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安徽:省属高校今年招357480人 其中本科154050人
2014-06-0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安徽商报讯(作者 刘媛媛)安徽省教育厅、省发改委昨天下达了2014年省属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我省省属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共安排357480人,其中本科计划154050人,高职(专科)计划203430人。

记者了解到,昨天下达的2014年省属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共包括我省114所省属高校。其中安徽大学今年招生计划6600人,其中本科计划5240人。安徽工业大学招生计划5200人,安徽理工大学招生计划5650人、安徽农业大学招生计划4900人、安徽医科大学招生计划2300人、安徽师范大学招生计划5500人、安徽财经大学招生计划5500人。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1958年7月,为加快安徽建设,改变皖北地区人民群众缺医少药的局面,国家决定由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援建创立蚌埠医学院。学校现为安徽省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是国家首批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国家首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硕士研究生推免高校、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岗位设置单位,是暨南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学校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临床医学“5+3”改革试点高校。学校坐落于淮河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蚌埠,濒临千里淮河,承山水涵养之灵气,传杏林济世之流芳,现有龙子湖校区、治淮校区、宏业校区、淮上校区和高铁校区,占地面积1760余亩,是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和绿化模范单位,安徽省首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和安徽省第十一届文明单位。学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近6000人(含直属附属医院),专任教师中教授140人、副教授360人,硕士生导师909人、联合培养单位博士生导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9人,硕士学位的教师597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55人,省级教学团队15个;有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卫生系统青年领军人才、江淮名医等62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0余人,聘请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知名学者29名担任特聘教授。现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多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多家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和实习基地。4所直属附属医院承担着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4000多万人口的医疗服务任务,服务范围辐射苏、鲁、豫、皖等区域。学校坚持“以医为本、以本为本、以生为本、以质为本”办学理念,现拥有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5个学科门类,2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289名,硕士研究生2247名(含留学生);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1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23个省级重点专科和重点培育专科、2个特色专科,2个国家新药Ⅰ期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合作单位”,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高峰学科,8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人才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近40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授权专利数106项,发表SCI、EI、Medline检索收录论文2800余篇;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3部,参编42部,公开出版发行《蚌埠医学院学报》《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中华全科医学》3种学术刊物。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美、法、德、日、澳、韩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学术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协作关系。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年均总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通过率近8%;2021年临床医学、护理学双双荣获“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连续7年晋级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获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获全国首届医学影像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团体特等奖、全国首届护理本科临床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首届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暨实验教学改革大赛一等奖和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理学、工学等学科人才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在数学建模、软件设计、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等大赛和体育竞技中获国家级奖项160余个、省部级奖项190余个。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近年来,涌现出“最美列车女孩”林雪、路边救助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老人的薛帅帅、冲下公交施救路边昏倒老人的计星胜、路遇伤者积极施救的周青、“最美列车教师”张静、安徽省道德模范闻仲等众多感动社会的先进人物。中央电视台多次专题报道,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多名师生入选“安徽好人”。63年办学历程中,一代代蚌医人薪火相传、励精图治,铸就了“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精诚为医、团结奉献”的蚌医精神,凝练出“笃学、精业、修德、厚生”的校训,培养出十万余名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他们中既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范先群,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陈孝平、王福生等五名院士为代表的医学科学领军人物,也有以“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阜阳市人民医院儿科医生刘晓林为代表的一大批扎根基层、救死扶伤、深受群众信赖的临床业务骨干和医药卫生管理干部,为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7月,学校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建成“全国知名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当前,在校党委带领下,全校师生医护员工凝心聚力、苦干实干,为实现“全国知名区域一流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正不懈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合肥工业大学、宣城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的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皖江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与地方资源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开创了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新模式。2012年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首届招生,宣城校区与合肥校区按两个代码,面向全国一本线以上招生,学生完成学业后,按照合肥工业大学学籍管理规定等有关要求,符合毕业条件的颁发同一合肥工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达到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同一学士学位证书。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坐落在有“中国文房四宝之乡”之称的宣城市区南部,这里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宣城校区规划占地面积3135亩,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宣城校区建筑设计融合徽派建筑元素,通过依山就势的生态布局,构建一个水转山绕、人杰地灵的现代大学校园。目前校区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初步达到比较优越的办学条件,教学楼、实验楼群、计算中心、工程素质教育中心、体育场馆等教学设施齐全,图书馆、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校区医院及综合服务区基础设施完备。宣城校区是合肥工业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宣城校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宣城校区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学科优势,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宣城校区专业建设,依托学校现有的办学优势,以建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为起点,逐渐形成与合肥两个校区互为依托的专业布局。学校负责规划筹建、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组织、师资队伍、学生管理、质量监督、招生就业等,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和学生培养质量。学校组织精干、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落地宣城,作为宣城校区教学的中坚力量。宣城校区目前设有机械工程系、材料工程系、计算机与信息系、电气与自动化系、能源化工系、城市建设工程系、生态环境系、物流管理系、经济与贸易系、文法系、英语系、食品科学系等12个系,1个基础部,共有23个本科专业,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实现与合肥校区差异化发展。目前,宣城校区有在校本科生9797名。宣城校区办学以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已任,坚持标准、坚持质量、坚持特色,已取得显著成效。宣城校区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努力为大学生的“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搭建发展平台。宣城校区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开展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创建勤奋学习、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宣城校区积极组织参与大学生科技竞赛,近3年来,宣城校区学子在50多个科技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及以上证书280余项,其中: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国家级、国际级奖78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全国总决赛铜奖2项;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获得国家级奖37项,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11项,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16项。此外,还获得600多个省级学科竞赛奖项,硕果累累、成绩喜人。办学近十年来,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宣城校区办学平稳有序,学生质量可靠,社会影响扩大,2019届、2020届、2021届三届毕业生就业和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情况良好,2019届和202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均超过95%,2020届毕业生就业虽受疫情影响,毕业去向落实率仍保持在90%以上,其中继续深造率超过32%。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党委、管委会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学校的坚强领导下,在宣城市政府与宣城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教学管理、用人机制、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方面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在合肥工业大学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环境优美、办学模式创新的宣城校区已经崭露头角,正朝着特色、和谐、文明、美丽的一流大学校区奋进,必将为学校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增添新动力,为国家、区域及行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市庐阳区
    学校简介合肥工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工信部和安徽省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工局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45年,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邓小平同志1979年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学校2005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9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深怀“工业报国”之志,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以“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培育践行“爱国爱校、笃学问道、团结合作、尽己奉献、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校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学校坚持依靠教师办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22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 学校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9项。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3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3万余人,拥有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个,学生在“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中取得包括金奖在内的一系列优异成绩,连续多年居《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各项榜单前列。学生桥牌队多次代表中国青年队参加国际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艺术团多次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 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先后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全国首批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学校现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现有(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一室一中心”)1个。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大力加强需求引导型基础研究,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有组织科研和交叉学科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仪器专项等项目上不断取得突破,多项成果在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中得到应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重大奖项。 学校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五十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年与多所国(境)外知名大学实施各类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开展合作办学、跨文化交流与实践及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学校现有来自各大洲四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 学校在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设有屯溪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六安路校区和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在安徽省宣城市设有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学校先后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和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等多个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合肥工业大学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内涵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为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而继续奋斗!
  • 学校简介安徽现代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坐落于充满神话色彩和古都风韵的八公山下、淮河之滨的淮南市。这里是省政府确定的全省七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拥有AAAA级风景区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州古城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安丰塘。属于合肥一小时城市生活圈,高速高铁航空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学院系省民政厅、教育厅年检优秀院校之一;属于全省高职院校首批自主招生改革试点高校。学院是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学院占地面积35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2000多平方米,环境优雅,设施完善。教学设施齐备:拥有教学楼、培训室、行政楼、图书馆、实训室、篮球馆、信息网络中心等;拥有先进的高清触摸一体机教学、多媒体投影机教学、局域网教室教学、互联网教室教学、免费WiFi电子图书室阅览室。实训条件优越:校内建有现代实训中心、数控实训基地、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航空服务实训中心、旅游服务实训中心、电子模拟室、幼儿教育实训中心、形体训练房等多个专门实习、实训室。拥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多家企业人才培养和选拔基地。生活设施完善:学院为学生提供标准的学生公寓(4人/间),上床下铺,内有独立卫生间和阳台,全天候供应洗浴冷热水,光纤宽带网络接口、衣柜、电脑桌等设备齐全,并有专人管理;学院内设有超市、移动电话网点、自动取款机、医务室、理发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学习、生活极为便利。 校园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是莘莘学子陶冶情操、读书冶学、成长成才的理想园地。师资队伍强大:学院已聘具有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经历的系主任、专业带头人和专任教师86人,兼职教师27人,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7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41名,“双师型”教师16人。学院建立并严格执行对教师的选聘、管理、考核制度,已经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专业特色鲜明:学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各专业都有数个实训基地。其中信息工程系的综合布线实验室淮南市高校只有两家拥有。机电工程系的数控技术和汽车维修两大实训基地,门类齐全、技术先进、条件优越,设备总价值近2000万元。学院在谢家集区(距离学院10分钟车程)实训基地实训厂房近13000㎡,标准生产厂房达5000多㎡,拥有各类普通机床、数控机床和大型汽车实训中心等,以及70余台设备的实习工厂。学院设有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建筑工程系和艺术传媒系共5个系,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大数据与会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现物流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视觉传达设计、工商企业管理、新能源装备技术、大数据技术、金融科技应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艺术设计、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等30多个专业。专业设置多,专业选择面宽,学生可随时调整专业。订单培养就业:近年来,学院的办学质量、办学声誉收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学院品牌影响力在全省,乃至淮南市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位居前列。学院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为契机,深化产教融合,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办学形式灵活,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机制,订单培养、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等方式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体系,学生毕业后可进入本地、合肥及长三角地区的大型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就业。学院与上百家知名企业建立了联系;通过大范围比较,我们和奇瑞汽车、中国东贝集团(欧宝电器)、中国人本集团、长城宽带、南京易推、浙大网新科技、芜湖中达电子、北大荒集团、上海吉臣酒店、上海千速传媒和天坤国际教育集团等几十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和订单班、冠名班培养合作关系。每年均邀请就业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高,学生未来有发展空间的企业单位到校开展双选活动,确保每一位学生高质量满意就业,就业率一直在96%以上。设立就业指导办公室,学生进校后即可与学校签到就业合同,保证100%安置就业,并扶正就业跟踪服务。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毕业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部分专业更是供不应求。此外,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毕业生可通过对口高考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文化氛围浓郁:学院广泛开展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参与性强、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为青年学生提供成人成才的广阔舞台;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兴趣参加社团开展的各类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组织开展各类主题社会实践、社会实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助学体系健全:免学费:农村(含县镇)学生和符合政策的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职阶段享受国家免学费政策;对一二年级经全日制学籍注册的涉农专业学生、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给予每生每年2000元补助。雨露计划:凡建档立卡贫困生学生均可向当地政府申请享受1500元的政策补贴。奖学金:凡品学兼优学生每年给予2000元奖金,紧缺专业学生还可申请毕业后领取2000元补助。学院设立一至三等奖学生奖学金。大专阶段还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勤工助学:学院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带薪实习: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享有实习工资。求职补贴:凡建档立卡、低保、残疾、家庭特困学生毕业学年可申请求职补贴。毕业待遇:推行“一张文凭,多种证书”制度(职高或中专学历证书,多种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各层次毕业生取得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均可参加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公务员招考。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方面分别按相当于本科、大专、中专落实相关待遇。升学渠道:坚持升学与就业并重,对口高考、综合高中和技能培训相结合,毕业生升学有望,就业有路。专升本:我院毕业生可参加安徽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专升本考试,按规定程序正式录取后转入相应本科院校学习。远程教育:四川农业大学在我院开设网络教育中心。学生通过学习,可取的国家承认文凭。进入大专阶段学习期间,可通过自考助学、远程教育、专升本等形式升入本科院校学习,毕业后获得本科学历。当前,学院办学条件达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服务到位,教风优良,学风浓,校风正,和谐稳定。站在新的起点上,学院秉承“修德、励志、勤朴、笃行 ”的校训精神,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按照“四个全面”要求,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信心,迎接挑战,齐心协力,与时俱进,促进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初步建成省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职院校。
  • 学校简介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具有“长江明珠,创新之城”美誉的国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大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芜湖。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60年的芜湖市中医学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整合卫生教育资源,2006年、2012年,芜湖市委、市政府先后将市中医院、市口腔医院成建制整体划归学校。经过近六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经成为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学校现为教育部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安徽省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学校设有医疗系、药学系、康复保健系、护理系等7个教学系部,开设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等31个专业,现有在校生10428人,专任教师515人(含附属医院)。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215人,正高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9人,其中教授1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232人,其中博士14人。学校下辖2所直属附属医院、1个中药资源研究所、1个天然药用植物园、1个中医药博物馆和《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杂志社,拥有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其中,附属医院(芜湖市中医医院)创立于1958年,为“全国首批示范中医医院”、“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附属口腔医院(芜湖市口腔医院),是我市唯一一所集教学、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二级口腔专科医院;天然药用植物园占地500余亩,内有药用植物1200多种;中医药博物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国内研究中药材生产和质量管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学校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项目1项,国家级精品教材2门,教育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针灸推拿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子项目1项。另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特色专业、骨干专业、示范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5个,省级以上专业教学资源库6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智慧课堂试点项目、线上教学优秀课堂、示范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0项,省级规划教材、一流教材、高水平高职教材7门,省级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高水平教学团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示范教研室26项,省级示范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创新试验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合作示范实训中心、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22个,省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34人,“双师型”教师269人。 学校办学成绩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2013年,中国科协授予学校中医药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芜湖市总工会授予学校“五一劳动奖状”;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学校“全国中医药科技推广先进集体”称号;2015年,学校在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和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17年,学校在全省学生资助民生工程绩效评价“优秀”;2018年学校被安徽省命名为第五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年,学校获批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典型学校。2020年学校获批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和安徽省联合培养普通专升本学生试点院校。2021年学校获批全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校近60多年来,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济世、日新”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尚德重技,创新服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在中医药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医药对外交流、中医药健康产业研发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中医药应用型人才。展望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抢抓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历史机遇,不断推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创建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