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福建:今年高招录取照顾政策敲定 高考最多加10分
2013-05-0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今年的高考加分政策已经敲定,和去年保持一致,最高可加10分。

  市招办昨日介绍了我省高招照顾录取政策,即俗称的“加分政策”。如果考生一人同时享受多项加分照顾的,投档时只能取其中最高的一项。

  “身份加分”分三档

  所谓“身份加分”,也叫固定加分,指的是两类考生,一类是竞赛获奖者,另一类是名副其实的利用身份加分,例如华侨子女,烈士子女等。

  身份加分分三档,一是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例如散居的少数民族考生;二是加5分,例如参加体育比赛,三是加10分,如奥赛获奖者。

  据以往经验,有三大要点是考生咨询最多的:一,少数民族只有在民族聚居地才能获得10分加分,如果只是居住在散居地(如厦门,鼓浪屿除外),只能享受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二,生活在高山(享受高山补贴)、海岛(无桥梁、海堤与大陆相连)的少数民族考生可享受10分加分,按此要求,户籍在鼓浪屿的少数民族考生也能享受此政策;三,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含金门、马祖)籍考生(并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可加10分,请注意,考生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是归侨的,或是考生是华侨,都不能享受加分。

  少数民族的考生报考少数民族班或少数民族预科班,如果线上生源不足,也可享受最高80分的降分(相当于加分)。

  “无身份”加分人人可以享受

  还有一类是“无身份”加分,也叫选择性加分,即只要考生报考特定的专业,都可享受10分。

  报考两类特定专业,可加10分,一类是:平行志愿填报在闽高校农学、园艺、植物保护、茶学、草业科学、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资源与环境、蚕学、蜂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村区域发展、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等本科专业,以及园艺、园艺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林业技术、森林资源保护、动物防疫与检疫、畜牧兽医、兽医、经济动物养殖等专科专业的考生;第二类是:在高职(专科批)平行志愿填报在闽高校社会紧缺急需的专业(具体专业由考试院在招生资讯上公布),在专业投档时享受加10分的照顾。

  报考省内院校独享加分

  和往年一样,今年的高考照顾录取政策有报考院校之分,即某些身份加分或无身份加分只能在报考闽高校时发挥作用,例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本人或子女、青少年创新大赛省赛一等奖获奖者。

  【提醒】

  证明办理 20日截止

  高考享受照顾录取的考生办理“注意录取”手续(俗称“加分照顾”证明)的截止时间为5月20日。

  办理方法为:首先,向学校或区招办(社会考生)索取表格,不同类型加分对象办理的时间和地点不同,可上本报“家有读书郎”在线聊透透(http://sz.xmnn.cn)的热点信息栏查询。

  只有“身份加分”才必须办理加分照顾证明。(记者 佘峥)

热门院校

  • 厦门大学厦门市思明区
    学校简介厦门大学(Xiamen University),简称厦大(XMU) ,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 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 在建校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学校发来贺信。贺信指出,厦门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学。100年来,学校秉持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立校志向,形成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打造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建有思明校区、漳州校区、翔安校区和马来西亚分校,设有研究生院、6个学部以及33个学院(直属系)和16个研究院,形成了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2个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拥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设有32个博士后流动站;3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自主设置二级交叉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22年,教育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共6个学科入选国家公布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3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74.3%。共有两院院士32人(含双聘18人),文科资深教授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3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9人、特岗学者2人、青年学者2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0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8人、青年拔尖人才1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8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2项、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学校现有在校学生4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8000余人、博士研究生5000余人。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优秀原则和创新实践研究典型案例”,学校是中国也是东亚地区唯一入选高校。学校获第六、第七、第八届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5项。8个学科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1个专业(1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4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4门课程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现有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6名教师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设有3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牵头单位),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3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已与境外259所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与52所世界知名高校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学校积极参与国际中文教育工作,已在五大洲的12个国家建设14所孔子学院和48个孔子课堂,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承建数量最多、孔子学院分布最广的中方合作院校之一。在对台交流方面,已成为台湾研究的重镇和两岸学术、文化交流的前沿。2014年7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奠基,成为中国首个在海外建设独立校园的大学,被中央媒体誉为镶嵌在“一带一路”上的一颗明珠;已开设22个本科专业、7个硕士专业、4个博士专业,在校生6000余人、教职员工500余人,生源主要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33个国家和地区。面向新百年,厦门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领航,在全面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全力奋进第二个百年目标,建成具有厦大风格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到2035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本世纪中叶,即到新中国成立百年之际,跃居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 学校简介厦门华厦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是一所有着20多年办学历史、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学校地处著名海上花园城市——厦门,毗邻沿海高铁枢纽站——厦门北站,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汇聚。厦门华厦学院于1993年在时任厦门市政协主席蔡望怀的倡导下,由厦门市政协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创办,是厦门市委、市政府重点支持的民办非营利性质的新型社会主义大学。创办伊始,学校理事会就坚持“零回报”办学模式,理事会成员不取分文酬劳;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定位,学校法人资产不转移、不分割、不流失,并且建立了风险保障基金,属完全公益性的教育机构。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学校始终坚持非营利性办学理念,于2010年纳入国家“非营利民办高校办学制度”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试点院校,2013年成为首批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联盟成员。2015年教育部同意在厦门华厦职业学院基础上建立厦门华厦学院,即学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2016年学校加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开启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征程。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历任校长均为各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且具有国内重点高校行政管理经验。党委书记由省市委组织部,省市委教育工委委派。党政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形成理事会的领导核心、校领导的行政核心和校党委的政治核心“三位一体”的合力与向心力,为学校的改革创新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办学条件与规模】学校校园占地600多亩,已建成一个集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行政办公楼和运动场馆于一体的现代化智慧校园;拥有教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上亿元,纸质图书80余万册、电子图书折合近900余万册、可用数据库资源近百个。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和实习基地近300个。【学科专业与定位】学校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专业设置紧密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需求,以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重点构建了信息与智能机电类、环境与公共健康类、商务与管理类、人文类四大应用型专业群。目前已设立四个二级学院,20余个本科专业,形成新工科引领,文工结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近三年,学校在教育部“双万计划”和“四新”建设中取得重大突破,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是厦门市首个且唯一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民办本科高校)、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教育部教指委新文科建设试点专业1个;建成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获批省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省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等。此外,学校还获批福建省本科高校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1个,获评福建省本科优秀特色教材1部,荣获省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以及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等。【师资队伍与建设】学校秉承人才强校战略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战略目标,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不断壮大师资队伍规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注重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岗位培养,支持教师赴国(境)内外学习进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联合企业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基地,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从国内外高等学府、产业一线引进拔尖人才、产业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优秀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现有专任教师36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比超40%,硕士学位及以上的教师占比近70%,“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近50%。【人才培养与特色】学校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校训,切实贯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打造“自然、人文、和谐、简约”的绿色校园文化,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教育部首批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名单、教育部首批“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项目等, 并与中国平安、北京超星集团、中国电信等超20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的指导意见,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创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引导有兴趣的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并设立专项创新创业基金,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从各方面支持学生团队自主创业。同时,为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学校划拨近8000平方米教学实践用地进行创业园区建设。目前,校内注册企业数50余家,60%以上学生参与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项目。学校于2016年成为厦门市首批市级众创空间,2017年获批省级众创空间,2018年入选国家级星创天地,2019年通过厦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2020年,成为福建省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建设基地,获批厦门市创业大本营。学校与三明市尤溪县联合镇开展对口帮扶,学生创业团队“华厦优品”参与“联合镇梯田大米”扶农助创的公益直播,每场超万人次在线观看。2021年,获批厦门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校每年面向20多个省份招生,近三年来本科录取率达100%,新生报到率保持在94%以上,省内本科招生稳定保持在福建省民办院校的领先方阵。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的“零距离”对接,总体就业情况良好。连续数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8%以上,有85%毕业生留闽就业,其中在厦就业者约60%。首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8.43%,其中有多人成功考取双一流高校研究生、被录用为公务员等。近年来,在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中,学校学生表现突出,获省级以上奖项523项,其中国际奖4项,包括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等。【科学研究与应用】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创新平台建设和社会服务。一方面,学校与厦门市科技局共同筹建了“厦门市应用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成立了“大气环境研究中心”等创新科研平台。同时学校拥有多个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省高校科研平台,并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多项,包括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等;拥有专利等知识产权800余件。另一方面,学校依托食品相关专业,助力厦门银祥集团“肉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实验室”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开发了在线重金属水质分析仪、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快速检测仪、荧光免疫分析仪等系列新产品,为企业带来数百万的销售收入;受市环保局委托,学校承担全市的环境空气污染物检测、全市百余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等工作;承担“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第三监测服务”“环境监测中心站”“农村污水站监测”等技术服务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星创天地。学校被纳入《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成为《厦门市“十三五”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单位。在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校发展潜力监测报告》中,学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位居全省民办高校第一名。【境外交流与合作】学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紧密契合国家及区域重要发展战略需求,积极弘扬“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全面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不仅“走出去”主动学习发达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开展学术交流及汉语言文化推广,而且“请进来”引入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和境外高端人才等优质资源,与美国伊利诺伊中心学院、美国阿肯色大学小石城分校、台中科技大学、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台湾修平科技大学、慈济科技大学等高校签订交流合作协议,互换教师、学生。近年来,学校选送200余名学生前往美国、中国台湾等高校交流学习。未来,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积极融入国家重要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建成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优质的应用技术大学,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 学校简介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是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联盟发起单位、副主席单位和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单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学校前身为始创于2004年的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2018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在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福建省普通高校发展潜力监测报告》中,学校2017年办学发展潜力位居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首位,其中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综合声誉等指标均位列民办本科高校第一。在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2021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中,学校被评为六星级中国顶尖民办大学,综合指标跃居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第五位,蝉联福建省第一位。学校地处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美誉的福建省省会福州门户长乐区,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园建筑面积48万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000余万元,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总量300余万册,各类教学实验室14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300余个。学校立足福建,面向全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学校秉承举办者吴钦明先生“教育是一种大爱”的情怀,积极倡导“善心、善言、善行”的教育理念,经全体师生共同实践和不懈努力,砥砺出“融会中外,经世致用”的校训精神,孕育了“崇德、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学校积极构建文、经、管、艺、工、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外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2个省级重点学科及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省级应用型学科。现设立外国语学院、财金学院、经管学院、大数据学院、智能建造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8个二级教学单位,以及创新创业学院等教学平台。拥有英语、日语、翻译、法语、西班牙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电子商务、经济统计学、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学、资产评估、金融工程、金融学、投资学、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土木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智能建造、动画、广播电视编导、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美术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艺术教育等37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8500余人。学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发展战略,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3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4个,省级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拥有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4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类)9门,省级本科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特色教材4本,省级创新创业校本教材1本;获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1项,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省级“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2项,省级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1项;获批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项目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项目4个;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坚持“培、引、聘”并举,通过实施“双百人才工程”“引智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广纳贤才。目前,学校拥有一支以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为引领的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任教师1000余人,80%以上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40%以上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福建省引进ABC类高层次人才、福建省台湾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人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和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才。同时还聘任了50余名来自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中国台湾等境外教师。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科学研究、经验交流、职业成长、信息化提升搭建重要平台。重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作为师德建设目标,落实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良好的师德风尚在学校蔚然成风。学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建立福建致公经济研究院、郑振铎与闽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现代服务业大数据应用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银行与金融研究院等科研平台。近年来,获批各级各类课题878项,其中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98项,获授权专利848项,主编出版学术著作数十部,在SCI、SSCI、CSSCI、CSCD、EI等各类刊物发表论文3400余篇。根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最新发布,我校2021年院竞争力位列全国民办高校第24名,福建省第一名;根据艾瑞深2021校友会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最新发布,我校在2021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5名,并多年蝉联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第一名。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面向产业化新发展、国际化新进程、信息化新应用,学科交叉融合新趋势,推进协同创新。坚持以“新文科”、“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坚持“跨界融合(Cross-border integration)、产出导向(Output-oriented)、多元培养(Multi-cultivation)”的“C-O-M”人才培养理念,充分融合“信息技术+”、“外+”特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文工交叉,组建数字商务菁英班、智慧金融班、数字创意设计班、现代信息技术班等实验班,开展跨领域跨学科复合培养,带动文科相关专业的转型升级和质量优化。积极彰显“外”字特色,率先建成省内首家外语诊断辅导中心,推进全员精准诊辅,为全体专业学生量身定制自适应诊断辅导流程,追踪学习路径,帮扶学习缺漏,打造个性化、跟进式、交互式外语自主学习品牌。组建“国际化视野精英班”、“对日/对法贸易创新班”、中外学生同堂的“全英授课国际班”,深入开展“专业+外语”外向型复合人才培养,推进外语、外贸融合融通。毕业生以“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道德优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特点,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历年就业率均在95%以上。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打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建有面积达8600平方米的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现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0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20个,获评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基地、福建省众创空间、福建省“互联网+”电子商务培训基地、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准园、福建省巾帼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退役军人创新创业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示范基地,连续五年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佳绩,已取得国赛3银5铜,省赛9金7银22铜的佳绩,先后获得“教育部2017年度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和“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综合奖(全国仅16所民办高校获此殊荣)”等荣誉。学校大力推动国际化开放办学,并多措并举强化闽台教育交流和融合。是福建省第一所取得招收来华留学生资质的民办本科高校、第一所具备港澳台地区本科招生资质的民办高校,全国首批与台湾高校开展合作办学试点院校,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称号高校,福州市聘请外国文教专家优秀单位。学校先后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英国德蒙福特大学、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英国切斯特大学、英国桑德兰大学、美国阿兰特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法国高等商业与艺术学校联盟、意大利锡拉库萨“罗萨里奥·嘉里亚迪”美术学院、葡萄牙布朗库堡理工学院、比利时列日省立高等专业学院等20多所国外高水平院校开展本硕联合培养、交流生、寒暑期研学、教师互访、访学进修等多方面的合作。与我国台湾地区亚洲大学、义守大学、铭传大学、中原大学、逢甲大学、树德科技大学等近20所高校建立密切的教学与科研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留学生,现有来自摩洛哥、利比里亚、几内亚、越南、尼泊尔、老挝、蒙古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美国等在校留学生70余名。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办学获得较好的社会美誉,先后荣获“中国民办高校教育优秀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福建省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文明学校”“福建省第一、二届文明校园”“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首届全国青运会“突出贡献奖”“平安校园”等殊荣。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国台办网站、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福建教育电视台、福州日报等主流媒体对学校办学作了多角度报道。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推动应用型转变建设,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持续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为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机制灵活,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泉州市永春县
    学校简介泉州华光职业学院是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纳入全国高考统招计划、具有独立颁发国家学历证书资格的高等职业院校。学校位于海上丝绸起点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台商投资区,现占地826.11亩,校舍面积19万多平方米,总资产6.48亿元,各类在校学生9269人。学校设立5个二级学院:摄影学院、艺术与科技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健康管理学院;3个部:公共基础教学部、思政教学部、体育教学部;2个中心:信息化与实训中心、教师发展中心;6个研究所:经典摄影研究所、鞋服科学研究所、再设计研究所、华夏非遗研究所、健康养老研究所、智能科技应用研究院;158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211个校外实训基地。学校现有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骨干专业2个、省级专业群3个、福建省精品专业2个、福建省示范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1个、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基地1个、福建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5个;福建省试点产业学院1个、福建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优秀教师1人、福建省优秀教师4人、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1门课程入选2020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全省高职院校唯一)、福建省精品课程5门、福建省在线精品网络课程2门;省级教学改革成果奖2项、国家资源库子项目2个;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8个、二元制试点项目8个;泉州市技能名师工作室2个。学校连续三届获评“福建省文明学校”,荣获“全国科技兴校先进单位”“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校”“中国摄影名校”模范教工之家”等荣誉称号。2017年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襄教育人单位”牌匾。在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比例100强中位列第15位,福建省第1位。2020年“GDI高职排行榜”,学校排位在省内民办高校前列。“金苹果”首次发布的高职专业排行榜,学校摄影专业排名全国第1,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播音主持专业排名全国第3,早期教育专业排名全国第8,新闻传播专业大类排名全国第6。学校教学成果广受媒体和社会关注,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泉州晚报、中国台湾网等多家媒体先后进行过报道。学校立足泉州,面向福建,主动服务国家和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相关行业,支撑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地方现代产业。学校以艺为主,教、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建设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高度契合的高质量、上规模、多元化办学的专业群。学校秉承“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校训精神,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实基础、精专业、强能力、会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全校师生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正在为建成文化艺术特色鲜明、学校品牌卓越、本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能交流、具有千亩万人规模的高等职业院校,并力争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黎明职业大学是一所以理想命名的学校,学校渊源深厚。1929年春,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马叙伦的倡议下,黎明高级中学开学,辛亥革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题写校名并任学校董事,梁披云任校长。著名文学家巴金、鲁彦、丽尼,著名编辑家、出版家和翻译家吴朗西,音乐家吕骥,戏剧家张庚,史学家杨人楩、周贻白,生物学家陈范予、柳子明等文化教育界名人先后来校考察、讲学和写作。1981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归侨总会主席,著名教育家、诗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梁披云联络海外侨亲和原黎明师友,在黎明高中旧址发起创办黎明学园。1984年,黎明学园升格为黎明职业大学,学校办学历经宏基初奠(1984-1994)、规模扩张(1995-2005)、内涵提升(2006-2015)、品牌优化(2016- )四个阶段,朝着科学办学与创新发展之路击楫中流、渐著辉煌。学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以福建排名第一入选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连续五年蝉联福建省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潜力综合排名第一名,在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五年总评中位居全省第一,荣膺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荣获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和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和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育人成效50强,办学能力、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昂首走在全省前头、全国前列。学校设有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商学院、文化传播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外语与旅游学院、新材料与鞋服工程学院、轻工学院、航空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学院、51个专业,形成以应用工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专业布局。通过国际标准认证专业3个,成为1+X证书试点院校,参与28种证书的1+X证书试点,覆盖27个专业。国家级重点专业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5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1个,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学校对接“泉州制造2025”,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成为教育部与华航唯实、ABB、新时达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院校。学校高度契合泉州纺织鞋服、石油化工、建筑建材、文化创意等支柱产业,形成9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重点建设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国家级“双高计划”专业群,建筑工程技术、影视多媒体技术等两个省级“双高计划”专业群,按“一院一特色”的要求打造产教融合典范,不断提升服务产业发展水平。学校参与教育部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15个,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主持备选库1个。立项省级示范专业9个,精品专业7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6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5门,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省级专业群实训基地4个,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2个,省级产教融合专业示范点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中高职衔接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项目5个,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试点项目2个。学校是福建省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院校,可开展38个工种的考试与发证工作。学校持续推进东海校区扩建工程和鲤城校区提升工程建设,扩建工程土建学院大楼、智能制造学院大楼、新材料与鞋服学院、信电学院大楼、图书综合大楼、轻工学院大楼、16#17#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及活动中心、中环路及周边景观、黎明湖、黎明栈道等项目相继建成并投用,实现一院一楼的格局。拟建的产教融合实训大楼已入选“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产教融合实训大楼及13#~15#学生宿舍建设工程项目均将于2022年部分建成。学校不断优化“学校统筹、专家咨询、学院实体、专业协作”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模式,着力完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政行企校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牵头组建建筑行业、石油化工行业、外语教学等3个福建省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泉州市职业院校联盟和省级多元投资主体建筑职业教育集团,为主参与7个职业教育集团,在4所优质中职学校设立分校,与华中数控等联合培养技术研发人员,与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等试行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与政府部门共建泉州商标馆黎大校园体验馆,与北斗开放实验室合作共建“北斗导航技术应用推广平台”,与华为公司共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与安踏集团、钰齐集团、凤凰数字媒体产业教育集团共建产业学院,成为福建省首家上汽通用汽车ASEP校企合作项目院校。学校现有双师素质教师占81.85%,拥有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2人,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6人,全国石化行业优秀教学团队2个、教学名师3人,福建省优秀教师8人,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教学名师8人、专业带头人15人、高校“杰青”3人,省教育评估专家23人,省会计专家1人,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获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土木建筑类“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福建省优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国家-省-市-校”四级科研创新平台22个,获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在科研平台数、授权专利数、科研项目数、科研到账经费、技术服务收入等多项关键指标位居全省同行首位。《黎明职业大学学报》获“全国高职成高学报优秀社科学报”,以福建省同类期刊首位入选RCCSE核心期刊。不断做强新型“黎明智库”,集调查、研究、咨询、服务为一体,加强国情、省情、市情、校情研究,实现咨政成果进政府决策、进行业应用、进企业实践、进学校教学。学校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贴近福建和泉州现代化建设需要特别是产业发展需求,加强省情、市情研究和对接,强化学校党的建设,为八闽大地特别是泉州的繁荣发展输送了一批批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在福建工作占93%以上,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专技名望。学校各专业招生录取分数高,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100%,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98.66%,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99.12%。近三年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累计获得省级三等奖及以上奖励2160项,其中国家级687项。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总数位居全国同类院校第26位。学校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获高级证书比例等关键指标位列全省高职高专首位,涌现出了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0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福建省“最美学生”、全国易班十佳站长、福建省大学生创业之星标兵。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