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苏: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正式启动
2022-07-0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7月5日,我省普通高考录取工作动员会在南京举行,标志着2022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正式启动。省教育考试院院长、党委书记袁靖宇作动员报告,省纪委监委派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副组长徐青林讲话,会议由副院长施邦晖主持。

袁靖宇充分肯定了前一阶段我省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袁靖宇指出,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兄弟单位的关心支持下,全省招考系统的同仁们以“必须要干好”的决心、以“必定能干好”的信心,不畏疫情压力、不惧组考艰难、不负人民期盼,圆满实现了“应考尽考”“健康高考”“平安高考”的工作目标,实现了考情、教情、学情“三个向好”,得到省委省政府和上级教育考试部门的充分肯定。

袁靖宇强调,录取工作是高校考试招生链条中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阶段。全体录取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高考的社会满意度最终看录取”的观念,把人民群众对招考的美好期待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一是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以高度政治自觉扛起责任担当。要站稳政治立场,闻令而动、听令即行,以战斗的姿态、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履职尽责,全力做好招生录取工作。二是公平公正、止于至善,规范招生流程恪守职责使命。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六不准”“十严禁”“30个不得”等招生工作要求,坚决做到“不在政策之外降低一分”“不在计划之外特批一人”,确保招生过程严格规范、阳光公正。三是高效运转、协同推进,汇聚多方合力推进提质增效。各职能组要明确职责、压实责任,以最优的状态投身招生录取工作,以最佳的状态进入战斗角色,以最好的效果落细各项任务。

徐青林对高招录取工作提出纪律要求,他强调,一是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确保招生录取工作平稳顺利。要保持“严防堡垒从内部攻破”的政治警惕,强化廉洁自律的行动自觉,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实做好。二是严肃招生录取纪律,坚持不懈扎实推进阳光招生。要强化纪律意识,筑牢思想防线,严守录取政策、严明招生纪律、规范录取程序、确保信息安全,将阳光招生落实到实处,树立良好的招生形象。三是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坚定维护招生录取公平公正。明确岗位职责、强化纪律与作风监督、深入执纪问责,确保招生录取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全体院领导,省发展改革委、省纪委监委派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省教育厅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据了解,今年有来自全省招考战线和高校的170余名工作人员参加招录工作,将完成全国1519所高等学校在我省招生录取工作。

热门院校

  •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南京市溧水区
    学校简介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坐落在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古都南京,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独立建制的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始终坚持以立足地方,面向全省,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社会、育人为本、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认真践行“修德砺能”的校训精神,大力倡导“进取创新”的校风,“敬业厚生”的教风和“勤学敏行”的学风,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以教学质量求生存,以专业特色求发展,加速争创一流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教学设备先进、校园环境优美、生活设施齐全。学院拥有田径场、足球场、多功能厅在内的活动设施以及与校区配套的学生公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平台。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学院建设了江苏省教育厅项目支持的高职人才实训基地。学院还先后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实训实习关系。学院设有康养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数字文创学院、数字财商学院4个二级学院及思政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共设有27个专业。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化方向,全面实行“1+X证书”双证制度,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学生就业率近年来保持在98%以上。学院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以教书育人、传播文明为天职,引导学生成人成才,不断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严谨治学,从严治教,构建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育人机制。学院教师队伍实力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学院采取对外引进和在职培养结合的方针,在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大力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已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结构较为合理、年龄呈梯次分布、有较强学术研究和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占一定比重、适应产学研一体化高职教育需要的专职教师队伍。面向未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学院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富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办学模式,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为把学院加快建成国内一流的职业学院而继续奋斗。
  • 学校简介“晚立龙门最高处,始知身世与天平”。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制四年,地处古城苏州的西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学院1999年筹建、2000年9月开始招生,2005年按照教育部〔2003〕第8号和江苏省教育厅〔2005〕第40号文件精神,改设为独立学院,是江苏省内成立较早的独立学院之一。母体学校----苏州科技大学由原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和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于2001年9月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艺协调发展,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目前,学院设有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总务处、团委、网络信息中心等行政机构;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管理学院、语言文化学院、艺术学院、公共教学部。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000余人,面向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设有风景园林、环境工程、土木工程、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环境设计、英语等28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酒店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7个专转本专业,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专业格局。此外,我院积极实施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包括与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培养的电子信息工程(3+4)专业、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的酒店管理(3+2)专业、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的风景园林(4+0)专业,与苏州市职业大学联合培养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0)专业等。2019年,我院获批物流管理、日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个省一流(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办学条件优良,校园环境幽雅,基础设施齐全。学院不仅在苏州市长江路55号(原长江路8号)拥有独立校园,建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和实验大楼、多媒体教室、图书馆、标准的田径运动场和足球场等教育教学设施和配套的生活设施;还共享举办高校—苏州科技大学江枫校区和石湖校区先进的教学资源。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图书达87.6万多册,生均图书89.7册;电子资源丰富,自有数据库12个,共享母体学校中外文数据库54个。学院依托母体学校苏州科技大学的优质师资资源,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自有专任教师中,10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人获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人获得“苏州市青年五四奖章”。共享的母体学校教师队伍中,多位教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奖项或荣誉称号。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教学基本建设,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近年来,我院教师在首届全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和最佳教态奖,在江苏省高等学校微课教学比赛(本科组)中,我院参赛教师共荣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8名。学院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科研与教研工作。近年来,学院下拨专项经费深入开展专业(课程)建设、教研教改项目及科研项目立项工作,先后有17项专业建设项目、78项课程建设项目(其中思政课程专项建设20项)、4项教材建设项目、101项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项目获得校内立项支持。近年来我院教师在省、市级科研项目申报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果:获得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立项13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项目70项,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立项1项,苏州市社科规划课题(应用对策类)项目立项12项,苏州市科技局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前瞻性应用研究项目立项4项,苏州市软科学课题立项5项,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项,院科研基金项目立项35项。同时在科研获奖方面获得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奖(研究类)1项,苏州市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学院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学生就业为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日常管理,严把教学质量,突出实践应用,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教育管理“严”字当头,依规治校,狠抓学风考风,全面推行“低年级早晚自习”“无手机课堂”“提前十分钟进课堂”等制度,助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创新学生工作路径,建设“大学生护校队”“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中心”“大学生自主管理与发展委员会”等品牌化育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建立了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预警防控体系,构建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受挫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学科竞赛方面,我院学生在国家及省市举行的比赛中成绩骄人。2019年至今获得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奖项共有288项,合计480人次,其中,国家赛获奖49项,华东赛区获奖2项,江苏省竞赛获奖237项。其中2019年第九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中获得团队铜奖2项,2019年第六届“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中获得团体特等奖1项,2019年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获得一等奖2项;2020年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1项,2020年全国供应链大赛中获得银奖1项,2020年“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省级复赛一等奖1项;2021年第十二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二等奖1项,2021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策划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1项。在“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挑战赛江苏赛区、江苏省大学生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模型展示比赛)等省市级竞赛中多次获奖。学院积极创新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以学生会、社团管理部、艺术团、科协、创协、新媒体中心等学生组织为抓手,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原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基础上,重新打造“筑梦天平”校园文化博览汇,以文化筑魂为战略引领,重新形成了青马领航、美育汇梦、实践强能、创新培优四大篇章。同时承接省市公益项目,助力大型赛事服务,2017年中国国际技能大赛、第七届江苏书展,依托志愿服务基地,2018年第五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世界遗产城市组织第三届亚太区大会、第四届苏州环太湖马拉松比赛、首届中国国际进博会等,合计志愿服务人数达600余人。分别与运河社区、明基医院、吴甸园幼儿园等十余家单位建立或保持志愿服务基地关系,为学生走出学校,参与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我院“关爱苏州漂族老人”公益项目入选了2018年9月举行的江苏省第三届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并现场展示、我院青年学子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博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并收到了上海团市委寄来的感谢信、同时荣获苏州市“e同禁毒”全民禁毒知识网络(微信)大赛优秀组织奖。在苏州市第二届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主持人技能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艺术文化交流比赛活动,学生在各项赛事中屡获佳绩。其中,荣获2020苏州市青年歌手大赛“优秀组织奖”、2018年荣获第十二届江苏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园乐团新势力比赛二等奖、第十二届江苏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国学知识竞赛总决赛三等奖、第九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孙子兵法友谊辩论赛中获玉玺奖等。我院学子在首届全国大学生国防军工文化创意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2021年第九届全国高校艺术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学院体育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学院拥有跆拳道、羽毛球协会等体育类社团,并配备国家级裁判员资格的指导教师进行规范化、专业化指导。在竞技赛事中,学院连续十三年蝉联母体学校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在2021年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上获得第二、五名的好成绩。学院围绕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大力开展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工作。学院发挥地域优势,通过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多层次的基地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招聘会等举措,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就业形势喜人。办学十多年来,学院为社会各界输送了2万多名毕业生,毕业生基础能力扎实、创新能力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和好评。学院近三年平均年终就业率达94.5%,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协议就业率大幅度提高,大量毕业生被中亿丰、金螳螂等大型企业录用。学院创造条件,服务学生考研。设置了考研专用教室,设立了考研奖学金。近年来先后有多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悉尼大学、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另外,母体学校拥有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学科方向),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覆盖我院绝大部分专业,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好的进一步深造的平台。学院学生国际交流依托母体学校开展,苏州科技大学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瑞典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70余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所开展学生交流、教师互访和科研合作项目,都能够为我院师生所共享。特别是学院日语专业自创办以来,即与日本樱美林大学、奈良产业大学以及奈良大学、关西外国语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到这些高校进行短期留学、交流。学院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在学分认可和经费配套方面给予充足支持,近年来共有近百名学生参加境外文化交流学习等活动。学院高度重视党建工作,为学院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多年来,学院党建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和“法治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工作方式和手段,党建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学院党委获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的总统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坚持走规范发展、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不断探索独立学院办学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为学院早日成为在全国独立学院中有较大影响、在省内独立学院中具有重要地位、苏南地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单位、全国优质专科高职院校、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教育部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培养远洋船员的专门学校。初创于1951年,其前身是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和全国海员总工会创办的海员训练班和1956年长江航运管理局创办的南京河运工人技术学校。办学近71年来,学校几经更名、转隶、并校和升格,专业得到全面拓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全面提升,内涵建设持续深化,先后培养出近20万名优秀校友,遍布全球,涌现出著名船长陈宏泽、中远海运集团原副总裁叶伟龙、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绍泽等一大批精英翘楚。学校也被誉为“新中国优秀航运人才的摇篮”。特色鲜明的三大校区学校坐落于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策源地,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城南京,拥有江宁、秦淮和板桥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629亩。江宁校区位于景色秀丽的方山脚下,地处江宁大学城核心区域,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南京传媒学院等知名高校比邻而居,共享多重教育资源。秦淮校区坐拥南京市繁华商业街区,交通便捷、商贾云集,已建成江苏省高职院校屈指可数的省级大学科技园,园区集教育、科研、技术转移转化与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板桥校区地处长江之滨,拥有全国海事类院校唯一的停泊实习船“育新”轮,国家发改委立项的长三角现代航运技术公共实训基地,规划5.4万平方的产教融合科技园正在加快建设。一体两翼、多维拓展的专业布局围绕现代海洋运输业链和区域支柱产业,学校构建了航海技术、港口与智能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运经济与管理、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文旅与设计等六大专业群,形成以航海技术专业群为龙头,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与智能工程、航运经济与管理等3个专业群为骨干,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文旅与设计等2个专业群为支撑的“海陆并举、一体两翼、多维拓展”的专业集群,共43个专业。其中,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高水平专业群4个,省重点专业群4个,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7个,央财支持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3个,交通运输部示范专业点3个,省品牌专业1个,省骨干专业5个,省特色专业3个。建有航海技术学院、轮机电气与智能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士官与军事教育学院以及体育教学部等11院1部,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千帆竞发的教师队伍学校共有教职员工730人,拥有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546人,拥有高级以上职称教师229人,其中专任教师459人,博士学历学位教师55人,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达80.83%、“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4.59%。学校拥有全国技术能手1人、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名师3人、“333高层次人才”13人、“青蓝工程”人才42人、江苏工匠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1人、江苏“科技副总”6人、万名旅游英才计划3人,参与索拉里海域护航1人,参与极地考察1人,拥有江苏省“五一”劳动模范1人、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南京市劳动模范1人、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1人、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奖及提名奖2人。学校建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4项,一等奖8项,交通运输部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拥有江苏省、南京市以及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共6个,航海类教师持高级船员适任证书近107人,其中远洋船长、轮机长35名,位居全国航海类高职院校首位。人人出彩的学生培养学校是海军和海警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院校,教育部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江苏省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航空航运类协作组组长单位、江苏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试点院校。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招生,有提前招生、中职类招生、普通高考招生三种招生方式,包括定向培养士官(海军及武警海警)、艺术类(美术)、4+0(本科)、3+2(专本衔接)、3+3(中高职衔接)、中外合作办学等7种招生类型。毕业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协议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半年后薪资水平等核心指标长期处于全省高职院前列。航海类、船舶制造类、航运经济类、港口设备类毕业生常年供不应求。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三个专业毕业生供需比近年达1:8。近年来,学生荣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4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赛一等奖42项,二等奖53项,三等奖87项;在“互联网+”“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汇总获奖38项。其中,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1项、入围奖2项,省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2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银奖3项;“创青春”江苏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二等奖1项。在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得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在江苏省职业规划大赛中国,获得一等奖2项;在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学生在全国海员技能大比武中,分别取得团体冠军、季军、亚军的优异成绩,是全国唯一始终处于第一方阵的学校。成绩斐然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学校拥有全球最先进的kongsberg航海模拟器和wartsila电喷船舶智能化机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船员实操考试试点考场。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联合调查实验室、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长江航运企业安全考评中心、省级大学科技园、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省级众创空间等一批科技协同创新与服务平台,着力推进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水平。建有长三角现代航运技术公共实训基地,是国家海事局船员考试评估培训基地,中远海运集团、招商集团、江苏港口集团等企业职工培训基地,各类社会培训项目达114项,年培训规模超过3万人次,培训收入超过2千万元,是目前国内船员培训规模最大,最受欢迎的航海院校。学校完成交通部海事局对口帮扶六盘山片区海员职业技能培训精准扶贫项目,在全国率先建成海员职业技能培训精准扶贫示范基地,持续实施西部海员培养“333计划”。学校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全国舰船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江苏省软件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入选江苏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 不断扩大的国际影响学校是全国首批履行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建有国家海事局“船员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和挪威-德国劳氏船级社DNV-GL质量认证体系“双体系”的院校,是亚丁湾护航船长的首批选派单位。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荷兰海事大学、马来西亚海事学院、台北海洋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33所国(境)外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办50余项合作和交流项目;与巴拿马、孟加拉国、缅甸等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有巴拿马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体系和巴拿马船员培训基地,与孟加拉国人力与资源培训局共建中孟海事人才教育合作平台,培训非学历外籍船员和航海类整班制学历留学生。学校与国际知名企业丹麦马士基成立了首家马士基(中国)培训中心;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成立“一带一路”应用型海事人才研究院和“一带一路”海员培养与发展国际协作组并定期举办海员培养与发展国际论坛;创建“几内亚江苏海院韦立船员学院”和“江苏海院-泰华(缅甸)船员学院”2所海外分校;中缅“中文+航海职业技能”专业人才培养项目入选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第四批“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与江苏省海外合作投资有限公司、江苏中江国际人才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发起共同组建“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郑和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承接交通部“中非友谊”项目,成立援外培训中心,培训非洲地区港口与航运技能人才。日趋广泛的社会认同学校是全国首批定向培养士官的试点院校,为全国最受欢迎的航海院校,是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学校、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全国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服务贡献50强”“育人成效50强”。近年来载誉众多,先后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示范院校、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大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校园、南京市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
  • 宿迁学院宿迁市
    学校简介宿迁学院坐落在有着“第一江山春好处”美誉的宿迁市,宿迁是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最年轻的,但却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特别是近年宿迁各项指标突飞猛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快速崛起的新兴城市,并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等殊荣。大学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得益彰,宿迁学院是江苏省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产物,与宿迁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比肩前行、共同成长。在省市政府推动下,学校从2002年起与苏州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八所省属高校合作举办本科教育,利用八校的优质资源,短短几年内成功办成万人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受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关注,学校一度被誉为“全国闻名的高校新星”。2014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宿迁大地上从此有了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2018年,学校通过省学位办评审成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宿迁学院转制为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开启转制发展新征程。目前,学校有一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88.8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60万册,电子图书125万种。建有11个实验中心,下辖42个实验室,固定资产总值11.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1.48亿元。学校设有管理学院、文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九个二级学院和一个体育部,43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文学、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农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全国五个省及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5万余人。现有在职教职工1123人,教师819人,270余人次入选省、市、校各级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学校秉承“明德至善、博学致用”校训,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高质量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目前,学校拥有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品牌专业、10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1门省一流课程、6门省在线开放课程、8部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3个,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拥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示范中心”等省级教学平台4个。学校多次获评“江苏省文明单位(文明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创先争优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强化学风、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坚持以优良学风为引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抓手,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全面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落实到培养全过程,逐步形成了“1234”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1”个目标,构筑学校、企业“2”方协同育人体系,搭建素质提升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3”大课程平台,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标准与行业标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4”个融合。学风引领与培养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以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十六届本科毕业生,共计50221人,学生的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就业率、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等各项人才培养可比性指标均位于省内外同层次高校前列。已有3998人考取研究生,2300多人考取公务员、教师编制、省三项计划、村官和市委选调生。430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三次获得一等奖,学校代表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机器人灭火大赛”(高校组)一次获得冠军、一次获得亚军。毕业生年终平均协议就业率在95%以上。2021年,学校历史(不限)等科目类、物理(不限)等科目类投档线分别高出江苏省控线30分、51分。立足宿迁、 服务地方,推进校地融合发展。 学校坚持把“服务宿迁”作为发展第一战略,扎根宿迁办大学,着力构建校地命运共同体。坚持“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行业上,把创新平台搭在企业车间里,把科研论文写在宿迁大地上”,校地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学校与宿迁市政府、沭阳县政府签约共建“宿迁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沭阳·宿迁学院科技园”;牵头成立了“宿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所”等44个应用研究机构;与京东集团、洋河股份合作举办“京东商学院”“洋河学院”,与江苏酒厂洋河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筹建“洋河学院”。此外,还与地方100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业务联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引导广大师生立足应用开展科学研究,“十三五”以来,教师承担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793项,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奖177项;教师发表论文2363篇,其中,被EI、SCI、SSCI等检索收录论文551篇。放眼全球、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近年来,学校先后与新西兰、英国、法国、泰国、美国、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8所高校开展校际合作交流,在师生互访、委托培训、学术交流、合作培养人才等方面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交流空间不断扩大。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今后,学校将以转制省属公办高校为契机,以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总体目标,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秉持“以学校为家的办学情怀、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人才为王的办学方略”,认真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服务地方,主动与宿迁改革发展精准对接、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坚持内涵发展、打造特色品牌,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奋勇争先,在转制发展、二次创业中争创一流,持续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和学校整体影响力,奋力谱写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新篇章,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 学校简介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毗邻著名的钟山风景区,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百年名校。前身是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创建于1918年的中华职业学校——我国第一所以“职业”冠名的学校。1952年,黄炎培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首任轻工业部部长,将学校交由轻工业部管理;1954年,更名为上海机械学校;1960年,整体搬迁至南京,更名为轻工业部南京机电学校;1998年,由轻工业部划归江苏省管理;1999年,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暂定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科);202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百年传承、薪火相继,学校培养了张闻天、华罗庚、江竹筠、徐伯昕、朱森林、秦怡、顾心怿、王世绩、邹世昌等一批杰出校友及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学校有仙林、中山、天堂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360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约3.4亿元;图书131万册;设有14个本科专业、47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4561人,其中,本科生4267人。外国留学生70余人。教职员工105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博学位的教师占90%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占46.5%,双师素质教师占90%以上。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引才用才力度。拥有以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代表的国家级教师团队4个,省级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16个,全国技术能手9人,国务院特贴、省名师、省级“333工程”培养对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双创博士、紫金文化创意人才、社科优青、南京市劳模、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十佳职教教师”等200余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5人(其中副主任委员5人)。学校健全和完善“分层分类、做学合一、双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有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4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在线开放课程12门、国家规划教材46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5项,银奖3项、铜奖9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3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1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3项。学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持续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主持在研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7项;获批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1个、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1个、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职业院校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与31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与华为、西门子、ABB、现代重工、罗克韦尔等领军企业建立合作平台17个。学校与世界职教院校联盟(WFCP)等40多个国家(地区)的90余家境外组织和院校保持稳固的联系,获得全球职教界的最高荣誉——世界职教院校联盟卓越奖“应用研究与创新”金奖。学校国际化探索成果“高职国际合作教育范式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7年至2019年我校连续三年蝉联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2020年学校建成全国首家“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2021年全国首家职业教育孔子学院正式落户学校。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500余名外国留学生在我校学习。学校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搭建平台,以特色优势服务职教、以优质资源贡献职教。牵头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院、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教分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高职研究会、全国机械行业现代机电技术职教集团等全国性平台5个,以及牵头江苏省轻工协会、江苏机电职教集团等全省性平台9个。学校是全国首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全国职业院校唯一的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试点学校;全国首批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的试点院校。面向新百年、开启新征程,学校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以例示人”作用,致力成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示范、职业教育“三全育人”的示范、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示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示范和产教融合的示范,为“建设成为‘全国领军、世界水平’职业技术大学”而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