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安徽:二本院校投档线公布 共计划招收101748人
2018-07-3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昨晚,二本院校投档线公布,考生可登录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查询,二本院校在我省共计划招收 101748 人。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从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获悉,截至昨日下午3:00,我省高招各批次共录取考生114742人,其中本科112240人,专科2502人。艺术类第一、二、三批次录取20242人,体育类本科录取2711人。

提前批和一本院校增录2655人

7月28日下午6:00,本科第一批次录取顺利结束,共录取考生77357人。其中文史类录取15220人、理工类录取62137人。提前批本科、本科第一批次中两百余所高校共增录2655人。其中,提前批本科增录1290人,本科第一批次增录1365人。增录高校中,有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浙大、南开、山大、吉大、重大、华东师大等众多985(“双一流高校”)名校。不少985、211高校(“双一流高校”)还通过扩大投档比例、确定投档分数线、承诺符合条件的考生全部录取等方式增加在皖招生名额。

今年专项计划的录取人数持续增加,提前批招生录取结果好于预期。海、空军招飞和军校录取均全部完成预定计划,分别录取113人、583人。国家专项、地方专项计划录取人数持续增加,共录取考生6774人,较上年增录230人,其中国家专项录取4749人,较上年增录8人。地方专项录取 2025 人,较上年增录 222人。艺术、体育本科录取人数均有所增长。

名校招生形式趋于多样化

很多家长疑惑:为什么一些名校的招生人数在逐年下降?昨日,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也对此作了答疑。

据统计,2018 年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科大在皖招生人数分别为123人、108人、135人、150人、273人,实际招生人数并没有大的变动。“为培养创新人才,高水平大学录取渐趋多元化,具体有提前批、自主招生、专项计划、特殊类型等招生录取形式,而非仅仅本科第一批次。考生和高中学校要看到这种趋势,并主动调整适应。”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言人胡雨生介绍说,很多考生可能只看到普通文理科一本批次的统招计划,事实上这只是高校招生计划的一部分。而且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这种趋势还会延续,因此考生和家长的观念也要随之改变以适应这种招生改革趋势。

二本批次计划招收101748人

从今天开始,普通文理科二本批次、艺术类第四批次的录取全面启动。今年我省普通文理科二本批次计划招收 101748人。其中,文史类计划招收31649 人,理工类70099人。

昨晚,二本院校投档线已分布,二本批次录取在8月3日结束。8月3日,没有被录取但符合条件的考生可以填报征集志愿,预计8月7 日本科第二批次录取工作全部结束。艺术类第四批次、体育类高职专科批次的录取工作也将全面展开。艺术类第四批次录取于今天开始,8月4日考生填报征集志愿,5日录取结束。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1904年,桐城学堂总理马其昶秉承桐城派后期大师吴汝纶先生遗志,在桐城学堂创立师范班,开启了近代桐城的师范教育。100多年来,历经桐城简易师范学校(1944年)、桐城县初级师范学校(1951年)、安徽省桐城师范学校(1957年)。2010年3月,经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正式升格为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桐城师专。2015年在教育部人才培养质量合格评估中获得良好等次。2021年9月,学校整体搬迁至位于桐城市东部新城的新校区办学。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坐落在桐城市东部新城学苑路,这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北距合肥90公里,南至安庆70公里,连南接北,承东启西,京港高铁、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德上高速、岳武高速、206国道贯通全境。桐城师专新校区规划建设1000亩,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其中一期工程已完成占地650亩、16个单体建筑共16万平方米的建设。校园整体建筑设计以灰白为基调,端庄沉稳,兼具师范教育气韵和桐城人文特质。学校现有思政教学部、小学教育系、学前教育系、商贸与电子信息系、旅游与公共管理系、艺术与设计系6个教学系部,全日制在校生5569人,教职工28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4名,其中教授4名,硕士以上学位122名,省级教学名师4名,省级教坛新秀11名,“双师素质”教师52名。学校共开设专业17个,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个(学前教育、艺术设计),教育部“专业与课程改革”示范项目1项(小学教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3个(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艺术设计),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学前教育、小学英语教育),省级高水平高职专业2个(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校企合作示范企业2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示范教研室2个,省级示范课5门。桐城师专建有安徽省计算机NIT培训考试基地,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和普通话测试站。图书馆藏书33.7万册,数字资源量36549.5GB,现刊500余种;建有标准化塑胶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及专用乒乓球室;建有综合布线实训室、网络技术实验室、电子商务实训室、财会基础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视频课程制作室等13个信息化实训室和系属63间实验实训室,开设76门网络实践课程,网络信息点788个,无线接入点211个,实习实训仪器设备总值共10202348.37元,生均2040.47元。建有校内实训基地30个,校外实训基地167个。桐城师专学校先后获得安徽省“体卫工作双优学校”、安徽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全省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安徽省“花园式学校”等荣誉称号。2000年以来,累计培养毕业生2万余名,培训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7万余名,毕业生就业率年均达95%以上,办学质量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为安庆跻身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地区行列奠定了优良的师资基础,为皖西南乃至安徽省基础教育的振兴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面向未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地方性、应用型、师范主体、区域特色”的办学定位,牢固树立“质量先导、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开放办学”的新发展理念,以发展“精品特色专业”为重点,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全面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着力培养高素质师资和创新型应用人才,积极服务基础教育新发展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 学校简介安徽新华学院是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位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校园紧邻大蜀山。学校于2000年创办成立。2005年5月,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安徽新华学院。同年12月,安徽新华学院党委正式成立。2009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2013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5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获批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18年,实现留学生零突破。2019年,获批安徽省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办学层次提升迈出坚实一步。学校坚持“教育为民、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根据“需求导向、产教融合、错位争先、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实施“专家治校、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治校方略,遵循“立德、立业、立人”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经过多年探索,确立了“四注重、四突出”的人才培养思路,初步形成了“三个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三平台、六模块”的课程体系,基本建立了“三级、四督、五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0万余平方米。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3000余人,其中本科近20000人。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42%。学校实验实训中心现有各类实验室251个。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总量超过300万册。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是首批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首批“安徽省创业模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拥有1个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AA级)。设有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药物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十多个各类研究机构。学校现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财会与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药学院、艺术学院、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12个二级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部等2个教学部。现有62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管为主,经、文、医(药)、艺、教等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一直以来,学校坚持教学科研协调发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重视教学研究对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和科学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质量工程、科学研究、大学生学科与科技竞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学校现有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500余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一流(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振兴计划、卓越计划35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9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18个,省级精品课程27门,省级教学成果奖46项。近年来,学校系统推进新工科、新商科专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安徽省专业综合评估中,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全省排名第3,电子商务专业排名第4;学校科研能力不断增强,近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厅级科研项目238项,承担产学研横向课题75项。《安徽新华学院学报》先后被评为“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二等奖)”和“全国民办高校优秀期刊(一等奖)”。  学校注重素质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多证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新华学子先后在美国惠明顿国际摄影展、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安徽省动漫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安徽省职业生涯大赛等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并有多名学子获国家发明专利。  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大力实施体育、艺术俱乐部制教学改革,成立体育和艺术俱乐部32个,每年开展各类活动百余场次,改革成果突出。其中轮滑(冰球)俱乐部不仅取得了中国大学生冰球锦标赛专业组冠军等多项荣誉,还为国家轮滑球队、冰球队输送了9名队员。更探索出了“省队校办”的新模式,代表安徽队参加全国冰球锦标赛创安徽省冰球项目历史最好成绩。  学校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实施“双创教育2.0计划”,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完善课程体系,搭建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和创业孵化基地2个平台,积极开展创新训练、创业孵化和学科竞赛。2016年,学校获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示范学校”荣誉称号。2019年,我校学生参加学科与科技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540余项,获批国家级“大创计划”115项、省级345项。  学校立足合肥,面向安徽,努力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搭建了校企地深度融合的应用能力培养平台。先后与300多家知名企业、1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4个产业学院、10个实验室和15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与安徽省体育局、合肥市高新区管委会、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队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校企地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  学校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先后与英国桑德兰大学,美国南新罕布什尔大学、凯泽大学,马来西亚林国荣创意科技大学、北方大学,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加拿大奥克拿根大学、波兰热舒夫信息技术与管理大学、韩国大真大学、韩瑞大学,以色列加利利学院等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多名毕业生前往英、美、加、澳、日、韩等地深造学习。  长期以来,学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学校先后6次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被安徽省政府授予“2008-—2009年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年获评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2012年,学校连续获评“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7年、2018年、2019年学校连续荣获“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最佳组织奖”。2019年,我校教师获得全省高校教师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金奖。  学校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先后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五十强”“中国轮滑运动示范学校”“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安徽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标兵单位”“安徽省首批创业学院”“安徽省高校餐饮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在“厚德、求真、博学、创新”的校训精神指引下,一代代新华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安徽新华学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育人育才初心、牢记兴教报国使命,坚持走地方性、应用型之路,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内涵式发展,用心培养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努力建设全国知名、特色彰显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谱写华彩篇章。
  •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合肥市包河区
    学校简介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是省属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办学历史悠久,前身安徽艺术学校创办于1956年。1996年安徽艺术学校与安徽大学联合开办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开始招收本、专科生。2003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安徽省电影学校并入,成立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建校65年来,学院肩负着为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艺术,培养艺术类专门人才的重任,根植于安徽丰厚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自身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成为安徽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基地。 学院辖宣城路和丹霞路两个校区,在校生含本科、专科、高职、中专四个办学层次。下设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戏剧学院、美术学院、综合艺术学院、戏曲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国际与继续教育学院,专业设置有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美术、设计、戏曲表演、戏剧影视表演、播音与主持等专业大类中的24个高职专业。学院英才云集,名师荟萃。200多名在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70多名。先后聘请周小燕、余秋雨、徐昌俊、崔新琴等40余名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在声乐、器乐、舞蹈、戏曲、戏剧、美术设计、影视传媒等专业均拥有一批全省一流水平的中青年教师,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专业赛事大奖和“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团队等荣誉称号。在65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人才,许多人已成为国家和省内外专业艺术团体、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专业骨干和颇有成就的艺术家。其中有我国第一位琵琶女博士李景侠,第一位扬琴女硕士李玲玲,第一位唢呐硕士隋景山,著名作曲家、天津音乐学院原院长徐昌俊,著名民族管乐演奏家吴安明,著名歌唱演员马梅、迟黎明、张燕、王莉,著名歌星解晓东;中国舞蹈家协会原副主席刘敏,中国舞蹈家协会秘书长夏小虎,北京舞蹈学院艺术实践中心主任胡淮北,中央芭蕾舞团首席编导费波;黄梅戏“五朵金花”马兰、吴琼、杨俊、袁玫、吴亚玲,梅花奖得主黄新德、李龙斌、蒋建国、李文;画家朱松发、徐德隆、葛新民等众多艺术界知名人士。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以质立校,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推进学院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了一条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艺术专业优势的办学新路。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艺术基金、省部级教科研项目,获批多项人才培养项目、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教学成果奖等,充分彰显学院的专业优势和办学成就。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桃李杯”舞蹈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校园戏剧节、“荷花奖”全国舞蹈比赛、“戏剧小梅花”比赛、中国青少年戏曲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一系列国内重大艺术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先后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第四届体育运动大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中博会文艺演出、奥运会开幕式的暖场演出、建国60周年花车巡游、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演出;承办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安徽省文化厅主办的“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进高校”,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主办的“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省高校巡演”等系列大型文艺演出。学院多次代表国家和安徽省组团出访法国、德国、韩国、乌克兰、波兰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加强了国际间及与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65来,学院汇集了安徽文艺界的精英,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浓厚的艺术氛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 学校简介淮南师范学院是安徽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前身为淮南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1962年停办,1978年3月复校。1999年,淮南师范专科学校、淮南教育学院(1978年组建)、淮南师范学校(1952年组建)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淮南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教育部批准淮南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淮南师范学院。学校2007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在安徽省新建本科高校中率先被确定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省级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英语、生物科学两个专业进入普通高校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学校现有2个校区,占地76.2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58万平方米,教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8亿元,馆藏各类图书226万册,电子期刊65.6万册。现有教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金融与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学院等15个二级学院。开设55个本科专业,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现有在职教职工1081人,专任教师89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30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780人。学校现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安徽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2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拥有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级模范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14人,省级教学名师16人,省级教坛新秀28人。学校秉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着力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努力打造一流本科专业。现有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0个“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专业;5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1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1个省级教学团队,27门省级精品课程,6 门省级智慧课堂试点课程,40门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近年来,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学校现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高校智库;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10个校级直属研究机构,9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7项,教育部项目23项,获批省重大专项及重点研发项目5项。获批各类专利242项,其中发明专利64项,两次入选“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单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先后获政府部门各类奖项17项,其中安徽省科学技术奖4项,安徽省社会科学奖4项,淮南市科技进步奖2项。《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双月刊),是全国优秀学报、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校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近年来,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全国金奖、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总决赛特等奖、第二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中国大学音乐超级联赛总决赛全国季军等荣誉。学校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未来教师大奖赛”、“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广告艺术节”、“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等传统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数十个学生社团活动,为学生展现才华、实现自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校与国(境)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韩国、新加坡、菲律宾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高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与国内外高校开展灵活多样的在校生文化交流和学生互派活动。学校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弘扬“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校风,凝练出了“心系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扶贫战略,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践行立德树人大学宗旨”的精准扶贫顶岗支教“炎刘模式”,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等院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毕业生以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业务能力、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学校连续四年获得“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授予“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全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安徽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始终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办学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社会知名度不断扩大。先后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国家级第二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安徽省首批应急管理示范点、安徽省第一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安徽省首批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示范单位,连续七届被授予“安徽省文明单位”称号。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根本要求,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 合肥城市学院合肥市巢湖市
    学校简介合肥城市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位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前身是2003年6月设立的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2020年12月,转设为独立设置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合肥城市学院”。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责任使命,坚守“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教育”办学宗旨,秉持“明德、爱国、善进、匠心”校训精神,确立“质量为本,内涵发展,强化特色,追求卓越”办学理念和“立足安徽、面向全国,融入长三角、服务城镇化”办学定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明确“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思路,初步形成了“3+1”和“理实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规划占地面积近1000亩,已建成校舍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现有滨湖和北城两个校区,分别坐落于美丽巢湖之滨的合肥市黄麓科教园区和滁河干渠之畔的合肥北城岗集镇,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荣获“合肥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0000余人。专任教师50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40%以上。拥有全国优秀教师及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部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坛新秀、省级卓越教学新秀10余人。学校现有各类实验室80余个。设有徽派建筑构件文化研究中心、城市空间景观与智能养护技术中心、江淮建筑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在全省率先建成校内光伏发电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学科研平台,与吉利汽车合作共建“新能源汽车”实验实训基地。学校图书馆建有先进的文献信息系统,馆藏文献资源总量达65万册,电子资源60万种。学校现有土木工程系、建筑与艺术系、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4个教学院系和基础教学部、思政教研部2个教学部,设有32个本科专业(招生专业28个),涵盖工、管、艺三个学科门类,基本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体,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工、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重视教学研究对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和科学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学科研协调发展,在质量工程、科学研究、大学生学科与科技竞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近年来,获批省级一流专业3个,通过省级专业评估18个;获批立项省级各类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00余项;完成各级科研项目、横向课题、专利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编写专著、规划教材等200篇(本)。近年来,我校学子在国际性、全国性以及省级以上主要学科竞赛和体育、艺术等赛事中,获得奖项500余项。其中,UIA-HYP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创造了安徽省高校在该项赛事中最好成绩,在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艾景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安徽省电子类专业水平测试赛等竞赛中,以及全省大学生篮球、羽毛球和艺术、美术作品展等赛事中获得的奖项成绩居全省高校前列。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守“一心一意办好学,矢志不渝创名校”初心,以高水平的师资、高质量的教学、规范化的管理、优质化的服务,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与赞誉;学校始终注重校园文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荫桐”校园文化,在以“德”树人、以“智”启人、以“体”强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十八载风雨兼程,九万里风鹏正举!合肥城市学院在新的起点上,坚持新理念,抢抓新机遇,奋斗新征程,努力建设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奋力谱写合肥城市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新华章!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