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安徽:2018年体育单招文化考试4月21日开考
2018-04-2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以下简称“体育单招”)文化考试将于4月21日开考,省考试院提醒广大考生注意以下事项:

1.体育单招文化考试时间为2018年4月21日—22日。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四科,每科满分为150分,总分600分。

2.我省2018年体育单招文化考试考点设在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请广大考生提前熟悉考点位置,并规划好出行路线与出行方式,防止出现因迟到而无法参加考试。

3.考生务必于开考前,登录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的体育单招考试管理系统打印文化考试准考证。考生凭准考证、身份证参加文化考试,证件不全或信息不一致的考生均不得参加文化考试。

4.考生在参加文化考试前,须认真阅读《准考证》上的“考试须知”,清楚了解考场规划,严禁携带各种通讯工具、电子存储记忆录放设备以及涂改液、修正带(含透明胶带)、计算器、手表或其他计时工具等物品进入考场,防止出现因误带发生违规违纪行为。

5.2018年5月14日12:00后,考生可登录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的招生系统查询文化考试成绩。

6.体育单招包括文化考试和体育专项考试两部分。考生除了参加文化考试外,还应参加体育专项考试。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工作要求,2018年体育专项考试首次采用全国统考、分区统考等方式进行,由国家体育总局委托院校负责组织实施。自3月底起,有关承办院校已经陆续开始体育专项考试。省考试院提醒尚未开始体育专项考试的考生,务必要及时关注“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体教联盟APP”等,按时参加体育专项考试,切莫错过考试时间。

7. 按照《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考生若已被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录取,不得放弃录取资格,同时不再参加普通高考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录取”。

8.体育单招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一部分。考生应自觉遵守国家教育考试相关规定,对发现的违纪、作弊等行为,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33号令)及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将按《刑法》修正案(九)第二十五条追究刑责。

考试在即,希望广大考生放平心态,积极备考。祝广大考生在考试中发挥水平,取得好成绩!

原标题: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文化考试温馨提示

热门院校

  • 黄山学院黄山市
    学校简介黄山学院坐落在山水秀美、人文荟萃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黄山市,是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1978 年,学校开始创办高等教育,1980年成立徽州师范专科学校;1997年12月,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徽州大专班整体并入,更名为黄山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9月,原黄山林业学校整体并入;2002年2月,升格为黄山学院;2012年1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8年12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2021年,分别与安徽理工大学、淮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2017年获批成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9年,获批安徽省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依托皖南及黄山市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坚定走“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旅游、生态、徽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学校现有横江、率水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800亩,校园建筑总面积为63.76万㎡,固定资产总值111268.5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844.81万元。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58.55万册,电子图书201.72万册,电子期刊204.02万册,纸质期刊971种,特色馆藏徽州文书10万余份,徽州地方志、谱牒、地方古籍等1.4万余册(件)。  学校现有16个二级学院,2个教辅机构,设有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有本科专业65个,目前招生专业56个,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理学、农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形成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学校建成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3个。  学校科研实力逐步提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省科学技术奖、省社会科学奖和市科学技术奖等多个奖项。拥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分中心、教育部徽学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分中心、安徽省仿真设计与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微系统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6个市级工程研究(创新)中心和36个校级科研平台。建有7个校级重点学科。成立校级科技开发中心,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各类人员申报专利,为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2011年,学校进入安徽省高校发明专利十强,多次荣登年度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单,成功转让专利多项。2017年获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传承徽文化,做好徽文章。学校学报获评“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其中“徽州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安徽省社科联命名32家单位为第四批“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我校徽州文化展示馆成功入选。  学校现有教职工1037人,其中专任教师935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96人,担任外校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71人。现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30余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后备人选4人,省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领军人才4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省级教学名师22人,省级教坛新秀32人,省级教学团队22个,省级教学成果奖44项。   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8599人。学校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坚持“立德为先、立学为基、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培养基础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效。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最终就业率分别稳定在91%和95%以上。5次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连续3年被评为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5年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依托黄山和徽文化的品牌效应和资源优势,落实国际化办学定位,国际合作交流更具活力。五年来,新增境外友好院校12所、合作机构3所、实习实践项目4个,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36个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选派教师赴境外访学交流186人次,参加国际比赛18人次,短期培训110余人次;学生赴境外交流830余人次。稳步扩大留学生规模,中外合作办学成果丰硕。近年来,共接收26个国家和地区各类留学生400余人次;建立国际学生奖助制度,累计资助202人次,共268万元。中法合作酒店管理专业招生363人,已毕业的282名学生均获中法双方文凭。  学校秉承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确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训,倡导求真求实的办学精神,推进转型发展。持续推进专业结构优化调整。2009年起学校明确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10余年来,不断进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从师范类教育为主向综合类教育转型,不断扩大应用型专业比例,其中工学类专业目前占37.5%;坚持推行应用型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的“以生为本合作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社会责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应用型教育培养体系;不断强化应用型办学师资保障。2010年成立安徽省内首个“教师发展中心”,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3535”发展思路,对标新增硕士单位建设规划,聚焦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全力办好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有特色、有内涵、有质量、有影响的一流本科教育,为加快建成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 学校简介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前身系诞生于1907年的阜阳师范传习所,1914年更名为安徽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34年重组为安徽省立颍州师范学校,1950年学校更名为阜阳师范学校,2015年2月成功实现办学层次升格,并正式更名为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里是阜阳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也是皖北基础教育的摇篮。学校坐落在中原经济区东部门户城市、皖北重镇——阜阳。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国著名的文化精英管子、老子、庄子,曹操、曹丕、曹植,欧阳修、苏轼、曾巩等赋予了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底蕴。学校地处阜阳职教园区核心区,毗邻古颍州西湖、阜阳高铁西站、皖北地区4C级机场,环境怡人,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学校占地1313亩(含岳家湖新校区 1000亩),校舍建筑面积9.42万平方米,建有学前教育实训室、教师技能训练中心等实验实训室。图书馆藏纸质图书35万册,电子图书25万册,各类学术期刊300多种。有附属幼儿园1所,校外教育实习基地51个,建有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市级培训中心1个。学校依托百余年办学积淀和幼儿、小学教育专业优势,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立足皖北、面向全省、服务长三角,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高水平幼儿师专”目标定位,努力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凝练专业特色,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近年来,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深入的改革与建设,使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布局日趋合理,基本形成了既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够体现学校特色,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独具特色的专业体系,自2015年升格以来,学校现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文综、理综)、语文教育、科学教育、体育教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英语、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早期教育等招生专业(方向)12个。学校积极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出台《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色专业建设规划(2019-2021)》《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色专业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批准学前教育、体育教育、科学教育、美术教育等4个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学生4412人,共有教师266人,其中具有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69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37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模范教师、市级优秀教师、市拔尖人才20余人,聘有客座教授24人,建设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5个。立项省级科研项目17项,承担省级质量工程4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个。出版学术专著和主编教材112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办学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生近年参加各专业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级、省级以上奖励累计100余项,其中在省级以上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总数居参赛高职高专院校前列。在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技能大赛中连续四年(2016-2019)获得一等奖;在安徽省职业院校(高职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中连续两年(2017-2018)获得一等奖;学前教育专业2018年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摘得团体三等奖;在第五届、第六届全国高师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语文片段教学竞赛观摩活动中获得1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在2018年“李斯特纪念奖”香港总决赛获优秀奖;在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中,获3个一等奖、15个二等奖、22个三等奖;在安徽省第十三、十四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分获银奖和金奖。学校坚持内涵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扩大交流合作。开展校校合作,先后与韩国中部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师生交流、教师培训等方面有了新拓展。与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亳州幼儿师范学校、肥西师范学校等学校签订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学校对外影响日益扩大。深化校地合作,与阜阳市教育局合作成立阜阳市教师发展学院,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职后继续教育,年培训万余人次。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明德树人,行为师表”校训,坚守“为幼为小,为师为范”办学理念,着眼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抢抓国家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新机遇,按照“双高”标准,全面实施“特色立校、质量强校、文化兴校、开放活校”发展战略,为实现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高水平幼儿师专的建设目标而不懈奋斗!
  • 皖江工学院马鞍山市雨山区
    学校简介 皖江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省属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全国文明城市、处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区的安徽省马鞍山市,毗邻南京、合肥两大省会城市,区位优势明显。学校创办于2008年,前身为河海大学文天学院,2012年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18年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皖江工学院”。 建校14年来,累计为社会输送近30000名合格本科毕业生。近三年每届的毕业生在3600左右,其中55%在安徽就业,在马鞍山就业的学生每年450左右,占比13%左右。办学以来,学校的考研继续升学率前6年保持在10%左右,近三年保持在15%左右,该项指标在全国同类院校(167)始终保持在前十名;就业率一直以来保持在95%左右,该项指标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一直保持前列。 学校设有水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0个二级学院,设有基础部,共11个教学单位。现有在校本科生15591人。 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布局。现有33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水利为特色,工、经、管、艺、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专业结构。学校在与河海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高校长期合作,不断加强特色优势专业建设。先后立项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项目21项,其中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4个,特色专业4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5个,安徽省“振兴计划”建设专业4个。 学校现有教师906人,其中专任教师86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701人,占专任教师81.51%;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教师406人,占专任教师的47.21%;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33人,占专任教师的15.47%,其中长江学者1人,二级教授6人。“双师双能型”教师292人,占专任教师的36.2%。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教坛新秀17人。2021年我校申报成功了安徽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组织申报了马鞍山市“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并获得市社科联批准,成为马鞍山市首批“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搭建科研平台。学校现有各类实验室71个,其中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市工程研究中心5个;校设研究所10个,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1个,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1个,环境检测职业卫生检测中心1个;主持各级各类纵向科研课题435项,其中省级课题123项,市、校级课题316项;出版著作、教材114部;发表学术论文1305篇,其中SCI、EI、CSSCI检索论文193篇;取得受理、授权专利251件(其中发明专利104件);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经费7600余万元。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教学研究对教学改革引领作用和科学研究对教学促进作用。建校以来,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国际级各类比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300余项,其中国家奖252项,国际奖40项。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设有专门的创业模拟实训教室和孵化室,年均参加创新实践竞赛学生达500余人。仅2020年获批国家级大创训练计划项目33项,省级大创训练计划项目120项。 学校实施“卓越人才教育计划”“闻天班”等特色育人工程,教育成果明显。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近3年连续达到15%,其中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安全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2021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均在25%以上。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因“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而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办学以来,学校一直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坚持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建设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奋斗目标,秉持“上善若水、笃学敦行”校训,培育“文心励志、天道酬勤”优良校风,学校发展已进入了“工学为主、水利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学校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优秀独立学院”,“安徽省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安徽省节水型高校”,“马鞍山市重点建设十大功勋单位”等荣誉称号。
  • 学校简介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是安徽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次。学校占地约3200亩。 学校创建于1945年,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是全国最早开展煤矿人才培养的两所高校之一。1955年学校由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1958年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71年与煤矿有关的学科专业等整建制迁至淮南,与淮南煤矿学校合并组建淮南煤炭学院。之后,经历了淮南矿业学院、淮南工业学院等办学时期,期间,原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和淮南化学工程学校相继并入。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学校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 学校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全校教职工43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具有高级职称人员97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4人,省部级人才80余人,400余名高水平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其中双聘院士28名。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115”产业创新团队4个、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8个。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19个学院(部)和一个直属附属医院。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7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安徽省I类高峰学科(唯一特别支持),5个III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榜上有名。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体,以安全、地矿、爆破等学科为特色,工、理、医、管、文、经、法、艺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9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课程4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2016年获批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 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30余万名,陈鲸、卢秉恒、彭苏萍、袁亮、陈湘生五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所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99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两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两次被评为“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七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学校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发起高校。大学生机器人协会、大学生航模与科技践行协会入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多名学生获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 学校紧紧围绕经济社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发起成立“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十三五”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3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基地与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3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2.2亿元;获省部一等奖3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项,中国专利奖1项,安徽省专利金奖1项,教育部、安徽省及国家行业协会等科技成果奖励150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1400余件。获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近三年来学校获批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矿山智能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拥有省部级研究创新平台40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已与地方政府、国有大企、知名高校等150余个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先后成立了环境友好材料与职业健康研究院(芜湖)、能源革命工程技术研究院(晋城)、中哲上海健康研究院、高等研究院(合肥)、南京智慧物联研究院。积极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安徽省能源研究院承建单位之一,负责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方向研究工作;参与大健康研究院建设,负责职业医学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筹建;参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环境研究院建设。 学校持续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波兰、日本、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地区)的6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有来自28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 展望未来,安徽理工大学继续秉承“团结、奋进、博学、奉献”的校训,弘扬“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校园精神,保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奋力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79年,2000年开始举办高职教育,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一所市属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安徽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安徽省文明单位”“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铜陵市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学院座落在中华民族青铜文明发祥地、中国古铜都铜陵市。占地面积760亩,现有校本部和西湖校区,分别毗邻国家AAAA级风景区天井湖公园和西湖湿地公园。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7万余册,拥有校内各类实验实训室100余个,各项教学实训、生活服务和运动健身等功能设施完善。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00余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160余人,省级专业带头人5人、省级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11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级技术能手2人,铜陵市名教师2人,优秀拔尖人才1人,铜都青年英才教师2人,50%以上为“双师”型教师。学院下设信息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资源开发系、管理工程系、基础部等6个系部。紧紧围绕区域产业集群建设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基本形成以国家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现代制造、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和财经管理四个专业群为支撑的专业格局,开办的29个专业中有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示范重点建设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骨干专业。近年来,共获得各类奖项361个,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2项;省级一等奖36项、省二等奖98项、三等奖182项。2010年在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上实现安徽省国家级一等奖零的突破。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学院已经成为特色鲜明、质量可靠、企业需要、信誉良好的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遍及全国有色行业和江淮大地,并成为行业管理精英和企业技术骨干。在合肥、铜陵、芜湖以及江浙、上海、广东等地建有100余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满足学生顶岗实习。与国家级开发园区——铜陵经济开发区园区企业共建政校企合作平台。与铜陵有色公司、科大讯飞、格力、美的、三一重工、清华同方、中电熊猫、华胜集团、海天集团等知名企业和上市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质量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学院先后取得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安徽省工商管理(中初级)培训基地、铜陵市公共实训基地、铜陵市汽车维修从业人员考试培训基地、IT认证(CEAC、思科网络学院、华为网络学院)、中航国铁华东教学实训基地等多个系列教育培训资质,年均承担全省非煤矿山、有色、冶金、机械加工等各级各类培训鉴定8000余人次。办学40多年来,学院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累计为社会培养了数万名优秀人才。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大发展的背景下,学院将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聚焦立德树人,聚力高质量发展,立足铜陵,面向安徽,服务安徽工业和全国有色行业,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技能型大学!安徽有色金属技师学院是2012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一所以培养社会紧缺的技师、高级技工等高技能人才为主的综合类职业院校。与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现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同时开展技师教育、技能培训、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工作。设有专业21个,围绕区域产业集群建设、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以及与高职衔接等方面考虑设置专业。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