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酝酿一幅“替代高考”改革路线图:有望逐步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先取代自主招生笔试,并最终取代上海高考。记者昨天从市教委获悉,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列为今年下半年重点,正与几大高校研究先行先试方案,让俗称 “会考”的“学业考”实现“一考多能”,减轻学生应试应考负担。
现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共10门科目,在高中3年分别进行考试。其中,高一年级考地理、信息科技,高二年级考历史、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均在6、7月间举行;高三年级则考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在高中最后一个学期、约每年3月举行。目前,各科目书面考试成绩分“合格”、“不合格”两类:“合格”成绩分A、B、C、D共4个等第,其中A等约占20%,B等约占30%,C等、D等各占约25%;“不合格”为卷面成绩60分以下。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业考”成绩可以作为本校本科目的期末考试成绩。
但十科“会考”已不仅用于高中阶段,在本市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中,近两年已有约30所大专院校直接采用学业考成绩,作为新生选拔录取依据之一。但全市报考高职高专的考生只有五六千人,仅占今年上海高考考生人数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上海鼓励本科高校甚至名校在自主招生中也参考应用学业考成绩。不过专家提出,高中学业考的招考功能,对这部分高校还有不尽完善之处:一是区分度不够,“20%学生都是A等”;二是考试时间滞后,通常与自主招生时间重合。
对此,上海尝试将高三进行的4门学业考提前至高中第5学期完成,寒假前结束最后一门考试。同时,采用“加试题”的方式,增加学业考的区分度。据透露,为稳步推进这些制度改革,先只在语文、数学两个科目的学业考中增加部分试题,供学生选做,这些试题的命题原则不仅考察高中学业水平,更符合高校人才选拔标准。根据这套改革方案,今后学业考的每一科目考试,可能都类似“职称英语”考试形式,分为A、B、C共3个层级,供学生按需选择参加考试——凡C卷“合格”即可获得高中毕业文凭,而A卷、B卷则适用于相应高校的招生考试。
有关负责人表示,学业考改革的路径基本是:先在少数学业考科目中加试题,再在所有10门科目中加试题;之后所有科目均分层级命题和出卷,各卷成绩供各级各类高校使用,并逐步取消名校或名校联盟的自主招生笔试;条件成熟时,可以替代上海高考职能。(记者 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