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四川:考生净增5000人 艺体专业考试持续升温
2010-03-1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今年全省艺体专业报名考试(俗称专业联考)已从3月初开始陆续展开。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加强了对专业考试的管理。在考生入场时,将对所有考生进行照片核对签字,对有疑问的考生使用身份证识别仪对考生进行身份确认。在笔试科目考试中使用手机信号探测仪、“监考大师”等高科技手段。在体育考试中,使用电子测距(计时)等高科技设备,保证考试成绩准确无误。

  日前,四川省教育考院公布了2010年艺体类招生报名考试的人数,今年,在其他各省报考人数普降的情况下,四川省报考人数仍在上涨。据省教育考试院统计,今年四川艺术、体育专业报名人数共63751人,比去年增加4968人,增幅为8%。其中,艺术考生47141人,比去年增加2473人,增幅为5%;体育考生16610人,比去年增加2496人,增幅为17%。

  统计显示,四川省艺术、体育专业报名人数近年来每年都在增长,从2006年到2009年的4年里,我省艺术、体育专业报名考生从3.2万增长到5.87万。2010年,报名人数再次增长到6.37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艺术考生增幅从10.92%降至5%;体育考生增幅从5%%增加到17%。

  尽管四川省“艺考”人数连年上涨,但近几年来,省外一些地区诸如山东、上海、北京等地都纷纷开始降温。“四川省艺考人数增长是正常的!”省招考部门有关人士分析认为,艺考人数增长可能与我省人口增长有关。“前几年,其他省份艺考人数增长,四川艺考人数却保持着平稳。现在,当其他省份出现‘拐点’时,我省的人数增长效应‘拐点’可能也要推迟一段时间。”

  在今年的报考人数中,体育类考生的增长尤其明显,增幅达到了17%,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记者从成都市内部分设有体育类专业的高校了解到,近几年来体考的招生人数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一位业内人士分析,“体考”报考人数增幅大的原因与体育类人才的就业趋势和社会地位有关。省招考人士表示,由于近年来“艺考”、“体考”报名火爆,艺体类专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高考,录取比例不到1%。同普通高考过半的录取率相比,艺体考试是名副其实的“独木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长江之畔,酒城泸州;化工学府,桃李芬芳。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原泸州化工专科学校)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学校始建于1953年,2003年独立升格为高职院校,现为全国历史最悠久的化工类高职院校,被誉为“西部化工职教的黄埔军校”“中国化工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学校占地1198亩(其中一期建设900亩),图书馆藏110余万册,在校学生约11000人,教职工750余人。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2015年建成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并获优秀级。2020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学校。2021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确认为四川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是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教育培训西南基地、四川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建有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现开设专业38个,其中四川省示范专业5个,创新行动计划骨干专业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成立了化工新材料产业学院、泸天化学院、川酒学院等3个产业学院;形成了以化工医药为特色,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食品饮料、经贸物流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涵盖了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以及多个培训中心。学校一贯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总面积56796.9平方米,建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建有中央财政资助的化工生产综合实训基地(DCS)和电类实训基地。建有16个实训中心,164个实验实训室,覆盖了所有专业,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建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泸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2个。“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26个。是四川省高等学校中唯一具有危险化学品培训资质的机构。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十分畅通,省内外3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毕业生供需关系。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核集团、成都铁路局、美国陶氏化学、万华化学集团、东方电气集团、泸州老窖集团、郎酒集团、科伦药业、地奥集团、海尔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已成为学校毕业生的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毕业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技能强,深受各行业用人单位好评,有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各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学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69年来,学校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在西南地区“有化工企业就有化院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廖振鹏,西南交通大学原副校长、长江学者范平志教授,四川大学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化工学院原院长朱家骅,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云,泸天化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光军,泸州老窖集团董事局原主席、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谢明等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丰富的办学经验,良好的社会声誉,畅通的就业渠道,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凭借其实力吸引了省内外众多的学子前来学习深造。
  • 学校简介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是四川省政府举办、直属于四川省教育厅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为1939年创办的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现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学校是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执行院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智慧服装实训基地”项目建设院校、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川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院校、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校地处四川省成都市,占地1153亩,拥有犀浦校区(613亩)和邛崃产教园区(540亩)。犀浦校区座落在成都市郫都区犀浦镇,成都四环路(绕城高速)北段内侧,成灌高铁、成都地铁2号线可直达;邛崃产教园区位于邛崃市高铁新城规划区,紧邻天新邛快速路和成蒲高铁邛崃站。学校资产总值11.15亿多元,图书馆有印刷型文献82万余册、现刊253种、报纸18种、电子图书48万册,教学、体育、活动设施完备。育人文化80年栉风沐雨,学校形成了培养“工程师才能·技工身手”的育人传统。学校秉承“服务纺织·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服务人民”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敬业奉献·民主和谐·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德修于正·学究于行”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范·勤·严·爱”的教风、“好学·善问·勤思·笃行”的学风,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兼结合的教职工900余人,高级职称261人,其中校内教授、研究员等正高职称47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等副高职称148名,讲师、工程师、实验师等中级职称240名;国务院津贴获得者3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四川省劳动模范1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6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2018“天府万人计划”天府名师1名,担任国际会议组委委员、园区技术顾问及国际期刊编委7人,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3人,省教学名师4名、省师德标兵2名、省教书育人名师3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学校还特聘8名教授、26名国内专家为客座教授。近三年,教师获省级以上奖励100余项,荣获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高专英语教学优秀集体三等奖、第四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特等奖、全国高职高专思政理论课现场教学展示活动国家一等奖,参与信息化教学比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5项,等等。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2-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排行中,我校位列第34位。院部及专业学校现有轻工与材料学院、纺织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智能建造与环境工程学院、数字经贸与管理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外语与文化旅游学院、服装工程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与创意学院、人文与通识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和体育工作部,学校专业以工为主,以服务纺织服装产业为特色,面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主要涉及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土木建筑、能源动力与材料、财经商贸、文化艺术、艺术设计传媒、旅游等专业大类。学校现有国家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3门。科技创新学校建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纺织品生态染整实验室、全国无水印染技术创新中心、染整技术研究所、蜀锦研究中心、蜀绣研究中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软件测试中心、纤维材料创新中心、纺织行业(西南地区)技术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科技和社会服务机构;学校引进行业大师,建成袁伟蜀绣技艺大师工作室、马德坤蜀锦大师工作室、谢宗体服装大师工作室、贾巴子则彝族服饰大师工作室,聘请近百名国内外行业专家组建协同育人专家库,聘请60余名企业技术能手担任现代学徒制师傅,开展现代学徒制技能传承和创新工作。社会服务学校联合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和中高职院校,整合优势资源,谋求共赢发展,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2012年牵头成立西南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联盟;2017年发起成立西南电梯产教联盟、四川暖通空调职教联盟,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建设。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和企业等合作,成立技术研发中心、人力培训中心、社会实践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200余个,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的深度融合。学校与四川省的彭州家纺服装园区、乐山土主纺织园区、宜宾屏山县生物基纺织产业园区、雅安芦山工业集中区、广东省的新塘、佛山西樵纺织园区等园区开展产教融合;与云南省的保山市,四川省的南充市、彭州市、色达县、黑水县等地方政府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与国际电梯行业巨头芬兰通力电梯公司联合建成通力电梯西部培训中心和电梯实训基地,成立“通力班”;与京东物流成立“京东物流”订单班;与华住酒店集团成立“华住酒店电商”订单班;与江苏华亚化纤公司成立“华亚英才班”;与浙江天圣控股集团设立“天圣奖学金”;与长乐恒申合纤科技有限公司设立“恒申奖学金”;与雷迪波尔时尚服饰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服装学院、雷迪波尔国家工业设计中心(纺专)分中心;与广东开平信迪印染厂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无水印染技术创新中心”、与青神华榕印染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全国多组分纤维服装面料染整技术研发中心”,与四川意龙印染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全国时尚工装面料技术研发中心”,与杭州汉邦化纤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新型纤维联合研发中心”;与浙江桐庐横村镇合作成立“青苹果工作室”。国际化办学学校不断扩大和深化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新加坡、韩国、老挝、印尼、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40余所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实施教师培训、学生交换、学历提升、联合科研等交流与合作。学校与埃塞俄比亚巴哈达尔大学纺织与服装科技院合作开展博士研究生培养;与印尼UGM大学开展教师联合教学科研项目,开展中印英语教学体系比较研究;学校招收来自老挝、巴基斯坦、俄罗斯、加纳、孟加拉、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留学生160余名。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得到多方认可。老挝琅南塔省教育厅先后多次表彰我校教师和教学。留学生在中国-东盟汉字听写大赛、外国人汉语演讲比赛、中国-东盟首届学生技能大赛等竞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个人单项奖多个。学校每年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艺术周,来自泰国、韩国、印尼、印度、加纳、马来西亚、老挝、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埃塞俄比亚等近20个国家的师生、艺术家来校共襄盛宴。2018年,学校牵头成立“一带一路”国际艺术教育联盟,国内外72个高等教育机构、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博物馆加盟。2017年起,举办中英合作办学项目(艺术设计)引进和利用英方优质师资、教学资源和国际标准,联合培养具有国际化艺术设计人才。学校紧跟产业转移,为“一带一路”国家的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提供人才技术解决方案,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纺织服装技术支持、员工培训及培养本土化人才。学校与日本饭店协会合作,挂牌成立酒店实习基地;与老挝经济特区管委会合作,在老挝磨丁经济特区挂牌成立海外实训基地;在柬埔寨万盛印染洗水环保工业园成立“印染新技术开发中心”和“纺织服装人力资源培训与服务中心”,4位教师获聘万盛工业园技术专家。育人成果学校学生普遍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实践动手能力。近三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7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39项。学生在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荣获3项国家级一等奖;在2017年和201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连续2年获得特等奖;在2018年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赛项中入围国家队,夺得全国第9名;在2018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就业质量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连续被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人社厅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据独立的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北京)数据有限公司、成都莱弗朗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莱弗朗研究院)对我校2010-2018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月收入提升幅度明显;发展空间大(职位晋升比例高、次数多);认可情况好(就业现状满意度高、校友推荐度高)。发展目标沧桑砥砺八十年,科学发展谱华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正紧紧围绕党和人民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准确把握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规律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动态,紧密结合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四川省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和“4+6”现代服务业体系的需要,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需求,坚持“服务地方、辐射全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路径,遵循“特色鲜明、地方需要、国内一流、国际可比”的建设标准,努力把学校建成“服务人们美好生活、引领四川时尚发展、支撑地方产业创新”的轻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
  • 学校简介内江师范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四川省内江市,这里风景如画、人文荟萃,涌现出了孔子之师苌弘、国画大师张大千、新闻巨子范长江等杰出英才,素有“川中枢纽、成渝之心”“大千故里、书画之乡”美誉,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学校于1956年举办高等教育,2000年升本建院。在65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秉承“明德、博学、笃行、创新”的校训,践行“扎根地方、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发扬“团结奋进、负重自强”的内师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省属同类院校中办学条件优、学科门类齐、综合实力强,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普通本专科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于一体的本科院校。学校在“软科2021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48名,居省属同类院校首位。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先进单位”“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园”等荣誉称号。办学资源富集,学科门类齐全。学校现占地3115亩(含新校区已过户土地),有校舍88万平方米(含新校区已建成但未交付使用),馆藏纸质图书202万余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2亿元。学校设有19个二级学院,64个本科专业(招生专业55个),其中师范专业16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留学生、研究生19000余人。聚焦立德树人,育人成效显著。学校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3+2+3”学科建设,小学教育、水产养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汉语言文学、化学、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工程8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扎实推进振兴本科教育,深入实施“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先后获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21项;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7个;省级教改项目63项;省级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建设项目4个;拥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应用示范课、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36门,省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1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2个。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等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500余项,两次跻身“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300强,在高教学会发布的“2016-2020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47名。学校坚持培养“三心三能三精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人数连续5年列四川非硕士学位授予高校第1位。坚持引培并举,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1441人,其中专任教师1132人,正、副高级职称445人;硕、博士889人,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等23人;内江市首批“三百计划”创新人才、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等18人,内江市创新人才团队1个;聘请有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著名科研院所、高校的院士、教授、专家学者200余人担任兼职教授。坚持协同创新,科研成果丰硕。学校现建有首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峨眉武术”传承基地;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数据恢复实验室”;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张大千研究中心”“沱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廉洁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沱江流域特色农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拥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省社科联高水平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近五年来,学校获资助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600余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5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3000余篇(件);出版专(编、译)著20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余项。服务地方有力,政产学研用全面深化。近五年,学校先后与隆昌市人民政府、遂宁市教育局、自贡市教育和体育局、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150余个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有实训实习基地479个;与内江高新区管委会合作共建地理信息测绘、北斗定位智慧医疗、矿产与工程地质3个博士工作站;建有BIM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新型建筑材料工程、页岩气开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实验室等5个内江市工程实验室;10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学校多名教师进入内江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库、担任企业专门科技顾问,有力促进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工程。学校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合作新平台,先后与20余个国(境)外高校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访、合作办学和合作研究等系列项目40余个,其中,在泰国、韩国、美国等8个国家构建了国际化学生实践、就业平台。重视培养学生全球视野,专设“学生国(境)外研修奖学金”,每年从大二学生中遴选1%品学兼优的学生赴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研修。沱江黉门,弦歌铿锵。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积极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加速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稳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奋力建设新时代师范大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市锦江区
    学校简介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大学、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及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是四川省举办本科师范教育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学校位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现有狮子山校区、成龙校区两个校区。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创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东北大学有直接的历史渊源。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到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留川师生在原校址上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学校吸纳西山书院,更名为私立川北大学。1950年,学校合并私立川北文学院,组成公立川北大学,迁址四川省南充市,改称川北大学。1952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3年,原重庆师范学院部分系科师生进入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四川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迁到成都狮子山。1964年,原成都大学(现西南财经大学)数理化三系并入我校。198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四川师范学院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成都煤炭干部管理学院整体并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第十批博士授权单位,举办有文学、理学、工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建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数学、心理学、中国史、物理学、化学)、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9个本科专业,其中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4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7个;建设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国别研究中心、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0个,建有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师资力量雄厚。建校以来,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以著名墨学家伍非百、我国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创始人之一李安宅、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刘绍禹、楚辞学专家汤炳正、文献学专家屈守元、训诂学专家刘君惠、凝聚态物理学专家赵敏光、拓扑学专家刘旺金、非线性分析专家丁协平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校教师先后获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5人,中宣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34人,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9人,“四川省千人计划”14人,“天府万人计划”10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2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19人,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省师德标兵等共43人次。另外,学校还特聘了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国家“杰青”等20余位高层次人才。育人成效显著。学校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及省级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创办有1所具有33年历史的“校中校”——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学校建有“质量工程”国家级项目168项、省级项目710项,其中,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3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各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流课程20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部,学生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59项,学校获近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2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96项(其中一等奖31项),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教育专业学位优秀硕士论文6篇,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近三年获得奖项49 项(其中一等奖及以上10项)。办学75年来,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勇、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先刚、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郭鸿为代表的30余万名各类毕业生,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科研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学校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与长足进步,科研整体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获批国家级项目共计279项,其中国家人文社科类项目共计立项155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24项;获批省部级项目341项。获批省部级以上科学成果奖86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批2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5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5项。获授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登记256项,学校综合科研经费共计7.8亿元,保持了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对外交流广泛。学校是四川省高校对外交流中心之一和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资格和接收澳门地区保送生的高等院校,是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110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关系,培养各类层次的境外留学生,并开展各类层次、不同国别的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在韩国延世大学、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合作建立了2所孔子学院,与巴基斯坦佩德罗中学共建孔子学堂,是“中文联盟“成员;建有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下设东南亚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泰国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等;与韩国世宗学堂总部合办“成都世宗学堂”。学校在办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合办“产品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合办“绘画专业本科教学项目”。社会服务有力。学校是“国务院民族团结先进集体”,长期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尤其是教育事业发展,设有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四川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四川省分中心、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四川师范大学培训中心、四川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全国首家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培训基地等省级培训及研究机构。长期定点帮扶甘孜州理塘县、凉山州普格县,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专,结对帮扶阿坝师范学院、四川文理学院。2017年,学校牵头成立C5教育精准扶贫联盟;2020年,学校成立“四川乡村振兴学院”(总部),并先后在仪陇县、北川羌族自治县、苍溪县、达川区、巴中市、恩阳区、普格县、理塘县、凉山州、绵竹市、遂宁市、岳池县、南部县等地区挂牌成立四川乡村振兴学院(分院),助力精准脱贫,振兴乡村发展。四川师范大学扎根巴蜀大地办大学,服务治蜀兴川新战略。新时代,全体师大人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致力于把学校发展成为人民教育家诞生的摇篮、优秀校长成长的基地、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转化的平台、国家和四川省教育的高端智库,认真履行四川师大引领区域教师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传承创新中华文明的责任和使命,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能力。目前,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和谐,朝气蓬勃,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2年,2001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独立升格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学校先后5迁校址、6更校名,经历了从普通交通学校到重点中专学校再到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发展,是四川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为全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职教本科试点院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服务贡献50强、育人成效50强。学院占地1000余亩,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设有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汽车工程系、交通运输与经济管理系、轨道交通工程系、航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艺术与设计系、公共课教学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学院12个教学单位。学院与西华大学联合开展职教本科培养试点,开设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38个(招生专业36,有2个中外合作办学),其中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6个、国家级交通运输示范点专业2个、省财政重点专业10个。现有教职工近100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9人,副高级职称169人,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教学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艺平台1个、非遗大师工作室4个。中组部“千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3人、四川工匠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交通运输部交通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4人、交通运输部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人、交通运输部吴福—振华交通教育优秀教师1人、全国交通技术能手1人。图书馆藏书108万册,电子图书43.5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36亿元,固定资产6.3亿元。建有省级以上实训基地7个,校内实训面积近17万平方米,校外实训基地超过200个。学院设立的奖学金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院奖学金、社会及企业奖学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学院积聚了丰富的就业资源,形成了由国有、民营、外资企业构成的就业资源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学生以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等特点受到社会各界及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达97%。2005年以来,连续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多年来,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主动服务、水陆并举、着力内涵”的办学理念和“立足四川交通、面向区域经济、服务国家战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以“敬德修业、拓道致通”为校训,传承和弘扬“勤俭持校、严谨治学、负重自强、求实奋进、勇创一流”的“三马”精神,形成了“引名企进校园、融专业入社会、育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特色。目前,正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朝着奋力把学院建成“行业领先、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目标迈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