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苏:异地高考正研究个别环节 高考模式不大改
2012-11-2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扬子晚报讯 (记者 王赟)昨天上午,省人大[微博]常委会举行专题询问会,问题的焦点锁定基础教育。在接受委员询问时,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江苏高考[微博]模式“大改”不大可能,学业测试或将与高校选拔测试分开,明年外来人员子女异地高考实践不会受影响。

  唐进委员问:目前,我省高考制度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从全国范围看,我省的考试方案繁杂,整个高中三年都围绕高考在转,高二应付“小高考”,高三全力应对“大高考”,割裂了三年系统学习。二是主考语数外不利于全面选拔人才,语数外三门成绩计入总分,其中有两门与语言有关,这样的高考模式对偏向理科的学生十分不利,目前理工类院校难以招到足够合格的生源。请问,是否有这方面的改革计划,将学业考核与高校招生考试脱钩,恢复3+X的方案,X由学生自选并按分数而不是按等级计入高考总分,让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从而选拔出各类有潜质的人才?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 2008年高考方案从实施之初直到现在,一直有包括省人大代表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意见。概括起来,这些意见主要反映08方案较为复杂、总分偏低、区分度不够、理科科目所占权重不够等问题。

  对此,今年上半年,省教育厅召开多个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

  沈健说,未来,将更加科学明晰地界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功能定位。“江苏实行语数外加学业水平测试加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与学业水平等级的模式,虽然还需要完善,但也需要保持相对稳定。”

  沈健同时表示,高考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必须慎之又慎,既不能犹豫不决、裹足不前,也不能朝令夕改、盲目冒进。

  同时,针对江苏异地高考方案何时实施,如何实施这一问题。沈健表示,目前从公安、人社等部门了解到,个别环节正在加紧研究,“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时间节点不影响明年外来人员子女的异地高考实践,一旦方案成形,将会安排考生进行补办报名”。

  其他热点

  1:择校热

  薛建辉委员: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择校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择校热问题你们怎么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沈健:解决择校热的问题也是政府工作的一个难题,择校热主要原因是现在的教育理念以文化各科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第一指标,以高考为导向,加上现在的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全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人人皆可成才,通过努力都可以成才”的社会氛围。

  目前我们省明确规定择校生比例不得超过招生总数的10%,并提出择校生不再享受中考[微博]指标生待遇,引导学生和家长[微博]理性择校。如全省的中小学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在盐城、如皋,至少在招生这个环节已经完全消除了择校现象。

  焦点2:奥数

  马向真委员:能不能不要把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切断奥数与升学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和家长遵从孩子自身的兴趣和天赋做出更理性的选择?如何看待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相互渗透?

  沈健:奥数本身没有错,它本身是针对一些学有余力,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所设计。不过,现在奥数与升学挂钩,导致在奥数获奖以后就可以奠定了一个升学、择校的条件,违背了教育规律,也违背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目前,省教育厅已经把奥数以及各类的学科竞赛,和招生录取,特别是免试保送,全部隔开,不挂钩,同时,教育厅还通过控制竞赛的数量和类别,保证义务教育中,基础知识的奠定。

  省教育厅正在向教育部申请针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比如,文科老师可以把爱国、公平等理念融入到教学中,理科则要引导学生具有批判性的思维等等。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属国有公办院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教育部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江苏省卓越高等职业院校培育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电子类中等专业学校。周恩来总理、陈毅、谭震林、习仲勋副总理曾到校视察,先后有3000多位外宾、专家到校参观交流。办学六十七年来,为社会输送了七万余名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地处仙林大学城,占地近1000亩,建筑面积38.1万平方米,在校生13200余人,现有教职工753人,专任教师465人,固定资产12.74亿元,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8亿元。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智能交通学院、网络与通信学院、数字商务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数码艺术学院、士官学院、教育培训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素质教育部、体育部等13个教学部门。学校秉承“厚德 重能 规范 创新”的校训,坚持“服务全体学生,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信息产业”的办学宗旨,围绕信息产品制造、信息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三大专业集群,开设51个专业,包括8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5个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6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学校拥有高职本科联合培养培养“4+0”专业1个,高职本科分段培养“3+2”专业2个;服务空军、海军和火箭军的士官生定向培养,开设有士官专业4个。学校建有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6个,校内实验实训室215个,校外实训基地400余家。学校立足人才培养,构建学校、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龙头企业互相协作、资源整合协同育人体系,与华为、新华三、中兴、数梦工场、埃斯顿、阿里巴巴、百度、吉利和CQC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将企业的核心优质技术和资源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与昆山经济开发区、吴江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开展学徒培养项目,推广“开发区政府+学校+园区企业群”合作模式,发挥开发区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其中“昆山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学校现有在职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25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54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江苏工匠1人,江苏五一创新能手3人,江苏技术能手4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7人;省双创博士1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34人;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3人,省思政“领航·扬帆”计划培养人选1人。学校还聘请了700余名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近年来,获得5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与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教改重中之重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项目资助经费达7000余万元,承接企业横向项目近700项,实现社会服务经费到账1.44亿元,获得各类知识产权530余项,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5200余篇。学校拥有江苏省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江苏省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江苏省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教育培训基地、信雅达IT培训园、南信•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埃斯顿机器人学院、工业互联网人才培训基地等政校企行合作社会服务平台,努力在提升关键技术的控制力、先进制造业的引领力、产业链条的整合力、国际标准的主导力等方面下功夫,育训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校服务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积极实践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看江苏的历史责任。08年至今,累计各类技术培训127935人次。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印度、芬兰、德国、新西兰、南非、越南、泰国、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友好交流关系,拓展师生境外交流学习渠道,以多种形式开展师生长短期海外研修项目。学校主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不断进行高职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探索。2014年起招收来自老挝、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埃塞俄比亚的学历留学生,连续五年获得江苏省政府设立的“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与中邮建技术有限公司、埃塞俄比亚阿斯大学校企校共同培养通信技术人才项目入选江苏省教育厅2018/2019年度“留学江苏优秀人才遴选计划”;2019年起承接了中南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子项目-南非学生来华学习实习项目。学校是工信部电子信息专指委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悉尼协议》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联盟牵头单位、江苏省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是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国最大规模的信息士官生定向培养单位。曾先后入选高职社会服务贡献度全国50强、高职教学资源全国50强、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20强、科技竞争力全国高职第30位。近年来,学校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江苏省文明校园、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校、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等荣誉50余项。学校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围绕全面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任务、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和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任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教学质量为基石,队伍建设为根本,产教融合为主线,校园文化为引领,军民融合为优势,对外合作为促进、信息生态为支撑,力争建成产业契合度、校企协同度、师生认同度、国际合作度、就业满意度、行业认可度、社会美誉度等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国内领先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名校。
  •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
    学校简介2012年9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发文设立苏州校区,全面负责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和中法学院等教学科研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是人民大学整体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是面向华东地区的教学科研基地;是面向国际、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和培养高端人才的实验基地;是优势学科的拓展与提升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苏州校区管理委员会,作为苏州校区的领导机构,主要负责苏州校区的总体战略规划、重大事项决策和学校对苏州校区相关支持政策的制定和协调。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任苏州校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副校长伊志宏、校长助理杨伟国任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 学校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是直属解放军总参谋部的一所中级指挥院校,担负着全军指挥军官中级培训和研究生培养的任务。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地处六朝古都南京,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南京市浦口区的扬子江北岸,学院交通便利,毗邻国家级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学院景色迷人,环境优美,是一座园林式的营院。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和发达的经济环境,是广大学员学习生活的理想之地。   学院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占地160万平方米。院区教学设施、体育场馆、文化娱乐中心和生活服务设施布局合理、配在齐全。院外还有战术训练场、野外驻训和综合训练场。专业教学楼集战术训练模拟系统、合同战术专修室、外军研究专修室、作战指挥专修室、人武指挥专修室、语音实验室、研究生专修室、电化教学中心、室内模拟野战指挥所为一体,与野外战术驻训点、综合战术训练场、教学管理中心等现代化设施相配套、为教学与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院主办的《指挥学报》,面向全军发行。图书馆设备先进,藏书30余万册。1979年以来,共完成国家级和军队级科研规划课题20多项;编写全军通用教材50多本;出版著作80多本;发表学术论文6000余篇,有150多篇在国际、全国和全军学术讨论会上获奖。多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其中,“合成军队指挥员战术训练模拟系统”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东南大学南京市玄武区
    学校简介东南大学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并与江苏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一。2017年,东南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名单。 东南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大学。学校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重要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国立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在近120年的办学历程中,东南大学始终心怀天下、心系祖国,为科学进步、民族复兴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逐步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和“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办学理念,铸就了“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 东南大学现有35个院系、87个本科专业,有3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有全日制在校生36628人,其中本科生16521人,研究生20107人;在校留学生2115人,其中学历留学生1562人。学校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占地面积5888亩,其中九龙湖校区3752.35亩,总建筑面积约78.97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面积6.69万平方米,藏有各类纸本图书资料460万册,可访问数据库检索平台149个(二级数据库233个)。学校还设有无锡分校和苏州校区。 东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学校1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5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两者均列全国第八位;1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百分之一,工程学位居ESI世界前万分之一行列,居全球第17位,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位居ESI世界前千分之一行列,其中计算机科学位居全球第9位。 学校共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国家级文科智库、2个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 东南大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2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79人,正、副高级职称教师2108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287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422人。有两院院士16人,欧洲科学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大全球学术影响力的杰出人才约500人。东南大学正深化人才强校战略,大力推进“高端师资倍增计划”,加快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东南大学教育教学声誉卓著。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个多世纪以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近37万各类优秀人才,涌现了一大批建功立业的精英翘楚,在东南大学工作或学习过的两院院士达200多位。学校是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全国12个),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3个。共有3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有36门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0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8年以来,51人次入选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主任委员3人次、副主任委员10人次。学校建有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东南大学连续四届(每四年一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并列全国高校第三位。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11项。东南大学在新时代坚持立德树人,继承优良传统、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努力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 东南大学是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与辐射的重要基地。学校坚持产学研结合,2021年科研经费到款31.81亿元,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904件,PCT专利申请74件,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270件,位列全国高校第四位,有效发明专利10632件,位列全国高校第三位。SCI、EI论文收录均列全国高校前列。2011-2021年,学校共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33项,其中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2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年来,学校参与了“探月计划”、“三峡工程”、“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北京副中心、港珠澳大桥、高铁技术、南极科考、南海造岛、无线充电等国家重大工程。近五年共牵头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2项,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为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当前,东南大学正着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格局,以更好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东南大学是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最为活跃的高校之一。截至2021年末,学校已初步建成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国际合作网络,共与来自18个国家或地区的45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马里兰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利兹大学,瑞士苏黎世高工,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等。2017年,东南大学发起成立了“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是中国与英国合作建立的第一个以工程教育与研究为特色的大学联盟,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伯明翰大学、剑桥大学、卡迪夫大学、利兹大学、利物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诺丁汉大学和华威大学等9所英国著名高校加入联盟。2021年,东南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大学联合发起成立“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成为全球首个聚焦碳中和领域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世界大学联盟。学校还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建立了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中外联合研究生院;与法国雷恩一大合作建立了东南大学—雷恩一大研究生学院。东南大学正以“全球高端、实质合作、引领发展”为方向,加快形成全方位、有重点、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格局。 奋进新时代,谱写新篇章。今日的东南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和践行“止于至善”校训,树立一流意识、围绕一流目标、贯彻一流标准,坚持瞄准前沿、服务战略、师生为本、人才为先,推进多学科融合、理工文医综合、产学研结合、国际化联合,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争取早日建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东大气质、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 学校简介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属公办全日制高校,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坐落于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学校前身是1979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创建的基建工程兵第三技术学校。1983年7月学校划归原煤炭工业部管理,更名为徐州煤炭建筑工程学校。1998年学校划归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1月学校更名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地处徐州市泉山风景区,占地面积1200亩,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成人教育在籍学生14000余人。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近900人,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386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78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比88%;现有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4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学校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先进高校”。学校重视“岗课赛证创”一体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学保障条件。现有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平台2个,省智慧建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省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市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等。建成中国住建协会BIM培训中心、淮海经济区BIM中心及大数据创新基地,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是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建筑产业化实训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彰显。现有1个省协同创新中心、省市级科研平台53个,省研究生工作站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是“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学校积极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渠道,与40多所国(境)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累计700余名留学生,设有5个境外分校,是全国首批高职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试点院校、江苏省优才计划项目学校、江苏省政府奖学金学校。学校秉承“厚生尚能”校训,弘扬“求实创新”校风,坚持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发展潜力大。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得奖项200余项。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先后与30多家知名大型企业共建企业学院和企业订单班50余个,建有600余家就业实习基地。学校建立了39个国内校友分会和2个海外校友会,积极为毕业生持续发展搭建平台。据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薪酬、就业竞争力指数,以及对母校满意度和推荐度等各项数据均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学校连续8年被表彰为“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教育部评定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是“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花园式学校”“江苏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徐州市首批绿色大学”。学校构建形成以军校文化、煤炭文化、建筑文化为内核,以企业文化和校友文化为补充的校园育人文化体系,学校文化育人特色做法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简报上作典型经验介绍。“十四五”期间,学校锚定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目标,坚持“立足徐州、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发展服务面向,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创新提升、服务地方、信息化、国际化、幸福共享”六大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