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苏:高招填报志愿时间表确定 12日起可网上模拟填志愿
2011-06-13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新华报业网讯 昨天,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志愿填报办法,2011年我省考生将继续通过远程网络填报高考志愿。填报志愿将分两个阶段进行,今天起至16日考生可模拟填报志愿。考试院特别提醒,填报志愿截止时间一到,系统将自动关闭,考生将不能再填报志愿。考生尽早上网填报并提交,避免集中在截止时间临近前填报,防止在填报结束前因网络拥堵不能登录填报网站。

  填报志愿

  分2个阶段进行

  今年我省将在通知考生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以及符合各阶段填报志愿要求的各分数段考生人数、公布各批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仅限第一阶段填报批次)和填报志愿资格线后,组织考生在省教育考试院专设的网站(http://www.jseea.cn或http:/gkzy.jseea.cn),分两个阶段集中填报高考志愿。

  第一阶段为6月27日—7月2日:填报提前录取批次院校[含文科类、理科类军事(本科)、公安政法(本、专科)、航海(本、专科)及其他院校(本科);体育类、艺术类提前录取公办本科、民办及独立学院本科];文科类、理科类第一、二批本科院校志愿。

  第二阶段为7月28日—8月1日:凡未被第一阶段各批次高校录取且符合第二阶段填报志愿条件的考生,填报文科类、理科类第三批本科院校、高职(专科)院校以及体育类、艺术类高职(专科)院校志愿。具体时间安排详见表一。

  在每个批次平行院校志愿(艺术类含传统志愿,下同)录取结束后,未被录取且符合相应批次填报征求平行院校志愿(艺术类为征求院校志愿,下同)条件的考生,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上网填报征求平行院校志愿,并到市、县(市、区)招办指定的地点办理确认手续(第二阶段填报本科第三批及以下各批次征求平行院校志愿不再现场确认),逾期作自动放弃处理。具体时间安排详见表二。

  在省规定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填报志愿期间,各市、县(市、区)招办应组织考生在中学集中填报志愿;征求平行志愿可由考生自行上网填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坐落于钟灵毓秀的六朝古都——南京。【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服务城市化建设为宗旨,以高质量就业创业为导向,按照“厚基础、精技能、高素质”的培养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造就具有工匠精神、精深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办学规模】学校位于南京市主城区的繁华地段,有应天、定淮门、古平岗和挹江门4个校区,环境优雅,交通便利。设有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环境生态学院、设计学院、艺术学院(健康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0个学院。开设物流管理、会计、软件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室内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等36个专业,涵盖财经、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艺术设计和环保、气象与安全等专业大类。校本部全日制专科在校生7088人。【办学质量】学校拥有江苏省高校“十三五”品牌专业1个、“十二五”省级重点专业10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专业2个。27门省级精品课程立项入选江苏省“十三五”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我校教师先后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一等奖1项、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大赛(原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23项、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奖4项、全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奖95项、其他各级各类教学能力竞赛获奖29项、校级教师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219项。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2项。【教学条件】学校形成了集实验实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中心,实践教学场所面积达17400平方米,建有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拥有设施先进的实验室144个。学校与物流、电商、金融、环保、传媒、IT、建筑等行业企业合作,共建143个紧密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纸质图书馆藏75万册,电子图书108万册。学校固定资产总值 23.98亿元,仪器设备总值4.49亿元。建有国内领先的大规模数字图书馆和在线学习资源库。校园网带宽达2.2G。【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773人,含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64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江苏省教学名师、“六大人才高峰”项目高层次人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等高层次人才35名。学校长期聘请一批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就业情况】学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了高效、便捷、多元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就业率多年来均保持在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广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社会声誉】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最受欢迎的公办高职院校”,是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据知名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的调查显示,我校近四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平均值分别为96.5%和95.5%,明显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均值90%和90%。2020年10月,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长武书连主持的《2020中国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评价》课题,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衡量中国所有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综合实力,并按得分高低排名,在统计的全国1176所高等职业学校中,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24位,比2019年相比,综合实力排名上升40位,位列江苏省内第6位。其中人才培养得分26.736,排名全国第18位;科学研究得分2.599,排名全国第53位【发展愿景】“十三五”时期,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将秉承“终身教育、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产教融合、彰显特色”的发展理念,构建“大开放、大职教”的办学格局,探索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培养的衔接和融合机制,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和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 学校简介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是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坐落于美丽富饶、人文荟萃的陶都宜兴。前身系创建于1958年的陶都工业大学,1959年调整为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校,其渊源可以追溯到1933年创办的江苏省立宜兴陶瓷科职业学校。1985年更名为江苏省宜兴轻工业学校,2004年升格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走内涵提升的发展道路,办学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2014年以优异成绩成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2015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江苏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21年入选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培育单位。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紫砂陶为特色,以艺术设计为重点,覆盖电线电缆、眼视光技术、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等艺工文商相融合的综合性高职院校。现设有陶瓷学院、传媒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艺术与设计学院、时尚艺术与设计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部、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等4个公共教学单位,开设38个专业,其中陶瓷设计与工艺、服装与服饰设计、电线电缆制造技术、室内艺术设计、动漫设计、市场营销等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陶瓷材料、眼视光技术等是省属高职院校中独具特色的专业。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着力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现有在校生9000余人。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施“双元双创双融”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现拥有央财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专业2个,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高校品牌专业1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4个,省特色专业2个,省重点建设专业群4个,省示范重点建设专业3个。近五年荣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0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中国轻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10项;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和作品评选活动中荣获国家级6项,省级374项,市级283项。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打造师德高、数量足、结构优、业务精、特色明,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48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占43%,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为80%。现拥有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轻工行业“大国工匠”、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大工匠、江苏工匠等30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江苏省十佳服装设计师等23人;各级各类教学名师18人,特聘江苏省产业教授10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江苏大工匠工作室1个,江苏工匠工作室1个,无锡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6个。学校占地近1000亩,建筑面积29万余平方米,整个校园依山而建,红瓦白墙,错落有致,是融山水为一体的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的现代江南校园。教学设施先进,配套齐全,现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以及各类实训室312个。馆藏纸质图书69.8万余册。数字资源26152GB,其中含电子图书资源23.06万册。目前学校是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宜兴紫砂陶)、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中国陶瓷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江苏省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创建学校,与宜兴市政府共建宜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和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并挂牌成立了宜兴徐悲鸿艺术学院。同时学校也是全国轻工行指委陶瓷玻璃专指委主任委员单位、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教指委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专指委主任委员单位、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江苏省眼镜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拥有多项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资质。学校是江苏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试点单位,先后与南京艺术学院、常州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太湖学院等合作开展专科与本科“3+2”“4+0”分段培养项目,与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8所本科院校进行专本对接合作。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境外教学支援、国内外校际合作、艺术文化交流等活动,选派师生赴境外研习,资助优秀学生赴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参加游学项目,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荣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高校”称号。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校将秉承“乐善至诚,强学力行”的校训精神,本着高起点建设、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全力推动学院发展成为手工技艺保护与传承的助推者、民间艺术与文化创新发展的引领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弘扬者,努力建成行业特色型一流高等职业院校!
  • 泰州学院泰州市海陵区
    学校简介学校坐落于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泰州,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前身是1941年诞生于抗战烽火硝烟中的泰兴乡村师范和1952年成立的苏北泰州师范,2002年两校合并组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同年泰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并入。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公办本科高校——泰州学院。2017年5月,学校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80年来,学校积淀形成“敦尚行实、明体达用”的校训和“惟精惟诚、知行合一”的校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10多万各级各类优秀人才。 学校现有济川、泰兴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69.76万平方米(1046.39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5.71万平方米。总资产31.0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02.93万册,电子图书330.57万册。校园网络及数字平台出口总带宽2.2G。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29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现有教职工近800人,其中正高52人、副高208人,具有博士学位125人、硕士学位45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5人,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13人、骨干教师34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7人,省双创计划人才1人,省双创博士1人,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市级各类人才50人;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一万余名。设有人文学院等12个教学单位,本科专业29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现有“十三五”省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一流课程15门、省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在线开放课程12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项、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4项(其中重中之重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省教学成果奖2项。升本以来,共获批国家级项目26项、省部级项目39项;以泰州学院为第一单位发表论文2062篇,其中SCI、EI、SSCI、CSSCI等收录573篇;出版著作83部;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26项。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项竞赛中获奖1261人次;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39项、省级项目232项;获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奖7项、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10项。年终就业率均在95%以上,学校被评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考核优秀单位。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韩国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每年结合访学研修和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项目、暑期海外文化交流、海外实习实践等项目,选派老师和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江苏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 江南大学无锡市滨湖区
    学校简介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源起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1958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照《江南大学章程》,开展自主办学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学校以“笃学尚行,止于至善”为校训,以“彰显轻工特色,服务国计民生;创新培养模式,造就行业中坚”为办学理念,以建设“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为战略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办学水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已逐步建成一所规模结构合理、学科协调发展、教学质量优秀、办学效益显著、社会美誉度高,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坚持“选择性卓越”的学科建设理念,建立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设有19个学院(部),包括:食品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商学院、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学院、药学院、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体育部和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筹)。涵盖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学科门类9个。建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设计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软件工程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生物与医药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建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和二级重点学科5个;建有设计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4个,化学工程与技术、设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3个。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3430人,其中专任教师2173人(含研究生导师1417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人员比例67.6%,博士学位人员比例70.9%,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人员比例43.2%。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引进人才”入选者17人、“人才项目”入选者23人,教育部“人才项目奖励计划”教授2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与“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部省级创新团队48个。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5年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在53个本科专业招生,现有在校本科生20609人、博硕士研究生10940人、留学生670人。拥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0个,“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7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含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5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含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国家精品、规划教材56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一等奖2项。学校积极探索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成立至善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在亚洲率先通过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IFT)国际认证。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学生指导和服务体系,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本科生继续深造率达37.8%,位列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依托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创业企业300余家,获批健康食品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工作实施先进单位”,获批首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完善“奖、助、勤、贷、补、免”帮扶机制,并探索基于人才培养的勤工助学新模式。学校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190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28.6%的学生拥有海外交流、交换经历;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建有全球首家以中华食品文化为主题的孔子学院。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校史馆、设计馆、民间服饰传习馆、美术馆暨钱绍武艺术馆、酒科技馆、人体科学馆等文化展馆首批入选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实施“艺术课堂”大学生文化素质拓展项目、“书香校园·人文江南”阅读计划,举办“江南之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创新江南”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意创业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艺术作品舞蹈《羌山红》获文化部“文华奖”。学校高度重视体育的育人功能,建有女足和乒乓球两支高水平运动队。其中高水平女子足球队荣获2018年全国大学生女子室内五人制锦标赛季军和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高校部冠军。学校是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以来,累计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金3银8铜,“创青春”3金4铜,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5金1银。学校涌现出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冯漉、魏佳星,以及入围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的90后创业典型徐铭骏、胡佳威、范冰、张晓军等创业典型人物。学校坚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省级平台43个;建有创新引智平台6个。“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379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6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13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科技创新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0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获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银奖1项、优秀奖6项;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官方公布的2019年国际专利排名中,我校位居全球教育机构第13位,中国高校第5位;在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上,位居全国高校第6位。学校发起并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现与全国50多个城市及中粮集团、光明乳业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建有江南大学宿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南大学(扬州)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等11个;江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获评5A级大学基金会。学校坚持师生为重、服务为先,倾力打造曲水流觞的现代化生态校园,为学生提供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优质舒适的成长环境。校园占地面积3250亩、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63万册;生均教学科研仪器3.54万元;“智慧校园”建设日臻完善;建有体育场、体育馆、文浩科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文体场馆和16个学生公寓组团;学校获教育部校园规划一等奖,被评为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获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称号等。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影响不断提升。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位列A+档,“设计学”位列A-档;在2021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校15个学科入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三年蝉联世界第一;在ESI全球影响评价排行榜上,学校农业科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环境与生态学9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跻身前0.2‰;学校位居ESI综合排行中国大陆第57名;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编制的《2021中国大学评价》中,位居全国第45名;在人民网发布的2019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上,位居全国第31名。学校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江南开学府,万顷湖波扬;屏障九龙好,山高水又长。”未来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秉承“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服务兴校、机制活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方略,努力推进“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建设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市栖霞区
    学校简介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学校于2017年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建校之初,学校即为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师资,编撰、制订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为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学校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拥有仙林、汉中门和泰州三个校区。现有各类在校生2万余名,有33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管、理、工、经、文6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4个,江苏省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3个。学校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4个一级学科及中医1个专业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 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及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主干学科均进入A类。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9中国大陆高校ESI机构排名位列第128位,2017年入围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2018年上榜自然指数国内高校TOP200,入围美国Scimago中国大学“学术”排名前128强,入围“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艾瑞深校友会2019年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100强。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肩扛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着力推进卓越医生(中医学9年本博一贯制、“5+3”创新拔尖人才)、卓越科学家(中药学“4+5”本博连读创新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中药学/药学本硕连读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设有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药学院、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护理学院、卫生经济管理学院、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第一、二、三临床医学院等教学机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全面合作,共建“新中药学院”(中药学“4+5”本博连读9年制)。拥有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南京中医院、附属南京医院等6个直属附属医院,29个非直属附属医院、4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和3所附属药业(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位元堂药业控股有限公司),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所。 学校有国家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总数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近2年在NATURE、 JAMA、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名家云集。拥有国医大师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教学名师和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1人,全国名中医4人,涌现出一批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学校坚持引培并举,一批年轻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江苏省特聘教授基金资助,一流的师资队伍为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积累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是教育部批准接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的首批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已经为五大洲培养留学生3万余名。1993年学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合作开办中医学专业,首开我国与西方正规大学合作开展中医学历教育先河。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了我校与RMIT合作建立的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我校办学水平给予高度评价。在教育部的支持下,2019年2月学校又与爱尔兰国立大学(高威)签约共建中医与再生医学孔子学院,该孔子学院的建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推进中医药新时代海外发展的积极探索。学校已经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有着广泛交流和合作,先后在大洋洲、欧洲、美洲建立了8个海外中医药中心。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 “学贯中西,至精至诚”的办学理念,坚持特色发展,追求卓越,各项事业快速发展。面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学科攀峰、开放协同、文化引领”战略,继续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为创建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一流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