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辽宁: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类专业招生工作实施办法
2023-03-1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一、报名

考生报名按《关于2023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辽招考委字〔2022〕52号)执行。

考生报名时须填报本人参加体育专业的专项考试项目,考生信息确认后不得改动。

二、考试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类专业招生须进行专业考试和文化课考试。

(一)专业考试

辽宁省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在文化课统一考试前进行。体育专业考试工作由沈阳体育学院负责具体实施。

参加体育专业考试的考生请积极做好考前训练,避免考试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影响考试。

1.专业考试项目

专业考试包括身体素质考试和专项技术考试。

身体素质考试项目:100米、原地推铅球和立定三级跳远三项。

专项技术考试项目:200米、400米、1500米、男子110米跨栏(栏高1米)、女子100米跨栏(栏高0.84米)、铅球、铁饼、标枪、跳高、跳远、三级跳远、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乒乓球、艺术体操、健美操和游泳。考生须在上述专项中任选一项参加考试。

各项目分值比例

测试项目100米原地推铅球立定三级跳远专项
所占分值比例20%20%20%40%

2.专业考试时间及地点

体育类专业考试时间见附件;考试地点在沈阳体育学院。

3.专业考试内容和标准

专业考试内容和标准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招生专项测试内容和评分标准(2021年修订)》(辽招考委字〔2021〕35号)执行。

4.专业考试具体规定

①考生须携带本人居民身份证、《2023年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类专业报考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专业考试。入场时间:上午6时40分(田径馆)、下午13时(各专项场馆),上午7时后禁止入场,下午13时30分后禁止入场。

②考生在专业考试中犯规,将按照国际田联全能标准进行处理(如100米二次抢跑,取消该项考试资格)。

③考生因病或其他特殊情况未能按规定时间参加专业考试,须提供县级以上医院诊断书或有关证明,经沈阳体育学院审核批准后,方可参加统一补考。参加统一补考的考生,须携带有关证明和体育专业考试报考证、居民身份证于4月28日16时前到沈阳体育学院办理补考手续,逾期不予以补考。

考生因考试过程中出现外伤不能继续参加考试的,须提交本人书面申请,经主考官签字确认、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参加统一补考(已考过的项目成绩有效,不予重测)。

④专业考试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由考试组长裁决。

⑤考生未经批准,不参加指定时间考试,按弃考处理。

⑥考生禁止穿戴具有特殊标记性的服装和饰物,如服装上印有某某地、某某学校等字样和佩戴不同颜色的护腕、护肘(护具)等饰物。因受伤需佩戴护腕和护肘的考生,只允许佩戴黑色护腕和护肘(护具),长筒袜只允许穿戴纯白色。

⑦凡参加体育专业考试的考生严禁服用体育比赛中的违禁药物和使用违禁方法,违者将严肃处理。

⑧考虑到体育专业考试的特殊性,因考生自身原因造成的意外事故,由考生本人承担责任,建议考生考前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⑨考生要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提升健康意识,做好个人防护,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时调适身心状态,统筹安排训练和学习,按时参加考试。

⑩考生独立应考,除考生本人外,其他人员不得进入考点校园。

5.专业考试成绩

专业考试成绩在考试后直接告知考生。考生须按手印确认本人成绩。考试当晚23时后,考生可通过沈阳体育学院招生就业公众号查询当日考试成绩。

专业考试结束后,沈阳体育学院将体育专业考试成绩按规定格式报送辽宁省招生考试办公室。

(二)文化课考试

报考体育类专业考生须参加辽宁省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文化课统一考试。

2023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实行“3+1+2”模式,包括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考试科目以及考生自主选择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6门,考生首先在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选择1门作为首选考试科目,再从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门科目中选择2门作为再选考试科目。高考总分为750分。

文化课统一考试时间由教育部确定、公布。考生须持居民身份证、文化课考试准考证参加考试。

三、思想政治品德考核

体育类专业考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按教育部和辽宁省有关规定执行。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作为高校录取考生的依据之一。

四、身体健康状况检查

身体健康状况检查,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关于做好2023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的通知》执行。

五、填报志愿

我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体育类考生填报志愿的时间与高考普通类考生填报志愿时间相同。体育专业考试合格的考生,方可填报相应的体育院校(专业)志愿。

体育类专业录取分为两个批次:本科批、高职(专科)批。

本科批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设置50个平行“专业+学校”志愿,1个“专业+学校”为1个志愿,考生可填报的志愿最大数量为50个,可以填满所有志愿,也可选择填报其中部分志愿。

高职(专科)批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设置30个平行“专业+学校”志愿,1个“专业+学校”为1个志愿,考生可填报的志愿最大数量为30个,可以填满所有志愿,也可选择填报其中部分志愿。

本科批、高职(专科)批均实行“征集志愿”补充录取,均安排一次“征集志愿”补充录取。“征集志愿”设置及投档规则与原批次相同。

六、录取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类专业招生录取工作,在辽宁省招生考试委员会领导下,由辽宁省招生考试办公室组织实施。录取工作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

(一)分数线的确定

报考体育类专业考生的体育成绩合格线,根据报考体育类专业的考生人数和招生计划数按一定比例确定。体育类专业招生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综合考生成绩、生源情况、招生计划数等因素,按一定比例划定。

(二)投档规则

1.本科批在平行志愿投档时,按照考生“文化课成绩(含高考加分)/7.5+专业课成绩”形成的综合分从高分到低分,按1:1比例投档。

2.高职(专科)批在平行志愿投档时,按照考生“文化课成绩(含高考加分)/5+专业课成绩”形成的综合分从高分到低分,按1:1比例投档。

3.平行志愿投档规则:在相应的分数线上或者分数要求以上,按考生综合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当考生综合分相同时,依次按文化总分、语文数学两科之和、语文或数学单科最高成绩、外语单科成绩、首选科目单科成绩、再选科目单科最高成绩、再选科目单科次高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投档;如仍相同,比较考生志愿顺序,顺序在前者优先投档,志愿顺序相同则全部投档。

七、违规处理

体育类专业考试是普通高校体育类专业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对在专业考试中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有关规定和法律条款严肃处理,并将考生违规违法事实记入其高考诚信电子档案。已被录取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由相关学校取消其学籍。对在专业考试中违反规定或因重大疏漏造成恶劣影响的单位和涉考工作人员,将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6号)进行处理,并严肃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附件:辽宁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体育类专业考试日程安排

日 期时间内容地  区专  项
4月17日上午素质考试本溪、丹东田径、篮球、足球
下午专项考试
4月18日上午素质考试沈阳(皇姑区、沈北新区)、锦州田径、篮球、足球
下午专项考试
4月19日上午素质考试鞍山、朝阳(女)、沈阳(于洪区、苏家屯区)田径、篮球、足球
下午专项考试
4月20日上午素质考试朝阳(男)田径、篮球、足球
下午专项考试
4月21日上午素质考试营口、葫芦岛、沈阳(法库县、康平县)田径、篮球、足球
下午专项考试
4月22日上午素质考试大连(金州区、西岗区、瓦房店市、长海县、庄河市)田径、篮球、足球
下午专项考试
4月23日上午素质考试大连(中山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普兰店市)、抚顺田径、篮球、足球
下午专项考试
4月24日上午素质考试盘锦、沈阳(铁西区、新民市、辽中县)田径、篮球、足球
下午专项考试
4月25日上午素质考试沈阳(和平区、沈河区、浑南区、大东区)、铁岭田径、篮球、足球
下午专项考试
4月26日上午素质考试铁岭乒乓球
辽阳、阜新田径、篮球、足球
下午专项考试铁岭乒乓球
辽阳、阜新田径、篮球、足球
4月27日上午素质考试抚顺、锦州、辽阳、葫芦岛乒乓球
沈阳、抚顺、营口、辽阳排球
沈阳、辽阳、葫芦岛健美操
沈阳、辽阳、葫芦岛武术
下午专项考试抚顺、锦州、辽阳、葫芦岛乒乓球
沈阳、抚顺、营口、辽阳排球
沈阳、辽阳、葫芦岛健美操
沈阳、辽阳、葫芦岛武术
4月28日上午素质考试沈阳乒乓球
大连、鞍山、本溪、丹东、铁岭排球
大连、阜新、盘锦健美操
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营口、阜新武术
下午专项考试沈阳乒乓球
大连、鞍山、本溪、丹东、铁岭排球
大连、阜新、盘锦健美操
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营口、阜新武术
4月29日上午素质考试大连、鞍山、本溪、丹东、营口、阜新乒乓球
锦州、盘锦、阜新、葫芦岛排球
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铁岭健美操
大连、锦州、盘锦、铁岭武术
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铁岭体操
下午专项考试大连、鞍山、本溪、丹东、营口、阜新乒乓球
锦州、盘锦、阜新、葫芦岛排球
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铁岭健美操
大连、锦州、盘锦、铁岭武术
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铁岭体操
4月30日上午素质考试盘锦、朝阳乒乓球
朝阳排球、健美操、武术
营口、阜新、辽阳、盘锦、朝阳、葫芦岛体操
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游泳、跨栏跑、跳高、铁饼、标枪、艺术体操
补考考生(经沈阳体育学院审核)
下午专项考试盘锦、朝阳乒乓球
朝阳排球、健美操、武术
营口、阜新、辽阳、盘锦、朝阳、葫芦岛体操
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游泳、跨栏跑、跳高、铁饼、标枪、艺术体操
补考考生(经沈阳体育学院审核)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锦州医科大学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学校前身为1946年在吉林省洮南市成立的辽吉军区卫生学校。1949年迁址辽宁省锦州市,1958年成立锦州医学院,2006年更名为辽宁医学院。2007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6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锦州医科大学。经过75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以医学为主,多门类、多层次、多种办学形式的省属普通高等院校。校园总占地面积994987.60㎡。有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国际教育3种办学类别;有医学、工学、农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6个学科门类;有25个本科专业。学校1984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9年获得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资格,现有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与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与暨南大学、苏州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联办博士点,聘任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1人。学校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3人,辽宁省优秀专家3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辽宁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人。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成果丰硕。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示范性专业3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与视频公开课7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2个。学校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于1991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改革,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模式,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成功范例,开创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多种课程模式并存的局面,受到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的高度重视,被教育部批准为“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模式改革计划项目”。该项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学校科研工作起步较早,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校承担的“稻田皮炎的病因和防治研究”项目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重大贡献奖;在“地甲病”和“地克病”的病因和病理学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卫生部乙级科学技术成果,为我国地方病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成为全国“地甲病”和“地克病”研究中心;“磁性树脂根管充填材料及技术的研究”,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填补了当时的国内空白。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走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医药科技发展道路,成功孵化出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锦州奥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全国高等医学领域产学研相结合的典范。学校现获批建设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3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辽宁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个,辽宁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学校获批辽宁省重点学科4个。基础医学学科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学科。学校主办了《锦州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中国医师能力评价》三种刊物。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135人,其中本科生8074人。现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2020年生源位次排名继续提升,省内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五年制医学骨干专业生源位于全省前20%;7省市提档分数高于一本控制线,9个省市提档分数高于控制线100分以上。学校1997年开始招收留学生,201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来华留学临床医学专业全英文授课资质院校”,2014年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高等院校”,2015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院校”,学校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生源国总量达到75个,在校留学生达1061人,2020年软科发布留学生比例排名位居全国第八名,国际化教育水平保持在省内高校前列。学校现有各专业教学实习基地96个,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附属第一医院是辽西地区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辽宁省三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国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附属第二医院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口腔全科)、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专业护士培训临床实践基地、辽宁省口腔医学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辽宁省口腔健康教育科普基地、辽西地区口腔疾病诊治中心,被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授予“健康口腔推广基地”“临床技能培训基地”。附属第三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辽宁省职工工伤康复中心、辽宁省糖尿病防治辽西分中心、辽宁省糖尿病眼病防治辽西分中心,2020年获得锦州首张互联网医院牌照,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和“5G”应用,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医疗诊治。三所直属附属医院培养出 “辽宁名医”8名,“辽宁青年名医”11名,“辽宁名中医”“辽宁青年名中医”各1名,为锦州建设辽西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先后被评为辽宁省“文明校园”“花园式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中国民主同盟先进集体”“中国民主同盟先进基层组织”“辽宁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辽宁省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育人工作凸显社会效果,涌现出丁慧、翟桂兰、关有良以及“动车救人团队”“科普救人团队”“电梯间救人团队”等见义勇为、抢救人民生命于危难的先进典型,“锦州医大好人辈出”现象示范和引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由附属第一、第三医院组成的锦州医科大学医疗队140余人,驰援武汉、大连、锦州新冠肺炎救治中心,特别是奋战在武汉雷神山医院的111名医疗队员,英勇事迹被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多名同志获得国务院和卫生系统表彰,“锦州医科大学多措并举,立德树人显成效”在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网上刊发。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攀升,达到历史新高。学校坚持“质量立校、学科强校、人才兴校、作风正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秉承“勤俭办学、克难攻坚”的优良传统,全校师生医护员工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振奋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勤奋务实的工作态度,奋力开启学校事业发展的新阶段,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不懈奋斗!
  • 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市沈河区
    学校简介沈阳农业大学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市,东与世界文化遗产清福陵毗邻,南与沈水浑河相望,北倚天柱山,占地面积10246亩。校园环境幽雅,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浓厚,教学、科研条件优越。沈阳农业大学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6年的省立奉天农业学堂。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以复旦大学农学院与东北农学院部分系科为基础,成立了新的沈阳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0年,由农业部所属划转为以辽宁管理为主,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几代沈农人前赴后继,开拓创新,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秉承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学术育人的理念,大力实施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校友荣校战略,带领全校师生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快速发展。面向“十四五”,学校正向着建设“全国一流、东北特色、沈农品质”的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学校拥有比较完整的农业教育科研体系。设有16个学院、4个教学部(中心),现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2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8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学校入选辽宁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个学科入选辽宁省20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5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有包括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内的省级以上科学研究机构94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室)19个。建校以来,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学者先后来校任教。现有教师1783人,其中,教授235人,副教授359人,博士生导师255人,硕士生导师661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8人,优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人选7人,入选科技部创新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1人,中国科协托举工程1人,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7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领军人才6人、攀登学者3人、特聘教授8人、百千万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21人。辽宁省杰出科技工作者4人,辽宁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67人、千人层次人选85人、万人层次人选62人。涌现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员先进集体、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辽宁省优秀教师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由院士、杰青领衔,以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骨干,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学校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优秀网络课程2门,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学校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育德、育能、育责上下功夫,培养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农业人才。现有在校生19793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3467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464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891人,非全日制研究生971人,留学生251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本、专科生和博士、硕士研究生13万人,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作为辽宁省唯一一所农业本科院校,学校牢记使命担当,始终瞄准农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肉摊子”“奶罐子”等做大文章,大力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建设,为辽宁、东北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副食供应”等重大民生需求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自1982年辽宁省实行“一二三工程”以来,陆续在全省10个市30个县区设立了科教基点,先后选派400余名科技人员挂职服务农村农业生产第一线,选拔51名教师党员担任贫困乡村“第一书记”。培训农村经纪人、新型农民等各类农业科技人才3.5万人。“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926项,科研经费总数达10.68亿元,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339篇。牵头组建了中国生物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辽宁省农业产业校企联盟、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产业校企联盟、北方沙区桑树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成立了国家生物炭研究院、辽河国家公园研究院。陈温福院士团队研发的北方超级稻、生物炭肥料,李天来院士团队推广的设施蔬菜、几代沈农人自主研发的寒富苹果,新民的草莓、法库的牛、昌图的猪、黑山的鸡、西丰的鹿等已经成为我省的靓丽名片,更是我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沈农在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状、辽宁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辽宁省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辽宁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高校平安校园、沈阳市先进党委、沈阳市先进单位、服务沈阳突出贡献集体等荣誉称号。
  • 学校简介学校始建于1948年,前身为锦州铁路运输学校,是新中国首批8所铁路运输类专业学校之一。1958年到1962年曾升格为“锦州铁道学院”,举办本科教育;2005年7月,学校由铁道部移交辽宁省人民政府,划归教育厅直属管理;2008年3月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2013年10月被确定为首批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17年获批辽宁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立项建设学校;2021年获批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兴辽卓越院校和兴辽卓越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722人;每年平均为行业企业培训干部职工15000人次;对应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运营、信号控制、牵引供电、机车动力、车辆装备、线路建设维护、通信信息等系统,开设27个专业;与泰国坦亚武里皇家理工大学联合开展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铁道信号自动控制、动车组检修技术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现已建成国家级示范专业点1个,国家级ICT行业创新基地1个,省级示范专业7个,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获评省级兴辽卓越专业群(A类)4个、省级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示范专业2个,形成了以省级示范专业为核心,以轨道交通专业为主体,以装备制造和信息类专业为支撑的专业办学格局。现有专任教师336人,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以上教师190名;中兴通讯公司驻校教师8人,兼职教师78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116人;“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为79%;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辽宁省教学名师5名,全国轨道交通行业教育教学名师2人,辽宁省专业带头人3人,轨道交通行业专业带头人7人,辽宁省优秀青年人才27人。学校占地406亩,建筑面积15.7万㎡,固定资产总值超过4.5亿元,其中教学实训设备总值1.2亿元以上。图书馆建筑面积9995㎡,纸质藏书40万册,电子图书20万种,引进各类数据库10余种;建有标准的室外塑胶运动场及设施完备的室内体育场馆;高速无线网络覆盖校园,人脸识别系统、物联网远程控制、ISC校园大数据分析平台、网上办事大厅等智慧校园建设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建有装备先进的校内实训中心13个(实训室80个),占地5000㎡,有可供多个专业共同使用的铁路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成为辽宁省29个省级高等学校实训培训基地之一;接发列车实训中心、计算机联锁实训中心、模拟牵引变电所、电力机车模拟仿真实训中心、高速铁路轨道结构与检测实训中心等在全国同类院校处于领先地位。另有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73个。高职办学以来,学校对接辽宁地方经济建设,依托轨道交通行业,深化校企合作,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办学水平迅速提升。现为辽宁省首批高职示范校,辽宁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国家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学校;2018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成功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铁路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辽宁省高职学校唯一获此殊荣。学校先后被评为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精神文明单位、辽宁省平安校园示范校、辽宁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在85%以上,基本形成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就业起薪高、就业稳定性强、工作发展前景好的良好就业格局。历届毕业生中有30多人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火车头奖章”等荣誉,近五年有340余人次在全国、辽宁省或行业企业组织的技能大赛中夺冠。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市沈北新区
    学校简介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始建于1952年,学校现已建设成为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辽宁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三方共建高校,是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学校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731.63亩,建筑面积82.9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3.4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42亿元。图书馆入藏纸质、电子图书共计210万余册。各类在校学生2万余人。 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类别。学校工程学学科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军工制造及其自动化等5个学科先后获批国防特色学科(方向),省双一流建设优势特色学科2个。 学校下设26个教学、科研单位。现有52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个,国防科工局国防重点专业和国防紧缺专业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7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33个,省级示范专业6个。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2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2018年以来,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2项,其中省级一等奖11项。 学校现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新型重点智库,1个省级军民融合发展研究基地。学校承担各类国家级项目350余项。近五年,科研经费总额达10亿元,成果转化额5.1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3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0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10项。学校获批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试点单位,被授予省教育厅高校服务辽宁振兴发展科技成果省内转化十强高校等称号。 学校2011年组建省属事业单位——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系统开展新能源电动飞机研制工作,相继有多款型号取得型号合格证、完成首飞、科研试飞等工作,奠定了学校电动飞机研制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地位。2021年10月,国家工信部新能源航空器专项确定由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牵头负责,获批国拨经费2.39亿元;2021年11月,国家科技部初步确定,依托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承担兆瓦级电动飞机研制,专项经费1.75亿元。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专任教师1063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57.4%。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1人,国家级人才称号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各类省级人才称号116人次。有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兴辽英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个,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18个,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2011年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院校资格,2013年获评“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示范基地”,2018年获评“辽宁省来华留学示范建设高校”,2021年获评“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先进集体”。学校与俄、美、法、英、韩、日等40多个国家17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现有教育部批准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2个,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正在教育部审批中。与国(境)外友好院校开展校际联合培养和长短期交流项目40余个。 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凝炼了“德能并进、勇毅翔远”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学校始终坚持以“立足航空、明德育人、求实拓新、志在卓越”为办学宗旨,培养了12万余名被用人单位评价为“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务实、踏实、忠实”的合格毕业生。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将在服务国家国防事业、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和辽宁振兴发展的神圣使命中,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
  • 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市沈北新区
    学校简介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院校,是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是我国最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其前身为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2年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40年9月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11月,在沈阳接收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合并了辽宁医科大学(前身为盛京医科大学,1883年由英国苏格兰教会建立)。中国医科大学是原卫生部部属高等医学院校,2000年改为省部共建学校。2015年获批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共建高校。中国医科大学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0万多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的著名领导干部和医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据不完全统计,担任副部级以上职务百余位,卫生行业主管部门正、副部长10位,将军4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7位。学校现有沈北、和平2个校区,设有15个学院(学部)、4个研究院。在医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哲学和管理学等6学科门类拥有学位授予权;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学等7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5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9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7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7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普通本科专业22个,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辽宁省一流本科示范专业;国家级教学项目有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十二五”规划教材16本,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省级教学项目有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重点支持专业1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4个,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2个,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1个,精品课程4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教学团队1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跨专业实训平台1个,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8个,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实训培训基地1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十二五”规划教材4本,18本教材获批首届辽宁省教材建设奖。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6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7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33个,辽宁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2个,辽宁省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2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5个;辽宁省精准医疗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3个,辽宁省医疗中心50个。学校现有3所附属综合性医院和2所专科性医院,开放床位11332张,牙科综合治疗椅273张。学校在职教职工9103人。全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7.7%,全校教授级900人,副教授级1439人,研究生指导教师2006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484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7214人,其中博士生1252人,硕士生(含七年制)5514人,普通本科生9407人,预科生23人,外国留学生1018人。学校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人选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1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50人;“兴辽英才计划”杰出人才1人、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培养引进计划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领军人才4人次,辽宁省优秀专家34人次,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3人次,辽宁特聘教授45人次;“兴辽英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特聘教授)6人、青年拔尖人才13人;辽宁省普通高校专业带头人5人,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15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黄大年教师团队1个,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14人、千人层次124人。在中华医学会担任主任委员(含名誉主任委员和候任主任委员)6人,担任副主任委员6人;现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3人,委员10人。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成立了中英联合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西班牙、朝鲜、芬兰以及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地区的107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与世界银行(WBG)、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等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学校是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简称“111计划”)。有434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校荣誉职称,近年来开展了113项重要国际合作项目,38个CMB项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