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上海:2014年普通高校编导类专业统一考试考试内容和要求
2013-11-0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一、科目

统考科目为艺术常识、故事创作、影视剧评论写作三门。

二、科目分值

艺术常识100分、故事创作100分、影视剧评论写作100分,三门总分满分300分。

三、各科目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艺术常识

1.美术部分

通过欣赏以下美术作品,了解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发表的时代及背景、材质品种(青铜、画种、雕塑)、作者、主题内容、所属流派(画派、思潮、主义、团体等)、以及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部分:

(1)司母戊鼎(商、青铜、佚名)

(2)秦兵马俑(秦、泥塑、彩绘、佚名)

(3)《洛神赋图》(东晋、绢本设色、顾恺之)

(4)《九色鹿本生》(北魏、敦煌壁画、佚名)

(5)《兰亭集序》(东晋、书法、王羲之)

(6)《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唐、纸本墨笔、吴道子)

(7)乐山大佛(唐、石雕、佚名)

(8)《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绢本重彩、顾闳中)

(9)《清明上河图》(北宋、绢本设色、张择端)

(10)《富春山居图》(元、纸本水墨、黄公望)

(11)拙政园(明、山水园林、佚名)

(12)《悬崖兰竹图》(清、纸本水墨、郑燮)

(13)《愚公移山图》(1940年、国画、徐悲鸿)

(14)《虾趣》(1951年、纸本设色、齐白石)

(15)《青城坐雨图轴》(1933年、水墨山水、黄宾虹)

(16)《三毛》(1935年、系列漫画、张乐平)

(17)《开国大典》(1953年、油画、董希文)

(18)《一九七四年•长江》(1974年、油画、吴冠中)

(19)《踱步》(1979年、油画、陈逸飞)

(20)《父亲》(1980年、油画、罗中立)

外国部分:

(1)《掷铁饼者》(大理石雕塑、公元前5-4世纪、米隆)

(2)巴黎圣母院(教堂建筑、始建于1163年、早期哥特式风格的代表)

(3)吴哥窟(庙宇建筑、始建于12世纪、柬埔寨高棉古典建筑)

(4)《最后的晚餐》(壁画、文艺复兴盛期约1495-1498年、达芬奇、古典主义)

(5)《大卫》(雕塑、文艺复兴盛期1501-1504、米开朗基罗、古典主义)

(6)《雅典学院》(壁画、文艺复兴盛期1509-1511年、拉斐尔、古典主义)

(7)浮世绘(版画、江户时代约1603-1867年间、花街柳巷艺术)

(8)《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油画、约1618年、鲁本斯、巴洛克风格)

(9)《自由引导人民》(油画、1830年、欧仁•德拉克罗瓦、浪漫主义)

(10)《日出•印象》(油画、1872年、莫奈、印象主义)

(11)《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油画、1886年、修拉、新印象主义,又称点彩派)

(12)《向日葵》(油画、19世纪、凡高、后印象主义)

(13)《思想者》(雕塑、1880-1900年间、罗丹)

(14)《舞蹈》(油画、1910年、马蒂斯、野兽主义)

(15)《链子上一条狗的动态》(油画、1912年、巴拉、未来主义)

(16)《自行车轮》(现成品、1913年、杜桑、达达主义)

(17)《在光之中,第559号》(油画、1931年、康定斯基、抽象表现主义)

(18)《记忆的永恒》(油画、1931年、达利、超现实主义)

(19)《格尔尼卡》(油画、1937年、毕加索、立体主义)

(20)《玛丽莲•梦露》(双联画、1967年、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

2.音乐部分

通过欣赏以下音乐作品,了解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发表的时代及背景、曲作者、乐曲种类、作品所传达的意境以及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1)《十面埋伏》(琵琶曲,王君锡传谱)

(2)《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陈钢、何占豪)

(3)《黄河大合唱》(钢琴协奏曲,冼星海)

(4)《二泉映月》(二胡曲,华彦钧)

(5)《茉莉花》(江南民歌,何仿加工创作)

(6)《命运交响曲》(交响乐,贝多芬)

(7)《月光》(钢琴曲,德彪西)

(8)《乡村骑士》(歌剧,马斯卡尼)

(9)《自新大陆》(交响曲,德沃•夏克)

(10)《天鹅湖》(芭蕾舞曲,柴科夫斯基)

3.戏剧文学部分

通过阅读以下戏剧和文学作品,了解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发表的时代及背景、作品的国别、作者名、主题内容及人物关系。

戏剧篇目:

(1)《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

(2)《哈姆雷特》(英国,莎士比亚)

(3)《雷雨》(中国,曹禺)

(4)《茶馆》(中国,老舍)

(5)《暗恋•桃花源》(中国台湾,赖声川)

文学篇目:

(1)《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

(2)《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奥地利,茨威格)

(3)《老人与海》(美国,海明威)

(4)《伤逝》(中国,鲁迅)

(5)《金锁记》(中国,张爱玲)

(6)《围城》(中国,钱钟书)

(7)《边城》(中国,沈从文)

(8)《活着》(中国,余华)

(9)《蛙》(中国,莫言)

(10)《挪威的森林》(日本,村上春树)

4.电影部分

通过观摩以下电影作品,了解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作品的国别、导演名、主要剧情及人物关系。

中国部分:

(1)《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

(2)《小兵张嘎》(崔嵬、欧阳红樱)

(3)《黄土地》(陈凯歌)

(4)《芙蓉镇》(谢晋)

(5)《本命年》(谢飞)

(6)《秋菊打官司》(张艺谋)

(7)《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

(8)《花样年华》(王家卫)

(9)《一一》(杨德昌)

(10)《十七岁的单车》(王小帅)

(11)《卧虎藏龙》(李安)

(12)《三峡好人》(贾樟柯)

(13)《人再囧途之泰囧》(徐峥)

(14)《一九四二》(冯小刚)

(15)《天水围的日与夜》(许鞍华)

外国部分:

(1)《摩登时代》(英国,查理•卓別林)

(2)《精神病患者》(英国,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

(3)《天堂影院》(意大利,朱赛佩•托纳托雷)

(4)《死亡诗社》(澳大利亚,彼德•威尔)

(5)《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俄罗斯,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6)《辛德勒的名单》(美国,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7)《阿甘正传》(美国,罗伯特•泽米基斯)

(8)《这个杀手不太冷》(法国,吕克•贝松)

(9)《肖申克的救赎》(美国,弗兰克•达拉邦特)

(10)《罗拉快跑》(德国,汤姆•提克威)

(11)《玩具总动员Ⅰ》(美国,皮克斯动画工作室)

(12)《千与千寻》(日本,宫崎骏)

(13)《天使艾米莉》(法国,让-皮埃尔•热内)

(14)《阿凡达》(美国,詹姆斯•卡梅隆)

(15)《艺术家》(法国,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5.电视部分

通过观摩以下具体电视节目或栏目,了解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生产、制作、成立年代、节目类别、节目形式、表现特色、作品主创人员、主要情节及人物形象。

电视剧:

(1)《武林外传》(尚敬导演)

(2)《士兵突击》(康洪雷导演)

(3)《潜伏》(姜伟导演)

(4)《奋斗》(赵宝刚导演)

(5)《到爱的距离》(简川訸导演)

电视栏目及频道:

(1)《艺术人生》(中央电视台)

(2)《中国梦之声》(东方卫视)

(3)Discovery(美国探索频道)

(4)《第十放映室》(中央电视台)

(5)《大师》(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

影视纪录片:

(1)《故宫》(周兵导演)

(2)《幼儿园》(张以庆导演)

6.考试方式:

通过填空、选择、判断、连线、简答、论述题等方式,考查学生的文化与艺术常识。

本科目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故事创作

1.创作内容

(1)事件:故事应由一个或多个具体事件构成。

(2)人物:构成事件发展的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

注意以下方面:

a.外貌特征与心理特征的描述。

b.人物之间的关系。

c.性格的发展。

(3)场面

构成事件发展的环境。

注意以下方面:

a.适当介绍时间、地点。

b.环境的特征。

c.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4)主题

通过事件表达的中心思想。

注意以下方面:

a.主题健康。

b.不要将主题直白地讲出来,而要通过故事传达出来。

2.创作要求

(1)立意明确清晰;

(2)情节合理独创;

(3)角色鲜明生动;

(4)结构合理巧妙;

(5)语言自然流畅。

3.考试形式

(1)根据提供的文字、图片等资料,编写相关的故事。故事内容必须用到图片等资料所提供的时间和空间、人物形象以及物件。

(2)考试时间120分钟。

(3)1500—2000字。

(三)影视剧评论写作

1.影评内容

(1)对主题的揭示

要求考生通过对作品的读解,准确把握影片内容和主题。

(2)对情节结构的把握

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银幕故事;能把握情节的发展,对情节的设置与人物塑造和主题呈现之间的关系有准确认识。

(3)对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的分析

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及人物关系,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对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有所分析。

(4)对画面和声音的初步读解

要求抓住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和声音进行分析。

以上为影评写作可能涉及的主要内容,一一列出并不意味着考试必须面面俱到,影评写作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倡在相对完整(思想与艺术)的分析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2.影评要求

影视剧评论要求紧扣影片进行分析评论。鼓励视角新颖、观点独特、言之有理、个性鲜明的文章。

3.考试形式

考场内当场观看影视剧短片两遍(观摩时间为30分钟);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观摩时间不计在内);评论文章字数为1500字以上。

热门院校

  • 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市浦东新区
    学校简介☉ 学院简介 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民远学院)是纳入国家正式招生计划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制三年,独立颁发国家承认的大专文凭。 ☉ 基本情况 民远学院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心区域新唐城地区,西邻张江高科技园区,南靠正在建设中的迪士尼乐园。校园环境优美,小桥、凉亭、草坪、湖水,相映成趣;富有现代化气息的教学楼、图书馆、实训中心、专家楼、学生公寓,鳞次栉比,矗立在川杨河畔。学院现占地160余亩,建筑面积近62356平方米,在校学生3028人,生源遍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教职工272人,专兼职教师198人,正副教授47人,为培养各类专业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历史沿革 民远学院筹建于1998年6月。1999年5月经上海市教委批准参加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点教育(三年制大专),同年秋季开始正式招生,设有社区管理、商务英语、计算机信息管理三个专业, 至2002年已发展成具有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等9个与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紧缺人才相关的专业, 2003年3月,经上海市教委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通过,并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同意民办民远学院正式建校为“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民远学院围绕上海“四个中心” 建设,定位在培养国际航运物流、汽车机电、现代服务等专业的应用技能型紧缺人才,设置有国际航运物流管理学院以及现代服务、财政金融、应用技术、外语、艺术等1个二级学院、5个系、23个专业,具体有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航运业务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港口业务管理、国际航运保险与公估、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社会工作、体育服务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数控技术、商务英语、商务日语、应用韩语、艺术设计(室内软装饰设计方向)、艺术设计(广告视觉传达方向)。这些专业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实用性、前瞻性,发展前景看好。我院为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取得多张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出国留学提供条件,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我院历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人才培养 学院着力营造“勤奋、敬业、合作、创新”校风,管理严格、教学规范,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并根据用人单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来设定课程,以“新(颖)紧(靠)够(用)实(际)”为准,努力与用人单位的岗位实现零接轨,现已与一批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还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聘请外籍教师授课。学生毕业后除享有国内院校专升本的机会外,亦可到国外合作院校继续深造。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黄浦区
    学校简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位于创新求索、文化荟萃、包容并蓄的黄浦腹地,红墙映日、梧桐环绕。其前身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立项。200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入“985”高校行列。2010年11月,学院成为卫生部与教育部合作共建的第一批十个重点高校中的一员。两校合并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充分发挥“部市共建”、“部部共建”的体制机制优势,遵循综合大学的发展规律和医学学科的特殊规律,保持医、教、研、管的相对完整性,不断探索实践在综合性大学中发展医学院的模式。 历经百余年的春华秋实和六十九载的风雨征程,医学院秉持“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院训及“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院精神,深入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上海风格、交医特质”的交大医学院发展道路,努力打造具有“厚基础、强实践、重转化、塑规范、融国际”的交大医学“精品化”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医学院始终以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真知、践医学之神圣为己任,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共命运,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壮美画卷中留下了诸多浓墨重彩的笔触,为社会输送了7万余名医学人才。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享有较高国际声誉,师资力量雄厚,优势特色明显,学术成绩卓著,集医、教、研以及社会服务全面发展的研究型、创新型院校,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在多项学科综合排名中均位列全国医学院校首位。 医学院现拥有重庆南路、闵行两个校区。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对标国际一流医学院标准,进一步夯实学校科研基础、凸显学科特色,应上海市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的总体要求,2019年浦东校区项目正式立项。2020年11月,交大医学院浦东校区盛大开工,历经百余年的上海交大医学院拉开了从浦西延伸到浦东,从黄浦卢湾拓展到张江科学城,从新天地融入到国际医学园区的序幕。 医学院坚决贯彻“人才强院”的主战略,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师云集、人才荟萃。现有教职医务员工39575名,专任教师752名,在职高级职称421人,博士生导师940人、硕士生导师1203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院士1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国际牙医学院院士1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通信院士1人,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1人,美国护理学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8人次,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9人,教育部海外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9人,上海市教学团队5个,上海市教学名师8人。2011年,王振义院士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医学院将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将一批今天优秀、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和不断超越自己、极具创新思维的优秀老师在一起相互激励、共同超越,使我们的学生更加优秀,使我们的老师更加卓越,产生使学生和老师都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和智慧”的办学理念,建立了卓越医学特色教学体系,开创了极具特色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医学教育新模式。近年,医学院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以基地建设与临床优势为依托,以转化医学理念为内涵的“卓越医学教育体系”建设,坚持提升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教育方向,形成以“精品化”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的“一个模式、两个主体、三个层面、四个贯通、五个特色”的医学教育架构,实现扎实基础、主动学习、启迪智慧、提升能力、完善人格的人才培养目标。 医学院共有24个学院(系),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学)及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临床医学八年制(含口腔方向,授予博士学位)、8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生物医学科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护理学),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为国家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法语班)、临床医学八年制(4+4硕博班)、儿科学“5+3”、临床医学五年制(英语班)是学院的特色班级。2016年以培养生命科学领域卓越领军人才为目标,新增生物医学科学专业。2019年交大医学院高质量完成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医学院作为中国唯一院校接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专家组全程观摩,获得中外专家高度评价。医学院目前在校学生9007名,其中本科生3098名,研究生5608名,留学生301名。2010年起,医学院率先探索和实践临床医学专业“5+3”及“5+3+X”改革,深度参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20年,新招录住院医师1103名,专科医师规培生409名,分别占全市招录总人数的33%和41%。 作为教育部基础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教育部口腔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示范中心学科组长单位及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医学院具有临床模拟功能齐备、师资团队雄厚、医疗资源丰富、操作平台先进的基地优势,并通过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临床技能操作、客观化临床考试等全面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和创新意识。拥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2012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并担任上海市卓越医学教育计划专家组组长单位。历年来,医学院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公开示范课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成为国内首门护理专业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图书馆总藏书量近100万册,其中电子图书50余万册,电子文献数据库86个,覆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及循证医学等生物医学各领域。此外,图书馆还拥有Primal Pictures、Access Medicine系列等丰富的医学教学资源以满足医学教学需求。 医学院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首推“健康中国”思政课程,打造“中国系列”课程品牌,通过理论授课、CBL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全国劳模、新科院士、医学大家等与师生面对面,依托“宣誓、授袍、缅怀、授帽、感恩”五项仪式教育,深化育人内涵,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围绕“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搭好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本科生与研究生三大互动平台。深化“双师联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整合班导师与新生导师工作制度,实施全程一贯制模式配备本科生班导师,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医学思政教育体系。依托新媒体优化工作模式,通过“易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积极联动,强化网络思政育人功能。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功能,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医教结合”与“网格化”的关怀体系,建立心理疾患转介绿色通道。建立全程性且有序衔接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在线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从医学教育的本质是终身教育出发,合并原成人教育分院和网络教育分院,新组建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以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医疗卫生大健康行业,依托医学院内外一流的学科和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学院共有4个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为响应“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的“新医科”建设,携手打破“门户”,实现医学教育资源共享,开启长三角医学教育高质量一体化、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中西医并重发展的新局面,2019年交大医学院联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苏州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高校倡议发起的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正式成立。疫情期间医学院积极推动联盟高校间课程共享、名师互聘、学生交流、联合科技攻关等项目的开展,2020年4月起推出“与你谈科学”系列网络共享课程。 医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双一流”的战略决策,以整体提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内涵为出发点,以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落着点,推动世界一流医学院和一流医学学科建设。整体布局、重点突出,稳步推动国家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积极发挥国家级创新功能性平台在人才培养、平台运行与保障机制、科技成果产出与共享等方面的示范效应,以高峰高原学科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带动新一轮学科布局优化。医学院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三级学科)16个,临床学科、口腔学科、基础学科、药学(与交大药学院共建)等四个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学科排名稳中前行。根据最新美国E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统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等8个学科跻身全球研究机构前1%,其中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和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入前1‰。在2020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7个医学相关学科进入排名,其中临床医学、胃肠病学与肝病学、肿瘤学、内分泌与代谢学、环境与职业卫生、细胞生物学、生物与生物化学、药理与毒理学等8个学科进入世界百强;外科学、胃肠病学与肝病学、环境与职业卫生等3个学科居中国内地高校首位;肿瘤学、临床医学、心脏与心血管病、精神病与心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内分泌与代谢学等7个学科均位居中国内地高校前三。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中,临床医学世界排名201-300,药学51-75。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临床医学排名51-100。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7年公布的学科评估结果,我院临床医学全国排名A+、基础医学A-、口腔医学B+、护理学B+、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B-。2020年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中,医学院位列学术研究型高校第5名(上海市属高校第一)。 近年,医学院加强顶层谋划,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聚焦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推进脑科学、肿瘤等重大项目的布局和实施,培养储备优秀医学人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近年,医学院设立“双百人”计划,着力培养临床研究型医师和临床专职科研队伍,实施“博士后”激励计划,建设一支支撑学院科研事业发展富有创新活力的优秀博士后队伍,实施“高水平创新团队”项目,破冰学科和院校藩篱,组建跨学科、跨单位的稳定研究团队,明确建设目标,实现临床-临床、基础-临床、医学-理工学科协同创新,组建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持续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医学院系统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8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3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2项。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8项,连续十一年稳居全国第一。2019年发表SCIE论文3902篇,其中CNS(含子刊)论文数37篇。2020年,医学院系统共获授权专利数73项。 科研基地及平台建设成绩显著。医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项目),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25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8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2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初步实现了产学研良性互动及转化平台的建设目标,2014年挂牌为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建设。2015年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共同建设“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探索性实践院所同城协同、联合攻关的科研组织新模式。近年,医学院积极推动在附属医院建设一批如上海精准医学研究院、分子医学研究院高水平研究院,已初步形成优秀人才集聚、重大成果频出的良好局面。 医学院积极参与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附属医院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学院现有12所附属医院,其中7所综合性医院、5所专科性附属医院。拥有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代谢性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口腔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眼部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1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共建),1个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共建),1个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共建)。拥有7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不含中医),数量占上海市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总数的54%,16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和重点学科。2020年各附属医院开放床位数21634张,门急诊人次达3193.69万,出院人次105.97万,住院手术人次79.13万。目前医学院各附属医院手术人次占全市1/3,治愈疑难杂症患者占全市1/2,以雄厚的综合实力,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医学院系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号召,坚决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先后派出八批援鄂医疗队,共计569人弛援武汉,派出182名医务人员援助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随着全球疫情日趋严峻,医学院积极提供国际物资援助,主动将抗疫中积累的宝贵“中国经验”分享给国际友人,充分展示出交大医学院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医学院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共建医疗卫生事业新战略,与长宁区政府合作共建上海市同仁医院,并于2014年成立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努力实现多维推进区域医疗发展与学科内涵建设。2011年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大力开展医院管理政策性研究,在国内医院管理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共同发起建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2020年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携手成立“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着眼于中西医交叉优势学科发展方向,推进中西医交叉创新临床和基础研究。同年10月,成立上海交大医学院—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慢病防控与健康促进协同创新中心”,将充分整合双方优势资源,聚焦“慢病防控”,开展深度合作。12月,与上海开放大学签约合作,未来将共同建设服务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体系,共同推进市民健康与医学素养提升以及共同提升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质量。 医学院持续深化国际交流,积极拓展教育合作、科研合作和学术辐射,不断提升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医学院已与21个国家和地区的64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开了广泛的合作。近年,医学院进一步加强和世界顶级大学的科研合作,建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共建 “全健康研究中心”。与12个国家的37所大学开展了约50个海外游学(短期)项目,本科生短期境外访学比例达50.4%。国际学生教育工作稳步发展,2020年顺利通过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成为目前全国首家唯一获得八年认证期的高校。 医学院拥有深厚和优质的中法医学教育传统,中法合作办学已经成为医学院办学特色之一。医学院与法国医学院校的合作历史源远流长,自1911年上海交通大学院医学院前身——震旦大学医学院成立至今,医学院在与法国一流高校的教育合作方面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培养了近800名法语医学人才。1997年,医学院临床医学法语班项目正式纳入两国政府合作渠道;2007年,医学院成立“中法医学部”;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合作举办的医学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正式立项,成为国内首个中外联合培养医学博士项目。2018年10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里昂第一大学、里尔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格勒诺布尔-阿尔卑大学等院校共同创建的“中法联合医学院”正式成立,全面开启医、教、研各领域的深层次合作,标志着医学院的中法医学合作揭开了新的篇章、迈向了新的高度。 2013年医学院与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签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合作协议》,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渥太华大学联合医学院”,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合作举办医学本科英文班项目”获教育部批准,2015年起正式开始招生,2017年建设完成中加联合实训中心。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携手成立“全球健康学院”,学院整合交大医学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热带病防控领域的优势力量和全球分布的国际合作网络,旨在培养具备扎实学科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的全球健康治理的领军人才。 2020年全球健康学院率先在国内为医学院开设《全球健康》必修课。在全球健康学院建设的基础上,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共建“全健康研究中心”,中心围绕人类、动物和环境领域之间的重大健康领域和治理系统,发展“全健康”学科体系,率先在我国开展全健康双硕士联合研究生培养,建立全健康研究与实践基地,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健康高级人才、为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全健康技术与政策咨询搭建平台,从“人类-动物-环境”健康的整体视角提高我国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服务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医学教育改革进入新时代,医学院的改革发展也迎来重要战略机遇。全体医学院人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根本使命,牢牢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和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的时代机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始终坚持医教协同,持续深化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全力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坚持把医学教育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医学研究写在世界科技前沿上,把医学论文写在人民健康篇章上,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接续奋斗。
  •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徐汇区
    学校简介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我国“化学工程师的摇篮”。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现有徐汇、奉贤和金山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2532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5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351万册。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等国家级计量认证单位。学校已连续13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校园)”光荣称号。学校设有17个专业学院,学科设置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4个(其中,中外合作办学专业9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7个。拥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化学工程与工艺”是中国大陆高校首个通过ABET认证的专业,“化学”是中国大陆高校首个通过中俄联合国际理科专业认证的专业,商学院全部专业通过了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商科教育认证。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信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1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6760人,硕士研究生9521人,博士研究生1986人,学历留学生402人。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在QS全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大陆高校第16名。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38万余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校友中29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当选海外院士,一大批毕业生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和骨干。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09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12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拥有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高水平创新团队10个,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学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持续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39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5个省部级人文社科智库(基地)。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入选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7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00多项,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2000多项,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校对标世界一流,面向社会需求,构建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与交流局面,与包括牛津大学在内的130多所国境外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获批教育部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获批9个科技部“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立了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奥利弗·哈特合同与治理研究中心。建有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在英国建有全球首个科技创新孔子学院,在罗马尼亚成立首家中罗共建的“华东理工大学锡比乌中欧国际商学院”。今天的华东理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立足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建设社会主义一流大学!
  • 学校简介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创建于2001年,坐落于浦东航空港与洋山深水港之间,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现有在校生近9000人,是上海市办学规模最大的民办高职院校之一。学校遵循党的教育方针,适应国家改革开放,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以培养语言类应用型人才和涉外服务复合型人才为主,为国际化城市上海现代服务业培养“外语见长、职业能力突出”的一线优秀复合型人才。学校特色鲜明,已成为国际化、开放性,中外文化交融,集学科知识、职业能力和道德品德于一体的育人摇篮。学校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完善,拥有教学楼、实训楼、标准化运动场、多功能体育馆、图书馆等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建成了覆盖全校的校园网、闭路电视、广播电台等信息化系统,学生公寓、餐厅等生活设施条件优良。学校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外语情景实训基地,建有国际商贸实训基地、文秘综合实训基地等4个市级实训高地,在市政府扶持资金支持下建成注重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傅雷生平陈列馆“疾风迅雨廔”、中韩文化交流史料馆,并建立了36个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和88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500余人。副教授及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25%以上。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0%以上,外籍教师20余人,留学归国教师30余人。获上海市教学名师奖2人,上海市高校育才奖10人。适应上海国际化都市建设对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需求,学校开设英、日、德、法、韩、俄、西班牙等7个语种及商务、文法、机电信息及艺术设计类41个专业(含方向),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招生规模和报到率稳居上海民办高校前茅。学校坚持“基础适度,以德为本,外语见长,突出技能”的育人方针,紧紧围绕上海市产业企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积极探索“外语平台+职业技能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语言类专业围绕“打好基础、听说领先、考证考级、注重应用”的指导方针,非语言类专业突出“能力本位、任务引领、校企合作、双证融通”的指导思想,逐步形成了“外语应用能力+职业岗位技能”的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获上海市“085工程”重点专业5个、市级教学成果奖4项、市级教学团队7个、精品课程10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5门,12个校企合作专业技师学院项目。建校以来,学校已为社会输送了近40000名高素质技能职业人才,毕业生广受人才市场青睐,就业签约率连年保持上海民办高校第一名,居全市同类院校前列。学校具有招收国际留学生资质,与67所国外高校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600多名学生通过学校搭建的国际交流立交桥出国深造。学校承办了近20批国家商务部援助发展中国家财政官员培训项目,来自30个国家的400余人来校接受培训,多个上海市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获批资金支持,开展了澳大利亚游学、德国“F+U”培训、美国带薪实习、新加坡留学实习项目等中外合作项目,超过200名同学受助分批到美、德、日、澳大利亚等国出国学习、培训、实习,成为上海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排头兵。学校秉承“明德至善、融通中外”校训,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国家,回报社会”办学理念,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依法办学,诚信办学,规范办学,是上海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上海市高等职业院校优质校建设单位,获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及复评“优秀”等级,并先后获得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文明校园、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现在,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在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基础上,向着创建全国一流民办高校的目标迈进!
  •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市青浦区
    学校简介历史沿革学校始建于1984年,历经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大学法学院等办学阶段。1993年起招收普通本科生,199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4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在上海大学法学院(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建立上海政法学院。2014年11月,学校划转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管理,并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上海市司法局共建。1956年,司法部在上海成立法律学校,1960年停办。1982年恢复建制,成立上海市司法学校、上海市司法干部学校,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2008年,上海市司法学校整建制并入上海政法学院。 办学定位学校坚持“立足政法、服务上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办学理念,秉承“刻苦求实、开拓创新”的校训精神,走“以需育特、以特促强”的创新发展之路,努力培养德法兼修、全面发展,具有宽厚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建立以法学为主干,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着力推进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心理学、戏剧与影视学、国家安全学等一级学科建设,努力创建具有鲜明政法特色的一流应用型大学。 学科专业学校设有法律学院(调解学院)、经济法学院(丝绸之路律师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警务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语言文化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二级学院和体育部等教学部门。学校坚持学科建设引领发展。法学学科(含国际法学、行政法学、监狱学、金融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上海市一流学科、高原学科,形成了国际法学、行政法学、监狱学、犯罪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一批特色学科(方向),有的在上海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着力打造国家安全学、人工智能法学等新兴学科和城市治理法治保障、“一带一路”司法、“一带一路”安全与反恐研究等特色学科方向群。现有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法律、国际商务、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审计、翻译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021年获批司法部、教育部法律硕士(涉外律师)培养项目。学校分别与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国立法律大学等6所境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华东政法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根据软科2020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学校在“2020中国政法类高校排名”中位居第4;在“2020中国大学新生质量排名”中,学校在入围的1200所高校中排名第156位。现有法学、监狱学、知识产权、社区矫正、经济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审计学、经济与金融、税收学、电子商务及法律、社会学、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应用心理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英语、俄语、翻译、思想政治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等40余个本科专业(方向)。2014年起招收港澳台、华侨学生。法学、监狱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监狱学、社会工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学等4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法学和工商管理为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务管理和社会工作是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法学专业(人工智能法学方向)为全国首家本科招生专业;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和电视纪录片3个本科专业方向为全国首创,且得到了业内高度认可。学校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研究生教育计划,拥有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是上海仅有的两所法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为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和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重点培育院校”,全国政法高校“立格联盟”成员单位。 人才培养学校坚持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教育质量为生命线,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最高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冠军、第七届上海市“知行杯”社会实践大赛特等奖、第十六届上海市“挑战杯”决赛特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四次上海市大学生法治辩论赛冠军等荣誉;大学生摄制的纪录片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校男子、女子板球队连续多年双双荣获全国板球锦标赛冠军(推广组)。2017年9月和10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阿利莫夫先后向学校大学生模拟联合国协会发来贺信,赞扬协会作出的积极贡献。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稳步提升。2013年,学校荣获上海市政府授予的“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称号。 师资队伍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结构优化、梯队合理,拥有一支专业理论功底扎实、与国内外实务界密切联系、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00余人,专任教师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近5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160余名教师具有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资格,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上海市中青年法学家(杰出青年法学家)、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浦江人才、曙光学者等一批优秀教师。一批专家在国内外重要学会、国际组织担任会长、主席等重要学术职务。此外,学校还聘请了国内外学术界、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200余人为客座、兼职教授。 国家项目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服务国家战略。2013年9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峰会上宣布,中方将在上海政法学院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愿意利用这一平台为其他成员国培养司法人才。此后,2014年、2015年和2018年,习主席又分别在上合组织杜尚别峰会、乌法峰会、青岛峰会上强调了中方要依托中国-上合基地,为成员国培训司法人才。2017年,中国-上合基地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学校充分发挥中国-上合基地的培训、智库和论坛三大功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中国-上合基地受公安部、外交部、司法部、商务部等中央部委的委托,圆满完成了数十期对外培训任务。先后获批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一带一路”司法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上海合作组织检察官培训基地、司法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合作交流基地、司法部调解理论研究与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批准备案建设的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教育部全媒体时代教育法律法规执行力研究与实践中心、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市“一带一路”安全合作与中国海外利益保护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教育立法咨询与服务研究基地、上海市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研究中心等重要平台。学校是“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院和“一带一路”安全研究院为CTTI(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 国际交流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战略。教育“走出去”快速迈进,2018年经国家汉办批准,学校与印度金德尔全球大学合作成立汉语言培训与研究中心。目前已与世界10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其中包括英国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世界著名高校,以及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国际商会等知名国际组织,建立了留学海外英语语言培训中心,以及“3+1”“2+2”“2+1”等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项目。学校连续4年获上海市高校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项目资助,获资助人数位居上海高校前列。学校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培养院校”“‘丝绸之路’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培养院校”“中美人文项目培养院校”“留学中国”海外预科教育联盟成员,获批设立长三角地区唯一的文科和商科留学生预科教育中心。2013年起招收外国留学生,现有来自68个国家的留学生400多名。2020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办学条件学校坚持建设美丽生态、和谐文明校园。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被誉为“佘山北麓的花园学府”。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0余人。学校教学科研设施完备,现有专业实验室、实训室35个,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近200个,其中法学教育实践基地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于2011年、2015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9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连续四届荣获“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称号,是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花园单位”。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