分院、联合培养、专业及课程共建、学分互认、中外合作办学、招收学历国际学生、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同时,发挥学校品牌专业和特色课程优势,吸引国际学生来校进行长、短期的交流交换、课程修读和项目实习,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8年我校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生海外研习基地合作项目入选全国首批20个“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2019年我校入选教育部首批“经世国际学院”,获评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学校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实行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毕业生以其适应性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80%以上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2010年,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2001届毕业生黄德智喜获“全国劳动模范”崇高荣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隆重表彰。2018年,学校涉外文秘专业2002届毕业生王俊文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7.96%。番禺籍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全国政协委员陈瑞球,以及何添、何善衡等港澳同胞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学校的建设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有力的资助,捐资兴建了霍英东学术交流中心、何厚铧大楼等一批教学、实训用房和学生宿舍,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功崇惟志,天道酬勤。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坚持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致力于为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2024年,建成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学校成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范例。2035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职学校。若干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出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成果;引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和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功能突出;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典范,为形成高职教育的“中国模式”做出突出贡献。 (相关数据截止到2020年12月)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