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贵州省招生考试中心更名为贵州省招生考试院
2011-12-1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昨日,记者从省教育厅举办的揭牌仪式上获悉“贵州省招生考试中心”正式更名为“贵州省招生考试院”。

  据悉,贵州省招生考试院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副厅级单位,下设9个正处级处室,主要负责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录取工作以及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负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组织、成绩管理和学历证书的发放以及其他非学历教育考试工作。贵州招生考试院每年组织40余项、近百万人次的考试工作。据统计,我省自恢复高考以来累计选拔了近350万各类学历教育人才。

  “‘贵州省招生考试中心’正式更名为‘贵州省招生考试院’,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更换,而是代表对招生考试的重视。”揭牌仪式上,省教育厅厅长霍健康表示。(申红珊)

热门院校

  •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贵阳市清镇市
    学校简介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是2015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由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贵州省农业机电学校、贵州省机电学校合并组建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贵州省唯一一所农业类高职院校。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顺应贵州区域经济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需求,努力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近年来,先后成为省级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特色骨干专业群、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等项目建设单位。2021年,被农业农村部、教育部联合认定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学院围绕服务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按照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思路,专业设置覆盖一二三产,设畜牧水产、机电、农艺工程、城镇建设与设计、茶学、食品与药品、经济管理、信息工程、园林工程等9系25个专业方向,高职学生规模达13407人。近年来,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展示、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省级、行业类等奖项120余项。学院已成为全省农业类专业设置最完整、办学规模最大、特色最鲜明的高职院校,是“贵州省农业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 学院现有教职工611人,其中456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教师82人,研究生以上学历218人(博士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贵州省生态家禽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农业技术能手1人,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大师工作室各1个。学院高职主校区为清镇校区,坐落于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素有三水萦城、四湖托市之称的清镇市,校外青山环抱,校内河流蜿蜒而过。清镇校区总投资10.272亿元,分两期工程建设。一期工程投入资金约4.7亿元,2016年9月完成教学楼、实训楼、运动场、学生宿舍和食堂等13.7978万平方米建设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图书馆、教学楼、学生宿舍、体育馆等,部分建筑已经投用。学院采取校地校企合作、院地共建的模式,在乌当区启动和推进3000亩百宜大型综合性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筹措资金 4100万元,现已建成 840 亩核心功能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示范基地等建设,一个集教学、实训、生产、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已具雏形,基地成功申报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近年来,投入资金3600余万元,建成生化、微生物、细胞培养、免疫等实验室,以及农牧文化馆、植物工厂、食品加工厂、食用菌生产车间等一批校内实训场所,设备先进、功能完善,有效满足教学科研、实习实训的需要。学院围绕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组建家禽产业技术、喀斯特适生植物、食用菌产业技术、辣椒产业技术等研究团队,建成贵州省珍稀食用菌工程中心、农村电子商务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正在筹建现代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工程研究中心,依托百宜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基本建立起“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科研基地”的科研体系。截止“十三五”期末,学院共荣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各1项,开展各类课题研究68项,其中获得国家部委研究课题3项、省(厅)级课题30项,获得专利授权共计94项,发表论文271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49篇,参与撰写专著14部。承担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基地、辣椒产业示范基地等系列产学研推建设项目。牵头省教育厅蔬菜水果、生态畜牧、食用菌产业链建设项目。由我院主办的《种子》期刊是行业唯一一个非“中字头主管主办”的核心期刊,也是全国种业唯一“中文核心期刊”。学院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以来,相继开展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基层农业骨干技术人才和各类产业技术培训162期1.4万人次;先后选派30名教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农业辅导员,发挥教师在基层解决难题、成果转化、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等方面的专家作用;深入开展校地合作、校农合作,先后与清镇市、乌当区、剑河县、德江县、正安县、沿河县等县(市)开展校地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服务贫困地区选精选准产业,建立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农产品采购;参与全省农业产业裂变发展方案制定,承担肉牛等11个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流程图设计与绘制工作;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被农业农村部安排的地方单位,参与编制《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先后承办全省水果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农机和植保贵州选拔赛决赛等行业赛项。2021年6月,成功举办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蔬菜嫁接”赛项,得到赛事各方的充分肯定。学院树立开放办学理念,先后与30余家大型企业或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作为贵州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成功举办了贵州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第二届理事会,发展集团会员单位67家、副理事长单位13家、常务理事单位17家,促进集团内单位信息交流和资源分享;积极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国内先进科研院所、农业职业类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积极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承办完成“2018年蒙古国前杭爱省农技人员兽医培训班”,积极参与国际项目交流和考察,通过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展示办学成果。
  •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毕节市大方县
    学校简介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8年2月,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创办的毕节市农业学校,学校于2015年加挂毕节市第一技工学校牌子,是毕节市唯一一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综合类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贵州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六十余载办学路,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秉承“立足毕节、提升内涵”的发展思路,在全校教职员工奋力拼搏下,从一个规模小、底子薄的中职学校发展成为一个规模适度、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地方高职院校,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格局。在办学的过程中,学校着力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加强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工作,逐渐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学校现占地面积780亩,地处毕节市金海湖新区职教城,校园环境优美,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毗邻机场、高铁站和高速公路出口,校园总建筑面积约33.26万㎡,拥有校内实验实训室(中心)87个、校外实习或就业基地83个,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1亿元,图书馆藏书73万余册,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万余人;设有电子信息工程系、工矿建筑系、农业工程系、财政经济系、旅游管理系、教育科学系、医学护理系和基础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继续教育与培训部等10个教学系部;现有招生专业29个,重点建设黔西北特色农业和智能建造等2个高水平专业群,着力打造乡村电商、旅游管理等2个特色骨干专业群和社会服务特色新兴专业群1个;现有专任教师560人,其中高级职称114人,中级职称134人,硕士学位教师110人,贵州省职教名师4人,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1人。近年来,学校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加强与广东省特别是广州市和深圳市有关部门、企业、学校和工青妇等组织的对接,深入实施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促进双方资源互补、共建共享办学资源,积极探索人力资源协作开发“资源联用一体化、校企联办订单化、基地联建实用化、权益联保最大化、平台联创公益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五联五化”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后发地区职业院校人力资源开发的后发赶超之路,得到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以及贵州、广东两省多家主流媒体的持续报道。“十四五”期间,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关于对贵州对毕节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省市重要决策部署,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历史机遇,围绕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新三大主题,紧扣“一区三高地、五个新毕节”战略部署,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深化产教融合,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引领,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着力提升育人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毕节领军、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独具毕节示范区特色的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创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 贵阳信息科技学院贵阳市花溪区
    学校简介贵阳信息科技学院(Guiyang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坐落于贵州省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思雅路8号,毗邻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贵州风景名胜地花溪区和东盟国际交流周永久会址,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2001年贵州工业大学创建的贵州工业大学国际合作学院;2004年更名为贵州工业大学明德学院;2004年9月贵州大学和贵州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明德学院更名为贵州大学明德学院;2013年9月贵州大学与泰豪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举办新机制的贵州大学明德学院;2014年4月启动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新校区建设;2017年全面入住花溪大学城校区;2021年5月教育部批准,8月省人民政府同意,正式转设为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2001年创建以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重内涵发展,秉承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模范引领“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现有在校生150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965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人数为446人,占比46.22%,其中正高级职称117人、副高级职称329人;研究生教师人数630人,占比65.28%,其中博士133人、硕士497人;“双师型”教师人数290人,占比30.05%。学校教学生活设施完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08亿元,图书馆藏书量146.85万册,电子资源11万种。各类实验实训室23个,校内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120余个。学校围绕国家和贵州省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3+1”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标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实施大数据、大文旅、大健康及先进制造的“三大一先”人才培养战略,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现设6个系、4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在教育部备案招生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与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环境科学、制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器人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城乡规划、建筑学、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地理信息科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英语、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共计45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类专业21个。学校办学至今,共培养了2万余名毕业生,始终将就业工作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用就业指导招生,近年来,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超过95%,部分工科专业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8%,在全省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正朝着成为全国“产教融合”示范性高校和全国一流民办高校的目标不断前行,持续为中国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拥有较完备知识体系的,具有高职业素质、高职业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技术类人才。
  • 学校简介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的理工类高职院校。创办于1958年,走过国家“示范校”、国家“优质校”发展历程后,2019年成功入选全国56所贵州目前唯一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学院目前设清镇、阳关两个校区,占地1437亩,全日制在校高职学生15000余人。六十年砥砺前行高歌迈进,一甲子辛勤耕耘硕果盈枝,学院先后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全国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等荣誉。学院不断实现着全方位突破、深层次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为社会输送近十万名交通建设人才,对贵州乃至全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大发展、大跨越做出了贡献,被誉为“贵州交通人才的摇篮”。学院下设9个教学系部: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物流工程系、轨道工程系、基础教学部;3个二级院校:贵州交通技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驾驶技工学校。学院现开设专业30个,重点打造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西部山区智能交通)两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其中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涵盖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土木工程检测技术、道路养护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共5个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西部山区智能交通)专业群涵盖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物流管理共5个专业。学院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国家教学资源库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26门;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实训基地、省级开放实训基地6个。学院共有专任教师近900名(含校外兼职教师),校内专任教师具有高级职称237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325人,双师型教师282人。学院现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省部级以上教学名师13人;省管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高层次创新人才中“千”层次人才11人;省部级以上“技能大师”、青年岗位技术能手8名;省部级以上教育、教学创新团队8个。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目标,迈向新征程,为实现“世界眼光、中国特色、贵州元素、人民满意”发展愿景,紧握职教发展奋进之笔,继续书写蓬勃发展的华章。
  • 学校简介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学校,于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创建。学校是贵州省高水平高职学校立项建设单位、贵州省优质高职院校、贵州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省文明校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学校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中连续荣获优秀等次。办学60余年来,共培养学生7万余人。一、校区概况学校坐落于遵义市新蒲新区大学城,总投资23亿元,占地面积1290亩,建筑面积59.79万平方米。学校建筑突出红色文化元素,兼具黔北民居风格,系部楼宇文化各具专业特色,医学人文氛围浓厚。二、专业建设学校设有6个系2个教学部(院)、26个专业(含专业方向),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为国控专业。护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国家财政部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药学专业是中央财政以奖代补重点建设专业,中医专业获批贵州省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临床系获批省级校企共建基地。获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立项3个。获省级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项目20项(含贵州省优质高职院校)、兴黔富民行动计划项目4项(含贵州省高水平高职学校),有省级骨干专业4个,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开放实训基地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和标准化教研室50个。三、人才培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万余人。学校普通高考招生录取均为第一志愿。普通高考文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和专升本录取人数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均排位第一。新生报到率名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茅,毕业生就业率、护理执业资格考试、公共营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均在95%以上。四、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07人,生师比为15.84:1。博士研究生20人,硕士研究生334人,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39.03%;正高职称98人,副高职称385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25%。兼任教师152人,占专任教师比例16.76%。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有省管专家2人,市管专家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职教名师3名,省级大师工作室2个,黔匠工坊1个。贵州省“十、百、千”层次创新人才11人,全国中医药创新人才骨干1人;省、市级名老中医14人,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11名。获评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单位。聘请了全国政协常委、国际核能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原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勤教授,中国医师协会乡村医师分会会长巩西启教授,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副主任、中国医院协会医共体分会主任委员尹岭教授等专家为学校荣誉教授,指导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五、科研与社会服务学校有省级中医健康服务开放实训基地、省级中医临床技能实训基地(校企共建项目)、省级资质法医司法鉴定所、省级实验用兔养殖基地、贵州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等科教研与社会服务基地9个。学校是贵州省职业教育服务产业链中“健康医药”牵头院校和“健康医养”参建院校。五年来,累计获批国家级和省市级纵向科研项目129项、横向科研项目16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国际合作二等奖1项、贵州省医学会科技进步奖1项、贵州省护理学会科技奖1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57篇,获国家专利14项,制定标准32项。有较为完善的中医、中药、生物医学科研平台。六、校园文化依托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医学生专业特色,从“红医铸魂、大医精诚、仁医载德、匠医传承、尚医笃行”五个方面,精心打造“杏林红”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实现“理想信念、专业技术、职业道德、薪火相传和实践服务”五项目标。建成了校史馆、中药标本馆、生命科技馆、中医文化馆。学校是遵义市遗体器官捐献接收站。每年近300名学生获得遵义市无偿献血公益奖学金,学校被授予“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遵义市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在省市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节中成绩优异,荣获贵州省校园文化活动一、二等奖多项。申报组建国家级志愿服务团队2个、省级志愿服务团队11个、校级重点志愿服务团队2个。七、对外交流学校与贵州医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遵义师范学院联合开展本科教育。与国(境)外医药类院校及企业开放、交流与合作紧密,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办学力度,与日本、老挝、泰国相关院校及企业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先后派出多名教师赴美国、乌兹别克斯坦、坦桑尼亚等国进行研修、访学。2020年,获批国际学生招生资格。承接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对我校的帮扶,在师资、科研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八、校企合作与校院合作学校现有直属附院3所、非直属附院3所、教学医院7所,校院(企)合作教学实习基地180余家。与广东小奇灵药业、杭州贝康健康科技集团、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江津区中医院、贵州一树药业、贵州百灵制药等合作开展定制培养班,探索多种合作育人模式。与遵义市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合作建成了混合所有制康养护项目——益养苑。根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和高教强省发展战略与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高职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学校在全国1400余所高职高专中排名第376位、在全国100余所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中排名第21位,在贵州高职高专院校排名第5位,医学类排名第1位。“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围绕“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根据“健康贵州”的战略规划,抓住我省“大健康、大医药”的发展机遇,继续优化专业设置,走产学研融合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