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陕西: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考籍管理工作的通知
2023-11-23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各市(区)考试管理中心(教育考试中心、教育考试院、招生办):

为做好2023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下简称“高中学考合格考”)考籍管理工作,根据《陕西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考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陕试中考〔2023〕24号)要求,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受理对象

1.已建立陕西省高中学考合格考考籍的考生。

2.拟将外省(自治区、直辖市)高中学考合格考成绩转入我省,且具有我省户籍的考生。

二、受理时间

2023年12月11日至31日,逾期不再受理。

三、受理事项

包括考生个人申请和学校网上操作两部分。须考生个人申请的事项为:考籍基本信息变更、省内考籍档案转移、外省成绩转入认定等,由学校网上操作的事项为:考籍状态信息变更。各事项的主要内容是:

(一)考籍基本信息变更

考生在公安机关完成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出生日期等个人信息变更后(普通高中在校生还须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学籍信息更改),应在规定的时间段内申请相应的考籍基本信息变更。

(二)省内考籍档案转移

因户籍或学籍在省内迁转,需变更考籍所在县(区)或就读学校信息的考生,应在完成户籍或学籍迁转手续后,在规定时间段内在高中学考管理平台办理考籍档案转移手续。2023年12月31日前完成考籍档案转移的考生,方可在考籍转入地报名参加2024年高中学考合格考;未能完成考籍档案转移的考生,只能在原考籍地报考。

(三)外省成绩转入认定

1.转入认定对象。具有我省户籍的考生,拟将本人在外省取得的高中学考合格考成绩转入我省,应持转出地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出具的高中学考合格考成绩证明(证书、成绩报告单等,以下简称“外省成绩证明”),申请我省相应科目高中学考合格考成绩的转入认定。我省不受理非陕西户籍考生成绩转入认定申请。

2转入认定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等10科省级统考科目。市级统考科目的转入认定,由各市级教育考试机构负责。

3成绩转换办法。我省高中学考合格考省级统考科目成绩以ABCDE五个等级呈现,E等为不合格。外省成绩转换为我省成绩的规则如下:

png

凡申请外省成绩转入认定的考生,其需认定的考试科目经我省认定为D等以上(含D等),不允许再报考我省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

(四)考籍状态信息变更

考生考籍状态包括“在考、缓考、停考、结考”四类。考籍状态为“在考”时,考生可正常选择报考科目;考籍状态为“缓考、停考、结考”时,高中学考管理平台将自动禁止考生选择报考科目。

1.考生休学。考生休学后,考生所在学校在高中学考管理平台将考生状态标注为“休学”,该生考籍状态自动变更为“缓考”。

2.考生复学。考生复学后,考生所在学校在高中学考管理平台将考生状态标注为“复学”,该生考籍状态自动变更为“在考”。

3.考生退学。考生所在学校在高中学考管理平台将考生状态标注为“退学”,该生考籍状态自动变更为“缓考”,考生类型自动变更为“社会人员”。

4.考生学籍转出我省。考生所在学校在高中学考管理平台将考生状态标注为“已转外省”,该生考籍状态自动变更为“停考”。

四、办理流程

(一)考籍基本信息变更

1.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办理流程。

第一步:考生在陕西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http://www.sneea.cn/)首页,依次点击服务条目-网上报名-报名报考,凭本人考籍号、密码,登录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学生端;填写、提交考籍信息变更申请;

第二步:考生下载打印并填写《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个人考籍信息变更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样表见附件);

第三步:考生向学籍所在学校提交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基本信息变更相关证明材料及《申请表》;

第四步:考生学籍所在学校审核相关证明材料后(普通高中学校还须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核对考生姓名、身份证号等学籍信息),在《申请表》上签署审核意见,并将相关材料集中统一报送县级教育考试机构;

第五步:县级教育考试机构现场核验考生相关信息,在《申请表》上签署审核意见,并将拟同意更改信息考生的相关证明材料和《申请表》扫描上传至高中学考管理平台;

第六步:市级教育考试机构在高中学考管理平台,审核所辖县(区)提交的考生相关材料扫描件,提出是否同意变更意见。审核同意后,考生申请的信息变更自动生效。

2.其他人员(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生和社会人员)办理流程。

第一步:考生在陕西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首页,依次点击服务条目-网上报名-报名报考,凭本人考籍号、密码,登录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学生端;填写、提交考籍信息变更申请;

第二步:考生下载打印并填写《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个人考籍信息变更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样表见附件);

第三步:考生向户籍所在县级教育考试机构提交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基本信息变更相关证明材料及《申请表》;

第四步:县级教育考试机构现场核验考生相关信息,在《申请表》上签署审核意见,并将拟同意更改信息考生的相关证明材料和《申请表》扫描上传至高中学考管理平台;

第五步:市级教育考试机构在高中学考管理平台,审核所辖县(区)提交的考生相关材料扫描件,提出是否同意变更意见。审核同意后,考生申请的信息变更自动生效。

(二)省内考籍档案转移

1.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因学籍迁转办理考籍档案转移流程。

第一步:考生在陕西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首页,依次点击服务条目-网上报名-报名报考,凭本人考籍号、密码,登录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学生端;填写、提交考籍档案转移申请(即考籍所在县区变更信息、就读学校变更信息);

第二步:转入地高中阶段学校,审核考生相关学籍证明材料,网上签署是否同意转入意见,并将考生相关学籍证明材料报送县级教育考试机构;

第三步:转入地县级教育考试机构,现场审核考生相关学籍证明材料,并将符合规定考生的相关学籍证明材料扫描上传至高中学考管理平台。

第四步:转入地市级教育考试机构,在高中学考管理平台审核考生相关学籍证明材料扫描件,审核通过后变更自动生效。

2社会人员因户籍迁转办理考籍档案转移流程。

第一步:考生在陕西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首页,依次点击服务条目-网上报名-报名报考,凭本人考籍号、密码,登录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学生端;填写、提交考籍档案转移申请(即考籍所在县区变更信息);

第二步:考生携带户口簿原件,复印件到转入地县级教育考试机构进行现场材料审查;

第三步:转入地县级教育考试机构,审核考生户口簿原件,留存复印件,对符合规定的考生在高中学考管理平台上传户口薄扫描件;

第四步:转入地市级教育考试机构,在高中学考管理平台审核考生扫描件材料,审核通过后变更自动生效。

(三)外省成绩转入认定

第一步:建立考籍档案。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县级教育考试机构参照首次报名流程,统一组织、集中完成外省转入考生考籍档案建立工作。

第二步:考生网上申请。考生在陕西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首页,依次点击服务条目-网上报名-报名报考,凭转入地县级教育考试机构发放的考籍号、初始密码,登录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学生端,按要求填报个人基础信息,提交拟认定科目数据,网上签署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第三步:县级现场初审。考生提交网上申请后,须到转入地县级教育考试机构提交本人身份证原件、户口簿原件、外省成绩证明原件(须由外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考试机构出具并加盖公章)。县级教育考试机构审核考生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将符合规定的考生外省成绩证明扫描件上传至高中学考管理平台,并根据考生外省成绩证明、考生提交拟认定科目和我省成绩转换办法,网上对考生申请认定科目进行成绩等级转换。

第四步:市级终审认定。市级教育考试机构在高中学考管理平台,审核考生外省成绩证明扫描件和考生成绩等级转换结果。审核通过后,考生拟认定科目成绩数据生效,系统自动认定我省成绩并计入考生考籍档案。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考籍管理工作是顺利完成高中学考合格考报名、组考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事关广大考生切身利益、事关教育公平正义。各级教育考试机构和各高中学校要高度重视,将考籍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职责分工,认真履行本级考籍管理责任;要加强工作保障,配齐配强考籍信息管理人员,确保专人专职专岗;要强化服务意识,及时受理考生考籍业务申请,确保按时、准确完成考籍管理工作。

(二)规范操作,加强审核查验。各级教育考试机构和各高中学校要严格考籍管理,按照工作规范认真操作,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好考生信息现场采集、人像比对和校验工作,要坚持“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严格细致做好各类证明材料的审核查验、扫描上传和考生外省成绩数据转换工作,确保证明支撑材料真实可靠,确保成绩转换数据准确无误,维护高中学考合格考考籍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三)广泛宣传,确保工作实效。2023年是高中学考合格考考籍业务办理的第一年,考籍管理的内容、程序、要求相比“老”学考有较大的变化和差异。各级教育考试机构和各高中学校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务必使全体考生了解考籍业务办理的必要性,掌握考籍业务办理的具体流程;务必指导考生根据自身实际,及时准确发起相关业务办理申请。各普通高中学校还要根据考生休学、复学、退学、转学等学籍异动情况,及时在高中学考管理平台完成对应数据标注、状态修改等操作,做好考籍数据的维护和更新。

凡申请基本信息变更或外省成绩转入认定的考生,若发现伪造证件、证明、档案及其他材料的,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将取消高中学考合格考成绩。

本通知未尽事宜,按照《陕西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考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陕试中考〔2023〕24号)执行。

附件: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个人考籍信息变更申请表

陕西省教育考试院

2023年11月21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西安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20年7月,学校成为工信部、陕西省共建高校。学校是我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装备制造、印刷包装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之一。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北京机械学院和成立于1960年的陕西工业大学。两校的办学历史分别可以追溯至1919年由民国教育总长范源濂创办的北平市公立商业补习学校和1937年成立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水利组)。1972年,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陕西机械学院,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1994年,学校经批准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管理体制调整为中央与陕西省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2002年,陕西省批准西安仪表工业学校整体并入西安理工大学。学校以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北京机械学院前身学校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为校庆起始年,5月1日为校庆日。学校建有金花、曲江、莲湖3个校区和1个大学科技园。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80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近9000名。有教职工266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000余人。现设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设69个本科专业,其中10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25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8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设有21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其中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学校是我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现有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全部本科专业。现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21个陕西省重点学科,12个陕西省优势学科。工程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环境/生态学学科位列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3‰、材料科学进入ESI全面排名5‰。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水利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3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等3个学科进入全国前30%;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40%。在“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位列世界高校601-700位,全国高校89-106位。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将人才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学校成立“谢赫特曼诺奖新材料研究院”,建设院士工作室13个。有双聘院士4人、外籍院士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18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3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45人、“特支计划”15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2个、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2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40多人。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近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91项,省级教改项目95项,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部,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30部;有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72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4个首批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个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3个省级虚拟教研室,11个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1名教师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名教师荣获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入选工信部首批“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建设9项,教材研究基地1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广泛认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和培训基地,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3年作为全国试点高校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是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课程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建有2个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全国示范性基地,8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学校坚持教学科研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科研实力与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学校建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43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其中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推广中心,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近十年来,学校科研成果先后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224项,其中国家级奖5项,本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973项目、国家重大专项课题、重大仪器专项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60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8项,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375件,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20件,科研经费到款28.41亿元。学校不断推进校地校企合作,与省内外240多家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陕西、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等地建立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17个。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校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陕西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有2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与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共建“西安理工大学浐灞创新孵化中心”,双创中心下属的“西理工/工创汇”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陕西省众创空间及西安市众创空间。近年来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等多项赛事中成绩优异。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设有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陕西省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学生在全国性“挑战杯”等学术科技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游泳比赛、定向锦标赛、艺术展演等体育艺术活动中屡获大奖,学校被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与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合作建立的“古都大讲坛”在陕西高校具有较大影响。先后19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学校先后与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关系,促进了全校师生与国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与交流。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了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多培养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安理工大学国际工学院。国际学生培养工作有序发展,目前已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一百多名学生来校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校园国际化氛围有效提升。国家级和省部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逐步建成,科研国际化工作有序推进。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考生报考踊跃,近年来学校在全国第一志愿录取率均超过96%。学校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长期以来,学校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秉承“祖国、荣誉、责任”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知行统一”的办学理念,培养了近20万名各类专门人才,其中有多位两院院士、重要党政领导和杰出企业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国家装备制造、水利水电、印刷包装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全面提高质量为核心,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稳步提升。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西安理工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 西北大学西安市碑林区
    学校简介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西北大学形成了“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理念,汇聚了众多名师大家,产生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了大批才任天下的杰出人才,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摇篮”“作家摇篮”。学校现有太白校区、桃园校区、长安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现有24个院(系)、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研究生院,89个本科专业,其中3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现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设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80个省部级科研基地。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教授)5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项目入选者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30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国际学生400余人。学校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等重大科技奖励。学校十分重视对外科技文化交流,已与美、英、法、德、日等3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1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大英百科全书》曾将西北大学列为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 西安医学院西安市未央区
    学校简介西安医学院是省政府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由含光校区、未央校区、高新校区组成。现有普通本科生13989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79人。历史沿革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陕西省卫生技术学校。1959年改名为陕西省西安卫生学校,并在此基础上成立陕西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西安医学院。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师德师风良好、数量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出色的教师队伍,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需求。师资队伍由校本部基础教师和医院临床教师两部分组成。截至2022年3月,共有专任教师87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20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4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为62.53%;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69人,博士学位教师279人,博、硕士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19%。其中兼聘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人才2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10人,省级高层次人才5人,省“三五人才工程”2人,陕西省卫生系统“215人才规划”1人,陕西省医疗卫生领域顶尖人才1人,享受省级政府津贴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科技新星、省“青年杰出人才”、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1人,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9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医学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五一巾帼标兵”“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陕西省“三八红旗手”等17人。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4个。教育教学学校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18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一流学院”建设单位,现有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全科医学院、护理与康复学院、药学院等16个教学单位。开办有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具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目前有21个招生方向。普通本科教育开办有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21个专业。现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学改革试点项目3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省级教改课题31项,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等各类本科教学质量工程50余项。学校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的办学定位,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水平逐年提高。在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学校成为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和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试点高校。目前已探索出了独特的“校-院-社区联合的导师组培养模式”,突破校际界线,与16所具有专业特色及影响力的医疗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建成了一支400余人的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医疗工作与临床教学资源学校建成了较为完善的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现有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附属宝鸡医院、附属汉江医院、附属陕西省人民医院6所直属附属医院,总编制床位6200张,年门诊量392.07万人次。另有教学医院(含非直属附属医院)31所。附属陕西省人民医院设有专科病院13个,医学中心10个,拥有国家、省级重点专科和省优势学科21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分中心8个,国际合作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各1个。国家全科医生培训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紧急医学救援所在单位、陕西省临床医学研究院。主办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和《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全科医学院)。设有专科病院3个,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综合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陕西省唯一的国家级全科重点专业基地,全科医学专业为陕西高校“一流专业”,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省医学优势专科4个,省高校优势学科3个。西北首家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与美国韦伯州立大学合作建立了西北地区一流呼吸加强病房,呼吸治疗在国内外已形成一定影响力。第二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设有临床医学系和麻醉医学系,省临床重点专科和优势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心血管内科、眼科为陕西省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眼科是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光明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国家PCCM科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组建了首个“西北眼免疫联盟”,组建了“灞桥区医疗集团”。第三附属医院是国家卫健委爱婴医院、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定点医疗机构、省卫健委癌症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市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精准康复评估与服务定点医院。附属宝鸡医院是全国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曾成功完成国内首例“多平面超长时限断掌再植手术”。附属汉江医院参与“医养在汉中”发展战略,以创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为目标,打造老年病和康复医学科为龙头的特色科室。近年来,附属医院突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三五人才、科技新星、省杰出青年、拔尖人才等80余人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项目1000余项。获各级政府科技成果奖120余项。学校对附属医院进行日常统筹整体发展规划和监督管理,以提高附属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开展学术交流、临床研究、人才培养等活动,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科学研究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为导向,加大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数量逐年上升。现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省级科研平台7个,省级临床医学分中心6个、校级研究所(中心)1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技人才9人。近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7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60项,获省级科学技术奖5项,科技成果转化32项、转化经费234.5万元。合作交流学校积极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和空军军医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战略协作。先后与尼泊尔国家医学科学院、韩国庆熙大学、日本山梨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比利时汤姆斯莫尔大学、美国哈町大学等12个国家或地区的17所院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通过同友好院校开展新冠抗疫互助、学生联合培养、教师短期访问、学生互派交流、线上线下学术报告等合作形式,将教育国际交流走深走实。学校积极加入“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等医学类国际教育组织,举办或协办全科医学、医学人文、医学出版等领域的国际会议,扩大同国内外医学类教育研究机构的合作学习,提升我校的国内外知名度,为办学国际化开拓渠道,搭建平台。服务地方学校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先后被确定为陕西省全科医生培训基地、陕西省基层医生培训中心。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医药卫生人才9万余人,缓解了我省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员紧缺现状。继续教育学院充分发挥“陕西省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基地”“陕西省计划生育技术干部培训学院”的作用,承担了万名医生培训、计生技术人员培训、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等多项基层医生继续教育项目,旨在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诊疗水平。发展态势学校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学校改革发展全局,坚持依法依规治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人文素质高”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紧紧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和校党代会“三步走”中长期战略目标,以“一流学院”建设为统领,深入实施“七个一”工程,着力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持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与内部治理结构,着力构建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西北地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
  • 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市长安区
    学校简介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工、管、理、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信息产业和现代邮政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始创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陕西和甘肃两省邮电人员训练班及随后的西安邮电学校。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西安邮电学院,是国家在西北地区重点建设的唯一邮电类普通高校,2012年更名为西安邮电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2000年划转到陕西省,现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是陕西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全国首批试办边防军人子女预科班的高校、西北地区唯一承担亚太电信组织和东盟培训任务的高校。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凝练形成了“爱国、求是、奋进”的西邮校训,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西邮精神,遵循“教研统一、开放办学、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办学理念,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被省教育厅授予“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被西安市人民政府授予“园林式单位”称号。学校坐落在西安市南郊,占地1500余亩,设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现有在校学生190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4亿元,图书馆藏书167余万册。设有18个教学科研单位,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以及2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博士后创新基地等。学校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学校进入US News2022世界大学工科排名前1000名排行榜(中国内地高校)榜单,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83位;现有48个本科专业、其中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6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邮政局签约,共建西安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邮政研究院。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者560余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陕西省特支计划、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二三级教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人才项目和荣誉获得者100余人次。有双聘院士4人,客座教授150余人。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红色基因“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积极践行“新工科”,深入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3+1创新教育培养”“校企合作双导师培养”,开设物流管理顺丰班、360网络空间安全特长班,产学协同、科教协同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获批国家级教学项目21项,省级教改立项5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5项,省级教学名师17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含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0个(含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7个)和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4个。学校抢抓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机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荣获“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中国创业创新典型示范高校”、全国首批“百城千校”试点院校等荣誉称号,打造了创新创业教育西邮品牌。学校以信息科学技术学科为主干,将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作为研究重点,在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移动通信、图像处理、信息安全和信息产业经济等研究方向形成特色和优势。两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虎符TePA”成为在信息安全基础共性技术领域我国提交并获通过的第一个国际标准。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60余项;全校教职工共发表论文160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350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800余项,出版教材、著作等460余部。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校企合作。获教育部批准,2015年开始开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陕西省教育厅批准,2019年会计专业“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实验班开始招生。学校与德、美、英、法等十多个国家和港、台地区的40余所大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国际电信联盟ITU、亚太电信组织APT等国际机构,IBM、英特尔、思科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制造商,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邮政公司、顺丰等物流快递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引领改革发展,成功召开了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绘就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积极实施党建“三个带动”,深入实施党建进学生公寓,打造了西邮党建工作的靓丽品牌,受到中组部、教育部、陕西省委、省委组织部和省委教育工委的充分肯定。学校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高教系统先进基层党委”,获批3个部级、5个省级党建“双创”项目。建校70年来,学校人才辈出,遍及华夏,为国家培养了10万多名优秀人才。毕业生大多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邮政、华为、中兴、大唐、爱立信、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企业和党政机关、高校、研究机构工作,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国防生毕业生成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信息化人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人民邮电报》《陕西日报》以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学校办学成就。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学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邮电大学。
  • 神木职业技术学院榆林市神木市
    学校简介神木职业技术学院是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行政隶属榆林市政府管理,教学业务受省教育厅管理和指导,前身为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校区,于2010年开始招生办学,2015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陕西省委高校巡视诊断,2018年实现独立办学。学院位于神木市滨河新区,交通便利,规划占地1028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已建成并投用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学院现有在校学生6404人,教职工395人。学院设有四系一部,开设25个专业:煤矿智能开采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热电动力工程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矿山机电智能装备、安全技术与管理、工业自动化仪表技术、煤化工技术、发电运行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测绘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护理、康复治疗技术、药学、数字媒体技术、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与会计、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工业互联网应用、学前教育,已经形成以能源化工类特色专业为主,财会、教育、新能源技术专业为辅,文理科兼招,三年制和五年制并行的专业体系。学院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实践、双核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优势大力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为神木及晋陕蒙周边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骨干和生产一线管理人员,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力的人才支撑;在校企合作方面坚持优势互补、产教融合,已经与上海众联能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神华神东电力公司、陕煤集团神南产业公司、陕煤化北元集团、恒源集团等60余家知名国企和民企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在国际合作方面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已与德国诺伊斯经济技术信息学院、克劳斯塔尔经济技术学院、波罗的海大学、菲律宾莱西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保持互派教师、互派交换生等多种方式的合作交流。神木市市域及周边中、省、市工业企业云集,第三产业门类齐全、规模庞大,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且神木市政府每年组织中、省、市驻神企业及各类市办企业举办神木职业技术学院大型专场招聘会,促进毕业生就业。近三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其中能源化工类专业三分之一以上的毕业生在中、省国有企业就业,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高、就业起薪点高、就业稳定率高”。学院秉承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师资及教学场地等优势服务于区域经济,针对培训进行全面合理的安排与布置,使企业培训模式多元化、多样化,课程设置综合化、个性化。根据培训企业特点,因地制宜、因时而异、选择最佳培训模式。2018年,独立办学以来培训服务优势进一步凸显,已为社会培训25950人次,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地址:陕西省神木市滨河新区学苑路1号电话:0912-8513030(学院办公室)0912-8513000(招生咨询)0912-8513023(培训合作)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