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中山大学将打造“无专业”本科教育
2009-08-2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南方都市报8月20日报道 四年本科教育,没有专业不属任何院系,修读古汉语、古希腊语、拉丁语、英语、中国文明、西方文明等课程,你愿意尝试吗?中山大学昨日公布今年新创设的博雅学院招生计划,计划在8000多名新生中遴选出30位新生入读。记者了解到,这批学生将不属于任何院系、不分学科接受4年精英式“博雅”教育,毕业后获得哲学(博雅)专业学位。

  四年不分专业精英教育

  记者从新公布的招生简介了解到,博雅学院的招生将以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多重遴选的方式,在2009级新生中择优录取。今年中大新生约8000多人,但博雅学院首批只招30人,“这也意味着这30人将是精英中的精英。”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表示,博雅学院最大的特点是,最终被录取进入博雅学院的学生将不再属于原录取院系和专业。本科四年,博雅学院的学生将在中大广州南校区集中住宿和学习,此外,优秀本科毕业生将有机会被推荐直接入读硕士班继续深造。对于培养方向,招生简介写道:“本科学制实行四年不分专业的精英化博雅教育,贯彻跨学科领域的精英教学方式,着重培养今后有能力从事高深学术研究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人才。”

  重阅读重语言兼修艺术

  招生简介中还介绍,博雅学院的教学方案参考国外博雅学院(liberal ArtsCollege)的经验,课程设置“少而精”,每学期主要课程一般为3-4门,但每门课有大量阅读和作业,中西方文明传统及其经典著作是四年学习的重点。

  记者留意到,新公布的第一学期课程表,主课为:诗经6学分,拉丁语6学分,古希腊史诗3学分。“学生四年中还要花不少时间来学语言,古汉语、古希腊语、拉丁语等古典文明语言是必修课,这是为学生打下好的底子,毕竟做学术研究不能老是靠‘二手翻译’。”该校招生办老师介绍,除了语言和经典著作外,学生还要兼修艺术理论及其技能等,比如开设了书法、音乐等课程。

  中大举全校之力打造

  “中大举全校之力来打造这个新学院。”陈春声说。

  记者了解到,博雅学院将聘请30多位老师,近年来在国内大力倡导大学通识教育的学者甘阳已辞去在香港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的教职,他将成为中大博雅学院领军人物,担任该校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任博雅学院院长,通识教育总监。学校将利用其广泛的海内外学术联系,广邀海内外学者为博雅学院讲授课程或开设系列讲座。

  链接

  博雅教育,即LiberalArts。大陆译为“素质教育”,台湾为“通识教育”,香港译为“博雅教育”。“博雅”拉丁文原意是“适合自由人”。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人性。

  热议

  没有专业?怎么就业?

  中大“吃螃蟹”之举引发学生在校园bbs、豆瓣网上的热议。

  有人大叹“生不逢时”,但有学生提出疑问:“这四年内能否学得了那么多语言?”一名大三的学生认为,现在大学生都以就业为导向来选专业,没有技能的学生走出学校能找到工作吗?

  对此,该校招生办老师表示,博雅学院的定位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是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专门设置的学院。记者在招生简介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博雅学院强调精英教育……意味更多的阅读,更多的思考,更多的付出,且将来承担更大的责任。博雅学院推崇的人生价值不是金钱,而是智慧与修养。博雅学院学生的人生榜样不是亿万富翁,而是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广东财经大学坐落于千年商都、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源地——广州,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广东乃至华南地区财经政法人才培养高地、现代服务业与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研究重地,教育部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2020)(A)项目试点院校(2021年),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特色高校提升计划建设高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学校始建于1983年,原名广东财经学院,起始办学层次为本科教育;1985年更名为广东商学院,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2021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校以来,学校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人才梦”托起“广财梦”,践行“厚德、励学、笃行、拓新”的校训,秉持“习礼乐文,精于术业”的办学理念,彰显“商法融合、实践创业、多元协同”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经过近40年的发展以及全体师生的不懈奋斗,学校已经建设成为一所学科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效益显著、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较高的财经类院校,并在2020年学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的发展新目标。学校现有广州和佛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275亩,广州校区位于广州市东南珠江河畔,毗邻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佛山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佛山市云东海旅游经济区。学校绿树繁花,香飘四季,环境幽雅,洁净清新,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共有31个教学科研单位、63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31000多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955万元;图书馆藏书492万册,馆舍面积5.4万平方米,能满足师生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新文科、新商科、交叉学科。应用经济学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和“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工商管理和法学2个一级学科是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和“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理论经济学是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数字经济学2021年获批新增为“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水平较高、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00余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约55%,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约45%,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比约26%。现有珠江学者设岗学科6个,“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对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珠江学者、“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杰青等省部级以上人才近70人次。聘任“南岭学者”14人,博士生导师19人,全职聘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外籍高层次人才等担任学科顾问。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省级教学团队20支,有省级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33人。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并不断完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相结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相融合”的开放、协同、实用、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全国首批经管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拥有国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与广州市税务局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拥有税收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审计学、法学、电子商务、投资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酒店管理等1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财政学、金融学、市场营销、会计学、法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基于全球CGE模型的大国贸易政策博弈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宪法学”“零售学”等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企业仿真综合运作”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物流”2门课程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近两年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141项,在“挑战杯”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49项,大学生竞赛获奖数量位列全国人文社科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第14名,2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专业学位硕士论文,8篇专业学位教学案例获评全国优秀案例。学校团委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建校以来,已为社会输送了15万余名高素质人才,毕业生遍布广东省内金融、税务、政法系统,毕业生综合满意度在96%以上,涌现出中国十大经济创新人物、中国杰出青年卫士、全国反走私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税收征管能手、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全国建行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及一批知名企业创始人、高层管理人员等杰出校友。学校坚持“求真、致用”的科研理念和“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社会服务理念,贡献广财智慧,发出广财声音。拥有省级研究平台21个,研究领域涉及应用经济、法律、财政、科技金融、大数据、电子商务、湾区创新力提升、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近两年来,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6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法学》等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绿色发展背景下产品环境足迹标准化及其应用》项目获教育部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系统协同演化实验室”成为首批5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之一。学校聚焦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参与起草地方法规3部,为改革开放、大湾区建设发展等提供“广财方案”,54份研究咨询报告获中央部委、省市领导肯定,18份研究咨询报告获中央部委、省市政府部门采纳。有68位专家被聘为省级以上党政部门决策咨询专家,3个智库入选中国智库评价研究中心来源智库。《广东财经大学学报》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特色栏目期刊、广东省优秀期刊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学校坚持实施对外合作办学与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教育国际化的程度、水平和效益。与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亚洲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70多家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实施近60个各类国际化教育项目。现已成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全国财经院校“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化产学研合作联盟、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高校研究生教育联盟和粤港澳大湾区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联盟的成员单位,以及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挂牌单位、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筹建合作院校、教育部“未来技术技能与人文交流人才国际训练基地”合作院校、2021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立项单位、教育部《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和“最佳合作单位”。创建了“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化师资海外研修基地”,立项建设了9个国际暨港澳台科研合作创新平台类项目,持续主办“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和“中国-拉丁美洲国家税务国际论坛”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研讨会。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在未来的办学实践中,广东财经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扭住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的工作总目标,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机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事关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内涵发展深层次问题上聚焦发力,办好人民满意大学,努力为广东实现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2月28日)
  • 学校简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达成重要共识,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北京理工大学和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简称“莫斯科大学”)三方合作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学校以建设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目标,致力于开展精英教育以及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2016年10月,学校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2017年学校招收首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2018年招收首批博士研究生,2020年获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校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国际大学园路1号,占地面积33.37万平方米,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投资20.43亿元兴建。校园紧邻神仙岭和龙口水库,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共有21栋建筑,包括主楼、两栋实验楼、三栋教学楼以及图书馆、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宿舍、教师公寓等建筑。矗立于中心广场的主楼与莫斯科大学主楼造型非常相似,是校园的地标性建筑。主楼高156米,顶端的五角星被誉为“深北莫之星”。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合作共赢、创新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二、办学定位建设独具特色、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打造中俄人文交流合作高地和重要平台,为深化中俄教育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做出贡献。培养崇德明理、笃学精工、博文友爱、创新协作、担当使命,通晓中俄文化、掌握中俄英三语、精通专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开展本科、硕士和博士多层次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坚持“立德为本、文化为魂、学术为基、实践为源”人才培养理念,建立“文化润育、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三位一体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俄协同育人共同体,强化全过程质量保障。发挥两校学科优势和区域科技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和国际领先的前沿交叉工程技术学科,建立世界级国际化科学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共同体,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创造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地位的学术成果。三、办学特色学校发展与国家战略和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紧密结合,引进、吸收两校先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科优势,融合形成高起点、国际化、综合性、特色化的基本特征。将中俄文化导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全过程,形成独特的科学与文化有机交融、实践与创新双驱互动的大学文化。秉承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学生价值塑造、知识养成、能力培养设置课程体系。发挥莫斯科大学基础学科优势,培养学生扎实厚重的科学理论基础;发挥北京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开展精英教育。采用中俄英三语授课,以俄语为主。俄语语言课程采用沉浸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快速、深入掌握俄语语言知识与能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发展素质教育,重科学基础、强创新实践。采用小班授课方式,开展研究型、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实践性课堂教学。四、人才培养学校以高精尖为教育发展方向,开展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学校远期办学规模为5000人,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1:1。学校从2017年起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从2018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学校采用中文、俄语、英语三种语言进行教学,国内本科招生录取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招生制度,采用基于高考的“631综合评价”模式。学校目前在校生规模约为1340人。2021年首届本科毕业生共计100名(含4名留学生),其中16名同学获得莫斯科大学“红本”毕业证,中国籍本科毕业生中86%在国(境)内外知名高校升学深造。截至2021年底,赴莫斯科大学留学的30名同学中已有17名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资格。五、学科专业学校依托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基础学科和中国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应用的办学优势,结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市科技产业集群特点,突出高起点、国际化和综合性的办学特色,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合理布局,打造中俄文化教育科技合作和“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现有9个本科专业、9个硕士学科11个专业方向、2个博士学科,其中俄语、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本科专业先后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学校入选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应用经济学4个学科入选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本科专业学校现开设9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经济学、化学、俄语、生物科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即将开设一批自然科学类、工程类、艺术类专业。研究生专业学校现开设应用数学与信息技术、基础材料学、纳米生物技术、地球生态变迁与人工干预系统、国际经济与商业、俄罗斯语言文化、对外俄语教学、城市生态学与区域规划、国际经济(商)法、国家审计和无机化学等11个硕士专业方向;俄语语言文学、生物学2个博士专业,均实施莫斯科大学培养方案。国际学生培养学校重视多元化国际教育环境的营造,从首年招生起,就有国际学生入学。目前,在校国际学历生的比例超过10%,有境外学习交流经历的中国学生比例超过60%。学校对国际学生采用与国内学生一体的管理模式,教学过程、住宿管理、文体活动等均与中国学生一致,使得中外学生有充分的接触和交流。六、科学研究学校根据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莫斯科大学基础科学研究和北京理工大学工程研究的优势,正在启动设立计算数学与控制研究中心、化学与材料研究中心、现代生物学前沿科学研究中心、前沿交叉技术研究中心、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以及SMBU-Sistema合作基础实验室、SMBU—Roscosmos合作基础实验室。根据深圳区域经济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学校结合北京理工大学和莫斯科大学的研究能力优势,计划在人工智能与无人系统、新能源与智慧社会、大数据与信息安全、新材料与智能制造、地球科学与海洋工程、航天与航空工程、环境与生态、健康与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重点建设。七、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348人,其中:教师和科研人员232人,管理及教辅人员116人,外籍教职工188人。专任教师中8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70%以上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学校现有9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或通讯院士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双院士1人,国家人才专项3人,深圳市人才专项16人,省市级优秀教师4人;形成了以莫斯科大学教师为主的国际化教师队伍,生师比小于10:1。学校已启动面向全球的英才招聘工作,着力引进国际知名学术大师、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积极组建由俄罗斯知名学者、国际学术大师领衔的高层次学术团队,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师资队伍。
  • 星海音乐学院广州市花都区
    学校简介岭南大地,钟灵毓秀,音乐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名家辈出,孕育了冼星海、萧友梅、马思聪、李凌等一批引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潮流的杰出音乐家。星海音乐学院位于岭南文化中心——广州,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高等音乐专业学府。学校深深植根于岭南这片人文沃土,浸染着岭南音乐文化的精魂,铸就了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开放创新的办学精神,形成了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广东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1932年由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先驱马思聪、陈洪先生创办的广州音乐院。1957年10月,广东省政府创建了广州音乐学校,使得这一地区的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得以延续。随后学校数易校名,几经变迁。1958年更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65年初与广东舞蹈学校合并为广东艺术专科学校;1969年与广州美术学院合并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1978年3月复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8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广州音乐学院;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60多年风雨沧桑,60多年薪火相传。星海音乐学院始终以培养高素质音乐与舞蹈人才为己任,遵循“求真、尚美、崇德、敬业”的校训,弘扬星海精神,传承优秀岭南音乐文化。新时期新阶段,学校把握进驻广州大学城的良好发展机遇,利用广东丰富的人文资源,依托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融身于广州大学城多学科共处的教育生态环境,制定发展规划,努力实现“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岭南特色的高水平音乐学院”的办学目标。学校以音乐与舞蹈学学科为主,协调发展相关艺术学科。目前共设有音乐学系、作曲系、钢琴系、管弦系、国乐系、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系、艺术管理系、乐器工程系、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舞蹈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音乐基础部、人文社科部等18个本科院(系、部),还设有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音乐研究院、音乐博物馆、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艺术实践中心、社会音乐教育培训中心等,拥有教育部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粤剧)传承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3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5个实验乐团。专业涵盖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录音艺术、音乐表演和舞蹈等各个领域。学校现已形成了教学、创作、表演与研究四位一体的完整学科体系,中专、本科、研究生相衔接的办学层次,普通教育为主、继续教育为辅的办学格局。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是省级特色专业,钢琴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音乐表演是广东省重点专业。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教职工738人。教师队伍中有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5人获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有12人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有51人为广东高校师德标兵、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工会工作者等。有1人被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4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先后有6人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5人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5人入选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近五年来,教师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500多项。学校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高等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建构了学科课程、人本课程和社会课程“三位一体”的创新型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形成了艺术实践、教学实践、管理实践和社会实践“四元结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质量,根据音乐舞蹈艺术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2014年以来,学生共获得国际级奖项140项,国家级奖项228项、省部级奖项301项,尤其是在政府最高奖——金钟奖评比中,学生连续多届收获殊荣,得到社会高度认可,为广东省赢得了荣誉。学校教学环境优美,教学条件优越。现有广州大学城校区和沙河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24961平方米,其中大学城校区189993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学校拥有现代化的音乐厅、专业录音棚、电子音乐制作中心、各类排练厅、学术报告厅和琴房大楼等教学设施。学校图书馆馆藏丰富,设备先进;档案管理建设为国家级,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校园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正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的思路,逐步打造现代化、智能化的数字校园。学校还在星海音乐厅、广州大剧院、广州交响乐团、广东歌舞剧院、广东省演出业协会、广东电视台、珠影乐团、广东音乐曲艺团、广东民族乐团、广东粤剧院、广州城投、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YAMAHA乐器公司等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近五年来,先后举办了“中国西方音乐学会年会”“全国音乐艺术院校基本乐科教学与招生改革研讨会”“星海·伯克利音乐周”“首届岭南古筝艺术节”“星海·鹿特丹音乐周”、“首届国际音乐文献翻译研讨会”“粤港澳台艺术管理高峰论坛”等各类学术研讨会。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邀请美、俄、法、英、德、日、韩等国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名家前来访问、讲学和举办音乐会。应邀派出了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合唱团、室内乐团、舞蹈团等院内各演出团体及各类专家学者到国外、港澳台地区及内地各类艺术院校访问、演出和讲学。学校还与美国、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音乐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截至2019年,学校在校普通教育本科生4818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354人,研究生347人,附中学生691人。学校面向全国(含港、澳、台)招生,同时招收留学生。多年来,吸引了高质量的生源,本科第一志愿录取率100%,新生报到率99.5%。建校以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两万两千多名高级音乐舞蹈艺术人才,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优异的综合素质,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他们中很多人已成为华南地区艺术院校、文艺团体、研究机构及文化管理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蜚声中外。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经过60余载几代星海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已发展成为立足广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音乐舞蹈教育中心,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江泽民曾为我校“冼星海纪念馆”亲笔题写了馆名。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贺国强、朱镕基、李瑞环、尉健行、宋平、吴官正、张德江、王兆国、李源潮、孟建柱、曾培炎、吴仪、热地、韩启德、周铁农、陈至立、司马义·艾买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到我校视察;李岚清曾到我校与师生亲切座谈。任仲夷、林若、黄华华、朱小丹、卢钟鹤、王首道、杨应彬、肖志恒、梁国聚、林树森、李鸿忠、胡泽君、李玉妹、张广宁、汤炳权、游宁丰、雷于蓝等省市领导多次到我校指导工作。朝鲜劳动党原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布隆迪总统皮埃尔·恩库伦,比利时众议院议长赫尔曼·德克罗等外国领导人也曾到我校参观,对学校的办学给予高度评价,提高了学校的国际声誉,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中国格局、世界眼光、岭南文脉“三大理念”谋划星海音乐学院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响应和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文化强省战略,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国际化发展,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培养一流音乐人才、推出一流标志性成果,建设一流学科,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岭南特色的高水平音乐学院而不懈努力!
  •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揭阳市榕城区
    学校简介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99年,地处全国著名侨乡、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广东沿海经济带东翼主战场——揭阳,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教育部备案,由揭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办学21年来,秉承“诚真、笃教、博学、致用”校训,以“立德强技,人才强校,服务地方”为办学理念,以“立足揭阳、辐射粤东、面向广东”为办学定位,努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高职学院,为揭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古城、滨海新城,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产业强市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占地面积586.53亩,建筑面积12.77万平方米。目前设有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处、宣传统战部、纪检室、教务处、学生工作处、财务处、后勤服务处、科技与设备处、招生就业处等10个内设管理机构;图书馆、实训与信息中心等2个教辅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师范教育系、信息工程系、外语系、机电工程系、生物工程系、化学工程系、艺术与体育系、经济管理系、电子商务创业学院、继续教育部等8系2部1院。开设有电子商务等42个专业,招生专业32个,面向8个省(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6113人。建校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十八届逾3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近五年来,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保持在95.00%以上。学校现有教职工423人,专任教师284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96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215人(其中在职攻读博士学位3人),具有“双师型”素质教师158人,“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7人,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师1人,市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7人,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3人;省专业领军人才1人、省“扬帆计划”培养高层次人才1人,均为当批次粤东地区高职院校唯一人选。学校2007年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现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二类品牌专业立项建设2个,省级专业群立项建设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立项建设2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优质课程1门,省级微课3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1个,省级实训基地7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个,省级质量工程立项13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1个,市级环保表面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内实验(训)室82个,校外实训基地144个,产学研合作企业52个,合作办学单位18个。近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奖项13个,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奖项90个;省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0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个;省级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奖项65个;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33个。学校先后获得“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文明单位”“2008—2010年度广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学校”“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先进示范基地”“全国教育网络示范单位”“广东省诚信文化教育共建单位”“2014-2015年度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电商讲师大赛优秀组织奖”“第九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优秀组织单位奖”和“2017-2018年度广东省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因时而变与顺势而为相统一,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相统一,坚持争创优势与补齐短板相统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以省级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和“创新强校工程”建设为抓手,聚焦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全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高职学院而不懈奋斗!
  • 学校简介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直属广州市教育局,是一所培养幼儿师资和艺术类人才的全日制公立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同时也是省、市学前教育职后培训基地。学校现有2个校区(林和校区、永福校区),60个教学班(包括:55个普通教学班、4个高职班、1个华文班),全日制在校生3006人,设有儿童心理实验室、奥尔夫音乐教室、早期教育实训室、钢琴练习室、陶艺室、舞蹈室、电脑室、学生茶艺烹饪实践教室等实训室(功能室)225间,以及图书馆、幼儿阅读体验区、学生种植体验园、学生发展中心、演示报告厅、校医室、运动场、风雨球场、游泳池、学生宿舍和食堂等学习、生活场所,教学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学校具有108年的办学历史。1911年,美国幼儿教育专家碧卢夫人在广州西关创办了慈爱幼稚师范学校,自任校长,学校附设幼稚园,这便是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的雏形。1916年,改校名为私立协和女子师范学校。1932年,学校聘美国密执安大学教育硕士毕业的廖奉灵女士为首任华人校长。1935年,遵照教育部关于私人不得办师范学校的规定,改设为普通中学,因幼稚师范办学成绩显著,被批准继续开设幼稚师范班。1952年,广州市将协和中学、美华中学和真光中学等学校一起合并改名为粤秀师范学校(内设幼师部),后改名为广州师范学校(内设幼师部)。1956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设立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开始独立建校至今。学校秉承“求实 进取 为师风范”的校训,逐步形成了“师范.艺术.华文”的办学特色。根植于百年幼师发展沃土,学校提炼出了新的办学理念,明确“乐教扬才.爱育未来”的品牌精神,熔铸“和合.共成”的校风、“启迪.守护”的教风、“乐学.敏行”的学风,以“做最好的自己”为育人宗旨,培养“有梦.有艺.有为的幼师生”,挖掘广州幼师品牌理念体系。近三年,学校相继投入700多万元,对校园育人环境100多个项目进行了升级改造,大力构建“诗意校园”。学校目前开设学前教育(含音乐、舞蹈、美术、英语、多媒体、早期教育、体育7个专业方向)、社会文化艺术、音乐、美术绘画等4个专业,2019年新增舞蹈专业,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是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也是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市级示范专业,在省内及东南亚地区具有很强的专业影响力。学校与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开展三二分段中高职贯通合作,对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对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的是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和音乐专业,并将进一步扩大“3+2”培养学生规模,做好中职学校向高职院校转型准备。此外,受国侨办和广东省侨办、广州市教育局的委托, 学校已连续十五年承担海外华文幼儿师资以及汉语言人才的培训任务,学员来自印尼、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家,为东南亚地区培养了500多名华文幼儿师资。学校一直注重内涵建设,构建了学前教育专业专门化方向特色课程,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以课题研究为导向,引领教师多途径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已完成多项省市课题研究,编著、出版了多部专业教材;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园)合作基础建设,现有70家省市级幼儿园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14家早教机构成为学校的早教基地。学校与天河区教育局、花都区教育局合作办学,共建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天河第二幼儿园、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花都幼儿园,并加快与各区的合作办园,把百年老校的办学理念和优势资源有效辐射。学校先后被上级主管部门授予“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教学研究基地”、“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广州考区定点考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保育员工种)”、“广东省幼儿园园长培训基地”、“广东省幼儿园教师培训基地”、“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语言文字测试站”、“汉语口语水平测试(HKC)考点”、“广州市华文教育基地”、“广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广东省职教学会幼儿师范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广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广东省早期教育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广东省学前教育教师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广东省职业院校就业创业发展联盟创始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地址:林和校区:广州市天河区林和东路沾益直街121号永福校区: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东横路60-1号邮政编码:510610联系电话及传真:(020)38806606、38807605、38984470学校网址:www.gzys.net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