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云南: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网上报名考生须知
2022-10-2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一、报名政策规定

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云南省报名工作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和《云南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报名工作规定》(附件1)执行。2023年云南省普通高校招收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三校生考试)报名工作按照《云南省2023年高等职业教育本、专科招收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毕业生办法》(附件2)执行。

二、报名范围

报考2023年普通高校各类招生〔包括参加保送,强基计划,少年班,高水平艺术团、运动队,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高职单招(含免试),英语科目听力考试和口语测试,残障考生单招及各类单独招生考试等〕的所有考生,必须参加高考报名。

报考2023年三校生考试(包括参加高职单招、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的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毕业生,必须参加三校生考试报名。

三、报名时间、地点和方式

(一)报名和确认时间

网上报名时间:2022年11月5~15日,逾期不再办理集中报名手续。

考生现场确认时间由各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在此时间范围内结合工作实际确定,考生可在报名时阅读确认点公告了解或向报名确认点咨询(报名期间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咨询联系方式见附件3)。

(二)报名确认点

1.普通高中、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在学籍所在学校或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名确认点组织办理报名和确认手续。往届生及同等学力人员等社会考生在户籍所在地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名确认点办理报名和确认手续。

2.在中国定居并符合报名条件的外国侨民,由州市招生考试机构审核。考生持公安机关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在州市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名确认点办理报名和确认手续。

3.根据教育部和我省有关规定,申报国家专项、地方专项、高校专项资格的考生必须确保其户籍、学籍、报名、实际就读地均在实施区域的同一县(市、区)。

(三)报名方式

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生服务平台”(http://gk.ynzs.cn,以下简称报名系统),认真阅读考生网上报名须知和确认点公告,了解有关政策规定,进行网上报名、网上缴费,并携带本人二代身份证原件、户口簿、毕业证或学历证明到报名确认点进行资格审查、现场照相,确认报名信息。

四、主要操作流程

(一)登录报名系统

已于2022年9月参加过云南省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第一次英语科目听力考试和口语测试报名的考生,使用报名时使用的身份证号和密码登录报名系统。其他考生按要求进行考生用户注册,使用注册时填写的身份证号和密码登录报名系统。

如密码不慎遗忘,考生可以通过报名系统找回,也可以携带有效证件到报名确认点办理密码重置,密码重置后应尽快登录报名系统修改密码。

(二)考生用户注册

1.考生本人证件号绑定一个手机号进行注册,一个证件号和手机号只能注册一次,注册时根据提示内容输入信息并设置密码,使用手机接收短信验证码进行注册。考生注册时填写的姓名和身份证号需与本人二代身份证保持一致。

考生证件号和密码是考生登录报名系统的唯一凭据。密码由考生本人设置并妥善保管,密码设置不宜过于简单,须包含数字和字母(或符号)组合,不能设置纯数字密码,工作人员和老师不得规定统一密码。考生须牢记自己的密码,严禁向他人透露,以防被人篡改信息,因考生本人泄漏密码而造成信息被篡改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2.业务类别:参加云南省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业务类别为“普高”,参加云南省2023年高等职业教育本、专科招收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毕业生考试的考生,业务类别为“三校”。

应往届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毕业生参加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的,应报名参加普通高考,业务类别应选择“普高”。否则,造成考生无法填报志愿、无法参与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考生科类或类别根据考生报考实际填写。

3.确认点类别:确认点类别用于区分考生报名确认点性质,在学校报考的考生确认点类别选择“学校确认点”,在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报考考生确认点类别选择“直属确认点”。

4.报名确认点选择:应届考生,选择学籍学校或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名确认点。本地户籍外地就读的往届考生,选择户籍所在地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直属点为报名确认点;本地户籍本地就读的往届考生,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负责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其报名确认点的选择由各县、市、区确定。

(三)考生信息录入

考生根据页面提示,如实填写本人基本信息、报考信息、联系方式、家庭信息、简历信息。各项信息需依次填写,填写完毕后点击“提交并下一步”进行保存。

(四)照顾加分申报

符合照顾加分资格条件的考生,在“照顾加分申报”栏目内选择相应申报项目,提交网上申报申请。未进行申报的,视为自愿放弃照顾加分资格。不符合相应条件的考生不进行申报。

符合农村独子照顾加分申报条件的考生,如还具备其他类型照顾加分条件的,应同时申报农村独子照顾加分和其他类型照顾加分。除农村独子外,考生同时具备几项照顾加分条件的,应选择照顾加分分值最大的一项进行申报。考生如申报多项照顾加分,只能审查通过其中照顾加分分值最大的一项。考生可通过的照顾加分分值最大的项目有一项以上的,由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选择其中一项通过审查。

(五)专项资格申报

符合国家专项、地方专项、高校专项计划报考资格的普通高考考生,在“专项资格申报”栏目内选择相应申报项目,提交网上申报申请。不符合相应条件的考生不进行申报。未进行申报的,视为自愿放弃专项计划报考资格。

完成专项资格网上申报的考生,由报名确认点进行资格审查。

(六)信息核对和网上缴费

所有信息填报保存完成后进入报名信息汇总页面。考生须再次核对信息,确保所填写信息均真实、有效,确认无误后点击“提交并下一步”进入网上缴费。按照报名网站提示手机微信扫描页面二维码进行网上缴费。不具备网上缴费条件的考生,可请他人代为缴费。

1.考生网上报名时,按照《云南省物价局 云南省财政厅关于重新核定高考考试费收费标准的批复》(云价收费〔2011〕85号)规定缴纳考试费。收费标准如下:

(1)高考考试费每人次130元;

(2)高考英语听力考试费每人次30元;

(3)英语口语测试(或报考外语专业的专业考试)费每人次40元。

2.报名时选择报考听力考试或口语测试的考生,缴费时将一并缴纳听力考试费或口语测试费。考生缴纳听力考试费或口语测试费后,不能取消听力考试或口语测试报考。

3.考生缴纳高考考试费,未缴纳听力考试费或口语测试费,需加报听力考试或口语测试的,修改报名信息后,缴费状态变更为“部分缴费”,需补充缴纳听力考试费或口语测试费后,方可进行现场确认。

(七)现场确认

考生在报名系统完成网上缴费后,应按照报名确认点规定的时间到报名确认点进行照相、确认,办理报名手续。确认的信息包括:“考生基本信息”“考生个人简历信息”“考生家庭成员信息”“考生照片”“考生照顾加分申报情况”“考生专项资格申报情况”等。

1.考生必须携带本人二代身份证,在现场确认时交验进行读卡、验证,并核对姓名、性别、民族、户籍、出生日期等身份信息。考试时凭《准考证》和二代身份证参加考试。

2.确认时,考生必须亲自到报名确认点采集照片。采集考生照片时,考生头像不能小于取像框的2/3,照片要清晰,并能如实反映考生面部特征。

3.确认时,考生必须认真核对《确认表》,签字确认。

4.确认时,考生还须签订《报考云南省普通高考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承诺书作为《确认表》附件,考生在《确认表》上签字即视为签订承诺书),如果考生违反承诺书,发生违纪、作弊等行为,将作为考生诚信记录记入电子档案。

5.考生在确认完毕后,应再度登录报名系统,仔细核对自己的有关报名信息。如果发现信息有误,要及时向报名确认点报告,申请修改。

6.集中报名结束后,系统将按照考生报名时间对未确认考生分批次进行退费处理。未确认考生的退费将于2023年5月20日前全部处理完毕。

五、报名信息修改

(一)确认前:考生可自行修改。

(二)确认后:考生不能自行修改,由考生本人携带有效证件和涉及的相关证明材料到报名确认点申请修改。报名确认点验证后,对报名确认点有权限修改的信息给予修改,没有权限修改的,书面报送至上级招生考试机构修改。如考生不能亲自前来,可委托他人持考生签字的申请书,携带有效证件、相关证明材料办理。

六、其他事项

(一)志愿填报、征集志愿等重要通知信息将通过短信推送至考生手机,因考生手机停机、关机、变更手机号或未及时浏览短信等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二)考生录入的报名信息,内容应真实、准确。因考生本人录入错误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三)考生报名确认后至被高校录取入学报到前,须保持个人信息的连续一致性,因擅自通过户籍部门变更姓名或身份证号,造成不能电子注册等后果的,由考生本人负责。

(四)考生应主动关注云南省招生考试院官方网站(https://www.ynzs.cn)发布的有关通知、公告,以免错过重要信息。

(五)考生准考证号在报名结束后生成,共9位阿拉伯数字,主要用于考生进行志愿填报、查询成绩和录取信息;高考考生号共14位阿拉伯数字,命名方式为“2353+考生所在县区代码+考试类别代码(普通高考类别代码为1)+准考证号后5位”,主要用于省内外特殊类型招生、艺术类专业校考、港澳高校招生和空军、民航招收飞行学员等。请考生牢记自己的准考证号和考生号,如有遗失,要及时到学校或当地招生考试机构查询。

(六)考生须提前了解报名地疫情防控政策,主动做好个人防护,遵守报名地防疫要求,积极配合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

(七)在考生报名和资格审查中,如有弄虚作假,伪造证件、资格造假等骗取报名资格、照顾加分、专项计划报考资格、随迁报考资格等行为的,一经查实,即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6号)严肃处理。冒名替考或有其他涉嫌犯罪情形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规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附件:

1 、云南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报名工作规定

2 、云南省2023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专科招收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毕业生办法

3 、云南省2023年高考报名期间咨询电话

----
  
  
  

热门院校

  • 玉溪师范学院玉溪市红塔区
    学校简介窗体顶端玉溪师范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78年经云南省批准成立玉溪师范专科班,198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玉溪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玉溪师范学院。200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9年成为云南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学校落于滇中著名的“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聂耳的故乡玉溪市,占地面积1014亩,是距离省会昆明最近的地方院校。学校明确了以建设“一流地方应用型大学”为发展目标,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开展留学生教育,主动融入区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逐步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办学体系。学校秉承“至真至善 致美致用”的校训精神,立足滇中,扎根玉溪,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为玉溪和周边地区培养了近6.5万余名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区域基础教育和滇中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历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以教育学科为重点,优势特色学科为骨干,应用学科以滇中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创新体系。现有省级高校B类一流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立项硕士授权点建设学科3个。 建有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7个,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玉溪市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建有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濒危语言研究中心、古生物研究所、玉溪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等23个研究机构。学校拥有57个本科专业,其中,美术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泰语为云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地理科学、生物科学、艺术设计为云南省高等学校特色建设专业,2020年-2021年美术学、体育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物理学五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国家二级认证。有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法学专业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4个。获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学校现有15个教学机构、13个党政内设管理机构、17个直属机构、3个群团组织。全日制在校学生数为13785人,教职工数为830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73人,副高级192人;硕士及以上学历591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14人,云南省“两类人才”1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玉溪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56人,“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计划”19人,玉溪市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29人。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内外科研项目514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59项,地厅级项目224项,横向项目110项。教师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31部,发表学术论文250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发表330余篇,被SCI、EI、CPCI等收录的论文320余篇。共有47项学术研究成果获省、市有关部门奖励,教师获得专利授权92项。学校图书馆有纸质藏书110万多册,电子图书约79万余册,电子期刊17万余种,各类数据库22个,已实现对现有纸刊的全覆盖。有《玉溪师范学院学报》和《玉溪师范学院报》2个公开刊物。近年来,学校先后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玉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联合创建“玉溪互联网大学”,与玉溪市旅发委合作创办“玉溪文创学院”,与新华网联合创办“创客学院”,与玉溪市纪委监委合作共建“玉溪纪检监察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共建“聂耳艺术研究中心”,成立聂耳和国歌研究院,与玉溪市委宣传部、玉溪市教育体育局共建聂耳和国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玉溪今晖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玉溪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幼儿园,与玉溪市教育体育局、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合作成立玉溪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玉溪体育运动学校合作成立玉溪师范学院体育高等职业学院,与通海县政府共同成立“杞麓湖发展研究中心”。学校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开展科研和文化传承。利用多民族融合的滇中核心区域和聂耳故乡的优势,依托“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艺术传习实验中心”和美术学、体育学、音乐学等学科,组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提升,形成科研的优势聚集和创新发展,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艺术体育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实践育人体系,全面促进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近年来,学校获评“云南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中心”“云南省普通高校武装部规范化建设试点高校”,先后荣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示范项目”等荣誉称号。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励85项。学校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国际化办学。建立与南亚东南亚地区,如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家的院校长期稳定合作交流关系,积极拓展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保加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高校的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师生互换、科研合作、艺术文化交流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现有国外实习基地30个,国外汉语言文化中心3个,是首批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和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建设成为一流地方应用型大学。窗体底端
  • 学校简介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滇西北唯一的公立高等院校。学校始于1906年丽江府中学堂师范简易科,1913年改设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42年创办国立丽江师范学校,1956年创建丽江师范学校,1968年更名丽江地区师范学校,1995年再更名为丽江民族师范学校;1978年丽江开设大学师专班,1984年在大学师专班基础上建立丽江教育学院;2001年丽江教育学院与丽江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新的丽江教育学院,2006年丽江教育学院改制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经百余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百年师范教育传统深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示范显著、服务滇西北发展卓有成效”的办学特色,为滇西北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和谐稳定、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滇西北教师的摇篮”。学校现有土地面积1355.68亩,有校舍总建筑面积34.6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0.48万平方米,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573.3万元,有馆藏纸质图书89.87万册、电子图书2万册,有附属幼儿园1所、附属实验学校1所、附属高中1所。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等12个学院,其中教学实体型学院10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800余人。创建了师范生教学技能、学前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类专业群等13个实训中心,共有122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其中有4个省级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123个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其中有2个省级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学校坚持“人才强校”。现有专任教师492人,其中本校专任教师395人、兼任教师折合数97人;本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25人,占56.96%,具有正教授职称的专任教师36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2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占41.77%,“双师型”教师250人,占63.29%。现有云岭学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家1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名、云南省教育功勋奖获得者1人、云南省师德标兵2人、云南省优秀教师1人、云南省优秀辅导员7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3个、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作室4个。学校坚持“教学立校”。学校开设有49个专业,其中专科专业48个,合作开办本科专业1个。2010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6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特色评估”。2016年以来建设省级及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5项,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第一届云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2017—2021年应届毕业生中,被本科高校录取的比例逐年增加,平均为57.36%,最高年度录取率为71.35%。2017—2021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为97.5%以上。2016、2017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良好高校”和“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先进集体”。学校坚持“科研兴校”。近五年,新增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8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97篇;出版学术著作58部,出版教材34部;获授权专利58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9项;现有科研平台14个,其中省级科研平台3个;有国家级科普基地1个;加强对策性研究,为行业、产业、企业提供咨询报告。成立“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学校坚持“制度治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优化“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治理结构。完善《党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实施办法》《教代会实施办法》《理事会实施办法》等基本制度,推进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保障学校内部治理机构运行更加规范、高效。推进规章制度“废、改、立、释”,从制度源头推进简政放权、激发活力。学校实施“强院兴校”行动,逐步扩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打造“一院一品牌”。健全法律顾问制度,聘请常年法律顾问。依法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加大主动公开力度,自觉接受监督。学校坚持“文化塑校”。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南,把弘扬杰出校友张桂梅精神作为核心内容,把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为重要载体,把创建“文明校园”作为重要抓手,系统推进文化建设,构建“桂梅精神人人践行、红色歌曲个个传唱、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民族团结处处开花、文明习惯时时养成”的文化体系。打造“禾雨”文化品牌,在新时代广泛传唱《北京有个金太阳》,开展“追寻红色印记、传承革命精神”重走长征路实践研修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提升师生的精神风貌、精神状态和精神气质。学校被评为第二届云南省文明校园并推荐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候选单位,被认定为“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荣获“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校至今一直坚守师范教育传统,为滇西北培养了4万余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中小幼教师。成立了“丽江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丽江市高校新型智库”“丽江文化旅游研究中心”“遗产旅游研究基地”,大力推进丽江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充分发挥“丽江市教师发展中心”“丽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基地”职能,积极开展基础教育研究,先后培训丽江市中小幼教师3万人次。服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承担旅游行业企业的培训任务,1992年以来,为滇西北区域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培养了5000余名专业人才,积极参与丽江有关旅游规划编制和课题研究。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重丽江乃至三江并流区域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设立高山资源植物联合研究实验室,共建丽江高山植物标本馆,发挥科学研究优势,利用研究成果服务地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学校重视文化传承创新。学校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工作中,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为促进地方民族团结和谐和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建立了以东巴艺术研究为特色的艺术学院,成立了滇西北艺术传承基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纳西学研究院,聚焦纳西东巴文化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市厅级以上项目3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3篇,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5项,出版著作30部,出版2部东巴文化有关的省级规划教材。依托云南省高职院校示范实训基地项目,设立“民族文化宣讲实训室”,用中英文宣讲云南少数文民族文化,大力传承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华东师范大学牵头、携手南京晓庄学院、长沙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四校组团式对口支援学校,形成了卓有成效的“1+3+1”对口支援模式。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以“1+M+N”的组团形式,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参与,共同支持学校建设发展。与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培养全日制本科生。与国家开放大学实验学院共同设立丽江分院。与丽江民族中专、华坪职高、迪庆民专、大理财校、昭通财校5所中职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常年招收留学生、聘用外籍教师;与国外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教师访学、学生跨文化交流活动;与缅甸云华师范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举办“从东巴象形文字到当代”法国展。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德高业实、丽泽三江”的校训,弘扬和践行“崇德尚学、求是创新”的校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风、“博学弘德、励志笃行”的学风,坚持“扎根丽江,立足滇西北,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融入一带一路”的办学定位,按照“党建引领、以本建专、强院兴校”的发展思路,努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大学。
  • 保山学院保山市
    学校简介保山学院位于云南省保山市,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创办的“永昌师范学堂”。1978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保山学院,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2013年学校通过审核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学校获选为云南省首批两所“国门大学”基础能力建设高校之一,2015年学校获选为云南省十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改革学校”之一,2017年学校获选为云南省首批六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之一,2017年学校经国务院侨办批准为云南省两个“华文教育基地”之一,2018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43年来,学校坚持在“边、农、少、山”地区办学,培育形成了“扎根边疆、服务基层、艰苦创业、开放创新”的保山学院精神,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的发展道路。学校秉承“厚德、励学、敬业、笃行”的校训,为社会输送了8万多名专门人才,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和边疆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基本情况:目前,学校有建筑面积26.74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5.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6499.14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087.35万元;馆藏纸质资源111.5万册,电子图书84.41万册,电子期刊16008种。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48个本科专业,涉及文、史、理、工、农、法、管理、教育、艺术9个学科门类,招收来自全国6个省(市、自治区)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学生,全日制在校生12094人(截止2021年)。现有教职工697人,其中专任教师648人(含外返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8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85人,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4.45%。教学建设:学校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现有省级应用本科转型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3个,“兴保人才奖”1人,永昌教学名师4人,担任外校博士、硕士生导师17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2个,有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1个、有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1个、省级创新创业平台(众创空间)3个。与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实践基地176个。近年来,共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72项。学科建设:学校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理念,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有力地支撑、促进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现有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1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校地共建研究中心14个,校级科研平台6个。学校与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合作共建“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保山分院”,加盟“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部分)基础研究联合专项资金”理事单位。2009年以来,获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艺术基金项目22项,省部级项目61项,地厅级项目318项,横向项目45项,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科研平台建设项目18项,总经费达3820余万元。出版学术著作107部,主编教材48部,发表学术论文4474篇,其中高水平学术论文438篇;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对外合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大“国门大学”建设力度,注重校校、校企、校政及国际合作交流。围绕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和兴边固边等领域先后签订了121项合作协议。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云南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与印度、孟加拉、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及我国台湾地区的21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近年来学校开展“中缅文化周”、“滇台高校学术文化交流周”等品牌活动,邀请缅甸驻昆明总领事馆、仰光大学、曼德勒大学、密支那珠宝商家协会、上海工艺美术学院、台湾佛光大学、国际及两岸交流处、南华大学、朝阳科技大学等师生代表团参加,签订多个合作协议,加强了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式;与缅甸珠宝总商家协会在缅甸密支那建立“中缅珠宝人才培训基地”为缅方培养宝玉石专业人才,首届缅甸北部地区培养华文教育师资600余人次,承办和协办“中华寻根之旅夏(冬)令营”多期,接待营员数百人。培养质量: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以来,连获省就业创业工作创新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集体奖、基层就业先进集体奖,已连续10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根据第三方调研情况,用人单位满意度均高于96%。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63项,获得省级体育比赛奖144人次。学校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先后获批“云科保山珠宝产业众创空间”(国家级备案)、“云科保山学院文创科技众创空间”、“三秋树众创空间”等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创业平台及众创空间。2016年以来,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1项,云南赛区金奖4项、银奖8项,铜奖19项,在云南省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社会声誉: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在社会建立起良好的形象。先后荣获“云南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普通高校资助工作优秀成果奖”“云南省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学习杨善洲精神教育实践活动”获得教育部第七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2018年获云南省“平安校园”荣誉称号;2016年获保山市“文明单位”;2017年被云南省教育厅推荐参加50所“2017年全国创新创业宣传总结高校”评选;2018年获“云南省文明校园”称号,2018年音乐学院学生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2019年,教育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资源环境学院教师党支部获省委高校工委“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荣誉称号,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获云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离退休党总第二党支部获云南省“示范党支部”;2020年,音乐学院党总支、教育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党支部、信息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入选云南第二批高校一流党建示范党组织,离退休党总第一党支部获云南省“示范党支部”。学校定位:(一)办学类型定位:地方性、应用型综合院校。(二)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三)服务面向定位:扎根保山,立足云南,服务边疆。(四)学科专业定位: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应用、特色为导向,巩固提升文、理、教育、艺术学科,积极发展工、管、法、农学科,形成需求驱动、动态优化的学科专业布局。(五)人才培养定位: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六)发展目标定位:到2025年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
  • 学校简介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工、管、文、商、艺并举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云南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院校、云南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始建于1952年,长期积淀形成优良的工科办学传统和浓郁的工程文化氛围,工程应用特色鲜明,形成了丰富的优质工科办学资源,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较高,为社会培养了12万余名毕业生,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办学条件优。学校位于春城昆明,占地1250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米,环境优美。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在编教职工近千人,教授80余名、副教授近300余名,拥有3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教学团队,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贴省贴专家、云南省“万人计划”高层次人才等一批优秀教师。教学仪器设备先进,图书资源充足,教学资源丰富,每个专业均建成体系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拥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13个,实习实训条件处于国内同类院校的领先水平,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保障。内涵建设强。学校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获省级以上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0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现有国家示范专业6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1个,国家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专业2个,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14个;国家精品课程4门,全国教指委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学校连续2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测绘赛项、工程测量赛项,均荣获教育部当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在全国、全省技能大赛中,学生个人、团体获奖均处于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招生就业好。学校得到广大考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及信任,是云南省高考生首选报考的高职院校,省内普高录取分数线居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学校连续10余年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单独考试招生方式,生源稳定、质量高;学校积极拓展国有大中型企业批量就业,促进小微企业稳定就业,确保本土化就业增量,积极推进国外省外高质量就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云南省就业典型经验10强高校”等表彰奖励,连续十余年获得云南省高校就业工作一等奖。社会声誉高。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突出贡献奖单位、云南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云南省校风、教风、学风示范学校等,赢得了“冶金矿业高技能人才的摇篮”“云南高职教育排头兵”等社会赞誉,社会给予毕业生“做人诚、做事实、有闯劲”的良好评价。在历年的全国高职院校综合排名、学科竞赛排名、办学满意度测评中,学校连续保持云南省高职院校第一名,跻身全国领先行列。学校连续荣获2017、2018年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示范引领好。学校以深厚的办学积淀、鲜明的办学特色,立足祖国西南边陲,服务国家和云南省发展战略。育训创并举育英才,产学研一体促产业转型升级。学校以 “双高计划”为契机,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面向澜湄区域和南亚东南亚输出中国职教品牌。
  • 云南中医药大学昆明市呈贡区
    学校简介云南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60年,是全国第二批成立的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成为云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更名为云南中医药大学,成为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学校秉承“崇德和合、博学敦行”的校训精神,已发展成为以中医药为主体、民族医药为特色,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继续教育和对外教育呈现良好态势,医、理、工、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中医药院校。截至2021年9月,学校有全日制学生1.4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2198人,硕士研究生1977人,博士研究生23人,留学生181人。有11个二级学院、1个公共课教学部。有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涵盖2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有26个本科专业,其中,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云南八大重点产业引领品牌专业,200余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有实践教学基地140余个,其中,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4所。现有纸本藏书110余万册,是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校本部有教职工800余人,学历、学缘、职称结构合理。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全国名中医1人,岐黄学者1人,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云南省千人计划产业人才1人、高端外国专家1人、青年人才9人;云南省万人计划云岭学者2人、名医专项15人,产业技术领军人才3人、云南省国医名师4人、名中医36人、荣誉名中医33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7人、后备人才10人;技术创新人才2人,培养对象3人;云南省中医药领军人才7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及培养对象2人。聘有420余名国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担任硕士生导师、名誉校长、客座教授、名誉教授、特聘教授。60余年来,几代名医名家倾囊相授,潜心育人,培养了6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有的植根云岭,造福桑梓,有的远涉重洋,光大中医,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奖获得者朱兆云;旅法中医专家、时空针灸创始人、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获得者朱勉生;军中国医名师宁亚功;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广安门医院原院长王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陈本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4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王向明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杰出校友。学校聚焦民族医药、滇南医药、南药研究三大科研集群,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中心1个,工程实验室1个、公共科技服务平台2个,省级创新团队4个。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及站点18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6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3个。学校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推进校政、校校、校地、校企合作,打造“保健品化妆品第三方检测、临床评价研究、健康产品研发、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运营中心”四大平台,弥补云南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科研平台短板。与省药监局共建云南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研究院、与省科技厅共同设立“中医药联合专项基金”,是云南省中医药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云南省民族医药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学校建有世界唯一的中医西学博物馆;2017年7月,国家汉办批准设立“孔子学院总部国际(西学)中医文化推广研究基地”。建有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是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早在1990年就代表中国与西班牙合作办学,建立了“加泰罗尼亚-云南中医学院”,开创了中国中医药领域海外办学的先河,被载入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史册;成立“澜沧江—湄公河传统医药学院”,持续开展面向区域内及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传统医药人才培养。从2007年发起并连续主办10届“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在此基础上,学校又于 2016年、2018年举办2届“澜沧江—湄公河传统医药学术交流会”。先后获批“中国-缅甸中医药中心” “中国—老挝中医药中心”2个国家级中医药中心。在中医西学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已连续举办9届中医西学国际论坛,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是商务部认证的“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基地”、国家卫健委批准建立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国际合作基地(云南)云南省中医药国际教育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已成为南亚东南亚区域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传统医药教育交流合作平台。欣逢盛世,中医药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时机。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云南省将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列为八大重点推进产业之首,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昆明被批准设立国家级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国家植物博物馆。学校将顺势而上、乘势而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围绕云南三大战略定位,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在西部有显著优势、在全国有鲜明特色、面向南亚东南亚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报考咨询:云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招生办公室,咨询电话:0871-65918241,邮编650500;本科报考咨询:云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本科招生办公室电话:0871-65918999。  学校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路1076号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