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四川省2010年高考录取机会多一次
2009-12-1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记者昨日从省教育考试院获悉,明年高考的报名工作将在下月进行,并且明年的高考考生将有更多的录取机会。

  我省2010年普通高考考生报名时间确定在1月11日至13日。为杜绝高考移民等舞弊行为,我省将严格进行报名资格审查,对其中不符合报名条件的,取消其报考资格。按照要求,所有符合条件的考生均必须在正住户口所在的县(市、区)招办报名,严禁异地报考。报名均采用网上报名及现场信息确认的方式,具体安排方案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并通知考生。审查考生的姓名、出生日期、族别、户籍等信息要以考生身份证或户口簿为准,已经办理二代身份证的地区的考生以二代身份证为准。2011年普通高考报名将全部以考生二代身份证为准。

  为给考生增加一次录取机会,明年高考我省的“自主招生”学生将放在提前批次和一本之间进行。明年我省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将填报单独的志愿,并填写“自主选拔录取考生志愿表”。考生计划在4月底前填报志愿时,只能选填一所试点高校。志愿表在5月上旬由县(市、区)招办逐级报省教育考试院。省教育考试院汇总全省入选考生志愿后,按考生志愿整理出各试点高校考生名单,并在5月中旬分别寄送试点高校,试点高校确认无误并加盖公章后,再于6月上旬返回省教育考试院。同时规定,在通知高考成绩后,已经填报自主选拔录取学校志愿的考生仍可按有关要求填报其他各录取批次普通高校的志愿。

  据介绍,在今年试点的基础上, 为给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考生更多录取机会,明年我省将把“自主招生”的录取时间安排在提前批次结束后、本科第一批开始前。此举表明,自主招生考生如果没有录取,将仍有机会参加本一批次录取,这就给符合自主招生条件的考生增加了一次录取机会。(记者:赖波)

热门院校

  •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成都市龙泉驿区
    学校简介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是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全日制公办卫生健康类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院发轫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前身为1988年建立的四川省卫生学校。2014年升格为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立德树人、尚能精技、凸显特色、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深入推进“德能同育、学训交替、医教相融”人才培养模式。以“五爱五尽”家校情怀为引领,以“五大强校”战略为主线,聚焦“双高”计划培育学校建设,聚力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聚焦“一老一小”特色,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692人,全日制学生11072名,在治理体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办学实力在省内外不断提升,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整体实力位居同类院校前列。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不断完善。坚决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依法治校,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指导,以章程为核心,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强化人文关怀,创新提出“五爱五尽”家校情怀(即五爱:爱岗、爱生、爱学、爱家、爱校,五尽: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尽美)和“五大强校”(即改革创新,强校之路;人文精神,强校之魂;人才质量,强校之本;师资队伍,强校之基;科学研究,强校之标。)战略,全面提高治理能力与水平。学术影响不断提升。学院开设有护理、药学、助产、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中药学、医学美容技术、中医养生保健、预防医学、智能医疗装备技术、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13个专业,其中预防医学为国控专业。2021年获批四川省“双高”建设培育学校,护理专业群获批四川省高水平专业群。现为中华护理学会护理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院校教育分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健康管理协会护理分会副会长单位,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执业资格考试联盟理事长单位,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助产人才培养和基层妇幼保健协作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第四届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护理类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类专业规划教材第四届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教育部首批老年照护、母婴护理、失智老年人照护等12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十大创新教育基地,四川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四川省卫生健康委老年照护牵头单位等。师资队伍不断优化。现有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评议委员会委员、中华护理学会护理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抗疫先进个人、四川省先进教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等。获评全国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奖(校长类)、四川省教育厅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四川省首批职业教育护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职业院校护理“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等,获全国高等护理院校中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二等奖、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四川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256人次。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深入推进“德能同育、学训交替、医教相融”人才培养模式,聚焦“一老一小”特色,深化医教协同育人机制;健全专业群建设机制,切实做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内容对接岗位职业标准;深入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和现代学徒制,开展“三创”教育、推进“三全”育人、深化“三教”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和突破。2020年获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四川省护理(老年护理)甲级重点学科、四川省儿童智能康复重点实验室,构建“护心育才”1441心理育人体系、获批四川省第二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心理育人”类精品项目。学院累计培养“抗疫巾帼英雄谱”佘沙、“全国最美乡村医生”马丽等优秀毕业生为代表的卫生健康服务人才3万余名,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社会满意度连年提升。学生获全国高职大学生创新教育大赛一等奖、全国护理技能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大赛铜奖、全国运动舞蹈大赛一等奖、全省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各类表彰奖励635人次。基础建设得到全面改善。学院占地面积900亩,有成都、德阳两个校区,于2017年获批总投资1.65亿的四川省医养专业人才培养项目已投入使用,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全国首批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建成四川省护理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全国高职院校护理类“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基地、四川省护理和康复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德护理人才交流计划赴德护理人员中国培训基地、四川省和德阳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生命健康科普基地、四川省职业教育示范性护理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国家级医疗护理员培训基地、教育部首批老年照护、母婴护理等12个“1+X”证书培训试点基地等“一中心、八基地”,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学院实施市校共建,拥有附属医院4所,其中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为学院直属附属医院,拥有省内外见习实习基地178个,产教融合基地60个,牵头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护理教育联盟”“四川省医药卫生与健康类‘1+X’证书联盟”。科学研究成效明显。学院高度重视产教融合与应用型研究,大力推进“三教”改革与医教协同研究与应用。首创高职院校科协,牵头主持各类教学改革与自然科研课题708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1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24项,专利获批9项;获研究成果奖28项,其中“四位一体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全国卫生行业指导委员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民族地区高职基层卫生人才1134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2021年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入选教育部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编写教材和专著112部,发表论文1035篇。社会服务成效凸显。深化社会服务与创新,依托专业特色与优势,主动服务地方健康与经济。聚焦“一老一小”特色,大力开展产教研与社会培训,开展教育部“1+X”证书培训、四川省合格村医培训、四川省中高职“双师型”教师培训等高水平培训项目40余项,培训基层卫生健康人才6.7万人;学院连续三年荣获省委省政府扶贫先进单位,院长牵头组建以学校毕业生为主的“川护壤巴拉健康服务志愿队”,服务壤塘县4.7万人,获国家卫健委和全国青年志愿队服务大赛金奖和银奖;基层卫生人才职后教育“高原最美格桑花托起健康扶贫梦”项目分别荣获四川省青年志愿者金奖、第二届全国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组建“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抗击新冠肺炎爱心志愿服务队”,守护四川24万社区群众生命健康,队长张先庚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和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新时代、新使命、新挑战、新作为。学院将以“双高计划”建设为抓手,促进学院建设发展整体水平提档升级,更好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努力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者、改革者、引领者,为健康中国、健康四川做出更大的积极贡献!
  • 学校简介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位于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第二大经济体和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绵阳市。我校最早的前身机构是始建于1958年的绵阳地区卫生学校和1960年的绵阳中医学校;2000年两校合并组建成为国家级重点中专绵阳医科学校;2006年2月由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4月原绵阳水利电力学校整体并入。我校现占地面积800余亩,有附属医院13家、教学医院30家、省内外实习基地156个。有专任教师469人,其中双师型教师249人,硕、博士教师187人,高级职称158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卫健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和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教育名师1人、四川省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四川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专家库专家2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承担市厅级以上各类科研课题200余项,编写规划教材320余种。我校现有在校学生达1.3万余人,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涵盖医、护、药、康复等9个专业大类30个专业,其中护理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为四川省省级重点专业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针灸推拿、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7个绵阳市优势特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以上,为四川省内外培养出10余万名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彭丽媛教授在联合国第73届大会上推荐的“中国最美防痨人”孙仕丽、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成翼娟、英国中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袁炳胜等校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我校被列为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第二批“1+X证书制度”、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中医类)、中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示范基地、四川省中医药文化普及教育基地、四川省“三全”育人试点单位、中国医学职教整合联盟理事长单位、四川省中医药职业教育协会(集团)理事长单位、成渝双城经济圈医药卫生职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专升本”本科教学点。现已与市内外多个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起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加拿大、英国、巴西、泰国、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启动了友好学术交流等合作,立足教学科研手段助推绵阳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面对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的新机遇,校党委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立了“跳出校园抓教育、围绕民生办教育”的办校模式和“教学生成才,为发展服务,让群众满意”的服务理念;坚持中西医并重和“德馨、博学、创新、奉献”的校训;走“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特色办校、文化立校”的发展之路,加快培养技能型、应用型、服务型、创新型的专业化医药人才,努力为参与西部教育强省和中国科技城建设、服务城乡群众健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市成华区
    学校简介成都理工大学是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有成都和宜宾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887亩,校舍建筑面积144.7万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是读书治学的美好园地。成都理工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56年的成都地质勘探学院,是共和国建国初期创办的三所地质院校之一。此后历经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学院的历史时期,2001年合并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组建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建设发展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2001年成都理工大学组建之际,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2008年学校在5‧12汶川地震中作出突出贡献,温家宝总理勉励“一定要把成都理工大学办好”。2010年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协议。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19年学校成为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学校进入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进入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有4个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化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学校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成都理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学院。学校先后入选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强、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强。回望过去,成都理工大学矢志报国,上下求索,风雨兼程,耕耘不辍,为社会培养了26万余名优秀人才,他们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当中涌现出一批知名学者、专家和管理人才,其中有两院院士5人。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校训。成都理工大学是以理工为主,以地质、石油、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优势,以土木、化工、材料、电子、机械、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为特色,经管文法等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现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校有1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进入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成都理工大学有66个本科招生专业(类),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15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一流专业38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3个;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其中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含独立招生方向)7个。学校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学校。拥有各类国家级一流课程11门,各类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14门。成都理工大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责任担当、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6388人,其中本科生30392人,研究生5996人。学校共设有20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1个产业发展研究院。另有1所独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现有教职员工3608人,其中,有教授(级)442人,副教授(级)776人。截至2022年3月,获国家级人才称号和国家级人才计划154人次,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获得省级人才称号和入选省级人才计划486人次,其中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0人次,获四川省教学名师7人,四川省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3人。成都理工大学是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现有自然资源部、教育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和四川省的科技平台30个。学校参与了天府永兴实验室建设。学校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13个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16个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1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成都理工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攀科技创新高峰。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地调计划等一大批重要项目。学校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等各项奖励993项(次),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学校以服务国家、行业、地方发展建设为己任,积极参与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油气地质勘探、能源开发、大型水电、区域及城市环境以及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成都理工大学现与成都市在校内共建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馆藏世界知名“合川马门溪龙”化石等6万余件标本。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265.9万册,拥有数字资源数据库96个,电子图书262万册,电子期刊4.9万种。档案管理达到“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一级”标准。学校主办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6种,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种、CSCD收录期刊2种、科技核心4种。学校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四川省高校廉洁文化教育基地“育廉馆”等平台。成都理工大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6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项目实施单位。现与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举办4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前,成都理工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部、省、市、校共同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平台上,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力登攀,为全面建设优势特色更加显著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 四川轻化工大学自贡市自流井区
    学校简介四川轻化工大学是一所工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等九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五十余年本科、近二十年研究生教育历程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两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贡市和宜宾市,拥有李白河、汇东、宜宾三个校区。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教育传统优秀,连续两次获得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首批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首批创新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科研单位、中国酒业协会授牌与五粮液集团共建的“中国白酒学院”。 历史沿革:学校是一所“三线建设”西迁的本科高校,于1965年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周恩来总理批示,将原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的部分保密专业西迁至四川自贡市,从上海总部抽调精干力量,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借调部分科研人员,组建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对外称之为“652”工程。1979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化工学院,1983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2003年四校合并组建为四川理工学院,2018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大学。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经过56年的办学历程,学校“立足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胸怀世界,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大学、开放大学、智慧大学、和谐大学”的目标任务,确立了“研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追求卓越,跨越发展”的发展理念,凝练出了“胸怀天下之家国情怀,舍我其谁之使命担当,自强不息之开拓奋进”的“652”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思想体系。 基础建设:学校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是学生奠基人生梦想、教师实现学术抱负的理想之地。美轮美奂的宜宾校区被誉为“宜宾旅游打卡圣地”,宏伟现代的自贡李白河校区被称为“别人家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4600余亩,建筑面积160多万平方米,国有资产总值近百亿元。目前图书纸质文献总量290余万册,中外文献数据库76个,电子资源本地镜像50T,折合电子资源500余万册。 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322人,其中,专任教师1763人:教授、副教授占比近4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80.2%;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等省部级以上专家80人次;聘请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1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国家重点人才计划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 学科建设: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拥有化学工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发酵工程等3个四川省重点学科;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数学等7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涵盖34个二级学科;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机械、材料与化工、法律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会计硕士、农业硕士等9个专业学位类别,涵盖18个专业学位领域。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基础宽厚、文理交融、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以省级重点学科发酵工程为核心,形成了优势突出的食品与轻工学科群,被业界誉为“中国白酒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国白酒高端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以化学工程与技术为核心,构建起以化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与安全、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支撑化学工业发展的学科群。创新成果“有机氟单体及高性能氟聚合物产业化新技术开发”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控制科学与工程为核心,构建控制工程、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支撑智能检测、智能信息处理和智能控制的学科群;以艺术学科为核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设计”学科方向,引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灯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支撑“自贡彩灯”文化品牌和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 人才培养:求知在川轻化,成才在川轻化。学校现有24个学院,77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等4.2万人。 学校现有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1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9个省级“卓越计划”教育培养专业,4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1门国家一流课程,19门省级一流课程,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 学校从严施教,推行本科教学质量“11258”量化指标考核,整体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系统推进中国白酒学院、彩灯学院、盐帮美食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建设,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适应性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在校学生参加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类竞赛活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0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得到社会高度认可,是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 半个世纪来,学校共培养了20余万毕业生,涌现出如中科院院士颜德岳、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良等一大批在科学界、企业界、教育界成就斐然的杰出校友。 科学研究:四川轻化工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绩斐然。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100项。到位科研经费从2015年的2000万元增长到2018、2019连续两年稳居“亿元俱乐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3项、市厅级科技成果奖251项;出版学术著作260余部,获得授权专利821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08项),发表学术论文9304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5543篇)。 学校拥有国家级晨光高性能氟材料创新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拥有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川酒发展研究中心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民俗灯文化普及基地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四川省创新团队5个;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2个;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院2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四川省旅游科研重点基地1个;四川省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基地1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四川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8个。 近年来,学校积极建设新型特色研究机构和智库,获批了国家“晨光高性能氟材料创新中心”“四川省酿酒专用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大数据可视分析技术工程实验室”“高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省市厅共建“川南加速器应用研究中心”,成立了“中印巴研究中心”,密切技术、人才、资本的合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服务:学校始终坚持“学科支撑产业、专业服务行业”的理念,凝智聚力,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学校先后与省内外10余个市级人民政府,与五粮液、泸州老窖、中昊集团晨光化工研究院、华西能源等100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全面战略协议和产学研合作协议,全面开展人才培养与科技攻关合作,以建设特色产业学院、研究机构、成立产业联盟等形式,与行业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承担横向项目2100余项,解决了一大批企业技术难题,如与中昊晨光合作的研究成果“有机氟单体及高性能氟聚合物产业化新技术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解决四川久大制盐有限责任公司真空制盐关键设备腐蚀问题的成果,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与自贡长城硬面材料、自贡硬质合金合作的研究成果“面向绿色再制造的钨基表面材料开发及产业化”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科技转移转化成果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合作交流:学校秉承开放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与世界上20多个国家50余所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招收了来自60余个国家700余名的各类留学生,近2000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实习、考察或联合培养,每年近百名教师出国(境)学术交流和访学。建有2个汉语言文化中心。获教育部批准与美国圣弗朗西斯大学联合举办“视觉传达与设计”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处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通过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共同参与各类特色产业学院的学习交流与实践,促进了学科和文化的交融,全面提升了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水平。 半世纪风雨,半世纪砥砺,半世纪辉煌。四川轻化工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秉持“厚德达理,励志勤工”的校训,全面开启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新征程。
  • 学校简介校训:志在四海 起航长江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位于城东文化产业创意园区核心区域十陵立交外侧,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具有港资背景的全日制专科层次普通高等院校。学校被授予四川省首届文明校园,四川省首批、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首批 1+X 证书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研学实践系列标准试点单位,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成都集训分基地,成都市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发展联盟成员单位。学校长江书院入选第一批全省高校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培育项目)。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典型案例连续四年(2018- 2021)入选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 学校现有智能工程学院、教育与设计学院、商贸与融媒体学院、城市学院、鼎利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6个教学单位,开设有学前教育、通信技术、软件技术、护理、动漫制作技术、社会体育、会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程造价、酒店管理、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等76个专业及方向。学校现有国家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国家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32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立项专业3个、省级立项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立项科研项目72个。成效为本(课程思政)试点课程65门。2018年12月我院“深化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实践”案例入选四川省“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典型案例。”这是一所都市地铁旁的高校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位于成都市成华区,是目前成都高校新校区离市中心最近的高校,是已运行的成都地铁四号线出口和规划的地铁九号线换乘站;一墙之隔,中国地产业领头羊万科地产的高档商住楼盘拔地而起;向东,青龙湖风景休闲区景色怡人;向南,成都火车东客站日渐繁忙;向西,是成都规模最大的高档商业群落华润万象城;门前地铁4号线、公交全覆盖,十分钟Hold住春熙生活圈,让我们零距离感受蜀郡繁华。在这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利用成都东三环地铁旁的地理优势,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依托“大学生香港行”项目促进人才培养;倡导和鼓励学生以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现代师徒制、订单培养、教学见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实践动手和创业创新能力,实现实训-实习-毕业-就业无缝对接。这是一所具有港资背景的高校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把“大学生香港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了社会实践学分认定。在香港尖沙咀繁华商业区设立了学生访港栖息之地——“长江之家”,家虽小,装备俱全,访港学子称赞这里是住好、吃好、学好、分享好、体验好的大HOUSE。学校期望,让更多的学生借由香港行,接触、体验、经历不一样的人生,经香港而行远方,开拓视野而立观世界之志向。 “大学生香港行”社会实践活动已由四川省教育厅列入全省高校交流项目,并得到了香港特区政府青年事务委员会的资助和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的支持。学校在港建立了四川之友协会,在川建立了香港之友协会,并同香港各届青年组织建立了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关系。四川学生到港与香港学生到川交流、考察、实习、读书、就业的同时,双方的同学们分享两地生活学习差异,共同探讨学业就业困惑,增强认知,共圆梦想。学校依托独有的香港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川港教育交流与合作,与川内知名高校、香港高校、行业优势企业共建有12个川港特色创新发展中心:川港金融实验中心、川港动漫与创意多媒体发展中心、川港社会体育发展中心、川港通信与网络安全实验中心、川港不动产发展研究中心、川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川港教育与城市服务发展中心、川港VR/AR实验中心、川港青年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川港青年创新创业中心、川港学前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川港青年企业家发展中心。这些特色创新发展中心具有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境内外合作、学生实训与企业实际运营相结合的特点,为学生了解行业、融入专业、走进企业开辟了独特的渠道与途径,也使学校成为川港青年交流的基地、川港教育交流合作的窗口。这是一所专注品牌的高校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以学科知识为主的通识教育,因为这是整个知识领域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素质的基础。优质教育、人文关怀、专业水平、就业创业、社会声誉等是学院品牌战略的重点。倾力使学校成为长江学子精神的、心灵的、回忆的、思念的永远的故乡。温馨的母校校园、可爱的师弟师妹,名家讲座,社团活动,我的成都梦、个人创业梦、家庭致富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I have a Dream!"这是一所国际化的高校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与美国、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合作,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推出留学、夏(冬)令营、短期学习考察、出国就业等学业拓展项目,为出境学习与就业量身选择提供全面咨询与服务。国际交流与环境成为校园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学校倡导以“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去寻找自己的热爱,超越感性的自我,承担社会的责任,做一个有国际视野和社会需要的职业人。这是一所关注学生差异的高校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学生构筑了宽广的专业平台:从空中乘务到互联网通讯、从建筑工程到艺术设计、从会计理财到休闲体育、从人力资源到酒店管理,多种专业及方向,任你选择!多功能实训室和职业化的教室,以项目为载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使学习不再枯燥;“以生命影响生命,用智慧点燃智慧。教学生如何做梦、圆梦,将自然生命转化为价值生命”的教学理念使学习不再是高中三年的那些事。 学校以多元智能理论做指导,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以社会需求为起点,着重于学生“自我管理、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创新思维”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倡导“多为学生想想,再多为学生想想,还多为学生想想”,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